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侠起诉了没:孙壮志:美国与“颜色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1:49:11

孙壮志:美国与“颜色革命”

时间:2011-04-24 13:41:11  来源:  作者:  浏览: 522次

  美国与“颜色革命”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 孙壮志


  今天我们主要研讨五个问题。第一,“颜色革命”概念的由来。第二,“颜色革命”给发生国带来的沉重灾难。第三,美国战略和“颜色革命”的关系。第四,美国鼓动或策动“颜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第五,“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颜色革命”概念的由来
  2003年至2005年,独联体地区接二连三发生了一系列非正常的政权更迭事件。
  首先是格鲁吉亚原总统谢瓦尔德纳泽2003年11月在议会选举中下台,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成为新的执政者。由于萨卡什维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动,总是习惯手里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发生在格鲁吉亚的政权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然后是在2004年乌克兰的总统选举中,亲俄势力和亲西方势力进行激烈较量,最终代表亲西方势力的尤先科获胜。由于俄罗斯支持的亚努科维奇选择了乌克兰国旗的两个颜色—蓝色和白色,尤先科选择了橙色作为标志,因此这个“革命”被称做“橙色革命”。
  “橙色革命”以后,就出现了所谓“颜色革命”的说法。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在议会选举之后发生的骚乱迫使总统阿卡耶夫流亡国外,这又被称为“郁金香革命”或是“黄色革命”,因为当时很多示威者的头上都系着黄色的头巾或是举着郁金香。
  这些被冠之为“颜色”或“花朵”的“革命”在独联体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引发了尖锐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对抗。这些所谓的“革命”普遍采取一种非暴力的、街头政治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选举或者其他一些事件作为发端,动员大量的民众上街搞非暴力的抗议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手段来实现非正常的政权更迭。虽然叫“颜色革命”,但其实就是政变,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与过去那种导致制度变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苏东剧变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一部分政治集团或者政治派别甚至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人夺取政治权力。像乌克兰的尤先科,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吉尔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他们在成为反对派领袖之前都是政权内部的人。他们领导的“革命”不过是反对总统本人,并不是为了争得民主。他们利用群众对当局的不满,以示威游行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对于“颜色革命”的判断,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地缘政治的争夺造成的;有人认为是由这些国家内部的社会经济问题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是民族国家在建设过程没有解决好民族主义问题造成的。这里确实存在着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比如说乌克兰、格鲁吉亚。但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视之。我们在研究“颜色革命”的时候,需要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来观察。独群体地区出现“颜色革命”,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居变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除了苏联解体后这些新建立的民族国家滋于缺乏经验,加之深处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外,苏东剧变的方式方法都给这些“革命”以直接的影响,显示出很多相似的地方。
  最早对非暴力革命的关注是在东欧剧变后。大部分的东欧国家以非暴力的方式实现剧变,被西方媒体大肆炒作,认为这种方式非常文明,非常可取·上世纪8。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失去执政党地位,政权实现和平转移,这可视为最早的“颜色革命”。当时西方用了一个名词叫作“天鹅绒革命”,因为整个政权更迭像天鹅绒一样柔滑顺畅。
  “颜色革命”的成因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值得认真思考的J’fi题,那就是在“颜色革命”中,这些当权者对群众的示威游行显得无能为力,或者说是应对失措,这也说明了他们的执政能力不足,政权合法性出现了问题。很多问题和事实可以证明,腐败、经济落后和领导人专权是引发民众不满的最主要原因。“颜色革命”只不过是这些国家国内矛盾积聚已久后的集中爆发。在全球化背景下,各转型国家民主化过程的发展是“颜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条件;各国国内严重的贫困、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是“颜色革命”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国家内部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区和族群对立是“颜色芋命”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动的政权“民主化”改革则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颜色革命”的浪潮逐步兴起。
  研究发现,所有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具有一些共同持点:都不是西方式民主国家;国家对反对派、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监控相对宽松;都处于领导人两届任期期满或行将期满的时期;都处于西方的地缘战略要地。


  “颜色革命”给发生国带来的沉重灾难
  一般来说,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已经发生“颜色革命”的是独联体地区的三个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这都是西方的杰作。就目前来说,这三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是非常曲折的。“颜色革命”,一方面没有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和它的政权基础,另一方面也没有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西方许诺的民主或是民生的改观。真正带来的结果是,政局混乱、经济滑坡、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第一,政局混乱。
  原反对派夺取政权以后,他们之间很快就出现了很深的矛盾,这样原本较为松散的联盟发生内斗,导致政局的混乱。比如,格鲁吉亚的独立政权,2003年时是布尔贾纳泽、萨卡什维利和日瓦尼亚这三个人把政权给分了,好像权力分配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三个人内部又产生了很多矛盾。结果到2005年,日瓦尼亚总理非常蹊跷的死了,他到一个朋友家作客,结果煤气泄漏,两个人被煤气毒死了。剩下的议长布尔贾纳泽2008年又和萨卡什维利分道扬镳了。2009年,布尔贾纳泽成立了新党派,成为萨卡什维利最主要的对手。现在格鲁吉亚的政局三天两头出现一些示威,政治局面比较混乱。
  乌克兰的情况就更出乎西方意料了。“橙色革命”以后,尤先科当上了总统,他的伙伴、政治盟友—季莫申科当了总理。但这两个人很快又闹起矛盾来,闹的不可开交。“橙色阵营”变成两派,和亚努克维奇对抗。去年大选,亚努克维奇又重新成为总统,尤先科只得了百分之十几的选票,非常丢脸。
  再看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执‘政的五年使他众叛亲离。他任人唯亲,所有的资源、资金都掌控在自己手里,非常腐败。巴基耶夫专门给小儿子弄了一个职务--中央经济发展投资局局长,所有和经济、投资有关的事务都由他小儿子管,把国内所有有钱的企业全都控制起来。去年4月份物价上涨,老百姓搞示威,搞抗议,巴基耶夫采取比较强势的手段,抓了几个反对派的领袖,最后搞的不可收拾,下台了。谁把他赶下台的?正是原来他的几个盟友,包括其他一些反对派领袖。到现在这些国家也没有实现真正的稳定。
  第二,经济滑坡。
  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不算太差。鸟克兰在苏联时期是苏联的粮仓,整个经济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相对较好。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也不是最差约,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是很富有的,是旅游胜地。这些国家的经济原来就有一些问题,“颜色革命”以后,在政局经常性变化这么折腾下,经济状况就更加落后了。
  受到打击更大的是整个国内的经济环境,很多外资不敢进来,国内企业也没法生存,所以失业问题在这些国家非常严重。为什么吉尔吉斯斯坦又出现动荡,格鲁吉亚现在还有很多人示威游行?都与这一问题有关。吉尔吉斯斯坦官方的失业率据统计约为百分之十几,隐性失业率就更高了。乌克兰城市失业率达到19%,将近20%。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很多青年人没有工作,农村青年人到城里找不着工作,这样,吉尔吉斯斯坦很多人都参加宗教极端组织,或者是搞毒品走私,这也是为什么能够顺利搞成示威游行的原因—有人会出钱雇人上街。乌克兰情况也是如此,到广场上待一天给多少钱,再干点什么又给钱。西方之所以能够成功渗透、干涉,之所以能够采取所谓“颜色革命”的手段,与这些大量的失业者有关。这些年来,这些国家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国家分裂。
  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觉得是西方帮助他上了台,所以非常亲近西方。外交政策上也走得很极端,坚决与俄罗斯决裂。萨卡什维利上台以后,国库余额是零,一无所有,萨卡什维利的工资也是美国的“索罗斯基金会”发的。后来萨卡什维利还很得意,认为谢瓦尔德纳泽政权搜刮百姓,是很腐败的,而自己这个政权不腐败,美国人给多少他就拿多少,没有其他收入。由于国家内部本来就有矛盾,加之在俄罗斯的影响下,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一直闹独立,这造成萨卡什维利极端反俄,俄罗斯也对其采取措施,在2008年的一场战争后,俄罗斯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
  鸟克兰也一样,“颜色革命“以后,该国东西部地区矛盾就更加深化了。
  吉尔吉斯斯坦是南北有矛盾,南方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俄罗斯人比较多,北方则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比较多。巴基耶夫出生在南方,推翻阿卡耶夫的时候,他就利用了南方对北方的不满意,借助南方人取得了政权。巴基耶夫执政后非常倾向于南方人,这使北方人又非常不满。所以国内的分裂情绪越来越高涨,造成这个国家事实上的不统一。
  第四,民不聊生。
  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颜色革命”以后,对外经济依赖很严重。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物价上涨严重。吉尔吉斯斯坦的粮食、油料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一水平,在一年之内的上涨幅度是75%。低收入水平国家对这样的物价上涨幅度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吉尔吉斯斯坦很快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最后导致巴基耶夫下台。
  吉尔吉斯斯坦经过这一番折腾以后,现在已经是独联体地区甚至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目前统计,吉尔吉斯斯坦有3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有35万人处于赤贫状态。去过言尔吉斯斯坦的人都会看到,那里状况非常差,缺乏正常的社会秩序,及有任何安全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腐玫问题也更加严重。
  通过以上的情况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颜色革命”到底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什么。


  美国战略与“颜色革命”的关系
 

  美国为什么要支持这样的“颜色革命”?为什么要策动一些国家进行“颜色革命”?另外,美国对一些国家出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或者说政治事件感到欢欣鼓舞,到底是出干什么考虑?
  第一,长期确保单极世界的霸权格局是美国的根本战略;
  一般来说,从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下台到独联体地区、中亚地区的政权更迭。包括现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发生的变化,美国是公认的外部推手。大量的.材料已被彼露出来,美国火、压耳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另外,俄罗斯、法国及具池一些西方媒体,也在不断提供有关·颜色革命”的材料。
  应该看到,苏东剧变后美国就开始一大规模向这些地区渗透,并且这个渗透是全球性的。·冷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单权霸权的地位,“冷”后发生的一些战争,基本都是美国去摧毁一些合法政权,包括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
  出于霸权需要,一方面美国强化武力,通过武力、强权来保持自己的猫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在价值观方面占据制高点,也需要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力量。所以,有很多其他手段被提上日程,这些手段是美国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左右这些国家政局发展的一个必然补充。“颜色革命”发生以后,美国政府也承认这一点。2005年1月份,小布什连任总统成功,他在第二轮总统就职仪式上明确表示,要在全球传播民主,结束暴政。
  美国的所谓民主化战略,跟“颜色革命”联系非常紧密。应该说独联体国家、中东地区国家发生的变化,都是跟美国民主化战略息息相关的。后来我们有学者把这个叫做美国的“颜色革命战略”,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美国没有“颜色革命战略”,但确实有民主化战略,就是对一些不接受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或者说美国认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其形成挑战,对其霸权形成障碍的国家,就要通过民主改造,通过价值观传播去弱化这些国家的政权,让这些国家放松对它的警惕,进而在这些国家建立起新的服从美国指挥的政权。其实,这是美国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的一个手段。
  第二,通过外交途径促使独联体进行“民主建设”。
  美国的一些政客、新闻记者、有政府背景的学者甚至外交官在这些国家大肆活动,而且这些人确实不辞辛苦。美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到任后,平时很少在使馆待着,到处跑,开展活动,因为过去苏联对美国不满意,美国为了在独联体国家树立自己良好的民主形象,就大t地通过文化的手段来展示美国,让这些独联体国家能够觉得美国的民主好。
  第三,以经济援助为条件对独联体国家进行“民主改造”。
  苏联解体以后,这些后苏联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中断了,经济很困难,美国就用经济援助作为条件。因为苏联时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集中,是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布局不太合理,比如原料加工和原料产地距离非常远,棉花产在中亚,但棉花厂却建在白俄罗斯。这种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经济模式,在苏联解体以后就出现大量问题。
  一方面,这些国家,一些中亚地区企业的原料出不去了,而另外一些国家的工厂生产所需要的零件没人供应。像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型企业全都难以为继,因为它的企业规模非常大,都是几万人的工厂。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没有政府保障的情况下完全放开,迅速转向市场经济,造成了物价飞涨。当时的通胀率达到百分之几千,完全失控。在这种条件下,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上非常困难。由此,很多独联体国家就寄希望于西方能够提供技术和资金,对本国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帮助。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援助,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就是要在政治上接受美国推行的模式。所以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独联体国家基本上都接受了三权分立,至少在形式上都搞三权分立,搞多党制。
  第四,通过拉拢反对派、培养政治代言人“抢班夺权”。
  一方面,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在独联体出现,通过资助一些媒体。鼓动他们在这些国家搞所谓的新闻自由,搞媒体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独联体国家寻找政治上的代言人,拉拢反对派。有意思的是,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是和美国走得最近的国家,是受美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像格鲁吉亚的谢瓦尔德纳泽他当苏联外长的时候,跟戈尔巴乔夫一样对西方执行非常友好的政策,他当政以后,也是跟西方拉近关系。乌克兰一直是处在东西方之间,也是希望和西方走得更近一点。吉尔吉斯斯坦就更不用说了,阿卡耶夫经常到美国去,阿卡耶夫很大的政绩就是到美国要一些资助。基本上每次阿卡耶夫访美回国后,报纸上都要宣传他这次要了多少钱,而实际上他要的美国援助都变成了他自己的钱,并没有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渗透就比较深入了。和美国走得越近,美国渗透得越深,和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国家,容易发生“颜色革命”。有很多人认为,经济落后、老百姓太穷、民怨大的国家容易发生“颜色革命”。事实证明,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是和美国关系很密切的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以及突尼斯、埃及等都是跟美国、跟西方走得比较近的国家。
  为什么这些国家反而容易出现问题?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渗透得很深,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思想影响很大。另外,美国的一些媒体、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比较强大,所以在这些国家容易形成这样的影响。相反,美国一直在指责的甚至通过人权法案去压制的,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倒下的政权,到现在并没有发生所谓“颜色革命”。
  美国一直很关注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的基础。美国很担心俄罗斯帝国复活,它要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控制住,让这两个国家永远不要跟俄罗斯合到一起,俄罗斯也就不会回到强大的状态。美国瓦解乌克兰的目的达到了,因为乌克兰比较奉行西方的政策。但白俄罗斯非常强势,美国渗透不进去。白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也不是特别好,每次大选,西方都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支持反对派,甚至一让波兰、立陶宛、格鲁吉亚这些国家去做工作,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动员了上万人的反对派在白俄罗斯搞示威游行,最终仍未能推翻现政权。所以,并不是说美国这些方式在所有国家都能够得逞,这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不成功。
  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希望“颜色革命”能够向哈萨克斯坦延伸,希望哈萨克斯坦也发生变化。因为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面积最大,能源储量也很丰富,跟俄罗斯的关系很密切,它北边相当大的一块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是近邻,所以美国一直希望控制哈萨克斯坦,这等于间接遏制了俄罗斯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另外,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也接壤,如果美国控制洽萨克斯坦,就可以既遏制中国,又遏制俄罗斯。但是美国在吟萨克斯坦没有成功。2005年哈萨克斯坦大选可以说形势非常紧张,但这个国家还是有办法的,采取了很多手段。一方面,对西方非政府组织包括一些媒体和二些学者的活动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反对派采取措施。比如当时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实力很强,也想搞以黄色为标志的黄色革命。但哈萨克斯坦政权很聪明,马上把其竞选标志全部换成黄色,黄旗、黄围巾、黄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对派也穿黄色出去,民众还以为他们在支持大选。哈政府还通过维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内场馆,通过在电视上不断宣传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二颜色革命”后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政客们的明争暗斗等,使哈萨克斯坦老百姓看到这些宣传资料后不赞成’.颜色革命”,包括反对派后来也不赞成“顺色革命”了。所以,当时的宣传起到了效果,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
  其实,美国是利用这些国家的政权包括统治方式、控制万式的漏洞来搞“颜色革命”。格鲁吉亚政权当时失去了警惕,不分敌我,敞开胸怀让什么人都进来,什么组织都可以活动,最后这些组织反过来就把政权推翻了。谢瓦尔德纳泽最后痛心疾首,他被赶下台以后说:“我纯粹就是让美国人给赶下台的”。因为这些人是他请进来的,结果最后把他给打倒了。
  美国这种战略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包括现在的埃及也是如此,并不是穆巴拉克跟美国很好,美国就会保护他、维护他,在局势变化的时候,美国会把他一脚踢开,寻找新的更符合美国利益的代言人。
  美国为了推行它的民主化战略,从各方面在做准备。首先在思想上、舆论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亨廷顿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提出一个概念,叫“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第一波指什么呢?就是指苏东剧变和以前一些民主国家的发展,他用“第三波”为“颜色革命”做注释,实际上他把“颜色革命”的影响范围无限放大了。可能过去我们觉得“颜色革命”就是发生在独联体国家,是美俄对抗的结果,是地缘政治角逐的结果。实际上我们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这个概念来看,它不是一个小概念,不是单纯的美俄对抗,有更广泛的涵义在里面。美国要通过推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来最大限度地、最长时间地巩固“冷战”成果和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
  另外,美国在这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以后,还有它更深一层的想法在里面,就是要把这些国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后,美国马上提出让它加入北约。当美国提出这一动意后,连法国、德国这些老牌的西方国家都感到很吃惊。因为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他们要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能源。但是美国不管这一套,它认为这些国家的政权变过来了,就要马上进入到它的战略当中。但是在2008年12月的北约外长会止、绝大多数国家不想得罪俄罗斯,也不想成为美国的工具,没有闰意乌克兰、格鲁吉亚加入北约。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意困,它完全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不会考虑其他国家包括他的盟友约一些看法,不管它的一些选择是不是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了。
  美国的民主化战略源远流长。更远的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总统威尔逊命名的“威尔逊主义”,就提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价值观息息相关。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有它的特色,它觉得它的价值观有一种比较能够实现自身战略的非常强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对美国的价值观应有所警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总统罗斯福通过战争发展美国,“二战”以后美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达到高峰,但是他没有忘记运用价值观,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饥饿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想以此来确定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到肯尼迪、卡特的时候,明目张.胆地说要买行强权外交。里恨发表“邪恶帝国”演说,表现出对苏联的一种仇视。老市什提出’‘新秩序”。
  搞民主化最明确的是克林顿和小布什,他们形.成了非常一系统的民主化战略框架,在全世界推广。小市什在推进民主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好多国家都发生了“颜色革命”,其实克林顿时期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比较成功的一件事是建立和平队,直到现在美国人仍津津乐道。和平队被美国政府派到相对贫困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任务是到农村等基层去,搞医疗救助、教英语、救济等方面的扶贫,在独联体地区影响很大。小布什以后,奥巴马在搞“巧实力”外交。所以,对美国来说,民主化战略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它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也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从小布什开始,美国搞了一个“泛中东和北非民主计划”,这个计划和现在中东地区发生“颜色革命”有关系。美国很多的外交战略,包括民主化战略的目标是很长远的,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它做一个计划,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够看到成效,可能很长时间才会出现成效。苏东剧变包括后来的“颜色革命”,被亨廷顿称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今年2月28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将举行有两位以上候选人参加的总统选举。可以看得出来,美国想把发生在个别国家的问题朝其他国家引。朝什么方向引?它肯定不希望沙特这些国家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国家跟它关系更好,怕有闪失。它希望伊朗出现问题,希望白俄罗斯出现问题,朝鲜出问题,甚至希望中国出现问题。埃及出了问题,突尼斯也出了问题,已有人将此称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这说明“颜色革命”跟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和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孙壮志:美国与“颜色革命”

时间:2011-04-24 13:41:11  来源:  作者:  浏览: 522次

  美国与“颜色革命”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 孙壮志


  今天我们主要研讨五个问题。第一,“颜色革命”概念的由来。第二,“颜色革命”给发生国带来的沉重灾难。第三,美国战略和“颜色革命”的关系。第四,美国鼓动或策动“颜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第五,“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颜色革命”概念的由来
  2003年至2005年,独联体地区接二连三发生了一系列非正常的政权更迭事件。
  首先是格鲁吉亚原总统谢瓦尔德纳泽2003年11月在议会选举中下台,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成为新的执政者。由于萨卡什维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动,总是习惯手里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发生在格鲁吉亚的政权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然后是在2004年乌克兰的总统选举中,亲俄势力和亲西方势力进行激烈较量,最终代表亲西方势力的尤先科获胜。由于俄罗斯支持的亚努科维奇选择了乌克兰国旗的两个颜色—蓝色和白色,尤先科选择了橙色作为标志,因此这个“革命”被称做“橙色革命”。
  “橙色革命”以后,就出现了所谓“颜色革命”的说法。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在议会选举之后发生的骚乱迫使总统阿卡耶夫流亡国外,这又被称为“郁金香革命”或是“黄色革命”,因为当时很多示威者的头上都系着黄色的头巾或是举着郁金香。
  这些被冠之为“颜色”或“花朵”的“革命”在独联体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引发了尖锐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对抗。这些所谓的“革命”普遍采取一种非暴力的、街头政治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选举或者其他一些事件作为发端,动员大量的民众上街搞非暴力的抗议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手段来实现非正常的政权更迭。虽然叫“颜色革命”,但其实就是政变,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与过去那种导致制度变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苏东剧变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一部分政治集团或者政治派别甚至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人夺取政治权力。像乌克兰的尤先科,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吉尔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他们在成为反对派领袖之前都是政权内部的人。他们领导的“革命”不过是反对总统本人,并不是为了争得民主。他们利用群众对当局的不满,以示威游行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对于“颜色革命”的判断,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地缘政治的争夺造成的;有人认为是由这些国家内部的社会经济问题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是民族国家在建设过程没有解决好民族主义问题造成的。这里确实存在着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比如说乌克兰、格鲁吉亚。但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视之。我们在研究“颜色革命”的时候,需要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来观察。独群体地区出现“颜色革命”,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居变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除了苏联解体后这些新建立的民族国家滋于缺乏经验,加之深处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外,苏东剧变的方式方法都给这些“革命”以直接的影响,显示出很多相似的地方。
  最早对非暴力革命的关注是在东欧剧变后。大部分的东欧国家以非暴力的方式实现剧变,被西方媒体大肆炒作,认为这种方式非常文明,非常可取·上世纪8。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失去执政党地位,政权实现和平转移,这可视为最早的“颜色革命”。当时西方用了一个名词叫作“天鹅绒革命”,因为整个政权更迭像天鹅绒一样柔滑顺畅。
  “颜色革命”的成因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值得认真思考的J’fi题,那就是在“颜色革命”中,这些当权者对群众的示威游行显得无能为力,或者说是应对失措,这也说明了他们的执政能力不足,政权合法性出现了问题。很多问题和事实可以证明,腐败、经济落后和领导人专权是引发民众不满的最主要原因。“颜色革命”只不过是这些国家国内矛盾积聚已久后的集中爆发。在全球化背景下,各转型国家民主化过程的发展是“颜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条件;各国国内严重的贫困、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是“颜色革命”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国家内部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区和族群对立是“颜色芋命”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动的政权“民主化”改革则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颜色革命”的浪潮逐步兴起。
  研究发现,所有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具有一些共同持点:都不是西方式民主国家;国家对反对派、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监控相对宽松;都处于领导人两届任期期满或行将期满的时期;都处于西方的地缘战略要地。


  “颜色革命”给发生国带来的沉重灾难
  一般来说,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已经发生“颜色革命”的是独联体地区的三个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这都是西方的杰作。就目前来说,这三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是非常曲折的。“颜色革命”,一方面没有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和它的政权基础,另一方面也没有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西方许诺的民主或是民生的改观。真正带来的结果是,政局混乱、经济滑坡、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第一,政局混乱。
  原反对派夺取政权以后,他们之间很快就出现了很深的矛盾,这样原本较为松散的联盟发生内斗,导致政局的混乱。比如,格鲁吉亚的独立政权,2003年时是布尔贾纳泽、萨卡什维利和日瓦尼亚这三个人把政权给分了,好像权力分配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三个人内部又产生了很多矛盾。结果到2005年,日瓦尼亚总理非常蹊跷的死了,他到一个朋友家作客,结果煤气泄漏,两个人被煤气毒死了。剩下的议长布尔贾纳泽2008年又和萨卡什维利分道扬镳了。2009年,布尔贾纳泽成立了新党派,成为萨卡什维利最主要的对手。现在格鲁吉亚的政局三天两头出现一些示威,政治局面比较混乱。
  乌克兰的情况就更出乎西方意料了。“橙色革命”以后,尤先科当上了总统,他的伙伴、政治盟友—季莫申科当了总理。但这两个人很快又闹起矛盾来,闹的不可开交。“橙色阵营”变成两派,和亚努克维奇对抗。去年大选,亚努克维奇又重新成为总统,尤先科只得了百分之十几的选票,非常丢脸。
  再看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执‘政的五年使他众叛亲离。他任人唯亲,所有的资源、资金都掌控在自己手里,非常腐败。巴基耶夫专门给小儿子弄了一个职务--中央经济发展投资局局长,所有和经济、投资有关的事务都由他小儿子管,把国内所有有钱的企业全都控制起来。去年4月份物价上涨,老百姓搞示威,搞抗议,巴基耶夫采取比较强势的手段,抓了几个反对派的领袖,最后搞的不可收拾,下台了。谁把他赶下台的?正是原来他的几个盟友,包括其他一些反对派领袖。到现在这些国家也没有实现真正的稳定。
  第二,经济滑坡。
  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不算太差。鸟克兰在苏联时期是苏联的粮仓,整个经济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相对较好。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也不是最差约,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是很富有的,是旅游胜地。这些国家的经济原来就有一些问题,“颜色革命”以后,在政局经常性变化这么折腾下,经济状况就更加落后了。
  受到打击更大的是整个国内的经济环境,很多外资不敢进来,国内企业也没法生存,所以失业问题在这些国家非常严重。为什么吉尔吉斯斯坦又出现动荡,格鲁吉亚现在还有很多人示威游行?都与这一问题有关。吉尔吉斯斯坦官方的失业率据统计约为百分之十几,隐性失业率就更高了。乌克兰城市失业率达到19%,将近20%。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很多青年人没有工作,农村青年人到城里找不着工作,这样,吉尔吉斯斯坦很多人都参加宗教极端组织,或者是搞毒品走私,这也是为什么能够顺利搞成示威游行的原因—有人会出钱雇人上街。乌克兰情况也是如此,到广场上待一天给多少钱,再干点什么又给钱。西方之所以能够成功渗透、干涉,之所以能够采取所谓“颜色革命”的手段,与这些大量的失业者有关。这些年来,这些国家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国家分裂。
  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觉得是西方帮助他上了台,所以非常亲近西方。外交政策上也走得很极端,坚决与俄罗斯决裂。萨卡什维利上台以后,国库余额是零,一无所有,萨卡什维利的工资也是美国的“索罗斯基金会”发的。后来萨卡什维利还很得意,认为谢瓦尔德纳泽政权搜刮百姓,是很腐败的,而自己这个政权不腐败,美国人给多少他就拿多少,没有其他收入。由于国家内部本来就有矛盾,加之在俄罗斯的影响下,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一直闹独立,这造成萨卡什维利极端反俄,俄罗斯也对其采取措施,在2008年的一场战争后,俄罗斯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
  鸟克兰也一样,“颜色革命“以后,该国东西部地区矛盾就更加深化了。
  吉尔吉斯斯坦是南北有矛盾,南方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俄罗斯人比较多,北方则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比较多。巴基耶夫出生在南方,推翻阿卡耶夫的时候,他就利用了南方对北方的不满意,借助南方人取得了政权。巴基耶夫执政后非常倾向于南方人,这使北方人又非常不满。所以国内的分裂情绪越来越高涨,造成这个国家事实上的不统一。
  第四,民不聊生。
  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颜色革命”以后,对外经济依赖很严重。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物价上涨严重。吉尔吉斯斯坦的粮食、油料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一水平,在一年之内的上涨幅度是75%。低收入水平国家对这样的物价上涨幅度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吉尔吉斯斯坦很快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最后导致巴基耶夫下台。
  吉尔吉斯斯坦经过这一番折腾以后,现在已经是独联体地区甚至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目前统计,吉尔吉斯斯坦有3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有35万人处于赤贫状态。去过言尔吉斯斯坦的人都会看到,那里状况非常差,缺乏正常的社会秩序,及有任何安全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腐玫问题也更加严重。
  通过以上的情况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颜色革命”到底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什么。


  美国战略与“颜色革命”的关系
 

  美国为什么要支持这样的“颜色革命”?为什么要策动一些国家进行“颜色革命”?另外,美国对一些国家出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或者说政治事件感到欢欣鼓舞,到底是出干什么考虑?
  第一,长期确保单极世界的霸权格局是美国的根本战略;
  一般来说,从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下台到独联体地区、中亚地区的政权更迭。包括现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发生的变化,美国是公认的外部推手。大量的.材料已被彼露出来,美国火、压耳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另外,俄罗斯、法国及具池一些西方媒体,也在不断提供有关·颜色革命”的材料。
  应该看到,苏东剧变后美国就开始一大规模向这些地区渗透,并且这个渗透是全球性的。·冷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单权霸权的地位,“冷”后发生的一些战争,基本都是美国去摧毁一些合法政权,包括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
  出于霸权需要,一方面美国强化武力,通过武力、强权来保持自己的猫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在价值观方面占据制高点,也需要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力量。所以,有很多其他手段被提上日程,这些手段是美国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左右这些国家政局发展的一个必然补充。“颜色革命”发生以后,美国政府也承认这一点。2005年1月份,小布什连任总统成功,他在第二轮总统就职仪式上明确表示,要在全球传播民主,结束暴政。
  美国的所谓民主化战略,跟“颜色革命”联系非常紧密。应该说独联体国家、中东地区国家发生的变化,都是跟美国民主化战略息息相关的。后来我们有学者把这个叫做美国的“颜色革命战略”,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美国没有“颜色革命战略”,但确实有民主化战略,就是对一些不接受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或者说美国认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其形成挑战,对其霸权形成障碍的国家,就要通过民主改造,通过价值观传播去弱化这些国家的政权,让这些国家放松对它的警惕,进而在这些国家建立起新的服从美国指挥的政权。其实,这是美国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的一个手段。
  第二,通过外交途径促使独联体进行“民主建设”。
  美国的一些政客、新闻记者、有政府背景的学者甚至外交官在这些国家大肆活动,而且这些人确实不辞辛苦。美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到任后,平时很少在使馆待着,到处跑,开展活动,因为过去苏联对美国不满意,美国为了在独联体国家树立自己良好的民主形象,就大t地通过文化的手段来展示美国,让这些独联体国家能够觉得美国的民主好。
  第三,以经济援助为条件对独联体国家进行“民主改造”。
  苏联解体以后,这些后苏联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中断了,经济很困难,美国就用经济援助作为条件。因为苏联时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集中,是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布局不太合理,比如原料加工和原料产地距离非常远,棉花产在中亚,但棉花厂却建在白俄罗斯。这种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经济模式,在苏联解体以后就出现大量问题。
  一方面,这些国家,一些中亚地区企业的原料出不去了,而另外一些国家的工厂生产所需要的零件没人供应。像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型企业全都难以为继,因为它的企业规模非常大,都是几万人的工厂。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没有政府保障的情况下完全放开,迅速转向市场经济,造成了物价飞涨。当时的通胀率达到百分之几千,完全失控。在这种条件下,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上非常困难。由此,很多独联体国家就寄希望于西方能够提供技术和资金,对本国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帮助。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援助,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就是要在政治上接受美国推行的模式。所以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独联体国家基本上都接受了三权分立,至少在形式上都搞三权分立,搞多党制。
  第四,通过拉拢反对派、培养政治代言人“抢班夺权”。
  一方面,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在独联体出现,通过资助一些媒体。鼓动他们在这些国家搞所谓的新闻自由,搞媒体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独联体国家寻找政治上的代言人,拉拢反对派。有意思的是,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是和美国走得最近的国家,是受美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像格鲁吉亚的谢瓦尔德纳泽他当苏联外长的时候,跟戈尔巴乔夫一样对西方执行非常友好的政策,他当政以后,也是跟西方拉近关系。乌克兰一直是处在东西方之间,也是希望和西方走得更近一点。吉尔吉斯斯坦就更不用说了,阿卡耶夫经常到美国去,阿卡耶夫很大的政绩就是到美国要一些资助。基本上每次阿卡耶夫访美回国后,报纸上都要宣传他这次要了多少钱,而实际上他要的美国援助都变成了他自己的钱,并没有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渗透就比较深入了。和美国走得越近,美国渗透得越深,和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国家,容易发生“颜色革命”。有很多人认为,经济落后、老百姓太穷、民怨大的国家容易发生“颜色革命”。事实证明,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是和美国关系很密切的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以及突尼斯、埃及等都是跟美国、跟西方走得比较近的国家。
  为什么这些国家反而容易出现问题?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渗透得很深,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思想影响很大。另外,美国的一些媒体、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比较强大,所以在这些国家容易形成这样的影响。相反,美国一直在指责的甚至通过人权法案去压制的,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倒下的政权,到现在并没有发生所谓“颜色革命”。
  美国一直很关注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的基础。美国很担心俄罗斯帝国复活,它要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控制住,让这两个国家永远不要跟俄罗斯合到一起,俄罗斯也就不会回到强大的状态。美国瓦解乌克兰的目的达到了,因为乌克兰比较奉行西方的政策。但白俄罗斯非常强势,美国渗透不进去。白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也不是特别好,每次大选,西方都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支持反对派,甚至一让波兰、立陶宛、格鲁吉亚这些国家去做工作,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动员了上万人的反对派在白俄罗斯搞示威游行,最终仍未能推翻现政权。所以,并不是说美国这些方式在所有国家都能够得逞,这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不成功。
  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希望“颜色革命”能够向哈萨克斯坦延伸,希望哈萨克斯坦也发生变化。因为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面积最大,能源储量也很丰富,跟俄罗斯的关系很密切,它北边相当大的一块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是近邻,所以美国一直希望控制哈萨克斯坦,这等于间接遏制了俄罗斯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另外,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也接壤,如果美国控制洽萨克斯坦,就可以既遏制中国,又遏制俄罗斯。但是美国在吟萨克斯坦没有成功。2005年哈萨克斯坦大选可以说形势非常紧张,但这个国家还是有办法的,采取了很多手段。一方面,对西方非政府组织包括一些媒体和二些学者的活动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反对派采取措施。比如当时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实力很强,也想搞以黄色为标志的黄色革命。但哈萨克斯坦政权很聪明,马上把其竞选标志全部换成黄色,黄旗、黄围巾、黄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对派也穿黄色出去,民众还以为他们在支持大选。哈政府还通过维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内场馆,通过在电视上不断宣传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二颜色革命”后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政客们的明争暗斗等,使哈萨克斯坦老百姓看到这些宣传资料后不赞成’.颜色革命”,包括反对派后来也不赞成“顺色革命”了。所以,当时的宣传起到了效果,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
  其实,美国是利用这些国家的政权包括统治方式、控制万式的漏洞来搞“颜色革命”。格鲁吉亚政权当时失去了警惕,不分敌我,敞开胸怀让什么人都进来,什么组织都可以活动,最后这些组织反过来就把政权推翻了。谢瓦尔德纳泽最后痛心疾首,他被赶下台以后说:“我纯粹就是让美国人给赶下台的”。因为这些人是他请进来的,结果最后把他给打倒了。
  美国这种战略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包括现在的埃及也是如此,并不是穆巴拉克跟美国很好,美国就会保护他、维护他,在局势变化的时候,美国会把他一脚踢开,寻找新的更符合美国利益的代言人。
  美国为了推行它的民主化战略,从各方面在做准备。首先在思想上、舆论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亨廷顿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提出一个概念,叫“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第一波指什么呢?就是指苏东剧变和以前一些民主国家的发展,他用“第三波”为“颜色革命”做注释,实际上他把“颜色革命”的影响范围无限放大了。可能过去我们觉得“颜色革命”就是发生在独联体国家,是美俄对抗的结果,是地缘政治角逐的结果。实际上我们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这个概念来看,它不是一个小概念,不是单纯的美俄对抗,有更广泛的涵义在里面。美国要通过推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来最大限度地、最长时间地巩固“冷战”成果和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
  另外,美国在这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以后,还有它更深一层的想法在里面,就是要把这些国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后,美国马上提出让它加入北约。当美国提出这一动意后,连法国、德国这些老牌的西方国家都感到很吃惊。因为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他们要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能源。但是美国不管这一套,它认为这些国家的政权变过来了,就要马上进入到它的战略当中。但是在2008年12月的北约外长会止、绝大多数国家不想得罪俄罗斯,也不想成为美国的工具,没有闰意乌克兰、格鲁吉亚加入北约。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意困,它完全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不会考虑其他国家包括他的盟友约一些看法,不管它的一些选择是不是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了。
  美国的民主化战略源远流长。更远的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总统威尔逊命名的“威尔逊主义”,就提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价值观息息相关。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有它的特色,它觉得它的价值观有一种比较能够实现自身战略的非常强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对美国的价值观应有所警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总统罗斯福通过战争发展美国,“二战”以后美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达到高峰,但是他没有忘记运用价值观,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饥饿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想以此来确定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到肯尼迪、卡特的时候,明目张.胆地说要买行强权外交。里恨发表“邪恶帝国”演说,表现出对苏联的一种仇视。老市什提出’‘新秩序”。
  搞民主化最明确的是克林顿和小布什,他们形.成了非常一系统的民主化战略框架,在全世界推广。小市什在推进民主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好多国家都发生了“颜色革命”,其实克林顿时期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比较成功的一件事是建立和平队,直到现在美国人仍津津乐道。和平队被美国政府派到相对贫困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任务是到农村等基层去,搞医疗救助、教英语、救济等方面的扶贫,在独联体地区影响很大。小布什以后,奥巴马在搞“巧实力”外交。所以,对美国来说,民主化战略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它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也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从小布什开始,美国搞了一个“泛中东和北非民主计划”,这个计划和现在中东地区发生“颜色革命”有关系。美国很多的外交战略,包括民主化战略的目标是很长远的,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它做一个计划,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够看到成效,可能很长时间才会出现成效。苏东剧变包括后来的“颜色革命”,被亨廷顿称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今年2月28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将举行有两位以上候选人参加的总统选举。可以看得出来,美国想把发生在个别国家的问题朝其他国家引。朝什么方向引?它肯定不希望沙特这些国家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国家跟它关系更好,怕有闪失。它希望伊朗出现问题,希望白俄罗斯出现问题,朝鲜出问题,甚至希望中国出现问题。埃及出了问题,突尼斯也出了问题,已有人将此称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这说明“颜色革命”跟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和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孙壮志:美国与“颜色革命”

时间:2011-04-24 13:41:11  来源:  作者:  浏览:522

  美国与“颜色革命”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 孙壮志

 

 

  今天我们主要研讨五个问题。第一,“颜色革命”概念的由来。第二,“颜色革命”给发生国带来的沉重灾难。第三,美国战略和“颜色革命”的关系。第四,美国鼓动或策动“颜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第五,“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颜色革命”概念的由来

  2003年至2005年,独联体地区接二连三发生了一系列非正常的政权更迭事件。

  首先是格鲁吉亚原总统谢瓦尔德纳泽200311月在议会选举中下台,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成为新的执政者。由于萨卡什维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动,总是习惯手里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发生在格鲁吉亚的政权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然后是在2004年乌克兰的总统选举中,亲俄势力和亲西方势力进行激烈较量,最终代表亲西方势力的尤先科获胜。由于俄罗斯支持的亚努科维奇选择了乌克兰国旗的两个颜色—蓝色和白色,尤先科选择了橙色作为标志,因此这个“革命”被称做“橙色革命”。

  “橙色革命”以后,就出现了所谓“颜色革命”的说法。20053月,吉尔吉斯斯坦在议会选举之后发生的骚乱迫使总统阿卡耶夫流亡国外,这又被称为“郁金香革命”或是“黄色革命”,因为当时很多示威者的头上都系着黄色的头巾或是举着郁金香。

  这些被冠之为“颜色”或“花朵”的“革命”在独联体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引发了尖锐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对抗。这些所谓的“革命”普遍采取一种非暴力的、街头政治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选举或者其他一些事件作为发端,动员大量的民众上街搞非暴力的抗议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手段来实现非正常的政权更迭。虽然叫“颜色革命”,但其实就是政变,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与过去那种导致制度变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苏东剧变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一部分政治集团或者政治派别甚至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人夺取政治权力。像乌克兰的尤先科,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吉尔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他们在成为反对派领袖之前都是政权内部的人。他们领导的“革命”不过是反对总统本人,并不是为了争得民主。他们利用群众对当局的不满,以示威游行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对于“颜色革命”的判断,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地缘政治的争夺造成的;有人认为是由这些国家内部的社会经济问题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是民族国家在建设过程没有解决好民族主义问题造成的。这里确实存在着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比如说乌克兰、格鲁吉亚。但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视之。我们在研究“颜色革命”的时候,需要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来观察。独群体地区出现“颜色革命”,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居变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除了苏联解体后这些新建立的民族国家滋于缺乏经验,加之深处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外,苏东剧变的方式方法都给这些“革命”以直接的影响,显示出很多相似的地方。

  最早对非暴力革命的关注是在东欧剧变后。大部分的东欧国家以非暴力的方式实现剧变,被西方媒体大肆炒作,认为这种方式非常文明,非常可取·上世纪8。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失去执政党地位,政权实现和平转移,这可视为最早的“颜色革命”。当时西方用了一个名词叫作“天鹅绒革命”,因为整个政权更迭像天鹅绒一样柔滑顺畅。

  “颜色革命”的成因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值得认真思考的Jfi题,那就是在“颜色革命”中,这些当权者对群众的示威游行显得无能为力,或者说是应对失措,这也说明了他们的执政能力不足,政权合法性出现了问题。很多问题和事实可以证明,腐败、经济落后和领导人专权是引发民众不满的最主要原因。“颜色革命”只不过是这些国家国内矛盾积聚已久后的集中爆发。在全球化背景下,各转型国家民主化过程的发展是“颜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条件;各国国内严重的贫困、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是“颜色革命”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国家内部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区和族群对立是“颜色芋命”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动的政权“民主化”改革则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颜色革命”的浪潮逐步兴起。

  研究发现,所有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具有一些共同持点:都不是西方式民主国家;国家对反对派、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监控相对宽松;都处于领导人两届任期期满或行将期满的时期;都处于西方的地缘战略要地。

 

 

  “颜色革命”给发生国带来的沉重灾难

  一般来说,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已经发生“颜色革命”的是独联体地区的三个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这都是西方的杰作。就目前来说,这三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是非常曲折的。“颜色革命”,一方面没有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和它的政权基础,另一方面也没有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西方许诺的民主或是民生的改观。真正带来的结果是,政局混乱、经济滑坡、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第一,政局混乱。

  原反对派夺取政权以后,他们之间很快就出现了很深的矛盾,这样原本较为松散的联盟发生内斗,导致政局的混乱。比如,格鲁吉亚的独立政权,2003年时是布尔贾纳泽、萨卡什维利和日瓦尼亚这三个人把政权给分了,好像权力分配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三个人内部又产生了很多矛盾。结果到2005年,日瓦尼亚总理非常蹊跷的死了,他到一个朋友家作客,结果煤气泄漏,两个人被煤气毒死了。剩下的议长布尔贾纳泽2008年又和萨卡什维利分道扬镳了。2009年,布尔贾纳泽成立了新党派,成为萨卡什维利最主要的对手。现在格鲁吉亚的政局三天两头出现一些示威,政治局面比较混乱。

  乌克兰的情况就更出乎西方意料了。“橙色革命”以后,尤先科当上了总统,他的伙伴、政治盟友—季莫申科当了总理。但这两个人很快又闹起矛盾来,闹的不可开交。“橙色阵营”变成两派,和亚努克维奇对抗。去年大选,亚努克维奇又重新成为总统,尤先科只得了百分之十几的选票,非常丢脸。

  再看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执‘政的五年使他众叛亲离。他任人唯亲,所有的资源、资金都掌控在自己手里,非常腐败。巴基耶夫专门给小儿子弄了一个职务--中央经济发展投资局局长,所有和经济、投资有关的事务都由他小儿子管,把国内所有有钱的企业全都控制起来。去年4月份物价上涨,老百姓搞示威,搞抗议,巴基耶夫采取比较强势的手段,抓了几个反对派的领袖,最后搞的不可收拾,下台了。谁把他赶下台的?正是原来他的几个盟友,包括其他一些反对派领袖。到现在这些国家也没有实现真正的稳定。

  第二,经济滑坡。

  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不算太差。鸟克兰在苏联时期是苏联的粮仓,整个经济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相对较好。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也不是最差约,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是很富有的,是旅游胜地。这些国家的经济原来就有一些问题,“颜色革命”以后,在政局经常性变化这么折腾下,经济状况就更加落后了。

  受到打击更大的是整个国内的经济环境,很多外资不敢进来,国内企业也没法生存,所以失业问题在这些国家非常严重。为什么吉尔吉斯斯坦又出现动荡,格鲁吉亚现在还有很多人示威游行?都与这一问题有关。吉尔吉斯斯坦官方的失业率据统计约为百分之十几,隐性失业率就更高了。乌克兰城市失业率达到19%,将近20%。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很多青年人没有工作,农村青年人到城里找不着工作,这样,吉尔吉斯斯坦很多人都参加宗教极端组织,或者是搞毒品走私,这也是为什么能够顺利搞成示威游行的原因—有人会出钱雇人上街。乌克兰情况也是如此,到广场上待一天给多少钱,再干点什么又给钱。西方之所以能够成功渗透、干涉,之所以能够采取所谓“颜色革命”的手段,与这些大量的失业者有关。这些年来,这些国家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国家分裂。

  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觉得是西方帮助他上了台,所以非常亲近西方。外交政策上也走得很极端,坚决与俄罗斯决裂。萨卡什维利上台以后,国库余额是零,一无所有,萨卡什维利的工资也是美国的“索罗斯基金会”发的。后来萨卡什维利还很得意,认为谢瓦尔德纳泽政权搜刮百姓,是很腐败的,而自己这个政权不腐败,美国人给多少他就拿多少,没有其他收入。由于国家内部本来就有矛盾,加之在俄罗斯的影响下,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一直闹独立,这造成萨卡什维利极端反俄,俄罗斯也对其采取措施,在2008年的一场战争后,俄罗斯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

  鸟克兰也一样,“颜色革命“以后,该国东西部地区矛盾就更加深化了。

  吉尔吉斯斯坦是南北有矛盾,南方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俄罗斯人比较多,北方则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比较多。巴基耶夫出生在南方,推翻阿卡耶夫的时候,他就利用了南方对北方的不满意,借助南方人取得了政权。巴基耶夫执政后非常倾向于南方人,这使北方人又非常不满。所以国内的分裂情绪越来越高涨,造成这个国家事实上的不统一。

  第四,民不聊生。

  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颜色革命”以后,对外经济依赖很严重。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物价上涨严重。吉尔吉斯斯坦的粮食、油料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一水平,在一年之内的上涨幅度是75%。低收入水平国家对这样的物价上涨幅度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吉尔吉斯斯坦很快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最后导致巴基耶夫下台。

  吉尔吉斯斯坦经过这一番折腾以后,现在已经是独联体地区甚至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目前统计,吉尔吉斯斯坦有3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有35万人处于赤贫状态。去过言尔吉斯斯坦的人都会看到,那里状况非常差,缺乏正常的社会秩序,及有任何安全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腐玫问题也更加严重。

  通过以上的情况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颜色革命”到底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什么。

 

 

 

  美国战略与“颜色革命”的关系

 

 

 

  美国为什么要支持这样的“颜色革命”?为什么要策动一些国家进行“颜色革命”?另外,美国对一些国家出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或者说政治事件感到欢欣鼓舞,到底是出干什么考虑?

  第一,长期确保单极世界的霸权格局是美国的根本战略;

  一般来说,从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下台到独联体地区、中亚地区的政权更迭。包括现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发生的变化,美国是公认的外部推手。大量的.材料已被彼露出来,美国火、压耳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另外,俄罗斯、法国及具池一些西方媒体,也在不断提供有关·颜色革命”的材料。

  应该看到,苏东剧变后美国就开始一大规模向这些地区渗透,并且这个渗透是全球性的。·冷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单权霸权的地位,“冷”后发生的一些战争,基本都是美国去摧毁一些合法政权,包括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

  出于霸权需要,一方面美国强化武力,通过武力、强权来保持自己的猫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在价值观方面占据制高点,也需要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力量。所以,有很多其他手段被提上日程,这些手段是美国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左右这些国家政局发展的一个必然补充。“颜色革命”发生以后,美国政府也承认这一点。20051月份,小布什连任总统成功,他在第二轮总统就职仪式上明确表示,要在全球传播民主,结束暴政。

  美国的所谓民主化战略,跟“颜色革命”联系非常紧密。应该说独联体国家、中东地区国家发生的变化,都是跟美国民主化战略息息相关的。后来我们有学者把这个叫做美国的“颜色革命战略”,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美国没有“颜色革命战略”,但确实有民主化战略,就是对一些不接受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或者说美国认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其形成挑战,对其霸权形成障碍的国家,就要通过民主改造,通过价值观传播去弱化这些国家的政权,让这些国家放松对它的警惕,进而在这些国家建立起新的服从美国指挥的政权。其实,这是美国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的一个手段。

  第二,通过外交途径促使独联体进行“民主建设”。

  美国的一些政客、新闻记者、有政府背景的学者甚至外交官在这些国家大肆活动,而且这些人确实不辞辛苦。美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到任后,平时很少在使馆待着,到处跑,开展活动,因为过去苏联对美国不满意,美国为了在独联体国家树立自己良好的民主形象,就大t地通过文化的手段来展示美国,让这些独联体国家能够觉得美国的民主好。

  第三,以经济援助为条件对独联体国家进行“民主改造”。

  苏联解体以后,这些后苏联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中断了,经济很困难,美国就用经济援助作为条件。因为苏联时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集中,是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布局不太合理,比如原料加工和原料产地距离非常远,棉花产在中亚,但棉花厂却建在白俄罗斯。这种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经济模式,在苏联解体以后就出现大量问题。

  一方面,这些国家,一些中亚地区企业的原料出不去了,而另外一些国家的工厂生产所需要的零件没人供应。像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型企业全都难以为继,因为它的企业规模非常大,都是几万人的工厂。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没有政府保障的情况下完全放开,迅速转向市场经济,造成了物价飞涨。当时的通胀率达到百分之几千,完全失控。在这种条件下,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上非常困难。由此,很多独联体国家就寄希望于西方能够提供技术和资金,对本国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帮助。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援助,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就是要在政治上接受美国推行的模式。所以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独联体国家基本上都接受了三权分立,至少在形式上都搞三权分立,搞多党制。

  第四,通过拉拢反对派、培养政治代言人“抢班夺权”。

  一方面,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在独联体出现,通过资助一些媒体。鼓动他们在这些国家搞所谓的新闻自由,搞媒体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独联体国家寻找政治上的代言人,拉拢反对派。有意思的是,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是和美国走得最近的国家,是受美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像格鲁吉亚的谢瓦尔德纳泽他当苏联外长的时候,跟戈尔巴乔夫一样对西方执行非常友好的政策,他当政以后,也是跟西方拉近关系。乌克兰一直是处在东西方之间,也是希望和西方走得更近一点。吉尔吉斯斯坦就更不用说了,阿卡耶夫经常到美国去,阿卡耶夫很大的政绩就是到美国要一些资助。基本上每次阿卡耶夫访美回国后,报纸上都要宣传他这次要了多少钱,而实际上他要的美国援助都变成了他自己的钱,并没有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渗透就比较深入了。和美国走得越近,美国渗透得越深,和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国家,容易发生“颜色革命”。有很多人认为,经济落后、老百姓太穷、民怨大的国家容易发生“颜色革命”。事实证明,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是和美国关系很密切的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以及突尼斯、埃及等都是跟美国、跟西方走得比较近的国家。

  为什么这些国家反而容易出现问题?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渗透得很深,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思想影响很大。另外,美国的一些媒体、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比较强大,所以在这些国家容易形成这样的影响。相反,美国一直在指责的甚至通过人权法案去压制的,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倒下的政权,到现在并没有发生所谓“颜色革命”。

  美国一直很关注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的基础。美国很担心俄罗斯帝国复活,它要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控制住,让这两个国家永远不要跟俄罗斯合到一起,俄罗斯也就不会回到强大的状态。美国瓦解乌克兰的目的达到了,因为乌克兰比较奉行西方的政策。但白俄罗斯非常强势,美国渗透不进去。白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也不是特别好,每次大选,西方都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支持反对派,甚至一让波兰、立陶宛、格鲁吉亚这些国家去做工作,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动员了上万人的反对派在白俄罗斯搞示威游行,最终仍未能推翻现政权。所以,并不是说美国这些方式在所有国家都能够得逞,这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不成功。

  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希望“颜色革命”能够向哈萨克斯坦延伸,希望哈萨克斯坦也发生变化。因为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面积最大,能源储量也很丰富,跟俄罗斯的关系很密切,它北边相当大的一块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是近邻,所以美国一直希望控制哈萨克斯坦,这等于间接遏制了俄罗斯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另外,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也接壤,如果美国控制洽萨克斯坦,就可以既遏制中国,又遏制俄罗斯。但是美国在吟萨克斯坦没有成功。2005年哈萨克斯坦大选可以说形势非常紧张,但这个国家还是有办法的,采取了很多手段。一方面,对西方非政府组织包括一些媒体和二些学者的活动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反对派采取措施。比如当时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实力很强,也想搞以黄色为标志的黄色革命。但哈萨克斯坦政权很聪明,马上把其竞选标志全部换成黄色,黄旗、黄围巾、黄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对派也穿黄色出去,民众还以为他们在支持大选。哈政府还通过维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内场馆,通过在电视上不断宣传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二颜色革命”后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政客们的明争暗斗等,使哈萨克斯坦老百姓看到这些宣传资料后不赞成’.颜色革命”,包括反对派后来也不赞成“顺色革命”了。所以,当时的宣传起到了效果,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

  其实,美国是利用这些国家的政权包括统治方式、控制万式的漏洞来搞“颜色革命”。格鲁吉亚政权当时失去了警惕,不分敌我,敞开胸怀让什么人都进来,什么组织都可以活动,最后这些组织反过来就把政权推翻了。谢瓦尔德纳泽最后痛心疾首,他被赶下台以后说:“我纯粹就是让美国人给赶下台的”。因为这些人是他请进来的,结果最后把他给打倒了。

  美国这种战略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包括现在的埃及也是如此,并不是穆巴拉克跟美国很好,美国就会保护他、维护他,在局势变化的时候,美国会把他一脚踢开,寻找新的更符合美国利益的代言人。

  美国为了推行它的民主化战略,从各方面在做准备。首先在思想上、舆论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亨廷顿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提出一个概念,叫“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第一波指什么呢?就是指苏东剧变和以前一些民主国家的发展,他用“第三波”为“颜色革命”做注释,实际上他把“颜色革命”的影响范围无限放大了。可能过去我们觉得“颜色革命”就是发生在独联体国家,是美俄对抗的结果,是地缘政治角逐的结果。实际上我们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这个概念来看,它不是一个小概念,不是单纯的美俄对抗,有更广泛的涵义在里面。美国要通过推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来最大限度地、最长时间地巩固“冷战”成果和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

  另外,美国在这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以后,还有它更深一层的想法在里面,就是要把这些国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后,美国马上提出让它加入北约。当美国提出这一动意后,连法国、德国这些老牌的西方国家都感到很吃惊。因为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他们要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能源。但是美国不管这一套,它认为这些国家的政权变过来了,就要马上进入到它的战略当中。但是在200812月的北约外长会止、绝大多数国家不想得罪俄罗斯,也不想成为美国的工具,没有闰意乌克兰、格鲁吉亚加入北约。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意困,它完全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不会考虑其他国家包括他的盟友约一些看法,不管它的一些选择是不是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了。

  美国的民主化战略源远流长。更远的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总统威尔逊命名的“威尔逊主义”,就提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价值观息息相关。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有它的特色,它觉得它的价值观有一种比较能够实现自身战略的非常强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对美国的价值观应有所警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总统罗斯福通过战争发展美国,“二战”以后美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达到高峰,但是他没有忘记运用价值观,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饥饿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想以此来确定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到肯尼迪、卡特的时候,明目张.胆地说要买行强权外交。里恨发表“邪恶帝国”演说,表现出对苏联的一种仇视。老市什提出’‘新秩序”。

  搞民主化最明确的是克林顿和小布什,他们形.成了非常一系统的民主化战略框架,在全世界推广。小市什在推进民主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好多国家都发生了“颜色革命”,其实克林顿时期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比较成功的一件事是建立和平队,直到现在美国人仍津津乐道。和平队被美国政府派到相对贫困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任务是到农村等基层去,搞医疗救助、教英语、救济等方面的扶贫,在独联体地区影响很大。小布什以后,奥巴马在搞“巧实力”外交。所以,对美国来说,民主化战略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它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也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从小布什开始,美国搞了一个“泛中东和北非民主计划”,这个计划和现在中东地区发生“颜色革命”有关系。美国很多的外交战略,包括民主化战略的目标是很长远的,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它做一个计划,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够看到成效,可能很长时间才会出现成效。苏东剧变包括后来的“颜色革命”,被亨廷顿称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今年228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将举行有两位以上候选人参加的总统选举。可以看得出来,美国想把发生在个别国家的问题朝其他国家引。朝什么方向引?它肯定不希望沙特这些国家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国家跟它关系更好,怕有闪失。它希望伊朗出现问题,希望白俄罗斯出现问题,朝鲜出问题,甚至希望中国出现问题。埃及出了问题,突尼斯也出了问题,已有人将此称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这说明“颜色革命”跟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和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美国策动“颜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

  在中亚地区发生“颜色革命”以后,很多学者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对美国参与鼓动或策动“颜色革命”的一些方式和手段做了一些归纳,总结了美国的“十大手段”:

  一是拉拢和培植上层精英,通过这些精英在群众中开展工作,培养不同层次的代言人。

  二是以司法制度为突破口,推动这些国家搞独立司法,搞三权分立。美国人很重视对司法的渗透,认为司法制度是一国政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司法制度变了,该国政治制度的性质也就变了。

  三是以经济援助和加入北约等作诱饵,迫使这些国家接受西方的条件,允许成立反对派和民间反对现政权的非政府组织,从而使美国支持的反对派能够合法地开展活动。

  四是搞培训,使所谓民主革命在这些国家有具体人去做。

  五是通过交流培养亲美分子。针对有关国家,每年组织数以万计的短期访问交流项目,邀请对象多是反对派中的中青年骨干,使其亲身感受“美国民主”,并向他们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和制度。这些项目许多是由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一手操办,以所谓民间的非官方色彩掩人耳目。

  六是利用宗教渗透,为操纵“颜色革命”建立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基础。

  七是通过提供援助和技术指导,开展政治活动。这种援助名义上是卫生、教育、农业改造、经济发展项目,实际上做的是带有政治性的工作。

  八是搜集有关国家的情报和一些研究报告。

  九是从国内外发动全方位的媒体攻势,给准备搞垮的政权抹黑。

  十是对已经成功进行“颜色革命”的国家进行扶持。关国搞的一些机构、非政府组织在这里面起的作用很大。

  除了这十个手段以外,美国影响这些国家‘。颜色革命”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制造对现政权不利的舆论。利用政权直身的问题,比如说腐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上的失误,还有对个别群体不关注问题,大肆把这些东西放大,有一些是无中生有,把现政权妖魔化。东欧剧变的时候,当时西方和其支持的媒体大量披露了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以权谋私、搞特权的资料,日夫科夫下台以后,有人发现这些材料都是伪造的。

  第二步是建立政治组织口反对派要没有组织的话,就没有办法组织强大的力量去反对现政权。独联体国家没有很好的多党制基础,它们搞多党制以后,都是几个人搞一个政党,像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都是上百个政党,这些政党各自为政,谁也看不上谁。西方通过做工作,让这些政党联合起来,让反对派形成一种合力,使反对派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第三步是找领袖。物色有影响的、具有一定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分子和亲美人物。或者这个人对美国很友好,原来可能很没有影响,很平庸,也没有什么能力,美国通过包装、宣传让这个人变得越来越有魅力,成为反对派的领袖。

  第四步是找时机。利用某个突发事件,或者利用选举机会,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组织示威、游行一、集会、罢工、罢课、占领户场、冲击政府机关等“街头政治”活动,迫使政府交权。主要是利用选.举,因为这时候容易调动所有老百姓的政治热情。

  专家通过研究归纳了美国的八个策略和方法。

  第一,通过大规模经济援助,造成依附关系,同时争取民心。

  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都是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的重点援助对象。1992年到1999年,美国给乌克兰提供的援助是23.2亿美元,乌克兰是美国对外援助当中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第二大受援国。1992年到2002年,美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了5亿美元财政援助,同期美国向格鲁吉亚提供的援助是10亿美元。美国所有的经济援助,都造成受援国政权对它的依附,接受它对政权的干预;另外也使老百姓对美国比较向往,争取了民心。

  第二,重视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文化手段扩大对政治进程的影响力。

  美国在一些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建立规模非常宏大、教学设沌先进的大学,设立奖学金,通过大学来搞意识形态。很多独联本国家都有美国的大学。另外,搞各种各样人文交流,在青年人中培兼西方约价值观。美国甚至出资帮助在这些国家建立独立的新闻媒体和出版印刷机构,传播领导人及其家族腐.败的各种丑闻,制造、传播各种反俄消息。这些国家到美国学习交流的青年人也比较多,吉尔吉斯斯坦仅500万人口,1993年到200310年美国就资助270万人次到美国学习。

  第三,推动独联体国家的‘’民主建设”,督关这些国家接受西万政治体制改革方案。

  美国提供的援助中有相当一部今资金用于民主改造:像吉尔吉斯斯坦,2004年美国的援助款项是5080万美元.其中明确砚定1220万美元用于民主建设计划,另外用于经济与社会改革项目是2180万美元。同时还附加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要求这个国家扩大对西方政治的开放程度,经常用减少援助作为惩罚措施。1999年乌克兰改革不到位,就减少了援助。一旦不接受美国的条件,一旦不对美国开放,美国就减少援助。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等各方面己经习惯性地依赖美国.所以它们都比较害怕美国中断援助,因而听故美国的摆布。

  第四,通过在安全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在各国的强力部门和军队培养亲美青年人才。

  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当事件发生以后,这些国家的当政者都希望通过军队、警察来维持国家秩序,因为它们是国家机器,但当他调动军队和警察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些军队和警察都已不忠于自己,这说明军队的军官已经被西方做通了工作。美国在安全合作框架下,资助很多独联体国家的军官、警官到西方学习。另外通过北约和独联体国家签署特殊国家关系计划,派大量的军官到北约国家尤其是到美国去学习。此外,其他军事援助也很多。

  第五,公开支持独联体国家的反对派,对反对派活动提供帮助。

  这些国家许多反对派的领导人都得到了美国的直接帮助,包括尤先科一直从民主基金会得到资助,尤先科的夫人本身就是一个美籍人士。美国大力为反对派提供组织上、经费上的帮助,使反对派能够成为跟政府对抗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六,利用选举大作文章,鼓动街头斗争,扶亲美势力上台。

  比如乌克兰选举时,2004年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一个声明,呼吁美国行政当局利用所有的影响力和渠道向乌克兰施压。小布什专门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面强调,和平转移总统职权有利于乌克兰、欧洲和世界,将为建立美乌两国新关系打开大门。

  第七,在反对派失败的情况下,用制裁等手段向执政当局施压。

  美国在这方面做的最突出的就是对白俄罗斯的干涉。布什签署过一个法案,美国政府对白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理由就是帮助和挽救白俄罗斯的民主事业。美国还说服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停止给白俄罗斯援助。另外,对乌兹别克斯坦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制裁。

  第八,和欧盟、欧安组织加强合作,增强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力。

  鸟克兰、白俄罗斯这些国家跟欧盟的经济关系比美国还要密切,美国觉得工作做得不够,就把欧盟·欧安组织拉上。这样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就更大了,包括和欧盟、欧安组织一块资助格鲁吉亚反对派,资助这些国家搞选举、搞联合行动。

  在“颜色革命”中,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独联体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本身是西方非玫府组织在独联体地区建立的分支机构,另外一类就是非政府组织资助的这些国家国内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或社会团体。独联体地区非政府组织非常多,有的国家有上千个非政府组织接受西方资助。而西方给这些非政府组织提供了非常多的经费,比如2004年国家民主基金会为51个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近29万美元的经费;7个哈萨克斯坦非政府组织提供了22万多美元;为吉尔吉斯斯坦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63万多美元经费;4个土库曼斯坦非政府组织提供了近21万美元;8个塔吉克斯坦非政府组织提供了近38万美元资助;4个鸟兹别克斯坦非政府组织提供了近26万美元资助;12个格鲁吉亚非政府组织提供近54万美元资助;14个阿塞拜疆非政府组织经提供约43.5万美元资助。

  从资金来源上看,资金最雄厚的、在独联体地区做工作最扎实、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和全国国际事务民主研究所,它们属于1983年美国国会成立的全国民主捐赠基金会下属四个研究所中的两个。这两个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活动的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资助,他们是专注于向海外推行民主的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典型代表,乌克兰政党建设、官员参加选举及民权活动家的经费都是由它们来出资的。很需要一提的是索罗斯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创始人是乔治·索罗斯,他是国际金融炒家,他于1979年成立了开放社会基金会,后来又成立了开放社会研究所,总部在纽约,在欧洲、亚洲、拉美、非洲建分会,活动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就开始在苏联地区活动,在乌克兰创建国际复兴基金会,在24个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现在独联体的许多国家都有索.罗斯基金会的分支机构。索罗斯利用基金会的运作,在吉尔吉斯斯坦重点扶持独立媒体,并且以卫生、文化、教育作为突破口扩大影响,为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培养了很多青年骨干。

  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方式与“颜色革命”之间关系密切。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直接帮助反对派进行组织建设,包括提供必要的组织活动经费。

  二是直接借助选举从事反政府活动。比如在格鲁吉亚大选时,非政府组织组织了针对青年选民的“出门投票”运动,号召青年选民为反对派上街投票。

  三是国内外的非政府组织广泛合作。

  四是渗透大众媒体和社科研究机构,制造对当局不利的社会舆论。如在吉尔吉斯斯坦,索罗斯基金会拿出了4000多万美元,从南部组织几万人到首都举行街头抗议示威活动。另外,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官方也有报纸在老百姓中散发,但官方报纸印刷粗糙,没有内容,而反对派报纸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宣传阿卡即夫及其家庭暴政的传闻,破坏阿卡耶夫的威信,产生了很大作用。当局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停了印刷厂的电,后来美国大使专门做工作,不让印刷厂停电。

 

 

  “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对于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策略和手段以及一些西方非政行组织的活动,我国确实要警惕、防范。虽然我们国家的情况与上述国家根本不一样,我们不能受西方话语权的左右。当然,中美关系也不要因为美国鼓动“颜色革命”,我们就不跟它合作了,甚至像朝鲜一样把国门关上。我们有很多方法去防范,排除干扰。

  第一,要对中国的政权有足够的信心。这是我们的基础。应看到我们的制度正在改革中日益完善、进步。我们有我们的先进和优势。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政权制度缺乏信心,就容易被西方的舆论所左右。

  第二,要重视对形势的研判。现在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研究非常被动,缺少一个比较长期的,特别是对美国等国家局势走向的判断。在一些国家发生事件以后,我们对事件的基本判断、发生约很本}h困缺乏非常清醒的认识。事情发生了,我们要分清楚哪些对我饭有影响,对影响比较大的因素要加强防范;对那些没有什么影1,不会损害中国形象和中国利益的,没有必要防范过度。否则.有可能会影响我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比如,’‘颜色革命”以后成立的新政权可能会亲美,但亲美不一定就反华,如果这个时候完全从意识形态考虑,由于这个政权亲美了,我们就不认可它,就不跟它发展友好关系,是不可取的。或者美国在某些方面的做法,我们认为侵害了其池国家的利益,但当没有伤害到我国利益的时候,对这些情况要有研判,能够做出预判,主动应对形势的变化,这对于我国在国际局势变化中更加主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工作要做在前面。当吉尔吉斯斯坦要出现变化时,一些学者曾经在各种场合说过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时我们应该对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些项目有所考虑,包括对我国在当地的工人、技术人员、经商人员的保护。但我们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以致于后来吉尔吉斯斯坦陷入混乱后,中国个体商户损失非常惨重。这次在.利比亚也存在这个问题,使我们在经济上遭受了损失。但我们在撤出我国公民上做得非常成功,这个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国家形象。

  第三,要学会如何更科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不要用意识形态划线。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有时还是意识形态化过强,这可能会使我们对问题的判断缺少比较科学的根据。

  第四,要学会使用一些新的方法,使一些新的机制发挥作用,包括应急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现在中国在海外的利益越来越大,可以考虑建立紧急状态部,现在进行国际合作时、遇到紧急事态时、需要交换信息时,有时是民政部门出面,有时是公安部门出面,这样处理突发事件可能就会发生一些问题。事情发生后,到底哪个部门负责?哪个部门承担责任?哪种机制能够最快做出反应?都需要研究改进。

  第五,要学会利用一些新的手段防范西方采取新的渗透方式。

  现在西方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力量,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应对西方渗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美国研究发展信息、网络非常早,技术水平也很高,现在美国把它们作为干预其他国家政治甚至作为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对于这方面,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更要有有效对策,开展创新性的工作。

  最后,应该头脑清醒,不要安于现状。当前的国际局势对我国来说,是我国发展的机遇期,应该抓住机遇尽快发展。我国提出“和谐世界”、“睦邻、安邻、富邻”,要和他国搞好关系,但不要以为这些口号提出来了,世界就和谐了。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可能是很多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美国,包括印度等,甚至包括我国的盟友,它们并不愿意看到中国很快强大起来。这种情况下,我们每走一步都要非常谨慎。

  另外,要清醒地看待国际形势。我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不接受我国的意识形态,千万不要把现在的世界局势想象成和风细雨,以为国际问题很简单,其实很复杂。现在我国又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需要和美国等其他大国一合作,这其中需要很多智慧,一方面要保持头脑清醒,另一方面在战略上、策略上要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录入未校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