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嫣赏金猎人美足:故乡的重阳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8:09:32

故乡的重阳节

 

故乡的重阳节有点与众不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时间不同。一般都是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可是,童年的我,却不知道九月九是重阳节。我只知道大姨妈村(胡家坑)是农历八月二十四重阳,都要包粽子拜菩萨,这个时候吃粽子,给我留下深刻记忆;我们村里的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十五,有的村子却是九月十六!您看,奇怪不奇怪!一个重阳节,在不同的村庄,居然有不同的日子!

其次是内涵不同。那时候重阳节不是敬老节,而是敬神的节日、庙会的节日、唱社戏的日子。家乡的习俗是,农历七月半要祭祖(鬼),悼念亡灵;八月半中秋节要敬人,给父母亲朋送礼;九月半重阳节要敬神,祭拜供奉在社屋和庙宇里的菩萨。

抗战胜利那年的重阳节特别热闹。为了隆重地庆祝抗战胜利,特地将本村社屋、秀山庙和上庙的菩萨开光。很早就开始筹备,各项准备工作各有人负责,井然有序:请专业人员将菩萨重新油漆上彩、招神、更衣,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工作,除了工作人员,外人不能观看!邀请戏班前来演戏,许多事情都必须在重阳节前完成,不可错过日期。

重阳节前夕,临时搭起高台,将京剧大班的行头(戏服)运来,从九月十三开始,接连三天三夜唱戏(上午不唱戏,下午唱四折戏,晚上又唱四折,也有唱连本全出戏的),吸引了周围村庄的群众、亲朋都来看戏,唱到精彩之处,还有人为演员抛彩——送红包。

当时在三谊镇镇公所任副镇长的本村青年胡观茂清楚记得,戏台的楹联由他和家先父胡深之合拟,胡观茂拟上联:“十余载复旦重光,顿觉庙貌巍峨,灵声赫濯;”我爸爸时任本村小学教师,拟的下联是:“八周年含辛茹苦,毕竟倭奴消灭,华夏鼎新。” 充分反映了当时形势!    

重阳节的那天上午,分外热闹,因为这天还有一群小孩要“扮地戏”,在村里游行。

“扮地戏”在当时是一种热烈庆祝的大型普及性的文化活动。村里的几十个儿童,早就约定,参与扮地戏活动,那天一早,就被带领到邻村——义成,分别化妆成京剧里的角色,组成一齣齣戏里的主要人物,这些剧目,大都有热闹、吉祥的场面。大家都争着要扮演皇帝、宰相,高官、好人,当好角色都被选定,最后没有什么可以选择时,只要有一个角色,也就满足了!有时,突然增加了一、两个小孩,只有扮个龙套充数。

我亲自参加了这次扮地戏的活动,不知道是齣什么戏,只知道是扮演“刘皇叔”,身着黄袍,带上漂亮的头盔,还戴上髯口,齐胸的黑长须,非常神气,手拿马鞭,不停地上下挥动。穿着长袍戏服,行走不便,从义成到鲍坑,还要翻过一座小山,几里路走过来,累得满头大汗,下意识地去擦汗,把脸上化妆的脂粉,擦得一塌糊涂,非常滑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自己还不知原委。

按照戏曲里的人物,一齣戏一齣戏地排好队伍,鱼贯而行,真正是浩浩荡荡,气势非常,还没有进村,早就引起大家关注,有人通风报信,一声吆喝:“地戏来啰!”立刻引起强烈反响,锣鼓喧天,鞭炮打响,小小山村,呈现出一派从来没有过的热闹景象!

大家都来争相观看,有的还随同地戏队伍一起走,有的着重看自己孩子的表现,有的在评论哪个扮的靓丽、威武、神气。

有的孩子演员站在大人的肩膀上,十分抢眼,都说这孩子胆大;也有的演员太小,走得筋疲力尽,只得骑坐在大人的肩膀上让大家观看。真是姿态各异,精彩纷呈!

全村游行完毕,各自回家卸妆用饭!

过后,还有亲朋好友常常议论这次地戏呢!都称赞办得好,许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盛大的场面!

那天下午,将刚刚开光的菩萨,接到祠堂里,摆上各种供品,这个姓氏的群众,都来虔诚地跪拜,烧香,点烛,放炮竹,烧金银锡箔,整个祠堂香烟缭绕,人声鼎沸。此后,转入另一个祠堂,那里的百姓,重复着前面的程序,每个祠堂都要经过相同的祭拜典礼!最后,将这些面貌一新的菩萨抬回社屋、庙宇的厅堂里,各就各位,安顿完毕,还有道士做完法事,才算了结。

这样隆重地祭拜菩萨,一次是在元宵节,似乎是在祈祷神灵,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另一次是在重阳时节,秋收结束,山地的玉米等旱粮作物,即将收获,这时隆重地祭拜菩萨,也许是庆祝丰收,感谢神灵的庇佑吧!但是,都没有这次气氛热烈,场面宏大!

八年抗战胜利,那种民族自豪感,那种复兴中华的愿望,各种复杂的情感,一并爆发出来,化作重阳节的热烈庆祝!

这种情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空前绝后的唯一!

 

飞添写于二零零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