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舞曲左手指法:五脏-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34:19

五脏--心

心的实体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横膈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曰神明出焉。”

   (1)主宰人体生理活动: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则有赖于心神的主宰,故《素问·灵兰秘典论》喻心之功能时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主神明功能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相互协调,彼此合作,则身体安泰。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功能失去心之主宰协调,即会产生紊乱,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又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心神之明与不明,直接关系到全身脏腑生理功能及言、听、视、动等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决定着生命的存亡。

   (2)主宰人体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收集、储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其中认知活动是基本的心理活动,情感与意志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联系及其对人的意义时,是认知活动;由认知而引起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是情感活动;由认知支持与情感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的障碍与外部的困难而坚持实现目的的过程,则是意志活动。情感与意志活动中都含有认知的成分,都是由认知活动派生的;反之,情感与意志又对认知过程发生影响。因此,认知、情感与意志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方面。

   中医理论对心理活动的认识,主要反映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并认为五脏均参与人的心理活动。《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但心是心理活动的主宰,对各种心理活动起着整体调节作用。就人的认知活动而言,《灵枢·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充分说明了心为心理活动的中枢,故《灵枢·邪客》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就人的情感活动而言,亦由心所主宰,喜、怒、忧、思、恐等都是发于心而应于其他脏。张介宾《类经·疾病类》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心主神明功能的正常与否,常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意识、思维、睡眠及情感活动等得以反映。生理情况下,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识清晰,反应灵敏,思维敏捷,寤寐正常。反之,在病理情况下,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可致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忘,思维迟钝;若心阳暴脱,则意识模糊,甚则昏迷;若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若痰浊蒙蔽心神,或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薄,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甚则意识模糊,昏不知人的癫病,或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之痫病;若痰火扰乱心神,常致心烦失眠,神昏谵语,或出现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之狂病。

   心主血脉与主神明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生命的存亡,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两种功能之间又息息相关。一方面,心神主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包括心脏本身的搏动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另一方面,心神有赖于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主宰作用。故《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在病理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