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一条大蛇追着我跑:【青岛】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49:53

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http://hz.fangdr.com/ 房地产门户-房博士 2011年07月19日 08:49: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提要]又逢汛期,又逢暴雨,又逢不少城市先后陷入内涝的尴尬。而此时的青岛被公众冠以“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之名,以样板的姿态为公众津津乐道。青岛究竟怕不怕暴雨?不久前,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水充分检验了这座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

  后来这套排水系统一直未经过大的改造。目前这套系统所占全市管道长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但据夏树忱估计,至今老城区内仍有几十万人受益于这套系统,直至今日,雨后老城区的街道仍然十分干净,甚少积水,百年前德国人铺设的下水道井盖已融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在安宝月看来,这套排水系统如今却难以复制。

  “首先是空间有限。当时,地下空间很大,足以铺设口径足够大的管道。如今,城市地下分布着污水、雨水、自来水、电信、有线电视、燃气、供暖、电力等多条专业管线,空间不够。此外,提高管道的重现期标准必然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

  刘利为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为减少积水,在路面坡度、管道材料等诸多因素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铺设10年重现期的管道要比1年重现期的管道每平方米至少多花费2000元,如果一座城市铺设上千公里的排水管道,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巨大的开支。

  曾有一则网帖广为流传: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三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

  这个故事遭到了青岛市排水管理处以及多位市政专家的否定。在刘利看来,“这一善意的夸大,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排水系统工程质量的期待。”

  一条“暗河”的命运

  2010年的某个夏日,一则并不起眼的社会新闻触动了鲁海。消息标题是:杭州路河将重见天日。在鲁海眼中,这意味着“当地市政工程的一次自我反思”。

  据鲁海回忆,早在1991年,杭州路河还是穿越青岛市区的海泊河的一条支流。伴随着当时经济大潮的涌动,这条河流渐渐被填掉,越来越多的店铺等临时建筑陆续搭建在上面,最终这条河流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条暗河。

  “之前,大雨来临时,杭州路河会起到很好的泄洪和蓄水作用,可极大缓解排水管道的压力,减少积水的可能,一旦被填,积水的风险必然会加剧。”

  事实果然如鲁海当初所料。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这里每逢暴雨必淹。加之建在河流上的30余家店铺没有任何排污管线和污水处理设备,日常生活和经营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旧河道中,造成河道常年淤积,遇上短时强降雨,附近很容易出现积水。这里的商户们几乎家家都有沙袋,以防“水患”。

  19年的时间足以让新一代人忘记这条自然形成的河流的存在,直至某一天它被重新挖掘,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曾经有一条河。

  “不尊重自然,违反规律——19年间,这座城市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鲁海说。

  如今,当年建在这条河流上的商铺均被陆续拆除,相关改造还未彻底竣工。在规划图中,它将成为一条景观河,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市民眼中。

  鲁海回忆,他上初中时,老城区曾有一条宽约100米,长约六七公里的青岛河穿城而过,每逢夏日,河岸两旁垂柳依依,景色旖旎,正是在这里,鲁海加入了学校文学社,开始接受现代文学的最初启蒙。

  “上世纪80年代,这条河流被填,在上面建成马路或盖起高楼,雨水只能顺着地势汇集到低洼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目前老城区局部严重积水的现象。”鲁海说。

  尊重自然,提倡生态理念——市政专家刘利将此称为青岛排水系统发展的趋势所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整座城市的排水系统规划设计都越来越强调这一点。”

  令刘利无奈的是,现实状况并不是总能让人满意。“很多面积几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的小水塘、小水库是自然形成的,下雨时起着重要的蓄水作用,我们在设计时只能尽力提醒建筑方这些水塘、水库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得进去。”

  颇具戏剧性的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卖点,将小区附近的小水塘、水库改造成人造湖景观,“这样无意间却为城市排水系统做了一件好事”。

  为此,夏树忱研究员曾在不同场合向政府官员以及政协委员反复强调盲目填埋自然形成的水塘、水库的危害性,“有些错误是可以改正的,有些却是无法改正的。”说这话时,夏树忱的语气颇为激动。

  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路面硬化成为排水不畅的又一大阻碍。“新建小区有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是不是可以考虑增加路面硬化的控制指标?为保证环境整洁,很多开发商会修建广场,路面硬化面积的增加意味着渗水能力的弱化,一旦雨水袭来,会在短时间内使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容易形成积水。”刘利说。

  “其实,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刘利强调。

  据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相忠研究员透露,即将进行修编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考虑把以下内容写进条文:将一些小区和人行道做成透水路面,并提倡进行雨水利用,以减少热岛效应,同时削减洪峰,使城市排水系统更为通畅,“这将是首次增加的内容。”张相忠介绍。

  “城市规划基础的基础”、“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生命线”……在本报记者采访中,不论是学者还是市政专家,都毫不犹豫地以此强调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在夏树忱看来,“对一座城市的管理者而言,相比于地上能看得见的种种政绩工程,修建地下排水系统更像是在做‘老牛’的工作,花费巨大,不容易很快出政绩,却是非常重要的、必需的民生投入”。后来这套排水系统一直未经过大的改造。目前这套系统所占全市管道长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但据夏树忱估计,至今老城区内仍有几十万人受益于这套系统,直至今日,雨后老城区的街道仍然十分干净,甚少积水,百年前德国人铺设的下水道井盖已融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在安宝月看来,这套排水系统如今却难以复制。

  “首先是空间有限。当时,地下空间很大,足以铺设口径足够大的管道。如今,城市地下分布着污水、雨水、自来水、电信、有线电视、燃气、供暖、电力等多条专业管线,空间不够。此外,提高管道的重现期标准必然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

  刘利为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为减少积水,在路面坡度、管道材料等诸多因素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铺设10年重现期的管道要比1年重现期的管道每平方米至少多花费2000元,如果一座城市铺设上千公里的排水管道,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巨大的开支。

  曾有一则网帖广为流传: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三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

  这个故事遭到了青岛市排水管理处以及多位市政专家的否定。在刘利看来,“这一善意的夸大,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排水系统工程质量的期待。”

  一条“暗河”的命运

  2010年的某个夏日,一则并不起眼的社会新闻触动了鲁海。消息标题是:杭州路河将重见天日。在鲁海眼中,这意味着“当地市政工程的一次自我反思”。

  据鲁海回忆,早在1991年,杭州路河还是穿越青岛市区的海泊河的一条支流。伴随着当时经济大潮的涌动,这条河流渐渐被填掉,越来越多的店铺等临时建筑陆续搭建在上面,最终这条河流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条暗河。

  “之前,大雨来临时,杭州路河会起到很好的泄洪和蓄水作用,可极大缓解排水管道的压力,减少积水的可能,一旦被填,积水的风险必然会加剧。”

  事实果然如鲁海当初所料。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这里每逢暴雨必淹。加之建在河流上的30余家店铺没有任何排污管线和污水处理设备,日常生活和经营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旧河道中,造成河道常年淤积,遇上短时强降雨,附近很容易出现积水。这里的商户们几乎家家都有沙袋,以防“水患”。

  19年的时间足以让新一代人忘记这条自然形成的河流的存在,直至某一天它被重新挖掘,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曾经有一条河。

  “不尊重自然,违反规律——19年间,这座城市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鲁海说。

  如今,当年建在这条河流上的商铺均被陆续拆除,相关改造还未彻底竣工。在规划图中,它将成为一条景观河,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市民眼中。

  鲁海回忆,他上初中时,老城区曾有一条宽约100米,长约六七公里的青岛河穿城而过,每逢夏日,河岸两旁垂柳依依,景色旖旎,正是在这里,鲁海加入了学校文学社,开始接受现代文学的最初启蒙。

  “上世纪80年代,这条河流被填,在上面建成马路或盖起高楼,雨水只能顺着地势汇集到低洼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目前老城区局部严重积水的现象。”鲁海说。

  尊重自然,提倡生态理念——市政专家刘利将此称为青岛排水系统发展的趋势所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整座城市的排水系统规划设计都越来越强调这一点。”

  令刘利无奈的是,现实状况并不是总能让人满意。“很多面积几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的小水塘、小水库是自然形成的,下雨时起着重要的蓄水作用,我们在设计时只能尽力提醒建筑方这些水塘、水库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得进去。”

  颇具戏剧性的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卖点,将小区附近的小水塘、水库改造成人造湖景观,“这样无意间却为城市排水系统做了一件好事”。

  为此,夏树忱研究员曾在不同场合向政府官员以及政协委员反复强调盲目填埋自然形成的水塘、水库的危害性,“有些错误是可以改正的,有些却是无法改正的。”说这话时,夏树忱的语气颇为激动。

  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路面硬化成为排水不畅的又一大阻碍。“新建小区有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是不是可以考虑增加路面硬化的控制指标?为保证环境整洁,很多开发商会修建广场,路面硬化面积的增加意味着渗水能力的弱化,一旦雨水袭来,会在短时间内使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容易形成积水。”刘利说。

  “其实,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刘利强调。

  据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相忠研究员透露,即将进行修编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考虑把以下内容写进条文:将一些小区和人行道做成透水路面,并提倡进行雨水利用,以减少热岛效应,同时削减洪峰,使城市排水系统更为通畅,“这将是首次增加的内容。”张相忠介绍。

  “城市规划基础的基础”、“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生命线”……在本报记者采访中,不论是学者还是市政专家,都毫不犹豫地以此强调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在夏树忱看来,“对一座城市的管理者而言,相比于地上能看得见的种种政绩工程,修建地下排水系统更像是在做‘老牛’的工作,花费巨大,不容易很快出政绩,却是非常重要的、必需的民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