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引用b站视频:原文地址:《金刚经》浅解 --卡萨活佛作者:无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15:35
原文地址原文地址:--卡萨活佛"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2adf290100qt4p.html" target="_blank">《金刚经》浅解 --卡萨活佛作者:无住  只要真心发愿,无论是善的愿望还是恶意的愿望,所发之愿望都是非常灵验的。所以往往我们说谁好时,并不灵验;而说谁不好的时候却出奇的灵验。为什么?因为往往骂人比赞叹人时更发自内心。因为那种恨是真心饱满无虚的。所以不管你说好话还是坏话,只要发自内心就会灵验。
      因果,我们都懂,那么什么是不昧?不昧:就是不能逃脱!就是做了,你就要受!不可能上辈子杀了人,或这辈子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然后说上一句:“我学佛了,不干坏事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告诉大家,不可能!所以,我们有些学佛的人,家里或个人一旦出现不如意或有病有灾等烦心事时就犯嘀咕。心想:“我没做什么错事啊,我这段挺好的,我这辈子没缺德呀?为什么这些不该发生的事儿会发生在我身上呢?”为什么?这就叫不昧因果。
      你这一生是没做,但你上一生做没做?只要你做过,就要受!无论是谁,不管经历多少生,有业就要了。这就叫不昧因果!
      就如同两个在这一生无怨无仇的人,由于过去生的因,在这一生相遇,彼此遭受因果。让一个人穿越轮回再来接受这一切,自然接受起来很不情愿。不情愿怎么办,不情愿你也要还,不情愿你也要受!这个还和受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但这个受的滋味就是还债,就叫“消业”,就在了缘!
      修行的全部意义就是还、了、消!你自己的还了、了了、消了,你就去替众生还,替众生了,替众生消!这个替众生还、了、消的过程就叫承担!
      如何消业?可不是像我们平时那样嘴上说我信佛、我修行、我消业,就能消业啊!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上嘴皮加下嘴皮一张一合,念念佛就能消业!“上嘴皮和下嘴皮一张一合的念经那不叫念经啊!”或许有人要问:“那样不叫念经,该怎么念呀?”告诉大家,不是用你那两片嘴去念,是用心!请记住,心与心相应,才是真念佛!否则是消不了业的。举一反三,用在这里就是要与《金刚经》相应,相应才能消业。
       那么什么叫相应,如何才能相应呢?就是要把经文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请问又有多少诵读《金刚经》的人,真的把经文的内容融到生活中去了呢?倘若没有,怎么敢说自己在学佛、在修行、在消业增福?试问一下自己究竟将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了多少?。
       什么“真正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你真的不见他人过吗?倘若人家对你提点意见,有点看法,看你那个不高兴。简直过大了。更有甚者,什么“你又不是师父,你又不是悟者,你有什么资格管我?我除了师父的,谁的也不听;除了经文,谁也不相信”,等等。那么请问经文你真的能看懂吗?如果都能看懂,还要那些善知识、明师干什么?可见一句话好说,若真去做要比说难多了。而追随佛学就是把理论的说,变成真实的做。做到了就是在修行,做不到就是打妄语!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没有或在将愤恨燃尽了的时候,才会滋长释放出无限的慈悲与爱来,正是这种爱,使她将其延伸滋长,播种到每一个曾经像她一样的人的心田中去。去做什么呢?去温暖,慈爱,感化一颗颗如同父母般众生的心,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全部意义和目的,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什么是实相般若?其实这个问题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实相就是法说佛!
       为什么?因为实相也就是真实的东西需要我们到实践中去体会!
       那么如何才能证得?见性开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我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说他修得那么好,讲经讲得那么好,怎么他的妹妹不听他的呢?”在这里,我不能说她没有因缘福报,只能说是被业所牵,由于“业”的因缘使她听不到正法的声音,任凭你是谁,在修行的问题上是走不了后门的。不能说因为她是我的妹妹,是我的父母就可以给他们一个解脱。就能得好处。不!佛法是不能走后门的。无论是谁,只要没有见性开悟,你就不可以说你懂得或证入了佛法。而只能说是理解或了解了佛法。这个理解和了解的程度,是要与修者自身的种性及因缘业力划等号的。不能说生在同一个家庭,我们的业力就会等同。不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大家的业力不同,所以,往往同一句话有时有人一听就懂,有人听几遍都不会不懂。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句话,被业所牵!一旦见性开悟就意味着由“解”向“证”也就是由理解向实相上转移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见性开悟,也只能说是见到了道体上的空性。什么是道体?道体就是本源,是根本的源泉。什么是根本的源泉?就是宇宙万有。这个宇宙万有就是明心见性要见的那个真如佛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实相般若。换句话说,实相般若就是道体上的空性。只有找到、证得了这个空性,才能认识什么是自己生命的本源!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本源。只有找到这个本源,才能进入大乘菩萨行的修行。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意喻无坚不摧。“般若”意喻大智慧。“波罗密”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干什么?到彼岸离苦得乐!
        希望诸位能在《金刚经》的洗礼沐浴下,获得大利益、大加持、大智慧、大自在!愿智慧如海,与法界众生同在!
        什么是凡夫心?凡夫之心就是分别心!以这样的心来听经是不会有收获的。这一点修者必需弄明白,然后放下自我,以无我的恭敬心来听经的话,你们看看和以往会有什么区别,那个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
        佛,要求弟子们扩大心量,不能只求自己解脱。也就是不能只求自救,因为只求自我的解脱,只求自救,这样的“修行”太狭隘了。佛,要求大家应当以平等普度为目的。以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利益,以众生利益为已任。要这样的去修行,也只有这样的修行才能够扩展自我的胸怀。只有自我的胸怀扩展了,才能真正的无条件的去为他人做什么,才能最后达到利他、利已的目地。
         从什么是“苦集灭道”入首,并由懂得“苦集灭道”开始发心,然后由发心为了利益他人而勤修佛道,只有这样才能最后究竟解脱我们自己。就是说你要先为别人,最后才能解脱自己。
         什么是初发心的菩萨?就是从小乘步入为大乘的觉悟者。
         有些人经常问我:“为什么我还不觉悟呢?”那么我要问你觉悟了要干什么呢?即便是“悟”,也只能说你是体悟了当下而已,是“实践”实相般若的开始,是真正修行的起步。要知道悟后起修才是成就的开始!但是,往往有许多修行人正是在体悟当下之后,由于不好好保任,不善自珍重而退失道心的。
         无论轮回何处,只要能够将我见、我慢、我执,减低!再减低!能够将心中的烦恼、挂念、仇恨、冤苦、嗔心放下,那怕是片刻间的放下,也将会获得与佛“感应道交”的感受。
         有了金刚般若智慧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呢?无疑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这是所有经典的宗旨。不为自己,只为别人。通过利益别人长养自己,最终成就无上菩提。这一点修学者一定要记住!
         和尚二字含有破除一切烦恼和生死,证得最终果位的意思。“比丘”,翻译成中文就是讨饭的意思,注意啊!这里这个“讨”不是指到处乞讨要饭吃,而是指寻求到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的意思。所以才会有上乞法与佛,下乞食与一切众生的说法。也就是上乞法与佛,下乞食与一切众生的人叫比丘。
         身为出家众干净、整洁、威仪、礼貌、和蔼、亲切、慈悲、得体。这是应该的。但不能有损比丘“表法”的形象。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结论恐怕会让每一个追随佛学者目瞪口呆。因为除了自己之外,这个世上我们能够看得起谁呢?这个世上就没有几个让自己看着顺眼的人。这就是我们。这就是人的习性。看谁都不顺眼,唯独看自己顺眼,看别人都像豆腐渣,只看自己像一朵花,有哪一个人不这样,我们都这样不是吗?那么请你们告诉我,倘若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修行,能够平等吗?不,是很不平等。是不是?我们现在之所以整体修行境界(认识)上不去,就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要知道不平等的心,是无法回归的。只有在最平等、最平凡中才能展示出非凡的伟大和佛陀的境界来。而我们是什么呢?我们是一个个都不甘心于平凡啊。这样又怎么能相应于佛的境界呢?就像许许多多的修行人只在高处找出路、找境界、找解脱、找灵感、找“往生”。唉!这样的找法,怎么又能找到呢?那真是世人都想成仙佛,却不知“仙佛”成就在世间啊!这一段对佛陀日常生活的叙述实在是胜过千言万语啊!如果我们能够时常拿它以身作则的比一下,如果能够常常拿这一段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相对比,你就会找出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佛老人家的一片苦心,才能报“佛恩”啊!
         尊者出家前是印度的首富。虽然富有,但是他却特别同情贫苦的人。正因如此,所以他所收的弟子都是穷苦的人。他所化缘的处所也都是贫民区。每当问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我要给那些穷苦的没有“福报”的人去增福,好让他们来世生活的富裕。而佛陀的另一个弟子。具有“谈空第一”的须菩提,却恰恰和他相反,他特别喜欢到富贵人家去乞食化缘。他也有他的说法,他说:“这些富贵人啊,不知惜福。所以要替他们下一生积些福报。免得他们来生没饭吃”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佛陀为大家规定了沿街挨门挨户乞讨的戒律。他要求弟子们要挨家乞食。不分穷富。一视平等。
          佛说,说什么呢?他说:“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稀有世尊”,这四个字,是对佛陀的赞叹和尊称。如来是统称,确切的说是所有佛的统称,是对成道、成佛者的统称
          正如《金刚经》所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是不生不灭,无喜无忧,一切平等,永远存在,不动也不静的。换句话说,他永远在这里,无论生与死,只要你坚信不疑,他永远都会伴随着你,无论上天还是入地。这样讲能懂吗?(记得有句话叫做“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就是说人死的时候金钱、名誉、地位什么也带不走,只有你的业会跟着你。其实这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那就是与业力共存着的还有智慧!请大家看一看“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其实我们那个所谓的能懂也只是理上的懂啊!否则,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去心外求法呢?这就说明许多人真的是不懂啊!尽管佛说心外求法实属外道。可是人们还是一个劲的向外求,为什么要向外去求呢?因为找不到向内的路途。找不到!自然就会“盲修瞎练、狐疑不定的向心外去求”!所以说,那些“盲修瞎练”的修行人比不修者更可怜。不要以为那心外求法的不是自己哦。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紧紧地抓住自己执著与己见不肯放却的同时,又在向心外去求啊?岂不知我们的这种执著与固执其实就是和自己过不去。确切的说是和自己的解脱、超越、成就过不去!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许多修行人无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一心想解脱但永远也解脱不了的盲区。只是自以为最虔诚、最真修的我们被无明带动着偏离了佛道误入了“邪知邪见”而不自知!
             “菩萨”指觉悟者,确切地说,菩萨的全名应该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菩提萨埵”是梵文,释成中文就是觉悟有情,简译成菩萨。我们现在知道了菩萨就是“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觉悟有情。
           那么为什么要觉悟和成就呢?因为觉悟是为开佛知见。也就是与佛相融。所以仅“悟”是不够的。悟,只是修行的开始。确切的说,悟,是实践佛法的开始。正因如此,正因“悟”,对每一个修学佛法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觉悟。是成佛的第一步。是实践菩萨行的开始。是通向无我的桥梁。无我,就是佛的境界。你们不是都想成佛吗?告诉大家。要想成佛你首先必须觉悟。只有觉悟才能“开佛知见”。因此,不觉不悟不无我。是永远也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的。
           一句话:心甘情愿做白痴。觉悟的人必须去行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利益有情!”什么是利益有情啊?就是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讲条件。换句话说,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在利益有情。“行持菩萨行”就是在觉悟有情。菩萨行的宗旨是什么?就是心甘情愿自动化的去为人民服务,懂不懂!好难啊是不是?放得下不难。不难吗?看不破很难。到底难不难?这需要每一个大乘修行者、去亲自做了才知道。没有体会,没有实证,是永远行不了大乘菩萨行的。换句话说,没有体会,没有亲证是永远行不了大乘船,走不了大乘路,得不了大乘果的。
            佛,(如来)是无我者!菩萨,是利益有情者!
            好!下面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善护念。”善,在这里就是好好的“关照”看好自己。看好什么?看好那颗觉悟的心,看好自己这头牛不要到人家的麦地里去。也就是“善护念”,护念什么呢?护念自己的思想,护念自己的念头。“善护念”就是好好的照顾着自己的思想,念头,意识,心念,念法。注意啊!这个念法才是念佛的念法啊!
            这个“善护念,”好理解,但如何才能做到“善护念?”可以说做到“善护念”很难。我时常听一些人这样说:修行就是要时时“关照”自己这颗心。我呀,现在时时刻刻都能看好自己这颗心。等等。现在我要问的是什么是关照?你在怎样的关照自己?能关照的住吗?有的人或许会说,我念佛,持咒,照着佛说的去做,这就叫关照。那么我还要问一句,在这样做的同时你觉得“关照”住自己了吗?似乎答案还是关照不住。为什么?为什么照不住?难道说“善护念’这三个字有问题吗?否则为什么照不住?
            告诉大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你言行不一致啊!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把“关照”二字放在了嘴上。是用嘴在关照而不是行为上的做到。什么意思啊?就是嘴上关照常喊,行为上的关照不做。再换句话说,关照自己只用嘴,关照别人才用心。所以你永远照不住自己啊!更为可笑的是这些人竟然把这种行为叫做加持。说在寺里做事做活不觉得累,是因为有佛菩萨在加持等等。结果闹得家里孩子大人都跟着增烦恼。如果我们这样的处理事情,这样的生活和修行那就不叫“善护念”了,而应该叫“善护烦了。”不是吗?
             用真实的行、住、坐、卧为我们现身说法啊!原来佛陀老人家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哪怕是日用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也是在为我们表法做示范啊!示范什么呢?示范平凡中最深的般若道理啊!原来“善护念”不是嘴上高喊的啊!
             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善护念”啊!“善护念”就是少说多做懂吗?善护念,”就是护念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取相。不取人相、法相,非法相。
             人人都想成佛,人人都能成佛,你只要做到了“善护念”就一定能成!因为“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陀成就圆满的先决条件。
            《金刚经》的重点就是“善护念”!“善护念”什么呢?“善护念”这颗心脱离烦恼、念念清静!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什么是“善护念”?就是心甘情愿没有条件的去付出。告诉大家,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在这一生步入解脱。至于你是否能够解脱,关键的关键是要看你自己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只想依靠佛力加倍的位置上,你永远不可能成就。
             修行是分等级的啊!你是想当一等一的解脱者呢?还是想当最后一等的呢?想当一等一的,告诉你,一等一就是冲锋陷阵跑在最前沿的人,就是为了利益别人而不为自己的人,也就是能够解脱成就自我的人,如果你想做这样的人,告诉你肯定会很难。而我身边全是这样的人,你说事多不多,难不难,这就是答案。你们要你们完全可以选择去当去做那个坐享其福的人,但那样的人你只能是最末等的。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简称为无上,“三”,是正,正知、正见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觉悟。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呢?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佛的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就是发了要成佛的心。发成佛的心干什么?发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啊!注意啊!这个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啊!懂吗?对于初发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使他们保持而不退呢?也就是云何应住?另一种就是为程度比较高的人请求开释,开释什么呢?开释对那些发了无上菩提心也就是了知了空性而觉悟的人向这些人,如何使之安住而不动摇呢?须菩提认为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之所以还会退失,之所以还会动摇,都是妄想心在作祟,即便你已是觉悟的者,如果放任自流、妄想四起也会被习气所转,而且怎么转的都不知道。所以能否降伏其心对于一个觉悟者来说更为显得重要!至于那些有善根有佛缘的众生,没念佛时想念佛,念了佛后想觉悟,而真的觉悟了之后,由于不能降伏其心又退回去走老路就更不难理解了。
             因此,降伏其心对于每一个成就无上佛道的生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有关这一点,我想每一个经历过佛法实相冶炼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的。佛说:“说法四十九年一字没说”!注意:“一字没说”和“无字真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而在这里佛陀只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后就不再说话了。诸位!佛陀这是在传授我们上乘的法要啊!
             他老人家这是在用“行体”语言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住,这样降伏其心啊!” 佛陀老人家说完这几句话不再说的这种行为举止就是安心的“无上”法要。是在告诉我们安心及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这个样子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是谁,当你求道的一念发起的时,你的心已经安住与降伏了。这样说听懂吗?所以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换句话说当你心中充满了只为别人不为自己、只心甘情愿的利益别人、甚至于连“只利益”别人这样的想法都成了自动化般的该做就做,做完即完的一种自然形式时,这时你的心就已经安住已经被降伏了。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连起来就是所有大菩萨们。
 
             佛在《金刚经》中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了这个金刚法门;为发“无上普提心”者说了这个金刚法门;所以此摩诃萨中的大菩萨,是指那些发大乘心、也就是发“最上乘心”的人而言的。大乘是什么?大乘就是大车。是载着众生奔向解脱的大船。但只要你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必须要发“无上菩提心”,就必须行菩萨行。否则不能证得!
             大乘,不是你说你是大乘你就是大乘。大乘是需要做和行的。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说大乘就要这样去修,就要这样降服其心。怎么去修怎么降伏其心啊?佛所说的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实就是无我的境界。就是说你要通过发普提心,行菩萨行来证得这个无我的境界,才能降伏其心!这就是答案。也不管你吃的是什么?不管荤腥还是谷物,你既然吃了。你就应该升起惭愧和内疚的心来,即便你食用的是素食,你也应该为吃这些素食而生惭愧心。请问大家有多少人是在这种惭愧心之下吃饭用餐的呢?你出家人吃着我十方供养,住着我释家道场,吃人饭却不做人事,你不惭愧吗?惭愧死了不是吗?
就如同佛告诉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是一样的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想成佛,想降服其心吗?想!告诉你。就是这样降伏。就在这里呀!懂了么?不在天边不在外面,就在你这里啊!
 
     都自称是我的学生,都说在帮我。既然是我的学生,若真的想帮我,你们就应该做到真实不虚的去为众生服务,而做到更好的为众生服务的前提和首要条件是,如何提高你们自己。第一、去除自己的人我见。二、消除贪嗔痴慢疑。三、速消旧业。而不是做这些住相的事情。譬如:什么纸像不如瓷像,瓷像不如铜像了等等。经听了不少,七也打了。自我也有所体悟。为什么到如今你们还给我玩这些皮毛都不沾的东西。那么请问: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修行?难道只有吃完了饭去诵经,读了经去念咒念完咒,就去跑寺庙,到了寺庙开始学敲打念唱,然后什么五戒、八戒、菩萨戒,这戒、那戒、然后把自己戒的一个个都不食人间烟火似的。那才叫修行吗?佛陀老人家以亲身经历给你们留下了那么宝贵的修行参考,你不要。却偏偏要去玩宗教的拜拜,那些东西能使你们解脱吗?佛陀老人家慈悲、怜惜的、关怀每一位向佛、向法、向道的生命。因此充满爱的把他的法义通过代言人一生又一生的留传到这个人世间。可是你们一个个口口声声、千求万呼的要求正法。然,真的正法摆在你们面前时,你们却一个个被业所牵的、疑心重重的弃正法于不顾。你们真的让他老人家伤心、流泪,叹息啊。你们这哪里是在修行?你们这是是在往他老人家心上捅刀子懂吗?
 
       我们在上面谈到了有色无色的众生。现在让我们来叙一叙有想无想的众生。有想,顾名思义就是有思想有感觉的众生。无想,就是没有思想感觉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什么是非有想,非无想呢?这是一种境界。迦舍佛“末法时代的一位比丘。坐在那里和死人差不多但是又没有死,因为你摸摸他的脉搏还在跳,只是什么也不想的入定者。这种什么也不想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注意啊!即便到了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依然是不能解脱不能证悟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神通的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佛法和其它宗教不同所在便是:佛法不是功夫、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的成就。那么什么是智慧的成就呢?那就是性命双修,悲智双蕴。成就了智慧干什么?注意啊,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利益。这是成就后的目的。是的,佛的愿力就是不为自己、只为众生。你发心学佛,自然也应做到学佛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你说我做不到,做不到你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乘愿力者。做不到你所谓的学佛就是在喊空话。
 
        有人把他译成寂灭。有人把他译成圆寂等等。其实“涅磐”只是一种境界,确切的说是佛陀的境界。请问诸位谁能具体的把佛陀的境界展现出来呢?很难是不是?可是译经又不能说遇到难的、译解不了的就跳过去。这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还得寻求一个比较接近的,能够尽量表达的词汇来表达它。我觉得如果非要这样做不可的话,还是“清静无我”更为贴切一些。因为清静无我就是菩提,清静无我就是菩提心。而佛陀正是发无上菩提心者,也就是具足了清静无我与涅磐境界的人。我们懂得了涅磐是清静无我的、也就是无生无灭、常乐我静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呢?说白了这个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依然是境界。换句话说涅磐分为有余和无余两种。
 
        什么是有余?余什么?告诉大家:有余涅磐就是罗汉境界的涅磐。为什么说罗汉是有余涅磐呢?罗汉还“余”什么呢?就是那以丝丝习气毛病啊!正如那个“迦舍佛“时期的入定罗汉,尽管罗汉一定能够定上百千年,但是等他转世轮回投胎时,习气毛病就都来了,所以又是功名、又是富贵、又是美女、又是香车的都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旧习未去啊!
 
         无“余涅磐”是佛的境界。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说白了就是佛陀老人家在教给我们一个成就自我的无上大法门啊!什么无上大法门呢?就是发大愿!发无上普提得大愿!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佛你必须要有愿力,修大乘佛法就更加要有愿力。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如果没有愿力,没有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灭度者的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切记!切记啊!
 
        涅磐”不是死啊!“涅磐”是无生无死的。圆满的寂灭也就是圆满的清静。这是很彻底的佛境界。告诉大家,只要出家人死了就说圆寂了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圆寂”、“涅磐”不是死。圆寂和“涅磐”是成就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而无众生得灭度者的一种境界。所以不要谁死了你都说是圆寂了。所以紧接着下边一句,就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陀老人家教化、救度了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心中却没有丝毫的众生是由我教化、我救度的这样的一点点的想法。你们看这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无我的境界!
 
        说佛老人家亲传了我们一个无上大法门,这个大法门也就是成就“无余涅磐”的捷径。这个捷径是什么呢?那就是发愿呢。发什么样的愿呢?“度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的愿。” 不要一说发愿,你就成了度者,众生就成了被度者。一定要记住,这个被度者还包括你自己的啦。所以你要努力、要精进、要付出、要贡献、要持咒、要消业、要有为了一切众生利益而利益的愿。为的是提高你自己。不要以为度,只是度别人而不度你自己噢,这是其一。然后接着佛陀老人家又教给我们一个成就“无余涅磐”的大法门。什么大法,无我大法。什么是无我大法呢?那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你不仅要有愿力,还要有做了一切利于众生的事,而没有一点点我为众生做了什么好事的这样念头。换句话说你倘若能够做到做了好事不留名,帮助了别人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德可言。该做就做,做完便过。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做了就是做了。你倘若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成就“无余涅磐”了。
 
        你们说佛法难,还是不难?看的破、放的下,一点也不难。但真的做到了看破、放下,又真的很难啊。为什么说很难呢?因为诸位真的放不下啊。所以说难。想要一生成就的大法门,有啊!但是没有付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就想成就的法门普天之下不存在啊。难吗?很难!难吗?不难!为什么?啪!放下即是啊!只是你不懂啊。只怨你心太疑惑!懂吗?
 
         何以故?什么原因会这样呢?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说须菩提啊,如果一个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心里还装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话,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乘的菩萨是无我而无相的。
 
         无相的菩萨是什么样子呢?告诉大家,一个大乘愿力的菩萨,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却又没有做任何救尽苍生的念与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他来说,救人、利生、为人民服务是本份中应该做的事情,就如同为自己做事情一样。是不讲条件的、不摆功、不讲姿态。做过即过。
 
         假使一个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在行使利他救人的过程中,还存有利人、救人、度人的念,那么他就已经不在菩萨道上了。这样说能懂吗?譬如有些人,自己都难保,却冲着别人喊:唉呀!谁谁入魔了、谁谁修邪了,好可怜啊!我得去救救他们去啊!别人我可管不了,但某某人我不能不管,我们关系深厚呀等等。仿佛你比人家强多少似的。告诉你,强不强不在嘴上。强不强在你的行为、德行上。这就是我们成就不了的弊端和主要原因所在。自私!一个还有分别和自私的人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完全彻底的舍去呢?这也正是我们和大乘菩萨们的区别所在啊!区别在哪里啊?大乘菩萨们是在行、在做、在无私的付出和奉献,而我们则是用嘴、用眼、用相,把道理讲给别人听。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家去行,而我们自己却不去做。所以一个个才成了道理上懂得多,行为上却做不到的假行者。因为修行、追随佛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道理上懂得之后,行为上也真正的能够做的到。做的到什么呢?做的到无我的去为人民服务。大家要知道,理上好明白,但真实的去做,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相,而且“四相具足”。碰碰哪一相,都钻心的疼。不是吗?说我说的和经文中说的不一样。但是他却不知,佛陀在《妙法莲花经》中说: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就是要用这个时代所能听懂的语言、例子来做比较。就如同你偏偏非要和美国人讲早餐吃煎饼裹大葱一样,他们一定觉得费解。不是吗?我们许多人嘴上说着我对佛法如何的护持,我对老师如何的好,我做了多少好事。但又不求回报等等。道理上比谁都懂。但倘若让他几个月或几年如一日的都这样去做的话,于此同时大家都不要发表一点点看法,倘若这样时间一长。他心里准犯嘀咕,准有委屈和不满。嘀咕、委屈和不满什么呢?譬如,我给老师买的、送的、我给师这,给师那,我供养他那么多的东西,怎么他就对我一点反应都没有呢?再譬如,我这么大年岁了,比他大多了,整天给他做这、给他弄那,我整天侍奉他,说实话,我对我的爹妈都没这样好过,对他我什么都肯干,可是他不仅不表扬我,还整天给我脸子看。于是就日久生怨:唉,我对他再好也没用,还是算了吧。由此而灰心、而退道、而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啊。
 
         还有的人心想:都说谁修的好,但一接触却发现他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区别。生活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习气毛病。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如我等等,于是就心生不敬,由不敬而成为对其呼三唤四起来。却不知这正是在增长自我的慢心、断送自我的慧命啊!要知道你做的,他能做。而他做的你却做不来啊!那种损失你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为什么?因为你所影响的不是一个他,你所影响的是众望所归懂吗?你们看看这个相、这个我、有多害人。这个相、这个我,有多可怕。最最可怕的是,我们深陷其中被自我所转而自身不知啊!懂吗?我的诸位。
 
         佛陀老人家在上面当中提到了心有四相的人。四相,我们都知道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菩萨还有这四相,那么就不是菩萨了。因为我经常听一些人张口闭口的从理论上讲得道理具足,让人听着很在理上,很爱听、很服气。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修行中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对于他来说,仿佛他所讲的那些人,也就是他所讲的那些人我众生寿者相上的东西,往往都是针对别人而说的。对自己也就是他那个我来说,似乎是没有关系似的。是不包括在其中的。譬如,什么你又错了吧,看又住相了吧。又住进去出不来了吧,又被我所转了吧。等等。被转的总是别人,而自己却很少也从不住相。当然嘴上也承认自己住相,但那只是在嘴上,心里从来不服。不信,每当一说到这个不好、那个不对时,这个不好不对的都是别人,而自己总是正确的。即便是不正确,也要绞尽脑汁的把它正过来。因为“我”,我是不能够不正确的啊!你们看看这个我相有多重,处处都离不开。
 
         什么是我相啊?我相就是离不开我啊。正是这个我,障碍、阻止了我们由理念成为行菩萨道的步伐。
 
         什么是相?相,简而言之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现象。就是人所能想到的任何思想、观念和有无的分别。
 
         什么是我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的、我的、他的。所以众生才会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出活人脑子来。而众生相就是人相的总和。有了前面三相,寿者相也就出来了。譬如我要注意健康,他老气我。为什么气我呢?他们(众生相)挑拨的。这样下去,我老受气,我怎么能够长寿啊。你们看,寿者相出来了。都说不怕死,你们哪一个最初修行不是为了自己身体好、不生病、多长寿呢?哪一个不是?哪一个一开始修行就说我的修行是为了人民,为了众生?为了众生的生,我宁愿去死?哪一个修行不是为了自己如何好,自己身体如何不生病、得健康、得长寿的?这就是寿者相。你们看这四相是相连在一起的。是人类众生所共通共有的。而将四相归纳起来,根源则还是在这个我上,不是吗?是的,所以,如果把我破除掉了,也就没有什么挂碍和放不下的了。
 
        所以佛陀老人家在这里告诉须菩提:他老人家说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了我,什么是无我?就是修行不是为了自己,发愿不是为了自己,做好事不是为了自己,渡众生不是为了自己,总之做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为了众生。注意啊!这个为了众生,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行为上要去做到的。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到,做到了之后,自己又没觉得自己做什么渡众生的事情。因为无我嘛。只有这样,你才算是在学佛啊。懂吗?
 
        我们大家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我时,他就是佛,就是佛的境界。这就是,修无相的因,得无相的果。只有无相的果,才能成佛的道理所在啊。所以修者你一定要记住:有相的因,只能得有相的果。而一切有相的因,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不是成佛的因。要修无相的因,才能成就无相的果。也就是成佛的果。
 
        那么如何才能无相呢?就是你念佛、修行、做好事、善事,不要一直认为做这些是为了证那个无相的果。如果有一丝一毫这样的想法,那就不是无相,而是有相了。不仅是有相,是一种执着了。
 
        那么什么是无相?无相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啊!犹如我们种菜、种田、养鸡、喂鸭一样,你只要浇水、施肥,只要辛勤的为他们去付出,你只要努力的去做就行了。只要努力做,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不是吗?这就是修行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的道理所在啊。诸位如果能够这样的去理解、去体会、去修行的话,你就一定能悟出什么是无相的因来。有了无相的因,就一定能结出无相的果。到了那个时候,你的追随佛学就不是空喊了。而是在实证了。实证什么?实证虽度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啊。
 
    复次,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其次。有人说是须菩提听不懂。所以佛才又给他说了这次一等的。错也,不是“须菩提”听不懂啊!而是尊者怕我们听不懂。所以才又为我们问了这次一等的。
 
         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老人家告诉他说:就是这样住,这样降服其心啊!是不是这样说的啊?这是第一义,也是圣义。是不可言说的。就如同当年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历尽了千辛万苦,到了西天,见到了佛祖。当时佛祖说:他们太辛苦,太不容易了,来,请把最上等的拿给他们。于是大弟子迦舍就给他们拿了第一等的无字真经。但是,唐僧他们看不懂、没有字啊!怎么看?注意呀:孙悟空可是神通广大啊!结果连他也看不懂。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神通和智慧是不能等同的。是没有关系的。你本事再大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请记住: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所以师徒几人面对着无字真经与迦舍尊者大吵大闹的折腾起来。佛陀听闻后将迦舍尊者叫到跟前问其缘由?“迦舍”尊者答曰:按照释尊的嘱咐,拿给他们的是上品的无字真经.正因如此。“释尊”,他们才吵闹着说我在欺骗他们。佛听迦舍如是之说后,摇头叹息说看来是看不懂啊!既然看不懂那些没有文字的经。那就求其次吧!于是迦舍尊者只好又拿给他们差一点的,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有文字的经典啊!
 
          复次,就是这个差一点的。既然不懂得如何降服其心,做不到第一义,听不懂圣义。那么复次,只好再求其次,再讲差一点的给他们听吧!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这个无所住是无形、无相、无我、不可琢磨的。因何如是说?因为我们的好坏善恶在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的这种众生本空之下,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这样说大家能懂吗?也就是:无垢、无净、无善、无恶、无智亦无德!用直截了当话说,就是身为菩萨你应该做到“无我”。既然连我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你、我、好、坏的区别呢?请注意:倘若你把看还给色,把听还给音,把想还给思,也就是念。把气还给天,把血液还给水,把毛发、皮肉、骨骼还给大地。当把这一切该还的都还了时你再看看自己究竟还剩下什么?
 
          你会发现,那个会哭、会笑、会恨、会爱、知冷、知热、知痛的我,哈哈,被拆扯的荡然无存!而剩下的只是一个荡然无存透明而赤裸裸的空体。注意啊!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住。就像我们的世界,今天留不住明天,后一分钟留不住前一分钟是一个道理。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但却什么都没有恒久的留下来。仅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不难理解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有而不住的“空体”.而我们,当我们把该还的都换回本原之后,你会发现一个连我都没有了的人,哪里还会有爱恨区别生存的处所?
 
           看到嘛?随时来,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随时随地的无所住!
 
一起来啊!荡漾在浩瀚的“法”海里,去体会“法性”归于本原的任运自在。这就是法的魅力!
 
           好,接着让我们一起来跳跃于这“开佛知见”的大智慧海。随着智慧者佛陀进入“法性”的洗涤和净化。佛告诉须菩提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应于法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就是对什么都不要滞留。啊!如果将其来之来还之于去之去。就如同将云还于天,将河归于海,将我们肉体回还于大地一样,让时光、声音、思想自由自在的运转、飘扬和流动的话,那么这个自由自在的运转、飘扬和流动就叫无所住!而我们却恰恰相反的人为的想把他们束缚在某一个时刻上。这个束缚就叫住!正是因为住,所以才有了负和正的分别。有了你与我、好与坏、多与少、亲于疏、公与私的区别。才有了喜怒哀乐、情绪烦恼的变化。。这种由烦恼影响的不舒畅,无疑就是住。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件高兴的事,它同样会使你一连几天都高兴不已。但这种高兴和兴奋也是住。
 
           就这样一件件高兴而烦恼的事情,一年又一年重复积压在一起形成了坐在我们大家身边的你、我、他。也就是我们这些停留、住在喜、怒、衰、乐上的人!而今,我们追随佛学,就是要将其颠倒了的还回原貌。也就是将有所住的我们重新归回到无所住的本来中去。成为佛陀所说的于法应无所住的人。那么什么是于法应无所住呢?概括起来那就是此心随时随地无所住,好的坏的都不住。注意啊!往往一些人道理明白了但生活中却做不到。原因则在于,他(她)只用这个道理去衡量别人而不去校正自己。所以尽管闻法修行懂得了道理。但常人具有的他(她)一样也去不掉。注意啊!这个道理一定要运用于生活哦。是随时随地啊!不要人家给你几句不中听的,你就乱了方寸。更不能为孩子不上进、先生、太太打麻将,就整天怨声哀道的失眠睡不好觉。那你就是有所住。就是被烦心的事所转了懂吗?你会说我懂。而我却说你不懂!信不信?就在此刻、在你和我谈话的此时,倘若有人瞪着你,而你分明感到他目光中有着一种就你爱出风头的轻视。就人家看你的这一眼,你心里会怎么想?会什么都不想么?会吗?然,当你后来才得知她是严重的斜视,她看你时其实瞪着的确是别人时你又有何感想呢?
 
            不要以为我这是在红口白牙的随便说给你听,你也听过即过,听过不住。听了当没听一样,不住嘛!左耳听右耳就让他跑了。倘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无所得而有所失的正是你自己哦。
 
            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行于布施?行于就是去做。布施有三种,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为布施。财布施就是身外的物质,象金钱、物品等布施,也叫外布施。法布施就是精神上的。如讲经说法,启发你的智慧,让你从心灵上得到解脱。这就是法布施,是心性上的所以也叫内布施。无为布施就是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布施。(就是大乘菩萨行的布施。)在这三种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殊胜的布施。
 
           注意噢:不管你做那一种布施,都要以无相的心态去布施。不要心存:寺里开法会,我家里拿了好几百。建大殿拿了好几千。我给谁布施过钱、给过谁衣物、帮过谁的忙等等。只要你有这样的想法,无论你帮过谁、拿过多少都没用,都白拿,拿多少都起不到修福的作用。
 
            岂不知,无论你怎样了解众生本空,你有了病还是会苦,受了伤还是会疼。要知道即便你心性觉悟、了解了众生本空也就是自性本空。但是,你减轻的只是精神上的痛苦,而肉体上的痛苦是不会消除的。会么?因为我修行我念佛,因此做手术就不用麻醉了是吗?因为我修得好、所以与普通人相比痛苦、悲伤、以及面对失去亲人之痛时就应该无所谓是么?因为我是“乘愿”再来所以一切除了人以外的生命体来到我这里来,我会没感觉会不痛苦是么?只要有了智慧,身体就像金刚一样无毒不侵是么?
 
             告诉大家,不是的!
       修福,是对你向善的验证。因此说一个智慧的修学者也一定会是丰衣足食的有福之人!除非你有而舍去。其代表如释迦佛佗!同样一个智慧者除了精神与境界之外其肉体与普通人并无区别。其代表如释迦佛佗及所有成就者亦复如是!我们有些修行人非常不理解,而且疑。疑什么呢?疑我都信佛、归依佛,都觉悟了,为什么还会生病、还会不顺、还会有这么多烦心的事来找我呢?佛老人家为什么不保佑我呢?为什么呢?告诉大家,就是因为了知了众生本空,也就是见性开悟,你只是在修慧啊!而要减除现世的不顺,及未来生的不顺,也就是消除现世的及未来的不顺、痛苦和业力,你就必须要消除以往的业力。就必须要修福。这叫因果不昧!欠了人家的,你就要还、就要了。众生平等,没有谁可以破这个例的。谁想消业?你如果想消业!你就必须要将你的业暴露和展现出来。换句话说,只有业现前了,摆在你这了,你承受并经住了这个考验了,你才能消业。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业是在承受和经历中去消除的。而不是靠除了你以外的别的什么东西。不要一遇到一点痛苦的事、烦心的事和违缘的事你就沮丧的不得了,就觉得这不是好事情。告诉你,越在这时,你越要正确对待,千万不要让负面的情绪把自己给转了。那样,就不是消旧业而是添新秧了。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的违缘、痛苦和悲伤呢?就是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啊!所以要想消业,必须修福。或者说唯有修福才能消业。
 
         重点一:心灵的解脱,修慧。二、肉体的业力解脱,修福。福慧双修,最终方能得大自在解脱矣。切记切记呀!
 
         现在让我们转回来再谈行于布施,那么什么是行于布施呢?简单地说,行于布施就是处处做好事,做完即完,心中不存。不存我做了好事、做了善事这样的想法。要做到随时随地的做随时随地的无所住。做了和没做一样。不要做一点事,就恨不得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就是做不到。我每次去寺庙时,都要上点布施。你说我什么都不为。我要说:恐怕你还没有这样高的境界吧?不可能什么都不为吧?因何如是说?因为倘若你真的懂得二者的道理了。你就会懂得其实去寺庙和去医院是等同、没有什么区别的啊!可你并没有去医院。说明你真的是没有懂啊!否则,你为什么不把布施,把瓜果梨桃、香蕉桔子苹果鲜花送去医院呢?或许那里的人们更需要这些不是么?那么为什么你不去医院?非要去寺庙呢?为什么?因为你要吉祥、要平安、要保佑、要加持、要这要那,你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有所求、就是住相布施,是有所住。而行于布施,是处处行布施处处施而无布施住。只有这样的布施才会福德不可思量!
 
         佛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在说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呢?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啊!换句话说: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就是修无所住!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得下。以无所住去行布施,这才是菩萨果的修行啊!无论你念什么还是修什么。你是在这样做么?不是。你就是白忙活。这样说能懂吗?能懂还是不懂,能懂,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告诉大家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挂在心上,就是做了和没做一个样的去工作、去生活去与人相处。这个道理看来大家都明白,但是光明白还不行,关健的是你要去做,一定要去做!只有去做、做到了。你才会有所收获。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哦。不然的话,你听经和不听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更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大家也懂得了财布施就是将钱财拿出去为众生做奉献。这个做贡献不仅仅指大家把钱财物布施给寺院。其中还包括,给孤儿院、养老院、医院、教堂、学校、希望工程、灾区等等。这些都为财布施。法布施就是把经论、佛法的道理讲给众生听,使他们听后有所收获。注意,这个法布施,也不仅仅指将佛法的道理讲给众生听。其中还包括老师教育学生,监狱的劳改人员将做人的道理讲给受死刑人听。还有那些社会调解服务者,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宁,这些都为法布施。无为布施就是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也就是以大悲心去帮助其他的生命。这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国防保卫者等,都是在做无为的布施。记住我们大家学习佛法,一定不要脱离了生活。不要搞得拿起佛经来是一套,放下经文到生活中去做的是又一套。要记住,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践行的佛法。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追随佛学的弟子。懂吗?
 
         以上讲的都是佛教所提倡的三种基本布施。但是这三种布施都是有相的布施。还有一种布施是无相的布施,也就是内布施。注意,什么为内布施呢?内布施是属于我们自己内在的布施。也就是看的破、放得下的自在布施。因为人最难的就是放不下自己。因为放不下,所以永远无法战胜自我。由于无法战胜自我,所以也就看不破放不下。由于看不破放不下,也就永远不会自在。不自在就会很烦、很苦、很累、很没有生活兴趣。这就是在坐的诸位我们啊!是不是这样啊?你们觉得累不累?很累!不是吗?为什么累?因为你什么都放不下。不是吗?倘若你把这些都放下,不去计较。你就按着怎么乐怎么活的活法活一次给自己看看。所以说人生最难的就是放下啊!而我们修行,就是要学会放下。放下做什么呢?放下得自在!
 
         注意啊,不要我这里一说放下得自在,又一说给自己找个活法,找个乐的活法,你就去吃喝嫖赌抽,这下好了什么都敢做了。家也不要了,孩子也不管了。有两花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整天不回家。那可不是自在啊!那叫放任、叫逃避、叫造业。懂吗?我这里说的放下是由理解、原谅、不计较,然后去做到包容。这样说大家能不能懂啊?这个放下是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的。你放多少,就自在多少。放的少就得的少,放的多就得的多。如果你彻底的放下,你就彻底的得到了。这个彻底的放下彻底的得到的过程,就是内布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布施。诸位,放下,放下吧!放下就是内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什么是色,简单的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所以叫色身。这个色身是由地、水、风、火四大而组成的。譬如肉体骨骼由地而生,所以归于地。血液归于水。呼吸归于风。体温归于火。你看看这个色身归来归去还剩下什么呢?了无可得了不是吗?而将这一些聚在一起就为色。而有色就有相。就要住于声香味触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就是色,色就是相。
 
         譬如有些人生病做手术,心里也明白自己的身体、肉身、也就是这个色身出了毛病了别管他。放下,放下他,别去想他。但结果会怎么?结果伤口疼的受不了。为什么疼的受不了呢?因为住在色身上。越怕疼越想着疼,越想着疼就越疼。为什么?因为你念念都住在疼上了懂不懂?他不疼才怪!
 
         再譬如,你想打会儿坐。平常家里电视也这样开着,但是由于你不住于这个电视的声音所以打坐时坐得很自在。但是倘若有人提醒你说:这电视的声音不会影响你吧?哇哈哈!这下子你再上坐看看,怎么坐怎么觉得这个电视的声音真烦人。越想不听,声音越往耳朵里钻。为什么?因为又住上了。又住在这声音上了。不是吗?住。不告诉大家,有这些想法都不对,都为住。怎么办?赶快放下,应无所要再去想它了懂吗?
 
         触,这个触普通人是很难感受到的。这个触是内住妙乐的意思。由刚刚开始时跪在那里的那种膝盖酸疼、腿不舒服,跪十几分钟就受不了的那种滋味,变的不仅能跪,而且一跪就是几个小时了。不仅能念,一念就是几小时了。而且越念心里越亮堂。越念心里越快乐。一天不念心里就不舒服,于是就特想念,特别愿意进入那种心里美的状态中去。
 
         注意啊,这个心里美的感受就为内触。同样,喜欢打坐的人亦复如是。刚一上坐时,不是这里麻就是那里疼,很不舒服。但是坐的时间长了,两条腿不但不麻不疼了,而且变得好轻松好舒服啊。于是由起初上坐时的疼痛,又变成贪图起打坐时的那个坐中的舒服和快乐了。注意,这个舒服和快乐就是内触妙乐。
 
         所以我时常听一些老修行们这样说:初闻法时都非常热情助人、非常踊跃的为他人跑前跑后、非常喜欢为道场做事情。但时间一长。这些人变成了。“我现在哪也不跑了,一个人在家念佛、打打坐,挺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探讨之后,他们找出了,确切地说找到了、体会出了打坐的甜头。所以就自顾自的躲在家里独享起内触妙乐来。
 
         注意啊!这个内触妙乐,这个身体上快乐的感受,就是触。这个触是非常害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这种内触妙乐的人,即便是修到了、或有了一定的禅定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却是唯我的自了汉境界。也就是自享其乐的境界。但正是这样一个境界,会轻而易举的断送掉修者的大乘菩萨行愿。会使他成为不为别人、只为自己的小乘罗汉坯子。而正是这个小乘罗汉的妙乐,会使他远离大乘佛法的修行。我们大家必须明白: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如果不学大乘,不走大乘的菩萨行,是永远无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一点你们一定要切记切记啊!
 
         不要以为你自己美不滋滋的就算完了,告诉你那样你就把自己给断送了。为什么?因为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啊。而你恰恰住在了妙乐上。所以我时常听一些老修行们这样说:初闻法时都非常热情助人、非常踊跃的为他人跑前跑后、非常喜欢为道场做事情。但时间一长。这些人变成了。“我现在哪也不跑了,一个人在家念佛、打打坐,挺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探讨之后,他们找出了,确切地说找到了、体会出了打坐的甜头。所以就自顾自的躲在家里独享起内触妙乐来。
 
         注意啊!这个内触妙乐,这个身体上快乐的感受,就是触。这个触是非常害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这种内触妙乐的人,即便是修到了、或有了一定的禅定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却是唯我的自了汉境界。也就是自享其乐的境界。但正是这样一个境界,会轻而易举的断送掉修者的大乘菩萨行愿。会使他成为不为别人、只为自己的小乘罗汉坯子。而正是这个小乘罗汉的妙乐,会使他远离大乘佛法的修行。我们大家必须明白: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如果不学大乘,不走大乘的菩萨行,是永远无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一点你们一定要切记切记啊!
 
         不要以为你自己美不滋滋的就算完了,告诉你那样你就把自己给断送了。为什么?因为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啊。而你恰恰住在了妙乐上。一个和尚闻鸡而起修,日暮而禅坐。四祖问他: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呢?那和尚眼也不睁的答了两个字:观心。就是这样一个目中无人的人,当在四祖的引导之下,明白了修行的意义之后,顿时由一个只顾自己,连看人一眼都觉的多余的人成为一个一天往返一百多里路,每次都背回一十八斗的米来,早出晚归,三百人吃饭,从没让寺里断过粮食。你们看这就是由小乘转大乘的过程。也就是从自了汉到菩萨行的过程。后来法融禅师在牛头山传教弘法,法喜大盛,再后来法融禅师无病而终。据说当时连鸟兽都哀嚎不止。好了,我之所以为大家说这个故事,是想让大家明白,无论你有多么高的功夫,只为自己就永远无法得到解脱。明白吗?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法”。法是代表思想、意识、观念方面等。前面我们说了不住声香味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法呢?首先,我们明白什么是住于法。譬如:你说我悟了、空了。一上坐什么都没有了心里觉得空洞洞清静静什么都没有了。注意!当你觉得心里空洞洞、清静静时,你的这个空与静就是住于法。也就是你心里还有个空与静时,你就已经住落在法上了。
 
          经常有人问:“我一打坐,就把自己坐空把这个身体坐没了。这个是不是?”于是我问:你怎么知道你这个身体没有了?答:我心里感觉着是没有了。我说:那什么时候把你那个心里感觉也丢下了再说。
 
          为什么要和他这样说呢?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做到不住声香味触法啊!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能说在学佛。同时也会有人想:我也没想着一下子就成佛啊!我念佛只是为了想去西方,到了西方就好了。没有这么多的痛苦、业力……然后再从那里开始修行、在那里花开见佛等等。搞没搞错啊?知不知道虚空法界中如同“西方”一样的罗汉、菩萨的国土有多少?当然不知道!好!先不说这些,请你在你去西方之前告诉我,什么境界去一禅天、什么境界去二禅、三禅、四禅天?换句话说你认为自己与玄奘与弘一与夏莲居这些有血有肉的修者比如何呢?再说了。你了解多少身处于那种境界的感受呢?另外,到了那样清静的地方如何发无上菩提及如何行菩萨行呢?岂不知,这正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呀!
 
          请记住啊!无论你到哪里,不发大乘心,不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行菩萨行都成不了!只要你发大心、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你就要去行。行?上哪去行啊?上佛菩萨堆里吗?用不着。那么到哪去呢?自然是哪里最需要到那里去。那里需要啊?人世间!对,这里,也只有这里最需要。你看!转了一个大圈你还得回来。还得从这里开始去行去利益众生。才能成就你的无上菩提心!哈哈哈
 
          每一个修学者都应该问?这个问题弄不清楚你还学个什么呀?要问?别人成就了都没来,就你能来?即便你来了。不发无上菩提及达成行愿的心又有什么用?再说了乘愿再来受不受人身报啊?做不做人啊?只要受人身报,只要做人,他就要去承受,就要去品尝人所具有的一切酸甜苦辣。就如同释迦佛陀,你们说他成佛的那一生算不算乘愿再来啊?他受不受人生报啊?生老病死苦集灭道。他哪一样没有经历过啊?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大乘修行者呢?只念佛、只诵经那是不行的。怎样才行啊?佛陀老人家在这个谈空论有的《金刚经》中已为我们说的非常清楚明白了。他老人家说修大乘就是不住相。所以紧接着佛老人家告诉须菩提说: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是佛老人家这样说的。菩萨也就是一个大乘修行者,一个发大乘愿力的人,应该是这样子来布施来修行的。怎么样布施、怎么样修行啊?应该不住相。一点点相都不留,有一点点,你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佛老人家为须菩提讲着讲着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然后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告诉你。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不住相的去修行去布施!为什么呢?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说,如果一个修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不住相的去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那么大呀!什么是不可思量啊?不可思量就是没有办法说。没有办法去想的那么大!这里提到了两个字:福德。往往一提到福德,人们就想到了功德。甚至觉得福德就是功德。这个概念是非常错误的。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走出世间,在清净心中证得的。当然如果你有本事,在滚滚红尘中,身于尘而不染,同样也可以证得的。换句话说,功德是积功累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就象我们随佛修行,一点一点的把“我”去掉。在去掉我的同时,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我们的功德。功力也就是你为众生心甘情愿所做的事情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功德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那要看你是不是无条件的在付出。
 
          而福德就不同了。福德是世间法,是人世间的福德。不管修不修行,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什么叫福德呢?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不缺吃喝、不缺穿、身体好、有份好工作、有钱用就叫有福德。因此福德又分人世间的福德和享清福的福德两种。第一种也就是世间的福报,此报为世间法。人们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第二种清福,为出世间法。人们接受起来比较难。譬如说某某人发了大财,开了厂子做了大买卖。钱财有了。于是紧接着车有了、楼也有了。这就是世间的福报。同样倘若还是这个人,由于年龄大了,把产业和事业都交给后人去做了,按说他该坐在家里,不缺吃喝的当当老太爷了。但是,许许多多的人却偏偏享不了这个清福。享受不了这份冷清和寂寞。是不是这样?岂不知这个享受不了的冷清和寂寞也就是清福,也就是真正的福报啊!我们大家要懂得,当你清闲的最无事、最无聊的时候,正是你享受福报的时刻。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显得无聊和清闲呢?有吃、有穿、有钱、无病、无烦、无恼、无愁,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享清福。但是,往往人到了这样的时候会因闲而生出许多事端来。一句话那真是清福不会享,闲想出来的啊!不是吗?可是知不知道,这个闲得没事的时候,证说明你正处于一切都很顺心的时候哦!而这个没事和很顺心正是许许多多缺衣少穿和重病不健康的人用金钱买都买不来的福报啊!
 
          我时常听一些人这样说:我念佛、烧香、供养、行善、积德,怎么还是过的这样穷呢?而有些人不信佛、不烧香、为人很恶,可他为什么偏偏又有权又有势呢?为什么?告诉大家,这就是因果不昧!要知道,福报是讲因果的噢。也就是先有因然后才有结果的。
 
          说佛过世百年之后,印度有一个很有名的阿育王。他的王位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在佛陀住世时,有一次在化缘的路上遇到两个在路边玩沙子的小孩。他们看到了佛,又见佛的手中托着钵。其中一个孩子就把手中的沙子很恭敬的放在了佛的碗里。并说:这个,供养你吧!佛说:善哉、善哉,于是,就预言说:以此功德,百年之后你可以转生为帝王。阿育王就是以一把沙子的供养而成为帝王的。
 
          可能有人心生怀疑:怎么可能?为什么一把沙子也能成为帝王呢?我供养了那么多,布施了那么多,为什么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呢?告诉你,尽管那只是一把沙子。但他那是无心供养啊!而你却是在有心,也就是有相、有目的的在供养这就是区别。懂了吗?
 
          所以穷者你也不要委屈。富者也不要张狂。既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积累下世的福报因缘。使下一生自己过得好一些。
 
          注意啊,我前面讲过,在这里再强调一遍:之所以有些学佛的人很穷,有些不信佛不行善的人富,是因为福慧过偏。也就是不圆融造成的。换句话说,这种两极分化的不平等,是要以你的福慧修的多少来决定的。譬如倘若你只修福德,不修智慧那么早晚你是会掉下去的。同样如此,如果你只修慧,而不修福。那么你的下一生、下下生恐怕还是会受穷的。原因就是福慧过偏造成的。而修行就是为了突破这个两极分化。让注重修慧的人,增长福报。让偏于修福报者,增长智慧。这个福慧双修的结果就是获得佛的境界和圆满。听懂吗?所以我们在学佛归依时会把佛称为两足尊。两足尊就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的意思。《金刚经》也正是教给我们福慧怎么修的经典。明白了吗?所以佛说: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太大了。大到想都想不到的程度。
 
          佛老人家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让我们不住相啊!正是这个意思啊!所以佛陀才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老人家在前面一段话里用了那么多不是虚空、不是四维上下的比喻,只是想让我们明白和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一个大乘道的修学者要能做到一切相不住的来布施。也就是无相的去布施。那么这个不住相的布施,只有这样所得的福德果报才会大得尤如虚空一样的不可思量啊!大家懂不懂?你说:我懂了,明白了。以后不住了。错!为什么?因为当你答不住时,已经又住上了。会吗?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句话是佛老人家告诉我们的又一个修行方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大乘修学者,你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那就是无所住啊!无所住不是空啊,空也不是没有啊。你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一说无所住就以为不住了,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空了。告诉你,“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空不是没有只是不住。就像流水永远不停的流。但昨天之流水绝对不是今天之流水。他是源源不断的,流过又来,来了又去,只是不住。永远不停的流过去。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啊!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流过去。不是无啊只是不住!
 
          佛说:须菩提啊,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说一个学大乘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这样,无所住的去用心修行那才算是真修行。所以在为我们讲《金刚经》时,翻来覆去的却没有一句谈到空。只是拿虚空来做比方,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无所住。让我们懂得无所住不是空。然后又告诉我们,如果真的修到了也就是做到无所住了,那么我们的福慧也就圆满了。
 
          记得佛在《金刚经》一开始就问须菩提,佛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而没有在一开始就问:南方、北方、上下四维等可思量不?为什么呢?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之机升起的地方,是生气方。
 
          须菩提,于意云何?就是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是什么啊?可不可以以身相来看见诸佛呢?注意啊!刚刚佛老人家在上面教诲和告诉我们学佛不要住相,并且说了不住相的福德及不住相成就智慧的功德及不可思量的好处。而现在话锋一转,又进一步的告诉你怎样见佛。据经典上记载,佛的每一种相都有每一种相的功德。譬如用衣服来供佛,可以来生不缺衣少穿。用鲜花供佛,来生会很漂亮。用药供佛,下一生不生病等等。那么我现在要问诸位:什么是身相?换句话说:身相所指的是什么?大乘的佛法中,佛有法、报、应三身的说法是不是。三身也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应身佛也叫应化身佛,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啊?
 
          注意啊,法身佛就是佛的本性。那么佛的本性是什么样子啊?佛的本性也就是如来本性他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遍一切处而无形无相的。所以佛的法身是没有身相的。《金刚经》中称如来就是法身佛。
 
          报身是指为了满足大菩萨们的心愿,在法身佛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是具足万德庄严身相的。譬如东方药师佛就是报身佛。
 
          应身,是指那些为了渡化有缘众生而显现出来的身相。譬如娑婆教主释迦牟尼即是应身佛。其实这个应身也是从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的身相。通常佛经中常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指的是应身佛的身相庄严。
 
          再换句话说,报身和应身都是有身相的。但是法身如来却没有身相。这样说是不是能听懂了呢?懂得了法、报、应三身之后,让我们再谈为什么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其实这句话也是问给我们大家听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看佛在上面教我们不要住相。佛老人家说,要我们不住相的去布施。既然不住相就是指对所有布施的对象都不要住相。众生是布施的对象,不要住众生的相。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名称,并没有一个什么真实不变的身相存在啊。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须菩提这样说呢?因为须菩提非常明白身相是瞬间在变化着的,是聚缘则生,因缘显现的。就如同我们每一位一样。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有生有灭、因缘相聚的分子结构而已。是聚则合,分则散不真实的虚妄相而已啊!注意啊!活的长那叫长寿,而不能说是不生不灭的法身。那么不生不灭的法身是什么样子啊?于是佛老人家进一步说了两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
 
          哪两句话呢?第一句:佛说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第二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对须菩提说:你说身相只不过是一个称呼、一个名字,并不是实有的而是虚妄的。这样说是对的。不仅身相如此,包括世上一切所有的相都是如此啊!凡是一切可以称为相的东西,都是由本性中的因缘聚合而显现出来的虚妄。于是紧接着佛又说了第二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说:须菩提啊,你说这个身相不是法身如来,这样说其实也不能完全算你对。为什么佛老人家这样说呢?这道理就如同水和波的关系,就如同水和酒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茶的关系一样啊。如果我们把佛的法身比喻成水,把佛的身相比喻成波。那么水之所以起波,是由水而有的。换句话说,佛的身相也是从如来法身中应合他们(这个他们指的是大比丘们),也可以说是应合我们相应的缘显现出来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虚妄、都是非相。从而不再执着在任何相上了的话。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还有我们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来。这道理就如同见波就是见水一样。这样说大家明白吗?
 
           再换句话说,不管是用这水泡茶,还是用这水做酒,还是用这水做冰。不管用这它做什么,尽管它在相上改变了,但是这水的本身性质,也就是法身却从来没有变。既然如此,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说修行成功的人、也就是修行成就的人、也就是大彻大悟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其本身也是法身的体现呢?
 
           当然可以,是不是?只是法身可以体现,但法身的确无相。不是吗?如果诸位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懂得了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都不要住,也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了,那么就可以见到如来就可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也就是即见如来了。这样说可不可以?当然可以!

 

作者:无住  只要真心发愿,无论是善的愿望还是恶意的愿望,所发之愿望都是非常灵验的。所以往往我们说谁好时,并不灵验;而说谁不好的时候却出奇的灵验。为什么?因为往往骂人比赞叹人时更发自内心。因为那种恨是真心饱满无虚的。所以不管你说好话还是坏话,只要发自内心就会灵验。
      因果,我们都懂,那么什么是不昧?不昧:就是不能逃脱!就是做了,你就要受!不可能上辈子杀了人,或这辈子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然后说上一句:“我学佛了,不干坏事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告诉大家,不可能!所以,我们有些学佛的人,家里或个人一旦出现不如意或有病有灾等烦心事时就犯嘀咕。心想:“我没做什么错事啊,我这段挺好的,我这辈子没缺德呀?为什么这些不该发生的事儿会发生在我身上呢?”为什么?这就叫不昧因果。
      你这一生是没做,但你上一生做没做?只要你做过,就要受!无论是谁,不管经历多少生,有业就要了。这就叫不昧因果!
      就如同两个在这一生无怨无仇的人,由于过去生的因,在这一生相遇,彼此遭受因果。让一个人穿越轮回再来接受这一切,自然接受起来很不情愿。不情愿怎么办,不情愿你也要还,不情愿你也要受!这个还和受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但这个受的滋味就是还债,就叫“消业”,就在了缘!
      修行的全部意义就是还、了、消!你自己的还了、了了、消了,你就去替众生还,替众生了,替众生消!这个替众生还、了、消的过程就叫承担!
      如何消业?可不是像我们平时那样嘴上说我信佛、我修行、我消业,就能消业啊!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上嘴皮加下嘴皮一张一合,念念佛就能消业!“上嘴皮和下嘴皮一张一合的念经那不叫念经啊!”或许有人要问:“那样不叫念经,该怎么念呀?”告诉大家,不是用你那两片嘴去念,是用心!请记住,心与心相应,才是真念佛!否则是消不了业的。举一反三,用在这里就是要与《金刚经》相应,相应才能消业。
       那么什么叫相应,如何才能相应呢?就是要把经文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请问又有多少诵读《金刚经》的人,真的把经文的内容融到生活中去了呢?倘若没有,怎么敢说自己在学佛、在修行、在消业增福?试问一下自己究竟将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了多少?。
       什么“真正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你真的不见他人过吗?倘若人家对你提点意见,有点看法,看你那个不高兴。简直过大了。更有甚者,什么“你又不是师父,你又不是悟者,你有什么资格管我?我除了师父的,谁的也不听;除了经文,谁也不相信”,等等。那么请问经文你真的能看懂吗?如果都能看懂,还要那些善知识、明师干什么?可见一句话好说,若真去做要比说难多了。而追随佛学就是把理论的说,变成真实的做。做到了就是在修行,做不到就是打妄语!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没有或在将愤恨燃尽了的时候,才会滋长释放出无限的慈悲与爱来,正是这种爱,使她将其延伸滋长,播种到每一个曾经像她一样的人的心田中去。去做什么呢?去温暖,慈爱,感化一颗颗如同父母般众生的心,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全部意义和目的,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什么是实相般若?其实这个问题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实相就是法说佛!
       为什么?因为实相也就是真实的东西需要我们到实践中去体会!
       那么如何才能证得?见性开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我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说他修得那么好,讲经讲得那么好,怎么他的妹妹不听他的呢?”在这里,我不能说她没有因缘福报,只能说是被业所牵,由于“业”的因缘使她听不到正法的声音,任凭你是谁,在修行的问题上是走不了后门的。不能说因为她是我的妹妹,是我的父母就可以给他们一个解脱。就能得好处。不!佛法是不能走后门的。无论是谁,只要没有见性开悟,你就不可以说你懂得或证入了佛法。而只能说是理解或了解了佛法。这个理解和了解的程度,是要与修者自身的种性及因缘业力划等号的。不能说生在同一个家庭,我们的业力就会等同。不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大家的业力不同,所以,往往同一句话有时有人一听就懂,有人听几遍都不会不懂。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句话,被业所牵!一旦见性开悟就意味着由“解”向“证”也就是由理解向实相上转移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见性开悟,也只能说是见到了道体上的空性。什么是道体?道体就是本源,是根本的源泉。什么是根本的源泉?就是宇宙万有。这个宇宙万有就是明心见性要见的那个真如佛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实相般若。换句话说,实相般若就是道体上的空性。只有找到、证得了这个空性,才能认识什么是自己生命的本源!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本源。只有找到这个本源,才能进入大乘菩萨行的修行。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意喻无坚不摧。“般若”意喻大智慧。“波罗密”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干什么?到彼岸离苦得乐!
        希望诸位能在《金刚经》的洗礼沐浴下,获得大利益、大加持、大智慧、大自在!愿智慧如海,与法界众生同在!
        什么是凡夫心?凡夫之心就是分别心!以这样的心来听经是不会有收获的。这一点修者必需弄明白,然后放下自我,以无我的恭敬心来听经的话,你们看看和以往会有什么区别,那个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
        佛,要求弟子们扩大心量,不能只求自己解脱。也就是不能只求自救,因为只求自我的解脱,只求自救,这样的“修行”太狭隘了。佛,要求大家应当以平等普度为目的。以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利益,以众生利益为已任。要这样的去修行,也只有这样的修行才能够扩展自我的胸怀。只有自我的胸怀扩展了,才能真正的无条件的去为他人做什么,才能最后达到利他、利已的目地。
         从什么是“苦集灭道”入首,并由懂得“苦集灭道”开始发心,然后由发心为了利益他人而勤修佛道,只有这样才能最后究竟解脱我们自己。就是说你要先为别人,最后才能解脱自己。
         什么是初发心的菩萨?就是从小乘步入为大乘的觉悟者。
         有些人经常问我:“为什么我还不觉悟呢?”那么我要问你觉悟了要干什么呢?即便是“悟”,也只能说你是体悟了当下而已,是“实践”实相般若的开始,是真正修行的起步。要知道悟后起修才是成就的开始!但是,往往有许多修行人正是在体悟当下之后,由于不好好保任,不善自珍重而退失道心的。
         无论轮回何处,只要能够将我见、我慢、我执,减低!再减低!能够将心中的烦恼、挂念、仇恨、冤苦、嗔心放下,那怕是片刻间的放下,也将会获得与佛“感应道交”的感受。
         有了金刚般若智慧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呢?无疑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这是所有经典的宗旨。不为自己,只为别人。通过利益别人长养自己,最终成就无上菩提。这一点修学者一定要记住!
         和尚二字含有破除一切烦恼和生死,证得最终果位的意思。“比丘”,翻译成中文就是讨饭的意思,注意啊!这里这个“讨”不是指到处乞讨要饭吃,而是指寻求到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的意思。所以才会有上乞法与佛,下乞食与一切众生的说法。也就是上乞法与佛,下乞食与一切众生的人叫比丘。
         身为出家众干净、整洁、威仪、礼貌、和蔼、亲切、慈悲、得体。这是应该的。但不能有损比丘“表法”的形象。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结论恐怕会让每一个追随佛学者目瞪口呆。因为除了自己之外,这个世上我们能够看得起谁呢?这个世上就没有几个让自己看着顺眼的人。这就是我们。这就是人的习性。看谁都不顺眼,唯独看自己顺眼,看别人都像豆腐渣,只看自己像一朵花,有哪一个人不这样,我们都这样不是吗?那么请你们告诉我,倘若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修行,能够平等吗?不,是很不平等。是不是?我们现在之所以整体修行境界(认识)上不去,就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要知道不平等的心,是无法回归的。只有在最平等、最平凡中才能展示出非凡的伟大和佛陀的境界来。而我们是什么呢?我们是一个个都不甘心于平凡啊。这样又怎么能相应于佛的境界呢?就像许许多多的修行人只在高处找出路、找境界、找解脱、找灵感、找“往生”。唉!这样的找法,怎么又能找到呢?那真是世人都想成仙佛,却不知“仙佛”成就在世间啊!这一段对佛陀日常生活的叙述实在是胜过千言万语啊!如果我们能够时常拿它以身作则的比一下,如果能够常常拿这一段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相对比,你就会找出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佛老人家的一片苦心,才能报“佛恩”啊!
         尊者出家前是印度的首富。虽然富有,但是他却特别同情贫苦的人。正因如此,所以他所收的弟子都是穷苦的人。他所化缘的处所也都是贫民区。每当问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我要给那些穷苦的没有“福报”的人去增福,好让他们来世生活的富裕。而佛陀的另一个弟子。具有“谈空第一”的须菩提,却恰恰和他相反,他特别喜欢到富贵人家去乞食化缘。他也有他的说法,他说:“这些富贵人啊,不知惜福。所以要替他们下一生积些福报。免得他们来生没饭吃”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佛陀为大家规定了沿街挨门挨户乞讨的戒律。他要求弟子们要挨家乞食。不分穷富。一视平等。
          佛说,说什么呢?他说:“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稀有世尊”,这四个字,是对佛陀的赞叹和尊称。如来是统称,确切的说是所有佛的统称,是对成道、成佛者的统称
          正如《金刚经》所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是不生不灭,无喜无忧,一切平等,永远存在,不动也不静的。换句话说,他永远在这里,无论生与死,只要你坚信不疑,他永远都会伴随着你,无论上天还是入地。这样讲能懂吗?(记得有句话叫做“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就是说人死的时候金钱、名誉、地位什么也带不走,只有你的业会跟着你。其实这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那就是与业力共存着的还有智慧!请大家看一看“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其实我们那个所谓的能懂也只是理上的懂啊!否则,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去心外求法呢?这就说明许多人真的是不懂啊!尽管佛说心外求法实属外道。可是人们还是一个劲的向外求,为什么要向外去求呢?因为找不到向内的路途。找不到!自然就会“盲修瞎练、狐疑不定的向心外去求”!所以说,那些“盲修瞎练”的修行人比不修者更可怜。不要以为那心外求法的不是自己哦。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紧紧地抓住自己执著与己见不肯放却的同时,又在向心外去求啊?岂不知我们的这种执著与固执其实就是和自己过不去。确切的说是和自己的解脱、超越、成就过不去!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许多修行人无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一心想解脱但永远也解脱不了的盲区。只是自以为最虔诚、最真修的我们被无明带动着偏离了佛道误入了“邪知邪见”而不自知!
             “菩萨”指觉悟者,确切地说,菩萨的全名应该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菩提萨埵”是梵文,释成中文就是觉悟有情,简译成菩萨。我们现在知道了菩萨就是“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觉悟有情。
           那么为什么要觉悟和成就呢?因为觉悟是为开佛知见。也就是与佛相融。所以仅“悟”是不够的。悟,只是修行的开始。确切的说,悟,是实践佛法的开始。正因如此,正因“悟”,对每一个修学佛法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觉悟。是成佛的第一步。是实践菩萨行的开始。是通向无我的桥梁。无我,就是佛的境界。你们不是都想成佛吗?告诉大家。要想成佛你首先必须觉悟。只有觉悟才能“开佛知见”。因此,不觉不悟不无我。是永远也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的。
           一句话:心甘情愿做白痴。觉悟的人必须去行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利益有情!”什么是利益有情啊?就是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讲条件。换句话说,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在利益有情。“行持菩萨行”就是在觉悟有情。菩萨行的宗旨是什么?就是心甘情愿自动化的去为人民服务,懂不懂!好难啊是不是?放得下不难。不难吗?看不破很难。到底难不难?这需要每一个大乘修行者、去亲自做了才知道。没有体会,没有实证,是永远行不了大乘菩萨行的。换句话说,没有体会,没有亲证是永远行不了大乘船,走不了大乘路,得不了大乘果的。
            佛,(如来)是无我者!菩萨,是利益有情者!
            好!下面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善护念。”善,在这里就是好好的“关照”看好自己。看好什么?看好那颗觉悟的心,看好自己这头牛不要到人家的麦地里去。也就是“善护念”,护念什么呢?护念自己的思想,护念自己的念头。“善护念”就是好好的照顾着自己的思想,念头,意识,心念,念法。注意啊!这个念法才是念佛的念法啊!
            这个“善护念,”好理解,但如何才能做到“善护念?”可以说做到“善护念”很难。我时常听一些人这样说:修行就是要时时“关照”自己这颗心。我呀,现在时时刻刻都能看好自己这颗心。等等。现在我要问的是什么是关照?你在怎样的关照自己?能关照的住吗?有的人或许会说,我念佛,持咒,照着佛说的去做,这就叫关照。那么我还要问一句,在这样做的同时你觉得“关照”住自己了吗?似乎答案还是关照不住。为什么?为什么照不住?难道说“善护念’这三个字有问题吗?否则为什么照不住?
            告诉大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你言行不一致啊!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把“关照”二字放在了嘴上。是用嘴在关照而不是行为上的做到。什么意思啊?就是嘴上关照常喊,行为上的关照不做。再换句话说,关照自己只用嘴,关照别人才用心。所以你永远照不住自己啊!更为可笑的是这些人竟然把这种行为叫做加持。说在寺里做事做活不觉得累,是因为有佛菩萨在加持等等。结果闹得家里孩子大人都跟着增烦恼。如果我们这样的处理事情,这样的生活和修行那就不叫“善护念”了,而应该叫“善护烦了。”不是吗?
             用真实的行、住、坐、卧为我们现身说法啊!原来佛陀老人家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哪怕是日用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也是在为我们表法做示范啊!示范什么呢?示范平凡中最深的般若道理啊!原来“善护念”不是嘴上高喊的啊!
             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善护念”啊!“善护念”就是少说多做懂吗?善护念,”就是护念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取相。不取人相、法相,非法相。
             人人都想成佛,人人都能成佛,你只要做到了“善护念”就一定能成!因为“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陀成就圆满的先决条件。
            《金刚经》的重点就是“善护念”!“善护念”什么呢?“善护念”这颗心脱离烦恼、念念清静!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什么是“善护念”?就是心甘情愿没有条件的去付出。告诉大家,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在这一生步入解脱。至于你是否能够解脱,关键的关键是要看你自己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只想依靠佛力加倍的位置上,你永远不可能成就。
             修行是分等级的啊!你是想当一等一的解脱者呢?还是想当最后一等的呢?想当一等一的,告诉你,一等一就是冲锋陷阵跑在最前沿的人,就是为了利益别人而不为自己的人,也就是能够解脱成就自我的人,如果你想做这样的人,告诉你肯定会很难。而我身边全是这样的人,你说事多不多,难不难,这就是答案。你们要你们完全可以选择去当去做那个坐享其福的人,但那样的人你只能是最末等的。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简称为无上,“三”,是正,正知、正见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觉悟。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呢?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佛的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就是发了要成佛的心。发成佛的心干什么?发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啊!注意啊!这个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啊!懂吗?对于初发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使他们保持而不退呢?也就是云何应住?另一种就是为程度比较高的人请求开释,开释什么呢?开释对那些发了无上菩提心也就是了知了空性而觉悟的人向这些人,如何使之安住而不动摇呢?须菩提认为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之所以还会退失,之所以还会动摇,都是妄想心在作祟,即便你已是觉悟的者,如果放任自流、妄想四起也会被习气所转,而且怎么转的都不知道。所以能否降伏其心对于一个觉悟者来说更为显得重要!至于那些有善根有佛缘的众生,没念佛时想念佛,念了佛后想觉悟,而真的觉悟了之后,由于不能降伏其心又退回去走老路就更不难理解了。
             因此,降伏其心对于每一个成就无上佛道的生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有关这一点,我想每一个经历过佛法实相冶炼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的。佛说:“说法四十九年一字没说”!注意:“一字没说”和“无字真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而在这里佛陀只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后就不再说话了。诸位!佛陀这是在传授我们上乘的法要啊!
             他老人家这是在用“行体”语言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住,这样降伏其心啊!” 佛陀老人家说完这几句话不再说的这种行为举止就是安心的“无上”法要。是在告诉我们安心及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这个样子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是谁,当你求道的一念发起的时,你的心已经安住与降伏了。这样说听懂吗?所以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换句话说当你心中充满了只为别人不为自己、只心甘情愿的利益别人、甚至于连“只利益”别人这样的想法都成了自动化般的该做就做,做完即完的一种自然形式时,这时你的心就已经安住已经被降伏了。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连起来就是所有大菩萨们。
 
             佛在《金刚经》中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了这个金刚法门;为发“无上普提心”者说了这个金刚法门;所以此摩诃萨中的大菩萨,是指那些发大乘心、也就是发“最上乘心”的人而言的。大乘是什么?大乘就是大车。是载着众生奔向解脱的大船。但只要你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必须要发“无上菩提心”,就必须行菩萨行。否则不能证得!
             大乘,不是你说你是大乘你就是大乘。大乘是需要做和行的。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说大乘就要这样去修,就要这样降服其心。怎么去修怎么降伏其心啊?佛所说的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实就是无我的境界。就是说你要通过发普提心,行菩萨行来证得这个无我的境界,才能降伏其心!这就是答案。也不管你吃的是什么?不管荤腥还是谷物,你既然吃了。你就应该升起惭愧和内疚的心来,即便你食用的是素食,你也应该为吃这些素食而生惭愧心。请问大家有多少人是在这种惭愧心之下吃饭用餐的呢?你出家人吃着我十方供养,住着我释家道场,吃人饭却不做人事,你不惭愧吗?惭愧死了不是吗?
就如同佛告诉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是一样的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想成佛,想降服其心吗?想!告诉你。就是这样降伏。就在这里呀!懂了么?不在天边不在外面,就在你这里啊!
 
     都自称是我的学生,都说在帮我。既然是我的学生,若真的想帮我,你们就应该做到真实不虚的去为众生服务,而做到更好的为众生服务的前提和首要条件是,如何提高你们自己。第一、去除自己的人我见。二、消除贪嗔痴慢疑。三、速消旧业。而不是做这些住相的事情。譬如:什么纸像不如瓷像,瓷像不如铜像了等等。经听了不少,七也打了。自我也有所体悟。为什么到如今你们还给我玩这些皮毛都不沾的东西。那么请问: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修行?难道只有吃完了饭去诵经,读了经去念咒念完咒,就去跑寺庙,到了寺庙开始学敲打念唱,然后什么五戒、八戒、菩萨戒,这戒、那戒、然后把自己戒的一个个都不食人间烟火似的。那才叫修行吗?佛陀老人家以亲身经历给你们留下了那么宝贵的修行参考,你不要。却偏偏要去玩宗教的拜拜,那些东西能使你们解脱吗?佛陀老人家慈悲、怜惜的、关怀每一位向佛、向法、向道的生命。因此充满爱的把他的法义通过代言人一生又一生的留传到这个人世间。可是你们一个个口口声声、千求万呼的要求正法。然,真的正法摆在你们面前时,你们却一个个被业所牵的、疑心重重的弃正法于不顾。你们真的让他老人家伤心、流泪,叹息啊。你们这哪里是在修行?你们这是是在往他老人家心上捅刀子懂吗?
 
       我们在上面谈到了有色无色的众生。现在让我们来叙一叙有想无想的众生。有想,顾名思义就是有思想有感觉的众生。无想,就是没有思想感觉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什么是非有想,非无想呢?这是一种境界。迦舍佛“末法时代的一位比丘。坐在那里和死人差不多但是又没有死,因为你摸摸他的脉搏还在跳,只是什么也不想的入定者。这种什么也不想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注意啊!即便到了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依然是不能解脱不能证悟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神通的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佛法和其它宗教不同所在便是:佛法不是功夫、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的成就。那么什么是智慧的成就呢?那就是性命双修,悲智双蕴。成就了智慧干什么?注意啊,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利益。这是成就后的目的。是的,佛的愿力就是不为自己、只为众生。你发心学佛,自然也应做到学佛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你说我做不到,做不到你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乘愿力者。做不到你所谓的学佛就是在喊空话。
 
        有人把他译成寂灭。有人把他译成圆寂等等。其实“涅磐”只是一种境界,确切的说是佛陀的境界。请问诸位谁能具体的把佛陀的境界展现出来呢?很难是不是?可是译经又不能说遇到难的、译解不了的就跳过去。这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还得寻求一个比较接近的,能够尽量表达的词汇来表达它。我觉得如果非要这样做不可的话,还是“清静无我”更为贴切一些。因为清静无我就是菩提,清静无我就是菩提心。而佛陀正是发无上菩提心者,也就是具足了清静无我与涅磐境界的人。我们懂得了涅磐是清静无我的、也就是无生无灭、常乐我静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呢?说白了这个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依然是境界。换句话说涅磐分为有余和无余两种。
 
        什么是有余?余什么?告诉大家:有余涅磐就是罗汉境界的涅磐。为什么说罗汉是有余涅磐呢?罗汉还“余”什么呢?就是那以丝丝习气毛病啊!正如那个“迦舍佛“时期的入定罗汉,尽管罗汉一定能够定上百千年,但是等他转世轮回投胎时,习气毛病就都来了,所以又是功名、又是富贵、又是美女、又是香车的都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旧习未去啊!
 
         无“余涅磐”是佛的境界。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说白了就是佛陀老人家在教给我们一个成就自我的无上大法门啊!什么无上大法门呢?就是发大愿!发无上普提得大愿!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佛你必须要有愿力,修大乘佛法就更加要有愿力。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如果没有愿力,没有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灭度者的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切记!切记啊!
 
        涅磐”不是死啊!“涅磐”是无生无死的。圆满的寂灭也就是圆满的清静。这是很彻底的佛境界。告诉大家,只要出家人死了就说圆寂了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圆寂”、“涅磐”不是死。圆寂和“涅磐”是成就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而无众生得灭度者的一种境界。所以不要谁死了你都说是圆寂了。所以紧接着下边一句,就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陀老人家教化、救度了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心中却没有丝毫的众生是由我教化、我救度的这样的一点点的想法。你们看这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无我的境界!
 
        说佛老人家亲传了我们一个无上大法门,这个大法门也就是成就“无余涅磐”的捷径。这个捷径是什么呢?那就是发愿呢。发什么样的愿呢?“度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的愿。” 不要一说发愿,你就成了度者,众生就成了被度者。一定要记住,这个被度者还包括你自己的啦。所以你要努力、要精进、要付出、要贡献、要持咒、要消业、要有为了一切众生利益而利益的愿。为的是提高你自己。不要以为度,只是度别人而不度你自己噢,这是其一。然后接着佛陀老人家又教给我们一个成就“无余涅磐”的大法门。什么大法,无我大法。什么是无我大法呢?那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你不仅要有愿力,还要有做了一切利于众生的事,而没有一点点我为众生做了什么好事的这样念头。换句话说你倘若能够做到做了好事不留名,帮助了别人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德可言。该做就做,做完便过。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做了就是做了。你倘若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成就“无余涅磐”了。
 
        你们说佛法难,还是不难?看的破、放的下,一点也不难。但真的做到了看破、放下,又真的很难啊。为什么说很难呢?因为诸位真的放不下啊。所以说难。想要一生成就的大法门,有啊!但是没有付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就想成就的法门普天之下不存在啊。难吗?很难!难吗?不难!为什么?啪!放下即是啊!只是你不懂啊。只怨你心太疑惑!懂吗?
 
         何以故?什么原因会这样呢?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说须菩提啊,如果一个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心里还装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话,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乘的菩萨是无我而无相的。
 
         无相的菩萨是什么样子呢?告诉大家,一个大乘愿力的菩萨,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却又没有做任何救尽苍生的念与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他来说,救人、利生、为人民服务是本份中应该做的事情,就如同为自己做事情一样。是不讲条件的、不摆功、不讲姿态。做过即过。
 
         假使一个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在行使利他救人的过程中,还存有利人、救人、度人的念,那么他就已经不在菩萨道上了。这样说能懂吗?譬如有些人,自己都难保,却冲着别人喊:唉呀!谁谁入魔了、谁谁修邪了,好可怜啊!我得去救救他们去啊!别人我可管不了,但某某人我不能不管,我们关系深厚呀等等。仿佛你比人家强多少似的。告诉你,强不强不在嘴上。强不强在你的行为、德行上。这就是我们成就不了的弊端和主要原因所在。自私!一个还有分别和自私的人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完全彻底的舍去呢?这也正是我们和大乘菩萨们的区别所在啊!区别在哪里啊?大乘菩萨们是在行、在做、在无私的付出和奉献,而我们则是用嘴、用眼、用相,把道理讲给别人听。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家去行,而我们自己却不去做。所以一个个才成了道理上懂得多,行为上却做不到的假行者。因为修行、追随佛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道理上懂得之后,行为上也真正的能够做的到。做的到什么呢?做的到无我的去为人民服务。大家要知道,理上好明白,但真实的去做,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相,而且“四相具足”。碰碰哪一相,都钻心的疼。不是吗?说我说的和经文中说的不一样。但是他却不知,佛陀在《妙法莲花经》中说: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就是要用这个时代所能听懂的语言、例子来做比较。就如同你偏偏非要和美国人讲早餐吃煎饼裹大葱一样,他们一定觉得费解。不是吗?我们许多人嘴上说着我对佛法如何的护持,我对老师如何的好,我做了多少好事。但又不求回报等等。道理上比谁都懂。但倘若让他几个月或几年如一日的都这样去做的话,于此同时大家都不要发表一点点看法,倘若这样时间一长。他心里准犯嘀咕,准有委屈和不满。嘀咕、委屈和不满什么呢?譬如,我给老师买的、送的、我给师这,给师那,我供养他那么多的东西,怎么他就对我一点反应都没有呢?再譬如,我这么大年岁了,比他大多了,整天给他做这、给他弄那,我整天侍奉他,说实话,我对我的爹妈都没这样好过,对他我什么都肯干,可是他不仅不表扬我,还整天给我脸子看。于是就日久生怨:唉,我对他再好也没用,还是算了吧。由此而灰心、而退道、而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啊。
 
         还有的人心想:都说谁修的好,但一接触却发现他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区别。生活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习气毛病。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如我等等,于是就心生不敬,由不敬而成为对其呼三唤四起来。却不知这正是在增长自我的慢心、断送自我的慧命啊!要知道你做的,他能做。而他做的你却做不来啊!那种损失你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为什么?因为你所影响的不是一个他,你所影响的是众望所归懂吗?你们看看这个相、这个我、有多害人。这个相、这个我,有多可怕。最最可怕的是,我们深陷其中被自我所转而自身不知啊!懂吗?我的诸位。
 
         佛陀老人家在上面当中提到了心有四相的人。四相,我们都知道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菩萨还有这四相,那么就不是菩萨了。因为我经常听一些人张口闭口的从理论上讲得道理具足,让人听着很在理上,很爱听、很服气。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修行中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对于他来说,仿佛他所讲的那些人,也就是他所讲的那些人我众生寿者相上的东西,往往都是针对别人而说的。对自己也就是他那个我来说,似乎是没有关系似的。是不包括在其中的。譬如,什么你又错了吧,看又住相了吧。又住进去出不来了吧,又被我所转了吧。等等。被转的总是别人,而自己却很少也从不住相。当然嘴上也承认自己住相,但那只是在嘴上,心里从来不服。不信,每当一说到这个不好、那个不对时,这个不好不对的都是别人,而自己总是正确的。即便是不正确,也要绞尽脑汁的把它正过来。因为“我”,我是不能够不正确的啊!你们看看这个我相有多重,处处都离不开。
 
         什么是我相啊?我相就是离不开我啊。正是这个我,障碍、阻止了我们由理念成为行菩萨道的步伐。
 
         什么是相?相,简而言之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现象。就是人所能想到的任何思想、观念和有无的分别。
 
         什么是我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的、我的、他的。所以众生才会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出活人脑子来。而众生相就是人相的总和。有了前面三相,寿者相也就出来了。譬如我要注意健康,他老气我。为什么气我呢?他们(众生相)挑拨的。这样下去,我老受气,我怎么能够长寿啊。你们看,寿者相出来了。都说不怕死,你们哪一个最初修行不是为了自己身体好、不生病、多长寿呢?哪一个不是?哪一个一开始修行就说我的修行是为了人民,为了众生?为了众生的生,我宁愿去死?哪一个修行不是为了自己如何好,自己身体如何不生病、得健康、得长寿的?这就是寿者相。你们看这四相是相连在一起的。是人类众生所共通共有的。而将四相归纳起来,根源则还是在这个我上,不是吗?是的,所以,如果把我破除掉了,也就没有什么挂碍和放不下的了。
 
        所以佛陀老人家在这里告诉须菩提:他老人家说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了我,什么是无我?就是修行不是为了自己,发愿不是为了自己,做好事不是为了自己,渡众生不是为了自己,总之做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为了众生。注意啊!这个为了众生,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行为上要去做到的。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到,做到了之后,自己又没觉得自己做什么渡众生的事情。因为无我嘛。只有这样,你才算是在学佛啊。懂吗?
 
        我们大家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我时,他就是佛,就是佛的境界。这就是,修无相的因,得无相的果。只有无相的果,才能成佛的道理所在啊。所以修者你一定要记住:有相的因,只能得有相的果。而一切有相的因,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不是成佛的因。要修无相的因,才能成就无相的果。也就是成佛的果。
 
        那么如何才能无相呢?就是你念佛、修行、做好事、善事,不要一直认为做这些是为了证那个无相的果。如果有一丝一毫这样的想法,那就不是无相,而是有相了。不仅是有相,是一种执着了。
 
        那么什么是无相?无相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啊!犹如我们种菜、种田、养鸡、喂鸭一样,你只要浇水、施肥,只要辛勤的为他们去付出,你只要努力的去做就行了。只要努力做,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不是吗?这就是修行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的道理所在啊。诸位如果能够这样的去理解、去体会、去修行的话,你就一定能悟出什么是无相的因来。有了无相的因,就一定能结出无相的果。到了那个时候,你的追随佛学就不是空喊了。而是在实证了。实证什么?实证虽度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啊。
 
    复次,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其次。有人说是须菩提听不懂。所以佛才又给他说了这次一等的。错也,不是“须菩提”听不懂啊!而是尊者怕我们听不懂。所以才又为我们问了这次一等的。
 
         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老人家告诉他说:就是这样住,这样降服其心啊!是不是这样说的啊?这是第一义,也是圣义。是不可言说的。就如同当年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历尽了千辛万苦,到了西天,见到了佛祖。当时佛祖说:他们太辛苦,太不容易了,来,请把最上等的拿给他们。于是大弟子迦舍就给他们拿了第一等的无字真经。但是,唐僧他们看不懂、没有字啊!怎么看?注意呀:孙悟空可是神通广大啊!结果连他也看不懂。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神通和智慧是不能等同的。是没有关系的。你本事再大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请记住: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所以师徒几人面对着无字真经与迦舍尊者大吵大闹的折腾起来。佛陀听闻后将迦舍尊者叫到跟前问其缘由?“迦舍”尊者答曰:按照释尊的嘱咐,拿给他们的是上品的无字真经.正因如此。“释尊”,他们才吵闹着说我在欺骗他们。佛听迦舍如是之说后,摇头叹息说看来是看不懂啊!既然看不懂那些没有文字的经。那就求其次吧!于是迦舍尊者只好又拿给他们差一点的,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有文字的经典啊!
 
          复次,就是这个差一点的。既然不懂得如何降服其心,做不到第一义,听不懂圣义。那么复次,只好再求其次,再讲差一点的给他们听吧!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这个无所住是无形、无相、无我、不可琢磨的。因何如是说?因为我们的好坏善恶在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的这种众生本空之下,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这样说大家能懂吗?也就是:无垢、无净、无善、无恶、无智亦无德!用直截了当话说,就是身为菩萨你应该做到“无我”。既然连我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你、我、好、坏的区别呢?请注意:倘若你把看还给色,把听还给音,把想还给思,也就是念。把气还给天,把血液还给水,把毛发、皮肉、骨骼还给大地。当把这一切该还的都还了时你再看看自己究竟还剩下什么?
 
          你会发现,那个会哭、会笑、会恨、会爱、知冷、知热、知痛的我,哈哈,被拆扯的荡然无存!而剩下的只是一个荡然无存透明而赤裸裸的空体。注意啊!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住。就像我们的世界,今天留不住明天,后一分钟留不住前一分钟是一个道理。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但却什么都没有恒久的留下来。仅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不难理解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有而不住的“空体”.而我们,当我们把该还的都换回本原之后,你会发现一个连我都没有了的人,哪里还会有爱恨区别生存的处所?
 
           看到嘛?随时来,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随时随地的无所住!
 
一起来啊!荡漾在浩瀚的“法”海里,去体会“法性”归于本原的任运自在。这就是法的魅力!
 
           好,接着让我们一起来跳跃于这“开佛知见”的大智慧海。随着智慧者佛陀进入“法性”的洗涤和净化。佛告诉须菩提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应于法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就是对什么都不要滞留。啊!如果将其来之来还之于去之去。就如同将云还于天,将河归于海,将我们肉体回还于大地一样,让时光、声音、思想自由自在的运转、飘扬和流动的话,那么这个自由自在的运转、飘扬和流动就叫无所住!而我们却恰恰相反的人为的想把他们束缚在某一个时刻上。这个束缚就叫住!正是因为住,所以才有了负和正的分别。有了你与我、好与坏、多与少、亲于疏、公与私的区别。才有了喜怒哀乐、情绪烦恼的变化。。这种由烦恼影响的不舒畅,无疑就是住。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件高兴的事,它同样会使你一连几天都高兴不已。但这种高兴和兴奋也是住。
 
           就这样一件件高兴而烦恼的事情,一年又一年重复积压在一起形成了坐在我们大家身边的你、我、他。也就是我们这些停留、住在喜、怒、衰、乐上的人!而今,我们追随佛学,就是要将其颠倒了的还回原貌。也就是将有所住的我们重新归回到无所住的本来中去。成为佛陀所说的于法应无所住的人。那么什么是于法应无所住呢?概括起来那就是此心随时随地无所住,好的坏的都不住。注意啊!往往一些人道理明白了但生活中却做不到。原因则在于,他(她)只用这个道理去衡量别人而不去校正自己。所以尽管闻法修行懂得了道理。但常人具有的他(她)一样也去不掉。注意啊!这个道理一定要运用于生活哦。是随时随地啊!不要人家给你几句不中听的,你就乱了方寸。更不能为孩子不上进、先生、太太打麻将,就整天怨声哀道的失眠睡不好觉。那你就是有所住。就是被烦心的事所转了懂吗?你会说我懂。而我却说你不懂!信不信?就在此刻、在你和我谈话的此时,倘若有人瞪着你,而你分明感到他目光中有着一种就你爱出风头的轻视。就人家看你的这一眼,你心里会怎么想?会什么都不想么?会吗?然,当你后来才得知她是严重的斜视,她看你时其实瞪着的确是别人时你又有何感想呢?
 
            不要以为我这是在红口白牙的随便说给你听,你也听过即过,听过不住。听了当没听一样,不住嘛!左耳听右耳就让他跑了。倘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无所得而有所失的正是你自己哦。
 
            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行于布施?行于就是去做。布施有三种,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为布施。财布施就是身外的物质,象金钱、物品等布施,也叫外布施。法布施就是精神上的。如讲经说法,启发你的智慧,让你从心灵上得到解脱。这就是法布施,是心性上的所以也叫内布施。无为布施就是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布施。(就是大乘菩萨行的布施。)在这三种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殊胜的布施。
 
           注意噢:不管你做那一种布施,都要以无相的心态去布施。不要心存:寺里开法会,我家里拿了好几百。建大殿拿了好几千。我给谁布施过钱、给过谁衣物、帮过谁的忙等等。只要你有这样的想法,无论你帮过谁、拿过多少都没用,都白拿,拿多少都起不到修福的作用。
 
            岂不知,无论你怎样了解众生本空,你有了病还是会苦,受了伤还是会疼。要知道即便你心性觉悟、了解了众生本空也就是自性本空。但是,你减轻的只是精神上的痛苦,而肉体上的痛苦是不会消除的。会么?因为我修行我念佛,因此做手术就不用麻醉了是吗?因为我修得好、所以与普通人相比痛苦、悲伤、以及面对失去亲人之痛时就应该无所谓是么?因为我是“乘愿”再来所以一切除了人以外的生命体来到我这里来,我会没感觉会不痛苦是么?只要有了智慧,身体就像金刚一样无毒不侵是么?
 
             告诉大家,不是的!
       修福,是对你向善的验证。因此说一个智慧的修学者也一定会是丰衣足食的有福之人!除非你有而舍去。其代表如释迦佛佗!同样一个智慧者除了精神与境界之外其肉体与普通人并无区别。其代表如释迦佛佗及所有成就者亦复如是!我们有些修行人非常不理解,而且疑。疑什么呢?疑我都信佛、归依佛,都觉悟了,为什么还会生病、还会不顺、还会有这么多烦心的事来找我呢?佛老人家为什么不保佑我呢?为什么呢?告诉大家,就是因为了知了众生本空,也就是见性开悟,你只是在修慧啊!而要减除现世的不顺,及未来生的不顺,也就是消除现世的及未来的不顺、痛苦和业力,你就必须要消除以往的业力。就必须要修福。这叫因果不昧!欠了人家的,你就要还、就要了。众生平等,没有谁可以破这个例的。谁想消业?你如果想消业!你就必须要将你的业暴露和展现出来。换句话说,只有业现前了,摆在你这了,你承受并经住了这个考验了,你才能消业。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业是在承受和经历中去消除的。而不是靠除了你以外的别的什么东西。不要一遇到一点痛苦的事、烦心的事和违缘的事你就沮丧的不得了,就觉得这不是好事情。告诉你,越在这时,你越要正确对待,千万不要让负面的情绪把自己给转了。那样,就不是消旧业而是添新秧了。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的违缘、痛苦和悲伤呢?就是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啊!所以要想消业,必须修福。或者说唯有修福才能消业。
 
         重点一:心灵的解脱,修慧。二、肉体的业力解脱,修福。福慧双修,最终方能得大自在解脱矣。切记切记呀!
 
         现在让我们转回来再谈行于布施,那么什么是行于布施呢?简单地说,行于布施就是处处做好事,做完即完,心中不存。不存我做了好事、做了善事这样的想法。要做到随时随地的做随时随地的无所住。做了和没做一样。不要做一点事,就恨不得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就是做不到。我每次去寺庙时,都要上点布施。你说我什么都不为。我要说:恐怕你还没有这样高的境界吧?不可能什么都不为吧?因何如是说?因为倘若你真的懂得二者的道理了。你就会懂得其实去寺庙和去医院是等同、没有什么区别的啊!可你并没有去医院。说明你真的是没有懂啊!否则,你为什么不把布施,把瓜果梨桃、香蕉桔子苹果鲜花送去医院呢?或许那里的人们更需要这些不是么?那么为什么你不去医院?非要去寺庙呢?为什么?因为你要吉祥、要平安、要保佑、要加持、要这要那,你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有所求、就是住相布施,是有所住。而行于布施,是处处行布施处处施而无布施住。只有这样的布施才会福德不可思量!
 
         佛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在说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呢?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啊!换句话说: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就是修无所住!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得下。以无所住去行布施,这才是菩萨果的修行啊!无论你念什么还是修什么。你是在这样做么?不是。你就是白忙活。这样说能懂吗?能懂还是不懂,能懂,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告诉大家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挂在心上,就是做了和没做一个样的去工作、去生活去与人相处。这个道理看来大家都明白,但是光明白还不行,关健的是你要去做,一定要去做!只有去做、做到了。你才会有所收获。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哦。不然的话,你听经和不听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更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大家也懂得了财布施就是将钱财拿出去为众生做奉献。这个做贡献不仅仅指大家把钱财物布施给寺院。其中还包括,给孤儿院、养老院、医院、教堂、学校、希望工程、灾区等等。这些都为财布施。法布施就是把经论、佛法的道理讲给众生听,使他们听后有所收获。注意,这个法布施,也不仅仅指将佛法的道理讲给众生听。其中还包括老师教育学生,监狱的劳改人员将做人的道理讲给受死刑人听。还有那些社会调解服务者,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宁,这些都为法布施。无为布施就是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也就是以大悲心去帮助其他的生命。这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国防保卫者等,都是在做无为的布施。记住我们大家学习佛法,一定不要脱离了生活。不要搞得拿起佛经来是一套,放下经文到生活中去做的是又一套。要记住,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践行的佛法。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追随佛学的弟子。懂吗?
 
         以上讲的都是佛教所提倡的三种基本布施。但是这三种布施都是有相的布施。还有一种布施是无相的布施,也就是内布施。注意,什么为内布施呢?内布施是属于我们自己内在的布施。也就是看的破、放得下的自在布施。因为人最难的就是放不下自己。因为放不下,所以永远无法战胜自我。由于无法战胜自我,所以也就看不破放不下。由于看不破放不下,也就永远不会自在。不自在就会很烦、很苦、很累、很没有生活兴趣。这就是在坐的诸位我们啊!是不是这样啊?你们觉得累不累?很累!不是吗?为什么累?因为你什么都放不下。不是吗?倘若你把这些都放下,不去计较。你就按着怎么乐怎么活的活法活一次给自己看看。所以说人生最难的就是放下啊!而我们修行,就是要学会放下。放下做什么呢?放下得自在!
 
         注意啊,不要我这里一说放下得自在,又一说给自己找个活法,找个乐的活法,你就去吃喝嫖赌抽,这下好了什么都敢做了。家也不要了,孩子也不管了。有两花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整天不回家。那可不是自在啊!那叫放任、叫逃避、叫造业。懂吗?我这里说的放下是由理解、原谅、不计较,然后去做到包容。这样说大家能不能懂啊?这个放下是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的。你放多少,就自在多少。放的少就得的少,放的多就得的多。如果你彻底的放下,你就彻底的得到了。这个彻底的放下彻底的得到的过程,就是内布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布施。诸位,放下,放下吧!放下就是内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什么是色,简单的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所以叫色身。这个色身是由地、水、风、火四大而组成的。譬如肉体骨骼由地而生,所以归于地。血液归于水。呼吸归于风。体温归于火。你看看这个色身归来归去还剩下什么呢?了无可得了不是吗?而将这一些聚在一起就为色。而有色就有相。就要住于声香味触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就是色,色就是相。
 
         譬如有些人生病做手术,心里也明白自己的身体、肉身、也就是这个色身出了毛病了别管他。放下,放下他,别去想他。但结果会怎么?结果伤口疼的受不了。为什么疼的受不了呢?因为住在色身上。越怕疼越想着疼,越想着疼就越疼。为什么?因为你念念都住在疼上了懂不懂?他不疼才怪!
 
         再譬如,你想打会儿坐。平常家里电视也这样开着,但是由于你不住于这个电视的声音所以打坐时坐得很自在。但是倘若有人提醒你说:这电视的声音不会影响你吧?哇哈哈!这下子你再上坐看看,怎么坐怎么觉得这个电视的声音真烦人。越想不听,声音越往耳朵里钻。为什么?因为又住上了。又住在这声音上了。不是吗?住。不告诉大家,有这些想法都不对,都为住。怎么办?赶快放下,应无所要再去想它了懂吗?
 
         触,这个触普通人是很难感受到的。这个触是内住妙乐的意思。由刚刚开始时跪在那里的那种膝盖酸疼、腿不舒服,跪十几分钟就受不了的那种滋味,变的不仅能跪,而且一跪就是几个小时了。不仅能念,一念就是几小时了。而且越念心里越亮堂。越念心里越快乐。一天不念心里就不舒服,于是就特想念,特别愿意进入那种心里美的状态中去。
 
         注意啊,这个心里美的感受就为内触。同样,喜欢打坐的人亦复如是。刚一上坐时,不是这里麻就是那里疼,很不舒服。但是坐的时间长了,两条腿不但不麻不疼了,而且变得好轻松好舒服啊。于是由起初上坐时的疼痛,又变成贪图起打坐时的那个坐中的舒服和快乐了。注意,这个舒服和快乐就是内触妙乐。
 
         所以我时常听一些老修行们这样说:初闻法时都非常热情助人、非常踊跃的为他人跑前跑后、非常喜欢为道场做事情。但时间一长。这些人变成了。“我现在哪也不跑了,一个人在家念佛、打打坐,挺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探讨之后,他们找出了,确切地说找到了、体会出了打坐的甜头。所以就自顾自的躲在家里独享起内触妙乐来。
 
         注意啊!这个内触妙乐,这个身体上快乐的感受,就是触。这个触是非常害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这种内触妙乐的人,即便是修到了、或有了一定的禅定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却是唯我的自了汉境界。也就是自享其乐的境界。但正是这样一个境界,会轻而易举的断送掉修者的大乘菩萨行愿。会使他成为不为别人、只为自己的小乘罗汉坯子。而正是这个小乘罗汉的妙乐,会使他远离大乘佛法的修行。我们大家必须明白: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如果不学大乘,不走大乘的菩萨行,是永远无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一点你们一定要切记切记啊!
 
         不要以为你自己美不滋滋的就算完了,告诉你那样你就把自己给断送了。为什么?因为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啊。而你恰恰住在了妙乐上。所以我时常听一些老修行们这样说:初闻法时都非常热情助人、非常踊跃的为他人跑前跑后、非常喜欢为道场做事情。但时间一长。这些人变成了。“我现在哪也不跑了,一个人在家念佛、打打坐,挺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探讨之后,他们找出了,确切地说找到了、体会出了打坐的甜头。所以就自顾自的躲在家里独享起内触妙乐来。
 
         注意啊!这个内触妙乐,这个身体上快乐的感受,就是触。这个触是非常害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这种内触妙乐的人,即便是修到了、或有了一定的禅定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却是唯我的自了汉境界。也就是自享其乐的境界。但正是这样一个境界,会轻而易举的断送掉修者的大乘菩萨行愿。会使他成为不为别人、只为自己的小乘罗汉坯子。而正是这个小乘罗汉的妙乐,会使他远离大乘佛法的修行。我们大家必须明白: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如果不学大乘,不走大乘的菩萨行,是永远无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一点你们一定要切记切记啊!
 
         不要以为你自己美不滋滋的就算完了,告诉你那样你就把自己给断送了。为什么?因为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啊。而你恰恰住在了妙乐上。一个和尚闻鸡而起修,日暮而禅坐。四祖问他: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呢?那和尚眼也不睁的答了两个字:观心。就是这样一个目中无人的人,当在四祖的引导之下,明白了修行的意义之后,顿时由一个只顾自己,连看人一眼都觉的多余的人成为一个一天往返一百多里路,每次都背回一十八斗的米来,早出晚归,三百人吃饭,从没让寺里断过粮食。你们看这就是由小乘转大乘的过程。也就是从自了汉到菩萨行的过程。后来法融禅师在牛头山传教弘法,法喜大盛,再后来法融禅师无病而终。据说当时连鸟兽都哀嚎不止。好了,我之所以为大家说这个故事,是想让大家明白,无论你有多么高的功夫,只为自己就永远无法得到解脱。明白吗?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法”。法是代表思想、意识、观念方面等。前面我们说了不住声香味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法呢?首先,我们明白什么是住于法。譬如:你说我悟了、空了。一上坐什么都没有了心里觉得空洞洞清静静什么都没有了。注意!当你觉得心里空洞洞、清静静时,你的这个空与静就是住于法。也就是你心里还有个空与静时,你就已经住落在法上了。
 
          经常有人问:“我一打坐,就把自己坐空把这个身体坐没了。这个是不是?”于是我问:你怎么知道你这个身体没有了?答:我心里感觉着是没有了。我说:那什么时候把你那个心里感觉也丢下了再说。
 
          为什么要和他这样说呢?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做到不住声香味触法啊!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能说在学佛。同时也会有人想:我也没想着一下子就成佛啊!我念佛只是为了想去西方,到了西方就好了。没有这么多的痛苦、业力……然后再从那里开始修行、在那里花开见佛等等。搞没搞错啊?知不知道虚空法界中如同“西方”一样的罗汉、菩萨的国土有多少?当然不知道!好!先不说这些,请你在你去西方之前告诉我,什么境界去一禅天、什么境界去二禅、三禅、四禅天?换句话说你认为自己与玄奘与弘一与夏莲居这些有血有肉的修者比如何呢?再说了。你了解多少身处于那种境界的感受呢?另外,到了那样清静的地方如何发无上菩提及如何行菩萨行呢?岂不知,这正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呀!
 
          请记住啊!无论你到哪里,不发大乘心,不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行菩萨行都成不了!只要你发大心、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你就要去行。行?上哪去行啊?上佛菩萨堆里吗?用不着。那么到哪去呢?自然是哪里最需要到那里去。那里需要啊?人世间!对,这里,也只有这里最需要。你看!转了一个大圈你还得回来。还得从这里开始去行去利益众生。才能成就你的无上菩提心!哈哈哈
 
          每一个修学者都应该问?这个问题弄不清楚你还学个什么呀?要问?别人成就了都没来,就你能来?即便你来了。不发无上菩提及达成行愿的心又有什么用?再说了乘愿再来受不受人身报啊?做不做人啊?只要受人身报,只要做人,他就要去承受,就要去品尝人所具有的一切酸甜苦辣。就如同释迦佛陀,你们说他成佛的那一生算不算乘愿再来啊?他受不受人生报啊?生老病死苦集灭道。他哪一样没有经历过啊?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大乘修行者呢?只念佛、只诵经那是不行的。怎样才行啊?佛陀老人家在这个谈空论有的《金刚经》中已为我们说的非常清楚明白了。他老人家说修大乘就是不住相。所以紧接着佛老人家告诉须菩提说: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是佛老人家这样说的。菩萨也就是一个大乘修行者,一个发大乘愿力的人,应该是这样子来布施来修行的。怎么样布施、怎么样修行啊?应该不住相。一点点相都不留,有一点点,你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佛老人家为须菩提讲着讲着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然后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告诉你。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不住相的去修行去布施!为什么呢?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说,如果一个修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不住相的去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那么大呀!什么是不可思量啊?不可思量就是没有办法说。没有办法去想的那么大!这里提到了两个字:福德。往往一提到福德,人们就想到了功德。甚至觉得福德就是功德。这个概念是非常错误的。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走出世间,在清净心中证得的。当然如果你有本事,在滚滚红尘中,身于尘而不染,同样也可以证得的。换句话说,功德是积功累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就象我们随佛修行,一点一点的把“我”去掉。在去掉我的同时,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我们的功德。功力也就是你为众生心甘情愿所做的事情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功德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那要看你是不是无条件的在付出。
 
          而福德就不同了。福德是世间法,是人世间的福德。不管修不修行,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什么叫福德呢?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不缺吃喝、不缺穿、身体好、有份好工作、有钱用就叫有福德。因此福德又分人世间的福德和享清福的福德两种。第一种也就是世间的福报,此报为世间法。人们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第二种清福,为出世间法。人们接受起来比较难。譬如说某某人发了大财,开了厂子做了大买卖。钱财有了。于是紧接着车有了、楼也有了。这就是世间的福报。同样倘若还是这个人,由于年龄大了,把产业和事业都交给后人去做了,按说他该坐在家里,不缺吃喝的当当老太爷了。但是,许许多多的人却偏偏享不了这个清福。享受不了这份冷清和寂寞。是不是这样?岂不知这个享受不了的冷清和寂寞也就是清福,也就是真正的福报啊!我们大家要懂得,当你清闲的最无事、最无聊的时候,正是你享受福报的时刻。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显得无聊和清闲呢?有吃、有穿、有钱、无病、无烦、无恼、无愁,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享清福。但是,往往人到了这样的时候会因闲而生出许多事端来。一句话那真是清福不会享,闲想出来的啊!不是吗?可是知不知道,这个闲得没事的时候,证说明你正处于一切都很顺心的时候哦!而这个没事和很顺心正是许许多多缺衣少穿和重病不健康的人用金钱买都买不来的福报啊!
 
          我时常听一些人这样说:我念佛、烧香、供养、行善、积德,怎么还是过的这样穷呢?而有些人不信佛、不烧香、为人很恶,可他为什么偏偏又有权又有势呢?为什么?告诉大家,这就是因果不昧!要知道,福报是讲因果的噢。也就是先有因然后才有结果的。
 
          说佛过世百年之后,印度有一个很有名的阿育王。他的王位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在佛陀住世时,有一次在化缘的路上遇到两个在路边玩沙子的小孩。他们看到了佛,又见佛的手中托着钵。其中一个孩子就把手中的沙子很恭敬的放在了佛的碗里。并说:这个,供养你吧!佛说:善哉、善哉,于是,就预言说:以此功德,百年之后你可以转生为帝王。阿育王就是以一把沙子的供养而成为帝王的。
 
          可能有人心生怀疑:怎么可能?为什么一把沙子也能成为帝王呢?我供养了那么多,布施了那么多,为什么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呢?告诉你,尽管那只是一把沙子。但他那是无心供养啊!而你却是在有心,也就是有相、有目的的在供养这就是区别。懂了吗?
 
          所以穷者你也不要委屈。富者也不要张狂。既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积累下世的福报因缘。使下一生自己过得好一些。
 
          注意啊,我前面讲过,在这里再强调一遍:之所以有些学佛的人很穷,有些不信佛不行善的人富,是因为福慧过偏。也就是不圆融造成的。换句话说,这种两极分化的不平等,是要以你的福慧修的多少来决定的。譬如倘若你只修福德,不修智慧那么早晚你是会掉下去的。同样如此,如果你只修慧,而不修福。那么你的下一生、下下生恐怕还是会受穷的。原因就是福慧过偏造成的。而修行就是为了突破这个两极分化。让注重修慧的人,增长福报。让偏于修福报者,增长智慧。这个福慧双修的结果就是获得佛的境界和圆满。听懂吗?所以我们在学佛归依时会把佛称为两足尊。两足尊就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的意思。《金刚经》也正是教给我们福慧怎么修的经典。明白了吗?所以佛说: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太大了。大到想都想不到的程度。
 
          佛老人家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让我们不住相啊!正是这个意思啊!所以佛陀才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老人家在前面一段话里用了那么多不是虚空、不是四维上下的比喻,只是想让我们明白和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一个大乘道的修学者要能做到一切相不住的来布施。也就是无相的去布施。那么这个不住相的布施,只有这样所得的福德果报才会大得尤如虚空一样的不可思量啊!大家懂不懂?你说:我懂了,明白了。以后不住了。错!为什么?因为当你答不住时,已经又住上了。会吗?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句话是佛老人家告诉我们的又一个修行方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大乘修学者,你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那就是无所住啊!无所住不是空啊,空也不是没有啊。你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一说无所住就以为不住了,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空了。告诉你,“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空不是没有只是不住。就像流水永远不停的流。但昨天之流水绝对不是今天之流水。他是源源不断的,流过又来,来了又去,只是不住。永远不停的流过去。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啊!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流过去。不是无啊只是不住!
 
          佛说:须菩提啊,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说一个学大乘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这样,无所住的去用心修行那才算是真修行。所以在为我们讲《金刚经》时,翻来覆去的却没有一句谈到空。只是拿虚空来做比方,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无所住。让我们懂得无所住不是空。然后又告诉我们,如果真的修到了也就是做到无所住了,那么我们的福慧也就圆满了。
 
          记得佛在《金刚经》一开始就问须菩提,佛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而没有在一开始就问:南方、北方、上下四维等可思量不?为什么呢?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之机升起的地方,是生气方。
 
          须菩提,于意云何?就是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是什么啊?可不可以以身相来看见诸佛呢?注意啊!刚刚佛老人家在上面教诲和告诉我们学佛不要住相,并且说了不住相的福德及不住相成就智慧的功德及不可思量的好处。而现在话锋一转,又进一步的告诉你怎样见佛。据经典上记载,佛的每一种相都有每一种相的功德。譬如用衣服来供佛,可以来生不缺衣少穿。用鲜花供佛,来生会很漂亮。用药供佛,下一生不生病等等。那么我现在要问诸位:什么是身相?换句话说:身相所指的是什么?大乘的佛法中,佛有法、报、应三身的说法是不是。三身也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应身佛也叫应化身佛,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啊?
 
          注意啊,法身佛就是佛的本性。那么佛的本性是什么样子啊?佛的本性也就是如来本性他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遍一切处而无形无相的。所以佛的法身是没有身相的。《金刚经》中称如来就是法身佛。
 
          报身是指为了满足大菩萨们的心愿,在法身佛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是具足万德庄严身相的。譬如东方药师佛就是报身佛。
 
          应身,是指那些为了渡化有缘众生而显现出来的身相。譬如娑婆教主释迦牟尼即是应身佛。其实这个应身也是从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的身相。通常佛经中常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指的是应身佛的身相庄严。
 
          再换句话说,报身和应身都是有身相的。但是法身如来却没有身相。这样说是不是能听懂了呢?懂得了法、报、应三身之后,让我们再谈为什么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其实这句话也是问给我们大家听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看佛在上面教我们不要住相。佛老人家说,要我们不住相的去布施。既然不住相就是指对所有布施的对象都不要住相。众生是布施的对象,不要住众生的相。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名称,并没有一个什么真实不变的身相存在啊。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须菩提这样说呢?因为须菩提非常明白身相是瞬间在变化着的,是聚缘则生,因缘显现的。就如同我们每一位一样。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有生有灭、因缘相聚的分子结构而已。是聚则合,分则散不真实的虚妄相而已啊!注意啊!活的长那叫长寿,而不能说是不生不灭的法身。那么不生不灭的法身是什么样子啊?于是佛老人家进一步说了两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
 
          哪两句话呢?第一句:佛说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第二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对须菩提说:你说身相只不过是一个称呼、一个名字,并不是实有的而是虚妄的。这样说是对的。不仅身相如此,包括世上一切所有的相都是如此啊!凡是一切可以称为相的东西,都是由本性中的因缘聚合而显现出来的虚妄。于是紧接着佛又说了第二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说:须菩提啊,你说这个身相不是法身如来,这样说其实也不能完全算你对。为什么佛老人家这样说呢?这道理就如同水和波的关系,就如同水和酒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茶的关系一样啊。如果我们把佛的法身比喻成水,把佛的身相比喻成波。那么水之所以起波,是由水而有的。换句话说,佛的身相也是从如来法身中应合他们(这个他们指的是大比丘们),也可以说是应合我们相应的缘显现出来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虚妄、都是非相。从而不再执着在任何相上了的话。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还有我们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来。这道理就如同见波就是见水一样。这样说大家明白吗?
 
           再换句话说,不管是用这水泡茶,还是用这水做酒,还是用这水做冰。不管用这它做什么,尽管它在相上改变了,但是这水的本身性质,也就是法身却从来没有变。既然如此,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说修行成功的人、也就是修行成就的人、也就是大彻大悟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其本身也是法身的体现呢?
 
           当然可以,是不是?只是法身可以体现,但法身的确无相。不是吗?如果诸位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懂得了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都不要住,也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了,那么就可以见到如来就可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也就是即见如来了。这样说可不可以?当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