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小口派出所户籍大厅:无关文明的残酷贞操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43:15

近日,38岁的单身女硕士涂世友建立了中国首个贞操网站——“雅品贞操网”,她在网站中极力倡导女性应该婚前守贞。而随着这个雷人网站的爆红,贞操也再一次成为了网友议论的热点。是否婚前“守贞”属于个人选择,这里不妄加非议;但贞操这一常常被称作区别人与动物的“文明”概念,其实却拥有一个可以用“愚昧”、“残酷”和“无效”来形容的历史。
愚昧的贞操史:处女情结没有任何意义
贞操观最早源自于人类对“血统论”的无知认识和对遗传学的错误理解,自母系社会之后才逐渐随男权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期间不断的被披上道德和科学的外衣,但稍加推理就可以看出这些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伪科学。

达尔文曾经错误的支持过“先父遗传”理论,但在其所在的年代,遗传学还仅处于萌芽阶段,有错误的认识也属正常。
贞操从来没有明确的生物学特征和定义,处女膜判断处女不靠谱
传说中的类似“守宫砂”这样的“处女凭证”根本就虚无缥缈,唯一可以作为处女生理表现的指标也就只有处女膜了;但其实处女膜的生理作用在保护女性,而不是验证女性是否有过性经历,所以凭借处女膜是否完整去判断女性是否为处女并不靠谱。在生活中,如跑步,跳远和跳高这些常见运动以及使用卫生棉条这样的卫生用品,都有可能意外破坏处女膜;性社会学家潘绥铭在《再造处女膜 社会的耻辱》里也曾提到,由于个人的处女膜的结构具有一定差异,有些女性即使有过性经历,仍能保持处女膜的完整性。[详细]
处女情结的理论基础“先父遗传”不存在,贞操观自古就没有科学基础
“先父遗传”也是一个伪概念,所谓“先父遗传”就是说之前发生的性行为会导致精子在女性体内自溶,而导致后来的受精卵血统不纯,这个理论也成了处女情结的理论基础。但其实女性的初级卵母细胞平时都在卵巢的原始卵泡中,只有在排卵期前不久,卵泡才开始逐渐成熟,只有处于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进入输卵管。排卵后24小时内未受精,次级卵母细胞就会退化。在女性的月经周期,未受精卵会随着血液、子宫内膜等一起排出。所以即使那些精子就真能“自溶”也没用,它们的遗传物质会被核酸酶降解,并且会随着月经一起被排出。而且,几百年前最早详细论述“先父遗传”的莫顿在的写给《皇家科学会刊》的信中也提到了该理论只是根据培育纯种狗的传说所改编,没有任何理论基础。[详细]
残酷的贞操史:象征文明,实则残酷
贞操虽自诩为文明,却有着极其残酷的历史。为了保持贞操,历史上,人们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出现过很多极端的发明: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贞操带”了,而这为了保护“文明”的工具,实质上就是刑具;更甚的是,为了贞操而剥夺女性生命的残酷案例在过去和现在也都屡见不鲜。

图为类似于刑具的中世纪的贞操带。

黑人超模华丽丝?迪里(Waris Dirie)的在自传小说《沙漠之花》中描述了5岁时被迫接受了女性割礼,13岁那年为了逃避强加给她的婚姻出逃的经历。
为了贞操,各种类似刑具的贞操带曾层出不穷
贞操带是出现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极其野蛮地摧残妇女的发明,其目的也是强迫妇女为男子恪守贞操。所谓贞操带,主要是用两块铁片制成,留着排便的孔隙,锁在女子下身的一个枷锁式的东西。丈夫掌握钥匙,只有打开贞操带的锁,卸下贞操带,才能性交。这样,在丈夫外出时可以保证妻子的忠诚。在拉伯雷的《派特克鲁儿的故事》中有一节:“我要离家时,一定会让太太戴上柏尔加摩式的锁,以免让色狼有机可乘。”这“柏尔加摩式的锁”就是贞操带。它又可以称为“威尼斯带”、“佛罗伦萨带”、“意大利带”、“维也纳带”等。研究者推测,贞操带大约是12世纪以后在欧洲出现的,一直延用到17—18世纪。[详细]
割礼,为了贞操而对女性实施的酷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女性割礼即为“出于非医疗原因,部分或全部移除女性外生殖器,以及伤害女性生殖器官的行为”,这种习俗主要在非洲一些国家及中东地区流行。除了受教育程度低下,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导致女性割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实施女性割礼地区的人们认为:割礼能证明一个女孩在婚前是否能守贞,并且作为婚后忠诚度的判断标准。
但割礼除了造成痛苦外别无它用,而且会增加婴儿出生死亡率。根据2006年WHO的调查,相对于没有接受过割礼的女性而言,几乎所有形式的女性割礼都会提高婴儿出生时的死亡率,而且受过割礼的母亲剖腹产率会增加30%,产后大出血的危险也会增加70%。除此之外,接受过割礼的女性也更容易表现出紧张、焦虑等情绪。[详细]
贞操被视为高于女性生命,可以因为不守贞就将女性处死
在如今,阿富汗的一些地区,还在流行着“落红”崇拜,如果新婚初交未见“落红”,即被视为不贞女子,新郎可以把她休掉,甚至可以把她处死,女方家庭不得有任何异议,还要将新娘的妹妹送去顶替,如果没有妹妹可以顶替,那就要赔偿一大笔财物,以示谢罪。
而在古代中国,对“贞操”的推崇在清朝达到最高峰:“清律”规定,“守节十五载以上,逾四十而身故者”,“一律旌表”,而对再嫁之妇,清代规定不得因夫或子贵而请求封爵。《大清会典》中也对贞洁有明确规定。所以,仅清初80年间自尽的所谓“贞妇烈女”即达12000人,甚至父母都会为了“贞洁”而逼迫自己的女儿自尽。[详细]
无效的贞操教育史:健康和负责才是最好的贞操观
一味的提倡贞操对减少青少年的危险性行为没有任何正面作用,美国曾在2006的斥巨资进行了大规模贞操教育,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而在荷兰等北欧国家,通过开放和有控制的性教育,在减少性传播疾病和未婚先孕上却成效颇丰。

开放的社会氛围和开明的性教育方式,使得荷兰少女怀孕率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
贞操教育就是失败集锦:美国斥资10亿美元进行贞操教育,却无果而终
美国在1996年至2005年联邦财政年度之间,国会通过联邦和州政府向婚前禁欲项目注入的资金超过了15亿美元。但据美国政府改革委会调查,10年花费10亿美元的婚前守贞计划提供的80%的信息都是错误的,它夸大了避孕措施的失败率,且没能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知识。青少年有很多性问题,需要专门机构的帮助,但禁欲教育使这样的机构大大减少。该计划导致美国少女的怀孕率、产子率和淋病得病率居高难下,以至于奥巴马上台后不久就中止了这一计划。由美国国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的报告2007年发布,报告显示,参加过专门的禁欲教育课程的美国学生与未参加有关教育项目的学生相比,在性行为和观念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节制。[详细]
贞操教育的效果远不及开放负责任的引导
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社会学者斯嘉丽不久前发表了《不要在我家里:父母、青少年和性文化》一书。称由于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荷兰家庭要比美国开放和理性。在荷兰,青少年性行为通常会演变为平淡的、能被家长控制的“夫妻生活”,简言之荷兰青少年的性行为是在父母控制之下,处于一种有序状态的,也因此该国少女怀孕率仅为美国女孩的1/5。
而对比荷兰父母和美国父母最大的区别就是,就是在回答“他们会允许自己的青少年子女(一般在16岁左右)带女朋友(或男朋友)回家过夜吗?”这类问题时,90%的受访美国人回答是绝不可能,而90%的受访荷兰人则理性表示,他们将有条件的允许、或至少会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