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个人辞职报告怎么写:到底应该怎样评价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1:50:16

 

·                              发布日期: 2012-02-09 00:00

·                              作者:吴云

笔者的科研工作,是从鲁迅开始。让我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团结在晚年鲁迅周围的一些文学青年,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些人被肃,有些人挨整?前一阵我读了《文汇读书周报》,刊出鲁迅儿子周海婴、孙子周令飞合著的《让鲁迅回家》。该报从书中摘出一节,其中记载了1957年7月7日毛泽东会见上海电影界人士。罗稷南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又敏感的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泽东直率地回答:“要么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毛泽东此两句话与他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著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的高度赞扬迥然不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上述毛泽东对鲁迅评价的重大变化,说明对知识分子政策的重大改变,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团结在晚年鲁迅周围的文学青年后来被整肃,除了毛泽东对鲁迅有了新的评价外,还因为鲁迅晚年生活在各种纠纷之间,这批年轻人也不由自主地卷进去。例如,在1936年,文坛上连续发生了“两个口号”之争、“两个宣言”之争。前者,因得到鲁迅支持,让胡风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批评周扬等人提出的“国防文学”而引起;后者是巴金和黎烈文起草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以抗衡周扬发起的《文艺家协会宣言》,也得到了鲁迅的支持。在上述纠纷中,胡风、巴金、黎烈文为维护鲁迅,自觉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久,鲁迅先生逝世,这些团结在鲁迅周围的文学青年的最后一次集体行动,就是积极参加了鲁迅的丧事。所谓“抬棺人”有胡风、巴金、黄源、萧军、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聂绀弩、欧阳山、萧乾、周文、曹白、鹿地亘等。上述情况也表明,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有了变化,有许多人在某些问题上同周扬有过节儿,为此运动来了被整,也是自然的事。1955年胡风及其朋友们一案,乃是毛泽东亲自过问并定性;1957年冯雪峰、聂绀弩和黄源被打成“右派”;紧接着萧军又被揪出来“再批判”;1958年巴金在“拔白旗”运动中成为主要对象,并遭到羞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述被整肃的胡风及其朋友们得到平反,错划“右派”们得以改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也是检验真理的重大因素。实践与历史均证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的评价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