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新广告:走进四川布拖,触动你的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4:18


我们走过的贫困家庭都是人畜混居的,屋内门后都有用粗大的木头隔出的一块地方用于养牛、羊、马,牲畜还可以随便出入屋内找食吃,我们曾看到鸡站在杂乱的床上,成群的猪跑进屋里呼噜呼噜的吃食,在屋内踩到牲畜粪便那是很寻常的事。

彝族房门是开在房子的一侧,而不是正中,距离门最远处的角落一般是女主人的床(彝族习俗中夫妇是不同床休息的),床旁即是家庭的中心──火塘,长者或者客人会被让坐在火塘边距离门最远的位置,妇女小孩则在对面。房间里大多会有木柜子,混凝土水槽。由于天气寒冷屋子几乎没有窗户,室内暗淡无光。

人字房顶下面有一层类似于阁楼的空间,一般堆放干草,和睡人。屋顶由瓦板搭成,贫困家庭用塑料搭建,屋顶开一天窗用来透光排烟,房屋几乎都漏雨。






食物及收入:

布拖以种植洋芋(土豆)为主,所以主食也是洋芋,大多数家庭也会少量种植荞麦和玉米,他们把玉米、荞麦叫细粮;把土豆叫粗粮,这里的土不仅土层薄,而且贫瘠,除了洋芋,产量都很低,如果买不起化肥,那就只能种洋芋了。收获的洋芋大的拿出去卖了换钱,小的家人吃,还有喂猪。

我去过的家庭大多在屋内墙角堆放着一堆长着长长芽的洋芋。最长的芽有两枝铅笔长。我们都知道发芽的土豆是有毒的,绿色的地方也是有毒的,不能吃,可是,所有布拖的人就是这样吃的。问过几个孩子他们的家人知不知道长芽的洋芋有毒,他们都说知道。实际我们也吃了,最多一次,丛林王一下吃了七个,没事,不知道为什么。也找不到科学依据。是不是可以说是上帝特别照顾布拖人民呢?

当地居民一日两餐,上午10点左右,下午6点左右,唯一的调味品是食盐辣椒。

 

发了芽的土豆

 



一家人的晚餐就是这一锅水煮土豆了

 



土豆有烤着吃,整个水煮了吃,也有这样切成块用水煮了吃,我尝了一下,里面没有放盐,什么味道也没有。

 



这是玉米面和酸菜汤,一家难得有多少,平时很少吃。

 



苦荞做的粑粑,像中药一样,有点苦,我吃起来有点难以下咽,这己经是当地比较好的食物了。

据说富裕点的人家会买米吃,但在我走访的40多家贫困家庭中,没看到一家的锅里有米饭,甚至没看到一粒大米。大多数家庭说连洋芋都不够吃,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会向亲属借洋芋。

需要钱买东西的时候、需要钱给孩子交学费的时候,怎么办呢?很简单,如果是买盐,就卖鸡蛋、或者抱上家里的鸡去卖,然后买盐回来,如果是买化肥或者是交学费,那么就看看家里有没有长得可以卖的小猪、小羊、小牛......


这里不喝热水,他们没有足够的木材,在高原的气候下要把水烧开了喝会觉得很浪费,因为柴火太珍贵,所以彝族人民想到过“火把节”来庆祝。村民一般是在自家屋内放个大缸,里面盛着女人或孩子用双肩从几里外的小溪里背回来的水,有一部份是收集来的雨水。渴了,直接舀一杓来喝。



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要帮家里挑水了。

卫生与疾病:

公正地说,我们在布拖看到了政府在教育和卫生两个领域做出的努力,我在那里看到的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和卫生院。

但在村子里所看到的村民大多没有什么卫生观念,大人小孩基本都不洗脸洗手,满村跑的小孩子拖着长长的鼻涕,脸上脏得看不出模样。当院积肥,人畜混居──鸡可以上床,猪、牛、羊可以满屋乱跑……这些不能完全归结于贫穷,主要是观念问题。在某些富裕家庭,我看到已经是人畜分居,院子里干干净净,甚至有的还建了厕所。



一位女村民用光着的脚翻晒地上的粪肥

 



不到一岁的孩子,没穿裤子,就在到处是牲畜粪便的地上玩耍。

 


一个孩子的手


脸上脏得看不出模样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很容易生病,我检查过7、8个孩子的眼睛,全部都患有沙眼,村子里经常可以看见大肚子的小孩,无疑都有肠道寄生虫。有病怎么办呢?当地人告诉我:对穷人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挺,挺过去就挺过去,挺不过去就小病变大病,直至死亡。阿黑校长曾很平静地和我谈起他父亲41岁时就是这么过世的……

一个发烧的孩子,从我们进门到离开,一直倒在地上,家人熟视无睹。


一位全盲的母亲,蹲在地上哭泣



一位左眼失明的女孩子,毡披里抱着弟弟,雨天,在屋内火塘边瑟瑟发抖。

农民靠天吃饭,最担心的就是亲人生病,为了治病借钱,然后,又因为亲人的去世办丧事再借钱,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菲戈村是个扶贫示范村,这里的生活条件是相对整个拖觉片区比较好的,但当我们来到菲戈村的老村长家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为妻子生病和去世,家里只有两头牛,也同样是瓦板房、只有一张床,里面什么家具和摆设都没有。村长家女儿很懂事,她是我调查过程中唯一一个落泪的女孩,那一刻我也发现自己的残忍,我详细的问了孩子家里为什么这么穷、孩子的母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家里靠什么负担她和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说到母亲的去世,孩子哭了……

靠近公路的村子的人,开始慢慢的知道出外打工,有过外出打工的人,因为有了接触外界的机会,因此,一些卫生观念和习惯就和我们比较相近,或者说,他们也可以理解我们吃饭前要洗手,喝汤不喜欢和别人共用杓子的习惯。

 

彝族家庭政策允许生三个孩子,这里存在很严重重男轻女现象。老人的扶养义务落在小儿子身上,房子归小儿子所有,其他儿女没有扶养的义务。

彝族妇女非常的勤劳,在我调查分配过程中常常看见过17、8岁的女孩用筐背着足有4、50斤重盖房用的石头走在山路上,看到过6、70岁的老婆婆坐在村头太阳地里纺土布,在村里随处可见6、7岁的女孩背着1、2岁的弟弟妹妹。

彝族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很低,当我们问及家庭负债情况时,很多女主人都回答不出确切的数字,说只有男人知道。

彝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我们走访的人家中大多数女主人大都不会说汉话,村子里16、7岁的女孩基本没上过学。


第一天,那个孩子17岁的姐姐在旁边小小声的用我听不懂的彝语回答着,陪同的孩子告诉我,她说她没有上过一天学,明年就要嫁人了,父亲已经收了别人家的彩礼钱。我望着她,想从她的眼中看出是否有遗憾,可是我只看到了脸上怯怯的笑容和眼中的那片茫然。当听到她爸爸说自己读过初中,现在可以靠给人算帐赚钱时,我笑着说他文化高,心里却愤怒着想揍人,自己文化那么高却不送女儿上学?但我却不能那么做,在这里,我只是一个不相干的外人而已……这天,我跟堂叔笑言,在这里,我已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


第二天,在村小学,这个只有一个代课老师的学校,里面没有一个女学生……这天,与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的我,还未意识到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里已经有多根深蒂固。

第四天,我在村头看到了一大群或背着弟妹,或扛着锄头的小女孩,询问之下得知,她们都是还没有上学的,但很明显其中有一半是已经过了上学年龄的……这天,我感叹自己童年幸福的同时也开始有点茫然。

再后来,看到了孩子13岁的妹妹,没有上过一天学;看到了孩子12岁的姐姐,因为一只眼睛失明没有上过学;看到了孩子13岁的姐姐,在村教学点读完三年级缀学了,原因却是因为四年级的中心学校太远;看到了更多在锄地的小小的身影,一问,才10岁左右,翻地的动作却是娴熟无比……这个时候,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种无力,这里很穷,但身受其害最深的却是那些女孩子和妇人。

同行的老师告诉我们,在这里,女孩子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做主的,除非她们自己能赚钱才有可能自己选择夫家,而她们连学都不能上,这还有可能吗?

记得在来时的山路上看到几个彝族女子一遍一遍的和着泪水唱着同一支彝族歌,那悲凉的歌声里满含着她们的幽怨,在歌声里,她们用心在感叹着婚姻的不幸福和生活的悲伤,却无能为力,因为她们被禁锢在这个牢笼中,已经失去了想要自由的权力。

在那个简陋的小镇上,永远只看到男人在晒太阳喝酒,出去调查时他们在晒太阳,调查完晚上回来,在路上碰到喝得醉熏熏的还是他们。

女人们却在土地里辛苦的劳动着,光着脚,一遍一遍的重复着锄地的动作,时光定格在她们弯腰用力的一瞬间,似乎恒久以来就是这样劳动着,那里凝结着彝族女性的沧桑。

到底,我是应该把它称之为风俗习惯或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毕竟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对这个民族也是个不小的冲击,正是由于这些在我看来奇怪的原因,导致超过七成的女孩子都没有上学,在家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家务、带弟妹、下地干活,从几岁就开始干这些,到了十五六岁就等着嫁人了,而她们的价值仅仅只值父母所收的那点彩礼钱。

对我来说,十五六岁,还是少不更事可以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纪,而她们却过早的开始承受复杂的生活带给她们的压力,一生就这样忙碌而又空洞走过属于她们的世界,再等着下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