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栅栅床戏视频:在遗忘前补缀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51:47

在遗忘前补缀记忆


         要让更多学校有教导历史的能力,首先就必须有适当的教材,史料研究因此刻不容缓。我国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整理建国史因此不会是劳民伤财的工作,而应该趁部分开国一代还健在时,充分善用这个弥足珍贵的资源,尽快在遗忘之前补缀历史记忆。

先说句老实话,在我国前副总理、人民行动党创党主席杜进才博士上周逝世之前,我对这位建国元勋只有一星半点的认识,对他的印象主要停留在1996年1月有关他的《新报》头条新闻。

  《新报》当年错把冯京当马凉,错误报道杜进才博士因涉及一起撞车后逃跑的意外而被捕。事实是,畏罪潜逃的司机是个33岁售货员,他的英文姓名和杜博士完全相同。

  在发现错误后,《新报》马上回收报纸,并在同一天出版第二次版,在封面版公开道歉。过后,它连续两天再向杜博士道歉,而且同意向杜博士赔偿损失。

  这起事件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当年我念中二,《新报》是许多同学都会买的一份报纸,也自然成为同学们之间的谈资。不过,正当我们努力尝试翻查资料,想知道多一点有关杜博士的生平及贡献之际,却发现相关记载少得离谱。

  不论是历史或社会学课本,这些教科书除了建国总理李光耀、前副总理吴庆瑞和拉惹勒南之外,几乎对其他建国元勋只字不提。

  此外,当时的互联网没有今时今日的发达,不是像现在这样靠谷歌或维基百科,就能在弹指间轻松掌握杜博士的功绩。

  我和其他报馆同事为了这次报道而多次参阅的许多书籍,包括《李光耀回忆录》、本地学者蓝平儿及陈有利联合编撰的《李光耀的左右手》(Lee’s Lieutenants)、《海峡时报》资深评论员撰写的《白衣人——新加坡执政党背后的故事》,当时也都统统还没面市,图书馆的相关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或许正因如此,上周到杜博士灵堂吊唁的多数是头发斑白、脸上爬满岁月痕迹的年长者。除他的四名年龄介于4岁至15岁的外孙,庄严肃穆的灵堂几乎不见其他年轻人的踪影。跟我一样的许多年轻人,对杜博士及其他建国元勋的陌生,可见一斑。

  李显龙总理最近受访时,就很好地概括人们对建国史知识的贫乏:“杜博士是协助打造今日新加坡的开国领袖之一,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今天……他的逝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及时光的流逝,第一代人已逐渐离去,而我们现在正处于独立后的阶段。1965年后成长的几代国人,享受了开国元勋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成果,却对他们知道得很少,对当时他们所受到的打击,及经历的斗争、激动、失望等难忘的回忆,浑然不知。”

  其实,被遗忘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新加坡在独立后的首批10人内阁成员中,仍健在的除了大家都认识的李光耀,还包括已被年轻一代淡忘的王邦文、奥斯曼渥、杨玉麟及易润堂。吴庆瑞、拉惹勒南、林金山、杜进才及巴克则已过世。

  年轻人没经历建国初期的动荡时代,固然无法深刻领会第一代领袖在造就今日新加坡所付出的极大努力,但绝对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缘由,把历史撇得一干二净。因为唯有补缀历史记忆,认清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历史教育因此是当务之急。

  值得庆幸的是,不少学府已意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杜博士出殡的前一天,一些学校特地组队到丧居吊唁,以增进学生们对建国元勋的了解。

  其中,辅仁中学除了带领40名学生前去悼念杜博士,还在校内向学生简略介绍这名开国领袖所作的贡献,包括设计国旗及建设新加坡大学,并摆放一张向他致敬的板子,甚至还下半旗及默哀一分钟。

  该校校长张水枝透露,这么做是因为许多学生对新加坡历史及政治的了解不深。她认为,学校在国民教育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有责任介绍建国领袖为新加坡鞠躬尽瘁的事迹。

  的确,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政治及国家建设,恰恰是杜博士乐于见到的发展,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关注的一项工作。

  不过,要让更多学校有教导历史的能力,首先就必须有适当的教材,史料研究因此刻不容缓。我国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整理建国史因此不会是太过艰难的工作,而应该趁部分开国一代还健在时,充分善用这个弥足珍贵的资源,尽快在遗忘之前补缀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