野生姜泡醋有什么功效:说脉诊sqty的个人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1:56:25

说脉诊

热度 4已有 630 次阅读2009-5-7 10:12 |

 

 

 说 脉 诊

谈论“脉诊”,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而脉诊虽居于四诊之末,却是最重要的。三指定寸口,切脉辨证,不仅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国人也觉得神奇,就连行医者,把脉尺度也不好掌握。

中医学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中医脉诊的发展。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典籍对脉诊就有论述,比较系统的记载见于《内经》,以后各代医家,在继承前辈脉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创新,发展为多家脉法,但多都属于医经一派。历朝医家对脉诊的研究都非常重视,脉诊著作多不胜数,或专篇论脉,或散见于各篇医著中,尤其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在研究整理收集古籍同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编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名著《脉经》,对后世的脉学乃至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无与伦比,我们今天的脉法基本上沿用《脉经》。后人对《脉经》脉法,继承和发展,明朝医学家李时珍以《脉经》为基础,在批判伪《脉诀》同时采用歌诀的形式写成《涉湖脉学》,成为当时及后世脉诊入门的必读之书。

时至今日,科技在速猛发展,中医学也在创新进步,在脉诊学上我们不能“抱残守缺”,但也不抛弃,不放弃。既要批判的继承前人经验,又要科学的拓展新路。这是我们中医爱好者的任务,也是一种责任,一人能力小,众人可移山。为了中医的明天,一起行动吧!

 

中 医 脉 诊 指 法

中医诊脉指法是关健,指法不得当,把脉也枉然。初学者,必先学指法,反复练习基本功,久之熟能生巧,达到心手合一的感觉,方有所成。

 

1、调指  一般给成人诊脉,医生常同时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为患者把脉搏。然而三指有长短,且同一指头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不一致,患者又有体型上的差异,所以诊脉时先要调整好三指的形状。

(1)平齐指端  一般的人中指稍长,食指、无名指稍短,若要使三指在诊脉时举按一致,用力均匀,须将三指指端对齐。因此,三指必须处于屈曲状态,使三指的第一节与指端一一对应而平齐,三指协调运动,用力才均匀。

(2)运用指目  由于同一手指各部分的皮肤厚薄不均匀,致使感觉灵敏程度不同。而手指感觉最灵敏的部位是皮肉突起最高的地方,古人将这里称之为指目。使用指目诊脉,感觉最灵敏,是常用的诊脉方法。

(3)下指  诊脉时医生坐在患者的对面或侧面,用左手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诊患者的左手,或者单用右手或左手,诊患者两手之脉。唯医者食指诊患者寸脉,中指诊关脉,无名指诊尺脉的定势是不可变更的。确定寸关尺的一般方法是先定关位。关位在掌后高骨之下,医者下指时,先以中指探得高骨,其内侧即是关脉,按定之后,再齐下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取寸脉和尺脉。确定三部之后,即以指目按于脉位于上,一般医者与患者皮肤平面约呈35 0 夹角。

(4)布指  《难经》曰:“尺寸始终,一寸九分。”独取寸口诊脉法,就是在一寸九分之上进行的。然而患者有肥瘦高矮之分,医者手指有粗细之别,所以三指之间应有疏有密不可固定不变。寸口脉一寸九分之数,是固定的,但这是指同身寸而言,其绝对值因人而异,臂长之人一寸九分要长些,臂短之人,则相应短一些。

(5)勤修指甲  医者应常常修剪指甲,使其长短适中,光滑圆润。指甲过长,一则影响指端的运用,二则用力诊脉时指甲可切入患者尺肤之中,有伤风雅。

 

2、运指

运指是指法的具体运用,指法是医者三指,在诊脉时运动规律的总结。前辈丰富的诊脉经验,都凝聚在指法中。

(1)举按  举按是脉诊的基本手法,它通过三指用力轻重的变化,以诊察脉搏的浮沉与力度的情况。这种指法随着独取寸口法的形成,就已经开始使用。《脉诀刊误》则以用力之轻重、简而约之为三部,其曰:“轻手取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推法  推法是将手指挪移于脉管之上下,内外,以探察通常用举按法所不能察觉的一些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了使用推法的记载。《脉诀刊误》曰:“推谓以指挪移于部之上下而诊之,以脉有长短之类也。又以指挪移于部之内外而诊之,以脉有双弦之类也。又以指推开其筋而诊之,以脉有沉伏止绝之类也。”推法与举按法相对,举按法是浮沉浅深诊候,而推法则是纵横诊候。

 

3、 其他指法  脉诊除了以上两种常用指外,还有几种特殊指法,如古籍中记载的“侧指法、换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等等。                                                   

总而言之,三指平布为诊脉的常用方法,医生在诊脉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各种合适的指法,切不可“胶柱鼓瑟”,“生搬硬套”。

 

常见脉象分类及主病表(附正常脉象) 

脉   象

指 下 感 觉

主         病

深 度

轻按即得,重按反弱

主表证(有力属表实,无力属表虚)

轻取不应,重按乃得

主里证(有力属里实,无力属里虚)

速 度

搏动快速,一息六至

主热(有力属实热,无力属虚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搏动迟缓,一息三至

主寒(有力为寒实,无力为虚实)

强 度

指感明显,搏动有力

主邪盛正强

轻按重取,软弱无力

主血虚气弱

充盈度

脉管粗大,饱满有力

主邪盛热极

脉管细小,软弱无力

主血虚精亏

浮大中空,如拨葱管

主失血失精

流利度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主邪气盛实,痰食内滞。孕妇见之为正常脉 

往来艰涩,流行欠畅

主血少气滞

紧张度

状如弓弦,刚劲不和

主寒,主痛,肝胆病,疟疾

弹指有力,如拧绳索

主寒证、痛证

脉柔而软,如棉渍水

主湿,主虚

搏动度

脉来急速,时有歇止

主阳盛热极,阴血不足

脉有歇止,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

脉来歇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 气结、寒痰、瘀血

 

正常脉象亦称平脉或缓脉。其脉象不浮不沉,中取三部可得,来去从

容,和缓有力,一息4-5次(每分吹钟60-90次),节律均匀。但

随年龄、性别、体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改变。如小

儿脉象较软而数,女性脉象较为细弱;瘦人较浮,肥人较沉;运动员

脉象较迟;夏令脉象常稍浮大,冬季脉象又较沉细;除此之外,喝酒、

运动、劳动以及情绪等因素,也能暂时性的变化,这就不在病脉之

例,而尚属正常范围。

 

常见相兼脉象与主病简表

脉  象

主             病

脉  象

主              病

浮紧

表寒证

沉细数

阴虚或血虚有热

浮缓

表虚证

沉数

里热

浮数

表热

洪数

气分热盛

浮滑

风痰或表证挟痰湿

弦数

肝热,肝火

沉迟

里寒

弦滑

肝热挟痰,停食

沉紧

里寒,痛证

弦迟

寒滞肝脉

沉滑

痰饮,食积

弦紧

寒痛,寒滞肝脉

沉弦

肝郁气滞,痛证

弦细

肝肾阴虚,阴虚肝郁

沉涩

血瘀

滑数

痰热 痰火

沉细

里虚,气血虚

细涩

血虚挟瘀,精血不足

 

二十八脉象特点及分类和主病简表

脉纲

共同特点

脉 名

脉            象

主              病

浮脉类

轻取即得

举之泛泛有余,按之相对不足

表证或虚证

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热盛

浮小而细软

主虚,又主湿

浮散无根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精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

精血虚寒

沉脉类

重按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邪闭、厥证、痛极、又主阳衰

柔细而沉

气血不足

沉实弦长

阴寒内实,疝气癓瘕

迟脉类

一息不

足四至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寒证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证,脾虚(如一息四至而脉来从容和缓者为正常脉)

往来坚涩,缓慢不畅,如轻刀刮竹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

数脉类

一息五

至以上

一息脉来五次以上

热证或虚阳外越

脉来急疾,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热实,气滞血淤,痰饮,宿食停滞

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脉短如豆,见于关上

痛,惊

虚脉类

应指无力

举按无力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诸虚劳损,以阴血虚为主;又主湿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血诸虚,多为阳衰危证

动而中止,不能处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扑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脉类

应指有力

举按均有力

实证,热证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饮,停食,实热

脉来绷急,紧张有力,状如转索

寒,痛,宿食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痰饮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