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洋邪术十大降头:中小学课题研究贵在“真” 中原区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06:17
中小学课题研究贵在“真” ——参加“全国教师个人课题研讨会”有感 作者:孙青霞来源:教科室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线广大教师以“研究型教师”的身份带着个人课题,用研究、反思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但就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我区教科研个人课题研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1)申报立项“虎头蛇尾”。立项之初,各单位组织宣传非常到位,教师申报立项热情高涨,但在结题时却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导致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立项仅是一纸空文。这一点从一组数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我区2009年申报课题810项,完成结题验收仅有101项;2010年申报课题442项,完成结题验收131项。
   (2)研究过程“形同虚无”。在每年的教科研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立项完成后不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工作,实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诸如读书心得、调查数据、课后反思、改进措施等原始资料的累积,导致教学和研究“两张皮”。过程的形同虚无无疑造就了“伪科研”,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可能找到有效的提高教学实际效果的办法,科研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魅力。
   (3)研究结果“假象丛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过程积累,结项时难免匆忙上阵,这也就造成了伪科研成果的出现,不仅数据有水分,甚至连实验对象、实验措施和实验结果都可能拼凑而成,这些不以学生和老师的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为出发点的课题研究,虽然有成果结项、论文发表,但这仅仅是虚假的繁荣,只是外在于教学的“附属品”,其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或方式方法由于没有强有力的事实证据提供支撑,或者说仅是材料的堆砌而成的结论,因其不够认真严谨便成为科研成果的“硬伤”。
    当这些常态问题羁绊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时,一些外省市的个人课题却是做的风生水起,一片繁华。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在哪里?怎样摆脱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尴尬处境?如何走出一条科研促教学的光明之路?通过参加徐州市教科所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教师个人课题研讨会”活动,我们反思许多,收获许多。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要做好教科研工作,必须让个人课题的研究落实在一个“真”字上。
    一、 真立项
   长期以来,由于郑州市教科所明文规定:每年参评的教学成果必须通过年初的课题立项审查,必须以研究过程和实验数据为成果依据。这种规定的本身原本无可厚非,它旨在引导广大教师切实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基层科研工作中,以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明文规定,却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从众心态,不管有没有要解决的问题,有没有研究的能力、有没有达成的目标,别人立项我也申报。这种盲从的做法导致了我区大量无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课题立项的存在,申报之初轰轰烈烈,研究结果寂寥无声,每年我区申报立项的数量和课题结题数量的比例失衡就足以说明了大量“假”课题的存在。立项不真,基础不牢,科研课题的研究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中看而不中用了,科研促教学,科研促发展谈何说起?因此,引导教师理解个人课题研究的价值和要求,增强教师对科研课题与自身发展的感性认识,提高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和职业生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将自己每天所从事的琐碎的教育实践活动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反思、总结、概括、整理,并由此总结出一套符合自身学识、学科特点、甚至自身性格特点的教学模式,完成从职业教师向专业教师的转变。唯有这样,课题的申报立项才会真正成为教师的“内需”,这样的课题研究才会“真”起来,研究下去也才会真有价值和意义。
    二、 真问题
    凡是参与过课题研究的人大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问题即课
题”。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引导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遇到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些教师不能如期完成课题实验的情况呢?通过在徐州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题,当研究者面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的主观、客观条件的时候,即便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他的课题。以今年我区在个人课题立项中存在的现象为例,如《班主任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的作用探究》、《乡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实践研究》等立项,虽然研究内容涉及到了当前教育教学中热点问题,但作为教师个体,对每个孩子的家庭行为方式的构建影响能有多少?而乡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可以调查,但在对策上作为非心理专业研究者很难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在提高教师幸福指数方面,因为牵涉到众多职能部门的管理艺术,绝非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可以左右的。因此,这些课题虽然获准立项,但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却也值得商榷。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成为真问题?简单来说,真课题就是符合教师的教育情境、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师专业背景的“自己亟待解决的”或“前人尚未解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对于“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言,一方面是教师根据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现象、矛盾、弊端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思路、方法或答案,需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另一方面也可能前人、同代人在其它条件或情境下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学是极富情境性和独特性的工作,随着教学的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问题又在新情境中出现了,需要教师继续在实践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成为教师的课题。如《学生眼中的荣辱观—小学高年级学生荣辱观的调查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因为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特定的价值观和荣辱取向,因此,不同情境下如何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便成为一个可以延续的课题。
    对于“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来说,就是指教师在发现该问题前是不存在的,对研究者而言,问题的思路和答案都没有,需要教师根据问题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研究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如从2009年起,郑州市提出了构建道德课堂模式的设想,在这种大背景下,探索道德课堂的内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道德的教学评价方式就成为真正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三、 真读书
   在为期两天的全国教师个人课题研讨会活动中,徐州市大马路小学刘杰老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上所取得成绩有目共睹,当有人询问刘老师如何解决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难题时,她的回答让与会者产生了共鸣——“读书”。
    的确,就像有位名人说的那样:“书籍是我们进步的拐杖,能够帮我们解答疑难,找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能够让我们改变思维,增长智慧”。多年以来,刘杰老师就是围绕个人课题系统读书,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才避免了低层次的研究、低效率的重复,才有了今天骄人的成绩。在刘老师的博客中可以看出她阅览的书目之多,范围之广。从2010年11月——2011年7月,《中国式性家教》、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刘再复的《共悟人间》、毕淑敏的《心理小组》、钱梦龙的《我和语文导学读》、托德 维特克尔的《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等都是刘老师潜心攻读的内容。系统认真的学习外加刘老师颇具见解的52篇读书心得,让她在“自主习得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反观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少有人能在立项后静下心来面对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籍,理论上的欠缺导致了我们的问题研究难以有“创新”和“突破”,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科研成为教师自我塑造过程的核心价值,消弱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如何才能做到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真”读书呢?
    1、选择原理方面的书籍。任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都有规律可循,都能从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等方面找到深厚的理论支撑。掌握了教育教学理论,也就能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
    2、多读、多思。理论书籍是艰涩难懂的,有的时候会遇到读不懂得情况,假如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可放过去,可以停下来,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通过慢慢的累积去获得“顿悟”,去感知真理。历经多次的阅读思考,对理论的认知就会自然而然从“郁闷之极”发展到到“豁然开朗”。
    3、勤做笔记、勤写感悟。一本好的书籍,总是能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生活的启迪,读书过程中,先进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发、冲击,对我们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指导,对我们课题研究的“拨云见月”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在读书中通过感悟生产新的信息,通过笔记记下的灵感闪念运用到课题实验中,就可以真正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求是”,在“求是”中行走。
    四、真研究
    徐州市教科所的郑飞所长在总结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时曾精辟地概括到:“生涯规划谋发展,理论学习是关键。实践反思天天做,深入研究出成果。名师成长自有路,注重师德看学术”。两天的观摩研讨会下来我们发现,徐州市教师个人课题之所以做的有声有色,也是完全得益于这种立项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踏实推进。
    反观我区个人课题研究情况,虽然大多数老师能按照要求计划实施实践活动,但却缺少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的心态与行为,甚至有的老师在每年通知结题时还要询问我们他自己立项的内容。对立项的不以为然,立项后的束之高阁,不管不问,使得我区在课题研究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伪科研”泛滥。那么,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让教科研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呢?
    1、带着问题读书。“书籍是最好的学校”。课题实验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通过读书,一定可以增长我们的教育智慧,提高我们的专业修养,帮助我们走好研究行为的第一步。
    2、带着问题上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学习掌握的理论就要经常练习,把理论用到实践中去,把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在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自我调控,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做中思,思后做,做后再思,一切围绕立项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这对锻炼教师的业务能力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估量的。
    3、带着问题反思。教育教学虽有规律可循,但面对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学生,教育过程又是千变万化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状况条分缕析,反思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索一下现象变化的内在规律,做到如马科斯 范梅南所说的那样“在一切研究的阶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留心人们的有创见的问题并密切关注生活经验”,教师也就渐渐进入研究的“佳境”了。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只是一个敬业的教师,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会成为名师”。
    4、带着问题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找寻更加有效科学的施教策略,绝不在一蹴而就的朝夕之间。因此,关注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把研究过程中观察、采集的各类信息和数据,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活动照片、音像资料,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过程性资料、研究过程中意外收获、制作作品、态度和情感方面的体验累积起来,总有一天这种量的积累会让自己会如“破茧而出的彩蝶”,收获辛苦劳动后的美丽与幸福。
    5、带着问题总结。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提高自己对教学细节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因此,依据课题研究的资料进行客观、正确地描述,通过一点一滴的思考和鉴别,探索到一项项具体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在课题研究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逐步向“教育专家”迈进。
    所以,只要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真正行动起来,别人不会的你会,别人不能解决的你能解决,别人看不出的问题你能看出问题,别人绞尽脑汁想不出的答案你轻而易举就能够找到。掌握规律、掌握方法,你就是专家了。
    五、真评审
   一年一度科研成果评审工作在我区多年来也是进行的轰轰烈烈,数字上的获奖也曾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但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状并没有因数字的累积而有多大的改变,立项时跟风,结题时拼凑造成了教育科研事业的虚假繁华。问题在哪里?责任在何方?科研管理之路究竟该怎样走下去?两天的学习下来,徐州市教科所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动态管理个人课题的模式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1、建立课题研究负责人或各单位教科研负责人的飞信群或qq
群,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实现课题研究过程中与研究者的对话,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2、深入学校开展调研,及时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困
惑,积极协助教师解决实践操作中的困难,全方位为广大教师做好课题研究的服务工作。
    3、举办多种形式的科研知识培训活动,力争使教师的课题研究高起点起步,高效益回报。
    4、课题的结题评审采取多种考量方法,不以一篇文章判优劣,定等级,努力摒弃课题结项的静态评选,将教师研究的成果和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结合起来,以“真评审”的行动向教师传递“真研究”的价值。

    美国教育专家杜威先生早就说过:“没有教师的参与,教育改革、课程开发都不可能有效”。的确,从实验主义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就是这样一个让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历练中,教师逐渐会把教育实践调整到理想的状态,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自我塑造的蜕变,走向专业成熟的境界。所以,静下心来,抛弃教科研功利主义倾向,课题研究过程中在“真”字上做文章,你将会与快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