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严和墨渊:[灌水]古老而传奇的红色小提琴和它感人的音乐 【音乐之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34:15
古老而传奇的红色小提琴和它感人的音乐
3977 次点击
6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耶子 于 2012-2-2 4:29:19 发布在凯迪社区 >音乐之声
专辑介绍:
“The Red Violin”的故事描述的是一把传奇小提琴的诞生,以及其历经三个世纪,跨越奥地利、英国、中国到加拿大的流浪旅程,描写这样一把牵动无数人命运的古老提琴,很自然的,音乐成为讲述这个故事的语言,而音乐家的表现,包括作曲者与演奏者,则化身为整个故事的灵魂,很难得的,这是一部真正属于音乐家的电影,导演Francois Girard一方面推崇小提琴演奏者Joshua Bell,为故事中的红提琴注入生命,同时也感谢配乐家John Corigliano的音乐贡献,长达两年的讨论与录制音乐过程,足以让导演认为这部电影同时也是John Corigliano的电影。
John Corigliano在音乐上,以Anna ''s Theme为主轴,衍生出所有的音乐内容,Anna是故事中那位提琴制造名师的妻子,红提琴即是因Anna与Anna腹中小孩的死而诞生,有这样一段悲伤的渊源,使的Anna ''s Theme同时也是红提琴的主题,因为Anna的灵魂与红提琴仿佛结合成一体,一同走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漫长旅程。在电影中,Anna''s Theme是Anna时常哼唱的一小段旋律,像是Anna为腹中孩子吟唱的摇篮曲,在第一轨作品Anna'' s Theme中,John Corigliano即以Anna的吟唱为起点,进而将这个旋律发展成一篇凄美哀怨,神秘深幽的提琴乐章,从而揭开红提琴传奇的序幕。
John Corigliano在音乐上,以Anna ''s Theme为主轴,衍生出所有的音乐内容,Anna是故事中那位提琴制造名师的妻子,红提琴即是因Anna与Anna腹中小孩的死而诞生,有这样一段悲伤的渊源,使的Anna ''s Theme同时也是红提琴的主题,因为Anna的灵魂与红提琴仿佛结合成一体,一同走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漫长旅程。在电影中,Anna ''s Theme是Anna时常哼唱的一小段旋律,像是Anna为腹中孩子吟唱的摇篮曲,在第一轨作品Anna ''s Theme中,John Corigliano即以Anna的吟唱为起点,进而将这个旋律发展成一篇凄美哀怨,神秘深幽的提琴乐章,从而揭开红提琴传奇的序幕。
第一个部份的乐章起始于三百年前,提琴的诞生地Cremona(克雷莫纳),包括了四首以Anna ''s Theme为主轴发展而来的作品(Track 2.3.4.5.),气氛古老,悲伤而神秘,Anna ''s Theme本身即是一个旋律优美,气质深幽的主题,在这个部份中,这个主题还呈现出一股哀伤凄恻的质感,因为这个大段的四个乐章,分别描写了Anna的死,以及伤心的提琴匠,为死去的妻子与未出世的孩子,打造出一把不朽而神秘的红提琴的过程,因此音乐中不仅散发着一份古老,深沈的气息,也展现了惊逢变故的震摄,与凄美伤痛的抒情色彩。
第二部份的乐章Vienna,随着红提琴流传到修道院音乐神童Kaspar的手中,以及Kasper的维也纳之行,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质感,一开场的Monastery,即是一首充满欧洲巴洛克色彩的小品提琴合奏曲,音乐风格很明显的与上一个大段的音乐形成分野,显示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紧接的Kaspar ''s Audition/Journey To Vienna以Kaspar的提琴独奏开场,衔接上一段古典色彩浓厚,典雅温和的音乐,描写Kaspar踏上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旅程。Etudes/Death Of Kaspar开场是一段Kaspar的练习曲,旋律随着节拍器而不断加速,反应出Kaspar琴艺的成长,这段音乐当然也让真正的演奏替身Joshua Bell秀上一段高档的演奏实力,然而后半段音乐却随着Kaspar的暴毙,成为一首哀伤的挽歌。
第三部份的乐章Oxford,将故事背景由奥地利带到英国,一开场的The Gypsies , Journey Across Europe,同样以风格和上一个乐段的古典色彩大异其趣的吉普赛音乐,作为情境转换的引子,不过其实这个听来很即兴,自由,富有民谣风的吉普赛提琴,也是一段Anna ''s Theme的变奏曲,在这首曲子的引导下,红提琴由吉普赛人辗转流传到英国演奏名家Pope的手中,Pope ''s Gypsy Cadenza是Pope以吉普赛人的曲调,进一步变奏成的即兴演奏,不过作风却不是吉普赛人的散漫,而展现了Pope学院派的音乐素养,然而其中又有一份音乐天才的叛逆性,同样的,Pope ''s Concert这段Pope在演奏会上的即兴演出,也展现了这份恃才傲物的狂野气息,这段演出中也出现了Anna ''s Theme的特定乐句,而Coitus Musicalis,Pope ''s Betrayal都是Pope以情色为灵感的即兴演出,Anna ''s Theme转化为挑动情欲的乐章,其中Pope ''s Bertrayal一段,音乐随着性爱进入高潮,也在Pope的情人枪击红提琴时乍然停止,将红提琴的命运带向另一个时空。
第四部份的乐章Shanghai,是一段在音乐上发挥比较有限的段落,在前三段乐章中,分别以制造提琴的传奇大师,早逝的音乐神童,与放纵情欲并籍由情色激发灵感的提琴演奏家为主题,因此音乐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相对的,在第四段乐章中,红提琴流传到文革时期的上海——那是一个对西洋文化与传统艺术充满憎恨的时代,因此在音乐的表现上,并不像前几段乐章中,可以借着许多音乐演奏的场景来表现作曲的企图,这个部份的音乐原则上仍以Anna ''s Theme为主题,音色上则显得较为压抑与黑暗,同时还结合了一段红卫兵的歌曲,点出独特的时代背景,虽然在音乐上较不像前几段那般吸引人,不过在剧情上,由这场文化浩劫中保存下来的红提琴,更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与神秘感。
第五部份的乐章Montreal,描写红提琴抵达加拿大,在鉴定专家的追查下,确认了其传奇名琴的身份,同时也一步步揭开红提琴上,奇异红色光泽的真相,这个部份的音乐,一方面呈现一种悬疑神秘的质感,描写鉴定追查红提琴,以及在拍卖会上偷天换日的过程,同时也将情绪渐渐带回第一部份乐章Cremona中,那种凄美雅致的风格,音乐的结尾End Title,Anna ''s Theme一如起始的,以空灵的女声吟唱幽幽浮现,象征红提琴三个世纪的飘泊,终于抵达终点。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相当别致的电影音乐,同时也由于故事的特质,使这部配乐不只是配乐,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音乐,在电影中都是以音乐演奏的方式出现,而不是以背景音乐的方式出现,换句话说,在电影中就可以看到故事中的角色,完整的演出这些作品,因此,相较于其它的电影配乐来说,这部配乐在电影中不仅可以辅助剧情和情绪,而且在电影外,它们可以是很具完整性与独立性的演奏乐章,甚至在原声带终了,John Corigliano将配乐中的代表性段落,结集成一首长达十七分钟的演奏曲The Red Violin '': Chaconn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是集大成的代表作,仿佛这部配乐,就是由这首名为<The Red Violin>的演奏作品发展而来,更进一步提升了这张原声带在独立于电影之外时的欣赏价值。同时,John Corigiliano的作曲手法,因应故事上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背景,以及故事不同角色的行为个性,能发展出各具特色,段落分明的个别风格,也是这部配乐成功的另一项要素,尤其是Cremona,Vienna以及Oxford这三个大段,风格区别鲜明而传神,Cremona描写丧妻之痛的深幽凄楚,Vienna描写音乐神童与维也纳的清新典雅,与Oxford中,故事主角Pope一段又一段张力十足的即兴演奏,结合了挥霍音乐才华的野性,与沈溺放浪的色欲于一体,这些风格上有鲜明差异的处理,都使得原声带一路进行下来,从典雅亮丽的巴洛克,端庄的古典色彩,到发泄情欲的浪漫主义,有如一场跨越时空,不断转换场景的旅程,而且所有的音乐,不论是配乐也好,剧中角色的演奏也好,不论是正派的古典作风,或者是逍遥的吉普赛乐曲,都以Anna ''s Theme为中心点,不断的衍生与变化,这也使这部配乐在多重的风格中,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整体性,加上Joshua Bell出色的诠释,使这张作品不论是以一部电影音乐,或者以一张音乐专辑看待,成绩都是相当出色傲人的。

Corigliano: The Red Violin Concerto
',1)">
发行时间:2007年01月01日
电影《红色小提琴》(The.Red.Violin)全集:
',2)">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2/2/7 0:09:30 编辑过]
分享到:       | |回复 |

回帖人:耶子    影响力指数:22 | | | | | 2012-2-2 4:51:51
沙发
',3)">
电影《红色小提琴 上》【内容简介】:
随着凄美的小提琴声,影片拉开了序幕。故事讲述了5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并不相同,但是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都有同一个交点:一把红色小提琴。       1681年意大利小镇格瑞纳达,小提琴制造大师尼古拉正在忙碌的制作一把惊世骇俗的小提琴,作为礼物送给即将出世的孩子。就在此时,他的妻子因难产死去,胎儿也死于腹中。得知噩耗的尼古拉痛苦万分,在悲痛之余他将死去妻子的静脉割断,把鲜血涂在了那把小提琴上,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死去的妻子和孩子。红色小提琴就这样诞生了。
就这样过了一百多年(1792年),在奥地利的一家孤儿院里,出现了一位小提琴天才卡斯帕尔,而他使用的正是那把红色小提琴。音乐大师乔治发现他是个可造之才,便将他带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乔治的指导下,卡斯帕尔日夜加紧练习,技能突飞猛进,他们的目标就是能在即将举办的皇室音乐会上取得好成绩。在此期间乔治惊奇的发现卡斯帕尔与小提琴几乎是形影不离,就连睡觉也要抱着它,这让乔治很疑惑。比赛当天考官发现卡斯帕尔手中的小提琴很是精美,决定在比赛后买下它。可能是卡斯帕尔觉得心爱的小提琴将落入他人之手,也可能是因为心情紧张,突然倒在了地上,离开了这个世界。乔治将卡斯帕尔带回了孤儿院,人们把他和心爱的小提琴埋葬在一起,好让他在天堂也能拉出美妙的音乐。
一群盗墓人挖开了卡斯帕尔的墓,偷走了小提琴,落入了吉普赛人之手。过了许多年,英国小提琴家波普发现了它,并将它买下。波普英俊潇洒,玩世不恭,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他的女友玛丽年轻貌美,为他进行音乐上的创作。玛丽去了俄国,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波普失去了爱情的滋润,也失去了创作的源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他手里荒废了。他日渐堕落,不但缺席了许多场演奏会,而且还吸食上了鸦片,他从天使变成了魔鬼。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玛丽回来了,当打开门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波普正和一个女人在床上缠绵着,而他手中还拿着红色小提琴。玛丽痛苦不堪,她用枪指着这对奸男淫女,然而她并没有向波普开枪,而是射向了他心爱的小提琴,以这种方式终结了两人的感情。失去了女友和小提琴的波普最终选择了自杀。
波普的仆人将“受伤”的小提琴带到了中国,把它卖给了一家当铺。在那里小提琴静静的躺了几十年,好像在等待着它新的主人,直到一位母亲为女儿项蓓买下了它。1965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是一个非常时期,任何有悖于这个时期的都会受到批判,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身为红卫兵的项蓓知道这把小提琴会对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可她更不想小提琴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产物而被烧掉。项蓓找到了自己曾帮助过的一个音乐教师,把小提琴托付给了他,并再三叮嘱他要好好的保管。时光飞逝,直到改革开放这把小提琴才得以重见天日,中国政府委托加拿大政府对这把小提琴进行拍卖。
美国的琴类鉴别专家莫里斯来到了蒙特利尔拍卖会现场,他发现这把小提琴很是与众不同,这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莫里斯和自己的助手对这把小提琴进行了全方位科学的鉴定,得出的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这正是失传300多年的红色小提琴。莫里斯知道这把小提琴的真正价值并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那些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竞拍者不配得到它。就在拍卖会当天莫里斯用事先准备好的复制品和真品掉了包,然后便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告诉女儿将会送给她一份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
影片通过对一把红色小提琴的描述,讲述了5位主人公的不同命运,表现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说明只有音乐艺术才能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起桥梁。小提琴从被鲜血涂在身上之时就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命运。在小提琴漂泊的这300多年中曾经被埋葬、被射杀、还险些被烧毁,它的曲折命运仿佛在告诫人们:不管人生旅途中有多少艰难险阻,有多么的痛苦,也要咬紧牙关,坚强的活下去,因为任何痛苦都是暂时的,好日子最终会到来的。纵观片中的5位主人公他们无一不对这把小提琴爱不释手:小提琴透着尼古拉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卡斯帕尔睡觉的时候还要抱着它,波普和女友缠绵之时也要将它拿在手中。由此可见小提琴已经溶入他们的血液,达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项蓓所处的时代不允许有小提琴的存在,所以她冒死转移了它。莫里斯在得知小提琴的身世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危机。那些认为金钱至上竞拍者根本不知道小提琴的真正价值,更不配得到它。莫里斯知道艺术是无价的,所以他偷偷的掉了包,将真正的红色小提琴送给了他的女儿,同时也完成了尼古拉生前的愿望。他们用生命和艺术为我们谱写了一部华丽的乐章。在影片中有两个场景贯穿了整个影片,第一个是尼古拉的妻子请巫师为自己占卜的场景,巫师对每一张塔罗牌预测都是下一个故事中小提琴和主人公命运的投影,从而为下一个故事作了铺垫。第二个就是拍卖会的场景,一浪高过一浪的叫卖声给观众留下了悬念,到底小提琴会花落谁家?知道影片结尾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导演的深厚功力。
本片由弗朗斯杰拉德执导,荟萃各国著名演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作。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命和艺术的人,那么这部影片一定会让你懂得生命和艺术的真正内涵。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2/2/2 5:26:58 编辑过]
回复 |引用
回帖人:耶子    影响力指数:22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不看此人 | 2012-2-2 5:12:51    跟帖回复:
第 3 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