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a33怎么加密:中日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07:19

第二次缓兵备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下,未行军事抵抗,导致东北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

1932年1月,日军进占锦州。蒋发表「独立外交」演讲,痛切指陈宣战之弊害。日军于同月侵入淞沪,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一二八战事」爆发。蒋以辞职在野之身,密电各军积极准备抗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蒋密令何应钦指挥第十九路军作战,并密令张治中率第八十七与第八十八两师加入淞沪抗战。3月,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开会,决议再任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新负责中国政事。

1933年1月,日军攻破榆关,中共则在江西扩张。蒋筹划应付日军、共军呼应夹击之策,决定“对外积极准备,对内加紧剿共”。2月,日军对热河开始进攻。国联决议不承认满洲国。蒋一面派兵北上防日,一面加紧剿共,并密筹对日宣战与封锁之准备。3月,承德失守。蒋北上布置。日军又侵,长城战起,蒋进驻保定督战,第二、第二十五军于对日作战中获胜。蒋制定攻击古北口计划,确定华北作战方略,并解除张学良之军职。4月,日军谋与「满洲国」联合进攻多伦,爆发察省危机。同一时期,江西新淦为共军所攻陷。蒋赴赣主持国军剿共军事会议,表明长期抗战方略与决心。为此,蒋随后发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申明“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内匪,则无以御外侮”。6月,「塘沽协定」签字,指示停战后应注意善后之点。这一天,蒋在日记中写到:“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于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

「塘沽协定」签订同6月,蒋密令购备装甲汽车、坦克车等武器。7月,庐山军官团训练开始,蒋亲赴牯岭主持训练事宜。8月,筹划对日开战时国府迁都西北之准备。9月,令中学以上毕业生实施军事训练。赶筑西北公路。筹备洛阳航空分校。10月,蒋在南昌召集各将领会议,杭(杭州)江(江山)铁路建筑完成,八省粮食会议开会,规划建筑江防海防各要塞。11月,令召集蒙古青年受训,妥筹移民办法,切实整理田赋。

1934年1月,闽变落幕后,蒋在病中口述《敌乎?友乎?》一文,嘱陈布雷笔录其详,以徐道邻名义发表,警告「日本今日之冥行不顾,有类于狂夫之趋井」,同时晓谕国人:「中国则应堂堂正正,秉持正义,救人兼以救己。如其形势可能,且当为日本开觉悟之路,不必存投石下井之心。」。日本方面也察觉了此文最低限度也是蒋介石所授意,各刊物纷纷翻译转载,和平谈判的空气一时浓了起来。

1934年7月,蒋中正在成都计划峨嵋训练团,前后共有毕业生两期。同月,日军于西南四处制造军事威胁,并令特务机关到处滋扰。9月,蒋划配四川各军防地,严禁军人干涉行政财政,除了打破已往割据分裂之积习,并同时整理四川地方钞币,由中央发行公债收回之。10月10日,蒋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文。日本于同时提出华北五省特殊化口号,策动华北独立,脱离中央。蒋由川飞陕,巡视豫、晋,与阎锡山会商安定西北计划。12月,国民党第五届一中全会开会,蒋提出对日决策之基准:「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1935年8月21日,蒋在日记中对日本侵华最终失败之走势做超前预判,总七点:「(一)对中国思不战而屈。(二)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三)最后用兵进攻。(四)中国抵抗。(五)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六)倭国内乱革命。(七)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之内。」

1936年1月,蒋派员赴欧接洽经济合作,以利国防建设。同月,宣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并接见日大使有吉明及其武官几谷,直接商谈中日交涉。2月,令速加强全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修正民众训练主旨及实施要领。日本发生政变。3月,令清剿晋共,并加强绥远防务。同月,日本破坏海关缉私,并增兵华北,国府一再提出抗议。

1936年8月,日本对华提出五条件,蒋回京商决对策,电戒各省作对日交涉破裂之准备,令各省编练壮丁。10月,对日反提五条件,表示抗日决心;检阅全国童子军;巡视豫、陕,驻节洛阳,督剿残共。蒋五十寿辰时,全国发动献机祝寿。11月,蒋派陈诚入晋主持绥防。莅太原,督攻蒙古并夺回百灵庙。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蒋中正赴西安,召集各将领在西安会谈,并严督张学良、杨虎城加紧进剿陕北中共红军。蒋虽从情报中获知中共主力在到达陕北后,与当地东北军和西北军交往密切,但对张学良的忠诚并无怀疑。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向蒋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联合抗日等要求,史称“西安事变”。张学良以爲会得到苏俄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继而组织以自己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不料苏俄公开强烈反对。经宋美龄、宋子文、端纳及周恩来等人的斡旋,蒋在12月25日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落幕,蒋回京时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西安事变和平落幕,但剿共工作功亏一篑,影响日后历史发展极深,让蒋恼恨不已。[29] [30]东北军在事变后群龙无首,遂被国民政府改编,国府对西北的控制也得以加强。中共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中共宣布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并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府则通过“根绝赤祸案”,停止军事剿共,为改编后的中共军队拨发军饷(中共党史所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至此开始)。此时,华北形势日益紧张。

卢沟桥事变

事先,日军在华北的挑衅行动日益露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由于山中问信较迟,蒋于九日才知。蒋采取的总对策是“不屈服不扩大方针”。[33]并密电当时的宋哲元向石家庄、保定增兵,巩固北平城防。7月13日电令宋哲元,谓“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17日,蒋在江西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演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军挑衅的退让底线。在这里,蒋一再强调“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他认为卢沟桥事变非“偶然突发”的,而是日本“处心积虑”,所以必须反击。同时采取紧急措施,编组第一线战斗部队100个师,预备部队80个师,后备兵员100万人。国民政府亦将重要的设施、人力向西南迁移,使西南成为日后抗战的大后方。28日,北平沦陷。

日本认为攻下京沪能让中国屈服。1937年7月16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向海军军令部报告:“为制支那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着”。26日,蒋接见美驻华大使,告以“东亚局势已至最后关头,望告其政府,作转危爲安之计”。8月9日,两名日本军人以汽车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与中国保安队战斗战死。日军乘机在上海集中兵舰,以陆战队登陆,要求中国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12日,日陆军省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保安队是“一二八”停战以后上海地区仅有的中国部队,蒋认为,撤退保安队,上海将与北平一样,为日军占领,故决定拒绝日方要求。8月,蒋调遣五十万精锐部队赴上海防守。8月8日,蒋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指出此次日军大举入寇,攻取平津,“此诚为我民族莫大之奇耻,亦中国历史未有之巨变”,要求全军将士:“要确立最后胜利之自信”。

淞沪战役

8月14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对日军发动总攻击,大规模对日抗战遂于淞沪全面爆发(淞沪会战)。8月20日,陈诚向蒋中正提出,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8月23日,增援日军在军舰密集炮火掩护下,于长江南岸强行登陆,上海战场日军参战兵力超过华北,达9个师团,20万人以上。淞沪国军转入顽强守卫战。由于蒋将主力集中在上海,缺乏运输和重武器及空军掩护,陷国军于被动挨打之局,国军伤亡很大。[34] 西方列强对中国抗战仍袖手旁观。11月7日,蒋日记写道:“保持战斗力以图持久抗战,与消失战斗力以维持一时体面相较,则当以前者为重。”同日,蒋下令中国军队自上海苏州河南岸撤退。11月11日,国军撤离上海,一溃千里。蒋决计迁都,长期抗战。

首都南京是战是守,意见不一。唐生智遂自动请缨负责守卫南京,蒋最终接受。不过,蒋也确知南京难守。11月27日,蒋巡视南京城防工事,叹惜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也。”12月1日,蒋下令将沿海工厂、企业等陆续迁入内地复工生产。12月13日,南京沦陷。

坚持抗战

蒋中正在主要沿海城市被占领,经济和财政不断告急情况下,抵制住政府内部求和派压力,投入百余万国民革命军坚持抗战,尽全力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37]蒋在12月17日发表《告全国国民书》,表示“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国之民心…… 人人敌忲,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之囯土之内国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于死命。……最后胜利必属于我。”[38]日本于年底提出和谈条件,要求中国「放弃抗战,承认满洲囯,设立非武装区,对日赔款」。蒋乃决定对日方所提议和条件一概不理,强调日本所提出的和谈条件“等于灭亡与征服,我国自无考虑余地……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迁都重庆

1938年春,日本发表“尔后不以国民政府为交涉对手”的声明,大量增兵进攻中国。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于武昌举行全国代表大会,蒋中正被推举为总裁,发布“抗战建国纲领”,明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的主张,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号召全中国青年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并通过设置“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最高民意机构。4月,国军在台儿庄大胜,史称“台儿庄大捷”。5月国军撤出徐州,6月黄河决口,阻挠了日军进攻。10月25日,国军撤离武汉。12月,主张与日本媾和的汪精卫自重庆出走河内,蒋发电报给香港《大公报》的张季銮,希望舆论对汪宽留余地。12月29日汪发出“艷电”,决定提倡“中日友好”,蒋正式加以谴责。1939年元旦,中国国民党决议开除汪精卫党籍。二月,日军攻占海南岛。

抗战与建国

蒋中正于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中,受推举为议长,提出“如何建立民主政治”报告,期望在抗战中也同时树立民主政治基础。3月,蒋于重庆青木关创“中央训练团”。五月,日军发动空袭,总计对西南大后方投弹六万零一百七十四枚,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受创最烈,尤其5月3,4日,落弹上万枚,伤亡惨重。蒋在日记写道:“观我民众,遭此惨痛,仍无一句怨及抗战之言,更增余之乐观与勇气矣!中华民族之志气……残忍暴行岂能胁制!”。九月,蒋手订“县各级组织纲要”,作为实施“新县制”蓝本,对日后蒋在台湾实施地方自治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在的敌人

1940年夏,法国被德国攻陷,英国亦岌岌可危,日本趁机胁迫英法关闭滇缅公路、滇越铁路,中国对外交通完全断绝。法国更让六万日军假道越北进攻滇桂抗。此时苏联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美国则继续出售钢铁和石油支持日本军火工业。国军有钱买不到武器,买到了又运不回来。同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傀儡政府,与日本签订密约,蒋中正严正驳斥,并明令通缉。国共军队更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在“皖南事变(又称新四军事件)”后,蒋以新四军偷袭国民党军为由,包围攻击新四军军部,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饷,国共关系不断恶化。

太平洋战争

1941年6月,德国突击苏俄,后美国与日本谈判,希望促使中日议和,蒋中正电告美政府,不得牺牲中国以谋求对日妥协,要求日须从中国撤兵及归还侵占中国之土地。美政府随后停止了对日战略物资供应,并要求日在只承认蒋领导的国民政府(与日本人扶持的南京汪精卫‘国民政府’相对)的前提下无条件退出中国全部领土。

12月7日,日军突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美英等同时对日正式宣战,中国成为同盟国成员之一。

中国跻身世界四强之列

1942年8月,蒋中正亲自巡视西北。10月初,蒋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蒋,愿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42]11月,信仰基督教、受美式教育、持美国南方口音的蒋夫人宋美龄应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之邀,前往访问,并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朝野普遍认为蒋及其国民政府是中国民主化之希望所在。虽然蒋在中国推行的训政与美式民主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同为同盟国盟友,当时美国政府、国会、一般民众对于蒋颇有好感;此时,中国抵御日本的战果获列强正视与钦佩,国际地位遂大幅提升。

抗战胜利

1944年春,日军秘密与苏俄妥协,自东北调动五十万兵力,发动“一号作战”,趁国军精锐部队调往缅甸作战之际,展开猛烈进攻。蒋中正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两个月内已超过十五万人。12月初,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四川岌岌可危,所幸数日后收复独山,局势才告稳定。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领袖秘密签署雅尔塔协定,部分内容侵犯中国主权,但规定中国有对外蒙古宗主权。但蒋却与苏联在1945年8月14日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府有条件地承认外蒙古独立,使中国自此丧失外蒙古宗主权;条约亦规定,而苏联则依约承诺在战后只承认和支持国府。8月,日本广岛、长崎遭美原子弹轰炸,苏军随即出兵占领中国东北。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于翌日发表抗战胜利广播,《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宣示与人为善,劝勉国人不念旧恶,不对日本采报复措施。9月2日日本向中、美、英、苏等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至此结束。

国共再战

双十协定

抗战结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跻身五大国之列,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与世界各国重定平等新约。但抗战间,国民政府在沦陷区统治濒于瓦解,而中共却在华北进行游击战和政治动员。中共正规军由抗战初期5万余人,由于国府战后实施战士「解甲归田政策」,使共军得以吸纳并发展至127万余人,民兵268万余人。国共军队比例从60:1变为3:1。中共对国民党渗透前所未有:熊向晖,郭汝瑰,刘斐等中共地下党员均进入国军指挥核心,卫立煌等国军高级将领也与中共不断联系,而蒋中正并未察觉。国府在战后还受通货膨胀问题及贪污腐败困扰。

执政的国府为政治民生稳定,也避免内战扩大,在美国调停下与中共签署《双十协定》;但事与愿违,与共军的冲突亦趋白热化。国府与苏联达成「友好协议」,政治孤立中共的成果似乎近在眼前,然而1947年国府在东北战略的失误牵一发而动全身,致战事失控,最后宣布“动员戡乱”(抗共护国战争),士农工商从此大失所望,国府的国内外布局已面临全面瓦解。

军政经情势逆转

1948年3月29日,蒋经国民大会以2430票的高票选为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于5月20日就任。4月18日,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于同年5月10日施行。8月,大陆地区改革币制失败;9月,济南战役失利,军事、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逆转,在辽西会战、徐蚌会战、平津战役中,国军精锐尽失。握有重兵的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等要求蒋下台。

巩固台湾基地

1949年1月10日,蒋中正派其子蒋经国前往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将中央银行所存之美金与黄金移往台湾存放。11日,蒋致电陈诚,指示治台方针六点。随后,蒋指示陈诚在台湾实施三七五减租,于视情况在台湾发布戒严令。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8月,美政府发表《对华关系白皮书》为美对华政策彻底失败辩护,并严词批评蒋。8月3日,蒋访问韩国,与韩国总统李承晚发表联合声明,组织“反共联盟”。蒋在台湾草山(阳明山)成立总裁办公室,随后成立革命实践研究院训练干部,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要员、国大代表、学者专家及国军各部陆续撤往台湾。10月,国军于金门迎击人民解放军获胜,史称“金门战役”。12月5日,代总统李宗仁托病自香港远走美国。蒋协助国府迁台湾后,飞往重庆、成都指挥最后抵抗。12月10日,蒋中正与蒋经国父子,乘军机飞往台湾,自此而后,蒋未再踏足大陆。

退守台府

1950年,中华民国政府多次电请在美国之代总统李宗仁回台主持政务,李宗仁回覆以“医嘱不宜远行”为由,滞留美国。在国大代表及各界人士劝进下,蒋中正于3月1日在台北复行视事,履行中华民国总统职权。杜鲁门于3月2日邀请李宗仁至白宫,席间仍称李为总统;陪同的顾维钧承蒋意旨,企图以“副总统”一词作介,为国务院执事者所否定。顾氏始被迫改用“代总统”为介绍词。虽然李宗仁在美声称蒋此举是违反宪法的,但美国亦已宣布承认蒋为总统。同年年初,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盟国对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四年的事实已予接受”。

6月,韩战爆发,美国恢复对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及经济援助,并派遣第七舰队协防台湾,中华民国自此转危为安。

外交挫败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席位议题获得多数国家支持,中共坚持“台北不出,北京不入”,“驱逐蒋帮”。蒋则坚持“汉贼不两立”,反对接受美国“两个中国”提议,于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前夕,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并发表《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告全国同胞书》。

逝世与遗嘱

1969年9月16日,蒋中正在阳明山遭遇车祸,身体状况大为衰退。蒋中正在1975年于病中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4月5日清明节午夜十一时五十分,蒋中正因突发性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遗嘱由秦孝仪代笔。内容如下: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坚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本文来源: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