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学堂教育官网:太极拳典籍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10:51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 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 右杳。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 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  武禹襄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 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拳经总歌   (陈王廷)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杨澄甫注《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过,逾也。不及,未到也。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攻未呈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敝,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比如两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摔开甚难,他交就是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者,拳式也。今同志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渐学懂劲。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有头痛之病。丹田在脐下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此地位。行功如气海发源,环流四肢。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如偏倚,犹磁瓶盛水瓶歪倒,则水流出矣。丹田偏倚,则气不能归聚矣。此说法佛家称“舍利子”,道家称“练丹”,如此练法气壮多男,工夫外有柔软筋骨,内有坚实腹脏,气充足,百病不能侵矣。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隐者,藏也。现者,露也。隐现之法,与人对敌,犹神明难测之妙。如敌来击至我身,我身收束为忽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往回抽时,我随跟进为忽现。敌不知我式高低上下,无法敌当我手。练太极如河中小船,人步临其上,必略偏忽隐,又裹步必随起,忽现,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与云吐露。此理言太极能高低,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重者,不动也。与人对敌,不动可乎?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手脚灵捷,然后可以迎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无可逞;击我右方,我右肩往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

仰为上,俯为下。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人打入地内。班侯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即北方收粮地方)场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先生居处。”答:“吾即杨某也。”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乡人不解其说。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医好,至今腿略颠跛。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练工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知。犹如一鸟毛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即便着落琉璃瓶内,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将蝇虫分磋矣。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昔班侯先生有一轶事,六月行功时,常卧树荫下休息。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随脱流而落地下。自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于脐上,听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飞射瓦屋顶相接。班侯先生之功可为及矣,同志宜为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虽拳类繁多,各门姿式用法不同。总而言之,盖注重手快力大则一也。此种说法,人生就有,非学而得也。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极之理之精微奥妙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圣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学艺能无力打有力,手慢胜手快,以巧治敌,能使人实地心服,亦不愧学艺之苦心矣。练太极能引进落空,虽千斤力无所用矣。能灵活才有落空之妙,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得矣。昔有一轶事,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称为“小府张宅”。其人爱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性且好学,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者往聘。及请至,张见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礼不恭,宴亦不盛。禄禅先师会意,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张不悦曰:“常闻武哥谈先生盛名,不知太极能打人乎?”禄禅知谦不成,遂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何为三种?”答曰:“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张曰:“敝舍卅余人,冠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戏可乎?”答曰:“无妨一试。”刘某来式猛如泰山,拳风飕声。临近,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张抚拳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厨夫,从新换满汉盛宴,恭敬如师。刘力为牛,不巧安能敌手。由此知彼显非力盛,之能为功也。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七八十岁为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言。不练拳,即年壮,敌一二人难矣。用功人自学拳日起,至老未脱功夫,日久筋骨内壮,气血充足,故七八十岁能敌众人。犹战定军山,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拳人老精神不老,能敌多人,概此意也。昔建侯太师遗事,有日天雨初晴,院泥水中一小路,可容一人行,门生赵某立其间观天,不知老先生自屋出,行赵后焉,欲为戏,伸右膊轻轻押赵右肩上,赵某觉似大梁押肩,身弯曲侧坐,移出路。老先生笑而不言,行出。又一日,足立院中,言与众捕为戏。有门生八九人齐拥上来,见老先生几个转身,众人齐跌出,有丈余的,有八九尺远的。老先生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忙乱之快无所用矣。非快不好,快而有法然后可用矣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想使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同志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勿须细说。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最浅解说,同志得许多宜处。譬如有几人练太极日日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反被敌制。同志问曰:“你用功五六年,可为纯工矣。何其不胜?请表演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骑马坐裆握拳怒目咬牙,力大如牛,气也未敢出,此为双重练法。同志笑曰:“尊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同志请演十三式,见其练法毫不着力,浮如鹅毛,手足未敢伸,眼亦未敢开大。同志笑曰:“尊驾为双浮误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众笑曰:“却实练法,何能得之?

欲避此病,

双重双浮之病。欲避此病,现今易耳。有此拳书容易知之。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如有一节悟明料难,可问高明老师可也。

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阴阳即虚实,总而言之,粘连走化懂敌之来劲。前解甚多不必多叙。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能懂敌之来劲,加以日日习练,即久练久熟之意。揣摩就是悟想老师教的使用法,极熟,出手心想即至,从心所欲得之矣。

本是舍己从人,

与敌对手,知要随人所动,不要自动。吾师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不能由己,能从人就能由己。此理极确实,极奥妙。同志功夫练不到此地位,恐不易知耳。此说极明显,佛经云:“我说牛头有角,”即明显之意也。

多误舍近求远。斯谓“差之厘毫,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与敌对手,多是不用近,而用远。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处击敌为远。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厘毫,如千里之远。练拳对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九诀   杨班侯
  

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绷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捩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卷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峰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综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肘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峰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为峰。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十三字行功诀

十三字:绷捋挤按采捩肘*进退顾盼定。
下为口诀:
绷手两臂要园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呈。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捩手用,肘*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绷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
闭绷要上采捩法,二手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捋挤二法趁机使,肘*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绷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捩,力在惊弹走螺旋。
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跨膝打*为先。

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乱环诀

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四端皆弧形;
唯有当中是实点,还要围绕环边行;
十字交点一错位,四两千斤亦可乘;
掌中乱环横竖找,乱环法术在于通。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偶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十八在诀

绷在两臂,捋在掌中,
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捩在两肱,
肘在屈使,*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
担化对方力,搓摩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粘沾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绷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雅轩论太极拳

    (一) 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二) 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 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六五年四月一日悟) (三) 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 ,那就练不好拳了。 (六五年四月五日) (五) 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如崔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证明他不是高手,李某某是崔的老师,这证明李崔皆不是好手也。 (六) 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 (六五年八月九日悟) ( 七) 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 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o (八) 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可以作到的。 (九) 每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蹋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 o (十) 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是柔劲,还要有弹力。 (十一) 杨师打拳,推手练功的一切神气动态细微的味道,要平时多多 的想想,多多的悟会,功夫就会大大进步。 (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十二)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内心不使外露锋芒,又要以灵机灌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这才是好的练法o (六六年七月二十六 日) (十三) 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在掉下来一样沈甸甸重砣砣的一 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 在练时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舒舒畅畅的去用功,如长江大河之水滔滔的不绝之势,如不如此 ,练不出好身法来,此道理要好好想想。 (十四) 最上乘的练法,是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不能死死的 练筋骨肌肉为主也o (十五) 如发劲不入内,这是未放松的关系。如在对手时拳不管用,这是动作无变化的关系。 (十六) 在练功时,要时常想当先老先生是如何一个练拳的神气,今多久不想这些事,所以练拳不进步。 杨师练拳时,其全身及两臂是如何松沉的样子 ,要时常多想想。他是如何的又稳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动的样子,要时常多想o (十七) 在老先生与人推手时,对方感觉寻 ” 常恐惧,时时有惊心动魄之感 ,这是如何一回事,要时常想想,如此功夫久了,就会大进步的。(六五年五月十八日晚) (十八)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十九) 太极拳也要有些基本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柔的力量,而不是僵的硬力。有了基本上的力量,再有柔软,再有松沉,再有灵巧再有轻妙,这才够完全,如是脚下浮漂的,那就练不出实用的功夫来。 有了基本上的力量,然后注意练灵感,一步一步的把灵感充实起来 ,然后在推手时才能作到蝇虫不落,寸草不粘的地步。 (二十) 太极拳的功夫,还不能死死的在沉劲上下功夫,因为有沉劲,只可是用于友谊的推手沾粘,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粘,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 (二十一) 练柔是初步的功夫,然这种初步的功夫的练法很要紧,因为柔是练筋骨上的力量的,这是根本上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然后才能练大松大软,以达到轻灵虚无等上层的功夫。 (二十二) 如是再深进一步的练法,是找紧要,不宜在大伸大展找了,因为紧凑才能含蓄,才有收藏,才长内劲。松是紧凑的松,不是以放大、放长、放伸、放远叫松,切记。 (二十三) 每练功一定要把劲沉在丹田,如能丹田沉下劲去,人的气度一切就要改变,如沉不下去,那一切的神态气度都是浮的,所以练功须练到气沉丹田这一步。 (二十四) 无论如何说,练拳的功夫是在松软沉重,舒适大方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练法上下功夫才行。 (二十五) 练功夫必须刻刻留意在腰隙,也要刻刻留心是在用意不用力,如到了最上乘的功夫,是要纯以神行。 (二十六) 练功以松沉软弹为对,每练时要细细的思悟这个味道。李某某的练法,我认为沉着有余而软弹不够 ,他是柔而不灵的功夫。以这种功夫练出来的手,只可对付初步或中乘的功夫人,而不是以对付高手上乘功夫的人,因为上乘功夫的人,其动作是用神,用神的动作才来的快,才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灵机的动作,是用神意修练出来的,如只是用气用柔,就练不出轻快灵机的功夫来。 (二十七)在练功时,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匀舒适了 ,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觉无比,清醒无比。如此天天用功 ,把这种灵感清醒充实起来,以后在推手打手之中,它这种灵感就会发挥极好极妙的作用。 (二十八)当然老论上所说的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至理名言 ,不过要参加上每练功细细的体会掌心指肚之间的这种松泡泡 ,胀鼓鼓的灵感味道,其功夫的进步当更迅速些。 以上这些道理 ,是要静下心来练功,才体会得到,如粗心浮气的着手是体会不到的。 (二十九)练太极拳其最重要的 ,是要稳静在静极默笃之后,才能体会到很多的道理,如粗心浮气,多动妄动,那就错了,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 ?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练,快练多动妄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 (三十) 练拳要空空的摸。空空的摸,才容易捉着拳意,万不可在手法上去找,盖太极拳是个虚无的,是灵通的,是个玄妙的,须空空的去找 ,不可以手法去找也。其妙处全在虚无 ,如用实质手法去找,必致愈找离太极拳愈远也。有形的功夫不是高手,无形无踪的功夫才是上乘。 (六四年六月四日星期四悟 ) (三十一)虚灵顶劲往上担 ,松沉稳固座下盘,脚下沉稳,是以气沉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思想中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整个的一身体在宇宙之间。总之 ,是气意要往下沉,神意要往上顶,一身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不能太敞太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 (三十二)杨澄甫先师每练拳推手时是个什么样子,要时常想想进步才快 ,每练时,稳静方面是如何,沉着方面是如何,丢松方面是如何 ,是如何的沉甸甸的,是如何软弹弹的,掌心是如何的松泡泡的,指肚方面是如何的鼓胀的 ,是如何神意顾到全身,是如何的灵机含藏,杨师在推手时,其气势是如何虚无的,如何巧妙的,如何有灵机的。在找劲方面,他虽是轻轻的一摸,我就感觉抵抗不行,不抵抗不行,使大劲不行,使小劲不行,动不行,不动也不行,如这点奥妙究竟是如何有的,我平时要多用脑筋思悟思悟,在攻击人时,令人不能躲掉,其冷快绝伦处,人如放电样崩出,令人惊心动魄,以上这种精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要时常想想。修练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作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已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胆的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是对还是不对。每练功意念要想到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o ( 三十五 ) 立志要把太极拳练好 , 不能以现在的成就为满足,一定要练出神妙的粘粘手法来,如只是一般的功夫,那就称不起什么专家。要有一与对方接触就使其跑不了 , 在几跟几随之中 , 内劲一鼓 , 则透进彼身,使其外面不见什么情形,而内里已熟烂矣。要想达到如此境界的就必须天天思想老师当先练功的情形。 (三十六)太极拳稳静松软着练功,可以练成五种功夫。 1. 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练到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2. 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 3. 松着劲练拳,可以使脚下松沉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 4. 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 5. 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三十七)如真的沉下心气练功夫 ,其身势就特殊的庄严伟大,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正大的神气,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此所以自古以来,练武的人士多有忠直侠义之风也。假如说功夫到了上乘是讲究轻灵虚妙,如沉着劲稳重去练功,这不是矛盾吗 ?不,因为轻灵虚妙的功夫,是稳重沉着的功夫,出来的自然轻灵虚妙,而不是初练时就找轻灵虚妙的。如是沉着稳重的功夫尚未练到成功就找轻灵,那就成了浮漂而不是真正的轻灵了。 (三十八)老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是说在不发劲时是百无所有,也就是极柔软也,在发劲时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这就是所向无敌,极其坚刚也。 (三十九)练太极拳的功夫,如能每早晚静坐一下以养虚灵,是最好的,在练功时,一定要摒除杂念 ,松腰坐胯,沉气顶头,塌肩垂肘,动以腰带领,这虽是初步的规矩,然无论功夫进步到如何阶段,也是要刻刻注意的。 (四十) 太极拳修练歌:心要清 慧要澄 良知良能藏胸中 身心悟觉如明镜 体察事物有智明 神清骨爽无限美 修身致用妙无世人不知其中乐 道在有为无为中。 (四十一)每练功,一手一势要作到好处,要作到优美,这样子就进步快,如偷工减料的练法,是自欺欺人也。如能练到优美,别人看见也感觉一身舒适 ,精神愉快可爱,否则看的人也感觉不舒服,感觉讨厌。 (四十二)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否则必致周身不安,甚至胸部痛,气受拘束,久之面黄肌瘦。在初学时,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后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呼吸配上了动作是一个什么情形呢 ?在姿势的放大开展伸长时,是呼出气的时候,在姿势的收回缩小时,是气吸入的时候。说沉气,不是用压制的办法,将气压到丹田去,而是将身势放松,使气自然而然的自己落下去到丹田的。不但如此,就算是精神意思也要安定于丹田,盖腹部全身的发力源动处 ,所有各种的发动全赖于腹部的气的鼓荡,如腹部丹田的源动力不鼓动,身上便无力量发出也。然而注意是注意,又不可以拘束,否则,一身动作不灵。 总之 ,将精神放在丹田,又要由丹田发布于全身各部,不过以丹田为主宰也。


董英杰注《太极拳论》

 

1,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由阴阳演义变化万象也。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凡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堋捋挤按采挒肘靠中定也。静则返本还元,复归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稍有接触即能知觉。

3、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不论练拳对敌,毋过毋不及,过与不及皆失重心耳。如敌来攻我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来攻不逞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嫌,不及有丢之弊。不能随曲谓之抗,不能就伸谓之离。谨记丢顶抗离四病而去之。功到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运用自如。

4、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与人对敌,如对方出力刚直,则我用柔软之手搭上,紧紧缠在彼劲上。能放能长,对方意欲摔开甚难。譬如彼出大力,我随粘其手腕往后坐身,但手仍紧搭不离,往怀收转半圈谓之走。走为化,以化其力。向其左方伸手使敌侧身不得力,则我为顺,人为背。粘之使不能走脱也。

5、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此理甚明显,如敌来势急则柔化能应付哉?需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之。何谓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击截击也。何谓不后不先?于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于敌膊未直时截入,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法。然欲能动急则急应者,非得真传不可。

6、随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法,有大圈、小圈、半圈之巧,有阴阳之奥妙,有步法之虚实,有太极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虽有千万,太极之理则一也。

7、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着者拳式也,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方能懂劲。今之练拳者专谈懂劲,忽视练拳功夫,舍本逐末,安能懂劲?更何能有发人之劲?古语云:"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故欲阶及神明,必先求懂劲;欲求懂劲,必先求着熟。功夫由下而上,由低而高,不能跨越也。

8、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拳愈练愈精,功夫既到,则如水到渠成,一旦豁然贯通。然非久练久熟,只尚空谈,不能达此境也。

9、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往上顶,乃空虚而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但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头疼之病。丹田在脐下寸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于此。气归丹田,以意行之,流通四肢。气不能沉于丹田,则滞塞于一处,不能分运于四肢也。

10、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者守中土也。不论偏向何方,即易失重心。偏前则易拉到,偏后则易推到,偏左偏右,其弊相同。不倚者亦守中土也。例如用手按人,对方突然缩后或闪避,己身即踉跄前仆,失去重心,予人以可乘之机。此倚之弊也。行功论云:"立身须正中安舒,支撑八面,"即不偏不倚之意。隐者藏也,现者露也。设敌向我身击来,我身收缩为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手往后回抽时,我随之跟进为现。敌不知我式之高低上下,无法挡卸我手。例如河中小艇,人步行气上,必略低沉为隐,又裹步必随起为现。又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则飞升太虚兴云弄雾。此理言太极能搞能低,忽隐忽现,有神机莫测之妙.

11,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重者不动也。试思与人对敌而不动可乎?用拳必须身体活动,手脚敏捷,方能应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使彼不能得逞;如敌击我右方,我右肩往后收缩,使其拳来无所有。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

12、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仰位上,俯为下,敌欲高攻,我即因而高之,使不可及。敌欲压我下,我即因而降之,使敌失去重心。此守法也。设自己主动进攻,仰之弥高则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屋顶。俯之弥深,则心想将敌人打入地里。昔班侯师夏日在村外场内乘凉,突来一人。拱手问班侯老师居处,答曰吾即杨某也。其人突出大食中三指袭击,老师见场内有草房高七八尺,招手曰:"朋友请上去",遂将其人击上屋顶。又曰:"请速下回家觅医",其人狼狈逃去。乡人问何能击之使上,曰仰之弥高也。有洛万子曾从班侯老师习技数年。欲试师技,班侯老师曰,将汝掷出元宝形好否。万笑曰且试之。及交手,果如所言,万手脚朝天,右胯着地如元宝形,将胯摔脱矣。医疗数月方愈。万功夫甚好,至今尚健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13、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向敌进攻或追击时,我进身跟步,步步逼之,使不能逃脱,故我手能愈进愈长也。如不能跟步,则手短不能及矣。退让敌人时,或虚身以化之,或退步以避之,随机应变,以其力不能及为度。故我能退而愈促也。总言之,即粘连粘随之妙,去丢顶离抗之病也。

14、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练功既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能感觉而应之。一羽毛之轻,我亦不驼,蝇虫之小,亦不能落我身。蝇虫附我身,如着落琉璃瓶,光滑而不能立足。盖我以微妙之化力将蝇虫足分蹉也。能如此则功成矣。昔班侯老师於夏日行功时,常卧树荫下休息。偶或风吹叶落其身上,随落随脱滑落地,不能停留。又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小米少许置肚脐上,但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丸,飞射屋顶瓦面。班侯老师之功诚不可及,同志宜勉之。

15、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用固定方式。如诸葛用兵,或守或攻,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买什么药。此人不知我也。自己能懂劲,则感觉灵敏。敌手稍动,我即知觉,随手凑巧应之。如非进身搭手,亦可离远观察敌之意图,此我独知人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16、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呼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拳术种类甚多,各门姿势不同。注重力大手快以取胜则一。然此只应用天赋之本能,与所学之技艺无关也。太极之理,则精微巧妙,非徒恃力大手快取胜,别与凡技也。

17、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太极功深,有引进落空之妙,千斤无所施用,所谓四两拨千斤也。昔京西有富翁,壮宅如城,人称小府张宅。其人好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慕广平府杨露禅之名,托友武禄青往聘。及至,张见杨太师身躯瘦小,衣服朴素,貌不惊人,心轻之。因执理不恭,设宴亦不丰。杨太师知其意,遂自酌自饮,略不旁顾。张不悦曰:"常闻武兄言先生盛名,但不知太极果能打人乎?"杨太师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为何三种,答曰:"铜铸者、铁打者、木作者,此外足论。"张曰:"敝舍镖师三十余人,为首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战可乎?"答曰:"无妨"。及起势,刘发式猛如虎,拳风有声。临近,杨太师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轻拍之,刘跌出三丈外。张抚拳笑曰:"真神技也。"遂使厨人从新换满汉盛宴,敬奉如师。刘力大如牛而不能胜,盖无巧也。由此可知显非力胜矣。

18、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七八十岁为耄耋。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者言。不练拳,虽壮年,欲敌一二人难矣。战定军山之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者,筋骨内壮,血气充足,功夫至老不脱。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众人也。昔建侯老师与八九人较,众一拥而前围攻之,但见老师数个转身,众人俱已跌出。有八九尺者,亦有远至丈余者。老师时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之快字。指无着数之快,此忙乱耳,非真快也。焉能应用?快而不失法度为真快,斯可应用矣。

19、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支撑四方八面,不偏不倚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环行全身,不稍迟滞,如车轮之转动也。

20、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何谓偏沉,前说车轮之譬。犹用一只脚偏踏车轮,自然随之而下。何谓双重,犹右脚踏右上方,左脚踏左上方,两方力量均衡,则滞而不能转动。其理甚明。

21、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语耳

常有数人练太极拳,勤习不懈。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则平日所学,全不能运用,不能制敌。有旁观者曰,汝用功五六年,可谓纯功矣,何以不能胜?请演练十三势观之。见其练法怒目切齿,奋力如牛,筋络尽露。旁观者笑曰,此为双重练法,尊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另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亦不能打倒。又请演十三势观之,见其练法毫不着力,如风吹杨柳,飘摇浮荡。旁观者笑曰,此为双浮练法,尊驾为双浮练法误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