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field吉他报价:达子营关帝庙考(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1:30:35

达子营关帝庙考(上)

(2009-06-04 00:04:13) 转载标签:

杂谈

北京胡同

人文地理

分类: 燕市残月

《朝市丛载》是光绪年间多次再版并广为流传的一部北京旅行指南,是由大梁李虹若【注1】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据潞河杨静亭【注2】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所著《都门纪略》,“重加厘定,冗者删,缺者补” 【注3】编纂而成,全书共七卷,后附《鞠台集秀录》一卷,为研究清代北京历史及人文地理的珍贵史料。

 

1887光绪十三年,丁亥)北京荣录堂藏板刻本封面

在《朝市丛载》第三卷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共计31处庙寓。所谓“庙寓”即寺庙或道观对外出租的客房,由于环境清幽、地近神佛,迥异于一般旅馆、客栈的人员杂沓和世俗之气,因此很受士大夫的青睐。在31处庙寓中既有贤良寺、法源寺这样的名寺古刹,也包括了一些相形见绌的庵堂小庙,其中就有位于宣南达子营的关帝庙和阎王庙街的地藏庵,前者便是我多次提到的今和平巷1号院,后者即在上一篇博文中呈献照片的迎新街57号,所谓“古刹地藏禅林”。

注意,书中写作“达子营”而非“鞑子营”。经查证,光绪二年刊行的《曾文正公年谱》也取前者,而《京师坊巷志稿》则取后者,所不同的是《京师坊巷志稿》曾作为官方志书。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武断地认为改“鞑”为“达”当始于民国以后,据此观之,至少在清末,两种写法已兼而有之,在非官方文件中,“达子营”的写法已很普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外城巡警右厅曾对辖区【注4】内的寺庙进行过详细调查并登记造册,在现存的《外城巡警右厅四区寺庙调查表》【注5】中恰好有关于上述两处寺庙的记载:

地    址    名  称    门牌号     住持人名    僧道尼    服役人数   总人数   赁居住户   赁居铺户

延旺庙街    地藏庵    十七       信和        僧        二         三       七        

达子营      关帝庙    一         汪复兴      道二      一         四        

令人惊奇的是,此时北京的街巷已出现门牌。同时由此证明,关帝庙当为今和平巷1号院无疑,至少也应包括1号院。
 
在上面的两篇文献中,均写作“关帝庙”,而在时贤的书籍、文章中却一概称和平巷1号院为“关侯庙”,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受了《曾文正公年谱》的影响。年谱中记有“庚子道光二十年公三十岁……,十月,移寓达子营之关侯庙,与同年编修钱振伦同寓。”【注6】文中称 “关侯”,而未称“关帝”。

 

据《三国志》,【注7】关羽生前、死后曾经两次封侯,先是建安五年(200年)因关羽于两军对垒中表现神勇,刺袁绍大将颜良“于马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并解白马之围,经曹操上表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这也是关羽封爵之始;后有蜀汉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壮缪侯”。以上便是后世称关羽为“关侯”的由来。一般说来,明朝初期多称关羽祠、庙为“关侯庙”,这源于明初朝廷祀典的严格规定,这可从史籍和碑刻中得到佐证。如《明史?卷五十?礼四》:“(洪武)三年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又如明成化十三年,吏部尚书商辂《敕修汉寿亭侯庙碑》:“我皇明重定典礼,忠臣烈士一依当时秩号,此“汉寿亭侯”之称,所为有合于先王之制也欤?”【注8】洪武年间官修的一南一北两座关庙,分别位于南京鸡笼山之阳和北京皇城西北隅(即今北京地安门西大街),在每年的关羽生辰(五月十三)由两京太常寺官祭,在庙宇的称谓上均采用关羽生前封爵,其中北京的关庙称“汉寿亭侯庙”。

 

关羽身后,历代帝王为了统治的需要,对其“累封王爵,备极褒崇”【注9】。宋徽宗于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因此关羽又被后世称为“关王”。在现存的上述北京官修关庙嘉靖年间的3块碑文拓片(分别为十七年、三十八年和四十五年)和万历二十七年的一块碑文拓片中,【注10】庙名均称“关王庙”,说明了明代中后期关庙的称谓发生了变化,王朝初期的规定出现了松弛。

 

明末清初关羽的封爵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先有明神宗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使关羽终称“关帝“,因此明天启以后,关庙开始称为“关帝庙”【注11】。后有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加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关羽的“帝”号,清代所建关庙遂尽称“关帝庙”。

 

我在《左图右书和平巷》中已作过考证,宣南鞑子营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但其中的关庙由于地邻贾家胡同,而后者明朝即已存在,因此关庙有可能建于明朝,但无论如何,在道光年间也不应再称为“关侯庙”了,况且《曾国藩日记》道光二十年十月共有两条涉及达子营关庙,均明确写为“关帝庙”:
初六日,挪至达子营关帝庙,与钱崙仙同年同居。小岑搬湘潭馆。
初九日,严君寿辰,在关帝庙焚香祝祷。

 

在既有官方文件,又有私人日记可资佐证的情况下,诸公仍称和平巷1号院为“关侯庙”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了。

 

【注1】大梁,即河南开封。作者使用古地名,以示风雅。
【注2】潞河,即指京东通州。
【注3】见《朝市丛载》卷一作者自序。
【注4】据《清史稿?卷一百十九?职官六》“民政部”条:光绪三十年,清政府设巡警部。同时设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下设内城五分厅,外城四分厅。光绪三十二年,巡警部更名内政部,并内五分厅为中、左、右三厅,外四分厅为左、右二厅。设内城二十六区,外城二十区。光绪三十四年,省内、外城区半之。
据此,在诸多资料中可以看到的(如张清常《北京街巷名称史话(修订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247,《清末内外城二十区示意图》)外城分为左、右各五个区的清末地图反映的当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后北京外城的区划。在这类地图中,外城左、右的分野基本为北起前门,南极永定门的中轴线,其中外右五区由于天坛、先农坛的存在,横跨中轴线两侧,并将天坛划入。由于笔者一时没有找到外城二十区的地图,由此推测,光绪三十二年,外城巡警右厅的辖区当为中轴线迤西,并且包含天坛的区域。
【注5】摘自《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p55
【注6】光绪二年刻本《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黎庶昌编,李瀚章审定。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5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标点为笔者所加。
【注7】参见《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和《蜀书三?后主传》。
【注8】【注9】明成化朝吏部尚书商辂《敕修汉寿亭侯庙碑》,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网站“燕京金石”专栏,网址:www.bjmem.com/bjm/yjjs/
【注10】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网站“燕京金石”专栏。

【注11】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之《卷三?关帝庙》。原书将封号中的“神威远镇天尊”之“镇”误记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