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之迷恋 电视剧中字:鲁宾逊的选择———谈经济学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6:37
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一术语,鲁宾逊漂流的故事就有了浓厚的经济学色彩。

  在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中,酷爱航海的鲁宾逊在商船失事以后漂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鲁宾逊凭着自己的选择,只身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果我们一旦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一术语,鲁宾逊漂流的故事就有了浓厚的经济学色彩。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在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两种产品的坐标系中的曲线,它表示人们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对于处在孤岛上的鲁宾逊而言,他也仍然会面临这样一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现在的鲁宾逊虽然两手空空,但他毕竟来自于文明社会,他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还可以利用自己身上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自救。

  假设鲁宾逊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或者用于爬树摘椰子,或者用于下海抓鱼。这样鲁宾逊首先就有了两种极端的选择,他可以将一天8小时全部用于抓鱼,这个数量表示在横坐标上;鲁宾逊也可以将一天8小时全部用于摘椰子,这个数量表示在纵坐标系上。这是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极端的点。当然,除这两点以外,鲁宾逊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将一部分时间用于摘椰子,另一部分时间用于抓鱼,这又会有很多种组合。将这些点也都画出来,就得到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观察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鲁宾逊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要想多抓鱼就得少摘椰子。也就是说,通过鲁宾逊的选择,椰子可以转换为鱼,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凹向原点则表明,将椰子转换为鱼的过程中,转换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当鲁宾逊拥有很多椰子的时候,生产椰子的效率几乎都发挥殆尽了,这时一定量的劳动通过转换,用于多抓一条鱼,只需要放弃较少的椰子,但是随着调整的进行,当椰子的数量变少时,椰子的生产效率反而会回到较高的状态。这时,同样用一定量的劳动多抓一条鱼,则要放弃更多的椰子。这是由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不管怎么转换,只要是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运动,鲁宾逊在生产上就总是处于有效率状态,或者说他不会窝工。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当鲁宾逊的生产选择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运动时,他要多抓一条鱼,就必须少摘一些椰子。如果鲁宾逊的选择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是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部,这就说明鲁宾逊的生产是无效率的,或者说鲁宾逊的生产窝了工。因为在此状态下,鲁宾逊可以在不减少鱼的产量的前提下,增加椰子的产量,或者在不减少椰子产量的前提下,增加鱼的产量,而重新回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这说明原先的状态不是最好的。

  尽管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从事生产都是有效率的,但鲁宾逊究竟会选择哪一点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鲁宾逊的生产是为了自己的消费,所以,在这里是鲁宾逊的个人偏好决定了生产组合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具体位置。假如鲁宾逊是个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他的选择就一定在纵轴上的那个点上;反之,如果鲁宾逊偏爱食鱼,那他的选择就一定位于偏向横轴的点上,当鲁宾逊这样选择时,资源就得到了优化配置,实现了微观经济效益。

  对鲁宾逊来讲,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的那些点又意味着什么?当然是更多的鱼和更多的椰子,但由于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是鲁宾逊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如果鲁宾逊可以增加劳动投入,这就需要鲁宾逊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他完全可以得到更多的鱼和椰子,这就意味着他的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移动。当然,鲁宾逊也可以在不增加劳动投入,而是改进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扩张。比如,鲁宾逊不再赤手空拳去抓鱼,而是造船结网,用渔船捕鱼;也不再爬树摘椰子,而是造采摘器在树下摘椰子。结果鱼和椰子都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鲁宾逊通过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在宏观层面上实现了经济增长。
 作者:李仁君 | 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