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吉他gs800: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59:39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上)

(2010-04-29 18:16:32) 转载标签:

人文地理

北京胡同

宣南风物

迎新街

地藏庵

分类: 燕市残月

迎新街,旧称阎王庙街或延旺庙街,北京南城一条即将消失的古老胡同。迎新街地藏庵(以下简称地藏庵),位于胡同中部西侧,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之后,不久也要化为乌有。尽管历史上地藏庵名不见经传,但由于至今临街的平门上仍然保留着一块写有“古刹地藏禅林”的石匾,从而使它格外引人注目,加之近年来宣南大规模的拆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座小庙更是屡见于有关宣南题材的照片和文字之中,因此大家对它应并不陌生。探寻这样一座小庙的历史,显而易见没有太大的价值,估计也不会引起读者更多的兴趣,但我仍然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去做,实在是缘于对这片胡同的依依惜别之情。谨以本文作为旧巷和古刹的纪念。

 

走进迎新街57号院,会发现相对于北京胡同里的其他大杂院,这里的私搭乱建似乎有所节制,在院内环视一周,仍可以比较清晰地分辨出地藏庵原有的建筑格局。整个院落坐西朝东,唯一的一座大殿位于中轴线的中点偏后,面阔三间,七檩进深,筒瓦调大脊硬山顶,从已被挑顶的南次间可以明显看出原有的前廊为了增加室内面积,被垒进了墙内,梁枋上的旋子彩画仍清晰可辨。殿后房屋系刚拆除不久,从房基看为倒座房三间。在大殿两侧建有两排厢房,南北对称各七间,每间五檩进深,居中一间略矮,合瓦过垄脊硬山顶,其余六间均为合瓦清水脊硬山顶。居东三间因比其余四间进深约长出半米,推断原有前廊。院子东侧临街,居中为平门,平门南侧的两间房为红砖平瓦两坡顶,北侧刚拆除不久,从残存房基判断,为东西走向的前后两间房。


朝不保夕的原地藏庵大殿




大殿南次间梁枋上的旋子彩画

 
经了解查证,院内建筑直到1950年代仍保持完好,但在60年代以后经过改建。改建前,大殿屋面原覆黄、绿琉璃瓦,屋脊有鸱吻、脊兽,殿后是一个独立的小院,两侧有旁门可供出入,后正间原为抱厦,两旁为天井。临街为平顶铺面房,檐下有倒挂楣子,现平门南侧两间实际占地三间,原为油盐店,一直开设至70年代末,南间为门市,北间作为库房,从现在南间的对开弹簧门,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店铺的影子。在油盐店库房的后面,即进平门左手一间应是原来的门房。平门北侧两间采取东西布局,是因为原来院子东北角建有厕所半间。 
 
综上所述,绘制出上世纪中叶地藏庵平面示意图如下(其中绿色部分为推断中的后殿建筑,留待后述):

上世纪中叶地藏庵平面图(绿色部分为推断中的后殿等建筑)


如图所示,上述大殿三间和厢房十四间基本为原有建筑,临街房虽经改建,但仍保持了原有格局。

 

称这座地藏庵“名不见经传”,是因为上至清代,下迄民国,有关北京史志的主要典籍如《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光绪顺天府志》、《燕都丛考》和《北平庙宇通检》等对其都没有相关记载。据日人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一书统计,《乾隆京城全图》上共有地藏庵25个(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p95),数量可谓不少,但查阅乾隆图,尽管绘出了“阎王庙街”,而偏偏没有这条街上的地藏庵。

 

但这座地藏庵也并非完全默默无闻。杨静亭著、李虹若编的《朝市丛载》是光绪年间多次再版并广为流传的一部北京旅行指南,在光绪丁亥(光绪十三年,1887年)京都荣録堂本的第三卷,共记录有当时北京的庙寓31所,庙寓是寺庙为贴补香火供奉而开设的旅馆,或供长期租住的寓所,在这些庙寓中不乏法源寺、贤良寺这样的北京巨刹名寺,但这座庵堂小庙也跻身其间,由此说明地藏庵当时在北京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光绪十三年荣録堂版《朝市丛载》有关北京庙寓的记载节选


据《清史稿?职官六》(卷一百十九,志九十四),“光绪三十年,设巡警部”,下设“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总厅以下设“内城五分厅,外城四分厅”,三十二年,巡警部更名民政部,“并内五分厅为中、左、右三厅,外四分厅为左右二厅”。《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编选者:丁进军,《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p55~59),为京师外城巡警右厅所报选,反映了其辖区(从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所有寺庙的具体情形。现抄录其中包括地藏庵在内的以下寺庙的登记记录:

表1 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节选)


记录表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藏庵是一座僧庙,住持法号信和,有两名仆役。寺庙人员和房屋租赁状况基本与平面图所绘房屋间数匹配,其中铺户情况则完全一致。除地藏庵外,同时列出其他三座寺庙的情况,后面将要涉及到他们之间存在的一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