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梅峰影像】摄影的技法训练(摄影知识.上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40:29
来源http://dcbbs.zol.com.cn/6/268_54737.html
 

【梅峰影像】摄影的技法训练

(摄影知识.上集)-

 

我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从网络、书刊和自己摄影探索,收集整理了摄影有关的知识与技艺资料,全集约15万余字,分三集逐步发帖与众摄友分享,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摄影知识肤浅,错误与笔误在所难免,不妥之处还望众摄友斧正!

1、怎样在摄影中正确运用色彩

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色彩,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经过物体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形成的。光和色是密切联系的,可以说有光才有色。摄影时要掌握光和色彩的知识,能辨别不同的色别,观察不同颜色的亮度和纯度,才能在彩色摄影中拍好照片。

色彩又能反映人的感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色彩被赋予了感情,成为代表某种事物和思想情绪的象征。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以心理上的不同影响,能激发人们情感,在心理上情绪上产生共鸣。同时拍摄照片时,要研究色彩与人心理的关系,发挥色彩的作用。如红色象征喜悦,黄色象征高贵,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宁静,白色像征纯洁,黑色象征恐怖等。在摄影中必须懂得色彩与感情的联系,有目的的运用色彩,进一步表达好作品的主题。

色彩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光谱中所表现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及中间色,能用肉眼辨别出来的大约有180 余种。通过观察测试,各种色外,还有色彩给人的一般感觉是:

红色:热烈、喜庆、温暖、奋进、热情。

绿色:生机、和平、凉爽、平静、希望。

蓝色:广阔、清新、冷清、宁静、静寂。

黄色:高贵、庄重、光辉、温顺、光明。

青色:坚强、圆顺、冷清。

橙色:华美、丰硕、甜蜜、享乐。

紫色:深沉、稳重、神密、寒冷。

白色:神圣、纯洁、素静、稚嫩。

黑色:神密、悲哀、稳重、力度、死亡。

灰色:平和、浑厚、温存、稳重。

褐色:沉稳、淳厚、严密、深沉。

金黄色:贵重、高雅、华丽、正统。

银白色:高洁、素雅、柔软、明亮。

品红色:温柔、朴实、坦率、平和。

摄影中对色彩的应用,要合理、确切,强调与人的感情相吻合,强调对主题的衬托。

如拍结婚照片,红色越多,气氛越浓。而丧事照片,则正好相反,应以素白为主,出现几个穿红衣的人,就会破坏气氛。同时处理色彩,要符合人的心理状态,符合人的生活习惯和欣赏习惯,就能提高色彩的表现力。对摄影中色彩的配置,要按照艺术规律要求进行。色彩的配置,要烘托气氛,突出主题。严格的取景构图,巧妙的运用光线,合理的配置色彩,达到以色传神,以色写意,以色抒情的目的。

在彩色摄影中,画面上不一定色彩越多越美,切不可堆砌罗列,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必须有所弃才能有所取。要善于在色彩运用中敢弃敢取,善于对色彩提炼,概括和加工,把色彩处埋得艳而不俗,雅而不凡,寓秀美于平淡之中,使摄影照片达到绘画着色的艺术效果。

2、怎样在摄影中测定镜头视角

在拍照时,我们肉眼所见的是三维的物体,但在相机取景器中所见到的却是平面的图象,视角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人眼的视角比较广阔,其透视感相当于装在35毫米相机上的85-90 毫米的中焦镜头透视感。人们在怀有特定的兴趣时,由于将注意力集中到关心的要点上,忽略了要点以外的物体,这样,肉眼所见的景物有时就相当于焦距较长的镜头视角范围。

人的视角从整体看,近似于150°广角镜头的视野,如果视线中有物体出现,其所占视角约为50°,接近于标准镜头的视角,如果我们发现这个物体有部分细节,则肉眼的视角就迅速地变成2.5°左右长焦距镜头的视角。

对应肉眼观察物体的视角,有很多焦距不同的镜头供我们使用,有定焦镜头,也有变焦镜头,每只镜头有各自的视角。哪个镜头是多大的视角,要全部记住是困难的,许多镜头只有装到相机上才知道。这里我们可以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作标准,来大概了解镜头的视角。举例来说,将两臂伸直,手掌向内侧变曲。包括手指在内的两个手掌覆盖范围,就相当于35 毫米相机100毫米焦距镜头的视角范围;摊开的一只手,相当于35毫米相当200毫米长焦镜头的视角范围;摊开手掌的一半,相当于300 毫米长焦镜头。

3、怎样选择拍摄角度

拍照片的角度,不仅对表达拍摄内容起重要作用,对形成优美的构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拍摄角度,拍出的照片差别很大。变换一下角度,能直接影响画面结构。例如,在同一距离、同一高度、用相同焦距的镜头,采用仰角、平角、俯角拍出三张照片,虽然前后景物没有变化,而画面内包括的内容就不同了。如果采用不同的高度,在同一距离,用仰角、平角、俯角再拍出三张照片,就会发现前景和后景的变化很大。这就说明相机与被摄物体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镜头角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画面中的水平线和空间深度的改变。现在分别说说俯视、平视和仰视几种角度的使用效果。

俯视,即拍照时相机的位置高于物体,从上向下拍摄。其特点是视野辽阔,能见的场面大,景物全,可以纵观全局这种方法多用于拍大场面,比如拍摄粮食大面积丰收,草原及成群的牲畜,交通枢纽,水面等。如果俯角较大,虽没有广阔的场面,拍摄特殊题材时也有其独特效果。

平视,即相机与被摄物体大致在一个水平线上。这种角度接近人眼的习惯印象。平视构图的特点是透视效果好,一般不易产生变形。这种方法顺手、方便,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但拍出的照片很少有变化,也不新颖。初学摄影者习惯用平视角度拍照。

仰视,是从下向上拍摄,相机低于被摄物体,拍出的照片地平线低。仰角拍摄的特点是,可使景物拍得宏伟、高大。如拍建筑物,有直插云霄之感;拍高台跳水,以蓝天作背景,显现出运动员的凌云之势,腾空飞翔之感。低角度拍摄,还可舍弃杂乱的背景,使画面简洁,主体突出。选择高低角度的同时,还要对景物的横向角度加以选择。以拍建筑物为例,是拍正面、侧面还是拍背面,要多方观察。定好角度后再进行构图。再如拍摄人物头像,不妨围绕被摄人物,结合光线、脸形等特点,细心观察,在最美最理想的角度进行拍摄。选择角度,主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哪一方面最能体现被摄物体的特征,最富有表现力,就在哪个位置拍摄。

正面、侧面、背面拍摄,各有特点。正面构图,线条结构对称、稳定,有庄重、威严的气氛。但正面构图缺少透视感,容易呆板侧面构图,立体感强,能产生空间感和线条透视的效果。如用侧面拍摄人像,能充分显示优美姿态和面部表情。利用光线的明暗的反差,可增强立体感。这是通常使用较多的角度。采用斜侧面拍摄,景物在画面中有一部分正面,还有一部分侧面,可以突出被摄物体的整个轮廓。背面构图,绝大多数是为了内容的特殊需要而采用的,能显示出特殊的效果。背面拍摄,也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好作品,这要靠在实践中去体会摸索了。

4、怎样在摄影中运用线条

一切物体都是由线条构成的,如房屋由纵横的线条构成;山峰、河流由曲线线条构成;树木由垂线条构成;圆球由弧形线条构成;物体运动时,线条就发生变化,如人站立时是垂线条而跑步时就变为斜线条。掌握线条的结构变化,对照片的画面构图有重要作用。水平线条,能够使人的视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观察,从而产生广阔、平静的感觉。大海、草原、秧田、麦地其线条结构都是水平型线条。看了使人心胸开阔。

垂线条。能够使人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感觉景物的形象,给人以庄严、伟大的感觉。如粗壮的大树,矗立的烟囱,巍巍的井架,高大的塑像等,都在画面上呈垂直线条表现。

斜线条。景物在画面上如呈现斜线结构,画面的空间一端就会明显地产生扩大或缩小,给人们以动的感觉斜线条可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空间深处,形成近大远小视觉。飞机的起飞、运动员的迅跑、炮火射击等都是用斜线线条表现的。

曲线条。曲线条能给人以曲折、跳跃、激烈的感受,增加画面的美感。起伏的群山、奔腾的大海、蜿蜒的小道、弯曲的河流都是曲线结构。曲线能生动的反映出景物的特征。

拍摄照片时,要善于运用线条。每一幅画面,都应有一条主线,把周围分散的线条统一起来,形成画面的中心,把人的视觉引向主体。同时运用线条的变化,表现照片的透视效果与空间感。我们在拍照时,一定要善于抓住主线,同时利用线条粗细,深浅的变化,经过组合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以轻重、快慢、强弱的感觉。表达摄影者的思想感情,揭示照片要表现的主体。如正面构图的线条对称、稳定,就能给人的庄重,威严的气氛。又如轮廓线具有表明物体形态、姿态的作用。尤其是人物的身影,山峰的岩石,舞蹈的身姿等都是曲线线条的运用。利用好轮廓线,可以真实、生动的反映事物本来面貌,达到以形传神的拍摄目的。

画面上的线条,有无形与有形两种,有形线条是画面上看得见的。无形线条是由照片中景物的内在意向引伸的。如运动的方面,人的眼神视线方向等。运用时要兼顾两种,使之都得到满意的表现。

5、拍摄中怎样虚与实并用

人的眼睛在观看近处物体时,远处物体是虚幻的。在观看远处物体时,近处物体是虚幻的。这种现象不被人们所注意,是因为人的眼睛有迅速变换焦点的能力。照相机虽然不能象人的眼睛一样灵敏,却具有同样的功能,拍摄时能适应人体的这一个生理需求。照相机是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确定景深范围,使处于景深范围内的物体清楚、景深范围之外的物体虚化,从而获得不同的虚实效果。

实践证明,一张照片把所有的物体都合盘托出,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会使照片画面形式活泼不足,生硬有余。照片的内容也会让人一目了然,缺乏蕴意。还会形成琐碎的细节,斑驳的色彩、点滴的趣味,与家庭生活照片的主体——人物平分秋色的局面,不利于突出表现人物。有经验的摄影师在拍摄时,总是精心设计,仔细安排,把人物之外的陪衬物忍痛割爱,大胆虚化。“易实难虚,易取难舍。”家庭生活摄影如果能从难处着手,再多一些地运用虚化的表现手法,将使照片有一个新的更美的面貌。

家庭生活摄影最多运用前景的虚化。前景的虚化适应了人的眼睛在观看物体时近虚远实的生理机能,为欣赏提供了一个顺呼自然的欣赏过程:当欣赏者的目光投入到照片上的时候,虚化的前景不会产生视线干扰,目光会自然而然地落在较远处“实”的人物身上,形成明确的视觉中心,人物突出悦目。前景的虚化造成的物体近距离存在的感受,很容易使欣赏者把前景、人物、背景物联系起来,形成三者的比较,加强空间纵深的感觉。人物和景物的立体印象也会随之鲜明、清晰。虚化的前景还能够使色彩得到柔化。前景的虚化使照片上一部分物体的色彩模糊,出现柔合的混合色调,焕发出奇光异彩,使照片的内容有含蓄朦胧的寓意。同时还美化了照片的形式,为照片增添了柔化的色彩装饰。

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常常利用大面积的物体虚化创造意境。家庭生活摄影一般情况下虚化的物体不宜太多,尤其是为摄取某一个美丽的背景物时,不应当使背景物虚化。近景拍摄重在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背景的虚化,使人物衬托在清朗,含蓄的背景上,照片的形式美和内容的蕴意都会随之增强。因此近景拍摄的家庭生活照片,运用大光圈使背景虚化,常常是必不可少的。近景拍摄还可能使人物的身体某些部位虚化,以此来突出表现某些重点部位。多数情况是人物的面部清晰、陪体——如头部的装饰物、手的动作等虚化。虚化的部位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起到从侧面表达照片内容,暗示人物的整体形象,强化照片形式感的作用。

一张照片有虚有实,实的物体越加鲜明突出,虚的部分在实的比较之中显其美妙之处。人物和景物相衬相映,色彩浓淡相间相成,即统一又变化,即对比又和谐,使照片的内容气韵相通,虚实相生,化平凡为神奇,艺术意味十分浓郁

家庭生活照片虚化物体主要是通过运用照相机光圈大,景深小,虚化面积大;光圈小,景深大,虚化的面积小这个原理,来达到不同的虚实效果。长焦距镜头的运用对于塑造物体虚化效果有其独到之处

除上述照片形式上的虚与实关系之外,还有内容上的虚与实,影调上的虚与实,色调上的虚与实以及人物情感表现上的虚与实等。内容上的虚与实,是指照片上所展示的形象是实,由形象使欣赏者产生的联想与想象则为虚;影调上的虚与实,一般是指明暗影调不同面积的比例关系;色调上的虚与实,一般是指颜色的冷暖关系,照片上以暖色调为主则为虚,冷色调为实。以冷色调为主则为虚,暖色调为实;人物情态上的虚与实关系,是指照片流于表面的情态为虚,发自于内心的则为实。这些都是家庭生活摄影可供借鉴的。

6怎样虚化景物

A.巧用慢门。用1/30 秒以下的快门速度拍摄动体,在拍摄过程中,动体的像在底片上移动,产生了虚影,给人以动感。快门速度低于动体速度,就可留下虚影。

B.开大光圈,缩短景深。当被摄物体的背景或前景杂乱元章,影响突出主体时,得用光圈和景深的反比例关系,放大光圈,把背景或前景置于景深范围之外,使其模糊,给人以空间深度感。

C.追随主体。拍运动中的物体,要使相机追随动体向运动方向移动中拍摄,所得的结果是动体清晰,背景或前景流动模糊,可增加动感,渲染气氛,表现主体的动态和速度。追随的方法除了平行追随,还有纵向追随,弧形追随,圆形追随,效果也各具特色。

D.利用云雾等自然现象清晨、傍晚或阴雨天,天空云雾较浓,远景一般被云雾笼罩,只显景物轮廓。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利用云雾,远山疏林,近深远淡,有势有情,虚中有神,显得山川既宏远深逢,又空灵隽秀

E.应用变焦镜头。变焦距镜头是一种新型镜头,它可以变换多种焦距,人们利用镜头焦距的可变性,在曝光过程中推拉镜头,底片上可形成重叠虚影,用来衬托主体,制造气氛。

7、怎样表现摄影画面的深远

在照片上表现深远感,并不是主体延伸到远方就表达了深度感,因为任何画面都是由长度和宽度(两度空间)构成的平面,画面上见到的深度感,是由于人眼的错觉所造成的。一张平面的照片,加上利用人眼的错觉,出现了三度空间,照片上就有深度的感觉,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力。欲要较好的表现深度感,除刻意构图外,还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拍摄方法。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使景物重迭的拍摄方法:将几个开头相似的景物或几个同一种物体重迭放置(前后重迭),从透视出发,景物近大远小,明显地出现了前后分离的情况。特别是在用远摄镜头拍摄时,使用重迭方法来表现深度感是最有效的方法。

B.利用透视比例:一般物体的视觉都是近大远小,物体离人眼逾近愈大,愈远愈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自然地运用这一习惯去判断物体的远近,相机镜头表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更为明显。因此,在拍摄照片时,运用这种透视原理,就可表现出景物的深度感。一般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因使前后景物的距离增大,特别是接近主体拍摄时,可有意识地增加深度感,且广角镜头摄入的景物也多。

C.利用引导线增加深远感觉:如在拍摄街道、林荫道、河岸、铁路时,拍摄者找出合适的位置,让一些起直线作用的景物从接近镜头处开始,逐渐进入镜头中心向远方延伸。如拍摄前述的街道或林荫道、河岸、铁路等景物时,不能站在它们的正中,而是靠在一边蹲下拍摄,使一边的建筑物或林荫道、铁路旁的树木在照片的上角开始形成对角线,逐渐延到画面的中央向远方伸去。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都有这种效果

D.利用空气透视来产生深度感:大气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小蒸汽、尘埃、烟雾等飘浮物(杂质),这些是产生空气透视的物质基础。空气透视可造成距离感觉,因光线穿过空气时被雾汽、尘埃等扩散,距相机近的扩散不明显,色彩也接近物体本来的颜色,距相机愈远的地方,扩散现象愈明显,物体的色彩也就愈浅淡。经常扩散效果后,只有光谱中的蓝光能透过空气中的杂质,因而看远山时,都呈现出蓝色或蓝紫色,空气透视的效果就变得特别明显。

8、怎样在构图时运用黄金分割法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同时还应具备与内容相一致的优美形式和协调的构图。初学摄影,在取景时了解和掌握黄金分割法。对于提高作品美学价值很有帮助。黄金分割法,就是把一条直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对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比,常用2:3,3:5,5:8 等近似值的比例关系迸引美术设计和摄影构图,这种比例也称黄金律。在摄影构图中,常使用的概略方法,就是在画面上横、竖各画两条与边平行、等分的直线,将画面分成9 个相等的方块,称九宫图。直线和横线相交的4 个点,称黄金分割点。根据经验,将主体景物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景物在图面上的组织作用,有利于周围景物的协调和联系,容易引起美感,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使主体景物更加鲜明、突出。另外,人们看图片和书刊有个习惯,就是由左向右移动,视线经过运动,往往视点落于右侧,所以在构图时把主要景物、醒目的形象安置在右边,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学摄影取景,可选选用“黄金分割法”的练习构图,经过多次实践,有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以后,就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创作了。如果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这一种形式,也不可取,时间久了反而会束缚自己的创作思想,使拍出的照片四平八稳,缺乏变化,贫乏无味,就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性。

用黄金分割法确定主体的位置,并没有完成构图的整个过程,还应注意安排必要的空间,考虑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呼应,充分表达主题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影调,光线处理,色彩的表现等等。为了提高基本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学习美学知识,加强美学修养,并通过拍摄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多拍出一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照片来。

9、拍摄夜景时怎样进行局部遮挡

在拍摄夜景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准备拍摄的画面中,有的地方灯光明亮,有的地方灯光昏暗,或者是灯光少而亮,场景大而暗。遇到上述情况,要拍摄出反差适中、明暗部分都有较好层次的照片,可以采取措施,运用局部遮挡控制曝光的方法,以减少明亮部分的曝光,增加昏暗部分的曝光。

所谓遮挡拍摄法,就是在长时间的曝光过程中,用手或其他物体有目的地遮住画面中的某一部分(一般是明亮部分),减少它的曝光量,并使其余的昏暗部分得以较充分的曝光。就象放大照片时的局部遮挡一样,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遮挡时,一定要视光线情况,不断地晃动,切不可固定不动地挡住某一部分,以免出现感光过度或不够均匀的现象。

10、怎样运用对角线构图

横画面、竖画面或正方形画面都有四个角,假若使画面主体和重要陪体分别部署在斜对的两角部位,或者画面主体本身占据画面斜对的两角部位,这种布局就称为对角线构图,具有协调对应,活泼生动,自然优美等特色,是画面构图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的一种体现。这种构图适用于多种拍摄内容,可使布局灵便,易于掌握,取得较好效果。其运用要领举例如下:

A.画面按“井”字分割,分割线产生4 个交叉点,同时,画面分割成比例相同的9 小块,使画面主体和重要陪体或者画面主体本身分别部署在左上与右下,或者右上与左下对角点甚至对角的小块内,譬如,画面左下是坐在水边的一位垂钓者,右上是一座远山;或者左上是一群飞鸟,右下是一丛灌木林;也可以是舞双剑的一位姑娘作雄鹰展翅的蹲身造型姿式,展直的双臂及所握的双剑,处于画面对角的交叉点;或者侧面拍摄席地而坐,正在系鞋带的运动员,其头部至脚部处于对角位置。

B.分别处于对角位置的画面主体与陪体可以具有内在联系(譬如一个人仰首观赏一幅图画),也可以彼此并不相干(譬如画面左下角是正在打盹的一只懒猫,右上角是一盆吊兰)。但与主体对角的必须是重要的、醒目的陪体,假若与主体对角的陪体不明显、不生动,而与主体不对角的陪体却很明确、夺目,就不成其为对角线构图。

C.对角的主体与陪体一般情况下须保持彼此呼应的方向性或视觉效果,画面主体本身形成对角线构图布局时,动向、倾向、趋向的前方须有适当的空间

11、怎样运用对称式构图

摄影构图的布局结构主要有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大系列。所谓对称式构图,是指所摄内容,在画面正中垂线两侧或正中水平线上下,对等或大致对等,画面从而具有布局平衡、结构规矩,蕴含图案美、趣味性等特色。这种构图形式的运用举例如下:

A.在现实生活和周围环境中,有许多情景和物体本身往往是左右对等的,譬如举重运动员举重,游泳运动员的蝶泳、集体舞蹈表演、图案样式的灯组、中国式古建筑以至某些器皿用具等等,从其左右对等的角度居中取景拍摄,即可形成左右对称的画面布局。

B.飘荡在平静湖面的天鹅,趴在台桌玻璃板上凝思的少女,在铮亮的水磨石地面表演艺术体操的运动员,由于所倚托的光泽面的反映,被摄体都会产生明晰的倒影。把实体连同倒影一起摄人画面,就成为上下对等的对称布局。

C.对称式构图不可机械地单纯对等,而必须生动,在对等之中有所变化,或者蕴含趣味性,装饰性,否则就会流于平淡乏味。譬如两个人各坐一只沙发相对交谈,由于姿势相仿,因而左右对等,但显得拘谨、机械。假若表现两个天真的孩子在“顶牛”玩耍,或者拍摄一对情侣默默相对的剪影,画面表现就显然具有对称的趣味性和优美的形感。

D.左右对等又加上下对等,虽有图案形式的对称效果,但一般不可取,譬如迎面拍摄一只天鹅,原本左右对等,如果又加倒影,成为“十”字形对等,就并无美感而只有呆板感——过于统一,缺乏变化。

12、怎样突出主体

人物,人群或景物都可以作为照片画面的主体。

主体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是画面上用以表达内容的主要对象,是摄影者最感兴趣的,吸引它举起相机的拍摄对象。所以摄影构图时必须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去突出主体。一般突出主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动用特写形式,将主体置于距离镜头稍近的适当位置上拍摄,使主体的尺寸比例显得比周围相关景物的大些,占据较大的画幅面积,以从形体大小的对比上突出主体。

B.利用虚实变化,即动用光圈的变化改变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或背景模糊。在周围景物都模糊的情况下,清晰的影像会显得很突出,夺人视线。

C.运用线条的引导作用突出主体。画面线条的汇集点或交叉点,一般是人们视线的集中点,主体安排在这个位置上,就可以引导观者的视线落在主体上。

D.动用明暗对比,突出主体。在用光上使主体光线明亮、陪体暗淡,达到以暗托亮的目的。

E. 运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体。例如,在大片的绿叶衬托下,红色的花朵会显得鲜明夺目。

F.运用滤光镜的作用,调整画面影调,也可使主体突出出来。

13、怎样恰当利用前景

但凡比画面主体离镜头更近的景物,一般都可以称为前景,它与背景一样,都属陪体。就对于加强画面主体的表现来说,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虚化前景,通过以虚托实可以突出表现主体;夸张前景,使之充满画面周围而形成封闭式构图,具有犹如集中目光观看主体的明显效果;裁切前景,凭借画面边框的局限,对近镜头而显得较大的陪体适当删削,使其形体不完整,以反衬形体完整的主体??不过,所谓恰当利用前景,通常主要指能使前景在画面上发挥如下三个作用:

A.形成视沉空间——拍摄雨景,雾景等朦胧的景色,往往缺乏纵深感,即使拍摄远山近水、深宅大院,在画面上的远近纵深也可能不明显,如果结合近景,那怕仅仅是一块山石、一丛小草、一支树桠,就可反衬出画面其它景物的远。

B.均衡构图布局——画面需要一定的空白,这可以是白、灰、黑单一色调背景的无景物处,也可以是天空、水面、地面等同一色调的空旷处,用以调节画面结构,使布局疏密有致,甚至可以蕴蓄意境。但若空白太多,不仅有空旷感,还会导致画面失重,因此须适当摄入某些前景,用以填补空白,使构图布局均衡协调。

C.具有装饰美感——如表现春耕场景,在画面一角摄人一枝甚至一树桃花;拍摄静悄悄的湖光山色,摄人几枝芦苇作为前景;或者透过喷水池美妙的水柱拍摄城市建筑??,类似这种利用前景,虽属点缀性质,但也如锦上添花,往往可以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

适合作为前景的景物不胜枚举,但若有碍画面主体的表现,而且又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作用,这样的前景须慎用,或者干脆不用,以免得不偿失。

14、怎样妥善处理背景

画面主体并不充满画面时,一般都有背景。画面的背景可以是一片空白(表现为白、灰、黑等单一的色调),也可以是人、物、景等各种有形的影像。背景同前景等陪体一样,首要的职能应是有助于突出表现画面主体,在这个前提下,为使画面造型具有艺术化的特定效果,背景的处理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

A.净化背景——拍摄人物、静物、花卉等特写,衬以天空、白墙或白布,形成白净的背景;也可衬以黑色、灰色以至其它任何单色的背景。背景部位没有其它有形的影像,仅是空旷的单一色调,都属净化背景。

B.淡化背景——背景部位的人、物、景呈现为浅淡的影调,这种效果的取得,可以借助空气透视作用;也可以实行遮挡曝光,使背景影像曝光不足而淡化;如果在拍摄人像、静物、花卉等特写时,利用白或浅色纱幕遮住陪体,也可取得淡化背景的效果。

C.暗化背景——背景部位的人、物、景呈现为黝暗、浓重的影调,处理方法是使画面主体照明充足(在亮处),背景陪衬照明不足(在暗处)。

D.虚化背景——通过景深控制,使背景部位的人、物、景影像虚化。

E.美化背景——选择图案形的或者蕴含节律感的景物为背景,例如,利用层层台阶或体育场的看台衬托人物特写,利用粼粼波光衬托一叶轻舟,或者利用码放整齐的产品衬托工人形象的写照,也可以利用一枝花的投影或者仅仅打一束光美化背景,虚光放大照片的虚光效果,也是一种美化的背景。

15、怎样在摄影中表现景物的立体感

摄影是一种平面造型艺术,只表现长宽两度空间,容易形成画面呆板,要便画面表现有生气,必须运用摄影技巧,使景物的立体形象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常用的方法有:

A.调整拍摄位置表现景物的立体感。从正面拍摄时,看不到景物深度,立体感不强。从侧面拍摄时,可以表现景物的正侧两面,立体感强。

B.调整拍摄距离表现景物的立体感。拍摄距离近时,画面上的景物远小近大的对比强烈,空间感立体感强。拍摄距离远时,前后景物大小对比弱,空间感立体感会减弱。

C.调整拍摄角度表现立体感。高角度拍摄时,镜头摄取范围广,画面上包括景物多,则近大远小,使画面立体感增强。低角度拍摄时,前景高大突出,后景相对缩小或被遮住,对比不显著,立体效果也会减弱。

D.调整影调对比表现立体感。影调缺少变化时,感觉会平淡。影调反差大时,立体感就突出。被摄主体影调明亮时,背景深暗,立体感就强。主体深暗,背景明亮也会增加立体感。顺光照射时,被摄对象获得相等的照明,就缺乏立体感。逆光或侧光照射时,会出现鲜明的轮廓线条,立体感就增强。

E.调整光圈大小表现主体感。光圈小时,景深范围大,使得远近不一的景物都十分清晰,照片就缺乏立体感。如果光圈适当开大,控制景深范围,使主体物的轮廓细节清晰,而背景远景虚糊,就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

F.调整焦距镜头表现景物立体感。使用短焦距镜头时,画面包括了前景也包括了广阔的后景,形成了强烈的影像大小对比,立体感就会强烈。使用长焦距镜头时,压缩了前后景之间的距离,画面不能形成强烈对比,就会失去立体感。

G.使用不同的滤光镜表现景物立体感。不同的滤光镜可以增强或减弱透视效果。如蓝滤光镜可以加速透视感,有助于形成立体效果。浓雾天使用黄滤光镜,晴天使用青滤光镜,都能巧妙的减薄底片,使一部分影调突出,一部分影调减弱,从而加强照片景物的透视效果与立体感。

16、怎样获得较大的景深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叫景深。当我们拿起相机对焦距时会发现,在取景器里不仅我们用来对焦距的那一景物是清楚的,而且那一景物前后各有一段距离内的景物也是清楚的。这个能成象清楚的,距相机最近的景物到能够成象清楚的,距相机最远的景物之间的距离,就叫作景深。换句话说,景深就是景物纵深的清晰范围。

对同一台相机来说,景深范围大小是由光圈和拍摄距离决定的。光圈大、摄距近,景深范围小;光圈小,摄距远,景深范围大。当将光圈由大调小,摄距由近变远时,景深范围随之增大。

17、怎样对运动物体对焦

在体育比赛,抓拍等动体摄影中,被摄主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给拍摄者的精确对焦带来困难。能否找到一些捷径呢?答案是肯定的。超焦距法:把镜头对焦环调到超焦距处拍照。当使用短焦距镜头时,这一方法可以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预定参照物法:把镜头对准运动物体要经过的区域对焦,可分为预定景深法,区域对焦法和预定目标法。

A.预定景深法:这一方法适用于运动速度不太快的动体摄影。先根据现场光线选好光圈,快门速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用小光圈,以确保有足够的景深。镜头调到一个预选的距离,当被摄体进入景深范围,立即抓拍。

B.区域对焦法:按动体活动的区域对焦,为了获得足够的景深,最好距被摄体5 米以外,并用小光圈拍照。对活动范围有限的动体可采用这种方法。如舞台演出,体育比赛中的平衡木等。

C.预定目标法:如被摄主体运动中要经过的地方有固定目标,可事先对此目标聚焦,一旦动体进入这一领域,即可按动快门。这种拍摄方法很适合撑杆跳、跳高、跨栏、终点冲刺等体育摄影。

18、怎样采用AF对焦方式摄影

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的工作过程是:当半按下快门钮时,伺服电动机驱动镜头对焦,对焦准确后,电动机停止工作。锁定机构将焦距锁定。如果此时不继续往下按快门,就将保持这种状态。从而可以调整构图,这是它的优点。它适宜拍摄一般的人像,静物或慢动作的题材。

当半按快门钮时,自动对焦系统就能保持连续动作,紧随被摄体调整焦距。这样,摄影者能以取景器中央的对焦区载随心所欲地追踪一个不确定目标,并能满足在原跟踪焦点之外,快速转移聚焦点的要求。这种AF 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按下一半快门钮,自动聚焦系统自动跟踪被摄体聚焦。一直到全部按下快门。它最适合新闻、动物、体

育等题材的拍摄。

19、怎样校正色温

校正色温滤光镜有两种:一种是能使色温上升的蓝色镜,一种是能使色温下降的橙色镜。校正色温滤光镜虽然有转换色温的功能,但如果遇上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光源的混合光,无论哪一种滤光镜也元济于事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拍摄过程中,除了有意追求某种特殊的效果之外,应尽量选择色温统一的光源。否则,拍出的片子不是局部偏红就是局部偏蓝,或者在一张片子上出现两种严重的偏色现象。

20、彩色摄影怎样掌握色温的变化

在室外自然光下拍摄,一般情况是,在晴天,日出后和日落前,直射阳光的色温较低,接近中午,色温逐渐升高,色温为5500K,就是中午直射阳光的色温;这个色温,一般要在日出三小时后,到日落前三小时为止的时间内比较稳定。实际上,室外自然光是由直射阳光和天空漫射光组合而成;中午单纯阳光的色温仅为5000K 左右,天空漫射光的色温约为12000-18000K,按这两个光源亮度比例组合后的色温才5500K。薄云遮日的天气,直射阳光被薄云部分遮盖,色温比晴天高,约为6500K-7000K;阴天的光线,全部是云层的漫射光,色温约为7000K-7500K。至于灯光的色温。主要视灯的种类而定,但比较稳定;不过,供电电压的波动也会使灯光色温变化,例如,夜间电压上升,色温就随之升高,必须注意。

21、怎样使拍摄中的光源平衡

大部分照片是用单一光源——如日光、灯光或闪光灯作为照明拍摄的。只是在遇到两种光源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不论这种情况是一时不可避免的,或是有意安排的,必须使两种光源得到平衡,否则事情就比较复杂了。首先遇到的是日光与闪光灯光源的混合使用,我们在日光下使用闪光灯一是因为光线不足,其次是减弱阳光投下的阴影。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因为,电子闪光灯的设计色温与日光(早夜除外)色温是非常接近的,都在5600K左右,所以,日光与闪光灯混合使用时,不用特意考虑色温方面,也就是说

光源平衡方面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

钨丝灯与闪光灯混合使用,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在拍摄静态的物体时,房间里的光线一般说来是足够的。因为电子闪光灯的设计色温是5600K,而一般摄影用钨丝灯的色温在3200K,如果同时使用,色温不统一,色彩也就无法平衡,没有一种彩色以能同时适用于这两种不同色彩的光源。所以,一般不混用钨丝灯和闪光灯,要么全部用钨丝灯,要么用闪光灯,反射直射都行。

室外阳光与其他光源混合使用,与上面出现的问题类似。在黑白摄影中,可以把室外投射到室内的阳光当做主光,室内的灯光做辅助光,色温对黑白照片没有多大的影响,彩色片就不能这样,任何滤色镜也无能为力。如果一定要这么做,可以提高室内灯光的色温,再与室外阳光配合使用,即使是用闪光灯,也可以在灯头上加用转换色温滤色镜,以适应该灯光片的色温要求。

22、怎样在摄影中掌握光线变化规律

摄影要正确的掌握曝光,正确曝光就要掌握光线的变化规律。摄影的光源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大类。自然光主要是指日光,根据日光照射的特点又可分为直射光,投射光和反射光。直射光是太阳直接投射过来的光线;投射光是阴天或多云天或阳光阴影下的投射光线;反射光是指光线照到某一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

由于地理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以及室内外不同,光照的亮度也不同。一般说,南方纬度低光照强,北方纬度高光照弱;纬度每差10°度左右,光圈应差半级到一级。海拔越高的地方,大气越洁净,太阳光线被吸收的越少,光照度越强,到高山摄影,所需曝光量要少。一般说,海拔1000米处,应缩小1-4级光圈,

海拔2000米处,应缩小1-3级光圈。

季节的不同,对光线影响也很大,夏季光线最强,冬季光线最弱,春、秋介于两者之间。夏季光线比春秋约强1—2 倍,比冬季约强3—4 倍。如夏季用1/250秒的速度拍摄,春秋季用1/125秒,冬季只有1/60秒。

时间的不同,光线变化也很大,中午光线强,早、晚光线变化最大。一天中阳光最强和最弱的差别,夏季约差5 级光圈,春秋冬季的约差4 级光圈。

天气变化,对光线影响最大,一般分为四类,晴朗天气,强烈日光,光照最大;薄云遮日,物体投影不明显,光照次之;多云蔽天,物体无投影,光照又次之;浓云密布,景物阴暗,光照最差。上述四类,每类曝光各相差一倍。如晴天用1/200 秒,薄云天则用1/100 秒,多云天用1/60,阴雨天用1/30 秒。

此外被摄物体的反光程度不同,也影响曝光速度。如白色物体反光强,深色物体反光弱,光洁平滑物体反光强,表面粗暗物体反光弱,江河湖海反光强,树林草地反光弱,远处景物反光强,近处景物反光弱。在这些不同亮度情况下,曝光往往要差一级至三四级光圈。

室外直射光与室内散射光差别也很大。室内自然光是由门窗射人,因此,距离门窗远近,亮度差别很大,室内墙壁反光程度也有很大影响。一般说,光源与被摄物体距离增加一倍,感光要增加四倍。

人造光主要是灯光,室内摄影一般要使用灯光,灯光有闪光灯、钨丝灯、碘钨灯、溴钨灯等。要根据拍摄需要,设置人造光源。有的单灯摄影,双灯摄影、三灯摄影等。使用最多的是闪光灯。

23、怎样根据闪光灯的曝光指数确定闪光摄影的正确曝光

无论闪光灯泡或是电子闪光都有规定的感光指数。各类中小型电子闪光灯的产品说明书上都印有曝光指数, GN24 或GN32 等。GN 曝光指数是由感光片的感光度(通常以ASAI00 作为标准),闪光灯的照射距离和光圈的F值大小而定的。例如有的电子闪光灯标着GN32,就是说使用ASA100 的感光片,在光圈Fl的情况下,拍摄距离32 米处的景物,能得到准确的曝光。相反,如果用F32光圈拍照时,被摄体就应放在1米处。曝光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曝光指数=光圈×闪光灯照射距离

这里可以把曝光指数看成是一个固定值,当光圈放大或缩小时,摄影距离(亦即闪光灯照射距离)就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反过来,当摄影距离改变时,光圈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这样,又可以得出下列计算公式:

光圈=曝光指数÷距离

距离=曝光指数÷光圈

例如,闪光灯指数为GN24,已知拍摄距离为3 米,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光圈=24÷3=F8。但必须注意,国外有些产品的指数是以英尺来计算距离的,就应该换算成英尺作为计算标准,才不致产生错误。

电子闪光灯的灯罩背后或者灯柄上一般都刻有光圈F系数表,根据闪光灯和被摄体的距离,便可很容易地查出应该使用的光圈系数。这种感光表一般都按ASAI00 的感光片制定的,如果改用较快或较慢的感光片时,必须相应缩小或开大光圈。

24、怎样排除闪光摄影人像后面出现的黑影

在室内拍摄人像,如果从正面闪光的话,就会在人物背后的墙上等处出现一个黑影,实际上这个黑影就是被摄者自己的投影。人物距离背景越近,黑影也就越明显。这种黑影又浓又深,十分生硬,往往破坏了画面的和谐。

排除黑影的方法,最简单的是使人物远离背景,使影子投射到地上,免除黑影紧附在人物背后。如果环境不许可这样,可尽量选择暗色的背景,使黑影看不出来。也可使用分灯,从侧面照射背景,达到消除黑影的目的。白昼摄影,可把人物的位置安排在敞开的门窗前面,黑影也就不会出现,但曝光时必须把室外的亮度同时估计进去。

25、怎样进行多次闪光摄影

不少摄影爱好者面对有趣的题材,比如隧道、山洞或很长的围墙等等,想拍摄,但光线太暗,或长围墙,在晚上拍摄,效果奇特,但不好解决光照问题,加一个闪光灯,又不可能燃亮那么大的面积,因而常常是束手元策,只好望洋兴叹。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当然不是的,一个闪光灯如何能够均匀地照亮很大的面积呢?那就是利用闪光灯作多次闪光法拍摄。也就是说,用闪光灯做“画笔”,用它在被摄物体上画画儿。实施这种照明方案不需要特殊技术,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和设备,而是需要仔细地设计。为了使景物各部分受到均匀的照明,每次闪光时,灯至物体的距离应大体相等,闪光的次数和灯的位置也要在事先计划好,不要在照片上出现光线没有照射到的空白。由于闪光灯要移动,而且可能是离相机很远的地方,所以通过脉冲线与

相机同步是不可能的了,必须采取相当慢的快门,这就是说需要多次打开相机的B 门或T 门,同时也意味着必须使用三角架,如果你的相机不具备多次曝光装置。那么你不能反复使用B 门或T 门,而只能从始至终开着B 门或T门,每次闪光的间隙,可以用卡纸、镜头盖之类的东西挡住头镜。

闪光灯照明的范围和闪光灯到被摄体的距离成正比,与曝光量成反比。曝光的计算倒很简单,按照常规以灯到物体的距离去除闪光灯的指数就行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与在室内闪光不同的是没有四壁的掺射,又是在全黑的情况下,所以实际曝光时应开大一级光圈,也有在同一位置多闪几次的。这往往是在灯光上加色片的情况下,说到加色片,它会拍出五彩缤纷的美丽画面,比不加色片拍出的照片漂亮多了。象上面说的,只是增加点儿曝光就行,当然色块儿的安排要适合创作意图,不可弄巧成拙。

26、怎样进行反射闪光摄影

反射闪光拍摄有很多优点,尤其是拍摄人像,静物。它能使反差降低,避免直射闪光所造成的明显的摄影。但在使用中如果操作不当,反而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所以,掌握反射闪光需要有一定的要领。

A.摄影者站在被摄者不太近的位置上,因为光线从天花板上向下反射的角度大小,使被摄者的脸上照不到光,或者仅能照到极弱的光,并且在被摄者的双眼和鼻子底下产生难看的阴影。

B.调整闪光灯的角度,防止被摄体或是靠近被摄物的配景部分受到闪光灯的直接照射,这样拍出的照片是很不好看的。

C.在较小的房间里,闪光灯发出的闪光只有打在墙壁上才能有好的效果。但墙也很白才行,否则,反射回去的光是带有不同程度的颜色的。用这种方法比从天花板反射闪光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线和变化更多的光照角度。

D.假如天花板太高,或者天花板不是平展而是有装饰花纹的,你只能利用四周的墙壁了。在许多场合,可以利用白色的墙壁做为反射面。如果房间较大,可以用大功率的闪光灯做两次以上的反射,使光线更均匀,照射面积更大。

E.如果被选作反射面的墙壁或天花板不是白色而是其它颜色的,那照片上会显示出各种颜色。所以,最好是自己设置一个反射面。可以把一张普通白纸板固定或是放在闪光灯的上方,调整到反射光所需要的位置

F.在与被摄物较近时,在反射光中采用一个或者若干个白色纸板做反射面能够得到极好的光线效果。

G.作为在肖像摄影中的另一种布光方式,许多人越来越多地利用白色或银色的反光伞来做反射光,静物也大量运用。

不论什么方式的反射光,对曝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有能测闪光的测光更好。没有,就要多拍几张不同曝光的照片,多积累经验。

27、怎样用闪光灯补光摄影

我们在室外拍摄逆光像,尤其是逆光人像时,如果不用反光板补光,或从背光的暗部曝光,由于高光部分曝光过度而效果欠佳,层次、颗粒等方面的理想程度也不尽人意,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对暗部补光。反光板补光比较麻烦,闪光灯补光相对优点多一些。闪灯体积小,光亮输出均匀,色温标准。

28、怎样运用反光板摄影

无论从经济角度讲还是从使用角度讲,反光板是我们最有用的摄影辅助器材之一。它制作方便,成本低,使用灵活。反光板能把“流失”的光线反射到被摄体上。从而能使一盏灯的光量起到二至三盏灯的作用。它还能揭示被摄体的层次和细节,使强烈的光线变得柔和,而一般的用光技术是起不到这种作用的。无论是在家里,在摄影室里,还是在其它什么场合摄影,也不论是自然光、钨丝灯或闪光灯照明,反光板所起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反光板可以灵活地控制其尺寸,大到犹如墙壁,小的可以作成巴掌大小,可以根据被摄体大小的需要来制作。拍摄彩色照片时,一般需要使用表面为中性(白色、灰尘色或银白色)的反光板,以确保由反光板反射出来的光具有原来光源的同样色质。金色和其他鲜艳色彩的反光板只用于需要特殊效果的场合。拍摄黑白照片时,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反光板,还可以使用黑色材料作为一种吸收光线的“抗反光板”,以防止不需要和无法控制的反光效果。

事实上不存在万能的反光板,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大小、色质的反光板。因此,在决定拍摄题材和使用反光板后,在选择反光板时,需要重视反光板的表面、大小、色质和重量以及与其他摄影器协调等问题。当然,供选择的反光板范围很广,上至专业的大型的,带支架的折叠反光板,下至自制的,甚至是一张白纸。

白色反光板一般是用纸张、硬纸板或聚苯乙烯材料制作而成的。这种无光泽的反光板能够漫反射光束,从而产生非常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但这意味着许多光线都浪费掉了,为造成有效的照明强度,需要把白色反光板置于被摄体附近。当需要使用精细的、低强度的反光板时,反光板表面最好是灰色的。表面无光泽的银色反光板可使用涂有银粉的纸张。纸板、纤维布和金属片制成。自制的反光板也可以用香烟包装的锡箔纸,先弄皱,然后均匀地贴在支撑物上。无光泽的银色反光板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呈半漫射状态,与白色反光板相比。银色反光板所反射出来的光线强度较大,反射角较窄。表面平整的镜子反射出来的亮光接近于主要光源的光质。它不同于白色或无光泽银色反光板,在拍摄静物时可以利用镜子反光,以便取得可以严加控制的照明效果。

使用反光板有两种方法:被动式和主动式。最常用的是被动式,主要置于主要光源的对面或接近对面,以便把流失的光线反射到被摄体上,这种反光通常是对主体阴影部位起“补光”作用。既然反光板是起辅助作用的。那么它可以使用多块进行辅助拍摄。在人像摄影和静物摄影,尤其是玻璃或金属器皿的拍摄中,需要有细致的光线变化。为了营造气氛,就要使用处于不同角度的、不同质地的多面反光板。总之,反光板与闪光灯作为补光用设备相比,有随时观察、预知效果的优点。缺点是反光强度相对小,不易携带等。

29、怎样灵活调整光位

光位即光源所在位置,关系着摄影形成顺光、侧光、逆光或平射光、高位光、低位光等不同光影效果。所以,摄影者在拍摄前总要注意光位,根据光线的投射方向来斟酌拍摄位置,以取得理想的光影效果,这就是摄影中常说的选择光线角度。怎样才算理想的光影效果?概括而言,应是有助于良好地甚至美好地表现画面内容尤其画面主体(主要拍摄对象或画面的主要部分),否则就被视为光影效果欠佳、用光不当。因此,摄影行家,摄影书籍或有关的摄影文章常常告诫说,“拍摄人像忌用顶光、脚光”、“顺光摄影的光影过于平淡”,“侧射光,半明半暗,机械对等而又难看”??。然而,光源所在位置有时是不可变动的,譬如现场光摄影,现场固有的灯光不可由摄影者任意布置或挪动;尤其是自然光摄影,光源——太阳的所在位置是不以人的意愿改变的。在这些情况下,怎样避免顶光。顺光等不良的光线角度,取得良好的光影效果呢?

其实从摄影用光来说,光位的形成与物位(被摄人物或景物所在位置)、机位(照相机所在位置)直接有关,所以,即使是自然光摄影,很多情况可以通过巧妙利用光位、物位、机位三者相处关系,使由于光线投射角度造成的不良的光影效果变为优良效果。例如:

A.在顺光条件下,被摄人、物、景大面积受光,缺乏必要的光影明暗对比,因而影调板平,对于人物特写尤其雪景的表现效果必定欠佳。如果以被摄者为中心,拍摄位置左移或右移45°,就可形成明暗对比协调。美观的前侧光效果;如果由顺光角度转过身来拍摄雪景,形成为逆光或侧逆光,雪景的影调层次就显得悦目、丰富。

B.正午阳光下拍摄人像或人物特写,由于顶光,脸面光影效果很难看——额头白亮、眼窝深凹、颧骨突出、鼻下浓黑。不过,大多数正午阳光并不是呈90°投射地面,总是略有偏斜的,因此可以利用顶光的偏斜角度,使被摄者背光,脸部完全处于暗面,形成高逆光;或者无论顶光垂不垂,使被摄者仰面(形成前侧光)或稍低头(形成背光)之际拍摄,避免不良的光影效果。

C.日出后或日落前一小时左右,太阳角度不高,被摄者在这时如果处于侧射光角度,脸面必定半明半暗,光影反差较大,成为很难看的“阴阳脸”。因此不宜从其正面而应从侧逆光位置,或者选择略为居高临下的取景角度逆光拍摄;当然也可使被摄者稍为改变面向,正对或斜对太阳拍摄。

30、怎样恰当掌握光比

所摄人、物、景明面和暗面由于受光程度不同而构成的亮度比值,称为光比。假设光比为2:1 或3:1,即明面与暗面的亮度比值相当于用200W:100w,或300W:100w 灯光的不同照明程度;按曝光量比较,前者的明暗相差1 级(1 挡光圈),后者相差1.5 级(1.5 挡光圈),两者的明暗光亮对比效果显然是不同的,影调黑白对比(或色调浓淡对比)的反差也就不同。被摄体直接受光或受光量较多的部位为明面,间接受光或受光量较少甚至未受光的部位为暗面。明面与暗面受光量差不多、亮度相近,光比就小,影调(或色调)表现的反差也小,看来就觉得柔软(若运用不当,会觉得平淡);明暗面的亮度相差较多,光比就大,影调(或色调)反差也大,显得刚强(若运用不当,则会觉得僵硬);光比很大,影调以黑白两极为主,中间的灰度很少,即为高反差效果;光比很小,影调以灰为主,缺乏必要的黑白反差,就流于严重偏灰的不良影调。光比的掌握是进行摄影用光造型的一个重要手段,恰当的光比所产生的好的影调(色调)反差效果,有助于大大加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在摄影实践中应该恰当掌握光比,譬如直射阳光下拍摄人像,脸部的暗面虽然接受天空散射光的一定照度,但仍嫌暗,若加用反光板反光或闪光灯闪光辅助照明,就可使脸部光比适度改良。此外,进行灯光摄影,除了靠主灯照明,还加用副灯;闪光摄影中实行的多灯闪光或采取反射闪光等措施,都具有形成恰当光比的作用。至于光比的掌握怎样才算恰当,按通常情况概括举例如下:

A.为表现儿童,少女肌肤的柔润感,或者拍摄以白和浅灰为基调的高调照片,光比应为2:1-3:1。

B.拍摄稍软调的照片,或者通常的彩色摄影,光比应为2:1-3:1。

C.一般的人、物、景摄影,影调反差适中的通常照片,光比大多为3:1-4:1。

D.拍摄稍硬调的照片,或者逆光、侧逆光摄影,光比应为4:1-5:1。

E.表现青壮年粗犷的形象和刚毅的气质,或者拍摄以黑和深灰为基调的低调照片,光比应为5:l-6:1。

F.形成轮廓光亮线的逆光人像或逆光静物等摄影,光比可达6:1-7:1。

31、怎样利用室内灯光摄影

室内灯光摄影,可利用原有的吊灯、台灯、壁灯等条件,为了增加亮度,可去灯罩,更换乳白色灯泡,用150w—200W 的灯泡照明就可以了。在室内拍摄较大场面时,灯光位置应适当地拉开距离,假如配用门窗的散射光,亮度会大一些。室内灯光摄影,由于面积小,拍摄对象多,如将灯光移向主体太近,主体明亮了,背景又暗淡了,造成光线不匀。因此室内灯光摄影在拍摄较多对象时,注意安排灯光不宜太靠近人体,使每一个被摄对象都能均匀受光。

下面将室内灯光摄影的布光方法简单介绍一下:

主光:主光是照明景物的主要光线,对物体的形态、轮廓质感起主导作用。作为主光的照相灯具,要有足够的亮度,使感光片能够有充足的感光,主灯的布置要高于被摄物体,以保证照片的真实感和取得具有明暗对比的效果。在无其他光源的情况下,一盏主灯也可以进行摄影,但反差较大,加配用反光板来协调某些光亮不足的阴暗部,效果会好些。

辅光:辅光的作用是辅助主光照亮被摄物体的阴暗面,使阴暗面也显示出亮度和质感,缓和主光造成的投影,获得柔和细腻的效果。用作辅助光的照明灯具,光亮强度应低于主灯,如果亮度过强,会给被摄物体形成另一个投影。辅灯的高低可与主灯一样,或略低于主灯。辅灯的位置,不可距离被摄物太近,它可以直射物体,也可以照射白色墙壁,再反射回来,使光线更加柔和。在主灯位置确定后,移动辅灯。观察被摄物体,待主光的投影冲淡,反差协调时即可。主灯和辅灯,同时使用,有利于摄影造型,缓和反差。辅灯的位置,应随主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轮廓光:轮廓光是用来勾划景物轮廓的光线。它能在物体上形成光亮的边缘,产生与景物分离的清晰轮廓,可增加景物的立体感。轮廓光大多用逆光,布置在被摄物体背后。轮廓光的亮度一般高于主光,否则显示不出轮廓。

背景光:背景光的主要作用是衬托被摄物体,渲染环境气氛。在人像摄影中,为了消除在背景上的投影,或使人像与背景不致混淆起来,往往另用一盏散光灯直接照射背景,这样可以使背景与人像形成较强的明暗对比,增强照片的空间感。

脚光:光线从被摄物体下部向上照射称为脚光。单用脚光,物体下亮上暗,给人的感觉奇特而怪异,脚光在室内摄影中可作一种配光使用。

32、怎样运用室外自然光摄影

室外自然光摄影,所采用的照明光源主要是太阳光。自然光分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直射光是指太阳直接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这种光较强,明暗反差大,有浓重的投影;散射光是指太阳透过云雾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比较柔和,没有显著的明暗反差和投影。

室外摄影,自然光的照明是多变的,诸如天气的变化,拍摄方向的不同以及太阳与地平线构成的角度大小等,都直接影响着自然光的照明效果。一般将一天的自然光分为四个照明时间:

早晨与傍晚:太阳初升或太阳将落,即太阳在15°角以下时,光线比较柔和,光调悦目。潮湿的空气常常形成晨雾或幕霭,空气透视现象明显。太阳照射角度低,景物可以形成长长的投影。这种光线条件,适宜于拍摄表达情绪气氛的内容。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大的场景,容易获得明显的空气透视效果,如遇有早霞、晚霞更能增添情趣。还可以把太阳拍人画面,将地面景物处理成剪影或半剪影,会使画面的气氛更加浓烈,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正常光摄影时间,太阳与地面成15°-60°角的这段时间,通常称为正常光摄影时间。这时的太阳入射角度适中,地面景物垂面和水平面都受光,阴影部分也能得到地面反射光的辅助照明。因此,这时拍摄的景物清晰、明朗、层次丰富,有利于表达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这时拍摄人像,造型效果较好;如拍摄风光和情节性的主题,能获得色调分明,层次丰富,线条刚劲的效果

顶光时间:太阳与地面成60°-90°角,也就是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刻。此时阳光近乎垂下射,光线生硬干涩,景物明暗反差极大。一般来说,这时不宜拍摄人物照片,因为顶光不利于形象的表现。若拍风光,因反差大,空气透视效果不好,景物不滋润,画面层次也不丰富。所以,人们常称顶光是摄影的死角时间。但是,也有人利用顶光的强反差,来刻划人物的刚毅性格,用稍仰一点的角度,拍摄出了典型的人像照片。

天光摄影时间:黎明日出之前和黄昏日落之后,这段时间为天光摄影时间。这时地面上无直射阳光,日出或日落的一面天空很亮,地面景物由天空光照明。这种光线条件,不宜拍人像、风光等,可以用地面景与天空的亮度对比来拍剪影黄昏,还是拍夜景的大好时机,因此时天空还有一定亮度,能把地面景物的轮廓淡淡地勾划出来,这样拍的夜景,气氛比较真实。另外,天光照明,色温偏高,拍彩片环境偏蓝,加上暖色调的灯光,可以呈现冷暖相间的夜景效果。

33、怎样利用月光摄影

月亮具有永恒的魅力,那明净柔和的月光,使万物融进了梦幻般的世界。月夜的景色令人神往,使人陶醉。对于摄影者来说,利用月光摄影是十分诱人的。利用月光摄影,最好是把月光下的景物和月亮拍摄在一起,以充分表现出月夜的景色。要拍这样的照片,用一般的拍摄方法是很难完成的,因为月光亮度很低,拍摄月景必须长时间曝光,而月亮和景物的亮度又相差很大,以同样的曝光根本不行。另外,月亮的高度和位置有时也很难和地面景物安排在一起,勉强凑合,也难得到和谐的画面构图。

如果想把月亮拍大一些,在拍摄月亮时可换上长焦镜头。这样既解决了曝光时间长短不一的矛盾,又可把月亮安放在理想的位置,还可把月亮拍得大些,从而缩小了月亮和景物的空间距离,给人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的艺术感受。

拍摄月夜景色,正确曝光很重要。而月光下景物亮度又很难用测光表测出来,只有通过试验来获得比较准确的曝光量。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数据,可作为试验的起点,在拍摄月光下的景物时,用f4 的光圈,曝光100 秒左右;而拍摄月亮时,可用f8 的光圈,以1/250 秒或1/125秒的快门速度曝光。效果究竟如何?不妨试试。

34、在工厂车间内的自然光下怎样拍照

在生产车间里拍照,所遇到的问题,一是景物亮度偏低,反差偏大,二是生产机器震动大。三是工人操作动作有时较快。根据这些特点,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

A.在用光方面,车间内虽处于散射光照明,无明显投影,但从车间天窗的位置及景物的亮面,与暗面仍可区分出顺光、逆光来,为防止画面效果灰暗平淡,宜使用侧光或侧逆光。

B.当使用侧光或侧逆光时,可用机器上的照明灯或其它光源,作辅助照明,但辅助光的强度,不可超过原自然光的强度。

C.在曝光量不足的情况下,应选用大光圈,以取得较高的快门速度。

D.在光圈大、景深小的情况下,可使用俯视角度拍摄,或加大拍摄距离,以增大画面的清晰范围。

E.在景深小的情况下,应以中、近景上的主体调对焦点。

F.当工人操作动作过快时,应视其动作处于缓慢或转换动作的停顿瞬间,抓紧抢拍。

G.当车间机器震动量大时,不宜使用三脚架固定相机,而应设法提高快门速度,用手持相机拍摄。

35、怎样涂布用光

在很暗或全黑的环境拍摄静物、花卉,尤其拍摄机器设备、石窟佛像等较大的物体,实行涂布用光,可以简化照明用具而又可取得理想的照明效果。所谓涂布用光,是仅用人工光的一个光源(如一只普通电灯或发光较强的碘钨灯,或一支发光很弱的蜡烛),在慢曝光的过程中移动光源位置,改变照明角度,用光对所摄物体进行涂布照明。涂布用光的操作方法及应有要求是:

A.用灯照明拍摄对象,仔细斟酌取景角度;把照相机装于三脚架,固定拍摄位置,而后构想整体的用光效果(包括照明角度、光比、基调等等),确定用光方案。

B.根据用光构想进行试照明、试涂布,以便进一步确定或修正用光方案;与此同时测定并记住被摄体各部位应有的曝光量。

C.用快门线打开照相机B门并锁定,适当收小光圈以使整个曝光过程时间相应拉长,便于从容进行涂布用光。由于是打开B 门曝光,光源在某一位置的照明时间就是曝光时间,因此曝光量的多或少,光比的大或小,全在于掌握照明时间的长或短,例如,对被摄体作前侧光照明6秒钟,移动光源至正前位置作顺光照明2秒钟,即形成3:l光比的主光与副光效果;若再移动光源作稍近距离的逆光照明10 秒,则可对被摄体涂布出轮廓光,取得逆光摄影特有的亮线效果。

D.被摄体处于黑暗空间,可以拍摄成黑背景;若被摄体处于白墙前或衬以白纸,对被摄体涂布用光之后,再专门对白墙或白纸加以照明,可拍摄成白背景。据此,可根据被摄体本身颜色的深浅,结合相应的背景,可以拍摄成以黑为主的低调或以白为主的高调效果。

E.涂布用光时,如果在背景出现不良的投影,或者要求被摄体本身(例如机器设备)凹部明显表现出内在细节,可专门予以涂布补光,以消除投影,或使凹部有适当的照明。

F.实行涂布用光改变光源位置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临时熄灭光亮,也可以边移动光源边涂布照明,但无论如何必须随时注意,切不可使光线直射镜头,否则会功亏一篑

36、怎样消除反光

许多物体表面由于光洁度较高而具有相当强的反光率,拍摄的结果往往严重影响画面质量。在各种摄影实践中怎样消除或避免不良的反光?有关措施举例如下:

A.拍摄玻璃橱柜、深色的小轿车、塑料面的电冰箱等物件,由于被摄体的光泽面较大,不仅会有许多杂乱的反光,甚至会把摄影者本人以及照相机都反映出来,因此应在照相机镜头上加戴偏光镜(一种灰色的镜片,又名偏振镜)拍摄。单反相机加戴偏光镜以后,通过取景屏边观察、边旋转偏光镜,旋转至反光消失或不明显时,即可拍摄

B.拍摄商店橱窗内的商品、展览会橱柜内的陈列品、方形玻璃鱼缸内的金鱼,玻璃面往往有很强的反光,甚至加用偏镜都难彻底消除。遇到这类情况时,可在玻璃面一侧或两则45°角的位置,用闪光灯近距离照明其中的拍摄对象,以便利用闪光同步快门和尽可能收小光圈,使玻璃面曝光不足甚至严重不足,从而得到反光自然消失的效果。

C.既无偏光镜又无闪光灯,而橱窗或橱柜玻璃面的反光却又很强,拍摄其中的物品时,可索性将照相机镜头靠近甚至紧贴玻璃面拍摄,从根本上避开强光。

D.偏光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玻璃、瓷器、油漆、塑料、皮革、丝绸、玉石以及冰、雪、水甚至蓝天等多种反光(偏振光),但对消除金属的光泽和反光却几乎无能为力。因此,拍摄光泽的金属制品时,须采取一定措施柔化照明光线,不良反光和光斑才有可能消除

E.有些光泽的物件,即使采取种种消除反光的措施拍,物件的凹部,凸部或棱角部位仍可能存在难看的光斑、光点,对这些部位可薄薄地涂一层肥皂,光斑,光点就会消失。拍摄完毕,擦洗掉所涂的肥皂,即可恢复物件的光泽原貌。

37、怎样发挥光斑在画面中的作用

光斑又称耀斑或亮斑。是光线照到物体表面后出现“定向反射”而形成(如水面和镜面物质等)。在有抛物线型的光滑表面上,光线产生集中的“漫反射”,也能形成光斑(如灯光、陶瓷、玻璃器皿、人的眼球等)。光斑的特点面积小,相对亮度强,一般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只有在投射光的入射角较小时,在某一个方位上才能看到。

光斑是整个画面中最亮的部分,但它的绝对亮度并不一定很高,因为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大而显得很亮,因此能吸引观众视线,注意到那里的情节。从整个画面看,光斑所占面积虽然很小,却可以产生某种情趣和艺术效果。

眼神光是人物眼球上所反射出的自然光或人工光而成的光斑,两个微小的光点,使眼睛富有神情,人物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光斑可以使处于画面边缘的一些物体保持均衡。还可以为画面中各部分之间起到积极的联系作用。光班有助于表现物体的表面结构。物体表现光洁、滑润的程度愈高,光

斑也愈强烈,令人从中感知不同物体的表面结构和质感。明亮的光斑可以丰富画面的影调(色调),使画面生动,活泼。

但是,如果摄影者对光斑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不良的作用。如光斑面积过大和过亮会使画面失去平衡,物体的质感也难以表现。可以通过改变拍摄角度或加用偏光镜以及采用透明的涂附剂涂在物体反光处等办法,来消除不必要的光斑。

38、怎样使太阳产生光环

在有些摄影作品的画面上,所摄的太阳带有或大或小的美丽光环,这除了机遇难得的日晕现象以外,通过摄影的一定措施,也可以人为地使太阳产生光环,在摄影画面上显现出来:

A.恰当选择取景角度,利用树杈、枝叶甚至古建筑飞檐的尖端挡住太阳中部;或者趁小朵云霞处于太阳中部之际拍摄,可产生带有光芒的光环。

B.通过拍摄位置的调整,对着镜头前方有一个孔眼的物体取景,使这个物体从透视关系看来小于太阳的面积,并且使其孔眼处于太阳正中,拍摄的结果可在这个物体的外围产生大于太阳的光环。

C.用中焦距变焦镜头逆光拍摄一座远山,当山峰挡住太阳下半部时,将可产生很大的光环,而且奇妙地绕过挡太阳的山峰——太阳在山峰之后,却在山峰之前环绕太阳。

D.为了有效地显现太阳光环,应选择蓝天晴空,加黄滤色镜(用黑白片)拍摄,根据太阳临近的天空亮度曝光,曝光量要注意“宁略欠,勿过度”。

E.使用单反(尤其是带有景深预视装置的)相机,可从取景屏观察并调整取景角度,以便更有效地表现太阳光环。因为,往往难免照相机镜头的视角左右高低有些微变动,通过取景屏可以矫正太阳光环忽而形成,忽而消失的角度误差。

39、怎样使灯光产生光环

拍摄城市、机场、工地以至生产车间的夜景照片时,现场必定有各种照明灯光,经过摄影表现,往往可使灯光产生光环,对所摄场景起到美妙的点缀作用,使灯光产生光环的现场条件以及拍摄措施是:

A.形成光环的条件,在于现场必须存在适量的空气介质,诸如薄雾、烟雾、蒸汽、水气粉尘等等,直观灯光时,可以看出围有轻微的弥漫状散光。

B.电灯、油灯等灯具未加灯罩,或者即使有灯罩但可以直接看到光亮的灯泡、灯芯,由于发光部位露出,光点周围的空气介质折射来自中心的光线,方能形成光环。

C.发光很强聚光灯、探照灯,被某种物体适当遮挡,逆光摄入光源,可以产生光环。

D.灯光的背景应是黑暗的空间或深色的景物,借助背景的黑暗尽可能充分衬托光环的微弱亮度:假若灯光后面是浅色的建筑物,或者有其它强光,光环就很难明显表现。

E.由于灯光光环的亮度微弱,在衬以黑背景的情况下,曝光量不妨充足些,以使光环充分显现,因此可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增加0.5-1级曝光量;切忌曝光不足。

40、怎样拍摄出轮廓光的效果

摄影布光有两种目的:一是确保正确曝光而照明被摄体;一是安排照明来美化被摄体。前者是摄影的根本,对于后者,虽然大多数摄影者忙于构图,聚焦和选择色彩而忽视了它,但它却能把平淡的被摄体表现得不同凡响,揭示出主题的内蕴

虽然使用正面光是确保被摄体受到均匀,全面照明的最佳方法,但是它会使被摄体显现不出轮廓。而对于一个多维的被摄体,需要利用亮部和阴影部的对比,把被摄体的形状和质地表现出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拍摄时,可以移动光源和控制光的大小和形状。如果是在室外拍摄时,需要等到光线合适或施用一些技巧来控制现场光。

由此可见,强调被摄体的质地和形状,要使用强烈的定向光照明,通常它是来自侧面,或接近逆光的侧面光。这种“轮廓光”能投下浓重的阴影。不过,光线照射的角度要根据被摄体的实际形状而定。因此,可以随意控制的摄影室光源对于表现这类被摄体是很适用的。

拍摄表面有细致图案的被摄体,需要相当低的照明角度。象拍摄硬币或木板上的纹路时,光线与水平线形成一定的角度。这样,最细小的部分都会投下阴影,硬币上铸造的图案和其它物体上不平滑的表面都会明晰的再现出来。在室外,即便是难于拍摄的物体,比如一块多皱的金属,或一堆圆木,用这种照明方法拍摄也可以取得效果。但在室外拍摄,当你不得不照顾构图时,你又如何取得合适的定向光呢?如果你既不能挡住强烈的阳光,也不能通过改变拍摄地点来取得合适的照明,那么你只能有三种选择:一是等待阳光移到合适的位置;一是移动被摄体,以适应阳光的角度;一是控制现场光,以求达到你所需的效果。

在摄影室中,不仅要对光的方向,而且要对光的强度进行控制。让光线从上、下部还是侧后,还是完全的逆光照射,全取决于你的创作意图。对于轮廓光照明的被摄体曝光很容易,按高光部分曝光,可以加深阴影效果,如果希望暗部层次丰富一些,可以增加一些曝光。

41、怎样巧用混合光

光线的色温直接关系着彩色摄影的色彩效果,所以在彩色摄影中,总要想方设法平衡色温,采用加戴升、降色温的滤色镜,选择理想的照明光线,因此在拍摄时,十分忌讳不同色温的多光源混合光照明。然而,若根据摄影创作需要,巧妙运用混合光,也会取得良好的色彩表现效果。例如:

A.在黑暗的环境,用闪光拍摄侧人像,加电灯光逆光照射被摄者,可取得整体色彩正常而有金黄色轮廓光的装饰效果;反之,若碘钨灯或乳白灯光为主光,如闪光逆光照射,则可取得鲜蓝色轮廓光效果。

B.在白天室内自然光条件下,拍摄两个孩子兴致勃勃地观看花灯的特写镜头,加普通电灯光辅助照明孩子的脸面,可形成犹如花灯发出的火红色光的效果;傍晚在室内拍摄倚窗仰望的抒情侧面人像,以碘钨灯或电灯光为主光,在被摄者面向或视向角度用闪光辅助照明,则可取得宛若明月洒下一片银辉的清幽夜色效果。

C.拍摄特定场合,特定情趣或舞台形象的人物,一正一侧施以混合光照明,可产生色彩夸张的或者强烈对比的效果。

42、怎样在散射光条件下摄影

散射光,是太阳光线被云层或雾气所挡,而形成的散射光线。散射光的天气,是经常遇到的,如薄云遮日、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后等天气,都会出现散射光。在散射光条件下,景物影调容易显得平淡,色彩比较灰暗。但在散射光条件下摄影,有时会取得独特的色彩效果。

在散射光条件下拍摄,色彩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被摄物体的色彩饱和度要尽量选择深色和色彩鲜艳的景物做前景,以提高画面影调反差的对比度,力避景物影调平淡。

如果在阴天或细雨天,天空出现大面积的铅灰色云层,取景时要尽量少取或不取天空部分,以免拍出照片后天空呈现死白

在散射光条件下拍摄距离的远近与色彩饱和度的再现是成正比的。拍摄距离越近,景物的色彩越鲜艳,距离越远,色彩越淡,因此应尽量选择一些中景。近景或特定景进行拍摄。不宜拍摄一些全景的大场面

散射光摄影的曝光控制应以地面景物亮度为准,而景物较深的前景又是主要依据。不要用远景或天空作为曝光依据,否则就会因曝光不足而失败。曝光应控制宁多勿少的原则。但也不宜太过度。

43、怎样在拍摄中预防红眼

红眼是闪光摄影中经常遇到的极其普遍的、令人讨厌的现象。照片使人像看上去令人哭笑不得,画面上的人物的眼睛都变成了可怕的红眼。红眼是任何一种相机在使用闪光灯时都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十分简单。由于闪光灯打出的光射入了人眼的瞳孔,照射到眼里的血管,从而就产生了红眼。在闪光灯离相机的镜头越近,红眼往往越明显。反之,闪光灯越离镜头远产生红眼的机会就越少。根据这一情况,解决红眼现象很有效。把分离式闪光灯移开一定的距离,这样它既能为拍摄提供足够的光量,同时又不至于产生红眼现象。

但是,对于那些袖珍式的内藏闪光灯来说,上述办法就行不通了。在人像摄影中,如果被摄对象占据绝大部分画面时,红眼现象就更引人注目了。因此,在拍摄这类照片时,应注意让被摄影对象尽量往后退,红眼就不会那么明显了。另外,应提醒被摄对象,让他们的眼睛不要直接看着镜头。另外,还有一种预防红眼的办法,就是要求被摄对象靠近或者注视着一个光源,这样会导致被摄对象的瞳孔收缩,从而使红眼现象不太明显。

带有内藏闪光灯的袖珍相机出现红眼现象的可能性比其它相机多。这是因为闪光灯离相机镜头太近的缘故。

装在普通单反相机顶端的闪光灯同样会产生红眼。尤其是闪光灯直接对着被摄对象时,情况更为严重。许多大中型闪光灯都能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旋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反射闪光。这样绝对能防止红眼现象的发生。即使必须直射,也最好使闪光灯离镜头光轴远些,带托架的用脉冲线或带感应同步器的闪光灯最理想。

44、怎样根据镜头焦距选择快门档次

现代照相机的镜头,尤其是用于单反相机可以更换配套的各种功能的镜头,有着不同的焦距,各种镜头若以其焦距与所摄底片画面对角线的比值来说,则大致可以分为四种镜头:焦距短于画面对角线的为短焦距镜头,焦距与画面对角线相近或一致的称标准镜头,焦距比画面对角线长约一倍的称中焦距镜头,焦距再长的则称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视场角比标准镜头的视场角宽广,所以称广角镜头,长焦距镜头视角狭窄,拍摄远处物体的成像显得较大,因此又称远摄镜头或望远镜头。

平常摄影一般不须要加用三脚架,多是手持照相机。为了防止颤动而导致重景或景像模糊,保险的办法是选用尽可能高速度的快门,但有时由于曝光量、景深等原因,不可能而且不必要全部用高速快门。在通常情况下,可根据镜头焦距数选用类似的快门挡次。例如: 28 毫米短焦距镜头用1/30秒,标准镜头用1/60 秒, 105 毫米中焦距镜头用1/125 秒, 250 毫米长焦距镜头用1/250 秒??。因为,镜头焦距的长短与成像视场角的窄广直接有关,焦距愈长的镜头视场角愈窄,而且镜头本身也愈长、愈重,稍微的颤动就会造成重影或影像模糊,所以须要相应提高曝光瞬间的快门速度。当然,根据镜头焦距选择快门速度的挡次,只不过是有助于避免虚动的一般措施,有时也可能需要用较低的快门速度而又手持装了长焦距或变焦距镜头的照相机拍摄。但无论哪种情况,采取正确的持相机和托镜头的姿式,并且养成稳定、静心地轻按快门钮的良好习惯,则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所摄画面的成像效果保持应有的清晰度。

45、怎样在拍摄动体时控制快门速度

平常的拍摄中,可以先确定光圈大小,再配以适当的快门速度,就可以拍摄了。但在动体的拍摄中,由于被摄物体的位移,为使影像拍摄清晰,就必须首先考虑控制快门速度问题。而且确定快门速度的条件错综复杂,快门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造成影像模糊。在拍摄动体照片时怎样控制快门速度呢?

A.要根据被摄动体本身的速度确定应选择的快门速度。如行人和汽车,速度不同,选择快门速度也不同。选择原则是既能使速度的选择能抓住动体的瞬间姿态和动作,又尽可能缩小光圈,增加景深范围,使动体具有动感,景物前后清晰。光圈和快门速度应有很好的配合。一般是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快门速度也应越快。

B.要根据与运动物体的距离确定快门速度。距离越远,快门速度相应放慢,距离越近,快门速度相应加快。因为距离远的动体,体积显得小,越出人的视觉范围需要较长时间,所以速度显得慢,反之则速度显得快。

C.要根据拍摄动体的方向选择快门速度。照相机与动体所成的方向,一般有三种角度。即0°,45°,90°,在以上三种不同角度拍摄,所需快门速度是不同的。在90°角拍摄时,动体从正面驶过,速度很快,应选用高速快门;在45°角拍摄时,速度介乎0°和90°角之间,在0°角拍摄时,动体迎面驶来或背向驶去,其位置逐渐变化,速度较慢。宜选择较慢快门。如在0°角拍摄时用1/100 秒的快门速度,在45°角时可用1/200 秒的快门速度,而90°角拍摄时,可采用1/500 秒的快门速度

D.要根据镜头的焦距选择快门速度。镜头的焦距越长,镜头与动体间的距离会缩短,因而快门速度要加快。镜头焦距越短,底片成像小,快门速度要放慢

E.根据选用光圈的大小,调节快门速度。光圈选用大时,通光量增加,快门速度可以加快。光圈选用小时,快门速度可以放慢。拍摄时可根据需要,互相调节光圈和快门。

一般动体摄影,当距离在15 米,焦距50mm,角度为0°角时,快门速度步行为1/10 秒,跑步为1/25 秒,赛马为1/50 秒,汽车为1/100 秒。角度为45°角时,快门速度增加一倍, 90°角时,快门速增加4 倍

46、怎样在拍摄时正确按动快门

快门是照相机上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快门开启的时间,是以秒为计算单位,最慢的速度有1 秒,1/100 秒、1/500 秒、1/1000 秒等。照相机越精密,快门装备越完备,快门的级数也就越多,也就越能适应多种拍摄情况的需要。各级快门速度一般都刻在镜头上。

照相机快门还有TB 两级慢拍装置。B 门在按动照相机按钮时开启,抬起手指就关闭。T 门在按钮时开启,抬起手指也不关闭,需要按第二次快门时才关闭,能拍更慢速度。快门开启和关闭,一般是用手指直接按动快门钮。如果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或较长时间感光时,为防止相机晃动不稳,要使用快门线。在摄影时,为了取得好的拍摄效果,除了准确测距和曝光外,还要正确按动快门。要掌握按动快门的要领,逐步做到脑手合一。按动照相机快门,两脚要站立平衡,双手要把照相机掌稳握牢,手不要晃动,手指预先放在快门上,按动时不要用力过猛,不要使照相机晃动倾斜,以防影像产生模糊。拍摄使用1/30 秒以下速度时,按快门时要暂停呼吸,不能震动照相机

用慢速度拍摄时,要尽量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无三脚架时要尽量选择有依托的地方,使身体或双臂有支撑点,以利于稳定。采用B 门或T 门拍摄时,要使用快门线,以便于控制时间,减少照相机的震动。平时要多练习慢速度摄影或动体摄影,以掌握按动快门的要领,提高反应能力。

47、怎样避免电子快门不正常

具有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快门,多为电子快门,这种快门借助电磁铁的吸力作用进行工作,因而曝光时间精确,一般来说,电子快门不存在“弹簧疲劳”而造成快门速度不准确的问题,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又存在这种现象,这大都是下列原因造成的,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使电子快门保持工作正常:

A.附装闪光灯的相机,在闪光次数较多的情况下会大量消耗电力。当电池供电不足而仍继续勉强进行闪光充电时,就可能导致电子快门工作不正常,而且也不闪光。

B.拍摄夜景时常用B 门慢曝光,由于电磁铁长时间吸住快门后帘使快门保持全开,因而耗电较多,当电池电压力不胜任时,电磁铁丧失吸力,B 门就会在曝光中途突然自行关闭。

C.在严寒地带摄影,因温度太低,电池供电能量会降低甚至不供电,为此应使相机及电池有一定的温度(摄影者可把相机捂在自己外衣内,临拍摄时才取出),以保持电子快门得到应有供电而正常工作。

D.拍摄现场如果有强磁场、强电场,往往会干扰电子快门的电磁铁,导致电子快门工作不正常。

48、怎样使用独立式测光计

独立式测光计按测光方式为两种类型。其中的一种是测量被摄物的反射光,称为反射光型测光计。现在的独立式测光计,一般都是通用型的。

反射光型测光计的用法与特点:

反射光型测光计是测量被摄对象的反射亮度用的,量光时要把测光计对向被摄对象。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A.在照相机旁,将测光计对着被摄物进行测光。

B.其受光角接近于照相机标准镜头的视角约为30°-50°。若为两用型

测光计,应将漫反射体取下。

C.反射光型测光计适宜于明亮色调与阴暗色调的分布和范围大致均等的情况,指示出的是平均曝光量。

D.若景物明暗对比突出,可近测被摄物的不同部位,选取平均值曝光。

E.如果主体背景过于明亮应将测光汁略向下俯视进行测量。

入射光型测光计的用法与特点:

入射光型测光计,是用来测量被摄对象照度的一种测光计。它不是对着被摄体量光,而要把它放在被摄体的位置,向着照相机的方向量光。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A.照度测光计的受光角一般达180°,使用时对着照相机方向射向主体的光。

B.使用前应在测光元件上加上半球漫射体。

C.可不必走近主体测光,但要注意使测光计处于与主体同一照明范围内。

D.确定远处的主体的曝光量,入射光型测光计较好。

E.对于背景很亮的物体,用入射型测光计也较为准确。

F.不要让阴影及自己的影子挡住测光计。

49、没有测光表怎样确定曝光量

如果使用不具备测光功能的照相机,而又没有单独的测光表,应该如何确定曝光量呢?这就需要通过目测和结合实际拍摄的经验,人为地确定曝光组合。

A.被摄影物的亮度:越明亮的景物,反射的亮度就越高,需要少曝光;越黑暗的景物,反射的亮度越低,需要多曝光。

B.照明光线的强弱:照明光线强,被摄对象反射的亮度越高,越要少曝光;照明光线越弱,被摄对象反射的亮度越低,越要多曝光。

太阳光的强度,每日的不同时间内都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正中午时的太阳光最强,傍晚和清晨的光线较弱,它们之间的亮度要相差很多倍。

天气的阴晴对曝光量影响大致如下:阳光普照的天气,景物最为明亮,假如曝光为f/11,1/125 秒。那么,在晴间多云、薄云、阴天、大阴天等天气情况下,曝光量要依次增加一档光圈。

季节的不同,太阳光线的强弱也不同。夏季时光线最为强烈,春秋时要比夏季增加一档曝光,冬季时还要比春秋季时再增加一档曝光。

人造光的情况较为复杂。最常用的人造光源是万次闪光灯。用闪光灯拍摄时,根据闪光灯指数和被摄体距闪光灯的距离确定光圈的大小。

C.用滤光镜拍摄时,如在摄影镜头前加用滤光镜的话,滤光镜必然会吸收一部分通过镜头的光线,所以要相应地增加曝光。增加曝光的倍数,由每个滤光镜的曝光因数决定,例如使用中黄滤光镜Y2,拍摄黑白照片,需要增加一倍曝光量。

50、怎样矫正AE相机的曝光

所谓AE相机,就是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方式的相机。采用这种方式摄影。曝光正确是不难的,不过有些人却觉得有时用AE方式拍摄的结果不理想,曝光不对劲儿。

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不了解AE相机的曝光特性所引起的,因为,AE相机的测光系统是属于反射式,而反射式是依反射率16-18%做为曝光基准的。一般被摄体,平均反射率大体上不出上面的范围。曝光结果是没问题的。但是,遇到反射率偏高或偏低的被摄体。曝光就会出问题,那就是反射率高(如白色)的被摄体,会拍成曝光不足(灰色):而反射率低(如黑色)的被摄体。却会拍成曝光过度(灰色)的现象。这并不是相机和操作有问题。而是相机的自曝光系统忠实地依测光系统所测得的结果,按反射率16-18%的标准执行了曝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当遇到反射率偏高或偏低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让白色物体曝过度而体现原有的白色;让黑色物体曝光不足而体现原有的黑色。这就是曝光的修正措施,也是“曝光矫正”。那么,怎样做“曝光矫正”呢?这要看拍摄时使用的是什么相机。各种相机的操作系统设计不尽相同。矫正的方法就不相同了。首先,看看袖珍相机的曝光矫正。如果这种相机的胶片感光度不是自动设定的。要让它曝光过度,应调低感光度,如把ISO100 的胶片调到ISO50 或更低,如要不足则调向高感光度档。目前市场出售的这类相机中,有许多是带有“DX”,也就是自动设定感光度功能。这就不能通过设定感光度来矫正曝光了,但这类相机有“逆光矫正”钮或“AE 锁”。

单反相机的曝光矫正,就比袖珍相机的方法多而且可以做到微妙细致的调节。同袖珍相机一样。改变感光度设定是最基本的矫正方法。大多数单反相机都具有曝光补偿和AE 记忆功能,都能进行1/3 档的加减曝光,加减程度能多达三级曝光量。少的也能达到两级。也就是2EV 到3EV。动作最快的还是“AE 记忆”钮这种功能,这要看将以什么部位为曝光基准。比如拍逆光像,假如以拍摄人物面部为主。那么,走近被摄人物,镜头对着面部按下“AE 记忆”钮,然后回到构图的最佳位置,再按下快门拍照。至于需要补偿多少曝光量就不用去管它,而改变感光度和通过曝光补偿钮来矫正曝光则需要先测量一下矫正所需的曝光量。再设定感光度线补偿盘刻度。当然,象尼康FA和奥林帕斯OM4 等这样的具备多区域综合测光能力的相机,均能自动地在测光时就进行了补偿的矫正工作,所以曝光会十分准确的,尽管它没有“AE 记忆”钮或“曝光补偿盘”。

51、怎样掌握增减曝光拍摄

这里说的增减曝光拍摄,是针对一个被摄体以不同的曝光量进行系列拍摄,目的是确保能够获得一幅最佳曝光的底片,以保证影像的最好技术质量。这种拍摄方法,常常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拍摄现场的光线亮暗难以估计,使你感到对曝光的准确性没有把握时,另一种是从照片的效果上对曝光的增减有些特殊要求,而你对增减的程度把握不足时。例如拍摄高、低调的照片,往往对曝光的多少要有精确的掌握,便会用到这种拍摄方法。

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复杂。它的要求是:对于同一个被摄对象,除去按照你认为可能正确的曝光以外,再故意增加曝光或减少曝光多拍几张。例如,假设你认为1/125 秒与f/8 的光圈可能曝光正确时,分别用1/125 秒,f/5,6,1/125 秒,f/5.6 和f/8 之间,1/125 秒,f/8,1/125 秒,f/8 至f/11 之间,1/125 秒,f/11 的曝光量各拍一幅。经过这样的拍摄,就很容易得到一张曝光精确的底片了。

52、怎样进行括弧曝光

为了获得理想的影调反差和丰富的质感层次,在进行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尤其广告摄影或静物摄影时,不妨采用括弧曝光方法来拍摄,括弧曝光方法也称阶梯曝光或多级曝光,实质是曝光优选法,即在同一摄影条件下(拍摄对象、照明光线、取景以及感光度等全都相同),先根据测光或估计的正确曝光量拍摄1 张,而后按曝光量的等级递增、递减,再拍摄2张或4张,犹如在基准曝光的两侧加上逐级改变曝光的“括弧”。例如基准曝光用F8,1/60 秒,“括弧”的一侧用F8,1/30 秒(或F5.6,1/60 秒), F8,1/15秒(或F4,1/60 秒);另一侧用F8,1/125 秒(或F11,1/60 秒), F8,1/250 秒(或F16,1/60 秒)。也可以不改变快门速度,仅调节光圈,递增递减均为半挡光圈,以便从中得到一张最理想的底片。

“括弧曝光”方法运用,除了上述目的和作用以外,还常常用于各种检测,检测摄影镜头成像质量,检测照相机快门曝光时间与光圈孔径F 系数的精确程度,检测滤色镜因素以及闪光灯指数等。

53、怎样进行平均曝光

许多拍摄对象或拍摄现场往往亮处太亮,暗处太暗,例如在烈日下或直射灯光下摄影,或者拍摄室内的情景而又结合窗外阳光下的场面,以及需要把阳光下和阴影中的景物同时摄入镜头等等,景物的亮度反差都很大,拍摄的结果难以理想,摄影中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可采用平均曝光方法拍摄,通过改善影调的亮度反差,取得较为良好效果。

所谓平均曝光,并不是取亮处和暗处的测光读数来个折中,而是根据感光度特性,对于曝光过度与曝光不足所具不同宽容度的级数,实际兼顾曝光

54、加用滤光镜后应怎样计算曝光补偿

大多数滤光镜都能吸收、阻挡部分光线,所以加滤光镜后必须增加曝光,以补偿光线的损失。各种滤光镜都规定有增加曝光量的数值,称为滤光镜因数,通常用数字标示在镜框边上(如红滤光镜边框上刻有”4×”字样),可作为掌握曝光量的参考。按规定,滤光镜因数“2×”代表增加一级曝光量,“4×”增加2 级,“8×”增加3 级??依此类推。也就是说,“2×”代表必须把曝光表所提供的光圈开大一级,或者把曝光时间加倍(例如用1/125 秒代替曝光表所指示的1/250 秒)。计算曝光补偿最简单的方法是,光圈不变,用滤光镜因数乘未加滤光镜时的快门速度,所得快门速度值与原有光圈值,即为加滤光镜后的准确曝光组合。如原曝光组合为光圈f8,快门速度1/500 秒,加绿滤光镜,其因数为“4×”,应得快门速度为1/500×4=1/125 秒,这样F8,1/125秒就是补偿了曝光量以后的曝光组合,若快门速度不变,求曝补偿的光圈值,则需求以2 为底数,以滤光镜因数为真数的对数,如今因数为N,光圈值为b,其数学表达式则log2N=b,b 可以通过查对数表求得。当两个滤光镜合用时,其曝光因数是两滤光镜因数相乘而不是相加。如红色滤光镜(25A)因数为“8×”,偏振镜因数为“3×”,两镜合用,其因数为8×3=24,须增加曝光量log224=4(1/2)级。也有的滤光镜不用因数计算,而采用增加曝光级数的方法。如我国生产的海鸥系列滤光镜,是根据级数数字直接调整光圈或曝光时间,如数字为“1”,使用时应增加一级曝光时间(或开大一级光圈),依此类推。

有的滤光镜没有因数标志,可采用试验的方法加以测定,试验方法是,先不加滤光镜,以正常感光拍一张底片,然后加上滤光镜,先后用开大一级光圈和开大两级光圈各拍一张,即可找出这片滤光镜的因数。

55、怎样掌握灯光摄影中的多灯曝光量

在灯光摄影中,单灯正面照明的光线平淡、呆板,侧射照明的明暗对比强烈、生硬,效果都不理想,因此一般并不采取单灯,而用双灯、三灯甚至更多灯光从不同角度照明。在多灯照明情况下,曝光量的掌握基本上有三个要点:

A.光强度,当2 只100 瓦灯并列在同一位置向同一目标照射时,灯光强度等于200 瓦,3 只100 瓦灯并列等于300 瓦;或者1 只100 瓦灯与1只500 瓦灯并列,等于600 瓦。

B.照明距离,2 只100 的灯从同一方向照射,其中1 只距离拍摄对象1米,另1 只距离1.5 米,实际照明程度不等于200 瓦而等于150 瓦;假若再加1 只100 瓦灯在同一方向距离拍摄对象2 米远照射,3 只100 瓦灯的照明程度实际是100 瓦+50 瓦+25 瓦=175 瓦。

C.照明角度——2只100瓦的灯距离拍摄对象都是1 米,一正一侧照明,从取景的正面而言,实际照明程度相当于150瓦;假若再加1只100瓦灯从逆光角度距离1米照射拍摄对象,3只100瓦灯的有效照明程度仍只能当做150瓦计算,因为逆光位的100瓦灯光仅仅起了勾划拍摄对象局部外轮廓的作用。

根据上述三点可知,灯光摄影使用多灯照明时,原则上是根据主光(起主要照明作用)的瓦数及其实际照明程度计算曝光量,如果副光(起辅助、补充照明作用)的照明程度较强,可按主光曝光量的1/2对待,即主光若须用F4,1/30 秒曝光合适,加副光计算时,收小0.5 挡光圈即可,至于逆光,修饰光等其它光量,一般不必估计在曝光量内。

56、逆光摄影怎样曝光

为了取得逆光彩色摄影的正确曝光,在选择拍摄角度、背景与环境、颜色与色温等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处理。

A.逆光彩色摄影在曝光计算方法上,不能采取折中曝光,折中曝光不但造成阴暗部分曝光仍不足,而且亮光部分曝光仍过度。只能按阴暗部分确定感光值,舍去亮光部分的层次。如能加用补助光,缩小半级光圈的反差,效果将会更好些

B.在色温较高(阴天或阴影)的逆光下拍摄以人物为主的彩色照片,应选择深色的背景,尽量避开天空,以降低人物与背景的明暗反差,使前后景的色调尽量接近些。如背景与前景的距离差再大些,与人物的颜色又有区别,再用虚实衬托,曝光依据以前景的人物为准,结果色彩与层次将会更丰富

C.在人物与背景光比较大的情况下拍摄,不但要缩小光比反差,同时还要根据当时的色温,用平衡滤色镜加以调整色温。一般如遇背景亮,色温高,则用一红色系统的光平衡滤色镜,使色温降低。

D.逆光拍摄,光比反差大,色温高,又无光平衡滤色镜,可用电子闪光灯作为补助光。使用时,在灯上加一块浅红色透明胶片,深浅以不增加曝光时间为宜。它的好处是,加强了补助光,缩小了光比反差,降低了色温,可取得较好的色彩还原效果。

总之,在逆光下拍摄照片是比较头痛的,依据阴暗部分曝光,亮光部分就会感光过度;依据亮光部分曝光,阴暗部分就会感光不足。解决的方法也不外乎以下这些:拉近光比反差;降低高光部分色温;阴暗部分加补助光;使用光平衡滤色镜;避开高光部分的天空;选择深色背景;调节景深等等

57、阴雨天拍照怎样掌握曝光时间

外出旅游,碰到要在阴雨天拍照的事是常有的。对一般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在阴雨天拍摄,要掌握好曝光是比较困难的。但了解阴雨天光线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于正确选择曝光时间和光圈大小,会有所帮助。

A.阴雨天光线的特点是散射光为主,天空光显得很柔和。但散射光在一般情况下要比晴天蓝色天空的光的亮度高得多。只有当乌云翻滚、大雨将临时,天空光的亮度才比晴天蓝色天空光低。这时,天空光与晴天相比,有以下几种情况:(1)暴雨前乌云翻滚,天空十分黑暗,光量仅有晴天的1/15-1/25;(2)一般雨前阴暗的天空,光量为晴天的1/3-1/5;(3)阴暗天空的光量为晴天的1/4-1/8,(4)暴雨时乌云密布的天空,光量为晴天的1/7-1/10;(5)无太阳的灰白天空,光量为晴天的1/2-1/5。根据以上几种不同情况,当快门速度不变时,光圈应比晴天分别调大1-6级

B.阴雨天的光线,还受到拍摄环境的影响。在森林、狭窄的街道或巷道中,阴雨天的光线较开阔地为暗;而水边的光线比无水处要亮一点。阴雨天的散射光对物体水平面和垂直面的照射差别不大,基本上是均等的,不像晴天那样有明显的明暗反差;阴雨天物体表面的亮度也与太阳的位移没有关系

C.如果在阴雨大拍摄彩照,还应注意色温的问题,因为色温的变化十分敏感。阴雨天的大气介质如水蒸气,烟雾,尘埃等,能散射一切波长的可见光,使之成为白色,因此不像直射阳光那样受大气介质的影响而改变色温。总的来说,阴雨天的色温偏高,比较稳定,而且是单色性的,所以阴雨天拍彩照不能像晴天那样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来考虑色温的变化。

D.阴雨天虽是散射光,没有明显的明暗反差,但根据太阳的方位,或者天空中云层厚薄的不同,景物的受光情况还是有微弱的明暗反差存在的。为了达到较好的拍摄效果,应采取以下具体办法:(1)利用大光圈突出前景,使背景模糊;(2)减少曝光量;(3)拍摄时充分利用前后景的衬托,对比,来突出被摄体;(4)拍摄近距离人体时,避免以天空为背景,可防止人面部感光不足

58、拍摄雾景、雪景怎样确定曝光量

在薄雾中拍摄照片,最重要的是应具有细腻的层次。雾使被摄景物的反差有明显降低。在正常阳光下一般景物的亮度比为1:300,虽然曝光宽容度,很少能将极度强光和最深的阴影均表现出来,但如能注意调正曝光,仍然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薄雾都能大幅度地降低强光与阴影部分之间的反差,使两者都靠近中间色调。拍摄反差较小的雾景,最重要的是不能曝光不足,因为曝光不足将丧失阴影部分的细微层次

雾虽然遮盖了阳光,由于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作用,为了使反差升高,并保持正常的密度。采用减少1/3-1/2 档曝光。

另外,如果景物包括的全是淡色调,只有少量的中灰色阔,拍摄完全光亮的景物,要另加1/3 档光圈的曝光;拍摄雪景,使曝光量增大一档光圈,照片上获得明亮的雪景影调气氛。否则,若按照相机的AE曝光,会使照片曝光不足,白雪在照片上呈现灰调。因为照相机的TTL测光系统,是按反光率为18% 的景物所需要的曝光组合进行测光的。所以,在拍摄雪景时,如不适当增加曝光量,白雪将成为毫无光亮、死气沉沉的灰色调

不论你拍摄的是雾景或是雪景,要记住此时的反差和照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阶调范围,有时会使你照相机的曝光系统上当。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曝光,多拍几张不同曝光量的照片。这样一定能保证其中至少有一张曝光是正确的。另外还有一点,这样拍摄的结果会使你发现,曝光稍微不足或过度,可能会使你获得更加满意,或者是意想不到的佳作。

59、拍摄夕阳和朝霞怎样测定曝光量

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是大自然中最瑰丽的瞬间。拍摄这类照片的机会瞬息而逝,所以,在这短暂的瞬间到来前,必须认真地选择拍摄角度,精心设计画面的构图。如能将太阳直接拍摄进画面,会使你的照片顿时生辉。安排画面的构图时,应使太阳尽量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要有某些强有力的形像衬托,使照片更显得生动突出。

拍摄不包括太阳在内的早霞和晚霞时,应当对着天空进行测量,按着天空的平均亮度曝光。

假如画面中包括有日出或日落时的太阳,太阳的亮度十分高,太阳附近的天空也很亮,较近的天空相比之下则要暗得多,按测量的数值直接曝光,整个画面将要曝光不足,会使画面内出现大片的黑暗。如果为了保留前景阴暗部分的层次而进行曝光,那么这种照片不可避免地会曝光过度。在这种情况下,测光时,最好测试太阳部分和画面边缘部分之间的折中曝光量,为了测得正确的曝光指数,须将照相机向左右移动进行测光,进行曝光锁定后,再来取景。这种测光方法可获得较丰富的层次和较好色彩饱和度。曝光的结果会使阴暗部分保持必要的层次,而又不使强光部分苍白一片

假如需要黑剪影效果,可按阴暗部分测光,减少1-2 档曝光量,故意使前景曝光不足,其结果必然会使前景成为黑影,衬托在明亮背景前,形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

日出和日落时曝光变化十分快,那是因为强大的光度一分钟一分钟地加强或减弱。在拍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画面景物亮度的变化,及时调节快门速度和光圈。如果使用自动曝光的照相机时,快门速度(光圈优先式)或光圈值(快门优先式)根据亮度的变化,会自动调节,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60、夜景摄影怎样正确曝光

曝光正确与否,是摄影技术上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摄影创作中重要的一步工作。因此,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时,必须认真地对待,不能马虎从事,要细心、准确。夜景摄影的曝光更为复杂,必须根据不同景物,不同光线和对主题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曝光的时间。夜景摄影的曝光方法大致可分两种,即一次曝光与长时间曝光。

一次曝光,是用三脚架把照相机架好,然后通过取景器把应当拍摄的景物,按照要求,安排在画面里。取好景之后把照相机用螺丝固定在三脚架上,不使活动。拍摄时,用快门线控制快门的启闭(或用镜头盖控制已开启的快门),进行适当时间的曝光。

无论一次曝光,长时间曝光,都要掌握准确的曝光时间和选择适当的曝光时机。在通常情况下,夜间摄影的曝光时间在一秒钟以上的,拍摄时就要完全依靠拍摄者自己掌握。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普通的曝光表已不起作用,需要根据景物灯光的亮度,天空的亮度,来决定曝光时间。如果现场光线亮度,只需曝光十秒钟,却用了十五秒钟,或再多些,这张照片就会曝光过度,失去夜晚的气氛,如同白昼。曝光不足,照片也会起相反效果,分不清物体轮廓,没有层次。曝光时机选择得过早,天空部分太亮,缺乏夜空的效果;相反,曝光时机选择得太晚,房屋、建筑物的轮廓己湮没在黑暗之中,即使曝光时间再增多,拍出来的照片也会缺乏层次。对于初学者可能会发生上述情况,但只要经过几次实践,就能够逐步掌握。因此,在进行曝光时,要求更仔细些。因为时间短,而且只进行一次,弄不好就会失败。

61、夏季摄影怎样掌握反差和曝光时间

夏季气温高、阳光强烈,强光对正确曝光以及照片的反差与影调层次都有很大影响,拍摄时可采取以下办法:

A.拍摄人物时,为了消除过大的反差,使人像得到柔和的影调,可采用辅助光;逆光拍摄人像时可用指数较小的闪光灯,距离掌握在闪光灯有效射距的最大限度或略微超出,也可给闪光灯蒙上薄的白色纺织物,使光线变得柔和,或使用反光板,白纸等反光,使阴暗面稍微明亮一些。

B.夏季天空光极亮,曝光切勿过度。夏季的阳光比春、秋季约强1 倍左右。比冬季要强2 倍,即使是阴天,亮度也相当高,稍不注意就会曝光过度。就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南方各省夏季中午时太阳正照在头顶;而春秋两季太阳移向南方,亮度有所降低。冬季阳光亮度进一步下降。假如冬季用F8光圈、1/60 秒,夏季就要用F11 光圈、1/125 秒或更少一些,否则就会曝光过度。而用略为不足的曝光量,可使照片层次丰富,反差降低。

C.夏季天空云层变化很大:有时碧空如洗、烈日当空;有时薄云遮日,隐约可见太阳,地面景物有依稀可见的淡影;有时乌云遮空,地面无影可辨;有时黑云遮天,光线晦暗。假如将黑云遮天时的亮度定为1,乌云遮天时的亮度约为2-3,薄云遮日时约为4-5,烈日当空时约为6-10,拍摄时须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定。

D.夏季拍摄照片容易偏蓝,尤其是拍摄大范围的山区风景、林区风光、海洋景色时,偏蓝更为明显,故尽可能选择在日出后2小时及日落前2小时以内拍摄,这时阳光斜照大地,透过地球大气层的距离加大,波光较短的紫、蓝光被大量地阻挡在大气层之外

62、怎样提高摄影艺术修养

摄影艺术修养来源于实践。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和练习,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修养。具体做法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A.多练习,多实践。手持相机练习取景,可以从不同的景别,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去比较,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构图审美能力。

B.欣赏他人的摄影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摄影作品。看看想想这些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它是怎样表现的,优点在哪儿,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样日积月累,自然会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C.善于从绘画、电影、电视等姊妹艺术中寻求借鉴,得以启发。

D.阅读有关美学论著和摄影艺术方面的论著。从理论上指导自己的实践,这对提高艺术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63、怎样看待黑白与彩色摄影

自然界是彩色的,人对自然界的感受,形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色彩了。然而彩色摄影,就当前水平而言,景物色彩的再现总不尽人意。人眼观察到的多层次的色彩在照片上或多或少地有失真现象。

黑白摄影以不同的灰度层次再现景物的色彩和深浅,整个画面上各种色彩都化为千差万别的灰色,从而表现层次、质感。这在抒发情感、煊染气氛方面更有独到之处。与其说黑白摄影将色彩丢失了,不如说将色彩抽象化了。它能让观赏者进入一种此处无彩胜有彩的意境。因此,可以说黑白摄影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比彩色摄影更强烈、更有渗透力。

黑白摄影比彩色摄影在艺术创作上更容易控制。例如选用不同的滤光镜可使照片的色调、层次作尽善尽美的调整。

彩色摄影比黑白摄影传递的信息量大得多,彩色照片基本上可以再现原景物的色彩,因而真实感强。在强调记实的领域,如新闻、商品广告、资料性照片等,彩色摄影是再适合不过了。此外,鉴于人们的爱美之心,日常生活照,旅游纪念照更是彩色摄影的用武之地。

初学摄影还是从黑白摄影入手为好,打好了基础,更有利学习彩色摄影。

64、怎样拍摄好彩色照片

近年来,随着照相机的普及,日常生活摄影中,拍摄彩色照片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如何才能拍出使自己和别人都认为比较理想和满意的彩色照片呢?这就需要摄影者注意下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A.准确的曝光可使色彩逼真。因此,为使景物的明暗反差适中,要尽量曝光准确,以免使色彩失真,一般情况下拍摄彩色照片时,应注意,在无把握的前题下,宁可稍微不足,也不要曝光过度。

B.和谐的色调可使画面更完美。因此,在拍摄彩色照片时,色彩选择不宜过多,最好以一个主颜色作基调,使要拍摄的主要人物或景色更为突出。不要盲目为了强调色彩,把一些十分杂乱和平庸的颜色,景物或人物等统统摄入画面,使照片大有“画蛇添足”,色调不和谐的气氛从而影响整体效果。

C.拍摄天气、时间、用光要得当。拍摄天气应尽量选择晴朗的日子,光线透明度高,色彩就鲜艳,清晰。上午11点钟以前和下午2点钟以后拍照,光线比较柔和,景色更加逼真。多采用稍侧或稍逆的光线,会使画面色彩更饱和。大角度侧光线逆光拍摄人物,应加用辅助光(闪光灯,反光板)。尽量避免阴天拍摄,以免画面颜色显得晕暗、平淡无味。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线偏红和偏黄,也会影响照片的色彩

怎样用服装颜色拍彩照,许多人拍彩照,总喜爱提上一大堆五颜六色的服装轮换穿拍照。结果拍成的照片画面虽五彩缤纷,但却令人眼花缭乱。这主要是因为没能合理地运用色彩的效果。理想的彩色照片,应该由一个共同的色彩来统一画面。可以在外界背景颜色前选择你的衣服,也可以根据衣服色彩来选择背景。首先,应选择色调较单纯的环境为背景。杂乱无章的、颜色繁杂的背景不适合拍摄彩色照片。树丛、草地以绿色调为主,若你穿上一件红色调为主的上衣,拍出的全景照片则一定很美。你还可以穿类似金黄色及蓝绿色的服装,但不要穿暗色服装,它会使生机勃勃的画面出现不明朗的感觉。

欢乐的节日和喜庆的婚礼,周围环境多为红色、粉红色及桔橙色。在这种环境下拍照,最理想的服装色彩是黄色或淡绿、淡蓝色。在红色背景中穿黄色衣服的人显得“亮”,在红色环境中格外突出如果穿淡雅服装拍照,会显得宁静和素雅穿紫蓝色服装拍出的照片将有一种神秘的高贵感在现代建筑物前照相,水泥、青砖的背景是灰色调的,不宜穿蓝、绿、浅蓝和灰色的服装,粉红。米黄却是可以选择的。穿淡雅色彩服装照相,最好能缀上一两个色彩艳丽的小装饰如围巾、发结和领带,画面将会因此而活泼。拍摄彩色照片,不要片面地追求色彩。实际上,有时合理地应用黑与白,却能收到高雅和端庄之效果。尤其是利用黑白相间的图案为背景,几乎所有色彩的服装都能与之相协调。在冬天的雪地上,任何色彩都是美的。同样,白色的服装也能在任何有色背景中显得高尚纯洁。总的来说,拍彩照,服饰的应用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格式,它受到拍摄场地四周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反复探索和实践,才能拍出理想的照片。

65、怎样拍近摄照片

近摄,是我们摄影创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题材所使用的重要技术之一。我们常常也把近摄称之为“微距摄影”。而“微距”指的是为显微摄影而制作的镜头,其放大率要在5 倍以上。但是,“微距”一词通常用于大公司生产的专业近摄镜头。

这类镜头大致分两类: 50-55 毫米和90-100 毫米。一般说,长焦距允许你离被摄体更远一些。如果要拍摄微小而且易受惊扰的昆虫时,这将是一个关键的值得考虑的因素。微距镜头的光学设计使拍摄结果高度清晰。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有F32 这样的最小光圈外,还有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的最大光圈。小光圈能产生大景深,当然有时也需要大光圈来虚化背景。

许多普通变焦镜头都有微距功能,而且变焦镜头是摄影爱好者乐意购买的镜头。所以,不是专门从事或经常拍摄近物的人买一只带有微距功能的变焦镜头是很合适的。近摄有许多方法,最经济的是近摄镜。近摄镜象其他滤色镜一样,是套在镜头前使用,它分不同的号,具有不同程度的近摄作用。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专门的近摄镜头。象前面提到的不同焦距的近摄镜头,这类镜头质量非常好,但价格也比较贵。带有微距功能的变焦镜头也是这一类。以上的拍摄方法都可以使用相机的自动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动测光。接圈,是装在相机与镜头之间进行近摄的器材,它也有长短之分,根据需要选择。伸缩皮腔也是近摄经常用的器材之一,它也是装在相机与镜头之间使用的,通常这时使用的镜头是50毫米标准镜头,有时也使用100毫米镜头。皮腔在聚焦轨道上前后滑动,使你可以得到1/2 倍到3倍的放大率。

再有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接环,把镜头倒装在相机上,这就是说,你能得到大于被摄体的放大率,但这样作和以上两种方法一样,都会失去自动测光功能和相机失去对光圈的控制。

由于近摄时镜头与被摄体间的距离很近,照明成了棘手的问题。假如是在室外用自然光拍摄,要解决的不外乎是补光问题,照明全都是人工光时,就麻烦多了。因为一盏灯会造成生硬的结果和不好的投影。解决的办法是在相机另一侧安放一只闪光灯或其他光源,另外用反光板补光。条件允许可用环形闪光灯。

不管你用什么技法,都面临着对非常细小和好动的被摄体进行聚焦的问题。但是,只要持之以恒,你很快就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66、怎样拍摄高调照片

高调照片,简洁明朗。它是以大面积的白衬托小面积的黑,达到提高黑色影调的视觉价值。一幅高调照片,白和淡灰色影调占了整个画面的绝大部分,黑灰影调极少,但从视觉价值上来说,这少部分的黑色(有时称深色调部分),正是画面最富有表现力的主体部分。拍摄高调照片要注意以下几点。

A.选择好被摄对象,使表现的主体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高调照片既可表现人物,也可表现风光,但拍摄的题材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黑,白影调配比要适当。医生、护士、穿白裙子的少女和幼儿,都适合拍这类题材的高调照片,因为高调明朗简洁,人物娴静,合乎这些人物的特征,也符合生活的真实。

B.影调配置要完美地突出主体。在配置最白、最黑两极调子时,白、黑比例一定要白多、黑少,但黑调是主体。主体通过黑调的呈现和描绘,使形象清晰完整,又在大片白调的衬托下,使主体显得更加洁静高雅。

C.背景要选择白墙或白布。若拍摄黑白片时,还可选择晴朗的天空为背景,但镜头前面不能带黄滤光镜或其它深颜色滤光镜,以保证背景的纯白色。这样使整个画面的背景符合主体创作的要求,起到突出主体、美化主体的作用。

D.光线要柔和均匀。一般用大正面光或散射光,曝光时略大半级至一级光圈。因为这两种光都不会使主体人物与背景产生阴影,可保持整个高调画面色调协调一致。

67、怎样拍摄低调照片

低调照片与高调照片,在影调配置上正相反。低调照片画面上黑色影调占的面积大,白色影调占的面积小,整个画面的色调比较浓重深沉。这是摄影者根据主体的特征,在黑白摄影中有意识地选择大面积黑色影调和小面积白色影调,以强烈的影调对比,来表现作品内容和气氛的摄影造型手法。拍摄低调照片,应注意以下几点。

A.为了使拍摄的照片符合生活真实,必须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确定低调照片的基调。如煤矿工人特写、熊熊炼钢炉前的工人,晚间灯下学习或工作的人员以及老人等,都可用低调来表现,这样可以使画面人物的情绪深沉、苍劲、忧郁、沉重,得到较深的刻画。

B.低调照片应选择黑色调的背景,让主体完全衬在黑色基调上。只有这样,小面积的白色调在大面积的黑色调衬托下,画面主体人物的轮廓、富于性格特征的五官和其它装饰,在光线的作用下才会与背景相分离,使画面人物的精神气质得到充分表现。

C.低调照片的用光,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着低调照片的成功与失败。因为低调照片大都采用大侧光和侧逆光,突出地表现主体五官的一部分和某个具有明显性格特征的部分,使人一看就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因采用的是大侧光或侧逆光拍摄,主体轮廓分明,并与背景分开,显示出了主体的立体感和质感,但大侧光和侧逆光的运用,加大了主体白色调部分和背景的反差,曝光时按主体明亮部分曝光,即使不用黑布和暗色为背景(当然不能用白色调为背景),有时也可以达到较理想的低调照片效果。

68、怎样进行自拍摄影

在日常生活摄影时,经常会遇到使用照相机的自拍装置。无论是拍摄集体合影。进行自我拍照或是慢速摄影等,没有自拍将会给完美的画面留下一些遗憾!有了自拍装置又应如何运用呢?当需要自拍摄影时,首先该把照相机稳妥地固定在三脚支架上(没有三脚架可以借助固定平稳的物体),然后,对好光圈,速度,取景调好焦距,按下自拍释放钮,听到自拍装置工作的“咝咝”声或是看到发光管闪亮(伴有蜂鸣器响声)时,迅速放手离开或走到被摄处等待约8-15 秒钟时间,听到照相机“卡嚓”声,快门自动启闭曝光,到此全部自动拍摄过程完毕。

69、怎样进行抓拍摄影

在实际生活摄影中,许多表现生活美和揭示生动自然情景的优秀照片,都是通过抓拍而达到最佳摄影效果的。抓拍,就是摄影者凭借自身快速选择和把握时空的本领,利用自然的场面,在稍纵即逝的一瞬间摄取最为有意义的生动影像。对人像摄影而言,就是在真实的环境中,用抓拍来捕捉住自然的神态、生动的举止,亲切的情感,独特的性格等非常有意义的瞬间画面。

抓拍摄影,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根据所遇到难得的生活场面,机动灵活,不失时机的果断举起相机进行拍摄。在实际拍摄中,应尽量多采用分散转移被摄对象注意力的突袭法和较为隐蔽接近被摄对象的偷拍法,或是按被摄对象活动规律性,用等待法抓拍瞬间镜头。比如,在外出游玩时,每当被摄对象发现相机后,就会表现出惊疑,紧张的情绪或形态,使预想的制作意图遭到破坏。而当采用分散转移被摄对象注意力的突袭方法后,就会使被摄对象很快消除戒备的心理,恢复自然的神态,这时抓拍下的照片,既真实又自然。而用隐蔽接近被摄对象的偷拍方法,只要相机较为隐蔽,不暴露在被摄对象面前加上摄影者若无其事的接近被摄对象,所抓拍下的瞬间画面,就会非常生动和有意义。用等待方法抓拍,多适于被摄对象处在较为有规律的特定场合中。摄影者在抓拍前,要先构思确定主题。在掌握被摄对象的活动规律后,等待被摄对象处于理想位置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瞬间,按下相机快门。应注意一点,被摄对象要突出的容于景物之中,画面要既协调又情景交融。

在实际进行抓拍摄影中,使用标准镜头的相机就可以,如果能用长距变焦镜头效果会更佳,但要注意适当调快速度,以免使画面模糊。只要摄影者反应敏捷,果断抓拍,就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技巧,准确恰当的拍摄出形式多样,结构完美的瞬间画面和优秀照片。

70、怎样用长焦距镜头抓拍

长焦镜头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抓拍。许多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认为,一只长镜头是理想的秘密抓拍或称之为偷拍镜头。这从拍摄距离上说考虑是周到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忧;镜头的焦距越长,相机就越容易震动。再有,一些人夸张地认为,用长焦镜头在任何距离上都能把被摄体拉得很近。

例如:使用一只400 毫米的长镜头,它已在“超长”的范畴之中,你仍然不得不靠近被摄体,以便使景物充满面画。具体地说,如果你用一只400 毫米的镜头拍摄一张人像,头部的肖像,最远的拍摄距离不应超过4-5 米,对那些偷偷拍摄人物肖像的人来说,仅仅用一只长焦距镜头是不保险的。长焦镜头的清晰范围很小,然而伴随着它的却是一种美妙的,而且会“模糊——清晰——模糊”的过渡,这种过渡同时具有压缩景物和表现景物深发的作用。当你使用180 毫米以上焦距的长镜头时,这种效果尤为明显。抓拍应注意什么,我们认为首先考虑的是应对被摄者持尊重态度,这是抓拍的第一个规则。如果激化了你与他们的关系,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技术方向,最重要的问题是快门速度。对于使用200 毫米左右的相机来说,为避免震动,快门速度最好不低于1/250 秒,也就是说快门速度不慢于焦距的倒数。抓拍前,可以把镜头先对准一个与被摄物亮度相似的地方进行测光,如使用有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也不需要作曝光补偿的话,也可以不事先测光而使用自动曝光模式。经过少许练习后,你便会知道应该站在离被摄者多远的地方才能把他照好。抓拍不要表现出太多的“摄影兴趣”,然后,当你到达最佳拍摄位置时,应该迅速把相机举到眼前,构图的同时调好焦距就按下快门,抓拍与其他题材的拍摄一样,要经常练习,熟能生巧。

71、怎样进行翻拍摄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用照相机去翻拍一些东西,诸如一张找不到底片的旧照片,一张需要通过翻拍达到蒙太奇效果的特技照片,一幅画或别的什么。

翻拍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专门的器材。翻拍的首要原则是确保用机后背与所要拍摄物体的表面平行,不平行将会引起程度不同的变形。因此,在进行翻拍工作时应该使用比较稳的三角架。这样,就可以较容易地在单反相机取景器中检查所摄画面的边缘是否平直。那么做些仔细的测量和校准是必要的,特别是对各种小物件,拍摄前必须使镜头中心与被摄体的中心对正。

翻拍的另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照明。黑白翻拍对光源色温没什么要求,而彩色翻拍则要求光源色温准确。但并不是随时都能遇到柔和、散射的日光,特别是遇到有光泽表面的物体或凹凸不平的油画表面时。当你不得不用人造光源时,闪光灯往往是最佳选择。然而,使用闪光灯会遇到的问题是,你必须用台灯或别的什么灯去检查有无反光,确保把闪光灯准确地放在测试灯曾经所处的同一位置。一般的经验是,灯在与被摄表面成45 度的位置上,以避免任何反射光折射进入镜头。对被摄物的照明要均匀,十分重要,应在被摄物两侧放置灯具。

对于所有的翻拍工作来说,精确的曝光是至关重要的。在翻拍中,尽可能精确地再现原物的色调和色彩。

72、怎样应用滤色镜翻拍照片

我们经常会遇到翻拍文件图表的情况,有时原稿上有被污染的有颜色的痕迹,或原稿上有格子,或原稿存放时间较长,字迹不清且纸已发黄。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可以翻拍时加用滤色镜进行调整。

如果翻拍黑色印刷品和文稿,要求原样复制,可以不加任何滤色镜;如果是蓝色印刷品和手稿,要求字迹清楚,可以加用深黄、橙或红滤色镜;如果翻拍白底上红线条,文字,要求红色清楚,要使用蓝色滤色镜;翻拍红字红线条,而要去掉红色,就用红滤色镜;如果原槁上有污点,要清除掉,就用与污点同色的深色滤色镜;在复制影像褪色发黄照片时,要使画面清楚,就要使用蓝色滤镜。如果是白纸陈旧或变黄的原稿,要使纸变白,就用深黄或橙滤色镜;墨水褪成黄色或褐色的手稿,使字迹清楚就用深蓝滤色镜;如果要把彩色图画翻拍成黑白照片,在日光下用黄滤色镜,在灯光下用浅绿滤色镜;表面有反光的原稿,要消除反光,可以使用偏振镜,带有玻璃镜框的照片如有反光也要用偏振镜以消除反光。

73、怎样翻拍硬币、古钱收集

珍藏各种硬币、古钱也是一种爱好。为方便交流资料,常对其进行翻拍。由于金属表面产生反光,使影纹与层次在画面上不能表现。这些反光,加用偏光镜也不能把它除去。若将金属表面涂上铅粉或是哈上水汽,虽可除去反光,但又失去了金属的光泽,质感不能表现。为此,翻拍这类金属制品应用极柔和的光线,即能消除反光,又可保持金属应有的光泽。拍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A.用绘图用的硫酸纸做一个纸罩,将相机镜头和金属制品一起罩起来,从罩外布光。

B.硫酸纸罩离物体越近,光线散射效果越好,但距离过近,又会影响取景。

C.最好使用内测光相机,以便于测光。

D.为表现画面浮雕的立体感,宜采用65°左右的光照明,如果灯光角度太低,画面上将产生阴影。

E.为区别金、银、铜、铝等的质感,黑白摄影应加蓝滤色镜,使黄色的金、铜呈深灰色,银、铝呈现白色。怎样翻拍文件、图表、照片在翻拍文件、图表、照片时,要求原件的表面与底片的表面保持平行,原件和底片的中心要与镜头中心成一条直线,原件和照相机必须固定,照明光线要均匀。若使用灯光照明,需用两个以上同瓦数的乳白灯泡,最好加上反光罩,放在翻拍原件左右边的同一角度和相等距离处,如果被摄原件有皱纹,可用无色的平板薄玻璃将原件压平,然后进行翻拍。

74、怎样翻拍油画

油画上的油质容易产生反光,若不避免,翻拍后的照片将表现得粗糙失真。翻拍油画应注意如下几点:

A.将油画贴在近窗的墙上,里衬一块白纸。

B.相机固定于三脚架上,镜头中心对正油画中心。在正面仔细观察有无反光,若有反光,应重新改变油画的位置。

C.若采用灯光照明,对画幅小的油画,可先将灯光射向反光板,然后由反光板对油画照明,可减少反光,以期得到柔和的效果。对画幅较大的油画,反光板不易实现布光均匀,可直接用灯光照明,但应仔细从正面观察反光情况,直到在油画上看不到有明显的反射光为止。但对一些油质较浓。笔触较粗的油画,翻拍时仍可允许出现轻微反光。这种处理反而能体现出油画特色。

D.翻拍时,将灯光照射方向与油画之间逐渐调整到40°,30°,甚至是20°。角度越小,反光越弱,但照度也越不均匀。为使照明均匀可用双灯从两侧照明,或是增加灯与油画间的距离。

E.不宜使用闪光灯照明,否则无法观察反光产生的影响。

75、怎样拍摄剪影照片

剪影有人物剪影和风景剪影,其影调比较鲜明醒目,黑白分明,画面简洁,主题突出。拍摄剪影照片宜在早晨或黄昏逆光下进行,也可以在一般阳光的逆光条件下拍摄。在拍摄时,要根据背景的情况确定曝光时间。利用亮部做背景,衬托暗调人或物。选择拍摄角度时,要求把前景的人物的轮廓充分表现出来。背景要起到烘托前景的作用。前景部位的剪影,不能与后景的暗调景物重迭,否则人和物的轮廓形状就无法分辨,影响拍摄效果。利用天空和彩霞作背景拍摄剪影时,可加中黄滤色镜,使天空暗一点,以突出彩霞。

76、怎样拍摄无影照片

在拍摄一些工业产品、科研标本和一些小物件时,常常不需要在照片上留有光源投下的阴影。要获得无影照片,可以有下面几种拍摄方法:

A.用散射光照明。在均匀散射光下拍摄,物体不出现阴影。所以在室外拍摄时,可利用阴天或背阴处。在室内拍摄时,可将灯光打在反光板或白墙上,利用反射光拍摄。也可用透光较好的白纸将物体周围罩起,把灯光从罩处向被摄体照明。

B.悬空法。把被摄物体放在透明玻璃上,玻璃两端架起,光线从两面45度角向被摄体照射。这时,物体的影子会落在玻璃下方。

C.用脱影箱脱影。作一个箱子,箱盖为一块透明玻璃。上面放置被摄物品。将灯光固定在箱口四周,利用反射光拍摄。也可把灯光固定在箱底,箱盖为半透明乳白玻璃,玻璃上放被摄物,用这种光线,可拍出白底脱影照片。

D.采用环形闪光灯。闪光灯环绕在相机镜头的四周,光照均匀,能获得无影照片。

E.利用背景的作用。用黑丝绒作背景,因为它的吸光性能强,看不见物体的影子。也可以把背景与主体的距离拉远,这样,主体的影子也不会落到背景上。

F.使用偏振镜。将比较大的偏振镜放在脱影箱上,把被摄物放在偏振镜上,在相机镜头前带上偏振镜。拍摄时,旋转镜头上的偏振镜,使之与脱影灯箱上的偏振镜的晶丝相平行,这时可以获得白色衬底。如两块偏振镜的晶丝成45°交叉时,可以获得灰色衬底。两块晶丝垂直时,可获得黑色衬底。

77、怎样巧换衬景

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会为衬景不够理想而苦恼,也会为不能亲赴一些令人神往的名胜而感到遗憾,这里介绍几种变换衬景的方法,它们能为你排忧解愁。

玻璃板悬物法——选择理想的衬景,在其前面一定距离处竖一块平整光洁的大玻璃板(也可将衬景平置于地面上,再在其上搁置一块玻璃板)。再将拍摄物固定在玻璃板上,用灯分别对衬景与被摄主体进行照明,即可拍摄。此法的优点是透视感,立体感均很强。

摆物法——先将原底放大制成大幅的照片,铺在地上,然后寻找一些真实的、与照片比例相适合的物件,置于照片之中,形成奇特、别致的场景。

最好对这张经过改造、真假合并的照片进行布光,用照相机进行俯视翻拍,即可获一张面貌一新的照片。用摆物法拍摄的照片作广告特别适宜,比如,你可先在室外拍摄一张农夫在麦田中耕作的底片,此后将底片放大成大小适中的照片,接着,将一块咬了一口的饼干置于平铺着的照片的适当位置上,使饼干成了块巨大的广告牌。最后用照相机将原照与饼干同时摄下,即成一张别开生面的饼干广告照片。

78、在一张底片上怎样拍出分身照片

在一张底片上同时拍出一个人的几种姿态,称为分身照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不论哪种方法,相机必须用三脚架稳固于同一地点。

A.挡镜头分身法:有一种特殊的遮光罩,它能将镜头遮掩一半,底片近1/2 的面积不能曝光。使用它,先拍一次人像,移动被摄人物位置的同时,把遮光罩转过180°,再拍一次。于是,同一人物两次出现在同一底片上。没有这种遮光罩,可用黑纸贴住UV 镜的一半代用。黑纸贴住的一半应略小于透光部分的面积,这样做,可使中间接缝不易被发现。如果超过一半面积,中间接缝感光不足,照片就会出现明显的中间黑线。明白了其中道理后,除了可拍上述的一分为二的照片,还可以拍一底三影的照片。具体拍摄时,将相机固定于三脚架上,选一个较简单的背景,人物的脸以相对为宜,至少要半侧或面向镜头。曝光量没有特殊要求,每一次均按正常曝光。

B.黑色背景法:用黑色背景,是想不让底片感光。这种拍摄方法常用来拍摄儿童的左、中、右三个位置的头像。拍摄前应注意算好构图位置,避免重叠。三次的拍摄距离应相同。曝光量每一次均按正常曝光,若背景较亮、也可适当减少些。

C.叠影分身法:采用黑色或深色背景,先拍一个暗淡的头像侧影轮廓,曝光量要比正常曝光减少2-3级。第二次曝光时,把清晰的影像就叠印在这个轮廓范围以内,曝光量正常或是略为减少。具体拍摄时,为使叠印准确,最好先画个设计图,做到心中有数。若使用双镜头反光相机,能在取景器材上作标记就更加准确。

79、怎样拍摄光芒四射景物的照片

夏日和秋末蔚蓝的天空,云彩飘动,当云块遮住烈日,从云块的边缘和云稀薄的地方,透射出的太阳光,产生光芒四射的各种奇景,极其壮观。这种景象多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拍摄时曝光应以光霞为准,如要使人物同时明亮清晰,可用闪光灯和反光板辅助。森林附近,雨后初晴,水汽从地面冉冉升起,阳光照射,闪闪发光,形成一道道光霞,景象奇特,要拍摄这种景色时,曝光依据应以森林明亮度为准,宜用逆光拍摄。在密林里拍摄,利用烟雾,通过阳光照射也能产生光芒四射的景象,但烟雾不宜过浓,要稀薄均匀。利用丛林作背景,拍摄林中光柱,所得的效果富于诗情画意,生气勃勃,充满希望。拍摄时宜选在早上太阳升起75度角左右的时候,这时太阳光线刚好在树林上方照射到地面上,再加上地面上蒸发的水汽,形成一道道光柱。拍摄这种景象,背景要深暗,宜用逆光拍摄。拍摄太阳、灯光、水面反光时,如果在镜前加光芒镜或自制的金属丝纱网,也可获得光芒四射的效果。

80、怎样拍摄全景片

A.手动选择曝光设置。选择光圈优先或快门优先模式,对准镜头然后将快门按下一半,准备曝光。请对准最亮的部分以免曝光过度。然后转换到手动模式并在拍摄同组相片时锁定刚才的快门速度或光圈。

B.关闭闪光灯。相机的闪光灯有一定的射程和覆盖区域,并能在每次拍摄时产生形状和位置不同的阴影。这些区别会使程序很难识别相邻相片的相同区域。

C.拍摄同组相片时不要拉近或推远镜头。若在拍摄同组相片时拉近或推远镜头会使相片中的场景不相称而无法进行拼接。

D.不要更改相片尺寸或质量设置。程序无法拼接不同尺寸的相片。

E.用偏光镜。偏光镜能增强天空颜色和对比度(最好效果是背对太阳或背光90°)、消除潮湿或反光物体表面的亮点和去处雾气增强相片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F.不要使用明显的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拍摄全景图相片。这些镜头会扭曲相片的边缘部分,使其很难被拼接。

G.在拍摄水平全景图相片时,保证景色中的最高物体在当前缩放级别全部完整地摄入镜头。最好再留出部分空间以供裁剪拼接后全景图的边缘。

H.拍摄水平全景图相片时,分别在最左边和最右边多拍一张,为得到完整并且理想的全景图获得更多的裁剪空间

I.制作较高的水平全景图,可在拍摄时将相机旋转90度(如人像模式)。

开相机的显示网格功能。在取经器中显示网格线能在拍摄全景图相片时保证相机水平。显示网格还能保证相片边缘重叠量正确。

一般相片边缘50%的重叠能保证缝合的最佳质量。如果需要确定相片重叠的部分是否达到50%,您可以打开相机的显示网格功能。

为了保证全景图中不出现重复的物体,相片重叠部分请不要超过80%。如果您需要确认相片被重叠了多少,请打开相机的网格功能。

J.若要使人物在同一张全景图中出现多次,可在拍摄不同区域时在同时摄入不同距离中的人物。

81怎样拍摄连闪照片

在拍摄舞蹈、体操等照片时,常常用一张照片记录下人物运动的多个画面,用以更好地表现健美的体型和优美的舞姿,起到引人入胜与众不同的作用。

基本的拍摄方法有两种:

A.在同一张照片上得到多个清晰影像的拍摄方法。首先,决定拍什么舞蹈(或其它)动作和哪几个影像来表现这一动作。然后,关掉室内的灯光。当演员到达第一个位置时,打开相机快门,进行第一次闪光。当闪光灯电能恢复后,演员也达到第二位置时,再一次闪光。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拍完要拍的镜头为止,然后再关掉快门。光圈的大小和用标准电子闪光灯拍照相同,必要时,可用硬纸板挡光防止闪光灯的光线射到背景或前景上。

B.在同一张照片上得到多像清晰和模糊相结合的照片。这种方法与上面所介绍的方法相同,只不过增加一、二盏聚光灯。(聚光灯上可蒙上彩色滤光片,但也可蒙在电子闪光灯上)。电子闪光灯使动作“冻结”下来,可聚光灯拍出的是模糊的影像。

其方法是聚光灯照在舞蹈演员身上,当开始表演时,打开相机快门,选拍多少个姿态,就触发多少次闪光灯。在使用电子闪光灯时,先根据标准指数确定电子闪光灯所需的光圈大小。然后调整聚光灯到被摄人物的距离,以获得适当的光线平衡。调整聚光灯至被摄人物的距离方法是:使曝光表根据闪光灯要求的光圈,测出的快门速度为1 秒。例如,根据电子闪光灯的标准指数确定的光圈假定为F/5.6,然后调整聚光灯距离,使曝光表测出的光圈F/5.6 所需的快门速度是1 秒。另外注意,演员的动作必须非常缓慢,并且动作还必须是连续的。同时要用黑背景。如果电子闪光灯的电能恢复时间相当长,则可请人同时使用二盏或更多盏电子闪光灯。怎样拍好环摄照片在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广阔壮丽的图景,如连绵不断的群山,婉蜒如带的河流,一望无垠的田野,

鳞次栉比的建筑,万千群众的集会??这些壮丽动人的景色,往往不能用单幅有限的画面去表现其全貌,必须利用多幅画面进行分段拍摄,制成照片后,再通过拼接将其连在一起,成为一张画面广阔、气热磅礴的横幅长卷照片。

这种创作方法,是用照相机在同一位置上对广阔景物进行环形拍摄,故称为“环摄法”,又称为“接片法”。环摄法的基本技术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A.拍摄时镜头主轴必须与地平线保持平行,即照相机的位置必须保持直对前方的水平,不能仰摄,也不能俯摄。如果仰摄,所得照片拼接后,画面的水平线就会两头翘起中间下弯;俯摄也会出现两头下垂中间上弯的不良后果。环摄时还必须使用较小的光圈,加长景深,才能获得更佳的摄影效果。

B.环摄时照相机必须移动方向,其移动的中心位置应以镜头的光圈部位为标准。如果以身体或照相机身作为移动中心,或随意移动摄影的位置,拼接时照片上的影象就不易衔接。

C.环摄时必须使所拍各段景物有少许的画面重叠,这样制成照片后才易于拼接。重叠部分待拼接适当即可裁去。环摄对象若是高大景物,可将照相机竖摄,矮小景物可将照相机横摄,但各段景物都必须留出少许重叠的画面。

D.环摄照片因系分段拍摄,多幅画面拼接而成,所以其曝光必须完全相同,不能有丝毫差别。感光片显影冲洗以及放大照片,也必须要求影调一致,各段不能深浅各异。放大照片时还应该注意放大纸的定向伸缩性,必须方向一致,否则会造成拼接的困难。

E.拼接环摄照片,为了求得准确,可先在照片拼接的边沿稍裁去一些,然后按照画面影像拼接起来,连成横条长幅,背面用胶布贴牢,再裁齐四边。环摄照片的拼接有两三幅的,也有十几幅的,张数的多少可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构图的需要而定。

82、怎样利用影像比例失常使照片产主奇特效果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照片,景物正常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画面产生了奇特的效果。如使小男孩和身后的房子一样高;小小的苹果比后面的成年人还要大等等。这些影像比例失常效果都是由于短焦距镜头的长景深,把所有的景物保持到焦点上,使照片上的景物产生视觉错差。

比例效果的如此改变,是由于对被摄体的错觉要求,以显示其大小反常。这样的画面需要仔细设计,首先需要一个背景,尽可能预定几种方案,诸如没有明显的线条集中的远处。在照相馆,许多这样的照片都是赁借无逢背景纸拍摄的,以排除存在空间距离的感觉。其它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必须有足够的景深,这可以利用广角镜头及其最小的光圈来取得。例如,使用焦距为25 毫米的镜头,并利用光圈F/16,即可得到1.2 米以至几乎无限远的清晰范围。另外广角镜头有较短的焦距,变形的可能性会大大地增加。

拍摄过程中,一旦选择好了简单背景,有了足够的景深,就只需要把被摄体排列起来,以达到所要求的效果。比例反常的景物并列得越出乎意料就越是有趣味。拍摄这种特技比例照片,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是必要的,因为可以通过取景器预先观察效果。

83、怎样用追随法拍摄照片

追随拍摄,就是拍摄者以被拍摄物体相等的速度和同一的方向转动照相机进行追随拍摄。拍摄慢速运动物体时,可运用追随拍摄法。这种照片的效果因背景的移动而模糊。但主体得到的是清晰的影像,使人看后有快速运动的感觉。追随一般适用于拍摄火车前进、汽车飞驰、快马奔腾和体育运动比赛等快速运动的情景。采用追随拍摄,首先要从照相机取景器中看准运动物体的位置,对好焦距,然后两手拿好相机,两臂夹紧,两脚站稳(或蹲稳),照相机和身体随着物体运动的方向移动。在按动快门时,照相机还要随着物体移动,不能停止,否则就不能得到追随拍摄的效果,反而使主体模糊。追随拍摄时,快门速度不能太快,快门速度越快,背景移动和模糊程度就会减弱,一般用1/60 秒的速度合适。物体运动快可用1/25 秒的快门速度拍摄,运动慢可用1/30 秒的速度拍摄。拍摄快门速度太快,动感不强,追随效果就不明显,速度太慢,照相机稍有晃动,主体容易产生模糊。追随拍摄,镜头所对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成90 度角比较理想,在这个角度拍摄出来的照片,背景很模糊。主体却很清楚,动感强。另外,拍摄的距离要根据物体运动的大小和运动的范围来确定,一般以拍摄距离为10米为宜。追随拍摄背景的选择,最好是树林、近山、房屋或人群等光线较暗的地方,明亮的运动物体,在深暗背景的衬托下,明暗反差强烈,使照片主次分明,增强动感。光线以侧光或逆光效果最好,这样影像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84、怎样用动体模糊法摄影

我们学习摄影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拍摄出清晰的影像。这不足为怪:不管怎么说,模糊差不多总是错误操作导致的,不是因为调焦不准,就是因为手持相机不稳。然而,象大多数摄影规则一样,这一规则可以灵活运用。这是因为,静止的影象正如其名称所包括的意思那样。只是快速动体的一瞬间,因此,它无法表达物体的动态特征。这就是说,清晰显得死板,而某种程度的模糊则是具有表现速度和动感的长处。创造模糊效果的最基本手法是用慢速快门拍摄较快速度的物体。只要有可调快门速度的相机,任何人都可以尝试这种技巧。

另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法,就是追随法。追随者拍摄本身并不难,但关键是实践。用不太短的焦距的镜头,根据被摄物运动的速度和拍摄角度及最终希望的效果。来决定采用什么速度的快门,就可以拍出一张追随照片。正是某种程度的模糊和某程度的清晰的对比,使影象有了动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变焦镜头除了能创造出追随法拍摄的效果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曝光过程中,向前推或向后拉变焦环,如果双环变焦镜头,就左右旋转变焦环。这样拍摄的结果,会产生“爆炸”的效果。自然,这种技法拍摄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影象是模糊的。要模糊的恰到好处,还需要使用不同的快门速度拍摄,以找出适合被摄合格运动速度的曝光组合。用变焦镜头拍这类作品,最好站在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前方,“爆炸”效果最佳。

85、大多数为动体摄影 静物摄影怎样形成动感

一切器皿、用具、花草、石头等都属静物。在摄影门类中,静物摄影可带有情节寓意性。带有情节寓意性的静物摄影,常借助人物,动物形像的工艺品和其它物品,根据摄影创作构思精心摆布,巧妙组合,使无情无知之物变得有情有知,构成诸如具有生活气息的,故事内容的,社会意义的多种意境,用以抒情言志,比喻象征或者讽刺针砭。因此,我国的带有情节寓意性的静物摄影作品,早年在国际上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这个基础上,热衷于静物摄影的新一代创作者,大胆探索创新,使静物摄影的画面表现出动感,就是一大突破。为使静物摄影形成动感,须把照相机装接在三脚架上固定位置,用慢门甚或B 门拍摄,具体措施举例如下:

A.通过两个举手作招呼状的玩具人的背影,拍摄稍远处一架略上弦的玩具直升飞机,在螺旋桨缓慢转动之际拍摄。

B.布置几个作观看状的泥人,使其“目光”基本一致,似乎正颇有兴味地看斗鸡;在恰当部位布置两只啄对啄的绒制(或泥捏)公鸡,拴以细线或铺以垫纸,在细线或垫纸两端微微拉一个来回之际拍摄。

C.设一辆有“人”的敞篷玩具车,衬一幅野外风景或城市场面的放大照片或印刷品为背景,在徐徐移动背景之际拍摄,形成犹如“追随摄影”的效果,看来宛若敞篷车在飞驰。

D.在一个装满清水的山水风景盆景适当位置,设一个状若垂钓的男童模样的泥人或瓷人,让他手持钓竿(用铁丝、竹线或塑料细棍均可),挂一根细线垂至水面,线端连接一条弯体的干鱼苗的唇部,轻轻拨一下干鱼苗使摆动,同时向水中扔一粒石子,趁溅起水花或激起涟漪之际按下快门。

E.布置兴高采烈状奏乐的几个泥人,陪衬一个舞姿的泥人;在舞姿泥人的底部插一根细棍,穿过布或纸铺底(衬有胶合板)的孔眼,在硬衬底下捻动细棍半至一圈,趁泥人“表演”舞姿生动之际拍摄。

86、动体摄影怎样表现动态

奔驰的摩托,射向球门的足球,角逐在跑道上的运动健儿,飞流直下的瀑布,旋转的舞姿,踢踏舞的双足等形形色色的运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之所以振奋人心,给予美的享受,关键在于速度。用高速的快门,固然可以忠实地把它们记录下来,然而照片呆板、生硬、死气沉沉,令人激动的磅礴气势,美的节奏荡然无存。

从艺术角度看,动体摄影不仅要抓住那美好的一瞬,更需要的是表现动态,让静止的画面给人以动的感受、遐想。表现动态常用如下几种方法:

A.低速快门法:常用于表现瀑布、拍击海岸的涌浪等。这类动体没有固定的形体,低速快门将其虚化,衬托在清晰的背景上以显示运动。

B.中速快门法:常用于拍摄人体的局部动作,如拨动琵琶的手或是跳踢踏舞的足。人体和背景是清晰的,只有运动的局部由于快门速度稍低而呈虚糊之状,更能鲜明地表现出运动的节奏。

C.追随法:常用于拍摄连续运动的体育项目,如自行车比赛、百米赛跑等。所谓追随,就是把镜头始终对准动体,随动体的运动方向移动相机,在追随过程中曝光,在曝光过程中不停地追随。这样一来,就可拍出清晰的动体衬托在“移动”背景之中的照片。虚糊的背景更有利于表现主体,动感强烈、气氛逼真。实施追随法的要点如下:

(1)拍摄姿势正确:两手拿稳相机,双臂夹紧,两腿分开,以便于拍摄时整个身体快速灵活转动,追随动体。必须强调,追随要靠身体转动追随,而不是仅仅移动相机。

(2)拍摄方向:应与动体运动方向成70°-90°角拍摄,角度过小没有效果,甚至无法追随。

(3)选定恰当的快门速度:在原能够拍摄清晰的基础上,放慢2-3 级快门速度。例如拍摄赛跑应该用1/250 秒,现改用1/60 秒或1/30 秒即可。此种情况下,用1/30 秒比1/60 秒效果要好,但拍摄难度稍大些。

(4)运用光线:运用前侧光或逆光为好,以表现动体的轮廓。

(5)注意构图:在动体前方应留有足够的空间,否则有压抑、“碰壁”之嫌,拍摄时应让动体处于画面的2/5 处为佳,最多不要超过画面的正中位置。

(6)选择突出主体的背景:空荡无物的背景(如天空、开阔地带等)无法衬托主体。参差不齐、杂乱的近背景反而有利于衬托主体,如观看竞赛的人群。选择背景还要注意影调的对比。动体是浅色的,应选择深色背景;动体是深色的,应选择浅色背景。

D.等速法:常用于拍摄摩托车越野赛、赛马、水上竞速运动等。所谓等速是指拍摄者也乘坐相应的交通工具,与动体保持近于相等的速度,齐头平行地并进。按照物理学的说法就是,拍摄者与动体保持相对静止。等速法拍得的照片主体清晰,背景虚糊,动感虽明显,却不及追随法表现得强烈。其原因在于相机与动体相对静止,所得影像较之清晰的缘故。然而由于背景能“高速运动”,背景比追随法所得背景更为虚糊,对动感表现有一定的补偿。

等速法拍摄的要点,如角度、用光、背景选择方面均与追随法相同。此外,还需注意如下几点:

(1)摄距保持在安全距离以外,以免影响动体正常运动或是发生意外。

(2)按动快门时要选择较平坦的路面,避免因颠簸引起的晃动。

E.B 门连闪法:常用于拍摄科学实验、舞台艺术表演剧照。所谓B 门连闪是指在黑背景下或是暗室内开启相机B 门(稳固于三脚架上),用闪光灯间歇闪光,将运动的某几个状态集中地拍摄于一张底片上。B 门连闪法拍得的照片是多影像的,各个影像既有连贯移动的朦胧感,又清晰可辨。用此法拍得的揭示物质运动规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照片,真实、形象,令人叹服;舞台上演员的急剧翻滚,旋转表现得栩栩如生。B 门连闪法摄影,要求闪光灯能快速连闪,如能使用频率可调的频闪灯则效果更好。

F.变焦法:常用于拍摄某些特定画面的体育动作。运用变焦镜头在焦距变化过程中抓拍动势,使动体在其周围的背景上形成放射状线条,产生酷似爆炸的效果,给人以迸发的感受。变焦法的拍摄要点如下:

(1)相机必须稳固于三脚架上,拍摄方向几乎是正对迎面而来的动体。略有俯视可产生居高临下的效果。

(2)做到在曝光中变焦,在变焦中曝光。这就要求拍摄者双手配合默契,熟练地将按快门融于变焦过程之中。通常变焦是由短焦向长焦变化

(3)要选择好背景,在动体的上下左右都有景物衬托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构成画面线条向周围放射的爆炸效果。

(4)动体在画面的正中处为宜,所占面积不宜过大。

(5)快门速度宜慢不宜快,否则易拍成死焦效果。一般可据实际环境在1/60-1/15 秒之间选择。

(6)由于迎面拍摄动体,应特别注意安全。

以上所述及的方法均是最基本的的单一性方案,事实上完全可以将其综合运用,如旋转追随,等速纵向变焦,旋转变焦等。

87、怎样用慢门拍摄动体

慢门是指快门速度在1/25 秒以下直到B门和T门这段速度范围。用慢门拍摄时,因它速度慢,快速的动体影像会在感光片上移动,形成虚影。这种虚影有时倒可体现某种动态的特点。拍摄时要注意:

A.画面上要有虚有实,如果只拍摄了动体的一片模糊虚影,读者会很难理解照片的内容。所以在取景时,要有意识地选取一小部分的静止景物,作虚影的衬托,这样才能达到虚实相衬的目的。如用慢门拍摄高速行驶的汽车,汽车形象在感光片上移动,会在画面上留有象流水一样的线条,而马路上清晰的路标起到了有力的陪衬作用。路标上清晰的影像交代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车如流水的气氛。

B.用慢门拍摄,由于速度慢,有时即使用极小的光圈,也会出现曝光过度的问题。所以一般多选择阴雨,黄昏,清晨等光线较暗的时候拍摄,以便于控制曝光量。有时也可加用中性灰滤光镜,来降低景物亮度。在夜间拍摄静止的景物时,使用B门或T门,可以保留星光或月光的移动效果,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

C.拍摄时,相机应固定在三脚架上。

D.也可使用慢门与闪光相结合的方法,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打开B门,先拍下一连串虚影,再用闪光灯拍下动物的一个完整清晰影像。这样,在一连串虚影的衬托下,突出了动体的动感。

88、怎样运用等速拍摄法

等速拍摄法,就是摄影者乘坐在汽车上或摩托车上,用同等的速度,跟随着运动物体或运动员进行拍摄,也是用来表现动感的一种方法。它比追随拍摄法拍摄的机会要多。在体育竞赛中,常用等速拍摄法来表现公路自行车比赛、公路摩托车比赛,以及公路上举行的长距离赛跑等。

摄影者在车上站稳或坐定,和运动员同等速度前进,两手持稳照相机,通过直视取景框,把镜头“盯”住运动员,等到合适的时机,立即按动快门。这时车子在快速前进中,总会在震动和摇晃,所以摄景者身体不要靠住车身,以保持身体平稳,并要选择相对稳定时机按动快门。拍摄点大约距离运动员10 米左右较为合适。距离太近,运动员速度相对就快,主体容易模糊,同时也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快门速度用1/125 秒或1/60 秒较好。关于拍摄角度,光线运用以及背景选择等的要求,与追随拍摄法相同。

89、怎样定点拍摄拼接照片

在摄影过程中,常常遇到大的场面,由于镜头视角的限制,用一张底片不能够全部拍摄下来,退远一些拍摄影像又很小,有时还受到地形限制,没有退路。因此这就要求你多拍几张,然后拼接起来。

拍摄拼接照片时,首先将照相机安装在三脚架上,这样拍摄中心点就不会移动了。拍摄前,你可先用直视取景框看看,被摄影物需要拍几张,在哪几个部位连接,做到心中有数。拍摄拼接片时,背景也很重要,最好在接缝处有明显物体,这样拼接容易些。如果背景是房屋,最好远一些;近了则房子两边容易往下倾斜,不好拼接。摄取的景物,不能有较近的前景存在。

拍摄过程中,每一张照片的地平线都要保持平衡,如果一张照片的地平线在画面下面二分之二的位置上,其他几张底片的地平线的位置必须与第一张相同,否则,就连接不上。同时要注意相机保持水平一致,如果水平不一致,拍出来的照片透视就不一致,也会连接不上。

拍摄时,每张照片曝光量要一样,如果曝光量不一,底片密度就有差别,会影响连接的效果。为了使拼接片放大后剪裁方便,在两张照片接缝处多照一些,这样互相重叠,容易找到接片的位置。

90、怎样移位多点拍摄拼接片

采用定点即固定拍摄点的办法拍得拼接照片后,由于拼接片是由单幅照片连接而成的,拼接片景物往往是两端小,中间大;拼接片张数越多,变形失真就越明显。为了克服这种缺陷,你可以使用移位多点拍摄拼接片的办法,在移动拍摄时,尽可能保持被摄体与每个拍摄点的距离一致,高低水平线一致。这样可有效地消除了整幅拼接片两端景小,中间大的变形失真情况。使用移位多点拍摄拼接片的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首先通过取景器试取景,看拍几张合适。距离近,拍摄的张数就多;距离远,拍摄的张数少。

B.确定拍摄张数后,接着考虑每次接片在哪个部位拼接。相接处约为每张照片画面的1/5 重叠,就可能利用不易观察的地方,例如较大的同类物,黑白线条较明显的部位,或选择有较宽的暗调部位。

C.按所定的张数选定好拍摄点以后,对被摄体的拍摄距离,每张接片应基本上做到一致。

D.仔细对准焦距,并且把光圈调整到8-11,以保证接片有较大的景深。

E.拍摄时,用三脚架将相机固定,并保持高度一致,每次拍摄的曝光量要一样。

移位多点拍摄拼接片,也可由多个拍摄者同时进行拍摄,但必须注意所用相机的镜头焦距和有效口径要相同。拍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为了使所拍大场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可以把定点拍摄和多点移位拍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获得更好的效果。

91、怎样用普通照相机进行特小光圈摄影

用特小光圈,长时间曝光获得的照片颇具魅力:景深特别长;静止的物体清晰明快;活动的物体朦胧飘渺。美国的亚当斯就因此而著名。普通的照相机镜头最小光圈一般都在F/22 以内。如何用普通照相机进行特小光圈长时间曝光摄影呢?

找一个塑料镜头盖或用黑纸自己做一个镜头盖。将一枚钢针用火烧红,在镜头盖的中心烫出一个极小的孔。拍摄时,先将照相机架在三脚架上,选好景,对好焦,然后把光圈开到最大处,再把这个戳有小孔的镜头盖盖上,开启B 门长时间曝光。用针烫出来的孔直径一般在0.1-0.7 毫米之间,对标准镜头相当于F/100-F/1000,日光下曝光时间约20 秒钟左右,为了保险起见,可采用括弧曝光的方式,多试拍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