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生日算命:泥鳅养殖手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09:41

一概述-- 1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1

2.1 形态特征-- 1

2. 2生活习性-- 1

三泥鳅的人工养殖-- 2

3.1 养殖水域的选择-- 2

3.2 基本设施及准备工作-- 2

3.3 池塘养殖泥鳅-- 4

3.4 稻田养殖泥鳅-- 6

3.5 流水养殖泥鳅-- 7

3.6 庭院式养殖-- 8

3.7 大水面鱼、鳝、鳅混养-- 9

3.8 泥鳅的越冬管理-- 10

四泥鳅病害防治-- 11

4.1 鳅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4.2 常见疾病的防治-- 11

五养殖泥鳅的捕捉-- 13

5.1 池塘泥鳅的捕捉-- 13

5. 2 稻田泥鳅的捕捉-- 14

六泥鳅的暂养与运输-- 15

6.1 暂养-- 15

6.2 运输-- 16

附:泥鳅动物性活饵料的培育方法-- 18

一水蚤培育-- 18

蚯蚓的培育-- 19

水蚯蚓(丝蚯蚓)的培育-- 21

蝇蛆的培育-- 23

福寿螺的培育-- 28

田螺的培育-- 29

 

 

泥鳅养殖手册

概述

泥鳅,俗称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其中普遍养殖的品种是真泥鳅。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泥鳅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占80%左右,其肉含蛋白质18.45%~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鱼肉含维生素A 70国际单位,维生素B 440微克,钙51 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并具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泥鳅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具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等功效,是有名的滋补食物之一。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上侧位。须五对,其中吻须一对,上颌和下颌各二对,吻须和上颌须之长与吻长相等,下颌须外侧的一对之长为上颌须长的一半,为内侧一对的二倍。

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片左右,头部无鳞。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腹部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小的黑色斑点,头部和各鳍条上也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鳍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2. 2生活习性

① 底栖性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沼、水田等软泥多的水体浅水区,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一般情况,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② 喜温性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4℃,冬天水温低于6℃,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它都会潜到10~30厘米深的泥层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在休眠期间,只要泥层中有水分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这是因为,泥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呼吸。

③ 耐低氧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泥鳅的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当水温上升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窜到水面呼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排出体外。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在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因此,增产潜力很大。在运输过程中也不会因缺氧而死亡。

④ 善逃逸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鳅池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养泥鳅时务必加强防逃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是否有堵塞现象,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⑤ 夜食性泥鳅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驯化也可改为白天摄食。无论是幼鳅还是成鳅,对于光的照射都没有明显的趋光或避光反应。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丝蚯蚓、水草以及水中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用堆放厩肥、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繁殖饵料生物,也可投喂各种商品饲料。泥鳅特别贪食,饲养时动物性饵料不要投喂太多,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而胀死。

泥鳅的人工养殖

商品泥鳅养殖,是将泥鳅种养成每千克80~100尾,每尾体重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一般养殖期为1年。泥鳅的成鱼养殖,包括有4~5月的春季养殖和9~10月的秋季养殖。春季养殖需要饲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所用的鱼苗为隔年苗,体长6厘米,体重1~3克;秋季养殖是在第三年2~3月收获,所用鱼苗为当年苗,体长3厘米左右,体重1~2克。主要的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专用池养殖、稻田养殖、箱式养殖、庭院式养殖等。

3.1 养殖水域的选择

泥鳅养殖可利用土质较肥、有水源保证的连片稻田,也可利用浅水湖、水库、沼泽、滩地等大型水域。泥鳅小规模养殖可利用低产鱼池、藕塘、育珠塘、小沟渠、低洼地。庭院式养殖泥鳅可利用房前屋后宅基地、废旧坑地等。在条件好的地方也可以建造一批专用养鳅池。为减少土方量,节约基建投资,可利用低洼地作埂蓄水后便可进行养殖。如大规模养殖泥鳅,选址应考虑水源有充分保证,但不被涝淹,没有工业、农业废水排放,低湿地下水不直接进入的地方,同时要交通方便,有电力供应。

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

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3.2 基本设施及准备工作

无论进行何种形式养殖,都应具备一些基本设施和进行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3.2.1基本设施

①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并沿埂加设罩向池中央的盖网,防止泥鳅越埂逃窜。

②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栅:在注水管上可紧缚1个尼龙网袋,可有效地防止污物和敌害进入。出水口防逃栅设计成凸向池塘,分内外两层,内层栅径小,拦泥鳅,外层栅径可大些,防止污物进入池内,同时可防敌害进入。

③建造平水缺(溢洪口):可防止水过多、雨暴时漫埂逃鱼。在排水口一侧上开设1~2个深5~10厘米、宽1~2米的平水缺。平水缺口上要安装防逃栅。

④集鱼道:为在水量不足、水温过高、稻田施肥施药时泥鳅有躲藏之处,以及捕捞时便于集中收捕,可在养鳅稻田中设环沟或按对角线挖深30厘米、长80~100厘米的集鱼道。在养泥鳅的池中央或排水口附近,挖1~5个深40厘米集鱼道。集鱼道占全池面积的2%~5%。在设计专用泥鳅池时,事先应设计布局集鱼道。在集鱼道底部铺1层厚10~15厘米的泥土。

⑤养殖水域清整消毒:养殖泥鳅的水域预先应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清整消毒。一般预先晒到塘底有裂缝后再在塘周挖小坑,将块状生石灰放入,浇水化灰并趁热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耙将石灰与泥拌和。用量一般为每100平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15千克。

3.2.2野生鳅种的消毒及驯养

①野生鳅种的消毒:放养前预先用2%~3%食盐水浸浴鳅种5~10分钟或用10毫克/千克漂白粉溶液浸浴10~20分钟。根据水温和鱼种耐受情况确定浸浴时间。

②野生鳅种的驯养:野外捕捉来的鳅种规格不整齐,预先可用泥鳅筛按规格分选,做到同一池放养规格基本一致。另外,野生泥鳅长期栖息在水田、河湖、沼泽及溪坑等水域中,白天极少到水面活动,夜间才到岸边分散摄食。为了让其适应人工饲养,使他们由分散觅食变为集中到食台摄食,由夜间觅食变为白天定时摄食,由习惯吃天然饵料变为吃人工配合饲料,必须加以驯化。具体的做法是:在下塘的第三天晚上(晚8时左右),分几个食台投放少量人工饵料。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逐步减少食台数目,经约10天驯养,使野生泥鳅适应池塘环境,并从夜间分散觅食转变为白天集中到食台摄食人工配合饵料。如果一个驯化周期效果不佳,可在第一个周期获得的成果基础上,重复上述措施,直至达到目的。

3.2.3泥鳅饵料的准备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为达到预期产量,就应准备充足的饵料,进行规模化养殖时则更为重要。泥鳅食性广泛,饵料来源广,鱼粉、鱼浆、猪血(粉)、动物内脏、野杂鱼、虾蟹肉、螺蚌肉、蚯蚓、蚕蛹粉、黄粉虫和谷物、米糠、豆渣、豆饼、菜饼、麦麸、酒糟、酱糟、豆腐渣、蔬菜叶等均是泥鳅的适口饵料。

泥鳅食欲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16~20℃时应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比例占60%~70%;水温为21~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4℃以上时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减至30%~40%。

一般动物性饵料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使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最好是动、植物饵料搭配投喂。可根据各地饵料源,调制泥鳅的配合饵料。以下两种配方可作参考。

① 鱼粉15%,豆粕20%,菜籽饼20%,四号粉25%,米糠17%,添加剂3%。

② 鱼粉或肉粉5%~10%,血粉20%,菜籽饼粕30%~40%,豆饼粕15%~20%,麦麸20%~30%,次粉5%~10%,磷酸氢钙1%~2%,食盐0.3%,并加入适量鱼用无机盐及维生素添加剂。

预先可沤制一定量的有机肥,放养后定期根据水色不断追肥。最后肥渣也可装袋堆置塘角起肥水作用,以不断产生水生活饵。

下面就以不同水域各自的特点分别阐述泥鳅的养殖。

3.3 池塘养殖泥鳅

池塘养殖泥鳅可以是土池、水泥池。可根据生产目的,放养不同规格的鳅种和稀放鳅苗。控制鳅苗的放养密度,以达到收获不同规格要求的商品泥鳅的目的。

3.3.1池塘的建造

泥鳅属温水性鱼类,因此应选择土质为腐壤土带中性或弱酸性,且日晒容易、温暖通风地点作养鳅场地。

①面积:养殖泥鳅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利于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人力、土地面积、水量、饵料和肥料来源、技术、市场等进行规模设计。可单池建造、连片建造和苗池、种池、成品池配套建造。初期可尽量利用原有塘、坑、洼地等略加改造成池,以减少基建投入,有赢利后再安排扩大或改建。

泥鳅鱼苗池(兼为产卵、孵化池)每口8~12平方米,鱼种培育池每口16~40平方米,成鳅池每口100~200平方米。可根据以上比例灵活安排配套水面。

②土池:选择保水性能好的黏土地进行挖方建池,池壁有一定的倾斜。有一定条件的可用砖、石护坡、水泥勾缝。池底及四壁必须夯实。池深0.6~1米,水深30~50厘米。

③水泥池:可建成地下式、地上式或半地上式。池壁多用砖、石砌成,水泥光面,壁顶设约12厘米的防逃倒檐(约半块砖)。水泥池池底的处理非常关键,必要时应先打一层“三合土”,其上铺垫一层油毛毡或加厚的塑料膜,以防渗漏,然后再在上面浇一层厚5厘米的混凝土。池深根据饲养方式而不同,有土饲养时为0.7~0.8米,无土流水饲养时为0.5米。回填到池底的泥土最好用壤土而不能用黏土。

每口土池和水泥池均应设独立的进、排水口、溢水口。池底应有2%~3%的比降,以使水能排尽。进水口高于池水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集鱼坑的底面。集鱼坑大小根据池子的大小建造。有土饲养时在集鱼坑四周应设挡泥壁,并在泥面水平处增设一个排水口,以便于换水。进、排水口及溢水口均应设防逃栅罩。

3.3.2野生鳅种采捕

泥鳅苗种采捕比较容易,从春季到秋季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稻田、河、沟等水域捕到幼鳅,作为苗种进行成鳅养殖。往往夏季雨后幼鳅比较集中。幼鳅的捕捞方法与成鳅的捕捞方法大致相似。

3.3.3苗种放养

一般在每平方米养殖池中可放养水花鳅苗(孵出2~4天苗)800~2000尾,放养体长1厘米(约10日龄)小苗500~1000尾,放养体长3~4厘米夏花100~500尾,体长为5厘米以上则可放养50~80尾。有微流水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3.3.4饲养

放养前按常规要求清塘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可施10~20千克干鸡粪或50千克猪牛粪,2周后放养。

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合乎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饵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放养后根据水质施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也可在池的四周堆放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或泼洒肥汁。

在充分培养天然饵料的基础上还必须人工投喂,在投喂中应注意饵料质量,做到适口、新鲜。主要投喂当地数量充足、较便宜的饵料,这样不致使饵料经常变化,而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饵料要新鲜,不投变质饵料。配合饵料应制成团块状的软料,投放在食台上。

在离池底10~15厘米处建食台,饵料投在食饵台上。要按“四定”原则投料,即定时:每天2次,上午9时和下午4时至5时之间;定量:根据泥鳅生长不同阶段和水温变化,在一段时间内投饵量相对恒定;定位:在每100平方米池中设直径30~50厘米固定的圆形食台;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饵料,饵料组成相对恒定。

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时和低于12℃时少喂,甚至停喂。要抓紧在开春后水温上升时期的喂食及秋后水温下降时期的喂食,做到早开食,晚停食。

一般6厘米规格(体重2~3克)的人塘鳅种,经1年养殖体重可达到10~12克。池塘养鳅各月饵料投喂量可按1比例参考确定。

1 成鳅各月投喂比率

3.3.5日常管理

池塘中要放养水葫芦、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占池面10%左右,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并吸引水生昆虫作为泥鳅活饵料。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鳅自由摄食,以增加所需营养。

要防止泥鳅浮头和泛池,特别在气压低、久雨不停或天气闷热时,如池水过肥极易浮头泛池,应及时换新水。

平时要坚持巡塘检查,主要查水质,看水色,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情况等。

要注意防逃。泥鳅逃逸能力很强,尤其在暴雨、连日大雨是应注意防范。平时应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塘埂有没有渗漏,注新水时是否有泥鳅沿水路逃跑等。

要定期检查泥鳅生长情况,随时调整喂食、施肥、充注新水等措施。如果放养的泥鳅苗生长差异显著时,应及时按规格分养,以避免生长差异过大而互相影响,还可以使较小规格的泥鳅能获得充足的饵料,加快生长。

3.4 稻田养殖泥鳅

稻田养殖泥鳅是生态养殖的一种方式。稻田的浅水环境非常适合泥鳅生存。盛夏季节水稻可作为泥鳅良好的遮阳物,稻田中丰富的天然饵料可供泥鳅摄食。另外泥鳅钻泥栖息,疏通田泥,既有利肥料分解,又促进水稻根系发育,鳅粪本身又是水稻良好的肥源,泥鳅捕食田间害虫,可减轻或免除水稻的一些病虫害。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硅酸盐、钙和镁的含量均高于未养田块。有学者对稻田中捕捉的33尾泥鳅进行解剖鉴定,其肠道内容物中有蚊子幼虫的泥鳅有6尾;解剖污水沟中的泥鳅14尾,肠内充满蚊子幼虫的泥鳅有11尾,有蚊子成虫的11尾。可见泥鳅还是消灭害虫的有力卫士。

3.4.1稻田建设

泥鳅的产量高低与稻田适合养鳅的基本条件是分不开的,必须根据泥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选好泥鳅养殖田块。

选择土质柔软、腐殖质丰富、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体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的粘性土田块为好。面积可大可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连片。以便于管理。选择种植的水稻品种应为矮秆、不易倒伏、耐肥力强、抗病力强。

稻田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人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3.4.2鳅种放养

鳅种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人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人田。

3.4.3饲养管理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 、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水位控制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节应适当加深水位。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人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人。

3.5 流水养殖泥鳅

泥鳅适于在水源充足、含氧量高的小面积水体内生活,所以用流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率的养殖方法,也别适合山区农户利用水源落差进行流水养鳅。

3.5.1塘、坑养殖

将溪流、沟渠水流引入庭院或用“借水还水”方式,即用支流引进塘、坑,再从塘、坑流出“还”入沟、渠,进行流水养鳅。例如在庭院内建2~10平方米的长方形池,深50~60厘米,上搭棚或用木板做盖,也可建瓜、豆棚遮阳。每平方米放养6厘米鳅种200~300尾。投喂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添加适量甘薯淀粉黏合成团块饵料或加蚯蚓、蝇蛆等鲜活饵料。翌年增重4~5倍,当年每平方米水面可收成鳅8~10千克。

3.5.2木箱养殖

木箱规格2米×1米×1.5米。设直径为3~4厘米的进、排水孔,装王母为2毫米的金属网。箱底填粪肥、泥土,或一层稻草一层土,堆积2~3层,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厘米。木箱安放于流水处,使水从一口入,另一口出。也可用水管从上向下流水。几个木箱可并联。

选择向阳、水温较高处设箱,降雨时要防止溢水。箱上要盖网,防鸟、兽危害,每箱可放养鳅种1~1.5千克。每天投喂米糠、蚕蛹或蚯蚓混合制成的团块状饵料。每天投饵量为泥鳅总体重的2%~3%,半年之后可收获,一个箱可产成鳅8~15千克。

3.5.3网箱养殖

网箱养鳅具有放养密度大,网箱设置水域选择灵活、单产高、管理方便、捕捞容易等优点,是一种制约化的养殖方式。

①网箱设置:箱体由聚乙烯机织网片制成,网目大小以泥鳅不能逃出为准,适于设置在池塘、湖泊、河边等浅水处。箱体底部必须着底泥,箱内填10~15厘米泥土。箱体面积以20~25平方米为宜。高度视养殖水体而定,使网箱上半部高出水面40厘米以上。网箱要设箱盖等防逃设施。

②放养:一般每平方米放养6~10厘米鳅种800~1200尾,并根据养殖水体条件适当增减。水质肥、水体交换条件好的水域可多放;反之,则少放。

③饲养:箱内设一个2平方米食台,食台离底20~25厘米,饵料投在食台上,方法与池塘养殖泥鳅相同。

④管理:主要是勤刷网衣,保持箱体内外流通。经常检查网衣,有洞立即补上。网箱养殖密度大,要注意病害防治。平时要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用漂白粉挂袋,方法是每次用2层纱布包裹100克漂白粉挂于食台周围,一次挂2~3只袋。要及时清除食台残饵。

3.5.4无土饲养法

国外泥鳅养殖多采用多孔材料代替泥土进行立体养殖,效果很好。有的以细沙代替泥土,养殖密度可提高四倍,一年中泥鳅个体可长5厘米左右。无土养殖解决了捕捞不便、劳动强度大、起捕率不高的问题,为大规模生产泥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无土养殖的泥鳅口味好。

饲养池为水泥池,面积30平方米,水深0.45米。池中放置长25厘米、孔径60厘米的维尼纶多孔管10800根。每20根为一排,每2排扎成1层,每3层垒成1堆,总共90堆。每池放养每尾重0.4~0.5克的鳅苗7000尾。每天投饵2次,投饵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池水以每分钟0.06立方米的量循环交换。共饲养90天,每平方米产量达2千克,折合每666.7平方米产泥鳅1300千克。也有把大小为40厘米×20厘米×15厘米的三孔水泥砖竖立池底,饲养管理同上。饲养90天,每平方米产量可达3.75千克,折合每666.7平方米产泥鳅2500千克。

3.5.5沟渠围栏饲养法

利用沟渠流水饲养泥鳅,在其上、下游处设拦网放种饲养。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龄鳅种2.5~3千克,饲养4~6各月后,每平方米产量达10~12千克。这种饲养方式需全部投喂高质量的人工配合饵料,成本较高。

3.5.6水槽饲养法

在有水源但不宜建池的地方可用此法饲养泥鳅。水槽长1.5米,宽和高各1米。在其一侧或两侧开设直径3~5厘米的进、排水孔。孔口安装网目2~3毫米的密眼金属网。槽内堆放粪肥和泥土,水深30厘米左右,注水可用水管由上向下注入,也可将槽放在流水处,任水自由进入、排出。水槽应置于向阳避风处,水温不能低于15℃。每只水槽可放养3~5厘米的泥鳅苗1~1.5千克。投喂糠麸、糟渣、蚕蛹、螺蚌和禽畜内脏,每天投喂1次。一般4月份放种,到年底可增重8~10倍,每只水槽可收获泥鳅8~15千克。

3.6 庭院式养殖

庭院式养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中设缸或编织筐、砖砌小池,以塑料膜铺填,上面再铺泥,形成容器进行养殖;另一种是在房前屋后庭院中挖小池,规格为100~200平方米,深60~70厘米,池底铺泥,水深约50厘米。小池每平方米可放泥鳅苗约1千克,大池每100平方米放养泥鳅苗种8~10千克。根据换水条件增减放养量。养殖过程中注意勤喂饵料,勤换水,投饵要少量多次。饵料除鱼粉等动物性饵料外,还要投喂部分植物性饵料,如米饭、麸皮、酒糟、菜叶、水草、米糠、豆渣、饼粕等,也可喂些配合饵料。坑道施肥以家畜肥为主。庭院养泥鳅可自繁、自育苗种,只要保留适量亲泥鳅便能获得足量的苗种。在繁殖季节,成熟亲鳅不必注射激素,只要在饲养水体中给予微流水刺激,就能繁殖。在庭院式养殖中,可与黄鳝、革胡子鲶一起进行混养。

另外,泥鳅可以与常规家鱼、鳗鲡等混养,尤以鳗鲡、鲢、鳙草鱼混养效果好。泥鳅不与家鱼争食,且能疏松底质,促进有机物分解及微生物的繁衍,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鲤、鲫、罗非鱼等与其争食厉害,互相影响大,故不宜混养。泥鳅和家鱼混养时,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200尾,约占总放养量的20%。

3.7 大水面鱼、鳝、鳅混养

据方云东(1999)报道:在100×666.7平方米的荡滩中进行鱼、鳝、鳅混养,年底共收获鲢鱼8750千克,银鲫鱼种15000千克,黄鳝1550千克,泥鳅2000千克。具体做法如下。

3.7.1准备工作和苗种放养

荡滩面积100×666.7平方米,平均水深1.2米,池埂修固坚实、不渗漏。配备柴油机2台,2套拖排泵,船2条,冬季干塘,用石灰消毒,清整,曝晒半个月。

苗种来源:鲢、银鲫为专用塘培育,黄鳝、泥鳅为市场收购。放养情况见表2。

2 鱼、鳝、鳅放养情况

3.7.2饲养管理

黄鳝种当天收捕当天放养,选腹部颜色黄且杂有斑点者,规格40~50尾/千克。苗种下塘先用3%~4%食盐水浸浴5分钟。

种植水草:在浅水区移植水花生,浮水区栽种荷藕,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15%左右。

投喂颗粒饲料,按鱼的存塘量的比例投喂,每10天调整投喂量比例。

高温季节勤换水,7~8月份2天加换新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加强防逃工作,进、排水口和较低易逃埂段加铁丝网或聚乙烯网,并深埋土中,防鳅、鳝逃逸。

从养殖中体会到,在大水面混养中,鱼产量宜设计在200~300千克/666.7平方米,便于进行水质控制。黄鳝产量设计在10~15千克/666.7平方米,避免过密而互残。饲养泥鳅可利用残饵,繁殖的小泥鳅可作黄鳝活饵料。

从鳝、鳅经济效益分析:黄鳝苗成本为3200元,泥鳅苗成本为2000元;鳝、鳅销售收入91000元,获利85800元,每666.7平方米平均获利858元。

3.8 泥鳅的越冬管理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除我国南方终年水温不低于15℃地区,可常年饲养泥鳅,不必考虑低温越冬措施以外,其他地区一年中泥鳅的饲养期为7~10个月不等,有2~5个月的低温越冬期,当水温降至10℃左右时,泥鳅就会进入冬眠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泥鳅一般会钻入泥土中15厘米深处越冬。由于其体表可分泌粘液,使体表及周围保持湿润,即使1个月不下雨也不会死亡。

泥鳅在越冬前和许多需要越冬的水生动物一样,必须积累营养和能量准备越冬。因此,应加强越冬前饲料管理,多投喂一些营养丰富的饵料,让泥鳅吃饱吃好,以利越冬。泥鳅越冬育肥的饵料配比应为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各占50%。随着水温的下降,泥鳅的摄食量要开始下降,这时投饵量应逐渐减少。当水温降至15℃时,每天只需投喂泥鳅总体重1%的饵料;当水温降至13℃以下时,则可停止投饵;当水温继续下降至5℃时,泥鳅就潜入淤泥深处越冬。

泥鳅越冬除了要有足够的营养、能量及良好的体质外,还要有良好的越冬环境。

3.8.1.选好越冬场所

要选择背风向阳、保水性能好、池底淤泥厚的池塘作越冬池。为便于越冬,越冬池蓄水要比一般池塘深,要保证越冬池有充足良好的水源条件。越冬前要对越冬池、食台等进行清整消毒处理,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泥鳅越冬。

3.8.2.适当施肥

越冬池消毒清理后,泥鳅入池前,先施用适量有机肥料,可用猪、牛、家禽等的粪便撒铺于池底,增加淤泥厚度,发酵增温,为泥鳅越冬提供较为理想的“温床”,以利于保温越冬。

3.8.3.选好鳅种

选择规格大、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鳅种作为来年繁殖用的亲本。这样的泥鳅抗寒、抗病能力较强,有利于越冬成活率的提高。越冬泥鳅的放养密度一般可比常规饲养高2~3倍。

3.8.4. 保温防寒措施

加强越冬期间的进、排水管理。越冬期间的水温应保持在2~10℃,池水水位应比平时略高,一般水深应控制在1.5~2米。加注新水时应尽可能用地下水。在池塘或水田中开挖深度在30厘米以上的坑、溜,使底层的温度有一定的保障。若在坑、溜上加盖稻草,保温效果更好。如果是农家庭院用小坑道使泥鳅自然过冬,可将越冬泥鳅适当集中,上面加铺畜、禽粪便保温,效果更好。

此外,还可采用越冬箱进行越冬。其方法是:制作木质越冬箱,规格为(90~100)厘米×(25~35)厘米×(20~25)厘米,箱内装细软泥土18~20厘米,每箱可放养6~8千克泥鳅。土和泥鳅要分层装箱。装箱时,要先放3~4厘米厚的细土,再放2千克左右泥鳅,如此装3~5层,最后装满细软泥土,钉好箱盖。箱盖上要事先打6~8个小孔,以便通气。箱盖钉牢后,选择背风向阳的越冬池,将越冬箱沉入1米以下的中,以利于泥鳅安全越冬。

泥鳅病害防治

4.1 鳅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水产动物病害发生主要是由于生存环境、病原体存在及水产动物本身体质三方面相互协同作用而引起的。水质、底质是其生存的主要环境。环境不适、投饵不足或营养成分不平衡,会使水产动物体质下降。投喂过量又会引起水质、底质恶化。恶化的环境又使养殖对象食欲减退,体质下降,病原体也容易繁衍,这样便会引起病害发生。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就会引起病害蔓延,病症家中,形成爆发性死亡。病害防治的原则是以防为主,治疗为辅,以免经济损失。

4.2 常见疾病的防治

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所以水质容易恶化。在防病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饵、施肥,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肥、活、爽”。如是外购苗种,要做到预先消毒防病、剔除病弱苗种。稻田养殖时,防止药、肥伤害。现把泥鳅常见的疾病既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4.2.1水霉病

此病的病因是有水霉菌寄生。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肉眼可见体表簇生白色棉絮状物,最后衰弱而死。在孵化季节流行,能引起大批受精卵死亡。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防治办法主要有:①避免鱼体受伤,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水霉病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衍。②鳅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分钟。③受精卵受感染,用4%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连续2天,鱼巢使用前预先用食盐水浸泡。④泥鳅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

同时还有一些方法供参考:

①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0.5~1公斤,尿素0.5公斤、漂白粉1公斤(含氯为30%)化水溶解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②水深1米每亩用五倍子1公斤捣碎用开水浸泡12小时后加盐0.5~1公斤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

③旱烟叶10公斤煮水后全池泼洒,连治3天。

④菖蒲2.5~5公斤加人尿5公斤或加尿素0.5公斤混合后全池泼洒(菖蒲与0.5~1公斤食盐捣烂成液体)。

⑤每亩水深1米用盐1公斤和3公斤菖蒲汁化开后全池泼洒。

⑥二氧化氯,浓度为20ppm(1方水配20克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⑦ 每立方米水体用2~3克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2天再泼洒1次。

4.2.2烂鳍病
此病是由短杆菌引起的。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肌肉外露,停食,衰弱致死。夏季易流行。

防治办法主要有:①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②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分钟,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天,或1%~5%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容易浸浴病鳅10~15分钟,每天1次,连用2天见效,5天即愈。

4.2.3打印病

此病由嗜水单胞杆菌中嗜水亚种引起,病鳅主要表现为身体上病灶浮肿,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故名之为打印病。7~9月份为主要流行季节。

如遇此病,可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的浓度为1×106

4.2.4车轮虫病

病因为车轮虫寄生。车轮虫主要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感染后病鳅食欲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死亡。5~8月份流行。

防治此病的方法主要有: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后再放养鳅种。②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4.2.5三代虫病

病因为三代虫寄生。主要寄生于体表和鳃,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5~6月份流行,对鳅种危害极大。

防治此病的方法主要是用浓度为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病鳅15~20分钟,浓度为10×10-6时则浸浴30~50分钟。根据水温、体质情况选用以上浓度。或用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4.2.6气泡病

病因为水中溶氧不足或含气体过多。表现为泥鳅吞吸气泡,浮于水面不能下潜,腹部鼓气,苗期易发生。

平时应注意合理投饵,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防止水质恶化。发现此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立即加注新水,并用食盐水泼洒,每666.7平方米水面用量为4~6千克,或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

4.2.7舌杯虫病

病因为舌杯虫侵入鳃或皮肤。舌杯虫附着在泥鳅鳃或皮肤时,平时摄取周围水中食物,对寄主组织没有破坏作用,感染程度不高时危害不大。如果与车轮虫并发或大量发生时,能引起泥鳅死亡。对幼鳅,特别是1.2~2厘米的鳅苗,大量寄生时妨碍正常呼吸,严重时使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出现,以夏、秋两季较为普遍。

发生此病时,流行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特合剂挂袋;在泥鳅放养前用8×10-6的硫酸铜溶液浸浴鳅种15~20分钟;或用0.7×10-6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4.2.8小瓜虫病

发生此病是因为多子小瓜虫寄生。病鳅皮肤、鳃、鳍上布有白点状孢囊。

病鳅用浓度为1×1-6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浴,或用溶度为(0.1~0.2)×10-6的硝酸亚汞溶液全池泼洒。

4.2.9白身红环病

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症状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

防治办法为:①鳅种放养时用食盐溶液浸洗15~20分钟;②食盐溶液全池泼洒;③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除常规病害防治之外,敌害生物的清除也很重要。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清除蛇、蛙、乌鳢、水蜈蚣、红娘华等敌害生物。

养殖泥鳅的捕捉

泥鳅的捕捉一般在秋末冬初进行,但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可根据市场价格、池中密度和生产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泥鳅捕捞上市的时间。作为繁殖用的亲鳅则应在人工繁殖季节前捕捉。一般泥鳅体重达到10克即可上市。从鳅苗养至10克左右的成鳅一般需要15个月左右,饲养至20克左右的成鳅一般需要45个月。如果饲养条件适宜,还可以缩短饲养时间。

5.1 池塘泥鳅的捕捉

池塘因面积大、水深,相对稻田捕捉难度大。但池塘捕捉不受农作物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随时捕捉上市,比稻田方便。池塘泥鳅捕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食饵诱捕法:可用麻袋装入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腐殖土混合做成的面团,敞开袋口,傍晚时沉入池底即可。一般悬着在阴天或下雨前的傍晚下袋,这样经过一夜时间,袋内会钻入大量泥鳅。诱捕受水温影响较大,一般水温在25~27℃时泥鳅摄食旺盛,诱捕效果最好;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泥鳅的活动减弱,摄食减少,诱捕效果较差。

②也可用大口容器(罐、坛、脸盆、鱼笼等)改制成诱捕工具。

③冲水捕捉法:在靠近进水口处铺设好网具,网具长度可依据进水口的大小而定,一般为进水口宽度的3~4倍,网目为1.5~2厘米,4个网角结扎提纲,以便起捕。网具张好后向进水口充注新水,给泥鳅以微流水的刺激,泥鳅喜溯水会逐渐聚集在进水口附近,待泥鳅聚拢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提网捕捉。同时,可在排水口处张网或设置鱼篓,捕获顺水逃逸的泥鳅。

④排水捕捉法:食饵诱捕、冲水捕捉一般适合水温在20℃以上采用。当水温偏低时,泥鳅活动减弱,食欲下降,甚至钻入泥中,这时只能采取排干池水捕捉。这种方法是现将池水排干,同时把池底划分成若干小块,中间挖纵、横排水沟若干条。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左右,让泥鳅集中到排水沟内,这时可用手抄网捕捉。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泥鳅会钻入泥中越冬或避暑,只有采取挖泥捕捉。因此,排水捕捉法一般在深秋、冬季或水温在10~20℃时采用。                                                    

此外,如遇急需,且水温较高时,可采用香饵诱捕的方法,即把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撒在池中捕捉处,待30分钟左右用网捕捉。

5. 2 稻田泥鳅的捕捉

稻田养殖的泥鳅,一般在水稻即将黄熟之时捕捉,也可以在水稻收割之后进行。捕捉方法一般有以下5种。

①网捕法: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②排干田水捕捉法: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③香饵诱捕法: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晴天傍晚时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诱捕。此方法在5~7月份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份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捉效果。如无麻袋,可把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中,中间放些树枝,卷起草席,并将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④笼捕法:是采用须笼或鳝笼捕捞。

⑤药物驱捕法:通常使用的药物为茶粕(亦称茶枯、茶饼,是榨油后的残留物,存放时间不超过2年),每666.7平方米稻田用量5~6千克。将药物烘烧3~5分钟后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再用清水浸泡透(手抓成团,松手散开),3~5小时后方可使用。

将稻田的水放浅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田的四角设置鱼巢。鱼巢用淤泥堆集而成,巢堆成斜坡形,由低到高逐渐高出水面3~10厘米。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一般为脚盆大小,面积0.5~1平方米。面积大的稻田中央也应设置鱼巢。

施药宜在傍晚进行。除鱼巢巢面不施药外,稻田各处须均匀地泼洒药液。施药后至捕捉前不能注水、排水,也不宜在田中走动。泥鳅一般会在茶粕的作用下纷纷钻进鱼巢。

施药后第二天清晨,用田泥围1圈栏鱼巢,将鱼巢围圈中的水排干,即可挖巢捕捉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直接上市,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泥鳅继续留在田中养殖。若留田养殖需注水5厘米左右,待田中药性消失后,再转入稻田中饲养。

此法简便易行,捕捉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且无污染(须控制用药量)。在水温10~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可捕大留小,均衡上市。但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是用茶粕配制的药液要随配随用;其次是用量必须严格控制,施药一定要均匀的全田泼洒(鱼巢除外);此外鱼巢巢面必须高于水面,并且不能再有高出水面的草、泥堆物。此法捕泥鳅最好在收割水稻之后,且稻田中无集鱼坑、溜。若稻田中有集鱼坑、溜,则可不再集鱼坑、溜中施药,但要用木板将坑、溜围住,以防泥鳅进入。

泥鳅的暂养与运输

6.1 暂养

6.1.1几种暂养法

泥鳅起捕后,无论是销售或食用,都必须经过几天时间的清水暂养,方能运输出售或食用。暂养的作用,一是使泥鳅体内的污物和肠中的粪便排除,降低运输途中的耗氧量,提高运输成活率;二是去掉泥鳅肉中的泥鳅味,改善口味,提高食用价值;三是将零星捕捉的泥鳅集中起来,便于批量运输销售。泥鳅暂养的方法有许多种,现在介绍以下几种。

①水泥池暂养:水泥池暂养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出口中转基地或需暂养较长时间的场合。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的场所建池,并配备增氧、进水、排污等设施。水泥池的大小一般为8米×4米×0.8米,蓄水量为20~25立方米。一般每平方米卖弄技可暂养泥鳅5~7千克,有流水、有增氧设施,暂养时间较短的,每平方米面积可放40~50千克。若为水槽型水泥池,每平方米可放100千克。

泥鳅进入水泥池暂养前,最好先在木桶中暂养1~2天,待粪便或污泥清除后在移至水泥池中。在水泥池中暂养时,对刚起捕或刚入池的泥鳅,应隔7小时换水1次,待其粪便和污泥排除干净后转入正常管理。夏季暂养每天换水不能少于两次,春、秋季暂养每天换水一次,冬季暂养隔天换水一次。

在泥鳅暂养期间,投喂生大豆和辣椒可提高泥鳅暂养的成活率。按每30千克泥鳅每天投喂0.2千克生大豆即可。此外,辣椒有刺激泥鳅兴奋的作用,每30千克泥鳅每天投喂辣椒0.1千克即可。

水泥池暂养适用于暂养时间长、数量多的场合,具有成活率高(95%)左右、规模效益好等优点。但这种方法要求较高,暂养期间不能发生断水、缺氧泛池等现象,必须有严格的甘为责任这制度。

②网箱暂养:网箱暂养泥鳅被许多地方普遍采用。暂养泥鳅的网箱规格一般为2米×1米×1.5米。网眼大小视暂养泥鳅的规格而定,暂养校规格泥鳅可用11~2目的聚乙烯网布。网箱宜选择水面开阔、水质来那个号的池塘或河道。暂养的密度视水温高低和网箱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暂养30千克左右较适宜。网箱暂养泥鳅要加强日常管理,防止逃逸和发生病害,平时要勤检查、勤刷网箱、勤捞残渣和死鳅等,一般暂养成活率可达90%以上。

③木桶暂养:各类容积较大的木桶均可用于泥鳅暂养。一般用72升容积的木桶可暂养10千克。暂养开始时每天换水4~5次,第三天以后可每天换水2~3次。每天换水量控制在三分之一左右。

④鱼篓暂养:鱼篓的规格一般为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竹制。篓内铺放聚乙烯网布,篓口要加盖(盖上不铺聚乙烯网布等,防止泥鳅呼吸困难),防止泥鳅逃逸。将泥鳅放入竹篓后置于水中,竹篓应有三分之一部分露出水面,以利于泥鳅呼吸。若将鱼篓置于静水中,一篓可暂养7~8千克;置于微流水中,一篓可暂养15~20千克。置于流水状态中暂养时,应避免水流过急,否则泥鳅易患细菌性疾病。

⑤布斗暂养:布斗一般规格为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长24厘米,装有泥鳅的布斗置于水域中时应有约三分之一部分露出水面。布斗暂养泥鳅须选择在水质清新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一般置于流水水域中,每斗可暂养15~20千克,置于静水水域中,每斗可暂养7~8千克。

6.1.2长期蓄养

我国大部分地区水产品都有一定的季节差、地区差,所以人们往往将秋季捕获的泥鳅蓄养至泥鳅价格较高的冬季出售。蓄养的方式方法和暂养基本相同。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蓄养一般是采取低温蓄养,水温要保持在5~10℃。若水温低于5℃时,泥鳅就会被冻死;水温高于10℃时,泥鳅会浮出水面呼吸,此时应采取措施降温、增氧。蓄养于室外的,要注意控温,如在水槽等容器上加盖,防止夜间水温突变。蓄养的泥鳅在蓄养前要促使泥鳅肠内粪便排出,并用食盐容易浸浴鳅体消毒,以提高蓄养成活率。

6.2 运输

泥鳅的皮肤和肠均有呼吸功能,因而泥鳅的运输比较方便。泥鳅的运输按运输距离分有近程运输、中程运输、远程运输,按泥鳅规格分有苗种运输、成鳅运输、亲鳅运输,按运输工具分有鱼篓鱼袋运输、箱运输等,按运输方式分有干法运输、带水运输、降温运输等。泥鳅的苗种运输相对要求较高,一般选用鱼篓和尼龙袋装水运输较好。成鳅对运输要求低些,除远程运输需要尼龙袋装运外,均可因地制宜选用其他方法。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运输,泥鳅运输前均需暂养1~3天后才能启动。运输途中要注意泥鳅和水温的变化,及时捞出病伤死鳅,去除黏液,调节水温,防止阳光直射和风雨吹淋引起的水温变化。在运输途中,尤其是达到目的地时,应尽可能使运输泥鳅的水温与准备放养的环境水温相近,两者最大的温差不能超过5℃,否则会造成泥鳅死亡。

6.2.1干法运输

干法运输就是采用无水湿法运输的方法,俗称“干运”,一般适用于成鳅短程运输。运输时,在泥鳅体表泼些水,或用水草包裹泥鳅,使泥鳅皮肤保持湿润,再置于袋、桶、筐等容器中,就可以进行短距离运输。

①筐运法:装泥鳅的筐用竹篾编织而成,长方形,规格为(80~90)厘米×(45~50)厘米×(20~30)厘米。筐内壁铺上麻布,避免鳅体受伤,一筐可装成鳅15~20千克,筐内盖些水草或瓜(荷)叶即可运输。此法适用于水温15℃左右、运输时间为3~5小时的短途运输。

②袋运法:即将泥鳅装入麻袋、草包或编织袋内,洒些水,或预先放些水草等在袋内,使泥鳅体表保持湿润,即可运输。此法适用于温度在20℃以下,运输时间在半天以内的短途运输。

6.2.2降温运输

运输时间需半天或更长时间的,尤其在天气炎热和中程运输时,必须采用降温运输方法。

①带水降温运输:一般采用鱼桶装水加冰块装运,6千克水可装运泥鳅8千克。运输时将冰块放入网袋内,再将其吊在桶盖上,使冰水慢慢滴入容器内,以达到降温的目的。此法运输成活率较高,鱼体也不易受伤,一般在12笑话死内可保证安全。此法在水温15℃左右、运输时间为5~6笑话死的条件下效果较好。

②鱼筐降温运输:鱼筐的材料、形状、规格同上。每筐装成鳅15~20千克。装好的鱼筐套叠4~5个,最上面一筐装泥鳅少一些,其中盛放用麻布包好的碎冰块10~20千克。将几个鱼筐叠齐捆紧即可装运。注意避免鱼筐之间互相挤压。

③箱运法:箱用木板制作。木箱的结果有3层,上层为放冰的冰箱,中层为装鳅的鳅箱,下层为底盘。箱体规格为50厘米×35厘米×8厘米,箱底和四周钉铺20目的聚乙烯网布。如水温在20℃以上时,先在上层的冰箱里装满冰块,让融化后的冰水慢慢滴入鳅箱。每层鳅箱装泥鳅10~15千克,再将这两个箱子与底盘一道扎紧,即可运输。这种运输方法适合于运输时间在30小时以内的中、短途运输,成活率在90%以上。

6.2.3鱼篓(桶)装水运输

本法是采用鱼篓、桶装入适量的水和泥鳅,以火车、汽车或轮船等为交通工具的运输方法,此法较适合于泥鳅苗种运输。鱼篓一般用竹篾编制,内壁粘贴柿油纸或薄膜;也有用镀锌皮制作的鱼篓。鱼篓的规格不一,常用的规格为:口径70厘米,底部边长90厘米,高100厘米。有桶盖,盖中心开有一直径为35厘米的圆孔,并配有击水板,其一端由“十”字交叉板组成。交叉板长40厘米,宽10厘米,柄长80厘米。

鱼篓(桶)运输泥鳅苗种要选择好天气,水温以15~25℃为宜。已开食的泥鳅苗起运前最好喂一次咸鸭蛋黄。其方法是将煮熟的咸鸭蛋黄用纱布包好,放入盛水的搪瓷盘内,滤掉渣,将蛋黄汁均匀地泼在装鳅苗的鱼篓(桶)中,每10万尾鳅苗投喂蛋黄1个。喂食后2~3小时,更换新水后即可起运。运输途中要防止泥鳅苗缺氧和残饵、粪便、死鳅等污染水质,要及时换注新水,每次换水量为三分之一左右,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超过3℃。若换水困难,可用击水板在鱼篓(桶)的水面上轻轻的上下推动击水,起增氧效果。为避免苗种集结成团而窒息,可放入几条规格稍大的泥鳅一起运输。

路途较近的亦可用挑篓运输。挑篓由竹篾制成,篓内壁糊贴柿油纸或薄膜。篓的口径约50厘米,高33厘米。装水量为篓容积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约25升)左右。装苗种数量依泥鳅的规格而定:1.3厘米以下的可装6万~7万尾,1.5~2厘米的装1万~1.4万尾,2.5厘米的装0.6万~0.7万尾,3.5厘米的装0.35万~0.4万尾,5厘米的装0.25万~0.3万尾,6.5~8厘米的装600~700尾,10厘米的装400~500尾。

6.2.4尼龙袋充氧运输

此法是用各生产单位运输家鱼苗种所用的尼龙袋(双层塑料薄膜袋),装少量水,充氧后运输,这是目前较前进的一种运输方法。可装载于车、船、飞机上进行远程运输。

尼龙袋的规格一般为30厘米×28厘米×65厘米的双层袋,每袋装泥鳅10千克。加少量水,亦可添加些碎冰,充氧后扎紧袋口,再装入32厘米×35厘米×65厘米规格的硬纸箱内,每箱装2袋。气温高时,在箱内四角处各放一小冰袋降温,然后打包运输。如在7~9月份运输,装袋前应对泥鳅采取“三级降温法”处理:即把泥鳅从水温20℃以上的暂养容器中放入水温18~20℃的容器中暂养20~40分钟,再放入14~15℃的容器中暂养5~10分钟,然后放入8~12℃的容器中暂养3~5分钟,最后装袋充氧,在箱四周放置冰袋后运输。

附:泥鳅动物性活饵料的培育方法

水蚤培育

水蚤是指水生枝角类和挠足类两大类浮游动物,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鳅苗、鳅种的适口饵料。人工培育水蚤喂鳅成本低、鳅类生长快、增产效果好。其方法是:  

①建池:土池和水泥池均可。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30平方米的长方形为宜。 

②注水:池中注水约50厘米深。水蚤适宜的水温为18℃~25℃,ph值为7.5~8,溶氧饱和度为70%~120%。

③施肥:土池每立方米水体投4公斤牛、马粪或其他畜粪、1.5公斤稻草、麦秸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作基肥,10天后追肥一次,追肥量同基肥,此后再根据水色酌情追肥,使水色保持黄褐色。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投牛、马粪或其他畜粪1.5公斤,加沃土1.5公斤~2公斤,以后每隔8天再追肥一次,追肥量为牛、马粪或其他畜粪0.75公斤。 

④培育:不论是土池还是泥池,都可采用酵母与无机肥混合培养法。每立方米水体投酵母20克,酵母可先在水中浸泡3小时~4小时,再泼入池中,每立方米水体施碳酸铵65克、硝酸铵37.5克,以后每隔5天施一次,其用量为开始的一半。投放酵母后,将池水曝晒1天~3天后,就可以放入水蚤作种,用种量为每立方米水体30克~50克。 

⑤捞取水蚤种入池15天~20天后,经大量繁殖,可布满全池。这时,即可分批捞取喂鳅。一般每隔1天~2天捞取一次,一次捞取总量的10%~20%。在水温18℃~20℃的环境下,可常捞常有,连续不断。

蚯蚓的培育

蚯蚓的适应能力很强,地球上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广泛分布着蚯蚓。只要掌握了它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根据其昼伏夜出、地面排粪、畏光、喜温、喜湿、好气等特点,除可在室外大面积养殖外,亦可在室内开展如瓶养、箱养、池养、立体养殖等多种不同模式的工厂化养殖,现将几种主要养殖方法介绍如后。

2.1 立体多孔槽养殖法  立体多孔槽分三种类型:  

①多孔箱(或多孔桶):适合于处理农户的日常生活垃圾,也可大规模生产。方法是先将旧木箱(捅)钻孔,孔径2~3厘米,孔的总面积占箱(桶)体侧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内养日本大平二号蚯蚓5000~10000条,每月可产鲜蚯蚓1~2公斤,蚓粪35~70公斤。若规模化养殖,则把多孔箱(桶)堆积起来,两列箱体之间距离应在5厘米以上,以利通风、排粪。箱(桶)的容积以30~80升为宜。

② 室内多孔槽:适合于畜牧场、生产队或专业户使用,用角钢焊成长180厘米,宽35厘米,高200厘米的长方体,四周用塑料绳编成,间距为2~3厘米,内装沤制好的饵科和蚓种,每槽可养大平二号蚯蚓2万条。

③ 池内多孔槽:由一个水泥池及若干个多孔槽所组成。池长100~1000厘米,宽100-300厘米,高150厘米;四壁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内外壁用水泥沙浆抹光.池底设置清理蚓粪的出粪口,在离池底20厘米高处用钢筋焊成底座,钢筋间距为2~3厘米。池内的多孔槽规格根据池的大小决定,一般长60~260厘米,宽10厘米,高130厘米,周围用角钢焊成,四面用钢筋焊接,钢筋间距2-3厘米。多孔槽放在底座上,两槽之间距离35厘米左右,槽壁距池壁20厘米,饵料和蚓种放在多孔槽外面。

以上三种形式都要在槽上覆盖塑料薄膜。

2.1.2饲料的选择及调制:

只要是无毒的有机物都可作蚯蚓饲料,含蛋白质过多的单一饵料最好与其他饵科配合投喂。各种饵料都须经过筛选、去杂、堆积沤制一段时间方可直接以上面投喂。马粪等比较碎的饵科可以直接投喂,因为通气孔可以把酵母菌等好气性细茵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把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以内,而嫌气性微生物也无法生存,不必担心高温烧死蚯蚓或酸度过高酸死蚯蚓。

2.1.3管理注意事项:

把室温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室内温度受大气温度影响,它又直接影响差槽内温度,如果室温高于20摄氏度,就无法控制饲料发酵而增高的槽温。降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浇水降温;②池槽上方盖草棚,避免阳光直射;③开电扇通风散热;④使用空调设备。

相反,冬天可采用以下升温办法:①覆盖塑料薄膜;②利用工厂余热;③室内生火;④投喂末发酵饲料。注意槽内湿度:多孔槽渗水条件,不伯饵料湿度大,上面覆盖了塑料薄膜,水蒸气也蒸发不出去,保湿性能好,且湿度均匀,注意到所投饵科的湿度不低于75%就可保持一个月的适宜湿度。塑料薄膜若有破损则应及时更换新膜,否则槽壁表层湿度不够,蚯蚓不向外排粪而造成自身污染。

注意空气流通:立体多孔槽通气条件好,但新加饵科时会有臭气味,虽然蚯蚓及蚓粪有除臭作用,但短时间内不立即消失,所以养殖室应常开前后窗和天地窗。

制造黑暗环境:养殖室一般用黑布或黑色塑料薄膜避光,槽的四周同样围以黑色薄膜,有利于蚯蚓在槽壁上活动、排粪。

2.2塑料棚养殖法

塑科薄膜柔软质轻,造价低廉,且成型随意、管理方便、有良好的透明度和保温、保湿性能,在室内室外养殖业上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北方的早春、晚秋及漫长冬季,用塑料大棚养殖蚯蚓可以通过太阳辐射提高棚内温度,在通常情况下单层大棚内也比棚外气温高出2摄氏度至5摄氏度。严寒时期可以覆盖2~3层,层间保持间距8~10厘米,利用不流动空气加强保温作用,经实验双层棚提高气温6.2摄氏度,地温提高4.2摄氏度,比露地气温高8.3摄氏度,地温提高11.3摄氏度。

但是塑料大棚内昼夜温差很大,必须加强管理。据实验在春夏季上午10点左右棚内温度每小时可上升8摄氏度至10摄氏度,最高温度可达50摄氏度;至下午4点左右棚内降温很大,以蚯蚓生物学角度看是十分不利的。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蚯蚓的新陈代谢加快,生长繁殖也越快,但是超过极限则危及生命甚至死亡;相反在严冬的夜晚太冷,蚯蚓无法在表面活动排粪而造成自身污染。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以保证蚯蚓的正常生长繁殖,提高养殖效益。

塑科大棚的修建方式很多,可根据养殖的规模、条件灵活采用。

塑料大棚养蚯蚓最好是投喂通过发酵腐熟的饲科,制作方法如下:取粪料(马、牛、羊、猪、兔粪)55%,干料(稻草、麦杆、废纸、垃圾等)45%,混合后堆成高1.3米、宽1米、长度随料多少而定的方体,均匀喷水至底层有水流出为止;第二天堆温上升,4~5天后可升至75℃~80℃,以后又逐渐下降,当降至60℃左右时翻堆,重新混合堆制,分别再停7、5、4、3天时各翻一次。翻堆是为了改善料堆内通气条件,散发废气,调节水分,促进好气性细菌生长,使饲料得到均匀、良好的转化和分解。

细菌参与发酵分为三期:前熟期主要分解糖份、氨基酸、蛋白质等;纤维分解期在嫌气性条件下进行,将纤维素分解为有机酸和能源;当温度从80℃下降时,木质被分解呈黑褐色菌片,变成蚯蚓喜食的饲料。

2.3简易堆料养殖法

这是农户普遍采用的养殖方法。

1.场地:选择地势较高而靠近水源又不积水的平地作养殖场。

2.备料:利用马、牛、羊粪或其他畜禽粪便加入30%的干草料拌匀堆沤发酵。

3.铺料及引种:将发酵好的饲料调节好湿度后在选定的地点铺成长方形,长度随意,宽度1~1.2cm,厚度15cm以下,然后均匀投入蚓种(含卵茧),上面再盖饲料厚5cm以下。

4.覆盖分以下两种形式:① 堆料时料面均匀堆置半球形的料包,上面盖以草帘或草席;② 基料铺设后以30cm间距插入打通竹节的小竹管,顶铺高出料面15cm左右,其上再盖草帘或草席。以上两种方式既能保温、保湿,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透气性。上面还可盖塑料薄膜。

5.围墙也有以下两种形式:①使用网目为3mm的尼龙网;②用砖块干砌,高度60cm,基部固定于地面以下,料面以上的内外壁用水泥沙浆抹光滑,以防蚯蚓逃逸和老鼠为害。在料堆外应环绕场地开挖一条30cm宽的水沟,沟中蓄满水,以防蚂蚁等敌害。

2.4饵料块养殖法

高密度饲养蚯蚓时,采用在饲养箱中用饲料块喂养的方法,既满足了蚯蚓的营养,又保持蚯蚓生育环境不致恶化。即采用长40cm,宽20cm,高30cm的玻璃箱作饲养箱,箱底铺土10cm厚,土面上铺5cm厚泡过水的稻草,投放200条条纹蚯蚓,把箱体放于调节到25℃的恒温槽中,每箱放入10个饲料块,隔日喷水,保持-定湿度。

饲料块的配方为粗蛋白12.7%,粗脂肪2.4%,灰分3.4%,粗纤维2.1%,可溶性无氮物25.9%,水53.5%,充分拌匀后做成1~3cm的团块状即成。

采用这种设备的优点是能用肉眼判断箱中饲料的多少,保持投入和消耗平衡;蚯蚓幼体生活在饲料块周围,分离或投入其他箱体时省时省力,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降低了成本。

2.5 立体养殖法

用多层箱型养殖槽堆积起来,可达到工厂化大规模养殖的目的。

箱型养殖槽由竹、木、塑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均可,槽壁高度一般30cm,槽壁槽底都钻有孔径为7~15mm的通气孔,总面积占槽壁面积的30%~40%,能有效地调节温、湿度,分离蚯蚓、粪,槽内饲料的厚度保持15cm以下,上方留有5cm高的空间,其上覆盖薄膜,控制水分,保持饲料湿度在75%~80%之间,就是经过一、二个月湿度也会保持在60%以上.同时蚯蚓排泄的粪便能自动地从槽壁周围漏出来,不须进行专门分离和清理。采用此法时箱体间距应保持5cm以上,以利空气流通。

这种养殖法蚯蚓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生长繁殖很快,比平地养殖法有增殖率高,生长用期短、管理操作方便等优点。

水蚯蚓(丝蚯蚓)的培育

水蚯蚓(又叫丝蚯蚓)属淡水底栖动物,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粗蛋白中氨基酸齐全,是蛙类、鱼类的活饵料,人工培育简便易行。下面介绍其培育方法,供养殖户参考。 

3.1建池与培池

宜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座北朝南的地方建池。池长10~30米、宽1~1.2米、深0.2~0.25米。池底最好铺一层石板或打上“三合土”,要求蚓池有0.5%~1%的比降,在较高的一端设进水沟、口,较低的一端设排水沟、口,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金属网拦栅,以防鱼、虾、螺等敌害随水闯入池中。注意,蚓池要有一定的长度,否则投放的饲料、肥料易被水流带走散失。如果无法建成长条形时,可因地制宜建成环流形池或曲流形池等。

优质的培养基是缩短水蚯蚓采收周期从而获得高产的关键。培养期的原材料可选用富含有机质的污泥(如鱼塘淤泥、稻田肥泥、污水沟边的黑泥等)、疏松剂(如甘蔗渣等)和有机粪肥(如牛粪、鸡粪等)三类物质。装填程序是:先在池底铺垫一层甘蔗渣或其他疏松剂,用量是每平方米2~3公斤,随即铺上一层污泥,使总厚度达到10~12厘米,加水淹没基面,浸泡2~3天后施牛、鸡、猪粪,每平方米10公斤左右。接蚓种前再在表面敷一层厚度3~5厘米的污泥,同时在泥面上薄撒一层经发酵处理的麸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每平方米撒150~250克。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厘米深的水层。这时就可引进水蚯蚓种。生产实践证明,新建池的培养基一般可连续使用2~3年,过时则应更新。

3.2引种与接种

9月中、下旬,当气温降至28℃左右时即可引种入池。水蚯蚓的种源在各地都不缺乏,城镇近郊的排污沟、港湾码头,禽畜饲养场及屠宰场的废水坑凼及皮革厂、糖厂、食品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天然水蚯蚓比较丰富,可就近采种。采种蚓可连同污泥、废渣一起运回,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蚓卵。接种工作比较简单,即把采回的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培养基面上就告完成。每平方米培养面积以500~750克蚓种为宜。

3.3饲料与投料

水蚯蚓特别爱吃具有甜酸味的粮食类饲料,禽畜粪肥、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也是它们的优质饲料。但是所投饲料(尤其是粪肥)应充分腐熟、发酵,否则它们会在蚓池内发酵产生高热“烧死”蚓卵与幼蚓。粪肥可按常规在坑凼里自然腐熟,粮食类饲料在投喂前16~20小时加水发酵,在20℃以上的室温条件下拌料,加水量以手捏成团、丢下即散为度,然后铲拢成堆、拍打结实,盖上塑料布即可。如果室温在20℃以下时需加酵母片促其发酵,用量是每1~2公斤干饲料加1片左右。在头天下午3~4点钟拌料。第二天上午即能发酵熟化。揭开塑料布有浓郁的甜酸酒香味即证明可以喂蚓了。

欲使水蚯蚓繁殖快,产量高,必须定期投喂饲料。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亩应追施腐熟粪肥200~250公斤;自采收开始,每次收后即行追施粪肥300公斤左右,粮食类饲料适量,以促进水蚯蚓快繁速长。投喂肥料时,应先用水稀释搅拌,除去草渣等杂物,再均匀泼洒在培养基表面,切勿撒成团块状堆积在蚓池里。投料前不要忘了关闭进水口,以免饲料飘流散失。

3.4擂池与水管

这是饲养管理绝对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方法是用“T”形木耙将蚓池的培养基认真地擂动1次,有意识地把青苔、杂草擂入泥里。擂池的作用,一是能防止培养基板结,二是能将水蚯蚓的代谢废物、饲(肥)料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驱除,三是能有效地抑制青苔、浮萍、杂草的繁生,四是能经常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有利于水流平稳畅通。水深调控在3~5厘米比较适宜。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池水可浅些,以利用太阳能提高池温,夜晚则适当加深,以利保温和防冻;盛夏高期池水宜深些,以减小光辐照,最好预先在蚓池上空搭架种植藤蔓类作物遮荫。太大的水流不仅会带走培养基面上的营养物质和卵茧,还会加剧水蚯蚓自身的体能消耗,对增产不利。但过小的流速甚至长时间的静水状态又不利于溶氧的供给和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的排除,从而导致水质恶化、蚓体大量死亡。实践表明,每亩养殖池每秒钟有0.005~0.01立方米(5~10公斤)的流量就足够了。水蚯蚓对水中农药等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工业废水、刚喷洒过农药的田水或治疗鱼病的含药池水都不能用。

3.5采收与提纯

水蚯蚓的繁殖能力极强,孵出的幼蚓生长20多天就能产卵繁殖。每条成蚓1次可产卵茧几个到几十个,一生能产下100~400万个卵。新建蚓池接种30天后便进入繁殖高峰期,且能一直保持长盛不衰。但水蚯蚓的寿命不长,一般只有80天左右,少数能活到120天。因此时收蚓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采收方法可采取头天晚上断水或减小水流量,造成蚓池缺氧,第二天一早便可很方便地用聚乙烯网布做成的小抄网舀取水中蚓团。每次蚓体的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上的“蚓团”为准。这样的采收量既不影响其群体繁殖力,也不会因采收不及时导致蚓体衰老死亡而降低产量。

为了提纯水蚯蚓,可把一桶蚓团先倒入方形滤布中在水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再倒入大盆摊平,使其厚度不超过10厘米,表面铺上1块罗纹纱布,淹水1.5~2厘米深,用盆盖盖严,密闭约2小时后(气温超过28℃时,密闭时间要缩短,否则会闷死水蚯蚓),水蚯蚓会从纱布眼里钻上来。揭开盆盖,提起纱布四角,即能得到与渣滓完全分离的纯水蚯蚓。此法可重复1~2次,把渣滓里的水蚯蚓再提些出来。盆底剩下的残渣含有大量的卵茧和少许蚓体,应倒回养殖池。

3.6暂养与外运

若当天无法用完或售尽,应进行暂养。每平方米池面暂养水蚯蚓10~20公斤,每3~4小时定时搅动分散一次,以防结集成团缺氧死亡。需长途运输时,途中时间超出3小进以上,应用双层塑料膜氧气袋包装,每袋装水蚯蚓不超过10公斤,加清水2~3公斤,充足氧气,气温较高时袋内还需加适量冰块,确保安全运抵目的地。

蝇蛆的培育

蝇蛆、蝇蛹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据分析,干蛆含蛋白质39%-63%,粗脂肪12.6%,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钙和磷。人工养殖蝇蛆,可极大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4.1成虫饲养①设备。蝇笼:用铁条或木条做成50厘米×50厘米×50厘米的支架,外罩塑料或窗纱,其中一面留一直径为12厘米-15厘米的操作孔。每个蝇笼配备一个饮水杯,三四个料盘,一个产卵缸。蝇蛆培养盘:用塑料或铁皮制成,数量依养殖规模而定,其大小以每盘放培养基5千克为宜,培养盘一般每边高10厘米,培养基厚度以3厘米-5厘米为宜。②饲料配制。成虫的食物以幼蛆为主,先将鲜蛆用绞肉机(壁孔直径为1.0毫米-1.5毫米)绞碎,再按下述比例拌匀:蛆糊95%,啤酒酵母5%,水150毫升。③饲养技术。将种蝇放入蝇笼中,(指种蛹将要羽化时,连同羽化缸一同放入),放养密度按每只成虫在笼内平均占空间10厘米3计算,每笼至少可放1.2万只。等到羽化5%时,发现雌雄开始交尾后,再放入产卵缸。产卵缸为不透明容器,里面放适量麸皮。为便于管理,成虫宜每7天羽化一批。成虫的产卵量达1000个,约经12天-15天,产卵量下降后即可淘汰。其方法很简单,将饵料、水取出后,两日后即被饿死,或用开水烫死。死蝇可直接供家禽啄食,或烘干粉碎后,拌入饲料中即可。

操作时应注意:室温应控制在24℃一30℃,湿度控制50%-80%,每日上午将蝇笼内的两个饵料盘(一个盛红糖,一个盛蛆浆),一个饮水缸取出,冲刷干净之后,装入饵料。为减少苍蝇逃逸次数,此时也宜取出蝇卵,移入幼虫室进行培养。糖盘每次放红糖40克左右,2天-3天更换。一次即可。

苍蝇能传播多种疾病,在培养过程中注意防止笼内菌蝇逃出。成虫室外要设缓冲间,室内应有灭蝇装置,以便诱杀个别飞出的成虫。

4.2幼虫(蛆)的养殖

4.2.1配制培养基

将鸡粪30%,小麦麸70%或全部鸡粪、猪粪混合后加水配制成含水量在15%左右的培养基。

4.2.2接卵

将配好的培养基盛于蝇蛆培养盘中,厚度约为3厘米-5厘米(夏天则不超过3厘米),然后按每5千克培养基接种蝇卵4克的比例接种。接种好的培养基便可放到22℃-25℃的培养室内培养。

4.2.3蝇蛆分离

蝇卵在培养室内经过8小时-12小时就能孵化成蛆,经5天-6天就可成蛹。作为畜禽的饲料,一般从幼虫孵化的第4天即可作为产品收获。

收获方法是:利用蝇蛆避光性的特点,将培养基置于强光之下,蛆便会钻到培养基底层,这时除掉上部培养基,剩余的培养基倒入纱布筛内,在水中反复漂洗,即可得到干净的蝇蛆。

黄粉虫的培育

黄粉虫俗称面包虫,为多汁软体黄粉虫俗称面包虫,为多汁软体动物,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达50%。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动物生长必需的16种氨基酸,每100克干品,含氨基酸高达874.9毫克,其各种营养成份居各类饲料之首。据测定,1公斤分黄粉虫的营养价值相发于25公斤麦麸、20公斤混合饲料和1000公斤青饲料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

黄粉虫虽然身价不凡,但饲养极为简单,只要容器内壁光滑能防逃即可。成本低经济效益高,10平方米内立体生产每月可出200~400公斤。饲养黄粉虫不受地区气候条件限制(在10℃不会冻死)。只要掌握正确的饲养方法,其成率达90%。

5.1 生活条件

温度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为26℃~32℃,而生长发育最快是在35℃,当温度高于35℃时,生长发育速度下降,38℃时黄粉虫则会受热致死,但是,黄粉虫较耐寒,老龄幼虫可耐受-4℃,而低龄幼虫在0℃时即大量冻死,8℃时则开始生长发育。

上述温度是指群体内部的温度,一般来说群体内部的温度往往高于室内温度8℃~10℃。如果室内温度达26℃时,就要采取降温措施,同时减少群体的密度,以免温度过高而热死。

湿度黄粉虫不怕干燥,能在含水量低于10%的饲料中生存,但湿度太低时体内水分过分蒸发,因而生长发育慢,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低,所以最适宜的饲料含水量为15%,室内空气湿度为70%,但当饲料含水量达18%和室内空气湿度为85%时,黄粉虫不但生长发育减慢,而且容易生病,尤其是成虫更怕潮湿而生病死亡。

食物黄粉虫属杂食性昆虫。吃食各种粮食、油料和粮泊加工的副产品,如糠鼓、渣饼等,同时也吃食各种蔬菜叶。幼虫的食性更为广泛,除吃上述食物外,还可吃干鲜桑叶、豆科植物的叶以及各种昆虫尸体,当食物缺乏时,甚至会咬食木做的饲养箱和垫底的纸片等。

人工饲养时,不能只喂一种饲料,应该投喂多种饲料制成的混合饲料,这样才能满足黄粉虫生长发育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不然,黄粉虫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仅能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受阻,虫体变小,繁殖力下降。

混合饲料的配合百分比为:

麦麸80%、玉米粉10%、花生饼9%、其它(包括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粉、土霉素)1%;

麦鼓60%、碎米糠20%、玉米粉10%、豆饼9%、其它1%。

上述各种饲料的比例,各地可按虫体生长状况和饲料来源以及经济状况,而灵活掌握自行调整,不可生搬硬套、固守一方。

怕光喜暗成虫喜欢潜伏在阴暗角落或树叶、杂草或其它杂物下面躲避阳光;幼虫则多潜伏在粮食、面粉、糠鼓的表层下l厘米一3厘米处生活。所以人工饲养黄粉虫应选择光线较暗的地方,或者饲养箱应有遮蔽,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影响黄粉虫的生活。

喜群居黄粉虫幼虫和成虫均喜欢聚集在一起生活,但饲养的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大。当饲养密度过大时,一来提高了群体内温度而造成高温热死幼虫,二来活动的地方减少,食物易造成不足;导致成虫和幼虫产生食卵和食蛹。但饲养密度也不宜过小,这样会造成地方的浪费,降低生产率。所以人工饲养时应注意分箱,控制饲养密度。

5.2饲养方法

黄粉虫的饲养方法均采用箱养法。

5.2.1饲养设备

饲养设备较简单,用盆、缸、木箱、纸盒、砖池等器具可饲养,但要求内光滑,深15厘米左右,以防逃跑,特别是养成虫的木盒内框,要用塑料薄膜钉好,以免成虫外爬和产卵不定位。在底部装地块铁纱网,使卵能漏下去,不致成虫吃掉,纱网下要垫一层接卵纸,便于收集卵。如大规模饲养黄粉虫时,可根据需要做一数量的木箱,在室内架起,进行立体饲养。

5.2.2饲养管理

 ①成虫的饲养

成虫饲养的任务是使成虫产下大量的虫卵。当羽化后的成虫,在虫体体色变成黑褐色之前,就要转到成虫产卵箱饲养。成虫产卵箱的规格的长、宽、高分别为60厘米、40厘米、15厘米的木箱,底部钉上网孔为2毫米一3毫米的铁丝网,网孔不能过大,否则成虫容易掉下逃走,但也不能太小,不然箱内的杂物筛不下来。箱内例四边镶以白铁皮或玻璃,防止虫子逃跑。

投放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在投放成虫前,先在箱底下垫一块木板,木板上铺一张纸,让卵产在纸上。箱内铺上一层l厘米厚的饲料,这样才能使成虫把卵产在纸上而不致于产在饲料中。在饲料上铺上一层于鲜桑叶或其他豆科植物的叶片,使成虫分散隐蔽在叶子下面,并保持较稳定的温度。然后再按照温度和湿度盖上白菜,如果温度高、湿度低时多盖一些,蔬菜主要是提供水分和增加维生素,随吃随加,不可过量,以免湿度过大菜叶腐烂,致使成虫容易生病,降低产卵量。

成虫在生长期间不断进食不断产卵,所以每天要投料1次一2次,将饲料撒到叶面上供其自由取食。成虫产卵时多数钻到纸上或纸和网之间的底部,伸出产卵器穿过铁丝网孔,将卵产在纸上或纸与网之间的饲料中;这样可以防止成虫把卵吃掉的食卵现象。

成虫连续产卵3个月后,雌虫会逐渐因衰老而死亡,未死亡的雌虫产卵量也显著下降,因而饲养3个月后就要把成虫全部淘汰,以免浪费饲料和占用产卵箱,提高生产效益。

②幼虫的饲养

幼虫的饲养是指从孵化出幼虫至幼虫化为蛹这段时间,均在孵化箱中饲养。孵化箱与产卵箱的规格相同,但箱底放置木板,这样一个孵化箱可孵化3个卵箱筛的卵纸,但应分层堆放,层问用几根木条隔开,以保持良好的通风。
孵化前先进行筛卵,筛卵时首先将箱中的饲料及其它碎屑筛下,然后将卵纸一起放进孵化箱中进行孵化。卵上盖一层菜叶,以保持适合的湿度。这样卵在孵化箱中10天内即可孵出幼虫。

幼虫留在箱中饲养,3龄前不需要添加混合饲料,原来的饲料已够食用,但要经常放菜叶,让幼虫在菜叶底下栖息取食。

当箱中饲料吃完后,进行过筛,筛出虫粪,幼虫仍放回箱内饲养,并添加3倍于虫体重的混合饲料,可以麦鼓、菜叶为主。饲养实践表明,一般投喂2.5公斤麦鼓可收面包虫l公斤。

虫体长至4~6龄时,可采收来作为饵料。用来留种的幼虫则继续饲养,到6龄时因幼虫群体体积增大,应进行分群饲养,幼虫继续蜕皮长大。老龄幼虫在化蛹前四处扩散,寻找适宜场所化蛹,这时应将它放在包有铁皮的箱中或脸盆中,防止逃走。化蛹初期和中期,每天要检蛹1次~2次,把蛹取出,放在羽化箱中,避免被其它幼虫咬伤。化蛹后期,全部幼虫都处于化蛹俞的半休眠状态,这时就不要再检蛹了,待全部化蛹后,筛出放进羽化箱中,蛹在饲料表面,经过7天后就羽化为成虫。

此外,完全当作饲料的幼虫,亦可把卵纸放在脸盆中孵化出幼虫,在盆中饲养幼虫除了提供足够的饲料外,主要是做好饲料保湿工作,湿度控制在含水量15%,过于干燥时可喷水,但不宜太湿,因为过于过湿都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当幼虫至3龄一4龄时,把幼虫筛出投喂泥鳅。

5.3注意事项

① 饲料要新鲜,不霉不烂。

② 冬季麦麸放在外面,应提前取回,待与室温相同时再喂虫。

③ 计算好养虫时间、数量,使林蛙各期都有充足适龄的黄粉虫。

④ 注意消毒防病,门口经常用生石灰消毒,室内喷1ppm漂白粉。

⑤ 冬季用温度控制黄粉虫生长,夏季用减少饲料控制生长,以调节虫龄适合林蛙食用。

⑥ 蟑螂、蚂蚁、老鼠等会与黄粉虫争食饲料,也会咬伤虫体。如有蟑螂、蚂蚁出现时,可用“神奇药笔”在其出没的地方划线。

5.4养殖条件与设备

① 饲养室要求通风透光,冬季能取暖保温。购入种虫少时暂在居室一角饲养,多时要设专室,一般一间屋能养300盘虫。温度要求15℃~25℃,低于1O℃,虫子不食不长,转入休眠,能抗~10℃低温。湿度要求60%~70%。室内要设温度计与湿度计。虫盘中央也需插温度计测温。

② 饲养盘、筛盘与托盘饲养盘规格是50~60*40*19厘米,板厚1.5厘米,底部钉纤维板。筛盘规格相同,底部用1厘米方木条钉上12目铁纱网。托盘用比上述规格四周都大2厘米的纤维板,四周边钉上约2厘米的方木条。饲养盘饲养幼虫,筛盘放在托盘上,供蛹孵化及成虫产卵之用。

③ 筛子规格为80x40x 8厘米,箱底钉上30目铁纱网,用以筛大虫粪。另一个筛柜钉上60目铁纱网,用以筛小虫或小虫粪。

⑤ 种虫购入优良种虫十分重要,最好向有养殖经验的单位购买,不但种虫好繁殖率高,而且可以学到很好的养虫技术与经验。初购种虫数量以孵化100团蛙卵,必需购入25公斤种虫繁殖一代幼虫喂蛙为标准,少则虫量不足幼蛙饿死。最好分两期购入,以备林蛙生长后期也有适龄黄粉虫食用。

⑥ 饲料主要以麦麸、青菜为饲料,青菜主要有白菜、萝卜、甘蓝、土豆、瓜类、野菜。麦鼓于可以少量粗玉米面、米糠代替。如以麦麸子70%,糠皮19%,玉米面6%,饼粉2%。每100公斤混合料再加入多种维生素6克,微量元素100克喂虫更好。由于营养全面,黄粉虫繁殖快而健壮,以其喂蛙也有利于林蛙的生长与繁殖。一般每3公斤麦麸,6公斤蔬菜可养出1公斤黄粉虫,每公斤黄粉虫的饲料成本4-6元.如青菜全是自己种植成本还能降低。

5.5几点改进

① 过去饲养盘放在架上,现改为摞放。

② 过去产卵筛下套一稍大的饲养盘,现改为四框高仅1-2厘米的托盘,既省木料又轻便。

③ 木盘高度由8厘米改为10厘米,夏季隔一盘摞一盘,两盘上下间距离10厘米,每天不用移盘,手伸入盘空间喂虫,节省很多劳力。

④ 种植高蛋白黄粉虫专用青饲料“饲草王”,青草含蛋白质4%左右,种1亩地年收4次达2万公斤。可养1500~2500公斤幼虫,增加喂菜量,减少麦麸量,可大量降低养虫成本,由于“饲草王”营养成分高而全,又能加速黄粉虫的繁殖。

⑤ 黄粉虫幼虫达到老熟阶段,体色变谈、食量减少,爬到表层不爱活动,等待蜕皮化蛹,此时可把老熟幼虫搂出,单放一盘中羽化,使化蛹时间集中,减少挑蛹用工,减少麻烦又降低成本。

⑥ 蛹羽化成虫时,把蛹放在一个比筛盘小的纸板上,纸板放在筛盘中稍稍垫起。羽化成虫有避光趋暗习性,都自动爬出纸板而集中到下层筛盘中,减去挑成虫麻烦。

⑦夏季高温多湿蛹易大量死亡,可将幼虫蜕的皮混于蛹中,减少厚度,可减少死亡率。

福寿螺的培育

6.1养殖条件

福寿螺喜阴湿,怕光线,适宜生长在水沟、浅水低洼地、鱼塘、稻田、水渠和人工建造的水泥池里。一般水渠50~100cm深为宜。也可在大水域中如湖泊、水库、河流等用网箱高密度养殖。家庭小批量饲养可用水缸、水槽和盆等。饲养福寿螺水体的埂坝要高出水面30cm以上,以防螺产卵时爬出或邻近鱼塘杂食性鱼类跑进吃掉幼螺。在其注排水口要装上铁丝网,聚乙烯布或竹箔等挡网设备。在离农户较近的螺池必须在四周设置竹篱笆等拦阻设施,以防畜禽侵入。利用旧池塘养殖福寿螺之前,必须排干水,彻底清除杂食性鱼类,如鲤鱼、罗非鱼、鲫鱼及其它野杂鱼,以免吃掉小螺,造成损失。另外,饲养福寿螺的水质一定要保持清新。 

6.2 放养螺种

选择健康、活跃,螺壳无破损,体重在30~50g,当年长成的种螺放养。一般每平方米放养60~80只种螺,雌、雄螺放养比例为4~5:1。在放养种螺的池塘中,需插些竹杆、木条等固定,使其产卵附着。 

6.3饲养管理

该螺是一种偏植物性饵料的杂食性螺类,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也摄食少量精饲料。15日龄以内的幼螺,消化系统不发达,食量也不大,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腐殖质,在此阶段以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为好;15日龄以后的幼螺和成螺,即可喂食青菜、浮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草和瓜果皮等饲料。也可饲喂畜禽粪便、米糠、麸皮等。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福寿螺的食量很大,几乎整天都摄食,尤其是傍晚摄食量最大。因此,在此阶段一定要保证供应充足的饲料。在管理上,一要每隔3~5天换水一次,保持水质清新;二要防止农药、石油和石灰等碱性强的物质污染水质;三要注意水温的变化,福寿螺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4~32℃之间,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40℃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及时采取保温与降温措施,谨防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6.4捕捞

福寿螺长至50g以上,即可捕捞利用,或做菜、药用,或加工成罐头,或砸碎直接做饲料,或制成螺粉均可。

田螺的培育

7.1田螺的习性

田螺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饼)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田螺耐寒而畏热,其生活的适宜温度为20℃~28℃,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钻入泥土、草丛避寒避暑。当水温超过40℃,田螺即被烫死。

7.2田螺的繁殖

田螺雌雄异体。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只~150只仔螺。

7.3 人工养殖

7.3.1 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天~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7.3.2 种螺放养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田螺的来源:一是野外采集,二是市场收集。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一般,自然粗放水体中每平方米投放种螺0.1公斤~0.5公斤,精养池可增大投种量2倍~3倍。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7.3.3 饲养管理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则必须投人工饵料。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水温在15℃~20℃、28℃~30℃幅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7.4 日常管理工作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次~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7.5 收获与运输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料,投放的幼螺可达10克~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

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旋转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