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清欢 电视剧:[转载]农场养老模式(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07:06
原文地址:农场养老模式(转载)作者:原生态农场
本文内容转自搜地犬,将原博主的三篇博文编在一起,在此,非常感谢博主搜地犬带给朋友们的分享。
养老作为农场的功能之一,需要不断完善农场的养老理念,希望关注这方面的朋友留下宝贵意见。为此,在原生态农场中开辟了“农场养老”分类,供大家分享!
城里人下乡养老的N种模式(之一)作者:搜地犬
从多方面的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养老的最佳方式是归乡养老。
城乡之间紧密的人际关系链:我国城市化加速是在10多年之内的事情,而且我国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城乡之间的人际网络比较紧密。在这一国情下讨论养老方式,是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
华人家族文化特点:我国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上述人际网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非常紧密的。
所谓归乡养老,就是返回乡下居住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
从养老周期来看,有季节性归乡养老,有阶段性归乡养老,也有全天候归乡养老。
从养老缴费方式来看,有租房养老,有筑屋养老,有进院养老。
从居劳结构来看,有劳逸结合的养老,有以劳代金的养老,也有纯消费型养老。
农老大网(www.1818long.com)的研究人员总结出归乡养老模式有别于其他养老模式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就是“两低一优”:
第一,生活成本低。
第二,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居住环境优美。
需求就是市场机会,中国庞大的养老需求也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目前,下乡养老正在变成一条创富产业链。
A模式:半劳半养式
B案例:武汉农场主招城里人打工养老
2010年10月19日《武汉晚报》记者齐翔报道:武汉农场主招城里人,千名老人希望下乡养老。
每天摘摘菜、喂喂鸡,就可以在乡下免费养老,还可拿工资。武汉晚报报道此事后一周内,近千名中老年人打来电话,纷纷要求“下乡养老”。
原来,硚口居民尹正丰在黄陂区泡桐镇建了座农场,今年初扩建时迟迟招不到工。几位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告诉他,农民进城打工,月入2000元不算难,农业企业开不出这个价。再说,农民工好不容易洗脚进城,谁还愿意回去种田呢?
正犯难的时候,他的3位老邻居主动请缨:翻地挖沟的重活做不了,下种摘菜、养鸡喂猪还能应付。工钱好说,管吃管住就行。邻居老张称,他年轻时下过乡,对农业有感情,农村空气好,务农可以锻炼筋骨,就当养老吧!
最近,尹正丰又到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不要农民,只要城里的,不要年轻的,偏要中老年夫妇。他认为,中老年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除体力稍弱之外,务农效率不比壮劳力差。此事报道后,引起近千位中老年人的兴趣,记者的手机一度被“打爆”。
城里老人为何抢着下乡?
记者齐翔采访了其中数十位老人,他们应聘的理由,大概分为休闲型、怀旧型和充实型等几类。他们表示,自己身体很好,与其在城里呆着无所事事,不如下乡劳动。农村空气新鲜,适当的劳动可锻炼身体,还可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有成就感。
19日早上七点半,汉口古田二路居民俞发胜第一个给本报打来电话。俞爹爹夫妇退休两年了,老两口不唱歌、不跳舞、不打牌,也不用带孙子。退休以后,除了忙乎一日三餐,就是乘车到公园散步,实在太无聊了。
去年清明节,两人回乡下老家扫墓,被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迷住了,清新的空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两人兴致勃勃扛起锄头,到亲戚家的菜地里折腾一天。大汗淋漓之后,吃起农家饭来格外香甜。那两天,平时头疼的失眠,也奇迹般的消失了,一觉睡到大天亮。
在近千位打来电话的老人中,像俞发胜这样呆在城里就郁闷、到乡下就“来神”的老人,占了近一半。
在诸多报名者中,年纪最大的,要数青山居民徐福银,今年73岁。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看起来也就六十出头。徐福银曾在国企当车工,退休后多次被企业聘用当技术顾问,直到5年前才真正退休。
他骄傲地说,自打十来岁就开始务农:放过牛、喂过猪、插过秧、割过谷。别看当车工五十年,平时还喜欢种花养鱼,什么农活都拿得下来。退了休,看到别人成天忙忙碌碌,自己就浑身痒痒,坐立不安。
像徐爹爹这样不服老的报名者很多。他们下乡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不满足现有的唱歌、跳舞、打麻将的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找不到事做,开始有些厌倦。到乡下边生产边养老,何乐而不为呢?
硚口居民佟雪梅和老伴每月退休金9000多元,生活却并不快乐。她直言不讳地说,退休就意味不再为社会创造财富了,生命也在倒计时了。成天在城市里呆着,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异于等死。
武昌徐东居民黎敏,现年56岁,和老伴都曾下过乡,还因此相识结婚。两人都希望能重回农村,体味年轻时在农村同吃同劳动的知青生活。虽然那时条件艰苦,但是那里曾经留下美好的青春年华,曾有过甜蜜的爱情。
C评论:
城里老人到乡下边生产边养老可不可行?武汉晚报记者齐翔为此采访了有关当事人和当地这员。
武汉市社会福利事业促进会会长马黎西认为,只要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值得提倡。下乡养老是养老事业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其具体操作模式值得探讨。
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武汉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21.9万人,其中2.6万人在政府和社会兴办的福利机构养老,其他老人多属居家养老,包括候鸟式养老、在社区兴建的托老机构养老,以及老人们感兴趣的下乡休闲式养老。
在尹正丰农场里工作的张爹爹,给下乡养老算了一笔账:他和老伴在城里生活,不算添置家当衣物,一个月吃用花销最少1000元,到农场工作,这笔钱就省了,两人每月收入上千,把城里房屋出租1000多元,综合“进账”近3000元。
马黎西则给社会算了一笔账:城市老人下乡养老,可以腾出食品供应、住房、公交等大量城市资源,为城市减负。现在,很多农村的壮劳力都到城里打工,土地荒芜,老人利用这些闲置的土地,生产的产品还可以供应到城市,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不过,他提醒说,目前,农村的医疗条件和城市的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年龄偏大,身体欠佳,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不提倡去乡下养老。提供下乡养老的机构,应保证基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
苑广阔认为,“下乡养老”作为一个养老新概念,理论上它是具有很多优势的。首先,城里人下乡养老,生活成本将大为降低;其次,乡下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日子恬淡、生活节奏舒缓,利于老年人起居生活和修身养性。
但是,理论上讲虽然不错,真的做起来,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乡下医疗条件往往比不得城市里,而多数老年人身体都有或多或少的疾患。而且,按照目前国家的有关规定,城市居民不能在乡下获得宅基地建房子,他们势必要租当地农民的房子居住。而农村的房子,和城市的楼房往往不一样,老人可能存在住不惯的问题,而且,如果房主要收回房子,对老人也是一个大麻烦。
但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在具体的操作模式上,还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一些社会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也可以在“下乡养老”问题上有所作为。一是很多老年人有下乡养老的需要;二是乡下土地成本低、物价便宜,由社会养老机构在乡下修建养老场所、医疗诊所等,也具有比较诱人的市场前景。
A模式:租地种田式
B案例:郑州的张金鼎租地买健康
郑州74岁的张金鼎老人在郊区租了块地,每天奔波几十公里去种菜种花,经常在傍晚扛着十几斤重的蔬菜回市区,免费送给邻居,且乐此不疲。老人活得很滋润,他说:“这是掏钱买健康。”
城市老人健康秘诀在郊区
每天7时,家住郑州市的张金鼎都准时向128路公交站走去。他面色红润,走起路来不喘不停,从外貌很难看出来他已74岁。张金鼎说,他原来从事出口贸易工作,和他一起退休的有十五六人,现在活着的只剩3个了,“我的健康秘诀在须水镇西岗村”。
下了128路再转34路,下车后一路南行再向东,又转几个小弯,就到了一个大院子前。院子里有两间低矮的平房,有200多平方米的花棚和一小片菜地,这片地就是张金鼎的“至爱”。4年来,他和老伴每天奔波几十公里,就在这片土地上度过。
每年2000元租地种了菜送人
地里有个木架围成的长2米多、宽1米多、高约0.8米的框框,里面堆满了黄色的土和黑乎乎的东西,张金鼎说,这是他用土和猪粪培育的肥土,专门种花种菜。
在院子的北部,是个长17米、宽7米的大棚。掀帘子进棚,里面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排排的木架上、地面上,放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这花叫钱串儿,那边是榆月梅,还有仙人掌……总共有1万多盆花吧!”
4年前,张金鼎放下城市生活找到这里,每年花2000元从农民手中租下这块地。冬季主要在大棚养花儿,夏季主要种菜。“我种的菜可多了,豆角、南瓜、黄瓜、丝瓜啥都有。种出来咋吃成了问题,我和老伴儿白天在这里,晚上回家,我俩根本吃不了。没办法,我们晚上回家时,就把大堆的菜扛回市区送人。有一次我给常坐的那辆公交车的司机小刘掐了一把新鲜的香椿苗,他可喜欢了。”
我现在过得“多得”
有人很纳闷:张金鼎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还有两套房子出租,在市区有吃有喝多舒服,为啥跑到这里掏钱买罪受?张金鼎听了笑呵呵地说:“我这叫花钱买健康,这日子过得‘多得’(多舒服)。”张金鼎说,来这里后每次检查身体,老年人常患的高血压、心脏病等和他完全绝缘。“每天侍弄着花草和蔬菜,呼吸着新鲜的氧气,听着收音机,别提过得多滋润了。”
C评价
这种养老模式或许更适合农场来经营。武汉晚报记者齐翔在报道下乡养老新闻时,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改进型的下乡打工养老模式。
据说,这么多老人报名到农场应聘,一度让尹正丰欣喜不已。但一位劳动部门官员的提醒,令他一下子冷静下来:这么多老年人到农场,有个三病两痛、磕磕碰碰,谁负责?
给他帮忙的3位老邻居身体棒,做事勤快,还主动替农场打算,替尹正丰省了不少心。可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签订协议。万一老人有个磕磕碰碰,他负不起这个责,双方容易发生纠纷。
其实,老人们只想体验田园乐趣,农场只是想请他们帮忙种菜。双方各取所需又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是采用“不完全承包”,即农场把房屋和土地租给老人,并使用机械承担翻地、挖沟等重活;除了自留地外,老人种植的产品由农场回收,并接受农场的技术指导。
这些天,打电话的老年人太多,尹正丰接不过来,特意委托本报向大家致歉。他告诉记者,为解决老人的居住问题,已租下农场旁一所废弃小学校,正请专人设计,打算把教室改造成可居住的房间,每间都配上了卫生间。
学校边,就是村里的医务室,可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城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会觉得孤单。
模式三:乡居会所式
案例:上海联众会所
2007年39健康网曾经报道过上海市的一种异地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乡居会所长租休闲养生”的模式,简称“乡居会所式”。
社会老龄化使“休闲阶层”成员越来越多,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陪伴子女身旁看孩子的传统生活,更多的人选择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走出去,到风景美丽、空气清新的乡村休闲养生。
休闲大致有两类,一类叫做积极休闲,一类叫做消极休闲。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等。消极休闲,即睡懒觉、打麻将等。休闲养生是一种积极的休闲,主动走出去度假、旅游,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享受休闲时光。
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谁能首先提供适合的产品,谁就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成熟的产品是休闲养生的前提。2005年城仙居就在上海推出休闲养生品牌“城仙居”,为那些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上海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模式。它提倡到风景雅致的乡村去休闲养生,让生活丰富起来。
联众模式作为一个最早提出乡村养生概念的模式,选择上海作为休闲养生的第一站也是情理之中的。
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有这样五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养老院养老、异地养老(主要是乡村休闲养生),其中联众公司提出的乡村休闲养老主要是针对那些精力充沛,有一定经济能力,具有休闲文化精神的人。
乡村休闲养生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几种方式的养老生活方式,首先它选择的地点不是城市,而是高质量休闲环境的乡村,这也正符合了很多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健康需求,其次,其养生支出相对较低。
评价
乡村养生最大优势是价格实惠。城市中的老人选择乡村养老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拥挤的空间、不良的空气、高昂的养老支出等。在上海,一个敬老院的床位每月价格在800元到2000元左右,就是这样,在庞大的养老市场中还是一床难求,高昂的养老支出让很多老年人望而却步。
在联众提出的新休闲养生模式中,大多数会员都选择一次支付六七万元,指定一套城仙居作为相对固定的养生之所,可以享受30年的乡村养生生活。这样算来每月只要160多元钱。另外,如果你不住还可以委托公司代为经营,获得额外收益。
就生活成本来说,会员居住养生的环境,都是在山清水秀的乡村或是旅游名胜区里。那里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以两位老人为例,在城市的月生活支出在2000—3000元左右,而在城仙居基本生活支出大概在1000—1500元之间。
但是,乡村毕竟还有其不足的地方,比如医疗保障问题。据了解在城仙居里只能保证基本医疗,相对于城市里的大医院条件不足。而且目前上海市的医保在城仙居(除上海市以外的长三角地区)还不能使用。好在长三角地区医保一体化已经列入长三角地区政府议程中,到乡村休闲养生的最后障碍也将被突破。
联众模式的产品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内涵和体系,适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天目山片区为例,联众在天目山共有集中项目4个(包括大有桂谷、浮玉山庄、九思湖畔、西坑云海),其中各项目以位于天目山景区内的浮玉山庄为功能中心,其他三个项目均位于浮玉山庄2公里范围内。
作为功能中心的浮玉山庄有相对完备的生活、休闲配套,主要有管理服务中心、特色餐厅、生活小超市、棋牌室、书吧、推拿室、医疗室维修心中心等,不仅能够为会员的乡村生活提供生活和休闲方面的服务,还能为会员举办各种休闲活动,满足了会员特殊的生活休闲需求,让会员不至于感到孤单寂寞。
其他三个项目也有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活配套,使浮玉山庄成为天目山区域内10分钟休闲功能中心,并以浮玉山庄为中心形成一个管理网络,所有项目的管理数据都将汇聚在浮玉山庄。这样的片区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各个项目的规模、功能、管理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为进一步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的片区还有莫干山区域,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千岛湖区域,明年计划在全国建立20个同等规模的联众模式片区。
休闲养生还是一个家庭性的产品。从休闲的地点来说,风景秀丽的乡村不仅对老年人有吸引力,那里也是很多年轻人的休闲目的地,尤其是小孩子更是愿意到乡村里去看看那些书上说的鸟儿、树木……从房间设置来看,有两室一厅、厨房、卫生间,可以供全家人在此休闲度假,共享天伦之乐。
正是因为城仙居是一个家庭性休闲产品,所以您在选择城仙居时最好选择能与家人共享的方式,甚至让家里的小狗狗都有休闲之地。
乡村休闲养生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为城市老龄化问题提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老人不再为市区的一张床而烦恼,还能享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乡村风情;作为子女不用再担心父母住养老院的尴尬,放心让父母“云游四海”。
原载:农老大网www.1818long.com
(喜欢本文的朋友,请转载,不要收藏,多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并加入http://q.blog.sina.com.cn/liu_cl/中国生态农业博客圈,一起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