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颗牙齿人的命运:谈一下即将发生的农村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36:33

谈一下即将发生的农村改革!亿万同胞正躺在刀俎下     作者:咸淡咖啡  发表日期:2012-2-5

    就历史来说,天朝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胀,加息、收缩信贷、限购限价等措施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为啥?货币超发已经失控,像一个人吃坏了肚子,还能够吃点药解决一下,但如果吃破了肚皮,普通药物还管用吗?!
  92年—95年曾经发生过严重通胀,高达创记录的24.1%,当时的统计还是比较朴实一些,注水不多,解决的方案呢?!表面上是加息,通过危机转嫁给股市和民企,保住大局,但实际上超发的货币才是根源!
  解决货币超发的隐形策略是市场化!就是文明的医改和教改,把原来属于大众的打包卖给大众!庞大的货币被消化了,甚至还出现了紧缩……可见市场化是多么有效的方式,天朝真是英明神武啊,包产还包销,多印了货币,就多提供社会产品,最后谁买单,用屁股思考都知道,好在老朱还比较克制
  到了03年后,“市场化”竟然成为常态!也难怪,zf年年赤字,还要大规模的搞铁公鸡,没钱啊!zy没钱就开动印钞机,地方没钱呢?那就继续市场化呗,把原来没有标价的土地推上市场,地方买地有了收入,zy印钞票也不会引起通胀,鸡的屁又长虹,P民情绪稳定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作者:咸淡咖啡 回复日期:2012-02-05 04:38:27 
回复 
  印钞的无节制最终导致了当下的通胀,所以旧戏又重演了,加息、限贷、限购还限价,问题解决了吗?民企倒闭、股市大跌、P民水深火热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即使牺牲体质外的利益,能不能解决通胀?绝对不能!
  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把火山口压住,但炙热的岩浆不会自动消失的,唯一的路子呢?也只能是继续市场化喽
  唯一的可行的就是广大农村的土地!
  要想顺利完成这个最后的市场化,谣言还是要编的漂亮的!什么农村空心化,什么捍卫农民权益,什么现代化农业啊,什么保证粮食安全啊,一个个天花乱坠!很美很天真啊
  让我来一个个击破这些谎言吧
  1.粮食安全,宝宝自己都承认,进入21世纪以来,粮食每年都在增产,那么粮食安全就是个伪命题,既然现行的能够保障增产,何来粮食安全一说呢?
  2.现代化农业,说实在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化不同之处就在于,美国是大农场,中国是小地块,其他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化差不了多少!路子都是一样的,石油农业,又是一个伪命题吧!
  3.农村空心化,中国已不是以前的精耕细作了,种地需要很多劳动力吗?说实在的,一位拿着钞票的60岁老人,也能很好的管理好几亩地,为啥?他只需要拿钱投资就可以了,有人替他播种,有人替他翻地,有人替他收获……所以空心化不会带来粮食的问题
  4.种粮积极性低,这个能怪农民吗?04年后,虽然农民不要交公粮了,但农民得到真正的好处了吗?!显然没有,宝宝上台以来,房价涨了五倍以上,粮价涨了多少?自己去算算
  即使粮价上涨,农民得到实惠了吗?粮价里包含着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租金、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等等多重费用,而且都比粮价涨的快,农民的收益越来越少,积极性从何而来呢   扒开这些神马的借口,就能看出所谓的图改就是通过农村市场化来解决当下的危机!要把土地推上市场,必须解决产权问题,这就是一些人为之热血沸腾的“确权”,我细致分析后,保障农民利益又是一个神马伪命题
  确权,包含两个部分,第一、农村土地确权,是给到每个农民手上吗?不是!只到达集体这个层面,就是以前的生产队、生产小组这些组织;第二、宅基地,这些是要给到农民手上的,也是天经地义该给农民的
  看出端倪没有?明显的抓大放小,土地依然狠狠的抓在体质内!

 

作者:咸淡咖啡 回复日期:2012-02-05 05:20:39 
回复 
  所以一个显而易见的结局,即使领到确权证,农民也无法保住土地,正无法从土地中长期收益,只能一次性转卖,火一把就死!
  详细说一下这场关系到亿万生灵的运动吧!
  第一步、在乡镇所在地建设中心城区,这个不难理解,就是新农村呗!所以居住在乡镇的农民得到的实惠还是相对多一些,就像城市里的原住民,不管以前是否下岗悲剧,只要有房子,就能得到房地产运动的好处
  中心城区建设就是跟城市一样,拆迁——建楼房——囤积发售而已,但农民哪有钱买这些商品房呢?!别担心,天朝已经安排好了,那就是第二步
  第二步、中国不缺钱,在钞票一直贬值的预期下,土地投资将成为比房产投资更火热的项目,所以基层zf也迎来了春天!想必每一个人都理解,越往下zf越禽兽,与黑社会无异,在投资者和地方zf的双重挤压下,农民只能卖出土地,用所得的钱币在新农村买商品房
  PS:预估一下土地交易释放出的天量资金吧,而农民拿到这笔钱不只是能在新农村买房,有心人自己预测一下未来城市的房价吧
  第三步,买到商品房后的农民其实买的是负债,农民手上只有两件东西,一是货币,二是房子,货币是贬值的,新农村的房价靠什么支撑?工作机会、就医就学条件、交通便利、从商环境……别说富裕了,就连生存都成问题,不过也别急,天朝也有相应的安排,那就水利投资
  你们这些P民不是喜欢打工吗,那就让你们永远打工,农村的基建会是一个好的过度平台,创造就业赚钱的机会
  第四步,粮食涨价,这个几乎是必然!你想想,白给的土地农民都没有积极性耕种,更何况买地耕种呢?只有对未来预期的粮食涨价,才能吸引资金买卖土地!来购买未来收益
  再者,现在粮价上不去,也和分散耕种有关,并不是完全的zf压制!连年的丰产,农民都有余粮,农民又不掌握粮食购销的渠道,再加上分散,根本无法掌握粮食的定价权,只能任凭宰割
  一旦土地集中后,只要构成区域的垄断,就有对粮价发生影响力,粮价想不涨都难!这个阶段种粮成为高收益,必然加大投资,如组建种子施肥采摘等各种下游公司,还有一些农产品深加工公司,最值得关注的是醇类燃料的加工!石油的必然中断,粮食转为燃料这个可再生资源还是比较靠谱的替代品
  农民呢,走过艰辛中给水利基建打工之后,最终成为大农场及附属产业链的工人   至此,农村市场化完成!下一个10年,可能还是高鸡的屁的“盛世”,却是亿万人的血泪之路  

  “市场化”之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危机都得到很好的解决!
  1、超发的货币有了新的商品,所有就慢慢正常起来,通胀从根本上缓解
  2、地方债问题也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耕地确权只到生产队的玄机
  3、城市的房地产空置率也有人买单了,不断兼并的国家队地产,化债户为盈利
  4、对于民企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有资本的可以买资产,小资本的可以生产产品,毕竟农民买地的钱需要消费
  这就是本人的预测,立贴为证!!! 


李昌平:中国农村将彻底走上菲律宾道路(转载)
菲律宾衰落与日韩和我国台湾崛起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菲律宾经历了3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典范”,现代化水平仅次于日本。在菲律宾快速发展时期,香港、台湾、南北韩的大量劳动力输出到菲律宾就业。

  但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菲律宾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民生活日趋艰难。今天的菲律宾,有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10个菲律宾人中就有一个背井离乡,总计约800万人在海外打工,仅在香港就有7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菲律宾女佣。在菲律宾走向衰落的同时,日韩和我国台湾却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的新典范。

  菲律宾的日益衰落和日、韩及我台湾的快速发展,原因也许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怎样对待农民、农村和农业。在学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拉美化”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将菲律宾和日、韩及我国台湾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有益于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在人口密集、农民占多数、人均资源少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到底该走什么道路?中国是该学欧美?日本?还是菲律宾?这是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菲律宾与日韩台: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结局

  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管菲律宾。在美国的影响下,菲律宾师从美国,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精英阶层坚定认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依靠资本的力量改造小农和农村。

  在菲律宾政府和知识精英的主导和支持下,西方农业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控制菲律宾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保险、土地交易、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农民只能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量自耕农和佃农在大公司的挤压下破产,被迫失去土地做资本家的农业工人。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资本家和地主所需要的农业工人越来越少,大量的失地和失业农民涌进了城市。

  但随着韩战的结束和冷战的趋缓,城市的就业岗位增长下降,进城的很多“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军人走上政治舞台,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反过来失业更加严重,以致恶性循环。菲律宾的劳动力源源不断输出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及世界各地,菲佣成为菲律宾整个国家的“名片”——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啊!

  在菲律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五个快速转变:农村问题快速转变成了城市问题,农民问题快速转变成了工人问题,失业问题快速转变成了社会问题,经济社会问题快速转变成了政治问题,国内城乡矛盾快速转变成了国际贸易摩擦。

  应该说上述五个转变,导致菲律宾社会出现严重两极分化和冲突,政治出现严重腐败和对抗,经济完全受制于国外。基于菲律宾上述情况,很多研究菲律宾的人都认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错误,是导致菲律宾由“亚洲典范”走向“亚洲病夫”的主要原因之一。

  菲律宾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曲折之后,认识到了本国现代化道路的错误,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期开始,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为师,收购土地资本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和流民,这项改革至今还没有结束。这是多大的一个弯路啊!

  在菲律宾走向衰落的同时,同样是人多地少、且同属美国势力范围的日韩和我国台湾却迅速崛起。当然,菲律宾走向衰落和日、韩及我台湾崛起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日韩及我国台湾选择了和菲律宾完全不同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日本模式”,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模式”不是依靠资本改造和消灭小农,而是在土改的基础上,在限制大资本下乡的同时,扶持小农组织起来——建立以金融合作为核心的综合农协,变传统小农为组织化的现代小农,包括金融保险在内的农村经济都由农民协会主导发展,农民不仅分享种植业、养殖业的收益,几乎分享了农村金融保险、加工、流通储藏、市场资料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农产品超市和土地“农转非”等诸多方面的绝大部分收益。
  日韩和我国台湾限制大资本下乡,大约经历了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有限制地准许大资本下乡是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组织化的现代小农”基本实现之后的事情。

  日韩和我国台湾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地转移只许在农民之间进行,没有出现过小农在短期内大量破产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更不是被迫的,进城的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同等享受国民待遇;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是基本相当的。

  日韩和我国台湾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步减少,但没有出现农民工问题;农村经济比例逐步下降,但没有出现农民贫困问题;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但基本没有出现污染和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在日韩和我国台湾崛起的过程中,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局稳定。

  比较菲律宾和日韩及我国台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日韩和我国台湾道路是有效的。并能达成一些共识:
  首先,人口密度较大的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选择对全局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选择资本消灭小农的道路,农民将被迫非农化,劳动力价格会非常低,虽然有利“吸引外资”,但内需会严重不足,国家经济自主性不强,社会和环境等问题也会非常多,风险是非常高的。如果选择小农合作(组织化)发展道路,农民自主非农化,农民和工人收入会同步增长,内需会随着发展而扩大,经济自主性强,各种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其次,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减少农民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村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保护农民分享农村经济(金融保险、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土地转非和交易等)的收益,而不应该假现代化之名,行抢农民饭碗之实。否则,会出现菲律宾式的“五个转化”。

  第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不是非农民。最关键是要帮助农民提升能力或保护农民或组织农民或武装农民头脑或增强农民经济实力,而不是靠资本家救农民或带农民。指望资本家救小农是靠不住的。

  第四,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如果日韩和我国台湾的综合农协没有“农信部”,综合农协就没有生命力;农民的金融自主权,还是实现和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基础。保护农民首要保护农民的金融自主权。日韩和我国台湾用了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时间保护农民的合作金融,限制私人资本下乡办银行。如台湾乡村出现私人银行只是近10年左右的事情。

  中国农业和农村究竟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同样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依靠资本改造小农和农村,是难以走通的道路。中国主流话语是从欧美留学归国人员创造的,和30-40年代的菲律宾话语十分相似,这样的话语50-60年代在我国台湾也出现过,但台湾及时发现了问题,及时阻止和纠正了错误政策,选择了“日本模式”。

  笔者认为中国错误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政策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第一个后果是:小农依赖农民工工资维持小农家庭经营,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就不可能,减少农民也不可能,城市化就会彻底失败;如果没有农民工工资维持小农家庭经营,小农就会大面积破产,“五个转变”就不可避免。中国高速发展30年了,农民人数并没有减少,小农也没有现代化,农村也没有现代化。这样下去,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个后果:中国农村经济占GDP总量的12%弱,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大约占5%左右,只有这5%是农民的,其余都被非农民占有了。5%的GDP,要养活60%多的人口,是不可能的。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全面小康是不可能的。

  后果之三:中国农民正在失去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国内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市场正在逐步被跨国农业集团占领;国外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正在被进入中国的日韩等“高科技农业园”抢占。可以预见的是,保护市场和抢占市场的斗争将非常激烈,贸易摩擦将会非常突出,国内问题转化成国际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

  毫无疑问,中国应该学习的是日韩和我国台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模式,而应该避免走菲律宾失败的老路。因此,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纠正一系列错误的农业政策:
  立即纠正“扶持龙头企业带小农”的错误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
  立即纠正扶持私人资本下乡办银行服务小农的错误政策,归还农民的金融发展权,并优先扶持农民合作金融的发展;
  立即纠正扶持日韩等农业资本集团在中国建“农业园区”、利用中国廉价土地和劳力生产同质农产品抢占中国传统市场的做法,大力扶持中国农民组织和企业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日韩和欧洲市场份额;
  立即纠正鼓励跨国集团并购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外国农产品抢占中国市场的错误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力军。扶持中国企业并购外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抢占外国市场,并确保不丧失参与主要农产品的定价权;
  立即废除现在的征地制度,在落实《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基础上,保障农民土地所有者地位——让农民拥有分享土地“农转非”资本化收益的权利。
  (转自新浪博客,作者:mystyoumin)

  作者:阮牧  发表日期:2012-2-3 21:54:00

回复 

中国经济发展逻辑及未来趋势分析——兼论农村土地政策走向
  ——读《冰冷的经济真相》有感
  《冰冷的经济真相》一文在天涯论坛发表后引起热议,数天内点击量突破350万,刷新天涯论坛有史以来最高记录。文章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脉络,并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做出了概括性的预测,现将读后感及个人理解整理如下,不当之处天涯坛友多多指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逻辑(见下图):

  1978年中国打开改革开放大门,正式迈向工业化城镇化之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引擎中的三驾马车相继启动,在讨论三驾马车之前,先来看看如何消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副产品——富余劳动力,为了消化每年被城镇化而产生的富余劳动力,政府要求保持经济的高增长,也就是一直强调的保增长、稳增长(最低保8),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构成了经济引擎的绝对主力(尤其是出口业务疲软后),从而带来的一系列的后续反应……
  经济引擎有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由于体制及社会文化的原因,我国消费一直萎靡不振,不表。
  出口方面,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旺盛的外部需求造就了我国辉煌的出口业务,不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低端劳动力)和外部需求的疲软,出口业务高增长已成昨日黄花(但量依然巨大)。
  基建投资方面,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数额巨大,造就了各地区GDP一片繁荣,但伴随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要求提高财政收入,因此过去N年我国税收收入一直保持30%左右的增长率(即便是经济危机期间),同时通过国有企业垄断地位获取垄断收入,通过地租、交通获取其他超额收入,即便如此,过去N年我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处于财政赤字状态(我国政府简直是凯恩斯主义的忠实实践者),直到2009年的14万亿惊天大刺激(中央4万+地方政府10万)。同时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宽松货币政策加以配合,因此RMB一印再印,利率一降再降,加上每年巨大的贸易逆差(出口量太大)辅以畸形的汇率制度进一步推高了物价,通胀一路高歌。
  2005年以后房市、股市、金融相继一片繁荣,“形势一片大好”,原因众所周知,一是市场流动性过分充裕(也就是通胀),二是高税收、高租金、强垄断、高成本(劳动力成本)吸引产业资本纷纷进入房市、股市追逐资本暴利(其实作用是相互的),两头挤压导致产业空心化。
  随着而来的是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失业人口的增加,同时高企的通胀使得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政府维持局面继续通过增加基建投资保增长,然而已力不从心(财政赤字过多),过去凑效的手段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途径……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前经济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产业空心化问题,也可以说是经济引擎熄火;二是通胀问题,因此未来政府所有的政策措施基本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首先看如何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政府手里主要有三副牌:产业自身升级、挖掘新产业、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自身升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涉及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由于西方技术封锁,核心技术引进难以有突破口;同时技术创新是个系统过程,涉及基础教育、社会文化环境、思想领域的开放,这些目前都是我国社会的短板,短期内难有改善。
  挖掘新产业,政府提出了七大新型战略产业,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仔细分析这些产业发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不需要低端劳动力,但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员工,政府煞费苦心也迫不得已,因为低端劳动力市场路易斯拐点早已出现,而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80、90后却供过于求(目前中国有世界上最多最廉价的大学生),即便如此,挖掘出有效的新产业也非易事,因为这些新兴产业要不涉及技术创新,要不涉及消费领域,而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政策强力支持下的新兴产业背后是产能过剩。
  如此看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应该是未来政府经济转型的重点内容,中西部传统劳动力的回流刺激当地消费市场。一来为当地已有消费产业带来活力;二来为沿海地带消费领域产业(如服装、餐饮、低端制造)转移至中西部提供条件;三来刺激中西部农村地区住房市场;四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东部地区部分产业提供便利交通条件(四川绵阳iphone零部件生产基地,富士康迁入河南郑州等)。加上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低,经济增长率明显超出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因此政府顺势而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将是重新发动经济引擎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同样会带来通胀)。
  其次是通胀问题,通胀犹如从潘多拉盒子蹦出来的魔鬼,想收回去是难比登天,因此控制通胀重在引导,建立货币蓄水池是重要手段。过去几年房市、股市都曾扮演这一角色(实际上是财富重新分配,加剧贫富分化,但也是没办法的事),可目前房市、股市难以再扮演这一角色。政府想出两个点子: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开放农村土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军事、经济、文化),需要得到国际市场普遍认可,但目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尽管股市国际板正在开通),预计效果不明显。
  开放农村土地也许是个好选择,先不谈其体制障碍(假设可行),一旦开放确实会引来大量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市场,同时使得广大农民变成有产阶级,从而刺激消费市场,盘活经济,为经济转型升级争取宝贵时间,其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貌似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芬格勒说,中国土地“私有化”运动将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其意义超过美国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当然开放农村土地市场并不只是因为货币蓄水池的缘故,过去20多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出现无人种地,而农业问题是国家的基础问题,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迫切问题。为此政府一直在推动现代农业,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化、规模化,这必然要求土地流转,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土地重新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开放农村土地确非易事,面临巨大的体制障碍。
  从以上分析来看,短期内政府手中的几张牌估计只有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开放农村土地能够派上用场,二者都是经济发展改革深化的内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其中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基本纯属于经济领域问题(当然也涉及财富分配),推行起来面临的障碍相对较小,关键是开放农村土地市场,其面临的体制(法律)障碍和各种阻力相当巨大。
  回顾最近几年(2008年开始)农村土地确权“运动”(所有权确权、承包权确权)“如火如荼”(尽管比较低调),不少人(尤其是资本家)对农村土地私有化充满信心,似乎大清王朝初期的圈地运动一幕将重新上演,但不要高兴得太早,先看看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的宣示。
  2011年3月10日,人大委员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五不搞”(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宣示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细看“五不搞”其实是一体的,相互相成,互相支撑,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最后都会导致全面溃散。因此私有化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农村土地私有化将会遭到重大阻力(尤其是来自顶层建筑和左派的阻力)。
  那么开放农村土地前景是不是很悲观呢?未必。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如既往的定位于农业,其实质问题就是农村土地问题。温总理提出:坚决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回顾下上层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措辞:集体所有、家庭承包——以集体所有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坚决完善基本经营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逻辑上先是提出基本经营制度,为何加上基本二字?意为这种制度不够,埋下伏笔;然后提出完善基本经营制度,遇到阻力;再提出坚决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最后提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抵押、入股)。流转制度一旦实施,个人认为农民失去其土地将是必然的(农民天生是无奈和短视的),具体原因不谈。
  从以上分析来看,似乎上层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意见分歧很大,那么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理论上有四种可能:一是保持现有局面不变;二是完全私有化;三是地方政府主导农村土地流转;四是地方政府+大家族(或资本家)主导农村土地流转。
  分析以上四种可能性之前,先来看看农村土地这块蛋糕分配中的利益方:农民、地方强势家族、地方政府、资本家(公司),左右派及高层意见先不讨论。反对土地流转的利益方会有哪些?不会是农民,地方政府倒有可能,在现有制度下地方政府可以先征收农村土地再卖出(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年屡见不鲜,不用赘述),但地方政府也不会坚决反对,一旦可以流转同样有操作空间,以上看出,没有利益方会坚决反对农地流转(哪怕是农民)。
  如此看来,上述四种可能中的第一种很难出现,尽管最后受损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农民一样不会反对农地流转,只要获得的短期利益够大;那么会不会出现完全私有化的现象呢?这也很难,毕竟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太可能明目张胆的私有化。据此第三、第四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第四种情况——地方政府+大家族(或资本家)主导农村土地。随着农村50、60后的老去,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他们的后代80、90后缺乏种地能力和种地意愿(经济效益差是主因,农产品价格国家控制,放手又会加剧通胀)。为了加强农业保障,国家势必会推行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现代农业的高门槛进一步将普通农业生产者挡在门外,而一些具有资金、技术实力和经营经验的公司将乘虚而入,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地方家族(例如村干部)凭借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将会主导农村土地流转。
  综上,未来农村土地将很可能是由政府+强势家族(或公司)共同管理和使用,农民反过来在这些家族(公司)从事农业活动用于谋生。
  历史在前进抑或轮回?不得而知!
  最后借用尼采的一句名言结束此文:你一直以为自己在前进,却不知只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追梦人 于杭城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