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男子日本版final:安庆民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58:25
踏板儿
炎炎夏日,几乎无人不穿拖鞋(安庆方言叫“萨子”),如今的“萨子”品种纷繁,多为发泡材料做的,少数是塑料的,但都很轻,老少皆宜,“马大嫂”们常穿着买菜,也有“潮男潮女”穿着逛街。但在几十年前,安庆夏天流行的是“踏板儿”———一种木制拖鞋。

  在我的记忆中,踏板儿好象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流行,那时可买到的踏板儿很简约,皆用木板锯成鞋底形状,后面略高,前面钉根帆布带做“袢子”,到60年代以后,踏板儿升级了,变得相当精美,不仅油漆了花纹,女性用的还有高根,前面的袢子也不用帆布带,而改用有不同颜色的塑料带子了。不过由于踏板儿重而硬,中老年人不能穿,穿了容易跌交,他们多用一双旧浅帮平底步鞋做“萨子”,踏板儿是青少年的专利。我穿踏板儿还挑过水,若带子断了、木板开了,就干脆做“赤脚大仙”,幸好没有受伤。穿踏板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咔嗒、咔嗒”的声音,踏在硬质地上声音更响,若有几个人穿“踏板儿”走在五线谱般的麻石条路上,很象欢快的青春奏鸣曲;若走在幽深的小巷里,又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踏板儿在特殊时期还有意想不到的功能。60年代后期我被困在西北郊的“红砖大学”里,夏天假日里无事可干就自学游泳,为保险找个车胎打足气套在腰上,虽然是安全了,但很难学会。我知道人呼气时比重略大于水,学游泳的人肚子下稍有点浮力,学习手划脚打就不会呛水,所以教人游泳也往往在其腹下相托,可我是一个人,那时又没有泡沫塑料,必须找个替代品,很快我想到去游泳必穿的踏板儿,它就有那么一点浮力,下水前将一双踏板儿如同手榴弹般别在肚脐边的裤腰里,便可入水学习了,还不必担心放在岸上弄丢。为了增加浮力,我还专门请木匠师傅用厚木板做踏板儿,后来的事实证明只要把握住平衡,是有一定效果的。真想不到,在人生海洋里最艰险的水域学习游泳,踏板儿给了我一点珍贵的浮力。

  在三中全会前的整个70年代,我都是在一家街道小厂学习做木模,尽管人生际遇仍在坎坷中,但做木模给了我不少乐趣,也让我知道了一些木材的种类,闲暇时我也贪点小便宜,用边角料为自己做踏板儿,而且知道杉木太软、东北松太贵、本地松木易变形,都不宜做踏板儿,最好用无“节疤”的枫木,或用桧柳、榉树,由于自己给自己做,木板可以厚一点,上面的袢子可以用不同材料,自行车窄内胎柔软、结实还有少许弹性,是当时最佳材料,只是不容易弄到。记得那时每年都给自己做一双,有一双底太厚、不常穿,到90年代初还在家里,后来搬家时丢了。别看那些踏板儿不值钱也很粗糙,但它让我多了点“成就感”,也让我首次直接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如今,街头早已不闻清脆的踏板儿声,回忆彼时情景,我感到那并非我们曾经清贫的见证,也不是廉价的往年故事,而是一段很值得回味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