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商联主席:蒋英:美如天籁却无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16:34:47
蒋英:美如天籁却无声马京生  1987年4月在德国  1941年在德国  风雨相伴62载的蒋英与钱学森夫妇

  龙年刚立春,2月5日,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蒋英,躺在301医院的病房里,在儿女们含泪的目光中永远闭上了双眼,走完了92年不平凡的人生。她驾鹤西去奔向了夫君钱学森的身旁,继续科学与艺术的天籁之音。

  许多人都知道:蒋英身出名门、身嫁名人、事业有成、才貌双全,似乎造物主特别宠爱这个美丽聪慧的知识女性。却少有人知道,这个年轻时就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风光背后的艰苦努力、拼搏奋斗和无私奉献。

  两年前,总装备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人物传记片《钱学森》,我曾查阅了大量有关钱学森和蒋英的资料,还采访过许多人。恰逢蒋英90寿辰,钱学森和蒋英之子钱永刚教授邀请我去欣赏一场由蒋英的学生们演出的别具风格的音乐会。

  那是2009年9月4日,北京音乐厅。蒋英教授端坐在台下,面带笑容看着从海内外赶来的学生们。几代学生用歌声对执教半个世纪的蒋英教授表达着深深的感激和尊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唱法、不同风格的中外歌曲在音乐厅里回荡。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眼前又绽放出蒋英90岁美丽人生的传奇与精彩。

  玫瑰在国际声乐比赛中绽放

  蒋英生于1920年8月11日,是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左梅夫妇的三女儿。蒋家是浙江海宁望族,蒋英的父亲名方震,后以字百里传世,人称蒋百里。

  1906年,蒋百里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当时,日本天皇赐刀要奖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这个中国人夺了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了中国。这成为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记录,让日本人感到很没面子。

  蒋百里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国民政府陆军部高等顾问、总统府军事参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等重要职务,成为中国近现代一位有重要影响的军事思想家。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

  1914年秋,蒋百里与日本籍护士佐藤梅子在天津举行婚礼,因为夫人喜爱梅花,蒋百里遂替夫人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左梅。左梅自22岁嫁给蒋百里,从此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和中国女性一样不辞劳苦,为中国伤兵治伤换药。

  蒋家和钱家乃世交,又是浙江同乡。蒋百里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读书时,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同窗好友、莫逆之交。钱均夫在日本学习教育时,蒋百里正在日本学习军事。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活泼可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住进了钱家。

  4岁的蒋英在钱家开始了一段陌生和新鲜的生活,钱学森和蒋英开始以兄妹相称。钱学森的父母对蒋英非常喜爱,他们甚至与蒋家约定,现在蒋英做他们的干女儿,长大了就嫁给钱学森。但是,在蒋英的记忆中,这位年长她8岁的哥哥并不能让她开心。蒋英晚年时回忆说:“他(钱学森)不会跟小妹妹玩,他有很多玩具,口风琴啊,球啊,他不跟我玩,就看着我,逗我,我不喜欢这个哥哥,我要回家。所以我在他们家只呆了几个月,我就闹着要回家。”后来,蒋百里夫妇思念三女儿,还是把蒋英接回去了。这对儿干兄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生活也就结束了。

  蒋百里多才多艺,通晓多种外语,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等论述。他有“五朵金花”,主张对女儿们因材施教。蒋英自幼喜好音乐,后来在上海中西女塾就读,学会了唱歌和弹钢琴。

  12年后,干兄妹再次见面,24岁的钱学森考取了《庚款留美》公费生。临行前,钱学森来到蒋家,向长辈蒋百里告别。蒋百里夫妇连忙招呼16岁的女儿蒋英下楼来,给干哥哥弹钢琴听。钱学森喜欢音乐,高兴地为蒋英拍手助兴,彼此美好的身影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

  1936年,蒋英随父游欧洲,一家人经维也纳来到了德国柏林。次年,蒋英投考了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走上音乐之路。她在大学里系统地学习了西洋美声唱法,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音乐家、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同时用心攻读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蒋英回忆说:“进大学后,我像掉进知识的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好东西。”那时候,学校鼓励学生参加音乐会。每次音乐会,蒋英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总要穿上漂亮的中国旗袍。这位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姑娘往台上一站,用德语演唱欧洲的经典作品,使在座的听众无不赞赏她中西合璧的歌声。

  1938年,蒋英在欧洲报纸上看到父亲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的噩耗。她身在异国他乡,悲痛欲绝,无奈重洋远隔,关山阻断,战乱中不能回国奔丧,蒋英想到父亲的遗训:“求学问必须有坚定的信心,才有丰富的收获。”她咬紧牙关,留在德国完成学业,以报父恩。

  那时德国燃烧着战火,蒋英过着兵荒马乱的逃难生活。为了完成学业,蒋英只好辗转到中立的瑞士去求学。当时许多国家的著名音乐家都在瑞士避难。蒋英来到卢塞恩音乐院后,在匈牙利歌唱家依罗娜研究生班学习德国艺术歌曲和清唱剧;次年又师从慕尼黑音乐院著名的瓦格拉歌剧专家艾米·克鲁格教授学习歌剧和表演。蒋英很快掌握了大量的德国、法国的艺术歌曲和歌剧作品。

  1944年,蒋英应邀出席在瑞士举行的国际音乐节。这位年轻的中国姑娘,用她卓越动人的歌声,一鸣惊人,征服了来自各国的音乐家和听众,蒋英在国际女高音比赛中夺得桂冠,被舆论誉为中国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1946年地中海恢复通航后,蒋英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蒋英的归来,在上海引起了轰动。

  1947年5月31日,蒋英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了归国后首场独唱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指挥、著名钢琴家马果林斯基担任伴奏。她那悠扬的歌声和出色的演唱技巧,美若天仙,倾倒了现场的观众。演出大获成功,轰动上海歌坛,鲜花满台,报道连篇。当时有记者报道说:“她卓越的歌唱艺术,将来会在世界乐坛上,吐射着原子式的灿烂光芒……”

  这个预言在若干年后,由蒋英的学生实现。

  因为就在这一年,蒋英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在钱学森被软禁的五年里,她用歌声慰藉着丈夫的心灵

  这一年,钱学森和蒋英再次在上海见面了。钱学森已经是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父亲钱钧夫希望已经36岁的钱学森这次回上海能了却心愿,成个家。于是,钱钧夫就让蒋英帮忙为钱学森找个合适的对象。

  久别重逢,蒋英热情地请了一次客,叫来两个闺蜜让钱学森相亲。也就是在这次聚会上,钱学森第一次有了对姑娘心动的感觉,那意中人就是他的干妹妹——蒋英。不久,钱学森在交通大学他的母校举行了一场学术演讲,他高兴地发现蒋英也坐在听众中间。也就在这次,平时看起来在感情方面有些不开窍的钱学森做出了惊人之举。演讲一结束,他直奔台下找到蒋英,主动提出要单独送蒋英回家。

  他们来到了蒋英家的客厅。蒋英说:“这里有很好的唱片,给你挑一张顶好的、我喜欢的给你放好不好?”钱学森说:“不好、不好,不用了、不用了。”静默了一会儿,钱学森说:“你跟我去美国好吗?”就这一句话,蒋英和钱学森开始了62载的情缘。

  此时蒋英已是个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音乐家,钱学森则是学识超群的科学家,两个在各自领域都很优秀的人喜结连理,自然被亲朋好友都看好。

  1947年9月,在上海黄浦江畔的和平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大家都羡慕钱学森娶了一个高贵典雅、貌美如花的明星。可是对于蒋英来说,结婚意味着将要放弃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歌唱生涯,去一个陌生的异国他乡开始全新的生活。    

  那是蒋英来到美国波士顿市与钱学森团聚的第一天。新婚夫妇在一起吃完早饭,钱学森泡了一杯茶喝完,站起身说:“那我走啦,晚上再回来,你一个人慢慢地熟悉吧。”蒋英吃惊地看着丈夫想:“这叫结婚啊?我第一天来!”举目无亲的蒋英,既不认识任何人,也不熟悉任何地方,她只能手足无措地等待着钱学森回家。直到夜色来临,钱学森才归来,他们出去吃了一顿快餐。回到家,钱学森泡了一杯茶,拿起茶杯对蒋英说:“回见。”蒋英一愣,丈夫已经进小书房去了,门一关,不见人了。

  蒋英在美国的第一天就是这样度过的。她也许没有料到,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她会长期面对这样的生活。相伴60年如一日,钱学森只要在家,吃完晚饭就躲到书房里工作读书,直到半夜12点才出来。但是蒋英的到来,使钱学森感到快乐和温馨。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是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钢琴给新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浪漫的气氛。蒋英的琴声和歌声给钱学森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带来了灵感。

  1948年,钱学森和蒋英有了第一个孩子钱永刚,但家里的一切事全都依靠蒋英,钱学森几乎不管不问。后来有了女儿钱永真,这个当丈夫、当爸爸的照样一概不管。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了美国,钱学森准备返回祖国。那时,美国笼罩着一股恐怖的冷战气氛。1950年8月21日,蒋英在家里请打包公司把家里的一切物品装进了8只大木箱,准备海运回国。而钱学森在这一天飞往华盛顿,去五角大楼见负责喷气工程项目的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钱学森告知他,自己即将回国。在钱学森离开后,金贝尔马上建议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他说:“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他掌握着火箭武器的重大机密。”

  当钱学森回到洛杉矶的家中时,准备托运走的8只大木箱已被海关扣留。第二天,钱学森被人带走,拘留在太平洋的特米罗小岛上,那里警卫森严,四面高墙上都布满了通电的铁丝网,每个房间都由持枪的哨兵日夜看守。

  蒋英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抓紧营救工作。13天后钱学森获得了保释,重新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但他的生活和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他们每天都会接到陌生人的电话,有时上街也有人跟踪监视,平时的邮件也被人打开,甚至有陌生人擅自闯入家中。不得已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搬了四次家。在钱学森长达五年的软禁中,蒋英以自己的琴声弹奏着英雄交响曲,以自己的歌声抚慰着丈夫的心灵。为了让丈夫的科学研究不中断,随时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她不登台演出,不参加外事活动,不请保姆,亲自操持家务,烧菜做饭洗衣服带孩子……返回祖国的共同愿望,使他们在凄风苦雨中互相支撑。和谐的家庭氛围给钱学森带来很多慰藉和动力。钱学森果断辞去了所担任的一切职务,埋头写作,他曾连续四个月每月完成一篇论文。1954年,钱学森完成了40万字的《工程控制论》,这部著作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后来,钱学森这样评价他的妻子:“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她用挚爱赢得尊敬

  1955年9月17日,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和蒋英带着儿女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到了祖国。但蒋英万万没想到,她的丈夫很快就开始投入到一项重要的国家机密工作中。

  那时,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艰难起步,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经常亲临第一线,他不仅在家里很少说话,甚至还常常失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整个70年代,钱学森领导研制火箭、导弹和卫星。他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出于保密要求,钱学森出差从来不对家人讲。有一次蒋英在家里好长时间都得不到丈夫的音讯,她不得不找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的消息。五院的同志回复她:“钱院长在外地出差,他平安无恙,只是工作太忙,暂时还回不来,请您放心。”蒋英听了放下心来再不多问了。后来,只要是钱学森穿着大皮袄和大靴子风尘仆仆地回家来,蒋英就猜出来丈夫是到大西北去了。

  时光飞逝,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蒋英对丈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刻地理解:钱学森把国家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他以国为重,家为轻;以科学事业为重,以个人名利为轻。这位对家庭和孩子付出极少的丈夫和父亲,把他的情感和精力,全部献给了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蒋英甘心情愿为丈夫默默地付出,不让他有一点后顾之忧。

  蒋英1955年归国时,已是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她被分配到中央实验歌剧院任独唱演员和声乐教员。她的艺术才华又有了充分展示的舞台。蒋英不怕辛苦,积极参加各类到基层为工农兵的巡回演出中。可是为了支持钱学森的事业、照顾他的生活,蒋英1959年就告别了舞台,选择了讲台。她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声乐系教授、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她著有《西欧声乐艺术发展史》,合译有《肖邦传》、《舒曼传》等。蒋英说,中国的声乐教育虽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距离,但是基础非常扎实,有了扎实的基础,再加上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当然能够成就人才。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45年之久的蒋英,一对一地亲手培养了26个学生,其中近一半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傅海静、祝爱兰、姜咏、吴晓路、孙秀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登营等都是国际乐坛上声名显赫的歌唱家。他们为祖国争光的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艺术教育的水平。

  1978年考入音乐学院歌剧系的女高音姜咏,一直师从蒋英教授,蒋英对她进行了声乐、钢琴、乐理、音乐史、外语等全面教学。1988年姜咏参加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皇声乐大赛,获优胜者奖。在蒋英帮助下,姜咏当年走进瑞士日内瓦音乐院学习,第二年在日内瓦国际歌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后又在法国克莱蒙——范朗国际清唱剧与艺术歌曲比赛中获一等奖。当国外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姜咏时,她激动地对着镜头说:“我希望说几句中国话,我要感谢我的中国老师蒋英教授。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拉扯我一步步向上攀登,我由衷地感谢她,永远忘不了她!”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祝爱兰是蒋英所带名徒中的佼佼者,她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上。她说:“没有蒋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当年赴美求学,“美国的学校是老师帮我联系的,出国的机票也是她买的,就连我在国外的监护人,也是她托了好朋友帮忙的。”蒋英作为歌唱家,创造过辉煌;作为教育家,又为世界输送了中国歌唱家的骄傲。

  199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隆重举办“艺术与科学——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由蒋英的学生参加演出的音乐会。88岁的钱学森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他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以表达他对蒋英深深的爱意。钱老说:“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钱学森经常从夫人蒋英的音乐艺术中获得灵感,完成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回到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去开拓创新。

  1991年10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满怀深情地向他的妻子蒋英表示感谢,他说:“我今天获奖了,我也不要忘记,我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这种理解和支持。”

  蒋英不仅支持丈夫钱学森的科技事业,而且对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十分关心和理解,她曾以巨大的热情,不顾连续几个月的劳累,参与组织、指导一台大型音乐会——《星光灿烂》,歌唱航天人,献给航天人。我看过那场演出。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那几年,每到春节,国防科工委总要举办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联谊活动。我去过上海交通大学,蒋英将钱老生前二万余册藏书、大量珍贵的证书、奖章和手稿等无偿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蒋英深明大义,钱学森不仅属于她的家庭,更是属于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如果说,钱学森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建立起一座科学丰碑,让世界瞩目中国的“两弹一星”,那么,蒋英就是丰碑旁盛开的艺术之花,让中国人的歌声传遍世界,让科学家心中永远盛开芬芳的玫瑰。他们伉俪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了62年,用科学与音乐,组成了美妙悠扬的二重唱,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无尽的回声和无尽的思念……

  本版照片由钱永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