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暖暖缤纷万圣夜:朱永新: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3:18
下载文档收藏

朱永新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

<<隐藏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触及了大学行政权力、大学转制试点、择校难题、幼儿园入园难入园 贵、教育问责、高考改革、教育公平等一系列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并给出了 较为权威的建议和答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曾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 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主修教育心理学。日本上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江苏省苏州市 主管教育的副市长。 30 年来,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0 余篇, 出版了多部专著, 《朱 有 永新教育文集》(10 卷本,中、韩、日文版)、《教育如此美丽》、《困境与 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回到教 育原点》、《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等著作。主编有《当 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等 30 余种。 2005 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06 年被全国政协教科文 卫体委员会等主办的评选活动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7 年被中国改革与发 展论坛组委会评为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 2008 年被中国教育电 视台等媒体评为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目录】 目录】 教育改革必须问计于民(代序) 6 一、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宏观教育政策建议 8 1 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 9 2 如何保证《纲要》顺利实施 11 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教育改革 13 4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方针 15 5 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 17 6 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 19 7 政府应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21 8 提高我国重大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24 9 成立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 27 10 教育科研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 29 11 如何保障教育经费 4%落到实处 31 12 制定《学校法》势在必行 33 二、阅读,让民族精神起来——推进全民阅读建议 35 13 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 36 14 把孔子诞辰日作为国家阅读节 41 15 建立国家阅读基金 44 16 领导干部应成为读书的模范 46 17 教师应成为读书的先锋 48 18 亲子共读应成为潮流 50 19 城市应建设社区图书馆 54 20 把农家书屋建在乡村小学 57 三、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改革建议 61 23 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 62 24 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64 25 如何破解择校难题 67 26 加紧制定《学前教育法》 70 27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73 28 免除学前一年幼儿教育费 77 29 解决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78 30 解决幼教难题需扶助民办公益幼儿园 83 31 让每个中小学生写好汉字 85 32 加大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和 87 33 减少和规范中小学教育评估 90 34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93 35 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95 36 加强农村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营养 99 37 全面解决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问题 103 38 重视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106 四、追寻一流大学的梦想——高等教育改革建议 109 39 加快高考制度改革步伐 110 40 取消高考文理分科 112 41 大学要淡化行政权力 115 42 完善高校教育质量评估 117 43 进行大学转制试点 119 44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122 45 严格控制大学建设新校区 125 46 妥善解决高校贷款负债问题 127 47 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 131 48 大学人文教育亟须加强 135 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改革建议 137 49 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138 50 慎重推行职业教育全免费 141 51 建设中小学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142 52 取消“暂停职业院校专升本政策” 144 53 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 146 54 加强职业中介组织诚信建设 148 55 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 150 六、让民间资本走进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建议 154 56 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更多的政策 155 57 在全国范围停止“名校办民校” 157 58 完善独立学院政策 159 59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应获得经费资助 161 60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应退出竞争市场 163 61 修改民办学校“民办非企业”法人性质 166 62 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169 七、不应该忽视的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公平建议 172 63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173 64 重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177 65 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 181 66 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负债问题 182 67 改变集中资源办学政策“一刀切” 184 68 提高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186 69 提高聋校九年义务教育质量 188 70 加快培养专业手语翻译人才 190 71 重视聋人信息交流无障碍问题 192 73 取消聋人从事聋教育考普通话的限制 196 74 改善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和打工子弟 197 75 解决长期在非户籍地固定工作居住人 200 八、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教师教育改革建议 204 77 改革教师培养模式 205 78 改革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208 79 农村教师队伍质量亟须提升 210 80 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 212 81 国家特殊岗位教师亟须有针对性培训 216 82 切实保障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 218 83 把教育申诉纳入执法轨道 220 84 保障教师的休息权 222 85 农村教师的编制和津贴应该调整 224 86 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225 87 解决中小学离岗代课教师经济补偿与 228 88 探索开展教师异地交流 230 九、用改革推动发展——教育管理改革建议 232 89 加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233 90 教育改革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237 91 教育问责势在必行 239 92 教育督导应相对独立 241 93 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平台 244 94 大力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 246 95 提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条件 250 96 侵权责任法应考虑学校免责 251 97 减免农村中小学校水电费 253 98 建立民主、公正、透明的教材评审机制 255 99 教育发展也应该“限高” 257 100 取消公务员考试学历门槛 259 后记 261 2007 年,我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一次有关教育问题的发言,引起了许多同志的 共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当场表示,应该就中国教育的改革进行一次“思想大 讨论”。他把我的发言稿和他的建议转给上海的某家著名报社,希望能够展开一 场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但是,这封信一直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最后的答复 是,教育是老百姓关心的焦点问题,恐怕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人民群众是最通情达理、最富有智慧的。医疗改革的方案公开征集意 见,很快就有了一万多条建议与意见。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订,也吸取了民间的 许多智慧。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大事情,是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全局性问题,理所当然更应该听取民间的意见。过去我们经常讲“人民教 育人民办”,就应该不仅仅指让人民出钱出力,同时应该指让人民出主意。 值得欣慰的是,冯骥才先生的呼吁在这一次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中,多少得到了实现。《规划纲要》制定的过程,本 身就是一个不断问计于民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规划纲要》自启动到正式颁 布,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 会 1800 余次,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 35000 余 人次。在文本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 中央有关部委、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部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 企事业单位等 660 多个单位,1800 余名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 部门负责人、企业界人士以及海外人士共提出意见建议 6100 多条。起草组先后 召开各类会议近 300 次,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文 本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正式进行了 40 多轮大的修改。从面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审议定稿,《规划纲要》文本充分吸收社会各界意见, 前后修改约 400 多处。所以,我们看到,《规划纲要》从理念、思想到方针、目 标,从战略主题到改革重点,从具体措施到重大项目,都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 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典范。 我希望,从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开始,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决 策的科学程序,形成一个“问计于民”的教育决策传统,从少数人决策走向民主 决策,从简单程序决策走向规范程序决策。一些重要的决策,应该有一个小规模 的试验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躁不得,与其朝令夕改,不如耐心完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主持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规划纲要》制定得好不好,关键看人 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新 问题,采取实实在在的新举措,千方百计地办好教育,不断满足公众对高质量、 多样性、多层次教育的迫切需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规划 纲要》还要让老百姓看得懂、看得明白、看得亲切,便于增进共识和贯彻执行。 要做到这一点, 不仅需要组织优秀的专家, 借鉴国内外经验, 同时更要广集众智, 广纳群言。她明确要求,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请人民群众参与,向 人民群众问计,听人民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评判”。 我认为,这一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前几次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 就是特别重视听取民间的声音,汲取民间的智慧。温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反复 强调,教育部门不要“关门起草”,要广泛“问计于民”,还特别关照听取各民 主党派和各个教育学术团体的意见。 这是以往的教育决策过程中没有过的。 当然, 我同时也认为,《规划纲要》在听取民间意见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改进,如真正意 义上的专家辩论交锋不够,媒体深度介入不够,对于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教育 方针、高考改革等,还可以更加广泛地倾听各种声音。 在一定意义上, 我的这本小书就是向“问计于民”政策递交的一份答卷。 它凝聚着一个普通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与热情, 其中一部分 在历年的两会上曾提出,有些建议已经被《规划纲要》采纳,有些建议受到国家 领导人的批示, 有些建议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然还有一些建议需要等待时机。 希望这份答卷能够接受时代的考验,接受读者朋友们的批评。 2010 年 8 月于北京滴石斋 一、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宏观教育政策建议 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宏 —— 教育是真正神圣的使命,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 人,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的 根本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 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1 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 目前, 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多, 全社会对于教育似乎出现了所谓的 “集体失望” 。 一方面,大家对教育很不满意,批评、抨击、抱怨;另一方面,大家对教育又茫 然、无措,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由此失去了信心。 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我认为,要想摆脱中国教育的危机,首先面临的是如 何解决全民对于教育集体失望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曾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相信 这句话用在当今的教育改革这个问题上也同样是恰到好处的。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 年教育文明的大国,作为一个有着“耕读传家”传统、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民 族,当务之急是应该唤起我们全民族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重建人们对教育的信心问题不仅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正如 我们成功地应对金融危机一样。那么,如何帮助人们建立对中国教育的信心呢? 首先,应该用美好的教育蓝图激励大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已经正式公布,描绘了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我曾经多次参加 这个纲要的起草修改工作,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改革思路基本上理清了,对 于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也分析得比较清晰。这次纲要提交全 社会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全民 参与教育规划纲要讨论的过程, 既是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 也是增强信心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次《规划纲要》的修订是广泛地听取了民意的。但是,坦率地 说,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动员,主流媒体也没有进行深入的 参与,社会只是对于文理分科、高考改革等几个热点问题有兴趣,而对于教育投 入、教育方针、国家教育价值观等国家教育的重要问题,讨论还不够深入。包括 纲要提出的到 2020 年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等具体目标,到底能否实现?我 们似乎还缺乏真正的信心。所以,我主张,在《规划纲要》的文稿公布于众后, 仍然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在具体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如何制定分 类指导的目标与考核检查办法等,仍然需要继续问计于民。通过讨论,本身就是 增进共识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唤起全民对教育的信心的过程。 第二,应该用美丽的教育故事鼓舞大家。现在,我们对于教育的批评多了一 点,埋怨多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似乎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似乎我们的教育 暗无天日,似乎我们的教育病入膏肓。其实,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非常 感人的教育故事。就拿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来说,就有像常丽华老师和山西绛 县这样的典型。常丽华老师是山东临淄的一个普通小学老师,她和她的孩子们用 五年的时间读了 524 本中外经典名著,考察了山东的许多名山大川。她为孩子们 开设了孔子课程、农历诗词课程,带领孩子们超越中国文化的时空。孩子们人人 会乐器,各个有绝活。毕业考试 1/3 的学生三门主课全满分。山西绛县作为新教 育实验区,全县所有的学校,每天早晨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每天中午有 40 分钟时间共同阅读,全县 3000 名教师有 2000 多人坚持在网上开教育博客,记录 自己的教育生活。绛县人大成立了“教育发展促进会”,每年评选感动绛县的十 大教育人物。像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可惜的是,这样生动具体、感人至深的故 事,没有成为我们媒体的焦点。 总之, 我认为, 我们对于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很多精彩的故事关注得少了一点。 无论是在常老师那样的课堂里,还是像绛县这样的教育改革的实验区,我们每天 都可以看到精彩,听到很多美好的教育故事,只不过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引起我们 的发现、关注、推广和宣传。许多好的东西没有被张扬,正气没有抬头,榜样没 有去引领。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不能没有方向感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发 现精彩的教育故事,同时也要解决好我们的教育哲学,解决好我们国家核心的教 育价值观问题。在《规划纲要》制定的过程中,我反复问自己和同仁,我们改革 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整个民族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要 往哪里去。我们一直说,教育的使命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就业,而是培养 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同时建设出美好的社会,引领人类不断地走向崇 高。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才是回到教育的原点。也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教 育哲学,我们才能实现温总理所说的,通过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 一流的国家。 2 如何保证《纲要》顺利实施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落下帷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已经发布。按照常规,应该是群情激昂,充满期待。但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一 种冷漠与沉寂。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口号,让社会上产生“狼来了”的心理状态, 社会对于改革的信心不足, 将会成为 《纲要》 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所以, 我就如何进行社会动员, 重建教育信心, 全面实施纲要的具体项目, 谈几点想法。 第一,进一步关注教育改革的民间力量。 这次《规划纲要》提出了“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的具体要求,如成立国家教 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 学模式改革等试点。 我认为,现在的重点不是重新确定试点的主题、内容与区域,而是用心地去 梳理、总结这些年以来民间已经在开始的静悄悄的革命。杨东平先生前不久写了 一篇题为“教育变革的力量”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放眼世界,古往今来,真 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和教育创新,从不是来自政府规划或批准,而是来自薪火相传 的教育家的理想,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生生不息的草根力量。今天,我们 特别需要认识“学在民间”的传统,相信 “学在民间”的伟大力量。对“学在 民间”的信心,也是对成长中的公民社会的信心。 其实,教育的智慧来自民间。近年来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教育创新,还是学校 和学者自发的教育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学校和区域的教育面貌,教育 行政部门应该关注这些自下而上的变革的力量。 应该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变革的 动力、机制与方法,这比重新用许多时间从头开始实验,无疑要有效得多。 第二,像重视制定《纲要》一样制订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 应该说, 《纲要》对于教育的重大问题都有了阐述,原则、要求也非常明确。 要让纲要真正地落到实处,就需要在下一阶段,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 具体领导下,把纲要这个蓝图真正地变成施工图,制定出详细的时间进度表。这 个方面,应该说是有教训的,1993 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已 经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写入其中,近 20 年 过去,仍然没有落实。 而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分析的教育三大问题仍待改 进。当时分析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是:(一)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 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 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二)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 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 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 失调。(三)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 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 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 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 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依然如故。所以,目前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够保证 这次写进新的纲要的内容与项目不重蹈覆辙。 我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需要每一个改革与发 展的数量指标能够有分年度检查与评价的指标,并且每年公布检查结果。 第二,如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一支监理的队伍一样,建议加强国家教 育督导机构的建设,赋予国家教育督导机构检查、督促有关“施工”部门的质量 和进度。 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教育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应 该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首先,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 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 人均受教育年限、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等,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 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事实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协调和统筹经济与教育 的发展。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免费城乡义务教育、加快农村教 育发展等,都是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做出的努力。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在于教育。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 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75%的水平。2009 年,中国消耗 了世界钢铁和水泥总产量的 50%,消耗世界能源总产量的 18%,才创造了全世界 GDP 的 8%。这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有密切的关系。教育到底是 “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 不可持续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都是亟待科学发展观予以明确的 关于教育发展的根本思路和观念问题。 再次, 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 解决。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不仅要解决教育自身中存在的非科学发展的问题,同 时还要通过教育来促进全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 性、基础性部门,教育要为社会各行业、各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和培养专业人才、 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经 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不能单纯理解为工业化或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应当 是一个拓展自由的过程。 而教育对于拓展人类自由、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状况将影响个人赖以享受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 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 发展有利于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从一定角度说,教育树立和实现科学发展观将 是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认为,这样讲并不过分。因为教育 经过这些年的大发展(如高等教育的扩招、义务教育的普及)之后,确实需要科 学发展观思想的再反思, 以引领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方 向。 总之,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 会,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科学发展 观不仅仅在于纠偏经济社会发展中唯 GDP 增长的倾向,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科学发展观还对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4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关于教育方针,这是改革与发 展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视为改革与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观基础;二是改革与发 展的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往往是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抓手,体制活则教育活; 三是改革与发展的经费保障,改革需要利益的调整,需要财政的保障与支持。这 三个问题,同样也是 2010 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大问题。 2010 年“两会”前公开发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 求意见稿,对于我国的教育方针的表述是: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此,在全国人大开幕的当天,《城市快报》发表了对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 东平的专访。 杨东平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出, “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提法是非常落后于时代发展的。 “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要形成一 个对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教育目标这么一个共识,这是一个大前提。如果 我们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那我们的很多具体的改革往往会徒劳无功,甚至是过 了十几年、几十年,发现还在原地徘徊,所以形成一个改革的共识首先是要形成 一个对教育理想的共识。”他认为,在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的 今天,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等的理念还基本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形成的,这是非常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为此,他主张把 教育方针定位为培养 21 世纪现代社会的中国公民。 2010 年 3 月 12 日,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两会教育沙龙”,与会人员包 括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 书记盛连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院 长陈勉,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蔡 克勤,民进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罗黎辉等,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提出了 意见,大部分同志主张应该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 我也认为,这个方针的表述可以继续讨论。因为,第一, “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概念是一个社会本位的概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应该成为这次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观,成为指导这 次教育改革的教育哲学。第二, “建设者”与“接班人”是交叉甚至重合的概念, 建设者也是接班人,接班人自然也是建设者。第三,文本的战略主题部分,明确 提出,“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 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关于全面发展的问题,这是教育未来发展的终结 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下,往往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导致了“平均发展”、“平庸发展”,甚至是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干 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关于个性发展的问题,纲要文本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来 了,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 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 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在同 一个文本中,应该具有理念的自洽性和完整性。 其实,关于教育方针,应该考虑其理论的完整与自洽,应该理清教育改革的 哲学基础是什么?什么是教育改革的价值观?应该了解教育是真正神圣的使命, 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 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 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5 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相当的篇幅, 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 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明确要求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中,学有所教的教育问题放在民生问题的第一位。这是十 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 2010 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再 次强调: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 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是第一民生,首先,要求我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 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说经济是果实,科技是花 朵,那么教育就是土壤。没有教育的肥沃土壤,永远不可能有盛开的科技之花, 更不可能有丰硕的经济之果。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经 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该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学生人均教育经 费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 苦孩子。 其次, 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而且是社会阶层流动与变迁的调节器。所以,政府应该作好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 配置,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同时,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要坚 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 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通过若干年 的努力,把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同一地区同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 距,缩小到最小的范围。这次报告修改时还特别增加了关心特殊教育的内容,显 示了党中央对于所有人群的关爱,也为我们推进教育公平做出了表率。 教育是第一民生,还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 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平与效率始终是教育发展不可偏废的 问题。在做好教育公平的同时,我们应该努力提升教育品质,优化教育结构,促 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 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努力改变“素质教育 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格局,寻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教育是第一民生,更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师是 教育的关键。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 生的快乐。应该认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推动教师自觉地走专家引领、行 动反思、共同体互助的道路,为教师的进修研究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能够真 正地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是第一民生,要特别重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生活之中。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谈不上凝聚力。所 以,应该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进我们的教育中。 6 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 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改革开放成功的最大奥秘,其实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 力。因为解放了农民,我们的餐桌开始丰富起来;因为解放了工人,我们的日用 消费品开始丰富起来;因为解放了资本,我们方方面面的发展速度快了起来。 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世界公认:我们创造了穷 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面普及了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 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是我们的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还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真正 满意的程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解放仍然不够。 60 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曾经呼吁教育的解放:“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 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 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 种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 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 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所以,他提出要解 放孩子的小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与空间。 现在看来,陶行知先生的呼吁仍然没有实现。教育的解放仍然是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首先要解放学生。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孩子,让他们不再 为分数而活着,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真正地成为他们自己;其次要解 放教师,从考试的镣铐中解放教师,让他们不再成为考试的囚徒,让他们真正地 享受幸福完整的教学生活,体验教师职业带给他们的成长、尊严与快乐;还要解 放校长,从评价排名的恐惧中解放校长,让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教育,让他们成 为真正的教育的行家里手;最后还要解放教育厅的厅长、局长,从一个个升学的 指标中解放厅长局长,让他们不要“跑部钱进”,不要“仰人鼻息”,从对上负 责变为对下负责,从对分数负责变为对未来负责。 一句话,解放教育的关键是“还权”,把那些本来属于学生、属于老师、属 于校长、属于厅长局长的权利给他们自己。 在 30 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尽管教育的能量没有充分释放,还是有许多地 方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在制度的夹缝中顽强而执著地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创 造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教育奇迹,为中国教育增添了些许春色。无论是湖南汨罗的 素质教育探索,还是山西前元庄的农村教改新政;无论是江苏洋思中学的课堂教 学突破,还是山东杜郎口的教学改革风暴;无论是政府推动的新课程改革,还是 民间自发的新教育实验,30 年来教育改革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问题在于, 由于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没有根本的变化,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间力量, 基本上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是有形的镣铐,各种考试、评比、检查、评 估,让你无法动弹超越;一方面是无形的镣铐,各种心理的压力、舆论的压力, 让你无能为力。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作为民间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1999 年萌动,2002 年开始行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 10 年的时间,发展到全国 24 个省市自治区、28 个实验区、852 所实验学校,100 多万教师与学生参加了实验。新教育实验以让 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 以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写随笔、 聆听窗外声音、 培养卓越口才、 构筑理想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 努力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 育科研的方式。新教育实验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 蝴蝶”儿童阶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理想课堂以及“每月一事”等项目, 受到了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一大批平凡普通的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脱颖而 出,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而我们的孩子,通过新教育实验,与那些人类最崇 高的思想对话,享受到教育本身的魅力。因此,新教育实验被一些媒体评论为中 国的“新希望工程”。 尽管新教育实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但是它的成长同 样也是困难重重。尽管事实已经不断证明新教育实验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但是在分数的压力下,许多学校仍然心有余悸,不敢放开手脚。所以,我认为, 中国的教育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的“解放”。 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间的智慧是无限的。你给民间多大的舞台,它就能 够创造多大的精彩;你给民间多大的空间,它就能够演绎多大的辉煌。希望我们 的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汲取民间的教育智慧,更多地引入民间的教育资本,更 多地释放民间的教育能量。一句话,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解放了民间,也 就解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