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 20集:90后出书:《我不原谅》中国教育 钱江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3:00

90后出书:《我不原谅》中国教育

称现在的教育让人无法做自己 易中天为书写序力挺

  据新京报

  人大经济学院三年级学生钟道然近日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我不原谅》一书,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批评和反思。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在博客中贴出自己为该书所写的序言,称“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绝大多数网友都对易中天表示支持。
  钟道然,1990年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  钟道然称,自己1990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人大附中,喜爱艺术。自己写这本书,就是希望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钟道然说,自己准备出国学艺术,有很多亲友拿到本科文凭之后再出国,“但是我觉得,你一边批判它,一边又被它的规则所左右,是一个怪事。”

  在《我不原谅》中,钟道然首先批评了中国教育缺乏独立精神,进而对中国教育进行了行业性分析,称中国教育的实质为“人才”制造业。作者对照了中外教育,倡导学生的权利。本书的最后,他还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形成渊源进行了剖析。

  易中天在《我不原谅》的序言中称,教育应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记者看到,易中天的博文后面,网友跟帖已有近1600余条,绝大部分都对其表示支持。

  武汉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在给钟道然的信中称,“(钟道然)作为在读的大学生,能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属难得。我衷心地祝贺他成为杰出的人才。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决定于名校和名师,而是决定于自己,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自学的方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人物对话

“20年我什么也没做”

  记者:是什么触动你写这样一本书?

  钟道然:在中学,我就想过教育的问题,但那时要参加高考,没时间仔细思考。上大学半年后,我意识到,大学生活完全不是“理想的圣地”,比起中小学时的沉闷有过之而无不及。

  记者:前言里说,一个瞬间突然激发你写书的冲动?

  钟道然:大一下学期的一个下午,我逃课了,跑到广场上,突然问自己,过去20年我干了些什么?最后的答案是:什么也没干。后来开始考虑,要做些有意义的事,逐渐把心里对中国教育的真实想法写出来。

  记者:什么是你对中国教育的真实想法?

  钟道然:在某些方面,它打破人的想象力,让人没了想法,无法做自己。

“挽救我过去的时光”

  记者:你想通过这本书达到什么效果?

  钟道然:不能说要大家认同,更多的是用这种方式挽救我过去的时光。也希望年轻人,能从精神上觉醒,意识到应遵从内心来生活,而不是受制于学校、社会的标准。只要引起关注、思考、讨论就可以了。

  记者:目前外界对你的书有什么反馈?

  钟道然:同学看了有称赞的,学校两位老师也给出鼓励和建议,我也上网去看一些评论,大多还是支持的。

  记者:有人会质疑,一位大三学生,还没完整体验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开始动笔批判,不太客观。

  钟道然:如果是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我觉得并不需花时间体验,人人都知道,我只是说出来而已。

  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你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以这样的身份写批判的书是不是有些讽刺?

  钟道然:这好比所有学生都被扔进了牢房,只不过别人那儿都是铁栏杆,我这儿是金子做的,我应该感谢吗?

  记者:应该有人跟你反馈说这本书言辞激烈吧?

  钟道然:出版社说过,同学也说,书的风格跟我本人有很大反差。现实中我比较温和平静,书里的情绪激烈些,这也是我不同的一面而已。

  记者:在读者看来,书中很多是情绪化的表达。在写书前,你有过系统的阅读和思考吗?

  钟道然:写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资料,关于国外教育制度的书,能找到的几乎看全了,我也一直关注数据库里教育制度方面最新论文,读过的至少有上千篇。

“我算是个奇怪的人”

  记者:你在学校通常是什么角色?

  钟道然:从小到大,我成绩还不错,当过班干部,作文经常是范文,算是“好孩子”吧。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应该算是一个奇怪的人吧。

  记者:哪些事让你显得怪异?

  钟道然:比如初中时曾带领全班同学反抗班长的“暴行”,让他退位;高中时因老师让迟到的同学罚站,我觉得不满,给校长写信。

  记者:你会有一些计划吗?打算做些什么?

  钟道然:我更愿意走着看看,按照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书摘●首先,教育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让人成为他应当成为的人。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然后帮他朝那个方向前进。其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它的功能是把人脑独特的价值引导出来。最后,老师和家长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和自由。

  ——摘自《我不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