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左右的自动挡车:让我们幸福快乐地死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00:57
  让我们幸福快乐地死去

                             凡尘

    一谈到死,有些人就很不高兴。我们看这个题目,怎么让我们幸福快乐地死去,而不说幸福快乐地活着呢?其实,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活着,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个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不知道死,怎么能够知道生呢?所以,周恩来就说过:“既要努力为生,又要努力为死.。”

    但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与死都不是我们能够主宰的。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生与死都会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发生。有哪个人说不愿意出生就能够做到不出生?又有哪个人说不愿意死就能够不死?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死亡,虽然我们不愿意死做不到,可是,我们想死就能够死。其实,这正是我们不了解死而产生的幼稚的想法。我们看那些自杀的人,表面上看是他自己主宰了自己的死,他是痛苦的,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有人会说,死就是痛苦的,不存在幸福快乐地死。有人会说,只要活着幸福快乐就行了,死还管它做什么?这些都是不懂得生与死的表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去处好不好?我们能不能把握自己的去处?

    这些问题是超越了生死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众说纷纭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懂得了生与死,上面这些问题也就不说自明了。

   

                                      先说生

 

    一、汉语“生”的九种含义。

    (1):1.生育; 2.生长; 3.生存; 4.生计; 5.生命; 6.生平; 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 8.产生,发生; 9.使柴.煤燃烧; 10.姓。

  (2):1.果实没有成熟; 2.没有煮过或没有煮够火候的; 3.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 4.生疏; 5.生硬,勉强; 6.很。

  (3):1.学习的人; 2.旧时候读书人; 3.戏曲角色行当,扮演男子,有老生,小生,武生等区别; 4.某些指人的名字的后缀。

  (4)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5)中国古代奇门遁甲中八门之一。

  生——生长的生,本为动词,后当作虚词。《诗经·小雅·常棣》:“不如友生”,此“生”不作“生长”、“生活”解。唐李白诗:“借问别来太瘦生”句,生做虚词是唐人语,明代也有“作么生”、“可怜生”之语,都作虚词。若作如今的学生或先生解,不通(明吴震亨《唐音癸蕺》卷二十四《诂笺九》)。“生”在反义词中,当作它反面熟义字,又当别论。(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6) 又如:生得(生获,活捉);生寇(活的敌人);生犀(活犀牛;活杀犀牛而取得的犀角);生间(能活着回报敌情的间谍);生割(活活宰割);生魂(活人的魂魄);生博(生取;活捉);生抢(生取;活捉);生碑(为活人立的碑);生传(为活人作的传记)

  (7) 滋生;产生

  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明· 刘基《苦斋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生火(产生焦躁的情绪。产生火气、热气);生心(怀有图谋不轨的异心);生嗔(对别人的行为不满,生气);生忿(发怒;忤逆,不孝);生风(产生风;比喻产生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生隙(产生嫌隙或事端);生怜(产生怜爱之情)

  (9) 转世。如:生处(佛教谓转世轮回之处);生缘(受生转世的因缘);生死海(佛教语。谓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二、在人身上“生”的两个含义。

    这里的“生”有两个意义:一是出生,二是生活。我们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人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了。

    (一)出生。

    从科学角度看,这里的“出生”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在母体的子宫中逐渐发育成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我们的古人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西汉初年由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1年,汉高祖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即汉武帝刘彻的叔父。)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的《淮南子》中对人的孕育过程有一个描述:

   “... ...一月而膏,二月而(左月,右失,音die )  ,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成。...  ...”(摘自《淮南子.精神训》)。

    《淮南子》的思想,目前学术界认为是杂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也就是说,刘安等人的思想主要代表了道家思想。我们都知道,在儒、释、道、马的思想体系中,对各家思想都能够兼容的是道家思想。

    如果从佛家思想看这里的“出生”,就比儒、道、马复杂了。佛家是讲究灵魂和转世,以及世出世间法的。世间法就是我们现在的宇宙万物(法是指万事万物),另外还有一个出世间,出世间法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感知的。在佛家看来,只有潜心修行,终成正果才能对出世间法感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佛家认为,父本和母本的两性交媾期间,有许多许多的灵魂在此周围等待转世,也就是说,虽然是看得见的肉眼凡胎出生,他的灵魂是由前世转来的。

    在这里,我们看一个关于黄庭坚(字山谷)的传说。

    黄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的知府,胜任时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象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您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黄山谷体会了转世的道理,晚年参禅吃素,曾写过一首戒杀诗: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元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尽管是一个传说,但是黄庭坚和袁枚的诗是确实存在的。众家学说众说纷纭,我们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二)生活。    从“生活”这个意义上,我们理解“生”也别有一番风味。    人的一生,应该说,大部分时间是我们普通人理解的“生活”。对生活得理解,应该说是千差万别。我们对生活追求是好中求好,高中求高。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是生活的标准,“向前,向前,向前”成为我们的生活目的。    仔细分析,我们人类生活的所谓“生”是没有必要这样复杂和困难的。顾名思义,“生活”就是生存、活着。“吃不过三顿,睡不过三尺。”是当今社会人们应该懂得的道理。但是,世界和国家范围内,人们的竞争的激烈是让爱好和平的人束手无策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人类的这个样子呢:    1、战火连年不断,生灵涂炭,这些又总被别有用心的极少数人冠以“爱国主义”而让绝大多数善良的人上当受骗;    2、环境急剧恶化,有的地方已经不适应人类继续居住;    3、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相互竞争,相互争斗,残忍程度连连升级,据军事专家分析,人类自己制造的武器,到目前已经能够毁灭人类60次还要多;    4、“人定胜天”的思想失去了理智,泛滥成灾,人类向动物界、向大自然疯狂地屠戮、厮杀、掠夺、破坏,而这一切却被人类自己给自己披上了“山珍海味地享受”和“开发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地物质文明地进步”的华丽外衣。    这些现象的愈演愈烈,就是人们越来越过分地夸大自己的所谓的聪明和能力,忽略或者已经忘却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谁也不能够凌驾于大自然(包括周围人)之上;都必须同其他人和谐相处、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延年益寿,才能使我们人类自己平安祥和。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认人类的层次和分工,更不否认人类用自己聪明智慧来认识自己,认识大自然和合理地享用大自然。我们反对的是利欲熏心的欲壑难填。    我们来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自己有许多地想法和做法是非常的疯狂、幼稚、可笑的:    1、为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我们一边疯狂地抽烟喝酒,吞云吐雾,烂醉如泥,一边还要什么锻炼身体,吃保健药物,洗浴按摩;    2、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们一边虔诚地向着佛像磕头下跪,烧纸进香,求佛保佑我们平安健康、人丁兴旺和升官发财,出了庙门,我们的贼心、骗心、狠心、恨心、杀心、贪心、虚荣心、浮躁心马上就开始泛滥,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发展到见怪不怪、麻木不仁、是非颠倒的程度了。    3、为了追求刺激,失去了做人做事的标准,也就是违背了道家所说的“道”。大多数人说我们是为了生活,其实懂得了“生活”的内涵,再来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完全是为了刺激,我们现在的追求不是真正的生活。    有人说,我们这是追求幸福和快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你真的幸福快乐了吗?我们的烦恼和痛苦什么时候中断过,如果真有中断的时候,又中断了多长时间呢?    有人说,生活本来就是酸辣苦辛甘,五味俱全。其实这样形容生活是说生活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什么情况都有。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样子,是我们的喜怒哀乐心把生活给分开了。所以我们的古人就让我们“喜怒哀乐未发,发而皆中节。”这就是我们生活得“中庸之道”。                                        再说死     一、对死亡的理解。    我们往往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快乐,不但没有追求到手,而且到死的时候仍然是痛苦不堪。大多数人潜心研究和追求的是活着,他们对死不管不问,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不懂得真正的生活,到死的时候又痛苦不堪,又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为了自己不至于后悔莫及,必须要彻底了解“死”,然后再去纠正我们的“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让我们的“生”幸福快乐,让我们的“死”也要幸福快乐,这才是幸福快乐的人生!    目前,我们有许多许多人还不懂得幸福快乐地死去的真正含义以及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汉语中“死”的含义和别称很多。我们仅从死这个字的来源与结构上就那个看出我们古人对死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    会意字。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生命终止,是我们每个世间法的人都有的最后结局。但是有许多人在这个结局即将来到的时候,心理是非常复杂和不可思议的,具体表现也是五花八门。    二、对死亡体验的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博士在研究150个濒死者的案例之后,试图解开死亡真相。尽管濒死体验发生地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下面就是雷蒙德博士研究的结果。这个结果在2009年3月20日《现代家庭报》第三版刊出。    1、明智死讯    有的人能够亲耳听到医生或者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将会感觉自己的衰竭到达极限。    2、体验愉悦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一闪而过,随后会发现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奇怪声音    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音乐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4、进入空间    有人感到他们突然被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慢慢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述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5、灵魂脱体    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驱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预言受限    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7、时间消失    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8、感官灵敏    视觉听觉比之以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实力水灵的到了不可思议的提高和增强。    9、孤独无助    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10、他“人”陪伴    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度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待一段时间。    11、出现亮光    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12、回望人生    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都是按时间发生的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13、边界阻隔    在这时,人会遇到一到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他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滩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14、生命归来    人临死前一秒钟会看到什么?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里面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们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随后你就真的“回来”了。    雷蒙德博士说,人是一种相当以来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的时候,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三、对死亡的分析。    从雷蒙德博士的实验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众家学说都有自己的道理。特别是道家和佛家的学说更接近于这个现实。    佛家认为,佛就是觉悟的人。人人都具足佛性。通过修行觉悟,都可以成为佛。都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当然,这里的修行是一个目前人们看来很艰苦的一件事情,然而,当人们修行道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艰苦的感觉会逐渐减弱,幸福感会越来越来强。    佛家不惧怕死亡,惧怕人在活着的时候作恶。因为在佛家看来,如果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是灵魂附着了人体,距离到极乐世界去最近,最有利,最容易脱离六道轮回,比那些动物、植物要快得多。只要人真正做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就涅槃了,即使生命仍然存在,他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所以,他的死亡就是我们所说的“寿终正寝”,是自己清楚和明白的,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他已经涅槃了,死亡对他来说是很自然的、很舒服的事情,所以绝对不会存在“坠入深渊的恐惧”。    道家认为,一切皆为虚无。生即死,死即生。有由无生。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完全分离、长时间的分离就是我们认为的死亡。但是,这个灵魂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存在了。道家有许多修炼方法,他们提倡修炼,通过修身养性,让人进入到一种不死不灭的境地,也就是成为“真人”。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倡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活着就应该活出一种精神来。也就是说,把我们的肉身通过我们的一生的努力,化作一种永不消失、永远活着的精神。      我们看看这些学说的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没有惧怕死亡,也没有逃避死亡,他们把死亡看得很淡,视死如归,自然平常;同时,他们又把死亡看得很重。为了幸福快乐地死去,他们更多地是注重活着怎样做。确实,注重“生”的质量,已经为“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守护过即将死亡的人都有些可体会的东西。那些即将离开这个人间的人,绝大部分是痛苦的。而人到了这个时候,想解脱这个痛苦已经没有办法了。我们还活着的人,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们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现代科学也没有办法给以他们安详和清净、明白。    为了我们最后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珍惜生命,抓紧时间,好好地做人做事,不遗余力地修炼我们自己吧!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谨以此篇献给朋友们,也用此篇权作对我们的祖先黄帝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