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长大vava:世间法通向出世间法的桥梁——慈悲喜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7:19
世间法通向出世间法的桥梁——慈悲喜舍 
  传统佛教有一句话叫四无量心(四梵住),是修止观的基础,修出入息念的基础。六根触境,若没有慈悲喜舍的作意,就一定是贪、嗔、痴、慢、疑,你一天到晚跟人家对立,你会起烦恼的,你的睡眠品质要改善,打坐要进入状况很困难的,你说你只有修止观,而不修慈悲喜舍,是不得要领的。
  慈悲喜舍是修止观的基础,不但是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修慈悲喜舍,你要破我见(断身见)是极度困难的。因为身见最大的特征,就是分彼此,你是你,我是我,这是我的,这不是我的,经常在是我,不是我的见解、思考上作反应,有这样的反应,就是没有慈悲喜舍,就不可能断身见 (我见)。
  为什么要说慈悲喜舍,而不说直接去看无常、苦、无我,看法印作意 9穴如理作意 9雪,因为这较不容易看到,但慈悲喜舍是符合人类的特性。
  我们常说人之所以像人,是因为他有慈悲心、有惭愧心、有想要修行的心。惭:就是觉得自己不够慈悲。愧:是从别人眼中感觉自己不够慈悲,所以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感觉自己对人不够慈悲、善良、对苦不够承担,这样叫惭愧,有惭愧才会想要修行。所以,慈悲心是一种动力,因为慈悲心会让我们生起惭愧心,而惭愧心会让我们生起想要修行的心。
  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慈悲,为什么要修行,都与惭愧心有关。惭愧心,要由慈悲心来,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惭愧心。惭愧自己不能够对人家好,对别人不够柔软,这样才叫惭愧。有这个慈悲喜舍的修行,识才能过滤。
  慈悲喜舍,是针对我们的粗烦恼,克服我们的悭吝与嫉妒,粗烦恼若不能降伏,大我慢就没有办法消除。
  慈:就是说,我们很自然会想要对别人好,帮助别人减少他的粗烦恼,帮助人家修行 (法施、财施、无畏施),这就是慈心作意。不但能慈心作意,又能培养十波罗蜜的美德,清静的性地 (个性)。
  修行不只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个性与心行 (习气),修行以后,个性都没有改变,只是观念改而已,那不是在修行。讲话的态度都没有变,不够柔软,对人不能微笑,那不是修行,你脑海中记很多经典,甚至开口闭口都是经典,好像很有知识,那不是修行。
  修行是在讲话中,眼睛是如何看待人,眼睛有瞪人否?有攻击性否?有杀意否?听话的时候,有用慈悲喜舍的眼神去看对方否?我们是用这样来说,你有没有修行。若不能把这个基本的做好,通通是假的。
        悲心的意思,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众生在受苦,而我们不觉得苦,这就是人性。人性就是没有办法,看到众生的苦,而自己不苦。
  喜:无条件的正面对待,无论对方对我们有多不好,我们都要感谢,感谢对方有节制,没有对我们更不好;人家对我们好,我们也要感谢,因为他可以不用对我们这么好。所以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要感谢,人家对我们好,我们更要感谢。
  喜就是你要很坚定的做下去,同款的月亮、星星、云彩,每个人所欣赏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同样的境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情展现,看彩虹,要站在42度角,才能看得到它,你若不站在42度角,你就看不到彩虹。每一个境界里面,都有一道彩虹在里面,那叫喜心作意。灵活取角:你没有办法更好,现在就是最好。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这样坚定做下去就是喜心作意。
  一个人之所以不会微笑,是因为他觉得世间欠他。一个人能不能微笑很重要。远山含笑,我们笑,境界跟着我们笑,我们不笑,境界也跟着我们不笑,我们笑,世间跟着我们笑。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谅青山见我亦如是。 目犍连尊者,看到地狱道的众生肚破肠流,仍然能微笑,这是一种最寂静、最轻松的心情迥向。境界已经够糟糕了,我们要以最寂静、最自然的心来迥向。如同慈悲也是一种最自然的流露,因为你没有办法看到别人在受苦时,你没有感觉。
  有一天你若涅槃、寂静,就像是太阳光那样,自然的照射,不是为谁在照射,慈悲本身是无所求,自然流露却不为谁。
  舍:对境如镜,对待每一个境界,都要看成一面镜子,要有这种联想的能力。从这个镜子看到我们内心的不平衡,从境界里面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无常、苦、无我),看到境界的当下就看到五蕴皆空,因为你是一面镜子。
  无法见到五蕴皆空,识就过滤不清净,识不清净,就会造成名色(身心)的余毒:贪、嗔、痴、慢、疑,对人、对自己、对真理不信任。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他不曾真正对人慈悲过,不曾真正有过慈悲喜舍的体验,所以他不相信。
  舍心作意很重要是要在异中求同。世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世间是种种三角关系,你若看不清楚世间,你就会因此计较。佛教不说谁是谁非,而是要计较自己有没有贪、嗔、痴,若不肯断世间思惟,就永远走不出三角关系。
  慈悲是一种永远都觉得自己的柔软不够,永远都有一种惭愧心,但是惭愧又要来自于面对,又要能接受自己。世间本来就很有限,最起码要做到不害,柔软对待,能承担就帮忙承担,每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对别人不好,对别人粗涩。
  放下世间人相、我相的标准,一切为了离苦。安住当下,无所求,一切归零,重新来过。过去已经过去,从当下起,如何对待?不能慈悲时,要懂得离境,离境是为了给彼此空间,有空间才有回旋的余地,才能重新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