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面单吉他:旧巷的最后一抹余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5:09:25

旧巷的最后一抹余晖

(2009-05-14 20:17:02) 转载标签:

杂谈

人文地理

北京胡同

分类: 燕市残月

前面的两篇文章,是我最近一个时期电话采访居民故老和爬梳各种资料的收获和心得,重点放在了考证,所引除了旧图,便是古书,因而可读性不强,一时间只顾敝帚自珍,忽略了读者的感受。我猜想,除了像我这样对和平巷情有独钟的特定人群外,大多数人很难对一条默默无闻的小巷引发更多的兴趣。本来接下来的文章应是“和平巷系列”的最后一篇《达子营关帝庙考》,遂决定稍作推迟。

 

今天与大家分享几幅宣南的照片,共同轻松一下。因为照片中的胡同即将消失,故借用李义山的诗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将题目定为《旧巷的最后一抹余晖》,让我们一起目送这凄美的景色,在心中珍藏温馨的记忆吧!

 

果子巷自南向北拍照。大大的“拆”字见不得人一般隐藏在阴影里。与周边的南、北大吉巷,保安寺街,贾家胡同一样,古巷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朝。(摄于2008年12月29日)

 

贾家胡同66号,如此精美的西洋门楼,造型典雅,做工细致,在北京城区实不多见,因此众多的画笔和镜头留下了她的倩影,使她几乎成为这条古老胡同的地标性建筑。1950年代这里曾做过一段幼儿园,再往前,有人说曾是一家私人诊所,也有人说曾是日人的寓所。(摄于2008年5月3日阵雨初霁的午后)

 

迎新街57号“古刹地藏禅林”,它就在和平巷西口的斜对过。2008年7月10日,暑热难耐的午后,我沿胡同自北向南经过这里,在避让照片右下角的汽车时停住脚步,猛然看到了门楼石额上的刻字,不知为什么,以前多次由此经过,却从未留意过。若干年前,当我还是一个翩翩少年的时候,有几次遵照大人的吩咐,去它南面间壁的副食店买东西,现在说起来很好笑,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醋还有熏醋和米醋之分。

 

和平巷1号,曾经的“关帝庙”,留待下篇文章再作详谈。(摄于2008年12月29日)

 

方盛园胡同。西口逼仄狭窄,如对面来人则只能相互侧身而过,我预测此巷当能入选北京城区最窄胡同前50名。关于胡同的得名,陈宗蕃《燕都丛考》援引张江裁《方盛园记》有云:“(方盛园)旧为皖肥昆曲名家方成圆先生故宅。成圆先生,久负盛名于江南。清乾隆帝南游时,招为供奉,随侍来都,卜居于此。花木山石,颇有逸趣。当时士大夫乐与之游,咏觞无暇日。成圆号盛园,地以人传也。……”

(摄于2008年12月29日)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南横东街给我记忆最深的都与美食有关。遥想当年,在那物质和营养均告匮乏的年代,大约就在照片右侧帆布所围的位置附近,有一家比较大的副食店。从这里买回的牛羊肉和咸带鱼做成的饭菜,对我而言,是如今任何珍馐美味都无法比拟的。

照片左侧,深色的二层中式小楼下面,是仍然营业的老字号“小肠陈”卤煮店。由于面临拆迁,老板已无心装修店面,但卤煮火烧的味道、质量确一点不含糊,还是那样地道、正宗。每临饭点,吸引了众多常客和慕名前来的远人,将不大的小屋坐得满满当当。冬日里,要上热气腾腾的两个菜底、3个火烧,再来一个“红星”小二锅头,倾杯投箸之间,仿佛又找到了久违了的北京的味道。

(摄于2008年12月29日,南横东街东口自东向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