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疏影2017最新电视剧:蔡礼旭:培养孩子懂得恭敬谨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2:10
-------------------------------------------------------------------------------------------------------------------------------- 蔡礼旭:从小培养孩子对人、对事、对物懂得恭敬谨慎
 
 发布:果梵 []   日期:2012-2-9 9:50:00   
  
 蔡礼旭老师
 
        在教育孩子方面,比方说我们叫孩子拖地,他拖好以后应该要做哪一个动作?孩子可能有一个心理,“你叫我做,我做就是交代一下,我还要赶快去看我的卡通”,有没有这个可能?所以当孩子第一次答应你做事,他是用应付、敷衍的态度做的,而你没有把它修正过来,他往后可能都是什么?敷衍塞责。所以孩子做事有没有负责任、有没有谨慎,这也要透过家长的耐性去追踪。  所以第一次让孩子拖客厅,你一定要去检查他有没有拖干净,这个棱棱角角,假如根本棱棱角角都还脏兮兮的,就代表他做事轻略。而且除了轻略以外,他做事有头无尾。做一件事的尾应该怎么结束?应该请爸爸来检查,请长官来确定。不然你想“我做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可能跟长官、跟父亲的标准还差很多,所以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应该父亲一看不行,马上要纠正:过来,儿子今天辛苦你了,拖得还不错。人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先鼓励一下,再告诉他:你这个边边角角假如再仔细扫一下,那就不简单了。爸爸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一定干不好这件事。给他肯定一下。下次爸爸交代你做什么事,做完了一定要先来通知爸爸去确定一下,你才可以再去做你的事情。所以让孩子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都懂得恭敬谨慎。
 
恭摘自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主讲(第二十五集)    52-116-25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1460.html) -------------------------------------------------------------------------------------------------------------------------------- 蔡礼旭:学习要善于观照自己
 
 发布:果梵 []   日期:2012-2-9 9:48:00     
   蔡礼旭老师
 
    有一对母女一起来上课,这个母亲上完课之后,觉得自己在这二十多年来对女儿的教育方法不对。她一听到“爱的感觉是温暖的”,她想女儿跟她生活在一起压力很大;“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她一观照自己,自己都没有做到。所以她就很忏悔,在台上告诉大家她自己没有做好,反省自己。你看,人与人很微妙,尤其母女至亲,我们固执,孩子就固执;我们情绪,孩子就情绪;我们反省,孩子就反省。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们摆一张脸,镜子就很难看;我们微笑,镜子就微笑,母女连心。所以当场她忏悔以后,当她走下讲台,她的女儿向前来抱住她的母亲,两个母女就这样抱头痛哭。那个泪水都止不住,一、二十年太多的隔阂在其中,一下子都宣泄掉了,烟消云散。当场一百多个人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都感染在这个气氛当中,很多人都陪着她们掉眼泪。  后来那个母亲来找我们,这位母亲保证年轻五岁,真的,她积累的那个情绪一下子全宣泄完,那个脸色都放光,我现在看大家也都放光。她的女儿就跟我们讲:我可不可以留下来在这边学习,我要在这里工作。你看这种这么和乐的气氛,谁不愿意在这样的气氛当中成长、学习、工作!结果我们的工作人员就说:我们一百多个人办这样的讲座,就算只有这一对母女来上课,我们都觉得值得。当我们的同仁这么讲,我听了很感动。真的是但愿众生、但愿人民得离苦!道理不通,苦不堪言,也不知道怎么样爱护他人,也不知道怎么经营家庭,愈付出愈糟糕,所以没有智慧人生很痛苦。真正有让一对母女、一个家庭能受益,我们都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所以让这些孩子们真正提起这一分孝心来。
 
恭摘自《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52-180-28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1458.html) --------------------------------------------------------------------------------------------------------------------------------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的谨就是从谨慎当中蓄养自己的品德
 
 发布:果梵 []   日期:2012-2-9 9:52:00     
 
钟茂森博士
 
“谨”,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当中蓄养自己的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他才能够留心自己习气毛病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忘失、迷失了,忘记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起现行他迷而不知,这就不谨。所以你想想,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个念头他都非常谨慎。如果是个恶念,他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恭摘自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52-197-0001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1463.html) -------------------------------------------------------------------------------------------------------------------------------- 净空法师:要用真诚恭敬心感恩考验我们的人事物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 8:47:00    
这一段讲的是「志愿无倦之义也」,志愿一出问题,人马上堕落,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古时候就不少,现在更多。现在人确实禁不起考­验,稍稍有点不如意,他就不干了,他就走了。而真正修道人是天天在考试,人对你的考试、事对你的考试、物对你的考试,看你能不能­通过?外面人事物都在诱惑你,你对外头诱惑明瞭、通达,长智慧,再怎么诱惑,我如如不动,这是增长定功。天天都在诱惑,合你意思­的,你受它诱惑就增长贪心;不合你意思的,它在外面诱惑你就增长瞋恚心,就会生起怨恨心,这是禁不起考验。你说你修道,那些魔王­站在旁边笑话,假的不是真的;禁得起考验的,那是真的。所以这些考验的人事物,都要用真诚恭敬心感恩他们,没有他们,你的功夫怎­样提升?你怎么知道你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不受诱惑了,不受外面环境干扰,我自己的清淨平等觉重要。他们所作所为各人自己负责,­我不能代替他,他也不能代替我。业因果报无法逃避,只是来早来迟的问题,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肯定有恶报。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八集)2011/2/18 档名:02-039-0288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501.html) -------------------------------------------------------------------------------------------------------------------------------- 净空法师:真诚恭敬是学习的要点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18 7:53:00  
「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印光大师在《文钞》裡头讲得很多,孝亲尊师是世出世间学问大根大本,如果没有孝亲、没有尊师,­佛菩萨来教你,没用,你得不到。能得到的是真正能体会,这是以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他说你看到宗门的语录,和尚,和尚是亲教师­,常常提到的,你会么!这「会么」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言语、文字当中的意思吗?就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能体会吗?你能懂得吗?那才叫会。用什么方法去体会?真诚恭敬。所以印祖说,一分真诚恭敬你能体会一分,二分真诚恭敬你能体­会二分,十分真诚恭敬你能体会十分。没有真诚恭敬你什么都体会不到,你在言语裡头听不懂,你在文字上也看不懂;有真诚恭敬心,才­能听到言外之音,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悟处。读诵、听教,没有悟处那都不算数。怎样才有悟处?那一定要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诚心。­你看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裡头跟「诚」下了个定义,什么是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曾国藩先生讲的,跟佛法讲的完全相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诚。起心动念,胡思乱想,这哪叫诚?诚意没有了,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悟一定是从三昧来的,三昧­就是清淨心。这就讲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是戒,长时薰修是定,定能开慧。智慧开了,所以一闻千悟,那叫会了,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那叫会了,你真会了。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三集)2011/2/20 档名:02-039-0293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255.html) -------------------------------------------------------------------------------------------------------------------------------- 净空法师:学佛要从守戒律入手
 发布:wwdxk []   日期:2012-1-3 1:30:00    
「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着相,诽谤戒律」,这是什么?这是浅薄之人做出这样的批评。我们过去也是这一类人,初学佛的时­候,对戒律轻视,还编出一套言论,好像是很有道理,批评它。我年轻时候想到,持戒这些事情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那种生活的习惯,­印度人他们的生活规范。我们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有中国人生活的一套规范。而且这些生活规范随着时代不同,常常在改­变,我们不应该遵守。我年轻的时候,经论应当学习,它裡头有很好的理论,令人佩服;戒律是行为,古今不一样,中外不相同,我们学­这个干嘛?你看我那个时候就有这些议论,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没有觉得自己有过失。 所以章嘉大师教我,那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他了解我,用这么一个巧妙的方法。每次送我离开,送我出门,在门口告诉我「戒律很重­要」,你看就这一句话。我们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一个星期听一次,三年,听了几十次,印象深刻。老人家示现圆寂了,他要不圆寂,我­永远不会反省。三年圆寂,我就想,三年,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么?第一个印象就是「戒律很重要」,马上就想到这一句。为什么他要­说这一句?明明知道我讨厌戒律,为什么反反覆覆说这一句?一定有道理。再深入的研究,这是出世法,我们过去所想像的是世间法,世­间法有兴有革,随着时代来修改,出世间法不能修改,修改就出不了世间。这是我第一个,最初的一个悟处,对于戒律不敢轻视了。但是­裡面的道理还是不懂,随着经教的契入,二十多年以后,真的才明白过来了。所以才关于戒律这些的典籍,我就蒐集了一些,跟今天社会­一对照,恍然大悟,戒律是真重要。发现到佛教之衰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们大家轻视了戒律,没人说,没有示范。也许有人做,都在深­山裡,我们接触不到,没看到。但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学佛不从这裡入手,决定不能成就。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三O一集)2011/2/24 档名:02-039-0301 上一篇:净空法师:不见己是,不道人非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921.html) -------------------------------------------------------------------------------------------------------------------------------- 净空法师:真诚恭敬是性德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1-23 7:21:00  
现在佛教还没大学,只有日本有,日本有不少私人办的,大概还到不了中国隋唐那个丛林制度。研究的人不少,一般大学也都有,我们到­伦敦去参观,牛津、剑桥、伦敦大学都有汉学系,都有用佛经开课,我们看到的研究经教,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不是学佛。佛经裡­面的真义、真諦,他能不能得到?他不能。為什麼?心态不对,真正学一样东西,得到它的精髓,要尊师重道。尊师是什麼?尊师是尊重­我所修学这个科目,我对它尊重,指导我的老师,我当然对他尊重,我认真学习,你能得到它的真諦。你没有这个真诚恭敬心,佛菩萨来­指导你,你也一无所获,你什麼都得不到,你得到是常识、是皮毛。真正好东西是在文字之外,你如何能懂得说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那­个意思说不出来的,只有真诚恭敬能体会到,為什麼?不离自性。真诚恭敬是性德,用性德来学,你才能明心见性,你才能体会到。如果­没有真诚恭敬心,你天天在佛菩萨身边,你跟他一辈子你还是凡夫,什麼也没学到。你所学到的没有离开生死轮迴,这是佛法的难处;如­果有真诚恭敬心,佛法比什麼都容易。所以这真諦门,你就知道它多重要!真諦就真心,一丝毫虚妄没有。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四集)2011/2/16 档名:02-039-0284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481.html) -------------------------------------------------------------------------------------------------------------------------------- 净空法师:学习要从恭敬中学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2 6:40:00  
学习要从恭敬当中学,所以在这个之前,「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那是我们学法基本的条件。恭敬三宝的基础是孝­养父母,如果不孝父母,恭敬心从哪裡来?中国传统教育的来源是来自父子有亲,就是那个亲爱。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可以说是爱的­教育、真诚爱心的教育,这个我们要知道。父子那种亲爱是天然的,不是学来的,最明显的是小孩出生三、四个月。小孩还不会说话,你­看父母对他的爱,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你看他的动态、看他的表情,你能看出来。古圣先贤看到这一点,就想到一定要教。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真诚的爱心一生当中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育,教育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要把这种亲爱发扬光大­,让他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爱一切众生。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在此地­,教育裡头没有名闻利养。 但是今天教育没有了,前面跟诸位说,我们的传统教育丢掉两百年了。现在学校教育,从幼稚园到研究所,教什么?教如何争得名闻利养­,它是这种教育,幼稚园就教竞争。我还听一个同学告诉我,真事情,不是假事情。好像是他朋友的一个小孩,念小学,二、三年级,同­班一个同学,成绩很好的,车祸死了。他回家去的时候告诉他爸爸妈妈,这个同学死得好!他们家人都吓一跳,为什么?「我少了一个竞­争的对手」。这小朋友好像成绩大概比他好一点,竞争。这种心态还得了吗?这个心态不是他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不善后­天学来的。这种心态会造成社会的动乱,会造成地球上的灾害。所以今天,整个问题根在哪裡?根在教育错了方向!不是没有教育,学校­那么多,方向搞错了。古人教育是念念为别人想,现在教育念念为自利想,从前是念念为利他想。利他,社会安定和谐,念念是自利,决­定是有斗争,斗争、战争是决定免不了,天灾人祸跟着来了。所以,我们要求智慧,你不依照这个老办法不行,用现在科学方法来学佛,­错了,佛法就变成科学了。科学解决不了问题,科学所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佛法是智慧,不是知识。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六集)2011/2/22 档名:02-039-0296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20.html) -------------------------------------------------------------------------------------------------------------------------------- 净空法师法语:福与慧都在清净心中求
 发布:心慧 []   日期:2012-2-7 21:38:00      
1 佛教我们待人接物要用什么心?用真心。什么是真心?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真心。为什么要用真心?用真心就接近真如本性。 2 真如本性里面含藏的性德无量无边,佛为我们介绍的时候,把它归纳为三大类: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相好是福报,德能里面有智慧、有相好,福慧具足。3 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具足智慧德能,道德、技能没有一样你不精通,哪用到外面求?4 你要知道自己的福报多大,你看《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你看《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那就是你的福报。你本来的福报就是那么大,现在搞得这样惨兮兮的,怎么回事情?迷了本性。5 怎么迷了?实在讲,这个也并不难懂,我们心里头有念头就迷了。所以我们想求真正的智慧、真正的福德,从哪里修?一心。一心里面的福,是称性的福报;不能修一心,多做点好事,那个福报是修来的福报,会享尽的,是有限量的。6 性德是没有限量的,所以诸佛菩萨福报之大,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为什么?他是性德,是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不是修得的。7 所以会修的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一心不乱,也就是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的真心,它能生智慧,还能生福报,这个奇妙了!8 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示现,给我们做了证明,我们中国的的惠能大师也给我们做了证明,可见得这个清净心具足圆满的智慧福报——福与慧都在清净心中求,不是从外头求,这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0041.html)  --------------------------------------------------------------------------------------------------------------------------------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40集
 
 发布:忏悔 []   日期:2011-11-14 14:15:00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西方哲学家里面最有德行的,首推苏格拉底,他有一次跟他的学生上课。一上课苏格拉底就示范了一个甩手的动作,从前面甩到后面,甩三百下。他就跟学生讲:这个难不难?学生说:不难,很简单。苏格拉底就说:好,从今天开始,每天都做三百下。过了一个月,再问:谁还在做?少了一些人;过了两个月,又减少一些;过了半年,大部分都没做了;一年以后再问,只有一个学生做。诸位同修,这个学生是谁?就是柏拉图。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其实要有成就并不难,重在有没有依教奉行,有没有恒心、毅力,所以有恒为成功之本。  面对老和尚告诉我们两年打根基,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做到「宽为限,紧用功」。所以「净业三福」第一福,我们落实在《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诸位同修,当我们第一福落实的时候,就代表往生有把握,第一福就可以往生凡圣同居土;第二福,在家人落实在五戒,出家法师我们落实在《沙弥律仪》;最后一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两年基础打好了,我们后面三年可以专攻《无量寿经》,专攻一部大乘经典,这样五年就能够做真菩萨。  这个目标并不困难,重在我们有没有下定决心要去落实。在这几年学佛的过程,最重要是在师长的一句教诲,就是所有的佛法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当初我要从学院回台湾,有同修告诉我:你怎么可以回去?你一回去外面这么乱,你又被污染了,所以你不可以回去。但是我们在这几年的修学当中,确实是学生在成就我,因为我们时时观照自己,心有没有符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在跟学生互动过程,我们时时都在观照,时时在修正自己错误的念头、态度;也由于接触学生,才会让我们更体会到众生的需要在哪里,我们的慈悲心就是因为在不断付出的当中被唤醒。  只要我们念念都是为佛法、为众生,我们就可以在境界当中不断历事炼心。所以这个「宽为限,紧用功」也要重视实质,不断的历事炼心去落实,这样才能「功夫到,滞塞通」,我们要愈挫愈勇。诸位同修,往后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想起《三国演义》里面的赵子龙,要勇往直前杀出去,绝对不能往后退,不能迟疑;要有气魄,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用这样的态度去努力。当然我们也要相观而善,能够有同参道友依众靠众。所以我在初学的那段时间之内,也找了三、五个好朋友,一起每个礼拜听老和尚讲经,听完以后再一起共修念佛,也维持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宁为成功找方法,一定要找到对治自己习气,对治自己懈怠的方法,赶快要让功夫能够提升、能够得力。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当我们遇到一些疑惑的时候,可以把它写下来。之前也提到了,我们能够恭恭敬敬听师长讲经,往往在听的过程我们的心量一扩宽,问题就解决了。身旁假如有很好的善知识,我们也可以找些时间去跟他请教,去跟他学习。毕竟可能善知识一句话,把我们一些执着点点开来了,我们就能够有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是师父领进门,修行还是要靠个人,而一个人悟性的开显也在力行的功夫上。六祖惠能大师为什么能够常生智慧,还在依教奉行。而当我们就教于善知识,问他问题,重点在听了以后一定要真干、真做。假如我们常常问问题,没有落实,到最后善知识可能会愈说愈少了,因为我们的态度也会决定善知识跟我们互动的一种关系。当看到我们每一次听都能够去落实,非常受教的话,他们也会很欢喜来跟我们结这个法缘。接着看下一段经文,我们一起念一下: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们看第一句,『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当我们修学的书房、修学的环境能够很清爽、干净,那我们处在其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这样好的气氛之下,每个人的心容易定下来。所以我们经营一个团体、道场,环境一定要让它清爽、干净,让每个来参学的同修,看了都会心旷神怡。  其实,什么叫做广宣流布?什么叫护持正法?其实这些工作都在护持正法。很有可能很多同修打老远来参观我们的道场,而当他在参观的过程能生欢喜心,对他的道业都是一种助力。甚至于是我们接道场的电话,每一个打电话来的同修都会跟我们有接触,而我们的态度谦恭,对于他们所交代的事情都能够细心去处理,给予这些同修就有相当好的印象,这些都是在帮助正法的弘传。当他来到我们的道场,还没有打开经典,其实所有工作人员的表演都已经在为人演说。很多新接触佛教的朋友,他都是会先看看我们佛教徒的道场,佛教徒处事待人的态度如何,所以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最好的流通佛法的一个关键。我们有这样的共识,对于道场的环境我们就有责任一起把它做好。  自己的家里书房干净,只要我们进入这个空间,心就可以定下来。「几案洁,笔砚正」,桌椅板凳我们要擦干净,其实当我们的房间跟桌子乱的时候,我们的心也随着一起乱。当某些时候需要找些重要的书籍或者重要的文件,假如没有摆好会怎么样?找半天;在这个找半天的过程,自己的清净心都不见了。有时候不只清净心不见了,火气上来了,连全家人都遭殃。全家人私底下一定会说:还说学什么《弟子规》,学成这个样子!所以,必须把房间、书桌、书放整齐。当环境不乱,我们时时做事可以有条不紊去应对,其实在这个当下我们已经在修禅定的功夫;因为心不散乱即是定,定到某种程度就能开智慧。所以,物有定位很重要。  另外「事忙先上帐」,这些都是做事的规范,这也是持戒,因为你持了做事的好态度,你在处理事情就不会杂乱,就有定;处理起来事事都明明白白,就是智慧。所以,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时间也要做好管理工作,不可散乱。假如今天公司给你一个重要的文件,你没有放好东西的规矩,到时候临时找不到或丢掉了,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误失,把工作都有可能搞砸了。诸位同修,现在的孩子有没有注意这些事情?甚至于现在的孩子住在一起,他们有各自的衣物,到最后很多衣服、袜子乱摆,拿出来问说:这个是谁的?他们还不知道是谁的。你看买那么多给他们,又不会整理,养成不好的习惯又很浪费。所以物有定位。这个「事忙先上帐」就是不管我们有多忙,只要有钱出去,我们是当会计的、当记录的,一定要赶快把它记上去。不然到时候忙个几个小时回来忘记了,可能就有麻烦了。所以,书桌我们要把它整理干净。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其实心行一如,所有我们外在的行为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我们回想《弟子规》很多的教诲,当我们讲话不恭敬,心就不恭敬。当我们,比方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虽然都是外在的行为,其实它时时都在影响我们的存心。所以「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为什么这些动作那么重要?当一个人在跛倚、在箕踞、在摇髀的时候,对身体有伤害,对心也有伤害;当我们的姿态那么随便,慢慢心境就会变得随便,变得傲慢。  所以古代人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些举止、威仪,很多朋友会觉得说:这样活起来不是很累吗?会不会很累?人的认知刚好相反,比方说他们会觉得,你学佛以后,一定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真没自由!其实不学佛才是真没自由,因为不学佛都是习气做主,我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都是随业流转,贪瞋痴伏不住,那才叫痛苦,那才叫不自在。而学佛,当我们能够处处持戒,处处能够依教奉行,慢慢的就可以把这些习性放下,几年以后,真自在,真快乐!相同的,这些行为的规范,它也能够影响我们的存心。一开始做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不大习惯,只要我们突破了这个惯性,就会感觉到,当我们的言语恭谦,处处有礼貌,处处知进退,内心会非常的自在、舒服,因为与我们的自性相应。不只自己得利益,身旁的亲友也都会非常欢喜,如沐春风。既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存心,所以我们时时也要端正自己的姿势。  所以,「墨磨偏,心不端」,你磨墨的时候偏一边,这样也不好。任何一个动作,我们去考虑到如何才能做得很好,如何才能让心端正,用这个标准去做就不会有错。「字不敬,心先病」,假如我们写字的时候,内心非常的匆忙、着急,每天又要写那么多字,我们的心在这个时候就在虚妄、在堕落了。所以写字的时候,也要时时不慌乱,一笔一画把它学好。容不容易?因为习惯的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用什么好方法来让自己写字愈来愈端正?一来,当我们的心不急躁、不散乱,我们的字也会慢慢端正;另外一个方法,诸位同修可以去请「弟子规描红」,杨淑芬老师写的弟子规描红,每一天写一页,保证三个月以后,你的字会刮目相看。这个时候你旁边的人会说:你的字怎么变这么工整!你就可以把《弟子规》介绍给他,然后你就说,这就是学佛的好处,能够从这些生活细节去历练自己的存心,这也是个好方法。  而且我们写字、写信是跟人沟通的一个工具,到时候他一看说:这个学佛人字怎么写这么丑?那会有个不好的印象。说到这里,就是我的痛处,所以诸位同修多多包涵,小时候没有学好,字太杂乱,从我的身材里面,你们也看得出来,太急躁。我们既然发觉缺点,就要好好用心的去成长、去突破。那我们约定一下,半年以后,我一定要让你们刮目相看。所以确确实实,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们,都是菩萨,都在督促我们、砥砺我们。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我们把书整理好,把它分类好,每次要找也很轻松找到了,心也不会散乱;看完再把它放好,所以放书要有秩序,要有规则。相同的,家庭里面的生活习惯也要有规则;团体里面亦如是。只要有规则,就能够循规蹈矩,就不容易处理事情的时候杂乱无章。  所以我们接待客人,也可以教导孩子,在客人进来的过程,应该一步一步怎么做。假如我们在道场当中,同修来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安排食、衣、住、行、娱乐,怎么样从他的角度,因为他一个人来,或者是第一次来,他可能会有需要哪些生活所需,或者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我们能够事先帮他想好。这些客人、同修来了,我们就可以有条不紊把他们接待好,让他们宾至如归,这样就会皆大欢喜。当然「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绝对不能等到客人来了,才手忙脚乱,你去做这个,你去做那个。这样可能到时候事情会搞得比较杂乱,我们又是这么热心,这样就不大好,自己也觉得有愧疚。同修都很仁慈,看着我们手忙脚乱,他们也会觉得是不是给我们添了麻烦!所以在处理事情当中,我们也要注重次序,注重管理。这个管理也需要实际去操作,让每个同修训练,练习。而且当每个人都很熟悉的时候,在工作当中都可以临时危机处理,互相替换,这样就不会到时候唱空城戏了。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在比较紧急的状况之下,我们也要把书放好,不要到时候因为急忙、着急,把书弄脏或者弄不见了,这样就不好。「有缺坏,就补之」,以前的人对于东西非常的爱惜,书只要有所损害了,他会赶快把它补好、修好,唯有对于书本爱惜,我们才会生起恭敬之心。夫子晚年学《易经》,非常认真,在经典里面也提到,夫子看《易经》看到「韦编三绝」。「韦编」是用牛皮做的,在绑书的,因为常常阅读,翻的次数很多,韦编断了三次。但是一来,我们可以体会出来,孔老夫子好学的态度;再来也可以了解到,夫子对于书本的爱惜。从韦编三绝,我们感受到夫子的好学,也感受到夫子爱惜物品,非常节俭。  所以书本要爱护,事实上所有的日常用品也应该好好爱惜,它的寿命就可以用得很长久。当我们到一些同修家里,一些善知识家里,只要你专心多看、多听,也可以从他在对待整个物品当中,学到一些很好的态度。像杨老师她一定会把电视机上面摆一个布,看完电视一定要把它盖起来。我们时时珍惜物品,爱物者物恒爱之。人家为什么用东西可以用那么久,我们为什么用那么短,其中必有缘故。凡事要爱惜所有的东西,这也是修我们的恭敬之心。  再来,『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污染的力量确实相当的大,但是当污染产生,我们要把污染去除,可能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精神都不一定能够成就。所以四大天王所表的法,我们要深刻去领受,为什么入山门就这样提醒我们,那对我们的道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东方持国天王,经典里面我们也要去领会,小大圆融,治国跟治家的方法、纲领是一不是二。持国、持家首重告诉我们要尽忠职守,要能敦伦尽分,这是东方持国天王给我们的提醒。而持国天王手上拿了一支琵琶,琵琶所表的法也告诉我们,琵琶弦太紧了,弹了会断。当人与人之间,言语太刻薄,做事太急躁,就很容易产生摩擦,所以不可太过。琵琶弦假如太松了,会怎么样?那就弹不出声音来,所以不可不及,掌握中庸之道。管孩子也是一样,要恩威并济,不可太松,也不可太严格,太严格可能会有副作用。  南方增长天王,时时提醒我们要精进不断,而且要用慧剑,用智慧来解决事情。诸位同修,你们现在有没有理智?有没有?我们有理智,往后才不会再造业,才能够真正做到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假如没有办法提起理智,这句话也只是随口念过,所以要掌握理智的纲领。我们掌握了没有?掌握《弟子规》,这就是处事待人的纲领所在。所以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应该遵循的这些道理,一定要从今以后把它落实好。而《弟子规》能不能落实东方持国天王?当然可以!伦常大道从孝、悌扎根好。  再来,西方广目天王。现在这个时代,确确实实是几千年历史以来最复杂的时代,假如我们不在复杂当中找出正确的做人做事的原则,真的会被这个大时代搞得晕头转向,很有可能随波逐流了。诸位同修,我们在世间会无形当中沾染名闻利养,有没有可能又把名闻利养带进佛门?这个都要相当谨慎。今天假如在家庭、在公司搞名闻利养,这个果报还不惨烈,进了佛门搞名闻利养,那影响的面就很大了,所以更应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要掌握不变的原则,不管环境、人事再怎么复杂,我们抓到重要的,要孝、要弟,要谨、要信、要爱众,要亲仁,要学习,这就好像西方广目天王那一颗龙珠,那是不变的原则。  北方多闻天王,拿了一把伞,在我们多看、多听当中,也要懂得防止污染,所以经文说「非圣书,屏勿视」。除了书会污染,还有哪些东西会污染?这个我们要引导小孩防止污染,也要训练他们屏除这些电视、计算机的污染;甚至于是「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些不好的环境、人群也要懂得敬而远之。所以这些态度一定要教,而其实只要从小熏习的是圣贤教诲,当他们遇到是杀盗淫妄的东西,他就自然会觉得不舒服,会离开,当然首先他的根基要扎牢才行。  再来,当他人在是非人我,在传递一些不好的讯息,我们要赶快离开。假如在谈论是非人我,你虽然没有插嘴,但是你坐在那里,这样好不好?不好!因为其它的人可能会说:他们在谈那个的时候谁也在里面,他可能跟他们是一伙的。你可能就会无谓惹来误会。所以是非之地不可久留,而且我们的定功也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应该离开,敬而远之。  有个孩子,他很小,因为母亲觉得书看多对他有帮助,所以买很多书让他看。本来他很想有个弟弟,都会叫他妈妈说:妈妈,你再生一个弟弟。后来阅读的数量很大,看很多书,有一天就跟他母亲讲,他说:母亲,你不可以再生弟弟,因为你生了弟弟就不爱我了。因为书籍里面有心理学的书籍,你看小孩年纪这么小,他已经产生这种对人的嫉妒、分别的认知。小小一本书一污染,要去他这个私心要去多久?老师整整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把他这种私心转化过来。所以诸位家长,诸位同修,我们面对小孩,甚至于面对我们身旁的亲友,也要帮他们防止污染。不然看了书以后,要再把他拉回来,确确实实不容易。  「蔽聪明,坏心志」,我们自己对于污染的东西要很有警觉性。《论语》里面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该看的不要看,报纸、电视尽量不要看,因为我们的定功不够,会受影响。诸位男士,美女也不可以看,因为我们的定功还不够,遇到美女你要更积极念佛,这样也是历事炼心。我们要突然想到印光大师的教诲,遇到比我们年长的,要当母亲看;遇到我们比较相近年纪的,要把她当姐妹看;遇到比我们年幼的,要把她当孩子、儿女看,这也是历事炼心的方法。当然只要你感觉到所见的东西会污染你的清净心,这时候警觉性一定要提起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听到一些言语、一些音乐会影响我们,我们也要先避开,好好先把境界提升。  诸位同修,我们看看现在的音乐都是什么音乐?古代到一个地方,要了解风土民情,都先采集现在当下的音乐。《孝经》里面提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感人至深,但是音乐要让人堕落,速度也很快。现在的青少年心为什么这么浮动?每天都唱什么?唱这些摇滚的音乐,整个心都散乱。我也是受害者之一,听那些情歌,根本就没谈过恋爱,听情歌可以听到唱给别人听,别人在底下掉眼泪。其实谁污染最大?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那种音乐唤醒了无始劫以来的分别、执着,要不得!幸好《无量寿经》的经文把我拉回来,「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都苦乐自当了,你还要干傻事吗?那不是自讨苦吃!所以「非礼勿听」,这会干扰自己。「非礼勿言」,不当的言语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  「非礼勿动」,所有动作会影响我们清净心的也不应该去做。我们看看很多的年轻人走在路上勾肩搭背,好不好?看起来就不舒服。所以「非礼勿动」,我们有哪些行为动作会让人家生烦恼,也不应该做出来。我当老师这么久,跟学生关系也挺好,很多老师就觉得跟学生要打成一片,所以有些学生跟老师也勾在一起。好不好?那都矫枉过正。跟孩子亲是要从你的爱心跟真诚,不是跟他一样的行为、见解,所以虽然距离很近,我们不失为师的威严。当你是这样的态度,不随便、不苟且,小孩虽然跟你很亲也不会乱拍你的肩膀,乱搭你的肩。这就是一个人无形的威仪,呈现出来的一种风范。所以,非礼勿动。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地方来时时观照,心有没有受影响、受污染。除了「非圣书」不能看,跟我们不同宗派的书,我们也先不要看,先一门深入,专修净土,这也很重要。蕅益大师也提到「不为他岐所惑,名大智慧」,既然已经选择这一条当生成就的路,我们就不要再打闲岔出来。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所以我们也提到了,要对自己有信心,佛所言绝非虚言,所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心经》也说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们的本性、自性本来就有,只要我们能够依循圣贤人的教诲,肯把我们的分别执着放下,我们也可以在这一生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而师父上人以他几十年学佛的经验,在《华严经》当中领会到「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殊胜的体悟教诲我们,让我们能够马上念这一句佛号,「行超普贤登彼岸」,所以「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如是妙法幸听闻(确实我们都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一定要好好掌握这个机会,好好持这一句万德洪名,进而「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我们自利利他,自他圆满,这个目标就可以不断迈进。  所以我们读《弟子规》,读到最后一句话要特别大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是因为念完了,所以很大声。孟夫子也教诲我们「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圣哲人、佛菩萨把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好好去达成,这样才对得起他们的恩德。《弟子规》我们讲解完毕。  最后我谈一下,这一、二年自己在教学、在学佛这段过程的一种深刻感受。让我感受到,其实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很简单的不是很复杂,所谓「大道至简」,真心是能感,境界才是所感。当我们闻到师父上人的教诲,内心非常欢喜,自己也找到人生的目标、方向,那对一个人的内心确实有很强的稳定力量。当我们知道人生应该如何走出这个迷惑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希望让更多的人走出人生的迷惑,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时时提醒自己,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根本还是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在这个过程,也能够常常落实在生活、工作与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因为体会到「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当中,众生想要离苦得乐,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念佛求生,而我们刚好又遇到了。看到师父上人这么样的苦口婆心,这么辛劳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所以我们起了个念头,希望能帮师长分担一些工作。其实只是起了一个念头,佛菩萨自有安排。所以也很顺利辞掉工作以后,我就起了个念头,希望到澳洲净宗学院,能够遇到一个好的中国文化的老师。因为那时候教学生经典,也体会到中国为什么可以接大乘佛法,原因就在有中国文化的根基。所以希望能有一位中国文化的老师,另外还希望有一个善知识,能够在身旁点点滴滴的提醒。结果来了净宗学院,杨老师就坐在讲桌上,我们都不用担心,卢叔叔就坐在我的旁边,一格也没有空。所以真心能感,境界所感,只要我们的真心真的发出来,佛菩萨一定会安排得很好。    上一篇: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39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73.html) -------------------------------------------------------------------------------------------------------------------------------- -------------------------------------------------------------------------------------------------------------------------------- 蔡礼旭:如何看待西方的“进步”?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30 10:20:00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53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