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安东尼文化招聘:楞严经白话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34:03

楞严经白话解说
作者:金觞  发表日期:2011-11-1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般看过佛经的都熟悉这个开头,用不着多说啥吧。
  时间地点人物,都全了。想知道祇桓精舍是什么东西,自己搜百度就行了,这没啥好说的。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段说的还是人,就是参加的这些人啊都有什么特点,或者本事.
  用白话来说,都是牛叉的不得了的人物。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单拿出几个比较出色的列出名号。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这段比较繁琐了,但是能看出个事情来,以上所有的的文字说的全是大背景。
  没错,不是开始就是什么时间地点反生什么事,而是概括性描述。具体事件在后面。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小背景来了,有人请客。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阿难不在,落单了,才会出事情。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事情的开始就是这样子。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这是讨饭要秉承的原则。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这个原则有人不遵守然后被教训了。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所以阿难不会犯这个错误。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但是他犯了另一错误,对普通人说来该以为是好事,呵呵。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然后得救了。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知道自己修行不够,要求多知道点东西。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于是好戏终于开场,后面才是正东西。所以这个序品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那么这个开头就是交代整片经文的由来,其中有些名词对一般人来说很陌生,没关系,后面会频繁出现。
  连起来就是说在释迦摩尼在室罗筏城的时候,有一次阿难出事情了,然后引出了这么一篇楞严经。
  虽然序品没什么特别的东西。有些事情还是要单独说明一下。
  比如,楞严经的真伪问题。
  还有上面只是大略的白话,具体的会有人不明白
  再者我这种解说方式是否恰当,
  或者我是否有资格解说楞严经的问题。
  楞严经的真伪接下来会说明,其他几项有人有异议就说,没人问我就省事了不说。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0 20:06:57 
回复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段不用解释吧。什么金色手臂之类的,请自行脑补,信不信看个人了。
  这个三摩地的名字很长:“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当初你看到什么了?然后义无反顾的出家?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紫金琉璃身和物质组成的身体不一样,阿难也想要,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当将军的士兵......也不是什么好士兵。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很好,阿难,你们要知道,所有的生命,都一直在生死中轮回,而这个轮回是没有起点的,当然就不会有终点。无始轮回的原因是,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却用妄想,把一些妄想的东西当真的,这就是转圈的原因。
  
  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知道轮回的人很多,
  但是知道轮回是没有起点的人,很少。
  什么是轮回呢?说前世今生太虚幻,你我都看不着。
  说现实的,一个人每一天都经历一个轮回,或者轮转。
  醒来-日常活动-三餐-睡眠-梦-无梦睡眠-醒来。
  这个轮回没错吧。这是有起始的轮回。没起始的,自行脑补。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这句很重要,直心有好处。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什么东西看见的?又是什么东西喜欢并且向往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眼睛看到,心里向往。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想治病要知道病根在哪里。这里有个大炮仗。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前面说了,因为不住真心和性净明体,却以妄想的东西为真。
  现在佛祖说了。心和目都是被当成真的,而实际是妄想的东西。
  而后引出七处征心。
  
  那么楞严经开篇的序言不算,当雪茄被切掉的头先无视掉。
  楞严经直接就是从意识下手,开始对人的心理开刀。
  这个分析过程是有顺序的,总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下面的心。
  第二部分,是能见闻觉知的性。
  第三部分,如来藏,性的实质。
  这是一个一步一步递进的过程。层层剥茧。
  把这三部分整完了,佛学的理论体系主干,就全知道了。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0 20:14:44 
回复 

  楞严经真伪的问题。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有个寓言,买椟还珠。
  某个楚国还是哪国的人,买了一个珠宝,盒子拿回家,宝珠不要。
  一部经书可以当成一个包装好的珠宝。
  那么判定这个珠宝真假的标准,是看包装,还是看宝珠?
  楞严经的包装毫无疑问有问题。但是经义没问题。
  所有大乘经典的包装都有问题。但没人否认大乘经典。
  你非要原汁原味的释迦摩尼包装,去看阿含经。
  有容易看的不堪,非要找不容易看的,自己找虐不是。
  至于不知道佛学的人,我想宝珠的真假对其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1 22:21:04 
回复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说实话啊,这个七处征心看起来是十分蛋疼的一段,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蛋疼的地方你很快就见识到了,重要的东西整完了再说。
  佛问阿难,你的眼睛和心在什么地方?阿难很老实。眼睛在脸上,心在身体里。
  这个回答有问题没有?没问题!你找谁问都是这么答!
  但是佛说有问题,你就有问题,所以很蛋疼......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打击来了......如来讲堂在祇陀林里,现在问你祇陀林在哪呢?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在外面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你在屋里先看到什么?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先看到如来,然后看到其他人,向外看,就是园子。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你怎么看到园子的?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门开着呢,所以看见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你说的很对啊,但是,有没有人在屋子里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外面的?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好像没这样的人......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阿难,你就这样错的。如果你的心在你身体里面,你应该先能看见你的身体内部,就算内脏看不到,头发生长指甲变长也都该知道啊!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里面都看不到,怎么看到外面的?所以你说心在体内,错啦!!!!
  
  好吧,这段逻辑太......强大了。我没篡改啊,原文在那呢。
  这里假设一下,假如你是阿难,你怎么回答?会不会起身就走?哈哈。
  我们不妨好好琢磨琢磨,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它是不是一定有处所?它和其他有形的东西一样么?
  现在我们接受了不少科学的东西,
  以前的人认为啊意识是在胸腔里的,
  时间到了现代,生理科学告诉你呢,思维的器官是大脑。
  我们的心到底是神马东西,它在哪?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3 00:04:15 
回复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是个好同学,老师说不对,立马换个方向走路。
  如果蜡烛在屋里,是一定能照亮屋内的,不能照亮屋里,那么蜡烛肯定在外面。
  他不怕蜡烛被风吹灭么......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刚吃过饭,就拿吃饭说,一人吃饱了,其他没吃的人肚皮饿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是单身......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心在身体外,那还是你的心么?和你还有关系么?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眼能见么?眼见后心能分别么?那是肯定滴。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所以你还是不对滴。
  这是两头堵啊,可怜的阿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那么我知道了。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心和眼睛在一起,阿难很聪明。他一定不知道有眼镜的这个东西。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
  近视的各位,能看见近视眼镜么?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那么近视的各位,你能看见自己的眼睛么?
  所以阿难又被打击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前面是几个了?内外根三个,这是第四个。
  阿难觉得第一个答案是对的。心在身体里,不是看不见内脏,只不过看见的是“暗”而已。
  和楼上的回复不谋而合啊。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那么看找到的这个“暗”和眼睛有没有关系?
  如果说不是用眼睛看到的,那么不该说看“见”暗吧。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如果说因为没有眼睛所以看不到内脏,
  那么人现在有眼睛,人能看到自己的脸么?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把人的眼睛拿到眼眶外,能看见自己的脸么?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眼睛到了眼眶外,还是看不见脸的,看见了就出问题了。
  眼睛不是万能的,有工具也不一定看得见。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不过这里还是有个问题。
  有眼睛不一定的看见,没眼睛一定看不见。
  我们都不如阿难老实,呵呵。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3 00:43:43 
回复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阿难学聪明了,开始拿老师的话当依据,不再乱猜了。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我思故我在,恩。所以没有方位。阿难已经有了西方哲学家的风范。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引用老师本人的话也不你面子,你既然想当哲学家,咱们就来讨论下,这意识心是不是物质!
  这个,擦汗啊,你这是要把学生往绝路上逼啊。
  若果意识不是物质,那么你不能通过神经里德电流感受到外面的世界。
  如果是物质的话,自己摸自己脑袋,心从什么地方来?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等下老师,见和心知不一样,你别往沟里带我......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有眼睛就能见?门是屋子的眼睛.......好吧,那是不是生物,咱么说说生物。
  刚死的的生物有眼睛吧?他能看见么?
  ................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反正你说啥都不对.......还敢打断老师发言!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已经放弃了......心在中间,随便给个说法吧,反正说啥不对.......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态度要端正!中间是哪里?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好吧老师我错了。这个中间是指眼睛和外物和到一起的时候,是时间,不是方位。这个是老师你说的,可不能再说我不对了.......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看见东西的时候,你的心在什么地方?在眼睛和物体中间有没有个心存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意识只是物质的属性,不来不存在,人死如灯灭。这下对不对?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意识若是不存在,你怎么能看见这个大千世界?
  
  好吧,整完这个七处征心,相信你脑袋已经晕了,呵呵。
  我们的心或者叫意识,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后面有答案。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3 01:09:36 
回复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老大,我错了,看在我跟你一场的份上,想说啥直接说吧,不要再折磨兄弟了。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过场动画..........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个不需要解释。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里要慎重的说一句,第一种说的是自性,不是攀缘心,你会不知道自己的意识么?第二种说的是如来藏。
  反对的无效。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
  这怎么又重头开始了?这不是开始的眼睛和心的那段么?
  
  【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什么是你的心?果然还是这个。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如来上面问我心在什么地方,我想来想去没推理出来,
  不过这个能推理思维的肯定是我的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这个不是你的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那它是啥?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前面已经说了,这个是假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这里留个问题,如果修行是让你放弃你的内心世界,你的情感喜怒哀乐,你还会向往修行么?再进一步,修行是要你放弃你的思维,最后连你整个人都修没了?你还要修行么?
  如果修行是经过种种手段,结果只是让自己消失?你干不干?
  
  不要误会,楞严经没这么说,是我说的。
  我只是提供一种可能,让你去想,如果有人害怕了,请举手。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3 01:25:16 
回复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先不要害怕,有假的,就有真的,真心怎么会没有体呢?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你的真心该是这个样子的,离开所有东西,都还存在。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你现在听到东西,是因为有声音,即使闭上眼睛,静下来,还是会有记忆在翻滚。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如果离开了声音,颜色,记忆等,你的心就不存在,那就不是你的真心。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所以认假当真是要不得的。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所以大伙找找自己的真心吧!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过场动画。
  终于把第一部分说完了。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4 14:46:36 
回复 

  做一下总结,楞严经的第一大段,分为三小段。
  前面是三个小段的第一段。说的是心。
  主要内容是七处征心,然后还没征出答案来。
  七处征心前,说了爱乐的心是假的,
  七处征心后,说了思维的心也是假的,
  只有论点,木有论据。
  这是把意识进行解剖,否定了情感中心和思维中心。
  但不是说它们没有,有假的就会有真的。
  意识剔除了情感中心和思维中心,剩下的是见闻觉知之心。
  就是见精明元,能见之性。这个是真的。
  第二段说的就是这个了,也叫觉性。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4 15:14:01 
回复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如果我没记错,这是第三次问这个问题了,前两次直接让你的情感和思维都成假的了。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没有手就没有拳头,和没有眼睛就没有见,是不是一回事?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说,是一回事。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佛说,不是一回事。
  
  【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没有手,就没有拳头,没有眼睛,却还是有见。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
  把你和瞎子都关在黑屋子里,你和瞎子的见有区别么?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盲人做个眼球手术,又能看见了,这个叫眼见?
  你在黑屋子里,里面放个灯,这叫灯见?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所以,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
  前面否定了爱乐的心,思维的心。
  现在剩下了能见的心。
  这三个心是不是一回事?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大家一样迷茫。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让别的懂得同学说说自己的经历。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这个是见解很厉害的出来说话了。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把你的意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人,一部分是主人。
  情感思维是客,见是主人。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晴天的时候,你在关门的屋子里,透过门窗进来的阳光,你会看见漫天飞舞的尘埃。
  把你的意识分成两部分,动的是尘,不动的是虚空。
  情感思维都是漫天飞舞的尘埃。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是我的手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敢回答仁者心动的打屁股!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你的手在动,我的见......好像也不是静。
  
  【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这次是你的头在动,还是见在动?
  头在动,见好像一样没停......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佛祖,上面阿难明明说见没停。到了这里怎么成了见无所动,见无舒卷了??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
  他们明白了,你们明白没?呵呵。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4 15:33:52 
回复 

  【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这句该是前面,弄掉了。
  进一步从常和无常的角度,说明能见的心,和情感思维心的不同。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祖,我以前是相信唯物论的,死后一了百了。咋能知道这个见事不生灭的?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你的肉体会不会坏掉?
  肯定会。
  你咋知道的?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一切物质都是在变化的,生老病死。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你现在的容貌和小时候一样么?
  肯定比不上小时候和壮年了。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这个变化不是瞬间转变吧?
  时间是把杀猪刀啊。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知道你身体里有不生灭的东西么?
  不知道。
  我指给你看。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你啥时候看见的恒河?
  三岁
  现在那恒河和你小时的恒河比有什么变化?
  好像没啥变化。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恒河没多大变化,那么看见恒河的“见”有变化没?
  没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从常无常的对立说明能见之性。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好吧。
  第一大段的第二小段,能见之性。完鸟。
  不生灭的不是灵魂什么的,没有情感思维的能见之性,算得上灵魂么?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4 15:56:45 
回复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有不少人啊,看到上面,就说自己见性了。
  见闻觉知,他已经证到了,所以他见性了。
  怎么说呢?很白很搞笑。
  第三小段,如来藏。很短。
  但是后面的解释很长,长到你想自杀,呵呵。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正反相对,阿难不轻易作答。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你必须回答,这不是你显摆辩证法的时候。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知道了见性和觉性,我们依然是颠倒的。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你觉得,颠倒在什么地方?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无人知。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你的能见之性,你的觉。你的情感思维心,还有你的肉体。都是如来藏中所现之物。
  前面说了,见是常的,其他是无常的。
  而佛性是非常非无常的。
  为什么有人知道了恒常的见闻觉知,和能见闻觉知。就说自己见性了?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知道了假心,找到了真的见闻觉知性,真假相迷。
  却不知道,连整个世界,都在妙明真心中。这个才是真正的心,如来藏!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把海面上的一个泡沫当成自己,这是思维情感心
  然后把形成泡沫的水当成自己。这个是见闻觉知性
  却不知道,所有大海,都是你!这个是如来藏!
  
  第一大段,三个部分,完鸟~~~~~~~~~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4 16:04:34 
回复 

  【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
  这是后面的东西。
  见精明元非妙精明心,非是月影,如第二月。
  本来我觉得吧,整篇楞严经开头这大段的三个部分说完了,后面就没什么说的了。
  但后边还有一段具体阐述,见性以及如来藏。
  看情况再说。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4 16:08:17 
回复 

  第三部分没完,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偷偷懒的话,到这里就完了。
  不偷懒的话,要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全说了..........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5 14:45:32 
回复 

  总结一下。
  楞严经的第一大段,结束了。
  从心到见到如来藏。一个层层递进的次序。
  这个是佛学理论的主干了。
  缘起性空包含在这里,三法印也在这里。
  都可以对应的上。
  如果只是想知道佛教的理论。
  这一段看完了,就已经可以了。
  足够能去研究其他的佛学典籍了。
  继续深入的话,也只是细节的东西了。
  楞严经显密圆通四个特征。
  这里是显学,很理性的一层层剥开。
  没有什么神秘不可说的东西。
  先分二,再悟不二。
  佛学就是这么回事。
  后面深入阐述见和如来藏的。
  我把他们分为第二大段。
  深入阐述见闻觉知和如来藏。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6 15:54:37 
回复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有人搞清那个如来藏了么?
  呵呵。老师啊,虽然不敢怀疑您的话,可是我不敢把那当成我的本心啊。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很正常,你现在是以思维心晓得真理,这个思维心上面已经说过了,那是假的。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指月指月,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佛学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光知道还没用,要实际去做,怎么做呢?意识上的实践很微妙啊。它不仅仅是认知,然后还要和空想区别开来。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再一次出现这个比喻。
  旅店老板和旅客的对比,旅客是暂住一宿,天亮就走。老板是不能走滴。
  你的真心应该离开声音文字记忆后,依然存在。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这里暴露出一个大秘密。
  离开声音就不能听了,这很正常不是么?
  可这里说,离开声音不能听,就不算是真心。
  那么真心是不是离开声音也能听?
  呀呀呀呀呀,想想就行了,不能乱说,呵呵。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看看到底咋回事。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说如来藏,为什么要从能见之性过度?
  在你没见到如来藏的时候,总要有个承接的东西。
  见闻觉知虽然和如来藏有区别,但是拿它说明一些如来藏的特性,还是可以的,省的人们听幻想故事一样,摸不着头脑。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日明夜暗,门通墙塞,无物为空,空中有尘,无尘为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楞严经有八还义,明还日轮,是么?
  没错。
  日还何处?
  ........
  呵呵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所以以上这段还是在说,见。
  闻和觉知,后面应该也有。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老师,见性我知道鸟,好像和如来藏不一样哦。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哎呀,果真出现了,阿那律是双目失明的人啊。
  一个盲人,看地球,就像看见掌上的苹果一般!
  有没有可能?有没有?有,还是没有?
  地球是圆的,这在今天已经不稀奇。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为什么不敢把这见性当成真心,情感心思维心虽然是假,但还在作用。习惯是不能一下子改过来的。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物质各有不同,而见性没有不同。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这段有点乱,谁来理清一下?
  好吧,根本没人看,我自说自话,呵呵。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祇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这个见性是我,勉强承认了。为啥有人看见地球如果子,有人只能通过光线才能看见东西?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大小内外,都是什么来着?齐大小,无内外,好像庄子也这样说过吧?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一个房子,里面的空间是方的还是圆的?
  这个.......空间本来不定,方圆因物而有。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我们的见性要除去什么才能不限于物?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见性如虚空。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一切生命,在无始轮回中,把自己当成物,所以看大看小看明看暗。
  佛不如此,所以............
  
  以上为见性的深入阐述。
  第二大段怎么分,我还没想好。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6 16:36:15 
回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好吧,见性说完了,思维情感心,还有肉身都是神马东西?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能见,只是一个功能吧。怎么能像物体一样指出来?
  上面问题还没说呢,这不是所答非所问么?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老师,你跑题没?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这里,很重要的过度。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这个啥意思?啥意思.......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阿难,你吃饱了撑糊涂了吧?
  呵呵。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很迷茫啊。不过倒是回答了开头的提问。身心是什么东西。
  若身心不是见,怎么见到身心?若身心是见,为什么和见不一样?
  
  【佛言:如是如是!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于是啊,蒙了都,呵呵。
  这段很重要啊,从见性过度到如来藏。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哎呀,你们不要害怕啊,如来从不说假话的,和别的外道是不一样的,你们要相信我。恩,就是这个意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有人来救场了。大乘佛教中的文殊菩萨!小乘里没这人。呵呵。
  楞严经的断句,因为念诵的时候,都习惯四字一句,所以不少都被拆散了。
  前面我一直没说,这里有必要重新断一下。因为很重要。
  (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所有的物质,还有见性都是什么?导致了说是也不对,说不是也不对?
  思维情感这里都被划归物质一个队列了。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答案出来了。见性和所有的物质,还有你的思维情感,都是假的。
  这个震撼不?
  见性和见到的东西都是菩提妙净明体,就是如来藏。
  所以说是和不是,都不对。
  有情无情同一体。
  你和石头没分别.......这句是错的,呵呵。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这个勉强可以用辩证法中的整体和局部来分析。
  你的手脚脑袋是你不?
  如果不是,砍下来行不?
  如果是,不要其他的部件行不?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指月指月,月亮是什么?都装高深不说是吧?
  这里说了,月是如来藏。见到如来藏,才是见性。
  那些见到觉就以为自己见性的家伙,可以休息了。
  没啥不能说的,这里都说完了。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有见则有所见,有觉则有所觉。所以依然颠倒。
  而如来藏能让你摆脱指与非指的境地。
  
  楞严经第二大段的第二部分,算是完了,后面安排在第三段里。
  全是如来藏。
  这个如来藏和韩国人一样,南朝鲜北朝鲜都是思密达。
  恩,嘲笑他国人是不对滴。所以我没嘲笑的意思。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6 17:00:20 
回复 

  我是很随便的解说的。
  没有按句把每段经文都翻译成白话。
  其实一个人看不懂经文,不是因为那经文不是用白话写的。
  有的人看的懂经文,有的人看的懂。
  问题不在经文上,而在于看的人不同。
  而这个不同和学识没关系。
  如果你知道了一个道理,就会发现,经文里有你知道的那个道理。
  这时候文言还是白话就不是障碍了。
  而道理不是单单学习就能得来的。
  当然也不是单单只是思考就能得来的。
  那么学习和思考和在一起怎么样?
  那太费劲了。你的人生是有限的。
  
  学习能够得到的道理是“闻慧”
  思考能够得到的道理是“思慧”
  有另外一种简单的得到道理的途径,那叫“修慧”
  所以“闻思修”不是简单的一个递进过程。
  它告诉你们是三种途径。
  也说明了,为什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依然有可能进不了佛学的殿堂的原因。
  
  我本着随意的态度,能说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虽然没人看,还是有点失望的。
  但也用不着说人们没有福缘来自我安慰。
  在解说中,我也有重新分析的过程,也能学到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东西。
  这个好像也是自我安慰,呵呵。
  由于随意性,所以也没有出书的可能。
  也只能当游戏了。
  如果哪位有缘,能通过这个帖子,把楞严经看进去。
  这个就应该算是我的收获了。
  可惜你是否看进去和我是否有收获之间,
  我还没看到有什么必然联系。
  于是也只是自我安慰。  
  
  那么解说到这里,
  就已经是楞严经的卷一的全部和卷二的大部分了。
  剩下的部分,慢慢说吧。
  我的个人资料上有个群号,愿意听后面的,我在群里讲。
  白贴的没人看,我考虑要不要收钱。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7 13:34:18 
回复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还记的开篇的七处征心么?心在哪里?
  这里给出了答案。
  所以楞严经显学部分是前后都能连的上的。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问题是啊,婆罗门教也这么说的,哈哈。
  但是佛教把婆罗门判定为外道。
  这个外道要仔细想想,说外道是因为他们说的不对,还是因为他们说的不全对?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这里引出另外一本经典《楞伽经》,这本经文看着更费劲。
  也说明楞严经成集的时间晚于楞伽经。
  前面是见性,这里是觉性。是不是一回事?
  见闻觉知性是通用的。
  见和见性是不是一回事?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自然,这里说的见是不是自然的问题。
  虽然近代哲学已经习惯把外面的物质世界看做是自然。
  这个意识是不是自然的?
  这里牵扯到缘起性空的问题。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不是自然,那么缘起怎么样?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佛祖喜欢两头堵。最后结论你的想法不对.......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以上全是说见的么?
  不是,这是通过见来彰显如来藏的特性。
  
  本来这段和下一段都该归为第二大段的第二部分,上次偷懒,归为下边。
  再本来啊这段和下一段都该归为第一大段的第二部分。以前偷懒。说到哪分到哪,所以凑合了吧。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7 13:53:17 
回复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老师,你以前教的可不这样说的哦?
  当然不一样,大乘小乘的说法不一样很正常。
  关键是表现的东西是一样的。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很光棍的把以前的说法否了。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这个习题已经反复做了好几遍了。有背下来的没?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擦汗............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个绕口令般的东西什么意思?
  换个字试试。把每句第一个见都换成想或者思。会怎么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说了半天啊,还是没明白,所以再说点什么吧。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这时候,师尊可怜阿难和大家,将要展示顶级的佛法。和其中的微妙修行。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我发现个问题。怎么许多地方的东西不见了呢?
  我记得有个敲钟的段子,还有前面那个外道的分别。咋都没了.....
  那些难道在后面?等我去看看啊.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7 14:03:53 
回复 

  峨眉豆腐,敲钟的段子在后面,
  并且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思密达也还没到。
  中间还有二种妄见,非和合非不和合。
  这真是......多啊。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7 16:45:54 
回复 

  #@%……&*(
  很感谢楼上的能在这里连回复三次。
  有人注意当然还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你是说我应该把经文一句一句翻译过来,对吧?
  你说的意思我明白了,这个是因为我偷懒的缘故。
  我以为只有我比较懒惰,原来大伙一样懒,
  需要人把饭菜嚼碎了一口一口喂。
  别人嚼碎的饭菜很恶心的,个人自己嚼费点事,会更有味道吧。
  有空的话,我把上面的翻译啊。呵呵。

 

作者: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2011-11-17 17:36:39 
回复 

  楞严经是讲真修行的方法的,里面方法很多,比如说念佛法门就是这里面的方法之一。
  读了楞严经,世间的事情能粗略的了解一大半。
  读了楞严经,再看其他世间读物索然无味。
  读了楞严经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
  读了楞严经不枉来人世走一回,
  读了楞严经能知世间一切都从变灭,而却有不灭真常佛性!
  读了楞严经能分别一切修行众生,人畜龙仙修行因果!
  读了楞严经,金刚藏王菩萨与其眷属常为守护!
  读了楞严经能灭恒河沙多微妙妄想!
  读了楞严经能调服刚强心性!
  读了楞严经能远离淫欲之苦!
  读了楞严经能超凡入圣!
  读了楞严经恒河沙菩萨诸佛悉为赞叹!
  
  但归结起来,还是四个字"缘起性空"
  自性,乃空.

 

作者: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2011-11-17 17:40:06 
回复 

  转
  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净界法师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这是我们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是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心不安稳】。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开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三、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
  
   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7 20:41:11 
回复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有两种颠倒妄见,别业;同分。
  别业是个人错,同分是大伙一起错。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有这么一个人,眼角膜上出现病状,那么看蜡烛的时候,就会出现彩色光环。
  好像没眼病的认偶尔也能看见烛光的彩色光环吧?电影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效果。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那么这个彩色光环,是灯,还是见?如果是灯,眼睛没病的人为啥看不到?
  眼睛的问题,和灯和见都没啥关系吧?
  
  【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这个真的需要我翻译么?
  眼病非灯非见。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但是又不是离灯别有,也不是离见别有。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AB都不是,AB都不非。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这个就是说的见闻觉知了。其中没有是见是树,也没有非见非树。
  不站在如来藏的立场上,是没办法跳出来的。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说明大家一起有病问题。好比现在的地球。国家林立。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古代和现代的的差别最明显,所以可以套进这个例子里。
  古时候的中国观天象,全食彗星,都会有认为不吉利。
  现在没人当回事。你可以说古时候的人都一起病了。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那么把这两个例子详细说说。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先说个人错的例子。这个眼角膜上的红斑啊和外物没关系,也不影响你的见。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你现在见到的其他人,还有整个山河大地,乃至整个宇宙。都是你眼睛花了......
  好像大家都一直这样过来的,听到这种说法,还是很震撼的。
  或者类似黑客帝国里的虚拟世界?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见”和“见缘”,你和你眼前的显示器,都是“觉明之见”有了“眚”;
  这个“眚”就是你的“觉和见”,“本觉明心”和“觉缘”不是“眚”
  “觉”和“所觉”是“眚”,那么真正的“觉”肯定不在“眚”中。
  所以如来藏不是见闻觉知。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那么现在我们面对的有两个东西。见和所见的之物。都是眼角膜上那块红斑,
  是如来藏犯眼病的原因。如来藏没毛病。
  谁感觉到这是怎么回事了?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一个人有眼病了不要紧,大家都病了么?答案是肯定的。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整个地球,以及宇宙,还有所生灵,过去未来,都是“觉明无漏妙心”因为“见闻觉知”所起的虚妄。“和合”而有生死。如果能够远离这些,再灭除生死因。那么“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好了,先别被这个牵着走了。自己动脑袋想想。
  以上说的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不是,为什么不是?
  如果是,为什么是?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8 14:14:03 
回复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前面说这个“觉妙明性”的非因非缘非自然,这里该说如来藏的非和合非不和合。当然还是通过能见之性来理解。
  没办法,通过前面的一顿神侃,你该对能见之性是什么有了具体概念,如来藏是啥还没说呢。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你还在想着如来藏是见和所见和合而生,这是不对的。你的见与什么和?
  又是这个例子,很让人无语啊。
  和前面的说因缘自然的语句模式一模一样,看起来就会让人烦躁啊,呵呵
  这个应该理解一下,有时候会省略一些字,
  以方便四字一断,还有这种相似的论证都是为了方便记忆,
  古人是没有互联网让人搜索的,那时候印刷都是难题啊。
  后面还有二十三个一样的模式等着大伙呢。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见与明暗通塞可以先勉强按对立统一理解。
  因缘是两种,因是直接因,缘是间接因。两者有区别。或者分主因次因。
  同理,和合也是两个概念,和是不完全混合,合则是完全混合。程度不同。
  说因缘的时候是分开说的,和合也是一样。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再者,阿难,现在你的又妙又净的见精,是与明暗通塞哪一个完全合一的?
  如果与其中一个合一,那么就不能与另一个合一。
  而后推论,既然你的见和所见不能和合。那么如来藏也不可能是见和所见和合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一头被堵住,就往另一头跑。这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不是对就是错,很正常。但佛的思维是不正常的,错了,是和正常相反的。常人的正常思维是颠倒,佛的思维是正遍知。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你现在说,如来藏非和合。我问你,你的见不与明暗通塞哪一个混合?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如果不与明混合。那么见和明之间一定有个分界线,什么是明,什么是见,分界线在哪里?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如果明的那边没有见,那么就看不见明,又怎么会有分界线?其他自行分析。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记得不少人看金刚经,学会了一句:我说XX者,即非XX者,是名XX者。
  不知道看完楞严经会学会哪一句。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前面的如来藏都是我说的,经文中好像没出现过,这里是正式出现?
  有些词汇啊,是相通用的,混乱用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而我在开篇就已经指出了,只有两个词汇,见和如来藏。
  以上是楞严经第二大段的第二部分。由见过度如来藏。
  后面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
  是第二大段的第三部分。
  实际数目是五六六六共二十三段。
  这个部分占了楞严经整整第三卷的全部篇幅。
  看起来会更枯燥。

 

作者: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2011-11-19 09:04:03 
回复 

  说实在话,这部经典我没有仔细看,因为我看了开头,看到如来藏这东西,就认定它是伪作.
  三法印讲的是无常.
  无常就是否定自性.
  它这里来一个如来藏,不是在肯定自性吗?所以转而研究其他经典去了.
  而且我看到宣传这部经典什么教徒要用性命保护,这部经典若失传,就毁灭之类,有点夸张.
  应是后世所作.
  可能是我还没有领会到这部经的精华,有得罪的地方,楼主海涵,请指教.

 

作者:新创意1 回复日期:2011-11-19 11:46:02 
回复 

  
  作者: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2011-11-19 11:21:42  回复
  
    呵呵,所谓的缘起法,没有那么深奥
    佛不是否定一切了吗?
    一切都是空的,没有的,无的吗
    那有的人要问,佛啊,既然都是无,那我们怎么能看见,能听见,能知见?我们总看到的是有?而你看到的是无?
    佛说:你们当然看不到无了,你们笨啊,要是你们都看见无了,那就成佛了.
    你们是凡人,自然都看得见"有",而且被这个"有"折磨得痛苦不得了.
    
    不说笑了,既然是无,有从哪里来?
    佛说了,有一种东西叫因缘,因缘聚多了,就生成东西了.
    
    缘聚为有,缘散为无
    
    一男一女缘分来了,就上了床,成为夫妻
    缘分慢慢少了,就离婚了
    
    这个道理而已
  =======================
  
  你是这样认为,我是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有太多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呢,“因缘”不是这样子理解的。
  因缘的义理太深奥了,像我这样的难说清楚的,即使是有高人能说清楚,听众也不一定就听来就明白。但是我想简单的告诉你一下:因,就相当于你的心;缘,就相当于你的心所攀附的东西。
  如果你认为因缘是外在的东西,那么,这就叫“心外求法”,是外道的一种(也不能说外道的就不好,比如科学。)。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9 13:48:02 
回复 

  追梦女郎客气了,没有得罪的问题。
  宽谦法师的解深密经视频很不错。我看过后大有收获。
  本来我该亲自上阵和你辩论,
  可惜已经没了以前的锐气,所以作罢。
  本来还可惜不能增加帖子的人气呢。
  还好,新创意很捧场。他的佛学素养应该比我深。
  欢迎你们二位在此辩明真理。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19 14:53:32 
回复 

  【楞严经摘记.比喻一】
  
  【原文】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翻译】
  好比旅客,投宿旅馆,或睡或吃,吃睡之后,收拾行装上路继续前行,不会一直住下去,若是旅店主人,自然不会像客人一样走人。于是得出这个结论:不常住的是客人,常住的是主人,所以,一切不常住的全是客人。
  又好比天气晴朗的时候,太阳没有被云遮住,阳光会通过窗子照进屋里,看照进来的光束里,能看见许多灰尘不停飞舞,做布朗运动。而那片空间一直在那里。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动的虚空,动的是尘埃,所以一切动的都尘埃。
  
  
  【喻意】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如果你们一致认为,所有动的全是尘埃,所有不常住的,全是客人。那么你们看阿难,脑袋左右转,“见”是不动的,你们再看我的手,我手握伸,你的见不会开合。为什么你们现在,把动的当成自己,又把其他动的当成外物?
  
  【乱弹】
  网络上说啊,神马都是浮云。这个比喻包含了这个意思,
  但是比这个更深入,易散的是浮云,天空永远在那里。
  可是被浮云的是你的情感和思维。能接受么?呵呵。

 

作者:新创意1 回复日期:2011-11-19 16:12:20 
回复 

  
  作者: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2011-11-19 15:35:50  回复
  
    无常并不等于苦
    无常就是变化.
    世界是变化的,这是马克思也认识到的,佛当然认识到早几千年.
    变化才导致进步,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
    很多人痴迷不变化,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
  
  “无常是苦”的意思我已经在上面说过了,当然说得不怎么好。
  另外还有一种是最大的苦,那叫“行苦”。
  行苦才是真正的、最大的苦,无论是凡人还天人都难以改变这样的苦,实际情况甚至是:我们都察觉不到竟然有这般的苦!
  所以,有人说“无常不等于苦”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新创意1 回复日期:2011-11-20 09:35:33 
回复 

  
  作者:南布亚 回复日期:2011-11-19 23:48:29  回复
  
    第一次见到这个词:行苦。
    请教,这是什么意思?
  
  转载的-----------
  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作者:新创意1 回复日期:2011-11-20 11:59:04 
回复 
  行苦与坏苦的区别是根本与枝叶的区别。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无常是苦。是二千年多来公认的三法印!
  “涅盘寂静”、“诸漏皆苦”是佛教专用语,在近代被(中国)人套用到法印来,所以含糊不清,甚至有了所谓的“四法印”。   

 

作者:南布亚 回复日期:2011-11-20 12:52:56 
回复 

  @新创意1 2011-11-20 12:12:35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无常是苦。是二千多年来公认的三法印!
  -----------------------------
  请教,您说这是两千年来公认的,那么出处在哪里?
  “公认”,应该是流行很广的经典上所载的吧。
  
  我刚才又百度了一下,
  百度百科,三法印
  http://baike.baidu.com/view/8752.htm
  
  三法印的来源:
  三法印出于《大智度论》:“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三法印内容
  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此语未见于巴利语系经典。可溯源于《杂阿含经》卷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另外,我了解到,学佛要发菩提心,而所谓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我理解,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就是“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所以,我理解,三法印,应该包含学佛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声明一下,我不是来辩论的,更不是来抬杠的。我是初学者,是为了学习和解惑而来,为了搞清概念而来。
  我理解的若有错误,敬请创意兄、楼主,和各位老师指出。
  感谢各位老师!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0 14:43:05 
回复 

  @南布亚 2011-11-20 12:52:56
  请教,您说这是两千年来公认的,那么出处在哪里?
  “公认”,应该是流行很广的经典上所载的吧。
  我刚才又百度了一下,
  百度百科,三法印
  http://baike.baidu.com/view/8752.htm......
  -----------------------------
  你的理解没有错,起码我没看出有什么错。
  但是新创意说的三法印的确是南传佛教修行中一直在用的东西。
  不过阿姜查的书里是这样表述的。
  【当你在与外尘接触时,便观想:无常、苦、无我。 把一切丢入这三法印之中】
  我对南传不是很熟悉,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南传经典记载这个三法印。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说四法印。
  【佛告海龙王。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其中有这个一切皆苦。新创意的说的无常皆苦,你自己判断选择。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以四法印次第称为四法本末,即:(一)一切诸行无常,称为初法本末。(二)一切诸行苦,称为第二法本末。(三)一切诸行无我,称为第三法本末。(四)涅槃永寂,称为第四法本末。)
  
  因为我们一直习惯看大乘经典,而大乘经典的确很少说这个苦印。
  所以不要单纯的否定什么。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0 19:05:46 
回复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里的论证方式是让很多人头疼的事情。
  下面是二十三段一模一样的论证模式。
  看完这二十三段后,
  能搞清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分别对应着什么。
  也算是没白看。
  那么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后面都加一个荫字。
  也叫五蕴。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有这样一个傻子,没事对着虚空瞪眼睛,不一会,眼冒金星了。
  色阴亦复如是。记住,是如是。
  和这差不多的意思。不是说色阴就是这个金星。这里是类比。
  那么“色阴”,有个荫字。和“色”是不是一回事?自己去想。
  可以参考摄影弄出来的相片。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眼睛里的这个全是金子的星星啊。不是从虚空里跑出来的,从虚空里跑出来,那么就不是虚空。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穿了,这个金星本来就不是实体存在的东西。只是错觉。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色阴的虚妄。
  一个火柴盒,对你来说是个火柴盒。对蚂蚁来说,那是一堵墙。
  人见恒河鬼见火。说的就是这意思。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当你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彻底放松。然后双手相互磨合。
  这里要想想,受阴是什么?上面那个金星是类比。这里是不是一样呢?
  受阴是不是“触尘”?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我还是偷懒吧,呵呵。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望梅止渴的典故听过吧?没听过的话。
  条件反射听过没?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思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脑袋里想象一下这个酸梅。这个酸是你真的吃到梅子了?
  想阴是什么,搞清楚了没?.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看到没,行阴如流水,可不是水流啊。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这个前后相续,不是凭空生出,否则宇宙全是水世界。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果是因为水而生,那么这个流应该离水单独存在。
  如果这是水的特性,脸盆里的水是不流的。
  若和虚空和水都没关系,那不可能。
  好吧,这个行阴是什么东西?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有时候这个论证啊,还真不适合现代。
  这里说的是真空。可我们知道空中是有气体的。呵呵。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来捣乱吧!
  一个瓶子里是空的。当然我们知道里面有空气。拿到外国去。
  那么这个瓶子里的空气是从中国拿到外国去的。
  因为是从中国带出来的,所以中国这里肯定少了一些空气。
  到外国那边一开瓶子,里面的空气肯定跑出来。
  可惜这里说的是虚空。所以故意反着说没意义。
  所以经文说的有道理........哈哈.
  识阴如虚空,非虚空,还是类比。
  识阴是什么?前面说的“见”是不是识阴?
  自己搞清楚。
  
  好吧,五阴凑合说完了。剩下十八个。我需要整合一下。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0 19:28:21 
回复 

  这个五阴啊好像是凭空冒出来的。
  那么其实,前面的经文里都有对应的东西。
  搞清这个,需要你对自己的内心有很细致的观察。
  我看了一下,说完五阴,第二卷才算彻底结束。
  那么前两卷有个很难越过去的问题。
  就是经文里的论证方式。
  取巧的方式是暂时不理。
  但这样只能是权宜的办法。
  等告一段落后,我会弄个其他的例子,
  来说明这个非A非B既A又B的思维方式。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2 14:55:46 
回复 

  【楞严经摘记.比喻二】
  
  【经文】
  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翻译】
  好比普通人,眼睛里有了赤斑,那么看烛光的时候,就能看见光焰外面,有一圈彩色的环。
  那么此人看灯出现的的彩环,虽然能实在的看到,但毕竟是眼睛有病造成的。赤斑就是眼病的原因,烛光周围并没有那个彩环。但对此人来说,他的见没有影响。
  
  【喻意】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白话】对比你现在,用眼睛能看见的世界,山河大地等死物,以及所有生命,都如同那蜡烛火焰周围的彩环。都是假的。
  那么你现在看到的我和你,还有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是眼睛上的那块赤斑,而不是眼睛有病的那个人。
  
  【乱弹】
  想起骇客帝国没有?想起盗梦空间没有?
  呵呵。西方人的还是很敢想的,但是有个局限,
  他们只敢想世界是假的,然后就去冲出这个虚假的世界寻找真的世界。
  
  东方人不一样,我们直接探究这个虚假世界形成的原因。
  然后发现我们自己才是造成这个虚假世界的原因。
  庄子做梦,梦中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恩,很快乐。
  醒过来就想,我现在是不是在做梦啊,
  一个叫如来藏的蝴蝶做梦,变成了现在的我。
  
  恩,很震撼。
  觉得这个想象纯粹胡说八道的,
  去看第二卷楞严经,把脑袋绕晕了就相信了,哈哈。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2 15:09:57 
回复 

  怎么没有人说说楞严经啊。
  我解释的是否对,你自己又是怎么解的,没看法么?
  其实楞严经也只有前三卷看起来会很辛苦。
  特别是逻辑很绕。概念很乱。
  三卷以后简直是大白话了。不用等我说吧?
  第三卷到第六卷中,还算显学的话。
  从第六卷中到第七卷中,
  从四大明诲到楞严咒,简直就是扯着脖子喊。
  根本不和你讲什么道理,
  我不信你看不明白,只是敢不敢信的问题了。
  第七卷中到第八卷更直白,那就是跟旅游指南一样啊。
  九卷十卷是五浊五十魔。
  虽然困难点,前三卷都欧了,也不该是问题吧?
  我已经把最难啃的骨头剁了一大部分了。
  虽然没磨成骨粉,也足以消化了。  

 

作者:dsz009 回复日期:2011-11-22 19:49:44 
回复 
  经有无量义。读经如同登山,随所站的高度的不同,领略的风光亦不尽相同。  
  读经不可有贪心,在经书中所领会的深奥法义,不可有贪求占有、害怕失去之心。
  不可有嗔心,不要因为经书文字晦涩难懂,法义难解而生畏难、退却心(凡与自心不相应都可以称为嗔)。  
  不可有痴心,不要稍有所得,就以为已经将法义圆融贯通,一切不在话下。  
  贪嗔痴皆为阻止仁者向上登攀的障碍。
  首楞严谓一切究竟坚固,即是含裹一切境界。若能登上山顶,得楞严三昧,功德不可思议。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仁者当珍惜此缘,精进不怠。   楼主应该继续解说下去,权当是自己又学习了一遍。  
  你的解说,可以算是一个学习心得。  
  不必在乎对错和别人怎么说,因为本来就无有所谓的对错。  
  存在即合理,也即是首楞严之意。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2 21:24:10 
回复 

  @dsz009 2011-11-22 19:49:44
    经有无量义。读经如同登山,随所站的高度的不同,领略的风光亦不尽相同。
  读经不可有贪心,在经书中所领会的深奥法义,不可有贪求占有、害怕失去之心。
  不可有嗔心,不要因为经书文字晦涩难懂,法义难解而生畏难、退却心(凡与自心不相应都可以称为嗔)。
  不可有痴心,不要稍有所得,就以为已经将法义圆融贯通,一切不在话下。
  贪嗔痴皆为阻止仁者向上登攀的障碍。
  -----------------------------
  很好,自我反省了一下。
  哎呀,一下子贪嗔痴全占了啊。
  峨眉豆腐,醉过醉过~~~~
  
  想必你也是熟悉楞严的,
  帮忙把四大清净明诲到楞严咒这段
  贴出来解释一下怎么样?
  上面艮背行庭战的那么辛苦,
  在我看来直接贴出四大明诲就全欧我了。
  再说,光看我一个人忙,你好意思看热闹么?
  你看啊,我把这么大的善缘交给你,千万不要拒绝啊。

 

作者:愿得智慧解脱三昧 回复日期:2011-11-22 22:44:09 
回复 
  请各位记住:佛经是不需要白话的,佛经本来基本上就是白话文,非文言文。那你会说为什么我看不懂。因为你对佛法的基本概念不懂,对佛法的世界观不懂,对佛法的名词术语不动。
  那些白话佛经的人基本上都不懂佛法。
  不皈依三宝的人要想学懂佛法,那是无有是处!现在很多学者都以懂佛法自居,但什么是三皈依都不知道。有点世智辩聪的小聪明就以为自己懂佛法了,可悲!   佛经不需要白话,只需要讲解。佛经一开始就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你如果能把“如是”两个字讲清楚了,把佛经开头的信、闻、时、主、处、众讲清楚了,说明你对就佛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楞严经有佛法小三藏之说,想看懂楞严经,没有点唯识学的基础是不行的,不懂得佛法的教理是不行的,不懂得佛法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是不行的。
  不知道三皈依、不知道五戒十善、不知道四谛十二因缘,想学懂佛法也是不可能的!  
  要想看佛经的讲解,可以找一找境界法师、会性法师、法藏法师、显明法师等的讲课。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3 13:01:39 
回复 

  @愿得智慧解脱三昧 2011-11-22 23:13:16
    楞严经有佛法小三藏之说,想看懂楞严经,没有点唯识学的基础是不行的,不懂得佛法的教理是不行的,不懂得佛法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是不行的。
  不知道三皈依、不知道五戒十善、不知道四谛十二因缘,想学懂佛法也是不可能的!
  要想看佛经的讲解,可以找一找境界法师、会性法师、法藏法师、显明法师等的讲课。
  -----------------------------
  看懂楞严经需要这么多条件啊!
  看来讲楞严经得职业法师来啊。
  咱和法师不沾边,
  可我这都整完两卷了,后面没理由不继续啊。
  你说这可咋办?

 

作者:金觞 回复日期:2011-11-23 13:13:57 
回复 
  @愿得智慧解脱三昧 2011-11-22 22:53:33
    不皈依三宝的人要想学懂佛法,那是无有是处!现在很多学者都以懂佛法自居,但什么是三皈依都不知道。有点世智辩聪的小聪明就以为自己懂佛法了,可悲!
  -----------------------------
  这不就是说我么?
  很伤心~~~~~~~
  自我反省了一下,
  我就是有这点好处,没事总反省。
  我真的懂,我想不承认都不行。
  抱歉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