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是从同房开始算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游记:寻访“救星石”(上) -- 混混兔的一起游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59:27

[原创]寻访“救星石”(上)

 作者:混混兔  日期:2007-8-15 精华: 真我: 推荐: 点击:5038 评论:21
更多真我博客 |   更多精华博客 | 字体大小: 特大  分类: 行走见闻 标签: 平塘 掌布 救星石
查看博客相关的最好的地区详细介绍:
  • 贵州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一、奔向“故乡”

    前两年,惊闻我插队落户的平塘县发现了一块巨石,上有清晰的“中国共产党”几个大字!经地质部专家考证后,权威证实决非人为,而是浑然天成,命名为“救星石”。

   
   
  初闻此讯,我根本不信。
      并非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有多么高的鉴别能力,而是我在那穷乡僻壤“其乐无穷”地与天与地与人奋斗了四个年头,汗水、眼泪甚至鲜血滋润过那里的土地,对平塘的山山水水,不敢说了如指掌,也称得上“第二故乡”。却从未听说过这种奇事。
    现如今
乍一听,哈哈,新编聊斋嘛!
    何况,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何以能和“救星”连在一起,也未免过于牵强。

    一次偶然,让我有了探询这传说是否真实的机会。

     从贵阳客车站乘坐舒适的大巴出发,两个多小时,就到了黔南首府——桥城都匀。和在那里等候的朋友会合,握手认识后,团团围坐闻名“桥城”的黄焖山羊火锅旁。红油辣子浸得红铮铮的山珍火锅馋得我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顾不得斯文,抄起筷子尽情享受苗乡美食,果然名不虚传,味道胜过国宴——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席间,刚散会的李书记赶来,简直让我惊喜得无从表达:他竟然是曾经的平塘县委副书记,侃起平塘县的民风人文来,如数家珍,还认识不少当年因在平塘成家而未抽调回贵阳的知青。边吃边聊,距离感陌生感倏忽消失,很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饭后,朋友W送我们至城外三十多公里处,离掌布“救星石”较近的某国家物资储备处招待所下榻。

夜深沉,很久没有住在如此清新幽静的乡下。
     窗外田边,蛙鼓此起彼伏,喧嚣热闹如央视的“同一首歌”盛会。荷塘碧树将浓郁的植物香播得满夜晚都是。漆黑的窗外没有城市的万家灯火,只有影影憧憧梦幻般的远山剪影。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
    伏在窗口,贪婪地深深吸着天然氧吧微香的空气,换掉肺里被钢筋水泥二氧化碳污染的浊气,仿佛为五脏六肺洗了个彻底的“桑拿”,享受着久违的安静和闲适,不用看电视不用上网不用写文字……惬意地放松全身每个细胞。人、蛙、树、山、天、星、月、花……用各自的灵魂演唱着“同一首歌”。

  次日晨。窗外。



婉转清脆的鸟鸣将我早早唤醒。不舍得浪费让人心动的一日之际清晨时光,我背起相机,去捕捉田间荷叶的倩影。
     刚到荷塘边,大雨倾盆,呼拉拉卷着寒风扑来,抽打得荷叶摇曳着腰肢,垂手含胸,不敢笑闹。


    
    赶紧冒雨跑回招待所,看着雨水从屋檐上汩汩地流下来,滴到地上汇成溪流向低洼处奔去。心里难免扫兴,莫非真是“贵人出门招风雨”?那我宁愿不当这“贵人”。

郁郁地站在门口,祈祷着老天爷赶快鸣金收兵。
    9点,W冒雨赶到,告诉我们都匀凌晨暴雨,可能路上难走。似乎看出我的遗憾和扫兴,又善解人意地说:还是走,说不定到了掌布天就晴了。
    
    于是小车冒雨前行。
    一路上风声雨声,车轮碾过浑浊的泥浆发出的唏唏哗哗声,伴随思绪信马由缰,跑回当年插队的毛南族寨子,驻足当年修水利住过的山洞石床,回味当年孤身一人“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恐怖无助,怀想当年挑着一百三十斤重的“高挑”登上陡峭的“摩天岭”的艰辛,咀嚼着当年吃得腹胀如鼓的荞子玉米高梁红薯的苦楚……
    
    窗外熟悉的绿色山峰如纷繁复杂的日子匆匆掠过渐行渐远,刻骨铭心的岁月和苦难却历历在目越来越近。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很俗气的默念着这很残酷的句子。知青生活蹉跎岁月清晰如画,平塘,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玉水金盆”,你可记得为你哭过笑过唱过的女儿?

车进平塘县城,心里突然阵阵发慌,心灵猝然本能地一跳,将沉睡在记忆中的“心跳”唤醒。贪婪地望着窗外掠过的老街、老屋、老人、老树,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城扑来、变幻、消遁……



熟悉,的确很熟悉。许是因为没有下车,我无法完整地审视这座和我的生命有过千丝万缕血脉联系的小城。县城还是“一个馒头吃通城”的那么玲珑俊秀,还是那座山还是那条河,连空气都是熟悉的味道。那湾清澈碧透的平舟河水依然平静蜿蜒绕城而过,将整个县城环抱怀中,远望如一颗含珠的玉蚌,闪耀着迷人的神韵。
   
    陌生,已经很陌生。河边那片绿树成阴结满紫红色桑葚的桑树林哪里去了?记忆中那座灰色混沌的县委县政府楼房哪里去了?空旷冷清的车站广场哪里去了?那个被我称作大哥会发疟疾勤劳能干的孤儿“聂老bai”哪里去了?我们曾经演唱过《红灯记》、《沙家浜》的简易舞台哪里去了?

     容不得我细想细看,小车已毫不犹豫地穿城而过,将我魂牵梦萦、爱恨交织的第二故乡平塘县城甩在身后。

 

二、“拦马寨”古枫碑记

不知何时,雨住天晴,艳阳高照,看来,我真的是贵人。小车抵达距县城63公里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掌布乡“拦马寨”前。





    拦马寨掩映于重重密密的碧绿之中,又称“浪马寨”。得名于寨前清幽灵秀的拦马河。寨中十几户人家,全是布依族。

    这是一个爱水的民族。无论走到何处,均依水而居,因此他们是一个最干净的民族。古人云“近水者智”,因此他们又是一个最智慧的民族。
  
  进寨后,随意走到哪家,主人都会诚挚淳朴地笑脸相迎热情相邀,让你品尝地道的农家饭。价钱并不贵。


   

随意挑了寨口的一家,舒服地坐在干净整洁的小院中,喝着贵州特有的苦中回甜的苦丁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院子正中一棵挂满花朵的巨型仙人掌。
    稍顷,干净利索的布依女人便端上现杀现炖的土鸡、自腌的酸菜、自点的豆腐、现摘的新鲜时令蔬菜、散发着原木香的甑子苞谷饭……绝对环保绝对绿色。


    W提议吃“藿麻草”。


    我不知这种长得很丑陋的草的学名,却记得小时到野外爬山,不小心碰着,接触的皮肤立即红肿,火烧火燎痒痛难忍。后来插队时,曾见寨里乡民摘来束成一捆,专用来抽打教训不听话不好好念书的孩子,因为这种打法很疼很难受,能让遭打的孩子留下极深的印象,再不敢淘气,却决不会伤及骨头。


   
    但我从来不知道这种可怕的草能吃。W见我害怕,越发来了兴趣,坚持叫那布依女人去采,说这是追风草,食之可驱风除邪,清热解暑,一定要我尝尝。那女人便遣她的女儿去采了来,用清水淘过,放入鸡汤火锅中,眼见着硬朗的枝干很快恹下去。我还是不敢吃。同行的男子汉们便用筷子夹了吃给我看,并再三鼓励。我见他们吃了确实无事,便鼓起勇气也夹了一筷放入嘴中,果然一
股清香,并无任何邪味。便放心大吃起来

真谛出自勇气,大概也是放之四海亦皆准的真理。爱也好恨也好,甚至上当受骗,只要勇于实践,且无怨无悔,人生的经验便都如此获得并积累。
    正如这“藿麻草”,看似可怕,其实外强中干,只要热汤一烫,便将其锐其毒除得一干二净,反成了上好药膳。攻其弱点,为我所用,直让人凭空生出一股征服的快感,颇有点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饭后,用我的双脚,沿寨中石头小径探询这深山里的“桃源”,丈量这拦马寨和都市的距离。
    闻着熟悉极了的农村特有的牛粪柴草混和发出的香味。恍然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山寨,回到艰辛苦难却刻骨铭心的那年那月。
    
 
    漫步寨口,惊见一株巨大的断枫,上半部如野牛匍匐路旁,已经开始腐烂的深褐色躯干长满黄色野菌,兀立在路边的下半部约有几米高,四人合围尚不能全,古老苍茫寂寞凄凉。
    在断枫残躯之下流连了很久,生命脆弱的悲凉感叹从心底油然而生。




     
     如此
巨枫,生长不知多少年,耗费了多少力量,抵抗了多少自然界雨雪风霜,才能长到如此粗壮,坚强刚硬如铿锵男儿,却依然敌不过大自然的摧残,惨烈地拦腰折断……

救星何在?为何不救这千年古树?

猝然间又见断枫顶部折断的伤口处,竟然郁郁葱葱地长出一蓬绿油油的枝叶,树太高,看不清是这枯树发新枝还是其他植物借它的躯体经营自己的生命。总之是一份新生命,活在死去的生命之上。还是生命战胜了自然。



一块石碑立于树旁,细读碑文,文字精练矍铄,含义发人深省,立意却与我之所悟完全相背。
    
    询问过路村民,一布依汉子告诉我,此碑文系林教授所作。“救星石”奇闻迅速传开后,一位州领导决定亲自去掌布乡察看真伪。当晚无风无雨,无任何外力,古枫上半截突然轰然断裂倒下,将旁边的古银杏树都砸断了半截。此事震惊当地村民,各种传闻雀起。林明璋教授闻之,赶到现场目睹断枫,心中万千感慨,夜不能寐,挥笔成就此《古枫碑记》如下:

古枫碑记

环保生态,世之共识,凡古树名木不可无记。如浪马寨前植此枫香古树,属槭木科,落叶乔木,树寿传五丰年矣。每值秋时,五星红叶,朋冠丹霞,参天与风云酬唱,立地共山水生晖。乡民皆护奉为寨之吉祥也。
  时届今夏,景区拟建前夜,无风无雨,古枫自断身裂,乡民游众无不叹惜。噫!腰壮四围如斯者,何以之败?何以败之?!
  然,有来人言:今浪马河峡谷石破天惊,天书现世,景区建立,斯树阻道于前,必寿折之,此更新之吉也。
  又,来探奇者众,围树踏观,惊指古枫腰折处呼:此厮已蛀虫遍布,腐败至极,倘不夭折,不合逻辑!惜之奈何?惋之奈何?!
  再,遇群贤毕至,皆作是论:不管你树有多高,根有多深,腰有多壮,资有多老,身落腐败,必晚节不保。教训!教训!
  吁!凡物必有可观。看!它腰折处又发芽也。悲乎?喜乎?古枫!古枫!,是与之记,是矣记之。

我孤陋寡闻,并不认识林教授,但听说他居贵州文化名人之列。深山老林,穷乡僻壤,竟有文化名人手迹,贵人相助,实在是布依山寨的幸事乐事。

后又有文人解析碑文断枫,认为此枫之断寓意深刻,乃天意所为,并上升到“中国共产党是人心所向,也说明了人心所向是不可抗拒的力”的高度。
     

对此说我亦大不以为然。
    
    无论植物动物,凡有生命者,便有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该树生长多年无人维护除虫,中心早已蛀空。拦腰折断是必然,断在景区开发建立之际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偶然。



但却极欣赏敬佩林教授的文笔,可圈可点。数语之间,借物言志,抒发感悟,发出“何以之败?何以败之?”之问,“身落腐败,必晚节不保,教训!教训!”之立身处世金石之言,警示后人,振聋发聩。
      遂抄录回来细细品读。

其实何止这离奇折断的古枫及寄生于它的新生命,大如人类历史,小如个人生命与爱的历程,均在不断的斗争、挣扎、生发、死亡、新陈代谢中遍体鳞伤地走到了今天,其中有多少值得深思值得感悟的道理。

那么,有无救星?谁是救星?这个问号在心中逐渐清晰凸现,尽管尚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