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爱上你2第48集:从心理活动窥探:语言、思维、口才、广告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4:47:17
从心理活动窥探:语言、思维、口才、广告等(针对大众,受益匪浅)2008-10-27 21:27
    文章题目很大,我从语言和文字艺术的角度阐述一些心理学及行为思想的模式和方法。很可能不能面面具到,我不是大师,很多地方自己相当的弱势,仅供分享,大家指正以便自我拔高。用大众谦逊的说法就是抛砖引玉,用我的比喻来形容就是:我只是一根微不足道的导火线,而你是潜能、威力无限的炸弹。
言归正传。http://hi.baidu.com/uxucd
===================================================
在正文之前,送一段经典话语: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luán)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

一、习惯性用语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这里所讲的习惯性用语,不是我们常说的口头禅,有相似但有区别。它是习惯性思维的沉淀,在很多的场合它会暴露出很多的隐性信息的语言。它也类似于个性语言,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和文学艺术中常说的性格特征。在影视和文学中,常常要求什么性格的人说什么话,这是创作者必须潜心揣摩的核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这句话属于他的性格”。这种个性化语言很浓,而我这里要讲的,要比口头禅和个性语言更细微。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在和网友聊天的时候,谈到家长的管教,一位网友就这样说到“我家里也对我们管的很严”。这句看似很普通很话,不属于口头禅,也不像个性语言,可却暴露了她的一些信息,暴露的原因属于她的习惯用语思维或模式。我暂不分析原因,先把事件讲完。听她这么一说,我马上回复“你不是独生子哟,是大的还是小的?”她说“我是小的。咦,你怎么知道我不是独生子?”我没回答她的问题,直接说“哦,你还有个姐姐!呵呵,是吧?”她惊讶道“你怎么会知道的?是不是我以前告诉过你?”我说“没有,我才加你的,第一次聊呀。”她更惊讶“你是我同学?朋友?认识我?”我也说没有,可她就是不相信。故事不用延续,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其实是由她的习惯性用语告诉我的,然后加上分析推则。她在聊天中用了“我们”——“我家里也对我们管的很严”。试想一下,“我们”是指两个以上,要是你的独生子的话,你会说家里对我们管的严吗?这就是我所讲的习惯性用语。当然这里要说的是,若是多兄弟子女,有些人会单指说“对我管的严”,因为有些人习惯上不喜欢谈及兄弟姐妹,她只单指自己,所以它的反推理过程可能会出错。例如有,“某老师对我要求很严格”,这里是说老师对他的偏爱,是特指对他的关爱;但也会说“某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这里是指老师对全班大家要求,属于老师教学作风。回到案例。我为什么可以说出她还有姐姐而不是哥哥呢?这属于推理和概率方法了。背景分析:1,80年代出生的人,正处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2,中国传统思想左右,家庭中单纯想要男孩居多,占80%;单纯想有龙有凤的占50%;单纯想多子女的占30%。由此可以推出,要是第一胎就是男孩了,想再要一胎的想法只有50%或30%;若第一胎是女孩,想再生的想法就会有80%,都是冲着想要男孩的。所以不用考虑属于第二胎的当事人是男是女,猜她有个姐姐的正确概率占到了80%,猜她有个哥哥的话正确率最高只有50%。也就是说因为她父母生的第一胎是女孩,才会更想要第二胎。
类似于这种习惯性用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的存在着,且是在自己没有意识的状态下无形的透露了很多的其它信息。好比,你朋友看到你的项链说了句:“你也有条这样的项链呀,给我看看。”这样“也”的用法,其实是一个对比,全句应该是“张三有条这样的项链,你也有条这样的项链呀,给我看看。”在表达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习惯性的省去了前面一句,因为表达的重点不是要说明张三有这样的项链,而是要说明你有这要的项链。诚然,个性化语言可以让我们知道对方的性格特点等,地方口音让我们知道他的所属地,这里所讲的习惯性的语言结构用词,会让我们更细微深入的了解一些信息和心理。

二,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用语一样,它是对思维模式的一种探索,思维的表现形式又承载于语言上了。什么是习惯性思维呢?就是一般性的无意识下的思维,很自然的一种思维反应,也叫常规思维,就像人跌倒时会无意识的用手撑着,害怕时会无意识的发抖一样。举个例子,曾做过的实验:你和你朋友玩个游戏,先问对方“猫吃什么?”他会回答“老鼠”,然后你要求游戏:你说“猫吃”他回答“老鼠”,如此反复快速多次,也要求他快速回答,突然间你换成“老鼠”,很大一部分人会脱口出说“吃猫”。大家可尝试一下,挺搞笑的,甚至会出现较长一段时间你说“老鼠”,他还在回答“吃猫”而全然不觉。原因是他在反复的N次演练中,进入了无意识的机械思维运作了,突然间的更换,使他的大脑也随之无意识的更换了。这种思维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演讲中会引导听众进行常规的反问,从而引人入胜;在谈判、献计中也常用它引君入瓮;在视影和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它激发矛盾和高潮。我这里所讲的是用它来揣摩他人的想法和思维,以判定是非真相和心理。例如,你问某人是否做过某事,而他回答是“你怎么知道的?”、“你听谁说的?”、“你怎么问那事?”一般情况下,这句话属于常规思维,他本来认为你不知道的事,却被你知道并质问他了,他感到很惊奇,好奇你怎么会知道的,随口就脱出来了;若果他没做那件事,他也会很奇怪,奇怪你怎么这样问,其回答的一般性是“没有呀。”、“咦,你么这样问呢?”。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下,配合对方语音特点和动作表情以及接下来的话语逻辑,可推断出他的回答说明了他确实做了那件事。
再举个实例,我喜欢的一位高中同学在深圳,由于种种原因她换手机后没再告诉我手机号了,只能QQ联系,但却也可遇不可求。我六月刚来深圳没几天,恰巧她生日要到了。就想打个电话给她问个好,给句祝福。于是我通过互联网“人肉搜索”(后面的“习惯性行为”会较具体讲到的)找到她的手机号,但不敢确定是不是她的,因为有错误或是换号等因素。于是我发了条短信给她,确认一下对不对:“美女,几天后某人要过生日了呀!呵呵。”我不想让她猜出我是谁,所以没有说她的名字,也没有说她具体的生日日期。不多时就收到回复“你怎么知道?你是谁呀?”其回复正是我所估量的,她中计了,确定是她的手机号了!她的回复正是她的常规思维!分析:是深圳号且又是几天后就过生日的其它人,被我人肉搜索到的机率不到万分之一,所以只要能确定几天后是她的生日,就可以说明她是我要找的人。若手机号找错了,收到我短信的人会有三种特殊情况,1,不是女孩,而是男孩。一般思维回答是“是不是弄错了,我是男的”等;2,离生日还差的远,一般思维回答是“你是谁呀?我生日早就过了。”或“你的谁呀,离生日还差的远呢。”等等;3,干脆不回复,其思维是:一定弄错了,不回复,浪费钱。若是人找对了,其思维一定是:知道我生日的人,一定和对方有某种关系,同学?朋友?同事?对方是谁呢?于是才会有意料之中的短信回复。我收到短信后,没再回复,一是想生日那天只打个电话给个惊喜,二是引诱她好奇心。果不其然,不久见我没回复,打电话来了。我当然挂掉了,一听声音就知道是我撒,这是后话了。
习惯性思维,分析其心理活动,也会给我们很多明确的信息。在生活的应用中也很广泛。后面的方法指导的“思维定向”中将具体讲如何应用。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四,思维、语言、行为的一般特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和行为是维思的表现形式,而维思是有源头和根据的,所以“问倔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不断的去接受外来信息(包括听、触、味、感、嗅等),会激起你思维的千层浪。上篇文章《广告创意思维来源及训练引导》已经有阐述广告创意思维来源了,且用思维拓展图(思维导图)表示了。常规思维也类似,都是物物相生的,但它有更加的自由和发散特点。细想一下我们和朋友闲聊的时候,是不是没有定向的?从A事不小心过度到B事,从B事不小心谈及到了D事,一环扣一环的闲谈下去,且很自然的过度的。如查深究下去,你会发现,闲谈的话题的引出很有意思,可能是邻居放的一首歌,让某人想到某歌星,然后想到超女超男,然后谈及开来;也可能某人说了一句明天要去买什么东西,然后有人接着说去哪里哪里诳街,遇到某某好玩的事,又由此生枝展开了。我们个人的思维模型也类似。只有做梦的思维是杂乱无章的,平日里也只有疯人病院里的人是突如其来、无根可寻的,所以人们才会说他们不正常。一般特性告诉我们,任何的思维、语言、行为,都是有来源的,也正是佛教里所讲的因果,其做出这种思维、语言、行为的果,都有它的因存在,有根可寻,这点也是心里学的立足点。我们可以完全捕捉到的是语言和行为,它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它们里面折射出思维的影子,所以咨询心理医生,都会有一系列的测试和问答,都是用以窥探内心思维的;而语言可能只是思维的某一方面的表露,思维可能绕了N个圈了,语言和行为才做出丁点反应,都是思维、心理的表露。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三,思维定向———句词的使用。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思维定向”和“定向思维”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使动语句“使思维定向”,后者是形容语句“定向的思维”。综合前面的探讨,我们来看看在语言用词和结构上的妙趣。用语言引导思维。
科学家们在视觉研究上己经得出,视学系统在视觉图像上的残缺上会自动补缺,以使视觉美和谐(这里不赘述,可查相关书籍),我们的思维也有类似的功能,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模块化情景记忆思维,这种功能可以减轻思维的负担,但也因此导致常识性的犯错。我们用语言引导思维,有些也就是利用了这和特性。举几个典型例子:
例1,有一个人回到家门口,拿出钥匙开门时,不慎钥匙掉在地上了。他没有带手电筒,没带火机,也没有手机取光照明,没有路灯,邻居家也没开灯,天上也没有月光、星光,可是他却能准确无误的抓起钥匙!这是为什么呢?!想必你现在也迷惑不解他怎么做到的。先不说答案,想想吧。
例2,有一个汉字,左边是“氵”,右边是“来”字,不知你是否认识?是否知道它发什么音?字细想想这个字,写法很简单,是否发半边“来”的音呢?有可能是哟。如果你不知道,不用急着查字典,我直接告诉你,它就是读“来”字发音。我这里还有一个字,写法和刚才的字差不多,只是把右边的“来”字换成“去”字,你是否也认识?写法仍然很简单,那是否是也是读半边的“去”呢?很有可能哟,中国的汉字就是那么有趣,这个字的读音我就不说了,你自己去查查字典吧!呵呵。
先解答一下例1,会有八成以上的人不知道他为什么可以准确拿起钥匙,很是不解。如果你是属于不知道的八层人群之中的人,请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思维,你脑海中出面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带着它往下读。答案出乎你的意料:因为那是大白天!想必出错的你,脑海中出面的是黑夜的画面吧?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用“手电筒、月光、星光”等夜晚出现和使用的东西来营造了一个黑夜的假象,也就是说你的思维被这些词汇引导了,或叫误导吧。我没有一个字提到是晚上,可你的大脑通过那些词语,自我无意识的补缺大脑画面。
解答例2,先说明一下,例2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可能只会有五成吧。你引导的好,对方愿意潜心思考你的问题、喜欢追根问底、好奇心强的人更容易被误导而获得成功。如果你也是被误导的人,那也请细想一下思维过程,或许你被误导几秒钟后终于知道答案了,或许良久之后才知道它的答案,那也是成功的例子,因为那个字很简单:是法律的“法”字。我们测试别人的时候不应该写出来,只能叫对方去想,像我上面描述的一样,没有写“涞”字和“法”字,为的就是用“涞”字,使你的思维定向成在你脑海中用“氵”和“来”去组合,形想模式,再用“来”换成“去”后,你仍然会把“法”字拆开来用“氵”和“去”字去拼凑,这时思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了。因为你会潜意识的把“法”字拆开来单独思考。
例3,在电话营销或上门直销中,怎么样去绕过前台,直接找到目标对相呢?也可以用思维定向方法,例如:与前台接待的对话: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上官:刘总在吗?
前台:我们这没有姓刘的。
上官:哦!那就应该是朱总,他在吗?他昨天叫我今天给他打手机电话,可号码(或名片)弄丢了。
前台:也没有朱总呀!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上官:唉,看我这记性,一个晚上就忘了,你们老总贵姓?告诉我他的手机号码吧……要不你就说昨晚那个叫上官的给他打的电话他就会接。事情有点急。
……
这样的对话,就是营造了一个假像,让前台小姐觉得你和老总关系不错,或是有交往联系,从儿绕过前台直达目标。
插一个小事件,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县高中读书的时候,写家信是不用邮票钱的。把寄信人和收信人互换着写,安全起见就是把寄信人的地址成家里的,把收信人的地址写的老远老远的。不贴邮票就投到邮筒里去。邮局的人看到没有邮票,就按寄信人地址退给了我家里。哈哈!!
在文学、影视常用到这些思维的引导,用它来引导你进入“情理之中”然后又给你一个“意料之外”从而使用剧情推向高潮。像《李米的猜想》、《天下无贼》等。
再例举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吧:
例子,有两家对门开设的米粉饮食店,口味、价格,甚至是人流生意都相当,可是有一个店的收入却要多一些。究其原因是一句问话倒置的结果。其中一家是这样候客的:“您要加鸡蛋吗?”,而别一家是这样的:“您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在语言学上或是口才学上这种句子被叫着“条件选择语句”,它的特点是给出了答案,只需选择了。在我这里来讲,就是给出了A、B、C的思维定向,用可选的ABC项划了一个思维定向圈。第一家粉店给出的选项是A,加蛋。B,不加蛋。第二家给出A,加一个蛋。B,加两个蛋。虽然事实上会有不做“选择题”的顾客,而是做出了“填空题”:“不要加蛋。”,但概率学和营销学告诉我们,促销总比不促销要好。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因为语言的思维定向错误,而使事情发展背道而驰。讲一下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几年前,有一次去买东西,讨价还价时,说出一句大家平常都会说但是是种错误的说法:“老板,价钱还能少吗?”,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说一句,其实是种错误。这也是个选择问句,一是能少,二是不能少。但是商家都是以利润为目的,就算真的可以少,也不会因为你一句这样的问话,而使他回答“还能少”,所以往往会使商家置于尴尬的处境,而回答很可能是“不能少了,你看这质量……”然后说出一系例好处,对于杀价的你来说都是一堆废话,你的杀价话题可能就此告一段落,不太好再延续下去,自己的话语赌死了自己的路。如果商家心里是可以少,也只有少数很会做生意的人,才会很好的避开你的选择问句,反问道:“你能出多少?”这样你的杀价话题才能很好的顺势延续下去。所以聪明的购物者都不会轻易说这样的话。还有一事,今年年初在哈尔滨数月后将离开时,车子已在外面等候了,我把一认识不久的女孩叫出来,情急之时,我说“我要离开哈尔滨了,车子就在外面等着,很可能我们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我,我可以抱你一下吗?”话语出口,我便后悔不已。就算女孩心里愿意和我相拥告别,作为认识不久又加上女孩子的矜持,难道她会说“可以抱一下”?天大的笑话!后来我在QQ上和她说及此事,说我很笨时,她只是呵呵一笑。像这类的条件用语思维定向就是种严重的错误!那要怎以说才是正确呢?请看下面的:

四,情感促使语,心理分析———句词的使用
先展开来说一下广告作用,广告的作用之一是引导消费行为作用,这怎么起作用的呢?(以奶粉为例,呵呵,谁叫“三露奶粉”——三鹿奶粉事件炒的沸沸扬扬呢,我也借它打个小广告。呵呵,不好意思咯。)很显然,当消费者在货架上看到众多的奶粉品牌,价格因素不纳入考虑外,消费者会选哪种呢?当然是买耳熟能详的牌子嘛!这时候广告效应就显现出来了!嗯,好像三鹿奶粉的广告做的较多哟,好像经常听到有说“三鹿奶粉”哟,于是购买三鹿牌,至此广告促销的行为完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你所选择的却是其中最具毒性的奶粉,是自杀者和后妈不二的选择!还不如购买货架上的无名小卒。哈哈!多说了几句。目的是引导思考一下广告倒底在做些什么?!(这事不多说)回正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思维、思想、行业左右为难、不知取舍的时候,若有外在因素激励、促动时,便会是你的引航者。如果我将上述例子改动一下:当广告引导你选择了三鹿奶粉的时候,我走过去告诉他“听说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化工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地球人都知道了,建议你买‘上官泽晖’牌。”于是他的购买行为被颠覆。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煸动行为的广告,而这个例子说明了:如果阐述的话语,维护当事人自己的利益和好处,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举个经典的微妙的例子说明: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有一位青年问神父:“请问我做礼拜的时候可以抽烟吗?”神父回答说:“不可以”;不久,另外一个青年也问神父:“请问我抽烟的时候可以做礼拜吗”神父回答说:“可以。” 这个例子实在是太经典了!细细体味一下其中的奥妙。其实两个青年都是在提同一个问题,可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结果呢?!分析一下:前者的语句,表述的是重点放在了做礼拜,是在做维护或者说是在做神父意愿看到的事情,而青年想从中分心去做和神父无关的事——抽烟,神父当然是不愿意看到咯!所以拒绝了!后者的语句,重心是表述他在做和神父无关的事——抽烟,想分心来做礼拜——神父愿意看到的事,神父当然愿意青年从别的事情分心转而来做礼拜咯,所以欣然接受了!这个例子非常经典和微妙,可细心品味。
电话营销已经从为当今商业社会一个重要角色,它被畸形的存在着,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是因为很多公司领导自己反感电话营销的骚扰,百般的阻拦,却在自己公司里又开设这种业务形式!我们来讲一讲电话营销的一些促使语和心理分析。例:如果在电话营销中用到“刘总,您看是否有意愿使用某某产品?”这种选择思维定向是错误的。我们在电话营销中,首先要用到促使语的铺垫,比如分析本产品给对方带来的好处:“某某产品会给您带来商业机会是不是?”回答“是”,“其整合N种功能只需多少多少钱,比同类产品便宜多少多少,且又增加了某某功能,是不是经济和很划算?”回答“是”,“怎样怎样给您节约了人力资本,是不是?”回答“是”等等,多个正面肯定的“是”的回答,使客户默认了此产品。如何此时来句促单话“您是否愿意购买使用?”或是“您看明天有时间吗?我去贵公司和您详细沟通。”都不是理想的促单语句,其回答的思维空间太大,特别是前者,用一句“暂时不想购买”就全部搪塞掉了。这时候应该用情感肯定促使语:“那明天上午我过去贵公司和您再详细沟通吧!”这样的语句就结实的多。回过头来说说我为什么把它叫“情感促使语”呢?因为在语言中较强烈地添加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观意愿。如上例中就添加表达加强了“我想明天上午过去和您沟通”的想法。如果他没时间的话,就会说“上午没时间”,那就回答“那就下午吧,有时间吗?”;往好处想,就是可能是“上午没时间,明天下午吧,或者后天。”最差的回答就不用说了,但这种促单却增加了成交概率。
再回过头来说说,上面提到的拥抱哈尔滨那个女孩的事情吧,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说:“我就走了,车子在那边等着。来,拥抱一个做告别吧……有机会还会见面的。”哈哈 ^_^  

五,总结,方法的应用。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讲了那么多案例,都是为了描述心理分析和受众体验,那对我们有什么用呢?窥探到心里,就知道对方的思法和思维,就可以对症要下药。对方想喝可乐,我就不会再买橙汁了;对方想去肯德基,我就不会带他去麦当劳了,从广告和营销乃至品牌建立来说,就知道消费者和公众心智所向了……其作用和潜能无比巨大。
在商业中,商家会以问卷调查方式,窥探目标人群的心理心智,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尝试着应用上述的心理学、语言学,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助上一臂之力。有什么方法呢?
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从观察分析自己心里活动和语言、行为开始。前面提到了网上的“人肉搜索”就是基于其心理思维活动和行为的。本想细讲述一二,但一想现在社会公众都在否认这种行为,我就点到为止,不细述。其原理无非上述提到的内容,只是巧妙利用罢了。
还有就是“语言试水”,其实它只是问卷调查的一种特殊形式。用特定的语言去试探对方的反应,从而获得其心里思维和想法。有否定法,试攻击法,强烈肯定法,疑问法,反证法等等。此法要小心使用,控制不好会激起双方的矛盾,甚至反感谩骂。由于篇幅关系,不细讲述,可从上述文字中窥探一二。

总之,从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相互依存,外露的语言和行为中蕴含着大量的未知信息和心理活动。

重述开篇的那句经典语录: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luán)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

六,心理窥探自我训练(简述)
从观察自己做起:
可能较难理解,好好体会吧。
1步,内视法:要能做到,使思想、思维活动(或说“灵魂”吧)、视觉脱离自己的故有躯体,能从空间中任意角度去观察自己的行为动作,并结合自己的心理想法,试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连动。
2步,他视法:然后把思想、思维活动和视觉角度嫁接到别人的身上来观察自己,并试着感受用别人的思想、思维来观察自己,看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行为、语言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和想法。
3步,进行实践,修正错误,积累经验。

附:现在社会应该很注重自己的行为,这是气质的表现,我发现很多人就在走O型步(o型脚,即立正时两腿中间有缝)或X型步(X型脚,即立正时膝盖并拢,两端有缝),在行走的时候相当的难看,一度影响了形象气质,特别是女性。要用上述方法观察自己,并以改正。举手投足、眼观六路、闭目、神情等等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能反正一些心理,应该好好揣摩。这些素质是一个成功演员最基本的,他们在读剧本的时候,就是在探研人物的性格,然后用这些行为动作、语言、语速、表情等等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以最好的形象气质留给别人印象;更高层的,应该做到,可以收放自如,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给别人什么样的感觉印象都能游刃有余,在当今社会社交中会有很大的裨益!

常常反思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人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认为自己事情表述的很清楚了,可是对方却说没听明白。这事值的人人反思。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案,要用上述1、2步方法,把“灵魂”脱离躯体,把“灵魂”洗礼成对要讲述的事不知道一丁点的状态,来视听自己的讲述,看“灵魂”是否能听懂。
举个小例:去闹市赴约,电话告诉对方如何寻路,常犯这样的错误:“你是在医院门口撒?那就向左走100米,再右转50米即可!”大错特错了,描述者把在脑海中把自己既定的放在了正确的面对朝向,然后左走才对。可是当事人并不一定是那样的。在医院门口面对医院和背对医院再左走,那就是截然相反的方向了!!以此类推之,在讲述事件的时候自己很清楚,可不一定自己表达的清楚,对方也不一定能很清楚的听懂和理解。http://hi.baidu.com/uxucd 上官泽晖 作品

===============
文章后面草草的结尾了,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因为经曾一语道破很多事情,轻点描述有很多人用“聪明”来形容我;严重点,也有不少人用“恐怖”一语来形容我。
就全当是我转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