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缉档案在哪里看:谈“自知之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8:01:49

谈“自知之明”

作者:曾敏之    来源:文学报


    读《蒙田随笔》,提到“自知之明”,说“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这一箴言归功于柏拉图。

    不错,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这句格言在西方流传了两千多年,有人认为传入中国也受到赞赏。可是如查一查我们的“国粹”,似乎并不让柏拉图专美于前,早在两千年前早已有老子写的《道德经》就出类似的精辟警语了,他说:“自见者不明,自视者不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这样的提法,比起柏拉图所说的更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即辩证法的论证观点。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是观察到有自命为杰出的人物,专横独断,自以为所作所为是正确无误的吗?可是由于“自是”,“自是”是主观片面的,背离了客观实质,于是形成“不明”与“不彰”的严重错误,如治理国家,则贻误苍生,如以个人而论,也必然有失败的纪录。因此老子认为不仅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知人之智”。一个人处世,生活,不是“遗世而独立”的,是在芸芸众生、尘网严密中与人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也就是当今流行的所谓“人际关系”,进而有所谓“公关学”。这种新的处世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通过对人的了解、透识,从而辨清利害关系,使到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彼知己”的程度,使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或集体事业。放眼看去,如今盛行的公关制度,以至出动“公关小姐”,就是为了“知人者智”,而求有助于“自知者明”的。

    但是对“自知之明”,也还有蒙田的阐述,他说——

  “当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事时,就会发现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认识自我,明确该做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不会去多管闲事,就会首先自尊自爱,自修其身,就不会忙忙碌碌,劳而无功,不会想不该想的,说不该说的。”(引自《蒙田随笔》)蒙田的阐述符合中国传统的俗谚:“人贵有自知之明”,究其实质,却是从“明哲保身”的思想出发,强调“认识自我”以趋利避害,有“独善其身”的涵义。蒙田提的“不会想不该想的,说不该说的”,真是“独善其身”得可以了,但不禁想到鲁迅的一首诗——

  弄文罹文网

    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

    空留纸上声

    鲁迅的精神,可说与蒙田的劝告截然相反,纵有文网、销骨之害,他不曾回避,为国为民,他是“空留纸上声”也不悔的。鲁迅非无自知之明,而是他的良知超越了蒙田说的“自知之明”去“多管闲事”,不,应该说是多管国事。这种良知,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我们不会忘记明末东林党在锡的东林书院,顾宪成为书院撰写悬挂的一副对联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高攀龙……这些素来自尊自爱的、自修其身的人物,非灭“自知之明”,却也不顾文网、销骨甚至杀身之祸而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为的是忧国忧民,虽然受到阉官魏忠贤的摧残、杀害,造成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祸,可是青史悠悠,东林书院的清流是流溉百代,名垂青史,魏忠贤是奸佞典型,遗臭万年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因“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哲理,早已深入人心,就修身养性而言,也并非消极作用,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孔老夫子的名言,包涵有长躬自省而有自知之明的意义。《菜根谭》引申为这样一类议论——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虑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之处,才是当问真消息。

    《菜根谭》的作者无异把自知之明当成一种学问,事实上却也是学问。记得多年前看到一位日本书法家展出他的书法作品,曾以斗大的楷书题了八个字——

  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

    我为之徘徊欣赏久之,深深感到这是勤修“自知之明”,达到很高学问的境界。想起唐代诗人吟咏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受到是诗人也是当权者李端讥讽为“得意忘形”而为士林诟病;想到“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加”的吟咏是向权贵乞怜的丑态,也为士林指为气短……都有违淡然、泰然的修养。我想,在营营兢兢、劳役劳形中人,是值得以二然作座右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