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学堂公开课:09年1月3日话说北京(一)--召公封燕 - 快乐数码摄影 - ChinaUnix.ne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46:14
09年1月3日话说北京(一)--召公封燕 
前言
 经过2008年的一系列访古活动,我们的队伍逐步稳定了规模,大家也渐进适应了这种内容和形式。再过二十几个小时即将沐浴2009年的曙光,在这新的一年我打算把活动的文化层面再提高一点,其中心就是这个新的系列活动“话说北京”。其主旨是带领大家沿着北京建城史的历史脉络一路前行,在其间每个节点我都会请相关专家跟随我们答疑解惑,体味一个个朝代更替间北京的变化。系列的最后我们到首都博物馆,请一位故宫博物院的资深顾问给我们串讲北京通史,到那时我想大家这一年中行走北京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就如珍珠般会串成一条晶莹项链。而这一段我们亲手触摸过的完整北京建城史,将成为我们精神的财富,有了这些沉淀,有助于我们将来去拍到更深刻完整的北京。可以说我开这个系列的目的是给摄影爱好者补习北京建城史,在这期间我可能经常不会给充足的拍摄时间和自由,我更希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多用眼睛去记录用心去体味。我们往往仓促拍摄的一刻忽略了交流,在我看对于历史而言,你拍摄时心灵和它没有形成交流那你很可能是去抢劫他,甚至强奸她,因为你会曲解他还可能误导他人……当然我不希望大家成为抢劫犯,我更希望我们在这个系列中多用心灵的相机来拍摄,我相信我们今天所得到的知识也许看似与摄影无关,但将来一定会有益于我们的摄影水平的精进。

这次请到大家熟悉的赵志新老师作为顾问,将主要给大家讲解西周燕都博物馆的藏品。易县燕下都遗址距北京六里桥约120公里车程,京石高速转112国道抵达需用时一个半小时,本次仍采用网友自驾形式。暂考虑本俱乐部摄影师,请大家看好集合时间和地点,所有发起人同普通报名者等同分摊活动费用。如12月31报名数不超半数我将去其他摄影论坛发帖召集同好。

活动发起人:归鸟
活动说明:09年1月3日话说北京(一)--召公封燕
活动时间:2009年1月3日 (周六)
集合地点:公主坟新兴桥西南角肯德基门前
集合时间:2009年1月3日上午7:30
活动时间: 7:30~~~17:00
活动地点为:西周燕都蓟城纪念柱、西周燕都博物馆、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易县东周燕下都遗址、荆轲塔、燕子塔、座灵塔、荆轲故里等
活动人数:依车辆情况定人数,报名按先后次序,最多不超20人
活动费用:车辆费用分摊,午餐aa制,门票自付
报名方式:跟贴报名便于联系,清注明是否搭车,并将联系电话用站内短信方式发送给组织者。
报名格式举例:
“我报名,搭车,电话 ”   
  
  免责声明:
  本次活动为非营利自助户外活动。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参加者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完全责任。领队组除接受大家监督、有责任控制费用和公开帐目外,不对任何由户外运动本身具有的风险以及往返路途中发生的危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本声明中关于免除领队组责任及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同样及于组织者、总领队。
  ★不另设电话通知,最后分组和报名情况请随时关注报名帖和专题页面;
  ★请摄友们注意保持自身形象,不要随便与人争执,喧哗。注意礼让,多多交流。还请注意他人的隐私权,不要随意偷拍他人;
  ★拍摄过程中,请摄友们配合组织方,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要干扰同行摄友的创作,在友好的拍摄氛围下进行自己的创作。
  ★在此页面报名成功之后,即代表您已经仔细阅读以上文字并表示同意,此报名可作为法律依据。参与者均视同接受本计划全部条款。
  报名截止日期:2009年1月2日(周五)20:00
  注:本次活动如遇天气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可能通知推迟或取消。
  联系方式:归鸟(13051019917)

交通方式:
老地点公主坟桥下东北角肯德基门前,交通方式不再累述
活动由快乐数码摄影与爱心摄影两个组织构成,大家可以参考爱心摄影摄影的报名贴了解人数,以示公允
http://zone.it.sohu.com/forums/thread-3096977-1-3.html



公主坟.jpg (194.83 KB) 2008-12-31 01:28
 

燕下都.jpg (83.59 KB) 2008-12-31 01:28
 

 建城史逾3000年 北京“西周蓟城纪念柱”重揭幕
http://news.tom.com 2003年01月28日17时38分来源:新华网李煦 马晨


       纪念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的“西周蓟城纪念柱”,经过重新设计、建设,28日上午在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桥北侧的滨河公园内隆重揭幕。           北京古城历史悠长。70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点燃了这处文明的薪火。距今3000余年前,周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后于蓟,即成为今天的北京城之始。物转星移,及至辽代,又在蓟的位置建设陪都――辽南京。金代时又予以扩建,建成规模雄伟的金中都,从而成为北京建都之始。可是,这处壮丽的都城仅存在了60多年。     1990年,北京在建设西二环工程中,从滨河公园及道路地下4米处发现一处大型夯土遗址,经考证,这正是金中都皇宫的主体建筑大安殿遗址。湮没已久的金中都终于得到科学而清晰的实证。北京建城之始--蓟城的位置也由此被确立。     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1995年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宣武区政府在滨河公园绿地上建起一座“蓟城纪念柱”。从此,这座城市雕塑就成为北京建城史的著名标识物。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原先蓟城纪念柱因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体量、尺度不相适宜的问题,以至于难以充分展示北京历史的文脉和遗存。”北京宣武区委书记唐大生介绍说。     在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及北京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等人倡议下,北京市宣武区政府决定投资近80万元,在原址重立“蓟城纪念柱”。在向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基础上,王世仁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对纪念柱进行了重新设计。2002年11月23日,“蓟城纪念柱”重立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8日建成的新“蓟城纪念柱”由25块花岗石砌装而成,柱子顶部正面镏金雕刻“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纪念柱整体造型与1995年初建时相同,只是高度增加到9米,基座改为正方形。柱身雕刻也更加讲究,突出了立体感。另外,纪念柱周围环境被重新进行了修饰,还专门增加了夜景照明工程。     据唐大生28日透露,除“蓟城纪念柱”外,2003年,宣武区还将陆续建设一批反映北京文化历史遗存的标识物,对包括牛街礼拜寺、长椿寺等一批区内重点文物进行修缮,使北京的传统文化再现绚丽的色彩,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在今天更加直观地感受北京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的脉络。



93427836.jpg (44 KB) 2008-12-31 01:29
 

40025.jpg (162.88 KB) 2008-12-31 01:29
 
  蓟城

  【拼音】:jì chéng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蓟城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

  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这又作何解释?它提示我们对战国“蓟城”位置需要重新认识,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



49328.jpg (12.74 KB) 2008-12-31 01:29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北京城的发源地真的在此吗?其实,长久以来对北京城究竟源自何处,期间又如何演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三:一是北京城的源头应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其主要依据是这里的故城遗址和考古发掘的大量器物、葬墓、车马坑等已证明这里曾是西周分封时燕国故城所在。二是北京城发端于今天的石景山区北辛安、老古城一带。三是北京城肇始于今宣武区广安门。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后来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燕国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下图为琉璃河燕国故城遗址现状



2005127145020886.jpg (35.87 KB) 2008-12-31 01:30
 

normal.jpg (82.02 KB) 2008-12-31 01:30
 
   琉璃河西周遗址:改写北京建城史

     1945年,银行工作人员吴良材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它使一座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并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周灭商之后,同时封周代同宗、亲戚、功臣到商的领地上建立诸侯国,形成拱卫周朝王室和周天子的屏障,当时的燕国就是周王朝封召公于东北部的屏障。

  燕国到底在哪里?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刘李店村、董家林村、立教村发现的西周遗址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早在1945年,中国境内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了,发展经济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位于琉璃河的当时华北最大的水泥厂为恢复生产,决定向中国银行贷款。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吴良材先生为贷款到水泥厂洽谈有关事宜。去水泥厂的途中要经过一大片田地,吴先生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吴先生是业余考古爱好者,捡到陶片之后,他意识到这是一处遗址,就把捡到的陶片交给当时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先生,苏先生也意识到其价值,但当时没有条件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20世纪60年代,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苏先生没有忘记当年琉璃河之事,在安排学生实习的时候,就将他们安排到房山区调查,距今3000多年的燕国都城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在琉璃河镇以北一片高地上,该遗址由城址和墓地两部分组成,面积广大,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

  琉璃河西周城址位于董家林村。20世纪60年代初期,城墙有些地段还高出地面1米多,高大的城墙,虽经自然界的侵袭,仍旧伫立。然而,这些高大的城墙在后来“学大寨”的浪潮中从地面上彻底消失,只剩下埋在地下的部分。

  1973年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终于再次使这座已经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

  琉璃河燕国故城和燕国墓地的发掘,找到了文献记载的燕侯封地,还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将燕地封与召公。由于召公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克是事实上第一代燕侯。燕侯管辖六个部族,在燕地建立统治机构,西周燕国建立。近年考古发现,西周燕国都城建立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这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燕都蓟城春秋战国,大国争霸,许多小国被吞并。战国时,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并立的局面,即所谓战国“七雄”。燕国是最北的一个诸侯国,它东临朝鲜、辽东,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为邻,北与戎狄杂处,即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燕国的都城在蓟,即今日北京城区西南部。除蓟之外,还有“中都”和“下都”。据考证,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区窦店以西,为汉代良乡县城。燕下都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蓟城也从燕国国都转变为统一封建国家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距京城40公里,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两处墓葬处、两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十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董鼎和矩鬲等国家级文物。商周遗址面积近6平方公里,包括居住遗址、城址、墓葬区、车马坑等。自70年代发现以来,已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进一步证实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

  商周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进一步发掘研究,博物馆也将随之完善扩大。


  交 通

  前门乘922路到良乡转乘917支线直达商周遗址。

  门 票/开 放 时 间

  10元(假期间学生免费)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

  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二处墓葬 处,二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铭文,记载燕马公长子克受封燕侯史实的克雷(雷为同音字)及克禾(禾为同音字)等国家级文物。

[ 本帖最后由 归鸟 于 2008-12-31 01:32 编辑 ]



q9Vy8g2Fh1Fi20i5l.jpg (119.53 KB) 2008-12-31 01:32
 

200853023164855027.jpg (18.3 KB) 2008-12-31 01:32
 

查看EXIF信息  
200853023165449910.jpg (27.82 KB) 2008-12-31 01:32
 

查看EXIF信息  
01300000214899121817257984026.jpg (12.83 KB) 2008-12-31 01:32
 

九女台大墓.jpg (64.33 KB) 2008-12-31 01:32
 

辛庄头大墓.jpg (64.33 KB) 2008-12-31 01:32
 

W020080804556555394109.jpg (87.94 KB) 2008-12-31 01:32
 
   燕下都
 
      地理位置:
  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易县。

  年 代: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26年。

  发掘年代:

  1929年。

  简 介: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意 义: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城市建筑的布局。

文物保护  位于保定域内西部、易县城东南5公里的燕下都遗址,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历史背景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文化遗迹  燕下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城周长18.5公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当时人们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3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延续时间很长。燕昭王在这里筑黄金台招纳贤者,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大败齐国。燕国即将被强秦灭亡之际,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 王,就是在这里策划的。现在城内保存着大型主体建筑夯土台基“武阳台”,在它之北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显示出当年庞大的建筑体系和战国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城周围筑有高大的板筑夯土城墙,全长40多公里。西城西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处约6米。

  燕下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齐侯四器、铜龙等珍贵文物引起了国际轰动。建国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被专家定为国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城南丛葬墓群,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并排着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千奇百怪。他们的四肢躯干何处,他们是哪次战争的殉葬者?这些都成为千古之谜。1964年到1978年对东城墓葬区的发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致、很珍贵的。在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为考古文物所罕见。由此也可推测宫殿规模之宏伟宽大。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了一个丛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铁制兵器,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绝大多数。经过对其中剑、矛、戟等7种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为纯铁或刚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制造高碳钢,并懂得了淬火技术。燕下都淬火钢剑的发现,比《汉书》记载的王褒上汉宣帝书中的“清火淬其锋”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200622116330107.jpg (31.74 KB) 2008-12-31 01:34
 

2005127145239911.jpg (37.93 KB) 2008-12-31 01:34
 

2008468315434073.jpg (73.74 KB) 2008-12-31 01:34
 

查看EXIF信息  
2008468324055042.jpg (58.3 KB) 2008-12-31 01:34
 

查看EXIF信息  
20078321491222617.jpg (289.59 KB) 2008-12-31 01:34
 

20079161753261791.jpg (93.33 KB) 2008-12-31 01:34
 

查看EXIF信息  
01200000230393117514873308769.jpg (11.88 KB) 2008-12-31 01:34
 

01300000171561121310924617427.jpg (49.48 KB) 2008-12-31 01:34
 

xinsrc_291001100851109789022.jpg (43.5 KB) 2008-12-31 01:34
 

yaxiadu.jpg (25.69 KB) 2008-12-31 01:34
 

U8fmEg3bhzR86o9Ml.jpg (46.04 KB) 2008-12-31 01:34
 

  荆轲塔
 
  在河北易县县城南部,自东南而西南,依次呈弧形排列着五座塔,这就是:燕子塔、镇灵塔、黑塔、白塔和荆轲塔。这五座塔的修建,都和纪念战国时期燕国的历史人物有关。
  战国时期,燕国是“七雄”之一,长期称雄于北方,其都城建在今北京,在今河北易县,建有下都。战国末期,秦国强盛,燕国积弱,面临被秦国灭掉的危险。为了挽救燕国于危亡,燕太子丹在易县燕下都筹划了一幕“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活剧。
  这幕历史活剧的结局,可以说尽人皆知。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的田光,为“明不言”之志自刭而死;原秦国将领樊於期,为雪秦王戮殁父母宗族之恨自刎而亡;这幕历史剧的主角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未遂被秦王斩杀;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击筑和歌的高渐离,后为报燕国之仇以筑击秦皇帝,不中而死。时势使然,燕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人们尊奉荆轲为义士,太子丹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到了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又在冢上建塔,因塔建在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称荆轲塔。又因辽代在荆轲山上还建有圣塔院,故又称此塔为圣塔院塔。后寺、塔俱毁,现存之塔,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1985年又进行全面维修。有考证说,荆轲塔的修建,实为佛教产物,但在当地广传是为纪念荆轲而建,在清代树立的石碑上,确实刻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轲而设也”的记载。据说,古时每逢清明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俗称招魂塔。
荆轲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通高26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塔身下面是一个八角形砖砌台座,台上建须弥座,须弥座上以砖雕制出平座栏杆,整个须弥座雕饰极为富丽。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使塔身轻盈挺秀。此塔深受历代名人关注,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作为一名刺客而能名垂千古,是与樊於期的死义分不开的。樊於期死后,在樊馆附近,乡民逐渐聚居成村,因山上有红土,传说那是樊於期的鲜血所染,遂取名“血山”。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当地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镇灵塔,来纪念樊於期。塔现残高7米,三层方形,砖石结构,造型奇特。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多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以“轻生重义”而予以同情和赞颂。
  后人还在燕子城(今燕子村)观音禅寺内建塔一座,相传是为纪念燕太子丹而造。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结构,通高16.5米,现存塔为明代建筑风格,省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黑塔和白塔,相传是为纪念左伯桃和羊角哀而建。据传,燕国名士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共往投奔。路遇风雪,衣薄粮少,左伯桃并衣粮于羊角哀,自入空树死。羊角哀入楚为上卿,备厚礼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诉说被墓邻滋扰,不得安息,醒后即拔剑自刎,急赴九泉去护故人。后世遂称友谊深厚者为“羊左”、“羊左之交”。黑塔是为纪念羊角哀而建,高约13米,白塔是为纪念左伯桃而建,高约15米,均为砖结构六角三层。两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可惜黑塔于1996年因大雨倒塌,现尚未修复。但羊左友谊,千古传颂。
  这五座塔,建筑风格各异,巍然挺立于易水河畔,被称为“五塔镇燕山”。
寻找荆轲足迹

  公元前228年,古易水上,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壮别之际,荆轲慷慨悲歌。于是世上有此一首《易水歌》流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被世代传颂。随着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拍摄,这历史书上沉重的一页,再度为人瞩目。
  燕下都,神秘之地
  对于易水别,《战国策·燕策三》记述:“(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为追寻荆轲旧迹,我来到河北易县。城东南不远即著名的燕下都遗址。放眼望去,只见有大段大段的城墙残存于地面之上。在城角村南的一段城墙残高近7米,可使人多少领略一点其昔日的雄姿。城东北部所残存的十余座土台排列有序,位于中心的武阳台高出地面约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长110米,其城墙与台基皆用黄土夯筑而成,战国之世,燕都蓟城(今北京),而另建此城为下都。其北邻北易水,又称濡水;南邻中易水,兼称武水,古以水北为阳,故称武阳城。上一世纪末这里有“齐侯四器”出土,本世纪初又发现“铜龙”,遂引起人们的注意。
  1929年11月,著名学者马衡等曾亲临此地调查。1930年春,马衡又率燕下都考古团对此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70余年来,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使燕下都武阳城的轮廓得以完整地揭示出来。其东城营建在前,西城扩筑在后,整座城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6000米,为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第一城。与沉埋于丝绸古道上的楼兰、尼雅等城址相比,无论是就建筑规模而言,还是就历时久远而言,燕下都都远超于前者,所缺少的只是那种大漠风沙的背景和被西方探险者“重新发现”而引出的神秘感。
  燕下都遗址有许多兵器出土,已发掘的大小墓葬中也多见有兵器为随葬品。城址南部解村附近有为世所瞩目的14座人头骨丛葬坑,据发掘者测算其所掩埋的人头骨在3万颗以上。葬坑内的头骨有的带有三棱式铁铤铜镞,有的被砍去下颌骨,有的被砍去枕骨。这一切都显示了其所处时代战争频繁和战争的残酷性,或有助于理解太子丹及荆轲等所作所为。当年,太子丹即以此为据点进行谋刺秦王的活动。在武阳城西,古有荆轲馆,为荆轲所居之“上舍”。今易县西荆轲山上立有“古义士荆轲里”石碑;又有圣塔院寺塔,始建于辽,明代重建,八角十三层,因碑文中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故俗称荆轲塔,清代寺中供有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义士牌位。在荆轲馆西北,古有樊於期馆,为其授首于荆轲处;在荆轲馆西南,古有渐离城,为荆轲之友高渐离居所。对于这些遗迹,历代志书多有记载,虽互有异同,亦不能完全指实,然大体上是可信的。
  寻觅祖泽
  另有“送荆陉”在南易水(古又称雹水)之南,相传为太子丹等送别荆轲之处,则使我感到有些困惑。上引《战国策》所记“送之至易水上”后接“既祖,取道”。其“祖”,注家多解为行祭即祭道路之神,实太牵强。又查《墨子·明鬼下》有言“燕之有祖”,而清代大学者王引之、孙诒让等均释为“祖泽”,当指湖泽而言,似符合其本义。然在古书中不见此一带曾存有较大水面的记载;观察其地势,亦无蓄水为池的天然条件。祖泽显然不在这里。
  我又将目光投向白洋淀及其周边的安新、容城、雄县等地。古书中有关荆轲壮别于此一带的记载亦多见。
  在容城与雄县交界地带今残存有数座古城址。对照有关文献记载可知,其雄县古贤村遗址当即晋时易城县之所在;容城晾马台遗址为汉末公孙瓒所筑易京城,后世称“小易城”;而容城南阳村“燕国城”遗址则为周代燕都临易城,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后世称“大易故城”,燕人为召公之后裔,周初召公受封于北土,建都于今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当古称水)镇北,而称国(秦汉以后改作燕国)。至燕桓侯(公元前697—691年)在位时徙都临易。其所在“燕国城遗址”现存一台地,北坡高出周围地面2—3米,当地人称“城坡”。从城坡起向南700米,台地终了。南坡高出地面0.5米左右。东坡边沿清晰,高出地面0.3—2米。自台地东北角起向西300米后,地势低缓平展,边沿模糊不清。此台地应即燕都临易城内宫城遗址。
  台地以北约600米有故河道,当地人称“后河”,与台地以西700米的“西河子”相通,当为原临易城外郭城北垣及西垣外护城河遗迹,由此可推知原临易城之大致轮廓(依古制当宫城居中,则其与外郭城东垣、南垣的距离略等于与外郭城西垣、北垣的距离)。在此一带出土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郾王职戈、郾侯载戈等)、陶器、骨角器及货币等,其中一件属春秋时期的铜壶于近左铺首处阴刻“西宫”二字,于近右铺首处刻一“”字,并在壶口与壶沿上刻“右冶尹”三字,可进一步为此即燕都临易城之所在提供佐证。其“右冶尹”为掌冶铸事之官。
  古秋风台的疑问
  《墨子·明鬼下》载:“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将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其燕之《春秋》即燕国史书,今已不传。此事亦见于《法苑珠林·君臣篇》,而径作“简公祀于祖泽。燕之有祖泽,犹宋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
  依古礼制,诸侯国君需祭祀与国事相关诸神及其封疆内名山大川等。齐之“社稷”即齐都城内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宋之“桑林”即宋都城外祭神求雨之所;楚之“云梦”即云梦泽,为楚国境内大泽,燕之祖泽与其相类。国君行祭礼,臣民男女可聚合在一起随观,为古之遗风。其境内大川,一般是在国都郊外面向其所在方位远望而祭,称望祭。燕简公(公元前504—492年在位,或公元前504—460年在位)时国都临易,其亲临祖泽而行祭,当是由于离祖泽较近之故。由此推知,祖泽应指今白洋淀一带的水面,而“祖涂”即由临易城通向祖泽之路。燕臣庄子仪死而有知,击杀燕简公于“祖涂”之事,或是出于幻觉,然被记于燕之《春秋》,又被《墨子》等书所引,竟成为今日寻觅祖泽所在的线索,颇令人感受到文字符号传递今古信息之功能奥妙无穷。
  战国时期,有赵国兴起,燕都北迁于蓟(今北京),临易城改称易,曾一度为赵所取,后又回归。此一地带为燕与赵之分界,古有“燕南赵北”之说。若以上对“祖泽”的探索无误,则应确信荆轲壮别之地即在此一带。作为历史的见证,这里有古秋风台。
  今安新县安州镇西北1500米立有青石碑1座,上书“古秋风台”四字。据碑文可知,其地原立有“秋风台”碑,记载荆轲事迹,因年久风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安州天宁寺主持源王秀按原尺寸重刻此碑。对此,清康熙十九年刊《安州志》卷七《古迹》亦有记载:“秋风台,在城北易水旁,即燕丹送荆轲之处。”再往前追溯,则有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在幽州归义县界”。其归义县即沿于原燕都临易,而治所稍北移。此前有北魏学者阚马因在述及故临易城风物时谈到荆轲别地“疑于此也”,而为郦道元《水经注》所征引,并言“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其就当时所见所闻来考辨此事,或偏于信,或偏于疑,均未予以轻率的否定,足见有关证据之过硬。而之所以有所疑,则很可能由于此一带地貌变迁太大,致使古今名物无可比附。
 

1.jpg (75.54 KB) 2008-12-31 01:35
 

2.jpg (79.75 KB) 2008-12-31 01:35
 

查看EXIF信息  
3.jpg (70.44 KB) 2008-12-31 01:35
 

4.jpg (92.8 KB) 2008-12-31 01:35
 

5.jpg (46.13 KB) 2008-12-31 01:35
 

6.jpg (93.9 KB) 2008-12-31 01:35
 

7.jpg (76.44 KB) 2008-12-31 01:35
 

8.jpg (54.75 KB) 2008-12-31 01:35
 

  燕子塔
         燕子塔,又称观音禅寺塔,位于易县高陌乡燕子村西。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16.5米,八棱13层,塔座为束腰形,第一层有塔心室,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理修,因而从塔的造型及斗拱的样式断定,塔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塔址处原建有观音禅寺,古塔为该寺的附属建筑,但寺已毁。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塔基进行了维修,此塔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塔相传是纪念太子丹的,实际应是一座观音寺中的旧物。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国送其入秦为质,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他怒而逃归。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燕国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国中,国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惧秦国。燕太子丹千方百计欲报前仇,但无计可施。前231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同年,秦军兵临易水,将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于是,他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资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以请以“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临行,送之易水,击筑悲歌而别。荆轲刺秦王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又《论衡·书虚》:“燕太子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史记》司马迁(汉)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节选)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战国策》刘向(汉)
  燕太子丹质于秦(节选)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
   ● 卷第七(节选)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
   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东周列国志》冯梦龙(明)
   第一百七回
 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节选)
   燕王闻李信兵至,遣使求救於代王嘉。嘉乃报燕王书,略曰:“秦所以急攻燕者,以怨太子丹故也。王能杀丹以谢於秦,秦怒必解,燕之社稷,幸得血食。”燕王喜犹豫未忍,太子丹惧诛,乃与其宾客,自匿於桃花岛。李信兵屯首山(注:辽阳市西南十五里),使人书数太子丹之罪。燕王喜大惧,佯召太子丹计事,以酒灌醉,缢杀之,然后断其首。
  《辞海》
   1979年版1242页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被作为人质送在秦国,后逃归。因患秦军逼境,燕王燕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入秦刺秦王不中。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在二千多年以前,辽宁大地上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是在公元前二二七年的时候,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兵锋已经威胁到燕国的安全。这时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见此形势非常焦急,设法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过去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秦王对他很不好,他曾经遭受侮辱。他逃回国后,一直想报此仇。如今看到燕国的这种危险局势为了挽救燕国,他礼贤下士,交结了一位叫荆轲的游侠,并要他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荆轲慷慨应允,带领燕国少年勇士,十三岁的秦舞阳去秦都咸阳.因为秦的的制度很严,身带兵器是不能接近秦王的,于是太子丹与荆轲定计,以割地献地图为名,图中暗藏利刃。秦王见燕国派人前来割地与秦,以为是真,很是高兴,就聚集群臣接见荆轲和秦舞阳。在殿上,荆轲展完地图露出匕首,便疾速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不料秦王机警地躲开了。荆轲行刺未中,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便在大殿上展开了。但终因人单势孤,荆轲与秦舞阳刺杀秦王未成,当场身死。“图穷匕首见”(也作“图穷匕见”)的典故。就是由荆轲刺秦王这一出历史悲剧中产生的。秦王对燕国派人行刺非常恼怒,就派大将王翦带兵攻打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感到抵不住强大的秦军,于是就跑到燕国统治稳固的地区—辽东郡的首府襄平(即今天的辽阳市)。燕王喜一行人来到辽东,秦军仍在后面攻打,不肯停止进军。太子丹到襄平后,躲在附近的衍水中,暂避锋芒。此时秦军写信给燕王,说秦军如此追赶你们,就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如果你能杀了他,献给秦王,秦王一定能谅解你而保住你的国家。愚蠢的燕王听信了这番话,派人去太子丹藏身之所,杀了太子丹。可是秦军还是照样攻打燕国,最后把燕国灭掉,燕王喜也成了俘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太子,就把衍水改名为太子河,这就是太子河名称的由来。太子河也正是因此而成为辽宁省内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明代诗人韩承训咏太子河诗云: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口远从千涧出,头边近倚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今天,太子丹藏匿的地方已无从稽考了。但从辽阳附近的地理环境看,太子丹很可能就栖息于辽阳市东沙坨子(现改为桃花岛村)一带。因为那里正当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的分界线。由此西出不远,便是坦荡圹平的原野,绿茵无际。而由此东去即进入群山之间,峰峦层叠,道路迂回,林木蓊郁,气势萧森。太子河在这样环境中,正是佳绝处,河面宽阔,水深浪静,当中是一个河心岛,岛上有个数百户人家的沙坨子村。这一带,河岸边树木极多,不仅风景幽美,而且足以隐匿藏人。(节选自《辽宁古长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太子丹不是投河殉国,而是被其父燕王喜中秦计派人所杀。
  二、太子丹被杀的确切地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已无从稽考,但在辽阳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本溪。


49445.jpg (39.73 KB) 2008-12-31 01:36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0_640.jpg (128.11 KB) 2008-12-31 01:36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6_640.jpg (136.06 KB) 2008-12-31 01:36
 

 易州血山座灵塔
      距易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血山村村西,平地突兀涌起一座小孤山。山高约20来米,占地约10来亩,山表面土层很厚,长满荆棘灌木,里面却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山顶正中霍然挺立着一座残塔。说它残塔,不只是因为它历经700多年确实残破不堪,还因为它天生就没有顶,看上去就像被刀削掉的一般。此塔残高7米,三层方形,塔心室南面辟门,砖结构,造型非常小巧精致。这座孤山就叫血山,这座与众不同的塔就叫座灵塔。
      该塔始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应为佛教建筑,但民间以致《县志》记载都认为该塔是为纪念樊於期而建。樊於期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时借给荆轲人头的那个人。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为获罪于秦王嬴政,全家被杀,只身逃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他待为上宾,为他在这座山上建起樊馆,此山也因此名为樊馆山。
      当秦国大兵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之时,燕太子丹策划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行动。在荆轲出发之前突然提出,进见秦王不仅要带上督亢地图,还要带上秦王日思夜想的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仁厚又兼爱惜人才,不忍心杀掉困境中前来投奔的樊於期。荆轲就自己去见樊於期。
       这一段《史记 刺客列传》有详细的记载:荆轲对樊於期说:“将军得祸于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户,将军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说“每一思及秦政,痛彻心髓,愿与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荆轲趁机说道“今有一计可解燕国之患、将军之仇,将军可纳否?”樊於期毫不犹豫地说:“苟报秦仇,粉身碎骨,某所不惜,有何出口之难也?”荆轲说:“某之愚计,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诚得将军之首,督亢地图,以献于秦,秦王必喜而见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得报,燕京得免于灭顶之患,将军以为如何?”听到这儿,樊於期仿佛看到荆轲刺死秦王的场面,看到了自己大仇得报的那一天。于是樊於期脱掉外衣露出右臂,跺着脚大喊:“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剑自刎。
       所以说一同去咸阳担任刺秦任务的应是三个人,除了荆轲、秦舞阳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发前就已经做出了牺牲,或者说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头依然是刺秦的主要道具之一。遗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亲眼看到了荆轲刺秦的失败而无可奈何。
       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人感叹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从容赴死,认为其舍生取义值得称道,同时也为荆轲刺秦这部历史大剧增添了悲壮色彩。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明代陈璟却认为“将军肯缓须臾死,山鬼罾鱼祸已萌。”明代的何景明也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然而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樊於期血洒此地而改名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为名,就叫血山村。后人在山上建塔纪念,塔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塔南建法华寺,内供樊将军牌位。荆轲塔下原来建有三义庙,明清朝时庙里一直供奉着荆轲、田光和樊於期。可见,樊於期作为杀身成仁的义士,千百年来始终是受人景仰的。
       令人不解的是前几年看过的电影《刺秦》和电视剧《战国》,却无一例外的都对樊於期的形象进行了扭曲。把樊於期刻画成了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尤其是在《战国》中,樊於期是被荆轲追着砍下的头颅,显然有悖于历史真实。  高渐(jiān)离,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行刺失败后,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译文]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下面是荆轲还没去行刺之前的记载: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品:咏荆轲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内容: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17631323.jpg (41.17 KB) 2008-12-31 01:36
 

mmdd10420dd20020416738.jpg (89 KB) 2008-12-31 01:36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1)


   ——开拓北京


    距今约70万年~23万年“北京人”(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结成原始人群,居住在今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北坡的山洞里,使用石器、木器等工具狩猎、采集于丛林密布、野兽出没的低丘宽谷中。周口店“北京人”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第一页。
    与“北京人”同期生活在周口店一带的野生动物有鱼类、水獭、仓鼠、鼢鼠、田鼠、硕猕猴、野兔、河狸、豪猪、野猪、虎、豹、貉、狐狸、狼、剑齿虎、棕熊、猎豹、貂、狼獾、鬣狗、三门马、德氏水牛、野牛、披毛犀、肿骨大角鹿、斑鹿、盘羊、青羊等100余种。它们是“北京人”的狩猎对象,其中也有“北京人”猎食的竞争者,还有的是“北京人”居住洞穴的竞争者。
    “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了几十万年,他们学会了用火,并有了控制火、保存火种的能力。在距今约23万年,或因溶洞坍塌、或因气候变化,或因族群扩大开辟新领地,“北京人”离开了周口店,迁徙了。
    距今约10万年,新的古人类接管了周口店,因其居住的山洞称为新洞而得名“新洞人”,他们栖息在龙骨山东南的山洞里,采集、狩猎于森林茂密的山地及草木繁盛的平原上。“新洞人”属于原始人群的晚期,亦称早期智人,是原始人群向母系氏族过渡的古人类。
    距今4.2万年~3.85万年,“田园洞人”生活在周口店附近的山洞里。
    距今约2.7万年前,“山顶洞人”居住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他们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山顶洞人”已经能用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了,并佩戴贝壳、石珠、鱼骨等制成的装饰品,有了审美意识。与其同期生活的野生动物除鱼类、两栖类,还有虎、豹、豺、洞熊、鹿、羚羊、鬣狗、狗獾、猞猁、狐、香猫、野驴、鸵鸟、田鼠等48种哺乳动物,这些动物中88%为现生种,12%绝灭。
    距今2.5万年前,以血缘关系的古人类族群开始离开岩洞,沿着山脉小道、河流岸边来到山前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山前平原上生活、繁衍。他们其中的一支就生活在今北京王府井一带。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古人类的一支迁徙到今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一带,被称为“东胡林人”。
     7千年~6千年前,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加,原始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食物,常常发生频繁的部落争斗,并在争斗中扩大地域或分支另建族群,当时的古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今房山、平谷、顺义、昌平、门头沟、海淀、通县、怀柔、密云、朝阳等地,并开始了定居生活,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采集野果,狩猎禽兽,捕食鱼蚌,并“拘良兽”驯养牲畜。人们穿兽皮衣、住茅草房,会制陶,熟食。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已经出现。
    此时期古人类生活的重要的遗址有平谷区燕山南麓错河河畔的北埝头遗址、上宅村沟河河畔的上宅遗址;房山区拒马河河畔的镇江营遗址、丁家洼河河畔丁家洼遗址;昌平区雪山遗址,这些遗址均坐落在水源附近台地上。这些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陶器,还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石斧、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等,在雪山遗址还出土了黑陶。


尧、舜、禹时期


    距今约5千年~4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爆发了著名的“阪泉之战”。传说黄帝率熊、羆、狼、虎等为先驱,以雕、鹰、鸢等为旗帜,同炎帝进行了大规模激烈的战争,炎帝大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被称为华夏第一战。
    2004年,北京部分历史学家聚集延庆,经过研讨最终认定“阪泉之战”的地点是延庆县张山营乡的阪泉村,这里依山傍水,前为旷野,山为阪山,水称阪泉河。
    此期间,黄帝还与蚩尤进行了著名的“涿鹿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当时蚩尤来扰乱,黄帝联合其他部落与蚩尤作战,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南部的涿鹿一带击杀蚩尤,蚩尤大败。从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成为远古五帝之首,自此华夏先民跨入了文明门槛。
    传说在此期间,今北京地区称幽州。
    五帝之一、黄帝之孙的颛顼,号高阳氏,掌管祭祀天神,曾到幽陵祭祀。高阳氏之后人的鄙姓,到今通州区潞水一带活动,在通县的菜园村发现了5000多年前人类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磨制石器。
    有学者认为幽陵即为幽州,幽州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尧、舜、禹时期,相传幽州是中国九州之一,古幽州辖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也有学者认为幽州只是一个学说,不是实际使用的地名。
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奴隶制国家夏,建都于今河南登封、山西夏县等地。
    夏代,今北京及周边地区有肃慎、燕毫、孤竹、山戎等族群或方国。其中肃慎族约在河北北部,后东迁;燕毫(方国)处于今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孤竹国处于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山戎族活动在燕山南北今延庆县一带。
    今北京地区出土的夏代文化遗存主要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刀、石镰、骨器、鹿角钁等工具。在今房山区琉璃河地区还出土了鬲、簋、罐等5件陶器。
    4千年~3千年,今北京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朝传代约600年、13代、16王。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传至桀,桀暴虐荒淫,被商所灭。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2)


  ——晏蓟并立


    商族是一个原始部落,起源于黄河下游的今山东、河南一带。传说大禹治水时,帝喾之子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商,成为商族始祖,封地在今山东腾县一带,传至汤时已是第14代。汤做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之时。汤为了灭夏,任用伊尹为相,精心准备了18年,势力逐渐强大,逐渐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商王朝的属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族灭夏桀,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商建都于今山东曹县,曾多次迁移。商汤的第九代孙盘庚为商王时,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内部争斗,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而商也称殷商。盘庚使商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文明大国,时“诸侯来朝”。商王朝共历17代,31王,约500年。
    商代,今北京地区有蓟与晏2个方国(部落),是由原始部落演变发展的小国。
    蓟位于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因城内西边隅有蓟丘而得名。
    晏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
    商王朝是黄河流域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晏、蓟均系附属商王朝的北方小国。
    商甲骨文中常见有“晏来”的卜辞,说明晏与商王朝关系密切。甲骨文卜辞中有“贞,妟乎取白马氏”,应该是当时晏地产白马,晏国以优良的白马向商王朝纳贡。甲骨文中还有“妇晏”,可能是指晏国之女嫁于商者。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蓟的甲骨文。
    晏国、蓟国时期,今北京地区的农业较夏代有所发展,农业聚落增多,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当时采矿业、冶炼业及手工业发展迅速,制陶技术已相当熟练,青铜制造技术已发展到高峰阶段。
    晏国在今房山区的琉璃河董家林建立了城池,城东西长850米,城墙南部被大石河泛滥冲毁,南北长度不清。城墙为夯土筑成,主墙宽约2.6米。专家考证,该城建筑年代在商代后期,其结构与河南郑州商城相差不多,也就是说,晏国应该得到商王朝的批准,才有可能修建与当时郑州规格相同的城池。晏城是今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城池。
    晏国、蓟国在今北京地区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重要有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青铜小方鼎、弦纹鼎、饕餮纹鼎、弦纹鬲、饕餮纹爵、饕餮瓿、三羊罍、提梁盉、龟鱼纹鸟柱铜盘、卤、斝、甗等,出土的金器有金耳环、金臂钏、金发笄、金箔残片,出土的玉器有玉斧、玉璜、绿松石珠等,还出土了极为罕见的兵器——铁刃铜钺。
    该墓葬墓主人无考,但从陪葬的青铜器及兵器分析,墓主人是一位贵族,且有相当的权力,亦或是青铜器铸造的监管者。今平谷区刘家河附近应该是一处蓟国或晏国的青铜器制造遗址;或是一处地方性中心聚落遗址。
    铁刃铜钺兵器为铜制而以铁为刃,长 8.4厘米,钺长方形,具上下阑,铁刃嵌入钺身内约 1厘米。经科学鉴定,其铁刃为陨铁煅制而成,至目前为止,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铁制兵器,这表明商代人具备了锻铁技术。
    在琉璃河的刘李店出土了铜耳环、铜指环。
    虽然迄今还没有发现当时青铜制品的冶炼、铸造遗址,但这些青铜器、金器应该是就近冶炼、铸造,其铜原料取自于平谷区孔城峪至将军关一带和房山区霞云岭一带的铜矿和孔城峪一带的金矿。
    金臂钏、金发笄、铜耳环、铜指环应该是奴隶主阶层妇女佩戴的饰品。
    商代是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青铜器种类很多,纹饰精美。贵族们除把青铜器作为实用品外,还作为祭祀、朝聘、征伐、陪嫁、宴飧活动的礼器和殉葬物。
    在今北京地区存在着从70万年前的古人类到夏、商时期人类的进化、演变、发展的序列,说明了自70万年以来,人类一直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至夏、商时期,北京地区应该存在着几支远古文明的社会族群,其中2支强盛的发展演变成古晏国、古蓟国。古晏国、古蓟国的先民们及其后人就是今北京地区的土著人。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3)


  ——召公封燕


    商王朝传到纣,纣王残暴统治,国内动乱。
    此时,生活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一带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当时周是商王朝的属国,定期向商王朝纳贡。周族始祖为帝喾之子弃,其孙古公迁到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古公之子季历,季历去世后,传子姬昌为诸侯,是为周文王。
    家喻户晓的有关周文王的故事有韬晦之计“强食子羹”,有“狱中演八卦”而成千古奇书,有为灭商做积极准备,拜姜太公为军师等。
    当周文王把国都迁到今陕西丰(今陕西户县),为灭商做好最后一项准备时,没用完成灭商大业去世了。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姬发继承父志,励精图治,在治理好国家的基础上联合庸、蜀、羌、卢等部落攻打商,公元前1122年,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发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王,纣王败,自焚,商朝灭亡。
    姬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国都位于陕西镐(今陕西西安市),史称西周。
    周武王为了统治新征服的大片地区,采取了分封制,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的和人民,由他们统治,以拱卫王室。
    《左转》记载:“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独姬姓五十三人。”也有的古书记载周初封国400余,服国800余。其中姜尚(姜子牙)被封于营丘,国号齐,封周公旦于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奭于燕(今北京),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等。
    北京地区的商燕国、商蓟国在此时均被周所征服,大批的人沦为周的奴隶。
    《史记·周本纪》记载:“燕、蓟两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而得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
    燕国后来灭了蓟国,并迁都于蓟。
    西周王朝自公元前1122年建国,至周幽王公元前771年,历351年,14王。其中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时期。
    召公奭被封于燕后,自己没有就封,派长子赴燕,成为燕国国君。召公以后经过九代传至惠侯,惠侯在位时,正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时候,惠侯以后有釐侯、顷侯。
    在公元前1045年,召公之子在原古晏国故城——今琉璃河董家林建立国都,将自己国家的名字称为燕。据此,今北京建都城的历史已有3053年。
    燕国在古晏国原城墙基础上重新修筑了城池,城墙为夯土筑成,其中北城墙长800余米,东墙、西墙仅存300余米,宽约10米。
    召公奭,姬姓。周初位四公之一,公是周代官制,见于《史记》记载的有太公、周公、召公、毕公。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西周燕国时,今北京地区的经济生产主要有农业和手工业。在燕国都城——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出土了石杵、石镰,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仍然以石器为主,青铜工具已经用于农业生产。在琉璃河一带,已经发掘出西周时期大、中、小埋葬及陪葬坑、车马坑等206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玉器、兵器、漆器、装饰品、原始瓷器等手工业制品。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方鼎、圆鼎、鬲、尊、甗、簋、爵、罍、盉、盘等,其中有些青铜器具铭文,非常珍贵。出土的车辆有单辕、双辕,前有衡,后有轴的木制车,有的车上备有伞盖。出土的兵器有戈、矛、戟、镞、匕首等,有的戈、戟上有铭文。漆器有豆、罍等,十分精美。原始瓷器有尊、豆等。
    当时燕国的社会状况是奴隶制社会,奴隶没用人身自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从事农业及牧业生产,采矿、冶炼、制造石器、陶器、青铜器。奴隶主把奴隶当成牲畜一样任意虐待、甚至屠杀,奴隶主死后还要奴隶殉葬,情景十分悲惨。在琉璃河董家林发现的十几座周代殉葬墓中,有的奴隶被绑着活埋,有的是被杀死后埋葬,有的被利器击中头部而亡。在琉璃河还出土了一些车马坑,其中有的车马坑内有马14匹,车5辆,车马坑内也有殉葬的奴隶,有的奴隶尸骨十指全无,是被砍断手指后活埋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北京地区的燕国于顷侯21年进入东周时期。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4)


—— 燕侯迁都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7年为春秋时期,前476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广大领土上有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郑、吴、越等国家。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日渐衰落,诸侯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改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北京地区的燕国于顷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燕国共有顷侯、哀侯、郑侯、穆侯、宣侯、桓公、庄公、襄公、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简公、孝公20个国君。
    春秋300年间,各诸侯国不断发生激烈的变革,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齐、宋、晋、秦、楚等大国逐渐强大,争霸中原,吴、越争霸东南地区。各诸侯国的势力此长彼落,相互攻伐,一些小国在激烈的战争中被吞并,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记载。仅鲁国的《春秋》就记载了各种军事活动480余次,在不断的征伐过程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地处北方的燕国,在这时期势力较弱,20代燕侯均政绩一般,作用也不突出,虽然历代燕侯与各诸侯国有交往,但不被中原列强所重视。
    当时,燕国东边有孤竹、东北有肃慎、北边有山戎。
    孤竹活动在今河边卢龙一带。据历史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孤竹国依然存在,至战国后期史籍中不见其名。
    肃慎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较大的民族,活动在燕国东北地区。隋唐时称靺鞨,金代称女真,明清时称满族。
    山戎族活动在燕国北边,以游牧生活为主,在春秋时期较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说明山戎不是一个单一的族,而有很多支系,历史文献有“山戎越燕伐齐”、“伐郑”、“狄人攻卫”等记载。山戎族的势力发展,对燕国构成很大的威胁,经常对燕国进行侵扰,掠夺财物人口。
    1985年在延庆县境内发掘山戎墓葬400余座,测定墓葬中的骸骨最长年龄不超过50岁,还有一些是12岁以下儿童的墓葬,说明当时山戎人生活环境相当艰苦,甚至生命也得不到保障。
    山戎墓葬多有殉牲,大多殉犬,也有殉牛、殉羊、殉马。
    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金器、青铜器。青铜器有兵器、生活器皿、装饰品、车马具等,其中很多器物的器形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色,说明当时的燕国是北方各民族集结与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而燕国都城蓟城是当时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春秋时期,燕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弱到不能抵挡山戎的侵扰。约在公元前693年~前692年,迫于山戎威胁,燕桓侯自蓟城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雄县)。桓侯去世,庄公继位,仍以临易为都。约在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侵燕,《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
    燕国自临易迁都回蓟城,可能是在燕庄公以后。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5)


  ——昭王兴燕


    春秋时期,在攻伐不休的战争中,各诸侯国把精力集中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上,在激烈的角逐中,他们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相互联合又相互攻伐,为了较量和扩大势力,一些诸侯国不断改革图强。
    在此期间,一些诸侯国里知识分子云集,他们思想活跃,各显其能,善于出谋划策,逐渐成为卿大夫并走上政治舞台,频繁的战争造就了一批军事家,以致至战国时期形成名人辈出、“政自大夫出”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后期,位于今山西西南的晋国被6卿大夫掌握,形成6卿专政,6卿不断争斗,剩4卿,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卿灭知氏,瓜分晋。于公元前403年,3卿正式得到周天子承认而立为诸侯,并各自建立了国都。
    至此,韩、赵、魏、秦、楚、齐、燕7雄并列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7雄并列时期,一些小国也同时存在:
    齐国南有鲁国;魏国东有卫国、宋国;韩国东有郑国;楚国东北有蔡国、东南有越国;燕国东有朝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燕国、赵国之间有中山国;韩国、魏国之间有周;秦国西南有巴、蜀。
    以司马迁“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为依据,周元王即公元前476年,自这年起,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二字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专称,来源于刘向的《战国策》。但战国一词则产生于7雄征战不休的年代,其中《燕策》记载苏代与燕王谈话:“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赵策》中记载“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司马迁《史记》记载“魏用李俚,尽地力,为疆国,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战国时期各国分布形势如下:
    韩国占有今山西省东南部、河南省中部和西部,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占有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内蒙南部等地区,都晋阳——今山西太太原,后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国占有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陕西省及河北的部分地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国占有今陕西省中部、甘肃东南部以及四川、青海、宁夏部分地区,都雍——今陕西凤翔南,于秦孝公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楚国在当时7雄中土地最广,占有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其势力曾经达到四川、贵州、云南、陕南、山东南部及两广等部分地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迁都于郢——今湖北荆州,又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阴,又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齐国占有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与河北省的东南部分地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临淄。
    燕国占有今河北省的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吉林的部分地区,都蓟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至宣武门一带)。燕国东与朝鲜为邻,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相交,北与戎狄杂处。
    战国时期,周天子延续称王。各诸侯国中楚国在公元前740年就称王,为楚武王,至战国延续称王。
    战国时期称王最早的诸侯国是魏国,于公元前369年称王,为魏惠王。其次是田齐,于公元前356年称王,为威王。以下依次称王的诸侯为秦、韩、燕、赵,分别是前337年的秦惠文王、前332年的韩宣惠王、前332年的燕易王、前325年的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燕国国君有成公、闵公、简公、桓公、文公、易王、燕王哙、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燕王喜。
    燕易王称王后,燕国虽然有了同强国同等的政治地位,但由于燕国的文化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很深,综合实力与强国差距很大,仍然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
    《战国策》记载燕王与张仪谈话:“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著作《吴子》记载“燕性慤,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陈守而不走。”还有历史文献记载燕地“其俗愚悍少虑,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均反映出燕地民众具有朴实、勇敢、具有善于帮助他人慷慨侠义之民风,但缺少智慧和谋略,在剧烈的竞争中守陈规而不发达。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外交往来、统军作战上无处不闪烁着当时人们智慧的光芒,战国250多年历史,堪称是一部谋略的创造史、一部谋略的实践史。
    地处北京地区的燕国,在整个战国期间,也发生了一系列大事。战国初年,毗邻的齐国较强盛,常常与燕国发生矛盾和冲突。公元前380年齐国攻燕,取燕国桑丘(今河北省徐水东南),此时韩、赵、魏3国共同救燕,击败齐军。前324年齐国趁燕文公丧事时攻燕,夺得燕10城。
    公元前318年,燕国参加了楚国组织的合纵攻秦的战争,与韩国、赵国、魏国、楚国联合攻打秦国,结果联军失败。
    公元前316年,正当各国之间激烈斗争时,第二代燕王哙听信谗言,让出国君之位给国相子之,自己为臣。后太子平领兵版乱,引起燕国内乱。齐国乘机攻燕,占领了燕国国都,杀燕王哙、子之,又肆意杀燕王室族人。中山国也乘机夺取燕国数十座城。齐国占领燕国达3年,燕国几乎因此灭亡。
    此时,燕国军民纷纷奋起反抗齐军,各诸侯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方面谴责齐,一方面组织力量伐齐救燕,公元前312年齐国、中山国被迫撤出燕国。
    当时,燕王哙的庶子职流亡在韩国。赵武灵王立公子职,并派人送职入燕,立为王,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大规模修建燕下都,修建燕长城,燕国逐渐强盛起来。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6)
                                       
                                         ——燕国鼎盛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以师礼招待郭隗,郭隗对燕昭王说:“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
    昭王按照郭隗“千金买马骨”的启示,于北京市今石景山区的衙门口村修筑碣石宫,招贤纳士,这就是历史传说的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的故事。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还“对欲破齐者的天下之士尽养之”。
    届时,苏秦、乐毅、邹衍、剧辛等许多贤士纷纷投燕,其中乐毅来自魏国,邹衍来自齐国,剧辛来自赵国,苏秦自东周来。邹衍来燕国游说时,昭王用衣袖裹扫把为其扫路迎接。
    乐毅是战国中期中山国(今河北平山)人,为魏国大将乐羊的后代。乐毅自幼好习兵法,谋勇兼备,先仕赵国。赵国沙丘之乱时,投奔魏国,后受魏昭王派遣,出使燕国,感燕昭王厚待,留于燕,帮助燕昭王治理燕国20余年。
    苏秦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国疲于对外战争消耗国力,使燕国得以复仇。苏秦后来得到齐湣王信任,任命为相。乐毅联合5国兵力攻齐后,苏秦遭到暗杀身受重伤,自知不久人世,为报暗杀之仇,苏秦请求车裂之刑,使仇人暴露。出土的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苏秦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苏秦被称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著有《苏子》十三篇,今无存。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大将军,燕、秦、赵、韩、魏5国联合攻齐,乐毅统帅5国之兵与齐军战于济南,齐军败。当时“诸侯皆罢兵”,唯乐毅乘胜长驱直入,占领齐国国都临淄,兵分几路攻下齐国70余城。乐毅伐齐之战在战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历史上把他与管仲并称为“管乐”。
    乐毅率军在临淄尽掠齐国珍宝器物归燕。昭王奖赏军队,封乐毅昌国君。昭王在今石景山一带修筑宁台,置放乐毅齐国的斋祭之器;建元英宫,置放齐国的珍宝器物;建历室宫,置放齐国的青铜鼎;足见乐毅所掠夺的器物之多。
    春秋末年,燕国在北京市今房山区窦店村西,修建军事重镇——燕中都城,中都城为土城,两层城垣,外城为堆土,内城为夯筑,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800米。
    燕昭王时期,于今河北省易县南修建军事重镇——燕下都城,燕下都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城中间有纵贯南北的成垣,将城分为东西二城。城址中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民宅区,还分布有墓葬、河流古道,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制生产农具、铁制武器、青铜器、铜制兵器、陶器,还有货币等战国时期文物。
    为防御齐、赵、山戎,燕昭王下令修筑了北长城、南长城。燕国北长城西起今北京西北的怀来县一带,东至辽宁省的辽阳,并沿长城设置了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南长城位于今河北省易水流域,成为燕国与中山国的分界。至此,燕国达到鼎盛时期。
    燕昭王将毕生精力放在伐齐、复仇雪耻上,政治眼光狭隘,没有更远大的目标,致使自昭王后,燕国再也没有有为的国君,并很快衰落。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不统一,各种矛盾复杂多变,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国加强政治理论和文化建设,百家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各流派从本集团利益出发,对社会所有事物做出解释,提出主张。而当时争鸣的“百家”无一产生在燕国,说明燕国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落后。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其子燕惠王继位。
    惠王气度狭小,又因乐毅不和,齐国大将田单乘机派人到燕国施反间计,惠王不辩真伪,听信谣言,立即要乐毅返燕,派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深知惠王,弃燕返赵,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后乐毅于赵国去世。燕人为乐毅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望楚村)建立了墓葬,村名原称望诸村,后谐音改为望楚村。乐毅墓为一个巨大土冢,相传是燕国中都的民众为纪念乐毅,每人以手捧土为其建墓。
    田单受命于齐国危难时,为保卫齐国,他采取了鼓舞士气,壮大力量,施用一系列计策瓦解、消弱燕国力量。
    当燕惠王撤换乐毅后,田单认为反攻的条件已经生熟。于是他调集1000余头牛,牛身披红彩布,牛头绑锋利的刀刃,牛尾绑油脂苇束,创造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火牛阵”。燕国军队大败,骑劫也被齐军杀死。田单乘胜追击,夺回所失70余城。燕国自此衰落。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7)
                     
                     —— 燕国衰落
    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是当时北方的诸侯大国,国境以今北京地区为中心,包括河北省北部,山东省东北部以及辽宁省广大地区。
    当时燕国冶铁很发达,今北京地区已经广泛使用铁器,考古发现燕国41处铁器遗址,在今易县东南的燕下都和今河北省兴隆发现铁器最多,代表了战国时期铁器的生产水平。
    兴隆出土的铁器有锄、镰、斧、凿、钁的铁铸范,附近还发现了古铁矿矿井;易县出土的铁器有农具、兵器、刑具、杂品等420多件,其中兵器有矛、戟、剑、镞、匕首、刀、甲胄、铠甲等,还出土了铜铁合铸的铜弩机,在当时这是一种新型兵器。刑具有颈锁和脚镣,专家判断当时采矿、冶铁、制造铁器的人中有俘虏或服刑者。
    在燕下都发现了一处人骨墓葬,人骨断首离肢,互相迭压,分析与战争屠杀或冶铁的俘虏有关。
    燕国的经济生产主要有农业、畜牧业、蚕桑业、手工业、商业。
    苏秦曰:“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
    燕国的农作物主要有黍(黄米)、稷(谷子)、稻,粮食产量丰富。在今北京地区,发现了很多战国时期的陶井,井中砌有一圈一圈套叠起来的陶圈,这些井即是饮用井,也浇灌农田。其中,燕国南部都亢地区(今河北涿州市东、高碑店、固安等市县)是最富庶的农业区,土壤肥沃,水泽丰富,当时已种植水稻。秦国对这片土地早已垂涎。
    畜牧业主要是养马。蚕桑业见于《史记·货殖列传》,“燕,代田畜而事桑”,可见燕国的蚕丝业甚至可代替耕田及畜牧。
    手工业主要有铁器,青铜器、金银器,出土的青铜器有鼎、豆、敦、勺、戈、镞、剑、削刀、钫、钉、灯、壶、钱币、缶、带钩等;出土的金银器主要有金发叉、错金铜扣等。
    燕国通行的钱币是刀币,称为“明刀币”,在燕下都出土“明刀币”33000多枚,在今呼家楼出土一捆一捆的战国“明刀币”,共2767枚,在今房山区霞云岭山区出土“明刀币”400余枚。货币与商业密切相关,说明当时燕国的流通业很发达。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燕亦渤、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稀,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司马迁又一次记述了燕国人迅猛凶悍而不思考问题的特征及记录了燕国丰饶的物产。
    渔业、盐业生产主要在渤海沿海,在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大石河等河流沿岸,也有渔业生产。枣的分布很普遍,以今密云产小枣最佳。据《史记》“燕秦千树栗”的记载,当时燕国境内,即今天的房山区、昌平区、密云等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栗园了。
    战国时期的燕国歌舞很著名,传说今天的秧歌就出自燕国,名“燕歌”,后谐音称秧歌。高渐离就是燕国著名的音乐家,善击筑,文献载:“筑,古乐,有弦,击之不鼓”;“筑,状思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高渐离与荆轲为挚友,《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是卫国人,其祖先是齐国人,后迁于卫。荆轲自幼喜弄剑、读书。游历各地,先后至赵、燕,在燕国与高渐离、田光交往深厚。
    荆轲是一个任性放达,远离豪门权贵,浪迹江湖,云游四方的侠客。侠客是战国时期的社会角色,“好士任侠”是战国时期普遍的社会风气,侠客以豪情大义,为国驱厄解困,为人排急解难而显名天下。
    唐代诗人钱起的《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首次提出了“燕赵多悲壮慷慨之士”。
    燕王惠在位7年,去世后武成王继位,武成王在位14年,去世后燕孝王继位,孝王在位3年。公元前255年,燕孝王死,燕王喜继位。燕王喜与邻国的赵国不断发生战争,但用兵屡败,燕国更加衰落。
    公元前246年,秦国庄襄王去世,秦王政继位,即秦始皇。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8)
                          ——燕国灭亡
    公元前473年,楚国灭越国;
     公元前447年,楚国灭蔡国;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
    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中山国;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
    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东周;
    公元前254年,魏国灭卫国。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国灭韩国;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国灭魏国;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国灭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国灭赵国、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之后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秦王政趁此机会,派大将王剪领兵进攻赵国,于公元前228年,秦军长驱直入攻入赵国首都邯郸,赵王被迫投降。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省蔚县)自立为代王。
    秦国占领邯郸后,秦军兵临燕国南部边境,燕国举国惊恐。曾经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国太子丹此时逃回燕国,他极力设法抗秦,太傅鞠武建议联合周围的晋、齐、楚及匈奴的力量抵抗秦国,太子丹认为此法解决不了燕国迫在眉睫的危险,他想用暗杀秦王以救燕。
    于是鞠武举荐田光,田光举荐荆轲,荆轲慨然应允。为保国家机密,田光在荆轲面前自刎身亡。
    太子丹以奇珍异宝、金钱、美女、美酒、歌舞等竭尽全力款待荆轲。
    为取得秦王信任,荆轲要准备几件贵重的礼物。此时秦国亡将樊於期逃投奔太子丹。秦国正在悬赏千金、邑万户取樊於期之头颅。荆轲建议杀樊於期,太子丹不肯,荆轲便亲自见樊於期说明,樊於期当即自杀,为燕国献出自己的头颅。
    为了满足秦王的贪婪,荆轲带上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地图;为了保证暗杀成功,荆轲以百金搜求到赵人徐夫人匕首,又使人以毒药液焠之,以试人,只要见一点血丝,“人无不立死者”。
    这些准备好以后,荆轲在等待一个同行的人,并为他准备好行装,因其居远还未到。太子丹疑其改悔,荆轲怒,“叱太子曰……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说过之后,荆轲“请辞决矣,遂发。”
    公元前227年深秋,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地图卷中藏着匕首,和勇士秦舞阳一同前往。
    临行之时,太子丹与众人白衣白冠在燕下都送荆轲至易水岸,荆轲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荆轲登车而去,众人皆垂泪。
    荆轲当时“就车而去”,从河北省的易水岸边出发,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翻山越岭向咸阳进发,其路程近2000里路,预计至少要走1月余。
    荆轲一行至秦后,以“千金之资币物厚谴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对秦王说:燕王惧怕大王之威,愿举国为内臣,今函封樊於期人头和燕国都亢之地图来献。
    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人头函,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秦王谓荆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荆轲当场身亡。
    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为了刺杀秦王,田光、樊於期、荆轲、秦舞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段家喻户晓的的历史故事,荆轲不但留下了千古悲歌,还创造了“图穷匕见”的失败。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是注定的:1.太子丹打乱了荆轲的安排,在其催促下荆轲仓促动身。2.燕国集团缺少洞察与谋略,对于难以预测强暴的秦国没有充分准备。3.荆轲是剑客,所带的的武器——匕首不适合。4.季节不适宜,时值冬季,所以仅割断了秦王的衣袖。5.也有人认为是太子丹以奇珍异宝,美女、车骑和奢侈的生活软化了荆轲的斗志。就连荆轲自己也知道这是一次赴死的任务。
    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已相当的强大,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有关专家认为“无论荆轲成功与否,燕国都免不了被秦国灭亡的结局。秦统一六国已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历史洪流”。
    但,如果荆轲刺杀秦王成功,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就会放慢,甚至中途夭折,六国贵族会卷土重来,那么,历史就要重写了。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中惟一的失败者,但因其刺杀秦王政治背景重大,事件关键,更由于人们敬佩荆轲的侠情义胆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坚强,荆轲虽败,名垂千古。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怒,更加速了对燕国的进攻,燕军节节败退。公元前226年10月,秦军占领了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逃往辽东,秦王派大将李信追击,燕王焦急。
    此时,赵国公子代王嘉遣书于燕王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燕王听信了嘉的建议,派人杀太子丹,欲献秦。
    但秦军并未因此停止进攻燕国,“秦复进兵攻之”,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秦军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封建统一的国家,秦王政称始皇帝。从此,今北京地区纳入秦王朝统辖。 
谁有2006年1月3日或4日、5日从南昌到北京的卧铺票(用过的)? 2006年1月22日到1月28日北京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 2006中国北京国际轴承工业技术展览会(2006年8月30日-9月1日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北京建筑钢材市场2006年7月1日价格 话说元宵(字一) 2006年3月1日北京国旗升旗时间是多少啊?请指教 2006年3月1日北京国旗升旗准确实际是多少啊?请指教. 2006年3月1日北京国旗升旗时间是多少?请指教 2001年( )月( )日北京申奥成功 99年3月26日在北京存入中国银行1万元,没说转存的事,到08年3月26日,利息是多少? 2006年2月5日 1月29日 1月22日天气预报(武汉,北京,广州,哈尔滨,上海,拉萨) 全球3月1日和3月2日的范围各占一半的时候,北京的时间 我是1988年3月1日(阳历)出生,我女友是1989年11月29日出生。 3月15日。5月12日。12月1日。12月3日各是什么世界日? 06年1月1日到06年3月20日国内时事 2006年1月7日和8日北京哪有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啊? 福彩3D2006年 1月1日 到7月29日的开奖信息 2005年11月3日至2006年7月1日 一共几天 谁知道1990年3月14日,5月1日都发生了什么??? 新加坡地区2005年3月1日至4月18日遇沙尘暴次数 1982年1月17日(农历12月23日)子时,女,今年怎么样? 帮忙算算阴历1987年3月21日生辰八字(阳历4月18日) 一架飞机于2003年3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后,日期应该 一架飞机于2003年3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后,日期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