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被毒蛇咬出血:转: 國 學 常 識 整 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1:21:51
國 學 常 識 整 理 (一)

1. 有先生之稱者
2. 有居士之稱者
3. 人物並稱(一)
4. 人物並稱(二)
5. 儒家聖人
6. 九流十家
7. 集大成者
8. 雙璧之稱
9. 著作並稱
10. 體裁又名
11. 書籍又名
12. 著名注疏
13. 創始
14. 淵源
15. 師承
16. 推崇
17. 科舉取士
18. 文學家封公、伯者

















1. 有先生之稱者

1. 臥龍先生→蜀漢、諸葛亮
2. 靖節先生→東晉、陶潛
3. 五柳先生→東晉、陶潛
4. 羲皇上人→東晉、陶潛
5. 昌黎先生→唐朝、韓愈
6. 醉吟先生→唐朝、白居易
7. 廣成先生→唐末、杜光庭
8. 逍遙先生→五代、鄭遨
9. 通玄先生→五代、張薦明
10. 涑水先生→北宋、司馬光
11. 南豐先生→北宋、曾鞏
12. 濂溪先生→北宋、周敦頤
13. 明道先生→北宋、程顥
14. 伊川先生→北宋、程頤
15. 橫渠先生→北宋、張載
16. 紫陽先生→南宋、朱熹
17. 考亭先生→南宋、朱熹
18. 象山先生→南宋、陸九淵
19. 誠齋先生→南宋、楊萬里
20. 潛溪先生→明朝、宋濂 21. 正學先生→明朝、方孝孺
22. 陽明先生→明朝、王守仁
23. 震川先生→明朝、歸有光
24. 亭林先生→清朝、顧炎武
25. 梨洲先生→清朝、黃宗羲
26. 南雷先生→清朝、黃宗羲
27. 船山先生→清朝、王夫之
28. 謝山先生→清朝、全祖望
29. 望溪先生→清朝、方苞
30. 聊齋先生→清朝、蒲松齡
31. 隨園先生→清朝、袁枚
32. 惜抱先生→清朝、姚鼐
33. 中山先生→民國、孫文

 
2. 有居士之稱者

1. 青蓮居士→唐朝、李白
2. 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
3. 六一居士→北宋、歐陽修
4. 東坡居士→北宋、蘇軾
5. 后山居士→北宋、陳師道
6. 清真居士→北宋、周邦彥
7. 稼軒居士→南宋、辛棄疾
8. 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
9.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
10. 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齡 11.更生居士→清朝、洪亮吉


3. 人物並稱(一)

1. 孔孟→孔子、孟子
2. 孟荀→孟軻、荀況
3. 楊墨→楊朱、墨翟
4. 老莊→老子、莊子
5. 屈宋→屈原、宋玉
6. 馬班→司馬遷、班固
7. 枚馬→枚乘、司馬相如
8. 曹王→曹植、王粲
9. 徐庾→徐陵、庾信
10. 李杜→李白、杜甫
11. 王孟→王維、孟浩然
12. 高岑→高適、岑參
13. 元白→元稹、白居易
14. 劉白→劉禹鍚、白居易
15. 劉柳→劉禹錫、柳宗元
16. 韓柳→韓愈、柳宗元
17. 韓歐→韓愈、歐陽修
18. 沈宋→沈佺期、宋之問
19. 溫李→溫庭筠、李商隱
20. 歐曾→歐陽修、曾鞏 21. 蘇辛→蘇軾、辛棄疾
22. 蘇陸→蘇軾、陸游
23. 蘇黃→蘇軾、黃庭堅
24. 張柳→張先、柳永
25. 程朱→二程、朱熹
26. 陸王→陸九淵、王陽明
27. 孫洪→孫星衍、洪亮吉
28. 康梁→康有為、梁啟超


4. 人物並稱(二)

1. 儒家五聖→ 至聖:孔子
復聖:顏淵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
亞聖:孟子

2. 大毛公、小毛公→毛亨、毛萇
3. 大戴、小戴→戴德、戴聖
4. 儒家、墨家→顯學
5. 晁錯、賈誼→政論家
6. 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阮瑀、孔融
7.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 向秀、阮咸、王戎
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9. 二陸→陸機、陸雲
10. 大謝、小謝→謝靈運、謝朓
11. 南徐北廋→徐陵、廋信
12.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3. 老杜、小杜→杜甫、杜牧
14.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15. 郊寒島瘦→孟郊、賈島
16. 詞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17. 詞中二李→李煜、李清照
18. 唐宋古文八大→韓愈、柳宗元、歐陽修、 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19.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父子)
20. 二程→程顥、程頤 (兄弟) 21. 大范、小范→范雍、范仲淹
22. 南宋四大詩家→尤袤、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
23.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 鄭光祖、白樸
24. 元劇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王實甫(西廂記)、白樸(梧桐雨)
25. 元劇五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鄭光祖(倩女離魂)
26. 元散曲雙璧→張可久、喬 吉
27. 劉基、宋濂→明初文宗
28. 劉基、高啟→詩齊名
29. 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兄弟)
30. 清初三大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31.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
32. 歸奇顧怪→歸莊、顧炎武
33. 乾隆江左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
34. 南袁北紀→袁枚、紀昀
35. 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
36. 近三百年四大思想家(胡適)→ 顧炎武、顏習齋、戴東原、吳稚暉



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1.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2. 三傳→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
3.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朱熹所取)
4. 五經→易、書、詩、禮、春秋 (漢之五經)
5. 五經→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唐之五經)
6. 風騷→國風(詩經)、離騷
7. 左馬→左傳、史記(司馬遷)
8. 史漢→史記、漢書
9.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 以魏為正統 )
10. 廿五史→ 史記(司馬遷)
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壽)
晉書(房喬)
宋書(沈約)
南齊書(蕭子顯) 、
梁書(姚思廉)
陳書(姚思廉)
魏書(魏收)
北齊書(李百藥)
周書(令狐德棻)
隋書(魏徵)
南史(李延壽)
北史(李延壽)
舊唐書(劉昫、張昭遠)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薛居正)
新五代史(歐陽修)
宋史(脫克脫)
遼史(脫克脫)
金史(脫克脫)
元史(宋濂)
新元史(柯劭忞)
明史(張廷玉)
11. 四大韻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
12. 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金聖歎)
13. 三本說話經典→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
14. 抒情文傑作→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
15. 祭文三絕→韓愈、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瀧岡阡表 ,袁枚、祭妹文
16. 北朝三大散文傑作→水經注(酈道元)、洛陽伽藍記(楊衒之)、顏氏家訓(顏之推)
17. 三通→通典(唐、杜佑)、通志(宋、鄭樵)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
18. 明朝五大傳奇→荊(荊釵記)、劉(白兔記)、拜(月亭)、殺(殺狗記)、琵琶記
19. 小說界四大奇書→水滸傳 (盜) 、三國演義(奸)、西遊記 (邪) 、金瓶梅 (淫)
( 李漁)

 
10. 體裁又名

1. 甲骨文═卜辭═殷虛書契═契文═貞卜文字═龜甲文
2. 孔壁古文═蝌斗文
3. 金文═鐘鼎文
4. 籀文═大篆═籀篆═籀書
5. 小篆═秦篆═玉筋篆
6. 隸書═漢隸═古隸═左書═八分
7. 楷書═正書═真書═今隸
8. 疏═奏═上疏 ═上書
9. 序═敘═引═說
10. 墓表═靈表═阡表
11. 漢賦═大賦═古賦
12. 俳賦═駢賦═小賦═物賦
13. 文賦═散賦
14. 古詩═古風
15. 近體詩═今體詩
16. 絕句═短句═斷句
17. 唐傳奇═小說
18. 宋傳奇═諸宮調
19. 元傳奇═雜劇
20. 明傳奇═南戲劇 21. 駢文═駢儷文═四六文(唐駢文)
22. 考據之學═樸學═漢學
23. 理學═性理學═道學═宋學
24. 詞═填詞═詩餘═長短句═倚聲
25. 樂府═曲子詞
26. 小令═令
27. 中調═引═近
28. 長調═慢
29. 曲═詞餘═樂府═餘音
30. 八股文═制藝═制義═時文═ 時藝═四書文
31. 散曲═清曲
32. 套曲═散套=套數
33. 雜劇═北曲
34. 傳奇═南曲
35. 現代詩═新詩═白話詩


11.書籍又名

1. 易═周易═易經
2. 書═書經═尚書
3. 詩═毛詩═詩經
4. 周禮═周官═周官經═周官禮 (亡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補之)
5. 禮═儀禮═士禮═禮
6. 左傳═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7. 國語═春秋外傳
8. 小戴禮═禮記
9. 六經═六藝
10. 四子書═四書
11. 老子═道德經
12. 莊子═南華經═南華真經
13. 荀子═孫卿新書
14. 孫子═孫子兵法═武經═兵經
15. 戰國策═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 16. 呂氏春秋═呂覽
17. 淮南子═鴻烈═淮南═淮南鴻烈
18. 史記═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19. 漢書═前漢書
20. 說文解字═說文
21. 世說新語═世說 ═世說新書
22. 昭明文選═文選
23. 新五代史═五代史記
24. 三國志演義═三國演義
25. 紅樓夢═石頭記═風月寶鑑═金玉緣═情僧錄═金陵 十二釵



12. 著名注疏 

1. 漢、趙歧→孟子章句
2. 西漢、毛亨→詩經傳
3. 漢、劉向→校定孫卿新書
4. 東漢、高誘→戰國策注
5. 東漢、高誘→淮南子注
6. 東漢、高誘→呂氏春秋注
7.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
8. 東漢、鄭玄→詩經箋
9. 東漢、鄭玄→禮記注
10. 三國吳、韋昭→國語注
11. 魏、何宴→論語集解
12. 魏、王弼→老子注
13. 晉、杜預→左傳集解
14. 晉、郭璞→山海經注
15. 晉、郭象→莊子注
16. 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
17. 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
18. 南朝梁、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19.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20. 唐、孔穎達→五經正義 ( 易、詩、書、禮記、左傳) 21. 唐、楊倞→荀子注
22.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
23.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24. 唐、顏師古→漢書注
25. 唐、李善→文選注
26. 宋、朱熹→四書集注
27. 宋、朱熹→詩集傳
28. 宋、朱熹→楚辭集注
29. 元、胡三省→資治通鑑注
30.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31. 清、楊守敬→水經注疏
32. 清、全祖望→七校水經注
33.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
3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
35.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
36.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37. 清、焦循→孟子正義


13. 創始

1. 尚書→我國最早之史料 、散文之祖
2. 尚書、禹貢→開後世地理之學
3. 周易→我國最早之哲學書
4. 詩經→為我國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5. 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北方文學的代表
6. 六書→中國文字的創造方法
7. 甲骨文→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文字
8. 春秋→為編年史之祖
9. 爾雅→我國最早的訓詁之書(字義分類的字書)
10. 論語→語錄體之祖
11. 孟子→南宋光宗刻十三經,將孟子列人經部
12. 荀子→著有王賦篇,為後世賦體之祖。
13. 國語→國別史之祖
14. 莊子、天運→最早把儒家傳道之書稱為經
15. 孫武、孫子→為我國現存最早之兵書
16. 竹書紀年→四庫總目,列為編年之首
17. 屈原→楚辭之祖
18. 楚辭→辭賦之祖?南方文學的代表
19. 楚辭→四庫全書列為集部之首
20. 李斯→駢文初祖,漢賦先驅
21. 李斯→倉頡篇為小篆之始
22. 樂府→漢武帝時設立
23. 司馬遷、史記→通史之祖 、紀傳體之祖
24. 司馬遷、史記→第一部正史
25. 賈誼、治安策(一名陳政事書)→萬言書之祖
26. 劉向、別錄(劉歆、七略)→我國目錄學之祖
27. 劉向→始為戰國策定名
28. 劉向→始為楚辭定名
29. 考據之學→始於漢章帝時考定之白虎通義
30. 班固、漢書→斷代史之祖
31. 班固、詠史詩→五言詩正式成立
32. 漢書藝文志→為現存最早之書目
33. 許慎、說文解字→我國現存最早之字典
34. 說文解字→我國最早講字形結構(小篆)之字書
35. 曹丕、典論論文→強調文章的價值,始予文學以獨立的生命。
36. 曹丕、典論論文→我國文學批評之祖(專篇)
37. 曹丕、典論論文→建安七子之稱始見於此
38. 曹丕、燕歌行→七言詩正式形成
39. 陶淵明→田園詩人之宗
40. 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 41. 皇甫謐、甲乙經→我國鍼灸醫術最早之書
42. 昭明文選→我國最早詩文總集
43. 劉勰、文心雕龍→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專書(用駢文寫成)
44. 劉義慶、世說新語→開後世說部之先河
45. 鍾嶸、詩品→為我國詩評(評五言古詩,分上中下三品)最古之專著
46. 酈道元→後世言寫景之文,必以水經注為宗。
47. 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
48. 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
49. 韓愈→祭十二郎文用口語散文行之,為祭文之創格,被推為千古絕調
50. 白居易、元稹→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
51. 陳子昂、李華→唐早期寫古文者(比韓、柳要早),為古文運動之先驅。
52. 房喬奉敕撰晉書→我國官修史書之始
53. 劉知幾、史通→第一部評史專書
54. 杜佑、通典→最早專論典章制度之書
55. 李商隱→自定其所為駢文曰樊南四六甲乙集,四六之名乃告確立。
56. 趙崇祚、花間集→詞集的濫觴 (始祖)
57. 袁樞、通鑑紀事本未→紀事本未體之祖
58. 歐陽修、集古錄→金石學之祖
59. 蘇洵→「贈序」稱「引」或「說」之始(蘇洵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
60. 張先→詞至張先乃有長調
61. 周敦頤→宋明理學之祖
62. 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
63. 朱熹→作詩集傳,乃廢詩序,多有新義,為明清以降的勺通行本
64. 水滸傳→我國通行最早的白話章回小說
65. 三國演義→我國最通行的章回小說(淺近文言)
66.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名始此
67. 顧炎武→清代樸學之導師
68. 方 苞→桐城派之祖
69. 劉鶚、鐵雲藏龜→研究甲骨文最早之資料
70. 梁啟超→新民叢報體 (融合俗語、駢語、韻語及外國語法)
71. 胡適→提倡白話文學運動,造成劃時代的「五四文學革命」
72. 徐志摩→創設新月社


14. 淵源

1. 荀子→源出孔子,傳六經
2. 五絕→來自五言古詩
3. 七絕→來自樂府歌行
4. 賦→導源於詩,興於楚辭。
5. 司馬遷、班固、韓愈、柳宗元→受左傳沾溉
6.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7. 世說新語→係東漢以後品評人物,好尚清談風氣下的產物。
8. 柳宗元山水遊記→脫胎酈道元水經注
9. 司馬光→思想源出六經
10. 三蘇→其文出於戰國策、莊子、史記、縱橫家
11. 王安石→文學孟子、韓愈,詩學杜甫。
12. 曾鞏→為文原本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13. 姜夔、史達祖→受周邦彥影響
14. 文天祥→服膺程、朱之學
15. 水滸傳→脫化自大宋宣和遺事
16. 三國演義→脫化自三國志平話
17. 西遊記→脫化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18. 王守仁→直承宋、陸九淵「心即理」的觀念,提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學說
19. 張爾歧→學行一主程、朱
20. 紅拂記(明、張鳳翼)、虯髯翁(明、凌初成)、女丈夫(明、馮夢龍)→虯髯客傳 21. 全祖望→服膺黃宗羲,致力於史傳
22. 汪中→治古文不法韓、歐,而以漢、魏、六朝為則。
23. 方苞→思想推本於六經、論、孟,文步左傳、史記及唐宋八大家。
24. 方苞→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
25. 姚鼐、曾國藩→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
26. 曾國藩→學宗程朱,治軍與居官皆有儒者之風。
27. 長生殿→梧桐雨→長恨歌傳→長恨歌
28. 林紓→以桐城派自居
29. 梁啟超→為文初學桐城,後學魏晉。
30. 徐志摩→於文好史記與莊子,於詩好李白與李商隱
31. 孫中山→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統並參考西方民主、科學之思想。
32. 蔣中正→道承孔孟,志繼國父


15. 師承

1. 孟子→子思
2. 宋玉→屈原
3. 李斯、韓非→荀子
4. 戴德、戴聖→后倉
5. 晁錯→張恢、伏生
6. 司馬遷→司馬談、孔安國、董仲舒
7. 鄭玄→馬融
8. 李密→譙周
9. 劉勰→定林寺僧祐
10. 李翱、李漢、皇甫湜→韓愈
11. 孫復、歐陽修、張載→范仲淹
12. 程顥、程頤→周敦頤
13. 錢公輔→胡瑗
14. 蘇軾、曾鞏→歐陽修
15. 白樸→元好問 16. 羅貫中→施耐庵
17. 宋濂→吳萊、柳貫
18. 方孝孺→宋濂
19. 姚鼐→劉大櫆→方苞
20. 梁啟超→康有為
21. 蔣經國→吳稚暉


16. 推崇

1. 孔子:據魯史修春秋,漢儒稱孔子為「素王」。
2. 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
3. 李斯:諫逐客書為秦代奏疏之代表作
4. 司馬遷:後世推為文史之宗師。
5. 司馬遷:「史記」本為史書通稱,後世成為司馬遷史著的專稱。
6. 司馬相如:王世貞譽之為賦聖。
7. 賈誼: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
8. 晁錯:漢文、景二帝,親信任事,法令多所更定,號為「智 囊」。
9. 曹植:謝靈運譽為「才高八斗」。
10. 曹植:有七步成詩之才。
11. 王粲:文心雕龍譽為七子之冠冕。
12. 諸葛亮:昔人謂:「讀出師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
13. 張 芝:世稱草聖。
14. 王羲之:後人尊為書聖,蘭亭序(行書為其代表作)。
15. 李密:師事譙周,門人比之子游、子夏。
16. 李密:讀陳情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孝。(安子順語)
17. 陶淵明:蘇軾謂陶淵明詩「質而實綺,瞿而實腴」。
18. 陶淵明:鍾嶸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19. 丘遲:與陳伯之書為駢文之雋品。
20. 魏徵:魏徵沒,太宗以亡人鏡為喻,足見倚重。
21. 王維:蘇東坡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22. 王維:曾繪輞川圖,魏徵譽為古今第一。
23. 崔顥:李白嘆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24. 崔顥:嚴羽滄浪詩話:「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詩為第一」。
25. 李白:賀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
李白、杜甫:韓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26. 韓愈:蘇軾謂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27. 韓愈:茅坤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28. 韓愈:讀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慈。
29. 韓愈:曾國藩謂:古文雄奇昌黎第一。
30. 柳宗元:韓愈稱其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司馬遷)。
31. 柳宗元:前人稱段太尉逸事狀一文「學史、漢而能成自然」。
32. 柳宗元: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33. 孟郊、賈島:蘇軾評孟郊、賈島之詩「郊寒島瘦」。
34. 元稹、白居易:蘇軾評元稹、白居易之詩「元輕白俗」。
35. 白居易:唐宣宗 云「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曲」。
36. 杜牧:所作阿房宮賦,駢散並用,歷來膾炙人口。
37. 李 煜:國亡後,感慨既深,詞作哀怨淒絕,所謂以血書者也?為古今第一詞人。
38. 范仲淹:後人譽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39. 范仲淹:西夏人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40. 范仲淹:羌人呼為「龍圖老子」。
41. 柳宗元:韓愈稱其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司馬遷)。
42. 柳宗元:前人稱段太尉逸事狀一文。
43. 歐陽修:為北宋文壇的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
44. 歐陽修:陳師道稱其善敘事,不甩故事陳言,而文益高。
45. 歐陽修:蘇軾敘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46. 歐陽修:吳楚材評:「醉翁亭記,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創調也」。
47. 蘇 轍:蘇軾云「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48. 錢公輔:蘇軾言其「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49. 蘇洵:歐陽修得蘇洵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以為賈誼、劉向不能過。
50. 柳永:時人云「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51. 陸游:有南宋第一詩人之譽,有愛國詩人之稱。
52. 李清照:古今第一女詞家,閨秀第一詞人。
53. 馬致遠:所著漢宮秋被推為元劇冠軍。
54. 張可久:有曲壇宗匠之譽。
55. 關漢卿:為元劇之開山大師。
56. 關漢卿:王國維評關漢卿雜劇:「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為元人第一」。
57. 三國演義:李漁譽為天下第一才子書。
58. 高明:明太祖謂其琵琶記,為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
59. 高明:王國維謂琵琶記自鑄偉詞,其佳處殆兼南北之勝。
60. 宋濂:明太祖譽宋濂為「開國文臣之首」。
61. 宋濂:劉基推之為「當今文章第一」。
62. 劉基:明太祖譽劉基為「吾之子房」
63. 劉基:未能方駕唐宋八大家,可與魏徵比美。
64. 袁宏道:張岱評袁宏道遊記小品文,堪繼酈道元、柳宗元之後的第三大家。
65. 歸有光:深受清代方苞、姚鼐(謂有光直接唐宋八大家之後)、曾國藩等人的推崇。
66. 張爾岐:顧炎武推崇其精於三禮。
67. 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為三百年前講求農工科學空前創作。
68. 全祖望:阮元謂其兼長經學、史才、詞章之學。
69. 方苞:姚鼐云:「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文章之冠」。
70. 孫星衍:袁枚品其詩,譽為天下奇才。
71. 曾國藩:道德、文章、事功皆受後人推崇。
72. 曾國藩:成之湘軍,平定太平軍,為中興第一功臣。
73. 紅樓夢:是我國通行小說少數出於原創,而且 成就非凡的作品。
74. 紅樓夢:躋身世界文學之林,中外學者紛紛研究,形成所謂「 紅學」。
75. 徐志摩:語體詩文為一代宗匠。
76. 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享譽海內外。
77. 余光中:為台灣詩壇最勇悍之健將,對台灣新詩發展貢獻卓著。
78. 鄭愁予:楊牧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




17. 科舉取士

應 試 及弟稱 名 次
童試 秀才 考中秀才者稱學政為宗師
鄉試 舉人 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名以下不稱元
會試 貢士 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進士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18. 文學家封公、侯者

1. 諸葛亮→武鄉侯
2. 魏徵→鄭國公
3. 韓愈→昌黎伯(宋神宗時追封)
4. 王安石→荊國公
5. 司馬光→溫國公 6. 文天祥→信國公
7. 劉基→誠意伯
8. 王守仁→新建伯
9. 曾國藩→毅勇侯








國 學 常 識 整 理 (二)

1. 詩經六義
2. 賦之類別
3. 近體詩類別
4. 詞之類別
5. 曲之類別
6. 小說分類
7. 序之類別
8. 上書類別(漢)
9. 策之類別
10. 史書之類別
11.唐詩之分期
























1. 詩經六義

體裁:風 (15 國風) →民間歌謠
雅 (大、小雅) →宴會樂曲
頌 (周、魯、商) →祭祀樂舞
作法:賦 (鋪敘法)
比 (譬喻法)
興 (聯想法)


2. 賦之類別

1. 古 賦 → 兩漢
2. 俳 賦 → 魏、晉、南北朝
3. 律 賦 → 唐朝
4. 文 賦 → 宋朝


3. 近體詩類別 

1.絕句:五言 (四句、20字)
七言 (四句、28字)
2.律詩:五言 (八句、40字)
七言 (八句、56字)
(以首句第二字之平仄判定平
起式或仄起式)、(二句為一
聯,共分四聯,中間兩聯須對仗)
3.排律:五言 (八句以上)
七言 (八句以上)


4. 詞之類別 

1. 小 令→ 58 字內
2. 中 調→ 59 ~ 90 字
3. 長 調→ 91 字以上 (清、毛先舒所分)



5. 曲之類別


┌─ 小令 →一曲 ─┐
┌─ 散曲 │ │僅可清唱 
│ └─ 散套 →二曲以上(同一宮調) ─┘
曲 (可加襯字)
│ ┌─ 雜劇 ─┐
└─ 劇曲 │ │有科白(科為動作,白為獨白或對話)
└─ 傳奇 ─┘



6. 小說分類(以內容分)

1. 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招集門下食客共同撰寫而成
2. 俠義小說→水滸傳(元、施耐庵) 兒女英雄傳(清、文康) 三俠五義(清、石玉崑)
3.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元、羅貫中)
4. 神怪小說→西遊記(明、吳承恩)
封神演義(明、許仲琳)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
5.言情小說→紅樓夢(清、曹雪芹撰,八十回以後高鶚補成,計120回 ) 5. 諷剌小說→儒林外史(清、吳敬梓), 老殘遊記(清、劉鶚) ,官場現形記(清、李寶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沃堯)
6. 冶艷小說→金瓶梅(明、笑笑生) 品花寶鑑(清、陳森)花月痕(清、魏子安)
7. 理想小說→鏡花緣(清、李汝珍) 野叟曝言(清、夏敬渠)


7. 序之類別


┌─自序
┌─書序─┤ (序文在書前者為序,在書後者為跋 )
│ └─他序


└─贈序


8. 上書類別(漢)

1. 章 → 謝恩
2. 奏 → 按劾
3. 表 → 陳情
4. 議 → 執異


9.策之類別

┌─對策──應詔陳言 ( 如蘇軾上時務策二十五篇 )

└─進策──探事獻說


10. 史書之類別

┌─通史
┌─依時間分─┤
│ └─斷代史
史書
│ ┌─編年體
└─依體裁分─┤ 紀傳體
└─紀事本末體



11. 唐詩分期

初唐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 、陳子昂
盛唐 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
中唐 韓愈、柳宗元、韋應物、孟郊、元稹、白居易
晚唐 李商隱、杜牧、溫庭筠




國 學 常 識 整 理 (三)

1. 詩經派別(西漢)
2. 唐詩派別
3. 宋詞派別
4. 散曲派別
5. 清代詩派
6. 理學派別
7. 明文學派別


























1. 詩經派別(西漢)

1. 魯詩→申培(魯人)→今文經→亡逸 ─┐
2. 齊詩→轅固(齊人)→今文經→亡逸 │三家詩
3. 韓詩→韓嬰(燕人)→今文經→亡逸 ─┘
4. 毛詩→毛亨(魯人)→古文經→獨存


2. 唐詩派別 

1. 社會派→杜甫、白居易、元稹、劉禹鍚、張籍
2. 自然派→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
3. 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4. 奇險派→韓愈、孟郊、賈島
5. 浪漫派→李白、賀知章 6.唯美派→杜牧、李商隱、李賀


3. 宋詞派別

1.婉約派→歐陽修、李清照、柳永、周邦彥、秦觀
(正統) 2.豪放派→蘇軾、辛棄疾、陸游
(變調)


4. 散曲派別 

2.前期質樸: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為代表
2.後期典麗:以張可久、喬吉為代表






5. 清代詩派

1. 性靈派→袁枚
2. 神韻派→王士禎
3. 格調派→沈德潛
4. 肌理派→翁方綱
5. 聲調派→趙執信


6. 理學派別

1. 濂溪學派→周敦頤
2. 洛 學 派→程顥、程頤
3. 關 學 派→張載
4. 閩 學 派→朱熹
5. 浙 派→葉適、陳亮 6. 江西學派→陸九淵
7. 陽明學派(姚江學派)→王陽明


7. 明文學派別 

1.擬古派 (秦漢派)→王世貞、李攀龍等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2.公安派 (公安體)→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文學重性靈、貴獨創



8. 清古文派別

1.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
2. 陽湖派→惲敬、張惠言
3. 湘鄉派→曾國藩、吳汝綸







國 學 常 識 整 理 (四)
1. 著名的家訓
2. 唐朝詩人稱譽
3. 宋朝詞人的稱譽
4. 描寫音樂較成功的文章
5. 文章風格
6. 重要篇章
7. 重要總集





























1. 著名的家訓
 
作 者 書 名
顏之推 顏氏家訓
司馬光 傳家集
朱柏廬 朱子治家格言
鄭板橋 鄭板橋家書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2. 唐朝詩人的稱譽

1. 詩仙→李白
2. 詩俠→李白
3. 詩聖→杜甫
4. 詩史→杜甫
5. 詩佛→王維 6. 詩豪→劉禹錫
7. 鬼才→李賀
8. 詩天子→王昌齡
9. 五言長城→劉長卿


3. 詞人稱譽 

1. 詞中之聖→南唐、李煜
2. 詞中之帝→南唐、李 煜
3. 詞中之龍→南宋、辛棄疾
4. 古今第一女詞人→李清照


4. 描寫音樂較成功的文章

作 者 文 章
白居易 琵琶行
歐陽修 秋聲賦
蘇軾 赤壁賦、石鐘山記
劉鶚 明湖居聽書




5. 文章風格

左 傳 敘事詳明,描寫生動,運筆傳神,縱橫自得,為歷史散文之佳構。
莊 子 想像玄妙,說理高超,文筆靈活奔放,誇張大膽,譬喻生動,辭采瑰麗。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盡人情,是成就非凡的歷史散文。
李 斯 為文瑰麗排比,氣勢奔放。
呂氏春秋 取法自然而求周用世,切近理想而不違事勢。以儒道為主。
賈 誼 氣勢雄偉,波瀾壯闊,議論透闢。
司馬遷 其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為文史大宗師。
韓詩外傳 於書中雜引古事古語,而證以詩辭,與經意不盡相合。
曹 丕 為詩婉約悱惻,一變乃父豪邁沉雄之風。
陶淵明 詩文均樸質,不為當時所稱,唐宋以後始見重於世。
世說新語 文字清俊簡麗,故事機趣橫生,極富文學價值。
丘 遲 辭釆逸麗
劉 勰 運用經典的思想,作指導文學理論的南鍼。
酈道元 狀繪地貌水文,意態飛動,妍麗絕倫,讀之如身歷其境。
李 白 其詩飄灑奔放,俊逸清新
杜 甫
風格渾雄古,沉鬱頓挫,語言精鍊,格律謹嚴。其詩反映社會,表現人生,真摯深刻,錘鍊功深。
王 維
詩格高妙,五七言古風律體絕句,無不精到,皆臻上乘。後期山水田園詩,情景交融,意趣淡遠閒靜。
孟浩然
風格清遠,用筆輕淡,語言明澈,頗有陶風。唯懷才不遇,時露傷懷之情
岑 參 多詠沙塞風光及征戰之事,顯露陽剛氣象。
崔 顥 早期作品流於浮豔,晚年忽變常體,盡寫戎旅,風骨凜然。
柳宗元 記遊之文,摹繪山水,情景交融,為人所不能及。
白居易 文章精切,詩近於白話。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早年富熱情,思以詩歌改革政治;晚年好佛,心境寧靜,詩篇歸於平和閑適。
杜 牧 詩風清麗俊爽,在晚唐詩人中自成一格。
李 煜
宮中所作,備極華艷溫馨;國亡後感慨既深,哀怨 淒絕,至為動人, 所謂以血書者也
歐陽修
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詩詞清麗明媚,語近情深。為文以明道致用為主
蘇 洵 其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遺風
蘇 軾
其文氣盛理足,汪洋宏肆,如行雲流水。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文筆自然奔放,明快鋒利。
司馬光 文如布帛菽粟,深切日用 ,羽翼名教,端正世風。
王安石 文章風格峭拔,結構講嚴,論說深透,文辭簡鍊。
曾 鞏 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周邦彥 精通音樂,善於鋪敘,富麗精工。
陸 游 詞風豪放
辛棄疾 詞境雄奇壯大,善於運用比興、誇張、想像、典故等手法,不落俗套。
水滸傳 鋪敘緊湊,內涵深刻,敘事細緻,神態活現。
三國演義 人物刻畫突出,情節變化萬千,語言錘鍊精純,結構恢弘瑰偉。
關漢卿 豪放自然,不假雕飾,為元曲本色
白 樸 儒雅端莊
馬致遠
散曲:沈鬱蒼涼,境界至高?雜劇:多脫離現實,而寫神仙道士,以寄其失意與冥想
張可久 所作皆為散曲,清麗典雅,華而不豔。
劉 基? 文章理充詞沛,神足氣旺、為詩沈鬱跌宕,自成一家
宋 濂 文章委曲暢達
袁宏道 重性靈、貴獨創,清新輕俊,情趣盎然。
歸有光 文章疏淡自然,情感真摯,明淨有法度
方 苞 文謹嚴雅潔,以經義為宗
劉大槐 長於古文,精於詩歌,又為時文名家。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一書雖記仙狐鬼魅故事,但寓有深刻的寄託,富於諷勸警惕意味
袁 枚 其詩風趣清新
汪 中 堅卓典贍,自成一家。
林 舒 詩亦清新
紅樓夢 情節細密完整,人物刻畫入微,文字爐火純青。
梁啟超 融合俗語、駢語、韻語及外國語法,自成一格,號為新民叢報體。自謂筆鋒常帶感情
徐志摩
散文充滿同情與幽默,其詩清新中有神秘,流利中有蒼涼。具備中國古典文學的素養,兼融西洋文學的長處,風格別具,抒情真摰。
梁實秋 文筆清新雋永,寓意深遠。 體製精鍊,幽默中見其博雅與睿智。
鄭愁予 擅寫抒情詩,能熔古典於現代,化陳腐為新奇。
蔣經國 涉筆成趣,散文真誠、平易?
余光中 富感性而有陽剛之大美

6. 重要篇章

1. 詩經→ 305 篇
2. 論語→ 20 篇
3. 孟子→ 7 篇
4. 莊子→ 33篇(內篇為莊子手著,外、雜篇則不是)
5. 大戴禮→ 85 篇
6. 小戴禮→ 49 篇
7. 戰國策→ 33 篇
8. 史記→ 130 篇
9. 漢書→ 100 篇
10. 世說新語→ 36 篇 11. 三國演義→ 120 回(毛宗岡增刪)
12. 紅 樓 夢→ 乾隆間80回抄本流傳


7. 重要總集

書 名 編 輯 者 內 容
詩經 不可考 收集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的詩歌
楚辭 漢、劉向 輯錄屈原、宋玉、賈誼等人作品
昭明文選 梁、蕭統 選錄秦漢~齊梁之詩文,詩文總集之始
玉臺新詠 梁、徐陵 選錄漢~梁之詩
花間集 後蜀、趙崇祚 錄晚唐、五代十八家詞,詞集之祖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 錄陶唐~五代之樂府歌詞
太平廣記 宋、李昉 唐代小說多保存於此,小說家之淵海
宋文鑑 宋、呂祖謙 編選宋代文章
唐宋八大家文鈔 明、茅坤 輯唐宋八大家之文,唐宋八大家之名始著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明、張溥 編選漢魏六朝之文
全唐詩 清、康熙敕編 輯錄唐詩四萬八千餘首 (曹寅主持刻印 )
四庫全書 清、紀昀總纂 分經史子集四部,有史以來最大叢書
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選錄戰國~清之古文
經史百家雜鈔 清、曾國藩 選錄經史詩文之佳作





國 學 常 識 整 理 (五)

1. 春秋三傳的比較
2. 左傳、國語之比較
3. 大、小載禮的比曜
4. 今、古文經的比曜
5. 詩經、楚辭的比較
6. 古體詩、近體詩的比較
7. 雜劇、傳奇的比較
8. 詩、詞、曲的比較
9. 史記、漢書的比較
10. 新、舊唐書的比較
11. 新、舊五代史的比較
12. 駢文、散文的比較
13. 樂府詩、古詩的比較
14. 韓愈、柳宗元的比較
15. 三蘇的比較
16. 宋濂、方孝孺的比較
17. 朱、陸理學的比較
18. 歐陽脩、王安石的比較
19. 白居易、元稹的比較
20. 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比較
21. 批評先秦諸子的
 













1. 春秋三傳 比較

左氏傳 左丘明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廿七年 共255年 主記史事 古文經
公羊傳 公羊壽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 共242年 主釋義例 今文經
穀梁傳 穀梁赤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 共242年 主釋義例 今文經


2. 左傳、國語 比較

左傳 相傳左丘明 春秋內傳 編年史 記事為主,豐富而具體 晉、杜預注
國語 相傳左丘明 春秋外傳 國別史之祖 記言為主,勸善而風趣 吳、韋昭注

 
3. 大、小戴禮 比較

戴德 叔 大戴 刪取 85 篇 大戴禮 末收入十三經 尚存39篇
戴聖 姪 小戴 刪取 49 篇 小戴禮 為十三經之一 今傳之禮記


4. 今、古文經 比較

今文經 漢儒口述 用隸書寫成 如:尚書、儀禮、公羊、穀梁
古文經 於孔壁發現 用秦前文字寫成 如:易經、周禮、毛詩、左傳


5. 詩經、楚辭 比較

詩經 春秋時期 四言為主 韻文之祖 質樸寫實 北方文學的代表 作者多不可考
楚辭 戰國時期 七言為多 辭賦之祖 浪漫神祕 南方文學的代表 作者多可考


6. 古體詩、近體詩 比較

古體詩 可換韻 不拘平仄 不限句數 不求對仗 產生於兩漢,發展於魏晉
近體詩 不可換韻 限平仄聲 句數固定 律詩要求對仗 興盛於唐代


7. 雜劇、傳奇 比較

名 稱 折 數 宮 調 用 韻 唱 法 劇 首 劇 末 又 名
雜劇 四折 一宮調 一韻到底 獨唱 楔子 題目正名 北曲
傳奇 不限 不 拘 可換韻 合唱 家門 下場詩 南曲


8. 詩、詞、曲 比較

詩 韻文 整齊句 詩韻 講求平仄 盛行於唐朝
詞 韻文 長短句 詞韻 平仄比詩嚴格 盛行於宋朝
曲 韻文 長短句 曲韻 平仄比詩嚴格 盛行於元朝


9. 朱、陸理學 比較

朱 熹 道問學 重於學 重實踐
陸九淵 尊德性 重於思 重領悟


10. 史記、漢書 比較

史記 司馬遷 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130卷 黃帝~漢武帝 通史、紀傳體之祖 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漢書 班 固(班昭、馬續補作) 本紀、 列傳、表、志 100卷 漢高祖~王莽 斷代史之祖 文字精鍊,敘事詳密


11. 新、舊五代史 比較

舊五代史 薛居正 宋太祖時編成 官修 列入正史
新五代史 歐陽修 宋仁宗時呈上 私撰 列入正史


12. 新、舊唐書 比較

舊唐書 劉煦 五代後晉時編成 官修 列入正史
新唐書 宋祁、歐陽修 宋仁宗時編成 官修 列入正史
 

13. 駢文、散文 比較

文 體 又 名 盛行時代 風 格 比 較 押 韻 與 否
駢文 四六文 六朝 華麗空疏,講求對偶
多用典故,講求平仄 不用押韻
散文 古文 唐宋 內容充實,形式自由 不用押韻
 

14. 樂府詩、古詩 比較

樂府詩 多長短句 可入樂 多述事 貴遒勁 可換韻 不重平仄
古詩 多五七言 不入樂 多抒情 尚溫雅 可換韻 不重平仄


15. 韓愈、柳宗元 比較

作 家 字 籍 貫 世 稱 文 風 對佛老 古文地位 著 作
韓 愈 退之 河南河陽 韓昌黎
韓文公 雄渾精煉 排斥 唐宋八大家之首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子厚 河東解縣 柳河東
柳柳州 雄深雅健 不排斥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河東集



16. 白居易、元稹 比較

作 家 字 籍 貫 世 稱 文 風 並 稱 主倡及詩派 著 作
白居易 樂天 下邽人 白二十二郎,醉吟先生 文明秀俊爽,詩平易近人
元白、元和體、劉白 倡新樂府,社會詩派 白氏長慶集
元 稹 微之 河南人 元才子 詩風平易 元白、元和體 倡新樂府,社會詩派 元氏長慶集


17. 歐陽脩、王安石 比較

作 家 字 籍 貫 世 稱 文 風 諡號 黨派 古文地位 著 作
歐陽脩 永叔 吉州廬陵 六一居士、醉翁 平易流暢、清新自為然 文忠 舊黨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唐書
王安石 介甫 撫州臨川 臨川先生、王荊公、王文公 辭簡義深、豪健奇崛 文 新黨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臨川先生集、王荊公詩、周官新義


18. 三蘇之比較

關 係 字 號 文 風 著 作
蘇 洵 父--老蘇 明允 老泉 古勁簡直 嘉祐集
蘇 軾 兄--大蘇 子瞻 東坡居士 汪洋宏肆 東坡全集
蘇 轍 弟--小蘇 子由 穎濱遺老 汪洋澹泊 欒城集






19. 宋濂、方孝孺 比較

字 關係 世稱 文風 諡號 際遇 著作
宋 濂 景濂 師 潛溪先生 雍容典雅 文憲 明朝禮樂制度多出其手
因長孫犯法,流放病逝 宋文憲公全集元史(總修)
方孝孺 希直
希古 生 正學先生 說理明透 文正 受知惠王,國政咨之。
拒為燕王草詔,不屈而死 遜志齋集


20. 水滸傳、三國演義之比較

書 名 作 者 脫化自 為章回小說 文言或白話 名列六才子書 名列四大奇書 文章風格
水滸傳 施耐庵 大宋宣和遺事 是 白話 是 是 敘事細緻,神態活現,內涵深刻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志平話 是 淺近文言 否 是 人物突出,情節變化,語言錘鍊


21. 批評先秦諸子的名作

1. 荀子非十二子篇
2. 莊子天下篇
3.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