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娱乐网22vvvvinfo:问题和希望同在——2011中国教育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03:51

2011是中国教育不同寻常的一年,不仅是因为这一年发生的诸多事件,更因为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参与热情空前提升,这种关注和参与不仅改变了教育本身,更推动了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

从“入园难”到校车安全
    2011年,教育部为解决“入园难”这一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配备必要的教玩具、图书等教育教学设施,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期待“三年计划”能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在人生的最初阶段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11月16日,甘肃发生的校车事故导致19名幼儿丧生,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温家宝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在年底前出台。遗憾的是,政府的计划离人们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三年过渡期”对于校车交通事故频发的中国显得过于漫长。
    更值得反思的是,校车事故频发的背后是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全国一刀切地撤并学校,导致很多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不得不乘坐校车或长期寄宿学校,从而引发学生安全、情感、身心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到了对这一政策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教育理念之争
    2011年初,《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华裔母亲蔡美儿的家庭教育法,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蔡美儿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她认为严格的“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并将这种教育理念用之于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被媒体称之为“虎妈”。她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十条“戒律”:不许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
    “虎妈”被中国媒体广为报道后,引发了热烈争议和讨论。美国“虎妈”的影响还未消失,11月,中国“狼爸”又粉墨登场,同样崇尚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萧百佑为孩子们定下的规矩是: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作业完成不好要挨打。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狼爸”的暴力专制截然相反的成功教育案例。
    “猫爸”常智韬的女儿常帅坚持跳了12年舞,最终“跳舞跳进哈佛”。“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常智韬认为,“父母要给孩子的是自己成长的意识和本领”。
    “虎妈”、“狼爸”等案例的出现,在社会上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式严格”与“美国式宽松”教育理念的讨论,其中一些讨论已超出教育本身,引向更深入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判断。

教育拒绝“冷暴力”
    2011年10月,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一些学习和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不久,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成绩前50名及进步快的学生发放“红校服”,江苏无锡等地的某些小学则让“差生”去医院测智商……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从“绿领巾”到“红校服”,从让不同成绩的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作业本,到让成绩差的学生使用条件差的教室,乃至让“差生”测智商,一些荒唐的反教育的“教育现象”频频出现,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
    这些教育问题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现实的中国依然是一个等级社会,对人的歧视无处不在。尽管“以人为本”被一直重复地提出,但中国的教育在很多情况下依然“目中无人”:学生不是首先被当作一个人受到应有的尊重,而是被看作一个考试机器,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真正普遍实现“人的教育”还任重道远。

消除“营养的贫困”
    2月27日,一项针对“中国农村贫困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称,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与全国农村学生体质平均标准相比,在云南、广西等西部贫困地区,13岁男、女学生的体重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而男、女寄宿生的身高也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1厘米和9厘米,72%被调查的寄宿生上课期间有饥饿感……
    主持这一调查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指出,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有超过30%的孩子营养不良,改善农村学生营养迫在眉睫。报告呼吁,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增加投资,全面实施学生营养干预计划,让所有农村贫困生享有营养餐。
    令人欣喜的是,报告发布不久,由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和天使基金投资人薛蛮子等人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后来又得到中央政府的积极回应。国务院决定每年拨款160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00多万贫困学生将因此受益。
    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早已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保障学生营养问题上的责任。中国政府也应把儿童营养干预作为基本职责,并作出法律和政策承诺。

寒门再难出贵子?
    2011年暑期,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集中在富裕家庭,“寒门再难出贵子”。帖子发出后短时间内便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其中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这些数据表明,由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导致的教育鸿沟愈拉愈大。农村孩子通过教育途径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越来越小。和大多数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在起点上就输了,因为差距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埋下了——很多农村根本没有幼儿园。
    要改变这一现象,政府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和政策,充分保障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让寒门学子有更多机会“往高处走”。

课改:成绩和问题
    2011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周年。十年是人生的一个节点,对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亦是如此。10年来,新课改从最初的42个实验区到如今全国普遍实施,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从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推动,到杜郎口中学等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自发突破,进而引发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改革风潮,新课改走过了一个从城市到农村,再从农村到城市的迂回之路。
    这一历程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轨迹极其相似:最具历史意义的突破从最落后最困难的农村开始,一些濒临倒闭的草根学校破釜沉舟,在困难和风险面前毅然扛起课改大旗,在艰难困苦中勇敢地探索出了自己的课改之路。开始它们还只是微弱的星光,慢慢地影响带动了周围学校效仿学习,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改革的洪流,最后扩展到全国范围,一些地区甚至开始整体推进课改,星火燎原之势已然显现。
    课改不只是课堂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和思想文化的革新,是人的觉醒和解放。这是一个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变革。这一变革不只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尊严和幸福生活,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培养真正的人和现代公民。
    当前课改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如何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如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科思想,让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味道”,如何给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阅读、学习、观察和探索,等等。不正视这些问题,课改就不能深入推进,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一线教师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期待下一个十年这些问题会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将课改推向深入。
    2012恰逢中国龙年,祝愿它不是传说预言中的洪水滔天,而是汇聚更多人积极而理性的改变的洪流,是人类改变自身命运,走向新境界的开端。
 改变教育是改变人类命运最重要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