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影颜色搭配:故乡的宗祠与宫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30:10

故乡的宗祠与宫灯

 

徽州的歙南鲍坑,是我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它是个多姓氏集聚的村庄。有郑、江、许、姜、项、胡等姓,还有少数新近迁来的姓氏,郑、江、许、姜、项、胡都有一座祠堂,许家祠堂最大,经常被用作小学校址。江氏祠堂最小,只有一个厅。胡氏是大姓,而且有两个不同宗的胡氏,彼此没有亲缘关系,所以就有两个祠堂。一个称为“常侍胡”,又称作“真胡”,但是在鲍坑村里是少数。

我家祠堂的牌匾上,书写四个遒劲大字:“明经世家”。通常就称呼为“明经胡”,又叫“李改胡”,或者称“假胡”,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在鲍坑是一个大姓氏。我家保存的大族谱、小族谱都有详尽记载,可惜都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清扫得精光了。

明经胡氏祠堂的屋基特别高,登上十几个阶级,才是祠堂的大门。祠堂正面都不砌墙,有石柱分隔为三间或五间,全是木头栅栏门,由于是挑檐的形式,所以,在门前形成一个走廊。

进入这道栅栏门,就是门厅,正中的黑漆大门上方,悬挂着一方大匾:明经世家,大门左右都有石鼓。

这道门也是并列的三个门,通常只开中间大门,凡是重大祭祀,也将左右两个大门打开。左右都有一个厢房,专门用来存放轿子、宫灯等物品。

进了这道内外隔开的黑漆大门,就是天井,两边有回廊。再登上几个阶梯,来到中厅。中厅最大,用板门与后天井隔开,在重大节日、祭祀时,也要将这些板门拆下,让视线从大门外,直通里厅。

在中厅板门上方,有一个“聚伦堂”的大牌匾。四周的柱子上都有对联,有的是木刻的,有的是用木板包住圆柱,做成对联牌匾,书写上黑漆大字。可惜这些教育子孙的警句、良言,我一句也没有记住。

中厅后面又是一个天井,左右两边又是十余级阶梯,这就来到第三进的大厅。后厅左右,各有厢房,在右边的厢房里,有楼梯通往第三进的楼上。

这种一进比一进高的建筑模式,寓意是代代高升;祠堂都是没有窗户的,靠佬大的天井采光;两边的山墙都是很高的马头墙,不仅仅是雄伟气派,主要是防止大风吹坏屋瓦,又可以防止周围火灾殃及!

后厅楼上是楼厅,正面是木质的格子门窗,楼厅的里侧,就是存放祖宗排位的地方。放置牌位的场所,也是一层高过一层,分家族排列,也有木头门窗护栏。平常都是关闭的,只有在存放祖宗牌位时,才打开这扇门户。

经过一定时间,祖宗牌位很多了,就要“并主”,就是把存放很久的祖宗牌位拿出来焚烧掉。这是由当时的老爹(族长),召集大家,举行一个隆重的祭祀仪式来完成的。

明经胡氏祠堂除了建筑上高大之外,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祠堂的宫灯和轿灯。虽然,各家祠堂都有宫灯和轿灯,每年都要展示、嬉戏一番,但是,明经胡氏祠堂的宫灯品种多样,造型奇特,饱含文化底蕴,显得特别庄重、美观。

每年元宵节前,村里所有祠堂都要在悬挂宫灯,那个张灯结彩的喜气场面,不仅是小孩子兴高采烈,那些年逾古稀的老头老奶,都要来祠堂观灯,个个眉笑颜开,相互问候祝福,那个热闹喜庆场面,非同一般!

这些宫灯是哪个朝代置办的,长辈也说不清,族谱上也没有记载。这些灯架都是优质木材制作的,有檀木、楠木等等,制作考究,灯架上都有许多木刻纹饰、人物、花卉,制作精良的象鼻、如意等造型,灯架都是可以收折的,便于存放。这些灯架都是用自然生长的土油漆,请顶好的工艺师油漆而成的,只要清除灰尘,就显得光彩照人,虽然年代久远,却和新的一样!

灯面做工也很考究,花样繁多,有最普通的红纱灯,有的灯面用绫罗绸缎,在上面绘制诗画,也有一般珠子串成画面的珠灯,还有四盏非常珍贵的珍珠灯,和两盏直径一米多的大珠灯,最大的一盏悬挂在中厅中央,另一盏稍微小点的挂在里厅正中。灯面上有花卉、人物,惟妙惟肖,老人来看灯,还要给晚辈讲解每盏灯的故事,讲解灯面上画的含义!

当夜幕降临时,在灯里插上蜡烛,显得更加明亮,来看灯的人络绎不绝,还有外村的亲戚朋友,熙熙攘攘,笑语不断,那种辉煌壮观的场面是很少见到的!不要说在上世纪中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即使在现在,也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遗憾的是这种景观消逝的无影无踪,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都被当做垃圾扫荡的干干净净!

过去,有些人家有喜庆大事,或者喜添贵子,或者为亲人避邪许愿、逢凶化吉,都要到祠堂来点上一轮灯烛!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连续三天,直到元宵节结束。有的年份,要点灯烛的人家很多,就要将上灯的日子提前,提早挂灯三五天的年份,也是平常的!

元宵节,除了张灯,还要嬉轿灯、玩龙灯。鲍坑村里一姓氏都有一顶灯轿,唯有明经胡氏,有两顶灯轿子。抗战胜利之后,明经胡氏宗族特地请来能工巧匠,新制作两顶灯轿,选用优质木材,轿身四面都是活动的框架,蒙上绫罗,画上山水花鸟、或人物,在里面点上蜡烛,显得非常美观靓丽。还有一个挑檐的轿顶,也在上面画了许多图画,轿子里面供上祖先牌位。四人抬着到处行走,让全村人都可以看见,在平坦的地方,还要故意左摇右摆,耍出许多花样,博得大家欢呼喝彩,鞭炮轰鸣。

全村各个宗族的轿灯,在村里来回嬉耍,参与的人也很多,加上锣鼓、鞭炮配合,这种群众性的娱乐,显得十分热闹壮观,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道十分美观靓丽的风景。

很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早已散失殆尽。唯一留存的,只有在老人的记忆中!许多祠堂都岌岌可危,成了危房,有的已经被拆掉了,古建筑的瑰丽景色,正在一点一点地消逝!

 

飞添写于二零零七年八月。修改于二〇〇九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