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璐数据:推 荐(1) - 序 - 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 - 亲子·教育 - 在线读书 - 当当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2:20:37


    娟瑜小姐以丰富的实例,生动的语言,和从事家庭咨询与沟通管理多年的经验,为忧心子女教育的父母,提供最佳的指导。她的新观念,能给人当头棒喝;她身为母亲的情怀,能给人深深的感动。

                        ——刘 墉  著名作家

      

    自古以来,我们只说孝道,告诉大家怎样做好子女,很少有人谈论为父母之道,因为不方便指导人家怎样当好父母。

    《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巧妙地摆脱了这种陷阱,透过案例,用了很多“如果”,为人父母倘若善加运用,妥为调整,相信效果必然十分良好。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家庭的父母、子女都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如果……如果……如果……提供各种参考,仍待各位在求同存异中,以人生的幸福,当做共同的目标,相信必能从本书中,获得很多宝贵的启发。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故乐为之荐。

    ——曾仕强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

    娟瑜老师是国际演说家,也是知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在《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书中,她有极为独特又实用的见解,许多华人父母看了她的书,得到如何教导孩子自动自发,又更乐于学习的秘诀。在此,我非常乐意推荐这本书给您,相信您一定会有好收获。

    ——林伟贤 实践家(上海)教育集团董事长

    

    由于社会的压力,孩子们的成才似乎完全成为家长的作品。如果“作品”不完美,它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作者”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作品”可以理直气壮去指责制造者技术的低劣,而制造者通常会表现为痛心疾首。

    娟瑜老师通过此书告诉我们,要认清孩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认清一个真正成功家长的作用是如何辅助、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排明主次地位,家长才会更快乐地教育孩子,孩子们才会更有责任地成长。

    ——厍寅斌 腾讯儿童频道主编

推 荐(2)

 

    “教育即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被喻为“成长之母”的本书作者吴娟瑜女士凭借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以及多年主讲亲子成长教育课程的经验,结合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与现实的情境,针对种种让家长茫然和棘手的问题,一一作出建议与解答,并就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本书内容契合广大年轻父母的需求,让他们在轻松了解教育理论的同时,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更为当前对于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观念。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娟瑜老师的文章,轻松中带着成长,活泼文笔中带着专业分享,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有压力,却又能在字里行间学到正确教养子女的游戏规则。

    ——黄美湄 台湾《学前教育》杂志主笔

    

    许多父母头疼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懂事、不知足或是不上进,甚至有的孩子整天闹事或一语不发,让父母心惊胆跳。吴娟瑜老师有着极为专业和丰富的教导经验,她深知父母的苦衷和期盼,她也了解孩子们想什么,要什么,所以,《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正是协助亲子之间做最好沟通的一本好书。

    

    ——徐少知 北里仁书局总编辑

    

    台湾著名演说家吴娟瑜有“成长之母”的称誉,20年来,在著述和演讲的过程中,她不断提出“家人共同成长”的理念,她鼓励大家通过行动与伴侣、孩子一起成长,从而建立起密切的亲子及家庭关系。

    ——新加坡《联合早报》

    

    吴娟瑜魅力无法挡,吸引大批公众前来听讲,现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不惜席地而坐,只求能更近距离聆听她的演讲。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吴娟瑜的每一场演讲除了唱作俱佳之外,她总能以最柔软的身段与台下听众打成一片,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达到双向交流、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吴娟瑜尤其擅长从实际个案的问题剖析中,引领大家不仅听到学到,更能从中悟到做到,并且实际运用在家庭、工作、亲子或两性相处等各个领域上。

    ——《新商报》

自 序(1)

 

    大多数父母都承担着教育孩子的压力,提到“成功”两个字,究竟我们算不算是“成功”的父母?究竟“成功”的父母应该尽到哪些责任?

    近30年来,我在华人世界各地巡回演讲5000场以上,经常接触许多热心孩子教育、也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爸爸妈妈,大家内心都有着大同小异的想法:

    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将来孩子的前途是否有着落?工作是否有机会?

    如果孩子从小能得到比较好的栽培,将来是否就能自力更生、发挥才能,也好让我们这些父母尽早松一口气?

    重点是,在朝夕相处的互动里,有时看到孩子不发一语、闷闷不乐,我们实在看不懂孩子有哪些心思?有时看到孩子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又想劝劝他(她)——可别高兴过早,得意忘形啊!还有的是推一下走一步的孩子,更让我们心急如焚,世界信息瞬息万变,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咱们的孩子还这样懵懵懂懂,将来可怎能和别人竞争啊?

    针对现代父母所面临的教养困扰,我潜心钻研多年,也专心聆听大家的心声,终于找到五个关键点,相信可以陪伴所有的爸爸妈妈从《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找到成功教育自家孩子的好方法。

    一、了解孩子为什么苦闷

    讲到孩子的苦闷,这其实是我们许多父母的盲点——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只要好好学习不就得了吗?这还有什么好烦恼、好担忧的呢?

    问题就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孩子出现了许许多多我们做父母也颇为困惑的问题,例如:

    “我对学习就是没兴趣,我一定要参加高考吗?”“如果偷偷喜欢了一位同学,要说出去吗?”等等。

    在本书的第一辑内,我将以“及早改善亲子关系、预防家庭遗憾”为前提,和大家分析并分享如何观察了解孩子的身心状态,并多方充实医疗信息来协助孩子,在成长路上不再忧郁、不再焦虑,同时勇往直前。

    二、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

    孩子从小到大,在我们为人父母眼前一天天地长大,其实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宝贝。

    可是,奇怪得很,孩子小小的年纪已经学会顶嘴,要不就是脸不红、气不喘地说谎。大人都被气坏了,他们却还可以若无其事地在你面前走来走去或看电视。

    有时候,你会很气馁地问自己:“这可真是我的孩子?我是怎么教出这样的孩子?”

    气归气,现实还是现实,大人硬着头皮,还是要好好地面对。

    在本书的第二辑内,我将以“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有他的行为动机”为前提,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察言观色、抽丝剥茧地找到孩子的“行为动机”。

    当父母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出发,以各种角度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这时就会有比较大的情绪空间去包容孩子,也比较乐意用正确的沟通技巧去教育,好让孩子找到自我行为修正的方法。

自 序(2)

 

    三、制定孩子的游戏规则

    华人父母通常比较疏忽什么是“游戏规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想一句、说一句”,或是朝令夕改,让孩子莫衷一是。

    家庭里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实在太重要了。本书第三辑,将以“游戏规则可以促成孩子更自动自发”为前提来探讨。

    这并不是说,用严厉的、不能通融的方式教育孩子,

    而是因为有事前的游戏规则,孩子反而在成长的过程可以找到和父母多元的、弹性的、共同成长的空间。

    例如:“课业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一周可以平均上网多少小时?”“零用钱需要多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可以去见爸爸(妈妈)吗?”等,这些话题都是可以在家里敞开心扉来讨论的。

    “游戏规则”随着孩子的年龄成长也需要修正和调整,总有一天,你会见识到一个懂事成熟又负责任的孩子。

    四、帮助孩子重建人际关系

    不少的父母都明白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做事”更重要。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就积极栽培多参加活动或学习营,总是希望孩子人际关系好、社交圈大,将来“借力使力”,大家相互扶持。

    这些想法都是对的,在本书第四辑里,将以“如何协助孩子建立自信、自爱、自重的能力”为前提,再引导大家一起从聆听、陪伴、参与来协助孩子找到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的桥梁。

    孩子的成长路上,很多冤枉路是可以缩短的;很多害怕退缩是可以避免的,这其中,只要父母懂得用对方法来互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乐观开朗、笑口常开的好孩子了。

    五、爸爸也要成长

    演讲会场,常见到妈妈听众比爸爸听众还多,这并不是说爸爸比较不关心孩子,只是因为爸爸通常以事业为重,而将小孩教育的重责大任交给了太太。

    其实这也是很多妈妈听众苦恼的地方。我通常听到的心声是:“爸爸一句话,比我讲上三百遍还有效,可是我的爱人就是很忙……”“吴老师,我好希望与爱人一起来成长,可怎么劝都劝不动他来啊!”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本书第五辑特别以“爸爸用对方法教育孩子、夫妻更有共识,孩子成就才会更高”为前提,来邀请各位爸爸们多少花些心思聆听孩子内在的心灵感受,多体会孩子的言行表达。

    《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书中有约50则为人子女可能有的困惑,通常孩子不懂得求助,甚至不知道那可能就是“问题”,然而,我们为人父母,就是要及早注意,及早发现,同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找到协助子女及早脱困的方法。

    书中每一个解说、每一项建议都是简易可行的,为人父母可以自己成长,同时把这本书交到孩子手上,让他们共同成长。

    这本书曾获选《亚洲周刊》畅销书第一名,也获选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读者票选2008年最受欢迎好书第五名,我也曾是《星洲日报》读者票选“海外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之一。

    一切的一切,只源于我乐于和各位分享,乐于聆听各式各样的亲子困惑。

    做一个成功的父母绝对不难。

    您只要拿起这本书,您在阅读,您在省思,您在修正,您在成长,生命里的许多改变就要如此开始了。

    祝福您!

    

    吴娟瑜

    2009年3月于台北

你是成功的父母吗?

 

    

    如果你问我:“你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吗?”我会很勇敢、也很老实地告诉你:“不是!”

    

    曾经有不少听众在演说会后钦羡地对我说:“做你的孩子一定很幸福!”我的回答总是令他们惊讶,因为我坦白地说:“哈!以前不见得,因为我也曾经犯了全天下父母一样的错。现在嘛,应该越来越好了。”

    

    你是一个成功的父母吗?看到这句话,请轻轻闭上眼睛,然后静心聆听内心深处的回应。

    答案如果是“YES”,恭喜你,因为目前你很享受亲子之间的融洽和共同成长。

    答案如果是“NO”,那也要恭喜你,因为你终于肯面对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问题?你是说—— 亲子关系不好是父母先有问题?”相信你不免有这样的疑惑,难道说,孩子不能自动自发、爱顶嘴、不喜欢学习等等,都是父母的错?

    

    她儿子说:最好不要!

    

    一位妈妈硬是把中学二年级的儿子拉到演说现场,她说:“我就是不相信他不能改进,三更半夜还在上网,早上又赖床……”个性直爽的妈妈忍不住地数落儿子,其他听众听了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这样的描述再熟悉不过了,老实说,哪一个家庭没有类似的儿女?

    

    不过,这位个头很高的男孩,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会场,又被妈妈当话题来谈,这时的他,头垂得低低的,两只手不安地揉搓着。

    

    “等一下,请不要急着告诉我,我们先问问你儿子的感受。”我打断了妈妈的叙述,然后转身面向男孩说:“公开谈你的事,请问可以接受吗?”

    

    面露尴尬又手足无措的男孩低声回答:“最好不要!”

    

    只见刚才快人快语的妈妈,她的笑容僵住了,我看到了一张比儿子更尴尬的脸庞。“有什么不对吗?”妈妈不解地瞧瞧儿子,声调明显地降低了。

    

    妈妈忘了孩子也是有思想、有感觉、有自尊的人,哪堪父母在公开场合品头论足。

    

    “演讲会后,我们三个人再一起聊聊,好吗?”我的建议暂时缓和了场面上的尴尬。

父母的无心之过

 

    类似这种为人父母的疏忽,单从个人的角度看子女、看问题,你我都曾经发生过。之前有部风靡全球的卡通电影《超人特攻队》,提到了一个特异超能的家庭,超人爸爸和妈妈由于身份受到限制,因此也压抑了自己的子女,不知不觉犯了一些无心之过。如:儿子巴小飞犯错时,爸爸认为妈妈大惊小怪;女儿巴小倩已有少女思春情怀,父母毫无知悉;巴小飞想参加赛跑,妈妈责怪他好胜、爱表现,要他不能跑太快……超人父母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教养子女,结果女儿长发半遮脸,完全没有自信;儿子则经常捣蛋,是校长室的常客;夫妻俩也是沟通不良,各怀心思。

    

    幸好在后来共同打击恶魔的过程中,夫妻感情重修于好,子女也变得懂事、聪明又可爱。

    

    不知道现实生活是否有这么幸运的过程,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将全家都导正回来。通常都是在子女有了偏差行为,或家人爆发严重冲突时,问题才会一一浮上台面。

    

    超人家庭对抗恶魔,等于我们在对抗“家庭问题”,只有“面对”和“改进”,才能快速走上“成功父母”的道路。犯错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明知故犯,或一犯再犯。做一个现代父母,只要先认错了,就有机会调整亲子关系。就像超人爸爸后来对家人说的:“你们是我最伟大的经验,我应该珍惜。”以及超人妈妈对赛跑中的巴小飞说的:“加油!加油!尽全力吧!”

    

    成功的父母通常是在错误中学习,成功的父母通常不断增强人生美德,成功的父母通常感谢问题的出现……成功的父母还有哪些领悟和心得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和分享吧!

给孩子一片天空(1)

 

    有一天,我路过一个小公园,当时有初冬的暖阳,也有和煦的微风,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突然有一个小身躯吸引了我的目光。

    

    小男孩约莫一岁,才刚学会走路,步伐都还没踩稳,已然在小公园里摇摇晃晃地走动,我见他预备把手上的小树叶放进口中,赶紧告诉他:“小朋友,那是不可以吃的哟!”

    

    这样年幼的小孩,怎么不见身旁有大人照顾呢?

    

    我再环视周围一番,才发现原来现场有三位托儿所的老师,他们带了十多位小朋友在小公园嬉戏。由于公园有秋千、溜滑梯和摇摇椅,年纪大的孩子早已四处奔走各自找玩乐去

    了,而老师也忙着追逐几位特别调皮的男孩,谁还会注意到角落边的这个小男孩呢?

    

    这让我想到他的父母不知正在都市的哪一个角落忙碌?他们的心是否牵挂着孩子的成长,还是全然忘我地在办公室里打拼?如果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被暴露在疏于照顾的环境里,他们会心疼,会生气,还是默默忍受?

    

    这也令我想起为人父母每天和子女的互动过程,究竟是生存层面多,生活层面多,还是生命层面多?

    

    如果生存层面多,只注重到孩子的吃喝拉撒。

    如果生活层面多,只做到和孩子分享成长的讯息。

    如果生命层面多,才算是真正做到“深入关怀”子女。

    

    大男生的心声

    

    有一回,我受邀至一所大学主讲“情绪管理Vs.恋爱管理”,讲完后,热情的大学生们把我团团围住,在为他们签名和解答之际,我注意到一位斯文的大男生站在附近。他可能不敢挤上前来,也可能希望私下请教。

    

    果然,在人群逐渐散去后,斯文的大男生靠过来了。

    

    我请他帮我拿袋子,并陪我走到校门口搭出租车。当时彩霞辉映着黄昏的天空,校园充满朝气,到处是大学生的谈笑声,一切显得如此生机盎然。不料,斯文的大男生却微皱着眉头,低声对我说:“我有忧郁症。我的爸妈认为我是找借口不念书,他们不了解我。”

    

    我回头仔细望一眼这个大男生,他的五官体面而且有气质,可是为什么眉头还是多了一抹抑郁的神色?

    

给孩子一片天空(2)

 

    

“我有很久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了。”大男生讲这句话的同时,天色竟也在剎那间缤纷尽失。

 

在聆听他倾诉成长历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忙碌而严厉的爸爸,外加唠叨及过度要求的妈妈,使他形成了矛盾、痛苦的性格。他说:“无论怎么做,我总是无法同时取悦爸爸和妈妈,而且他们常常当着我的面吵架,让我觉得活着是多余的。”

 

这位斯文大男生定期就医,也固定接受校方心理卫生中心的辅导。“在学校,我得到比较多的关心,但是一回到家,我就感到压力重重。”

 

坐上车,我向车窗外的斯文大男生招招手,一边谢谢他的陪伴,一边对他说祝福的话。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车子逐渐驶离校门口,隔着玻璃窗,我搜寻斯文大男生的背影,只见瘦削的他背对着我,低着头慢慢地走进校园。

 

像这样孤单无助的大男生,他的父母究竟是怎样看待他的?为什么不能用更大的生命空间来接纳他、欣赏他、肯定他?

 

究竟生养一个孩子是让他做自己,还是做爸妈的乖孩子?是要让他快乐地过,还是痛苦地过?

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吧!

当他碰到挫折时—— 鼓励他,让他勇于再出发!

当他面临压力时—— 陪伴他,让他懂得自我调适!

当他渴望被了解时—— 聆听他,让他学会正面的倾诉!

当他期盼高飞时—— 祝福他,让他享受展翅翱翔的乐趣吧!


谁是第一人选?(1)

 

    那天,午后的冬阳特别温馨。你和儿子漫步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高大青葱的树木,绿意盎然的草地,还有蓝天白云,以及一群生气蓬勃、正在跑跳运动的青年学子。一切是如此的惬意,一切都是全然的放松。当然,更多的时候,你是专注在聆听儿子的心声。

    

    他很认真地谈着最近的压力。

    他,可能是面临大学专业选择的高中生。

    他,可能是对学习没兴趣的中学生。

    他,可能是觉得功课很多的小学生。

    

    你还能想象另一个场景吗?

    你的女儿正值青春期,她最近有了情感问题,非常渴望向一位了解她、接纳她的长辈倾诉,而你是她的第一人选,因为她知道你不会骂她,也不会笑她。

    

    那天,你正在处理公司的月底结算,晚上仍需加班,但是接到女儿的电话,你立刻为她打气说:“没问题,老爸再忙也要听你说。”

    

    后来,女儿在下课后穿着制服来找你。你们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座,各自点了一杯卡布奇诺。之后,女儿开始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她时而掉泪,时而破涕为笑,身为老爸的你,从头到尾就是关心地聆听,就是微笑地分享。

    

    错过了什么?

    

    像这样和儿女散步聊天、喝咖啡谈心,对有些父母可能想都没想过。通常我们的想法可能是—— 孩子这么小,能聊些什么?他功课读都读不完了,哪还有空闲逛?

    

    没错,身为父母的我们,从小成长的记忆里,似乎也找不到和父母在户外散步谈心,或在冰果室里说说笑笑的画面。过去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加上养育的子女又多,三顿饭能喂饱孩子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哪还有闲工夫管到心理层面的事呢?

    

    如今,现代的父母已经开始注重子女的教养信息,也关心子女的前途发展。然而,总觉得还错过了什么。2004年台北市卫生局在一项全市“心情温度计—— 简式健康表”检测活动中发现,各年龄层中最忧郁的竟是十二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看到这项数据,为人父母大多感到错愕,但更令人惊讶的是,青少年最大的压力来源,竟然多为学业与情感上的困扰,这又让父母更加难以理解,难道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吗?

谁是第一人选?(2)

 

    如果能重新处理

    

    “你对我要求太高,为什么不能让我读自己喜欢的书?”

    

    这是一位功课、操行都极佳的中学生,在被父亲发现看小说后,脱口而出的话语。父亲当场打了儿子两个耳光……结果,凌晨时分,这个孩子打开窗户从九楼跳下。之后,父亲呆坐在太平间前,一言不发……

    

    儿子用如此方式抗议,代价实在太大了。

    

    唉!让我们的人生不要经常活在“如果能重新处理”的后悔中吧!

    

    从此刻起,就让我们做对选择—— 做孩子碰到困难、挫折时渴望倾诉的第一人选吧!

    

    “儿子/女儿,当你碰到困难挫折时,我是你倾诉的第一人选吗?”如果你能如此问子女,你听到的答案就是推向你成为成功父母的新一步。

你的家庭序位,对了吗?(1)

 

    那是一个神奇的时刻。

    

    有位妈妈提及儿子在安亲班被老师打手心而伤心落泪时,我像往常一样地接纳与关心。不过,这回我运用了心理治疗师海宁格的“家族排列”系统帮助她,结果不到十分钟,演说现场的听众,包括这位妈妈和我都有了惊人的发现。(安亲班指小学生下课后可以去写功课、学才艺、学英语之类的场所,须缴学费、有专门老师带领,方便下班后的父母将孩子带回家。)

    

    通常子女在学习场所受到不当管教,大人会从子女的学习态度、教师的精神状态,或是学习场所的教导风气去观察。然而这一天,我试着转移焦点,直接从这位妈妈处理事件的心态去处理。也就是说,从她的原生家庭来找原因。

    

    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人身上,有的父母会理直气壮地去找老师理论,有的是冷静客观地请教,有的是反过来好言劝导老师。然而这位妈妈却有着深层的无力感,她的声调嗫嚅,她的话语不确定,她的身形看来更是孤单无助。

    

    我从现场请出了五位听众,分别代表了这位女士的父亲、母亲、姐姐和两位哥哥,然后顺着她的心灵感受去排列家人的位置,这时大家看出了一个生命的真相。

    

    这位女士把“姐姐”紧拉在身边,“母亲”则在约半步远的位置,这样看起来,她的女性关系算是不错,彼此亲近但不依赖。但她把“父亲”和两个“哥哥”的位置摆到哪里去了呢?

    

    家人四散而立?

    

    仔细一看,“父亲”站到遥远的墙角,两位“哥哥”也分别站到厅堂里的两个角落,三位男性各自拉开了极为疏远的空间。

    

    当整个“家庭序位”很明显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这位女士也睁大了眼睛看着,琢磨着自己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家人关系,什么样的家庭气氛中成长。

    

    “你有没有发现成长过程中缺乏了阳性气质的助力?”当我这样一问,这位女士若有所悟,但是她仍不明白这有什么关键性的影响。

    

    我简述了一个人生命体需要阳性气质和阴性气质的和谐及互补关系,若一方太弱或太强,往往影响行事的成败。以这位女士为例,由于从小缺乏和父亲、兄长更多直接或正面的相处关系,以致减少了阳性气质(如:勇敢、坚强、果断、明快等特质)的吸收,也因此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显现退缩、自责、担心等情绪。然而在懵懂未知的幼年岁月,又有谁能抵挡命运中不可抗拒的局面?问题是事情既已发生,人生又难以重来一遍,这时该怎么办呢?

你的家庭序位,对了吗?(2)

 

    引导之下,这位太太下定决心把“父亲”请到身边,两个“哥哥”也请过来,当“全家”紧密而亲近地搂肩围成一个圆圈,家庭序位终于有了正确而平衡的排列,这位女士的心灵也感受到笃定和关爱的支持。

    

    接下来,让这位女士重新处理儿子挨打事件时,我扮演了安亲班老师的角色,只听见她声调坚定,语词清晰,人也站得挺直地说:“老师,今后如果我的儿子犯错,请用善意规劝,而不是拿起棍子就打……”

    

    就是这个神奇的时刻,全场听众都领受到她的转变,十分钟前自怜悲泣的角色不见了,如今她对自己的感觉和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已经不一样,不但讲话态度据理力争,口气也不再软弱了。

    

    在她回座之前,听众给了她热烈掌声,感谢她如此勇敢地探索自己,帮助大家成长。

    

    海宁格是国际级大师,在心理治疗领域有极深刻的洞见,他经常受邀至世界各地以“家族排列”助人成长。在一次接受访谈时,他曾说:“我认为自己只是把真相呈现出来的人,真正帮助和治疗个案的是真相,而不是我。”“事实便是可以告诉我个案的心灵状态,以及关于他的问题或是牵连纠葛的根源。”(《爱的序位》,伯特?海宁格著,霍宝莲译,商周出版)

    

    前述女士就是在家人的序位中看出自己不敢据理力争的生命真相,她需要重整个人阳性气质和阴性气质,好让自己在教养子女时该刚则刚、该柔则柔。

    

    另一个事例是,有位妈妈问及:“为什么我五岁的儿子常对我大小声?”孩子这么小就不懂得尊敬妈妈,这可能是家庭序位也出了状况。

    

    儿子没大没小?

    

    我邀她的丈夫出列,并找了位小孩听众代表儿子,果然,这时只见他们的家庭序位图形竟然是—— 儿子紧靠着爸爸,妈妈则站在遥远的地方(至少三十步远)。看到老婆被排斥到家庭的角落,这位男士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最近常有争执。”也就是当爸爸推开了妈妈,然后把儿子紧紧拉近时,小小年纪的儿子窜进了家庭重要的位置,这使得他变得没大没小,也更加的无法无天。而遥远的老婆失去了平衡位置,难怪心生怨恨,常和老公起口角之争。

    

     “幸好你们现在看到儿子成长的危机,再不尽速调整夫妻关系,今后儿子会越来越难教导了。”我提醒他们。

    

    夫妻俩看懂情势后,这位先生举高了手向老婆热情召唤,老婆逐步走到他的身旁,三个人紧紧围靠时,一个家庭的平衡关系,终于找到了定位。相信今后当儿子看到爸爸妈妈互相敬重、彼此恩爱,他就没有“骑到大人头上”的行为偏差了。

    

你的家庭序位,对了吗?(3)

 

    

人和人之间,竟然存在这么多有趣而微妙的关系组合,除了现有家庭的问题,还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排列关系;一个人的问题,甚至可以受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或叔伯舅姨的影响。

 

一位主观意识强烈的太太“不准”老公到海外经商,原来她从小受尽祖父母的疼爱,在家庭序位里,位置超越了自己的父母,因此从小独断独行。当她看懂这个部分时,终于决定放下身段,尊重老公的意愿。

 

一位独自带养孩子的单亲爸爸,苦恼孩子不懂事、不懂得体谅他。当家庭序位排出来,他哑然失笑了,因为他把儿子的位置摆到了自己的上方了。他领悟到:“我可能有补偿心理,把儿子尊为上宾,视若父母,难怪他看不到我的辛苦。”

类似这样,家庭序位失去正确位置,关系就会面临崩解,可能会出现争执、对立、分手、离婚、生病、折磨,甚至自杀、死亡的失序景况。


你的家庭序位,对了吗?(4)

 

    因此,不要小看家中每个人的感受,也不要忽略家庭序位的重要,通过反省和觉察,画出目前家庭序位图、原生家庭序位图,甚至画到父母的原生家庭序位图。你将发现,长久以来一直不能理解的性格特质、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模式,原来都可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呢!

    

    家族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

    

    德国系统心理学家伯特?海宁格(Bert Hellinger)发现每个家庭成员的互动,往往受家族曾经发生的负面事件所影响,例如:家庭失和、意外伤害、身心疾病、自杀身亡或暴力犯罪等。

    

    “家族排列”的过程,通常通过模拟让当事人重返当年困扰事件的情境,并重新感觉当年的失落、不满、悔恨或哀伤等。当事人通过辅导老师的引导,可以很奇妙地看清楚生命中曾经被遗忘或疏忽的原因,也可以感受到新的家庭动力的鼓舞,找到更好的家庭位置,同时,让未来的日子过得更平衡、系统和更有被关爱的感觉。

    

    建议读者们在教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通过探索、辨认自己可能受到的家族的负面影响,同时尽快调整出正面的、积极的生命力量,减少并避免让下一代又受到后遗症的影响。

    同时,也要看懂目前家庭中丈夫、老婆、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他们是否也在“家族排位”中,曾经找不到自己被合理对待、被真心关怀的位置,以致对于你在管教孩子时,有了相反的意见,阻挠的情形?

    

    总之,对“家族排列”有多一层的认知和体悟,对孩子、对家人都会有更耐心的引导和更宽容的接纳。这样,围绕在孩子周围的大人们,就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了。

    

家庭沟通有窍领(1)

 

    在深圳,一位讲求高效率的妈妈,终于对儿子说:“我不能太急了。”

    

    在上海,一位努力改善亲子关系的爸爸,终于明白抬头挺胸向前走,才能建立儿子良好的自我形象。

    

    2004年,我应实践家知识管理集团公司之邀,和郭腾尹副总共同主持“菁英团队Vs.亲子教育”的演讲会。这是一趟丰富的成长之旅,让我见识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他们求知若渴、不时低下头来抄笔记的认真模样,令我印象深刻。

    

    兹列下这三场亲子沟通巡回讲座的内容,让我们来关心这些杰出的职场人士,在转身面对自己的家人时,他们会有哪些困惑和紧张,以及如何调整沟通技巧和心态。

    

    我不是坏女孩

    

    在深圳,当我谈到“情绪吸收”的议题,点出子女会将父母的情绪表现吸收为自己的情绪时,一位女士忍不住热泪盈眶,于是我邀请她到学员面前,练习说出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同时释放它。

    

    原来,在她念中学时,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爱慕者的来信,这件事被她的父亲知道了,立刻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她说:“我不认识那个年轻人,也不明白他为何要写信给我,可是在父亲眼中,我已经是个大逆不道的女儿,他认定我偷偷地早恋,连一点让我把话说清楚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之后,这位女士感觉自己像是“坏女孩”一样,一直得不到家人的谅解。如今,自己都已结婚生子了,然而谈起情绪、谈起父亲,她如鲠在喉,一时难过不已。

    

    这时,我请她从“我是好女孩”“我是很棒的人”和“我喜欢我自己”这三个句子中挑出一句来成长。最后,她决定了第三句。接着,在闭上眼睛不停复述“我喜欢我自己”的过程中,她破涕为笑了。

    

    没错,或许长辈没想到当初的一句话会影响子女一辈子的自我认知,但是从渴望成长的人的角度来看,虽然不能立刻改变外在环境,无法马上改变别人的看法,但是至少可以改变对自己的感觉。

    

    这位女士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时,除了享受全体学员给予她鼓励的掌声,同时也宽心许多。

家庭沟通有窍领(2)

    

我是他的妈妈

 

在深圳的演说会场,有位十多岁的少年,看来生涩而内向,在我引导他的过程中,他明显地有着手足无措的模样。后来,有位四十多岁的女士从会场跳了出来,指着少年对我说:“我是他的妈妈。这么多年来,说他也不是,不说他也不是,我都不知道怎么和他相处了。”

 

原来这位妈妈在公司是高级主管,对员工总是高效率地领导,所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可是这套管理方法拿回家后却不管用,儿子总是用沉默不语或摇头来响应,她又急又气,却无法把儿子当员工“fire”(辞掉)。

“我爱我的儿子,可是又气他总是跟我闹别扭。”说话速度挺快的妈妈提起儿子颇为无奈。

 

“你知道吗?我们明明想鼓励孩子,没想到说出的话语和口气却是负面的,这使得孩子内心起反感,导致自我防卫机制的出现。何不把话语转一转,例如:妈妈相信你做得到,妈妈看到你正在进步中。”

 

“原来如此,我越啰嗦他越没有信心,而且离我越远。”聪慧的妈妈反应颇快,她已经找出亲子关系矛盾的关键所在。她又说了一句自我提醒的话:“我不能太急了。”

家庭沟通有窍领(3)

 

    向儿子道歉的父亲

    

    “我的教育水平不高,过去不懂得教育儿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儿子见了我也不打招呼,我心里很懊恼,上了相关课程后,我回到家已慎重向儿子道歉,现在我们的关系正在改善中。”这位父亲约莫四十多岁,可能为了养家糊口而操劳过度,看来非常的瘦削,连背腰都弯了。

    

    这时我建议他改变身体的感觉,我告诉他:“你长相英俊而且笑起来很好看,何不抬头挺胸,然后展现亲切的笑容,这样可以让儿子从你的形象建立连结、建立自信。”

    

    一听到“自己改变了,儿子也会跟着改变”的说法,这位父亲严肃的脸庞迅速绽开笑容,这真是神奇的一刻,刚才那个缺乏自信、无精打采的中年男子不见了,只见一位走路虎虎生风的帅气男子,就在全体学员有节奏的拍手声中,大步地走回座位。

    

    妈妈的眼泪

    

    当初她和丈夫处不来,在长期分居的状态中,女儿从小跟着公婆和她爸爸。尽管思念女儿,尽管有许多的不舍,但是在鱼与熊掌无法兼得的情况下,她选择了自创前程。等到事业有成、一切就绪后,预备把女儿接过来同住,可是,当机会来的时候,女儿多年来对她早有误解,总认为母亲亏欠她,母亲应该补偿她。

    

    伤心的妈妈一提起女儿,她不停地自责着。

    

    “暂停!你也是这样对女儿说话吗?如果你不停地责备自己,女儿将不懂得感激妈妈的努力,也不知道需要体谅妈妈的苦衷,这样对你们的母女关系并没有帮助。以一位母亲奋斗向上的精神而言,你已经给了她非常好的榜样,女儿不应对你予取予求。”

    

    过多的愧疚感反而会阻碍子女的成长。这位妈妈终于听懂了,从今以后对于女儿的索求,该给则给,不该给则要适时地说NO,才不致掉入女儿情绪勒索的陷阱里。

家庭沟通有窍领(4)

 

    儿子要抱抱

    

    同样是个对孩子感到愧疚的妈妈,她的年纪较轻一些,儿子也只有三岁多。她正为“儿子为什么这么不听话,走路还要求抱抱?”而苦恼。

    

    原来,年轻妈妈有一天兴致勃勃带儿子外出逛逛,才刚走出家门,小娃娃就哭闹着要妈妈抱。年轻妈妈认为儿子不懂事,都已经三岁多了,该自己走路才是。

    

    “请问你一天花多少时间和儿子在一起?”

    

    妈妈回答:“一小时。”

    

    “一小时?”我惊讶地回问妈妈。

    

    年轻妈妈颇不好意思地表示:“为了孩子将来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和更好的栽培机会,所以我们夫妻俩非常打拼。孩子成天和老奶奶在一起,看到我就是要抱抱、要撒娇。”

    

    “在孩子最需要感到被爱的时候,其实你愿意蹲下身子抱抱他也是不错。所谓抱抱,并不见得要把他抱着走,这样多累啊!这时,给他一个温馨的拥抱,问他这样够不够?若不够,再继续给他拥抱,直到他感到爱的满足感,然后再牵着他的小手一起走动,这样小娃娃一方面得到爱的保证,一方面也学会体谅妈妈,不见得要妈妈抱着走。”

    

    “原来如此!我只想到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没想到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解决。”释怀的年轻妈妈,终于找到可以和儿子沟通的新方法。

    

    “情绪空间”敞开,有效亲子沟通的开始

    

    常见有些爸爸妈妈很认真、很严肃,或是很焦急地想和孩子沟通,可是无论怎么引导、怎么威吓利诱,孩子不开口就是不开口。这时,爸爸妈妈的心一急,可能又会说出不当的言词,这样让孩子的嘴巴闭得更紧,连心门也关起来了。

    

    若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首先要开放“情绪空间”,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

    

    从“情绪管理”的角度来谈,爸爸妈妈可以从两方面来开放家庭的“情绪空间”,建立家庭EQ教育。

    

    一、容许孩子有情绪自由表达的安全感

    

    也就是要让孩子在我们面前至少能够很自然地表达“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

家庭沟通有窍领(5)

 

    在“喜”的部分,有时候孩子回到家很兴奋、很快乐地要告诉爸爸妈妈一些好消息,结果可能动作太夸张,或是声量太大,爸爸妈妈就出口制止:“要有女孩子的样子!”或是:“不要得意忘形,下次可能别人就赶上你了!”这时候孩子就学会了压抑。

    

    在“怒”这个部分,有时候一看到孩子发脾气,爸爸妈妈也跟着不高兴,会对孩子说:“你给我进到房间去,你再给我生气看看!”有的还当场对孩子说:“你再哭看看,闭嘴!闭嘴!听到了没有?”

    

    孩子一下子把怒气压下去,以后不是学会生闷气,就是迁怒别人。我们虽然不赞成孩子乱发脾气,但是至少在他有负面情绪时,让他有机会表达清楚,接下来再引导他——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在“哀”的部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饲养的宠物死了,或是好朋友要搬家,难免心情难过,这时候孩子内心是有些舍不得或忘不了的画面,做爸爸妈妈的大人,在这一刻来临时,需要了解他的伤心情绪并给予安慰。

    

    在“惧”的部分,也就是孩子会有“害怕”的感觉。尽管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可是对人生、对生命难免还会有些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事情,大人在这个时刻需要给他一些关怀和支持。

    

    二、运用3W的方式,让孩子得到EQ教育

    

    这是说,当孩子在各种情绪里时,比如生气啦,难过啦,或是不耐烦时,我们不妨在孩子比较冷静的时候运用3W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整。

    

    所谓“3W”,就是:

    What 什么事让你……?

    Why 为什么让你……?

    How 下一步,该怎么处理会更好?

    

    其中以“How”最重要,尽快让孩子进入“该怎么办?”的思考领域,这样他比较不会一直停留在“Why”的责人或自责的负面情绪,而会尽快找到方法或方向来改进自己的情况。“How”在3W里占了百分之八十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引导,孩子才会乐于敞开“情绪空间”,乐于学习情绪管理,同时也乐于和爸爸妈妈沟通了。

    

    共同成长使亲子沟通来到了最美好的阶段,爸爸妈妈接受了孩子有优点值得庆贺,有缺点需要鼓励的实况。孩子也接受了爸爸妈妈的提醒,增强了自己成长的助力,这样不是皆大欢喜吗?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总会想通,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怎么绕,走来走去,最后终究会发现——这一生最能了解他,最能接受他的还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爸爸妈妈。

    

    总有一天孩子会懂得感激,懂得张口说谢谢。其实在这一天之前,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早已经心甘情愿地接纳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不是吗?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1)

    对我们来说,童年已离去久远,可是为什么和父母的相处、与夫妻的互动或是在亲子的沟通中,有些童年的习性、话语,甚至是愤怒,竟如此轻易地被挑动而出?

    

    人们不知不觉被父母的养育方式、师长的教导方式和社会的认知期待“制约”着,如果从小得到的是好的价值观、好的行为模式引导,那么尽管被“制约”,至少还是快乐做自己,可以尽情发挥。但是,如果被错误地“制约”和被偏差地引导,那么人生往往不停地在负面的“制约”中打滚、挣扎而不自知。

    

    这时发出的生命呼唤,通常是—— 为什么我活得不快乐?为什么眼前这个我所爱的人不断地语言攻击我,甚至是暴力相向?为什么孩子总是制造这么多麻烦?为什么我还走不出伤痛的牢笼?

    

    反正说了你也不会相信

    

    2007年6月,我应新加坡关怀辅导中心之邀,举办了“青少年亲子成长工作坊” “两性相处亲密关系工作坊”和大型演说“当X碰到Y—— 如何经营美好的家庭气氛”,这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馈,值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来看义宏(以下人名均为代称)的童年制约吧!他们夫妻相处18年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争吵、冷漠、眼泪和愤怒的历程,义宏常常逃避老婆的关心和问候,老婆则常常因为无法了解老公的内心而感到受挫。就在老婆一次又一次坚定“不离不弃”的信念下,夫妻的关系持续下去,也在不断好转中,然而老婆并不知道在义宏的生命底层,埋藏了一个被“童年制约”的秘密。

    

    原来义宏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在课堂上和邻座男同学讲话,老师瞧见义宏不守规矩,于是喊他到教室前面罚站。站得无聊时,那位邻座男同学故意比划打架的动作,义宏也跟着耍动作,就在这个时候,又被老师看到了,结果义宏当场被打了20下手心。(注:目前新加坡政府已禁止教师体罚学生)

    

    讲到这里,个头高大的义宏竟然像个小男孩般地开始啜泣,这时在现场的老婆说:“老师,请你抱抱他。”我真的靠过去抱抱他,并且说:“来,让妈妈抱抱。”

    

    义宏“小男孩”得到“妈妈”的抱抱支持后,我改用“童年老师”的角色向他道歉,我说:“义宏,老师真的很对不起你,当年我没弄清楚状况就处罚你,我应该先听你解释才对。”

    

    听到这里,义宏“小男孩”含着泪水告诉我和全班学员:“终于舒服多了。”同时,他也发现自己仍有个“童年制约”,那就是对大人的不信任,心中的想法就是“反正说了你也未必相信”,而这个负面经验一直使得夫妻俩关系变得紧张。

    

    后来当老婆也出来抱抱义宏,夫妻俩亲密地彼此依偎,这时,在他们的泪光中,闪耀的是体谅和感激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2)

 

    

妈妈活在13岁的无助感中

 

“为什么我们的女儿有一天蹲在窗口不说一句话?”一位妈妈这么问。

 

“请问是几楼的窗口?”我追问。

 

“十一楼!”妈妈毫不迟疑地回答,她的脸上满是焦虑、担忧的表情。

 

“啊!”全班学员,包括我都被吓坏了。

原来,这个家庭的父亲严肃而强势,母亲气势弱、阴性气质多,这使得女儿向妈妈求援时,得不到坚强、乐观的助力,也因此长年感到不快乐。

 

“请问你的女儿活在几岁的‘人格年龄’里?(意指她的身心成熟度是几岁)”

 

妈妈回答:“约五岁吧!因为五岁时,她就曾经说过她不想活了。”

 

“那你呢?”

 

“我……”妈妈想了想:“大约十三岁吧!”

已经四十多岁的妈妈,为什么一直停在十三岁的无助感里?她究竟被什么“童年制约”困住了?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3)

 

    深度探索之后,妈妈回顾自己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因为父母争吵不断带给她的无助感,她终于清楚看出自己因为害怕类似父母的冲突,所以从来不敢对丈夫讲出心中的感受,一直活在十三岁“什么都不要多说就没事”的童年制约里。如今,女儿也已经十三岁了,却卡在妈妈的童年制约中,重复着不快乐的日子。

    

    “玉凤(这位妈妈的名字),通过各种成长管道,例如看书、上工作坊、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或安排女儿单独快乐出游等,让心中那个无助的十三岁小女孩长大吧!这样女儿才有机会从五岁的‘人格年龄’继续往上成长,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看到自己的好。”

    

    “你真是蠢蛋!”

    

    欣蓉对念中学的女儿的课业非常关心,使得被逼得紧的女儿常常泄气地说:“我是没有用的人。”听到这样的话语,欣蓉很紧张,她拼命地想让女儿放松,可是结果往往让女儿更加不满意自己。

    

    在工作坊的课程中,欣蓉发现自己被“童年制约”后所产生的反制行为。原来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小不受家人重视,所以婚后有了自己的女儿后,便想尽办法给女儿最多的关心。从课业到待人处事,她几乎什么都管,无形中造成女儿极大的压力。

    

    欣蓉曾经当着女儿的面,很失望地说:“你真是蠢蛋!”,女儿从此自认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常闷闷不乐。

    

    欣蓉发现女儿不快乐后,开始改变态度。有一天,女儿又在数落自己不好时,欣蓉用坚定又温馨的口吻告诉她:“女儿,想想看,你是有用的人吗?”

    

    短短的一分钟,欣蓉已经脱离“害怕被冷落而拼命想补救”的“童年制约”,她把成长的主权交还给女儿,让她自己去思考。结果不一会儿,就听到女儿肯定而有力的声音:“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欣蓉切断个人负面的“童年制约”,女儿就有了重建正面的“情绪连结”的机会。在工作坊的课室里,欣蓉开心地和大家分享:“女儿已经开朗自信多了,今天,我也终于明了当初为什么自己总是‘给太多’的原因了。”

    

    总之,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难免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为人父母者,在教导自己的孩子时,更需要谨言慎行,也需要懂得自我省思。不妨,在一天所有事告一段落,躺在床上时问问自己:“今天我和孩子增进了什么好关系?明天,我和孩子的相处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4)

 

    夫妻俩也可以在睡觉前,彼此讨论和互相鼓励,让每一天清晨醒来,家里有个全新的开始,让全家人有更好的互动、更好的成长。

    

    孩子的童年成长过程,只要每天都是有趣的、被理解的、被关心的,那么负面的“童年制约”就无法驻足,长大成人之后,也会是个心里没包袱、没负担的人了。

    

    爸爸妈妈不都是希望孩子快快乐乐长大的吗?

    

    所以,我们可不要成为孩子负面“童年制约”的来源哦!

家庭成长的图形思考(1)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无形的互动模式,透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可以找到家人相处的盲点,比如:疏远的关系需要回归亲密的引导;过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只有有点粘又不太粘”才是最舒服的家人关系,因为在需要支持的时候,家人必定会靠近鼓励,而需要各自发展的时候,彼此虽然分离,但心灵仍相属相知。

 

以下是一些家庭关系的简要示意图,希望能为你今后的家庭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助力。

祖孙三代关系图

 

夫妻关系图

 

←夫妻→:夫妻均向外发展,不能照顾家庭。

←夫←妻:丈夫的心不在家庭,只知向外发展,妻子固守家庭。

夫→妻→:和前者相反,妻子全心向外发展,丈夫照顾家庭。

夫D妻:夫妻同心协力照顾家庭。这是比较好的家庭模式,但是却因为夫妻两人的学识、经济力、性格、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又可发展出四种夫妻关系图形。

家庭成长的图形思考(2)

 

   

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1)

 

    

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他们脱离我们的生活,并且成功地进入他们自己的生活。

—— 约翰·洛斯门

如果你正好走到一个路口,往右是你所熟悉却跳不出窠臼的老路,往左是陌生却可能有好机会的新路,请问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正在思考及评估?当然,答案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然而,此刻和大家讨论的不是究竟往哪边走比较好,而是我们在“下决定”时的习惯如何。


 

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2)

 

    通过长年来的辅导经验,我发现有些个案的困扰就是卡在“难以下决定”,而“难以下决定”的内在因素是“怕做错决定”,而“怕做错决定”的深层因素则是“担心被指责”。

    

    追根究底起来,原来我们害怕被批判、被指责,所以下决定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尤其是从小接受到父母、长辈破坏性批评多的人,往往下定决心的速度就越慢。

    

    我曾经在公园看到一位父亲正在训练儿子走横梯,这个横梯下面有安全索,看起来没问题,也不难走,不少两岁多的小孩已经可以轻易地走过去。可是,这位约五岁的小弟弟一步也踏不出去,他眼中含着泪水,脚还不停地颤抖。目睹他的表现,气急败坏的父亲一面催促他往前走,一面大声地抱怨:“人家那么小的小朋友都走得过去,你为什么不敢走?”“你是男孩子,怎么一点男孩子的样子都没有?”小男孩仍是举步维艰,无助地哭着叫“妈”。

    

    一旁不以为然的妈妈看到这幅情景,对小男生的爸爸说:“老公,不要勉强他了!”没想到爸爸更加生气地责备妈妈:“都是被你宠坏了,才会这样胆小!”

    

    一旁其他的家长看到这一幕,都愣住了,我也是。

    

    五岁的小孩不敢走两岁多的小孩可以走过的横梯,不就是因为爸爸过度批评的结果吗?而原本可以做为缓冲剂的妈妈,竟又被爸爸责备,小男孩的稚嫩心灵,当然更加茫然了。

    

    曾经访谈过一位医师,他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有些妈妈带孩子来看病,孩子都已经高中了,问他哪里不舒服,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抬头看看妈妈,再由妈妈回答!”短短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子女多么依赖大人,而大人也多么习惯替子女做决定。

    

    我认识一位中学生家长,她替儿子买每一科的参考书,安排每一天的课程,每晚还坐在儿子书桌旁,拿测验卷让儿子答,直到深夜才让儿子洗澡上床。她甚至规定儿子只能看什么电视节目,且绝无妥协空间。

    

    我曾在拙作《大兵EQ》里提到一位父亲的抱怨。这位父亲埋怨当时正在外地服役的独子,总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回家诉苦,都已经老大不小了,还说着想念妈妈的话,一点也不像男孩子。好几次,他接到儿子的电话,气得破口大骂,恼怒儿子为什么没法像别人一样可以好好地当兵,只会让他觉得丢脸。尤其当电话是由他的妻子接到的时候,总是看她抱着电话说个不停,眼中还含着泪,好似碰到什么大灾难,真是气死人。

    

    后来他实在看不过去了,便来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服他那不长进的孩子和不懂事的老婆。我想各位一定会同意,这位阿兵哥已经成年了,实在不该像小孩一样,碰到问题就紧抓着“原生家庭的脐带”不放手。

    

    所以,做父母的人若希望子女培养出果断、积极面对人生的能力,不妨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难题,以及适时做出决定。

如何与孩子沟通无障碍?(1)

 

    

当孩子出了问题,父母才悔恨交加地说:“早知道……就好了。”往往一切都太迟了。

 最好,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毫无障碍地沟通,从而得到正确的引导。

 若要和孩子沟通无障碍,究竟要从哪个切入点去着手呢?

 我建议——首先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开始。在美国博恩·崔西“巅峰销售心理学”系统上有个“倒金字塔模式”,谈到如果要销售产品给客户,除了介绍产品特色、希望对方签下订单,更重要的是需要先从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做起,同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才有机会促成生意。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希望和孩子有更好的沟通时,在一百分的比例里,“建立信赖”占了百分之四十的重要性,“了解需求”占了百分之三十的重要性,“具体沟通的技巧”占了百分二十的重要性,最后百分之十就是达到了“真心接纳”。

 

好想法→好行动→好结果

 和孩子“建立信赖”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好行动”来改善亲子关系。

 在此提供“12345”方案来做到“好行动”。

 “1”是指给孩子一面好镜子照,注意大人本身的以身作则。

 “2”是和孩子相处时,不忘用两只关怀的眼神来看他们。老实说,孩子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神长大,我们怎么看待他们,他们也正如此看待自己。

 “3”是三句不嫌多,也就是鼓励、感谢、道歉的话要适时适量地向孩子表达。


如何与孩子沟通无障碍?(2)

 

    “4”是四分钟威力,也就是注意和孩子分开前或分开后碰面时,提供温馨、关怀或祝福的话语。

    

    “5”是睡前五分钟分享,也就是重视睡前和孩子有亲情交流,让他谈谈自己、谈谈学校。

    

    接下来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多方面“了解孩子的需求”。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认为——孩子会有什么需求?给他吃的、给他住的,不就好了,还会有什么其他需求呢?

    

    有,当然有,想当年我们不是也曾经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赌过气?嫌他们不公平,嫌他们偏心,或是认为他们管教太严格了。当时多么希望大人肯听我们讲话,多了解我们的心声;同样的道理,如今,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正在寻求独立自主,正在学习自己做决定,

    多么渴望爸爸妈妈能听听他们的意见,能相信他们所讲的话。

    

    若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爸爸妈妈一起来学习“善用问句”吧!

    

    善用问句

    

    所谓“善用问句”,就是改掉类似过去我们可能很习惯地对小孩说:“你还不赶快去写功课”或是“电视还不给我关掉”这种语句,听起来好像因为是我们要求,所以孩子只好乖乖照做。如此一来,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也学不到自动自发的精神。

    

    我自己也曾经是一个惹人嫌、常常唠唠叨叨的妈妈。当时我很有挫折感,就是不明白像我这样好心好意,为什么会让孩子嫌烦?难道我哪里做错了吗?

    

    后来,我在慢慢自我觉察的过程中,跳出爸爸妈妈的角色,以一种比较属于人性的角色,也就是一个生命来关心另一个生命的方式,重新思考孩子这样一个独立个体,这样一个可爱的生命,他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他不要什么?我到底对他了解多少?我会不会因为自己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在如今孩子成长过程中就

    要不断地给他?我会不会因为认为自己现在不够成功,所以就把压力放在孩子身上?

如何与孩子沟通无障碍?(3)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接受“孩子难免会做错判断,会做错事,孩子正在成长,正在学习”,这样在“了解孩子的需求”部分,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耐心和弹性。

    

    四种亲子沟通问句法

    

    以下列出四种亲子沟通的问句法:

    1.选择性问句法。例如:“你要七点半开始写功课,还是八点开始写?”

    2.反问句法。例如:“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认为怎么做才是公平的呢?”

    3.同理心问句法。例如:“同学怪罪你把东西弄丢了,是不是让你很生气?”

    4.促成决定问句法。例如:“你决定穿哪一件衣服?”“你最想在比赛中学到什么?”

    

    像这样多问问孩子,我们将会更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要什么,以及抓对核心来和孩子继续沟通。

    

    具体沟通的四大原则

    

    “具体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占了百分之二十的重要性,也等于真正进入“面对面”的环节了。

    

    一般的想法,可能会认为“孩子听话”就好了,还要什么“沟通”?问题是在目前尊重别人想法,也看重自己意见的时代,似乎“我说你听”的模式已经不合适了。我们总可以透过沟通的过程让亲子有更好的意见交流,最起码家人之间是“有话可说”,大家是可以商量讨论的。

    

    具体沟通的过程有四大原则:

    

    1.找对时间

    2.找对地方

    3.找对人

    4.说对的话

    

    其中,“说对的话”就是大家来练习用“○□○”的方式说话,每一个○都是对孩子正面肯定的话,□就是讲“就事论事”的话,这个○□○的方法,也叫做三明治法(两个○,中间夹一个□)。

    

    当爸爸妈妈说出“就事论事”的话时,丝毫没有批评指责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因为没有被攻击,没有挫折的感觉,反而比较能够冷静下来思考爸爸妈妈的话,而不会一味地立刻顶嘴或是发怒。

    

    在运用○□○三明治法时,碰到态度拖拖拉拉的孩子,口气要更坚定,态度要更果决。从我们的声调、口气,孩子才会听出自己的责任,再也不会左耳进右耳出,有听没有到;老实说,不痛不痒的话,孩子听多了,往往不当一回事,还不如让孩子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

    

如何与孩子沟通无障碍?(4)

 

    分段式沟通

    

    当孩子犯错时,或是有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讲话讲不下去时,最好不要急着要孩子当面道歉,或一定要把事情弄个一清二楚。当我们态度强硬时,我们会看到另外一个翻版,这样硬碰硬,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如果我们问孩子:“到底是什么事?说给爸爸妈妈听。”结果孩子沉默不语,低着头。问了两次还是没有回应,我们不妨说:“那么大家冷静想想,找个机会再谈吧!”

    

    还有,尽管是“对的人”,可是时机不对,地点也不适合(例如,有其他人在场),可能造成“反效果”,最好“分段式沟通”,在应该暂停的地方赶快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当第二次再去私下沟通、聆听时,我们比较有机会看到一个态度和缓、愿意认错,或者愿意心平气和解释的孩子。

    

    总之,到了“真心接纳”的阶段,亲子之间有充分的了解,互相愿意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一来,很多事就好沟通了,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及早注意到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身心状态,避免因沟通不良造成憾事。

    

如果孩子是“火烧屁股症候群”(1)

 

    

育杰是个中学生,平日在学校一派对功课满不在乎的轻松模样,总以为自己考试一定能过关,让同学羡慕不已。

 

事实上,育杰在家是个紧张大师,只要妈妈晚十分钟叫他起床,他总是大呼小叫的,仿佛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

 

有一次考试日期快到了,他非但没有定下心来念书,反而晃来晃去,嘴里直嚷着:“快来不及了!快来不及了!”

直到考前一夜,才见育杰彻夜苦读,咖啡一杯接一杯地喝,厕所一趟又一趟地跑。熬到早上,只见他带着浮肿的双眼,精神不济地去上学。

 

育杰的爸妈对他的状况头痛不已,屡劝不听之后,他们决定求助心理医师。


如果孩子是“火烧屁股症候群”(2)

 

    找出模式

    

    每个人都有些认知上和行为上的既定模式,这些模式从小不知不觉地形成,并且在往后的人生旅程中反复地出现。

    

    育杰在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半夜偷偷起床准备考试,意外地,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当时不知情的爸妈逢人就夸育杰,使育杰误以为熬夜必然与高分画上等号,渐渐养成熬夜念书的习惯。

    

    小学的课程或许一个晚上就可以充分完成,但是到了中学,需要复习、演练的题目越来越多,哪是一个晚上就能够完成的呢?

    

    育杰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了,精神上也出现焦虑的症状。幸好心理医师的专业关怀,育杰的爸妈才明白自己的儿子出现“火烧屁股”的模式。

    

    “火烧屁股症候”的人,匆匆忙忙是他们的特征,最后一刻才完成是他们的本事。然而,他们并不开心。

    

    根据心理医师的分析,“火烧屁股症候群”的人,其实非常享受“最后一刻”的专注和刺激,也确实能迸发出惊人的潜能,然而在完成任务后,通常身心交瘁,且若有所失。

    

    当孩子的生活教练

    

    生命模式如果带来正面的愉悦和成功,当然可以继续保留;然而如果正在逐步瓦解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那么一定要想办法改正。

    

    育杰和心理医师多次晤谈之后,终于清楚自己长期失眠、情绪不稳的关键所在;他知道不能让自己继续滞留在“火烧屁股症候”的模式里,也不可以再把最重要的事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经过心理医师引导,育杰学到四个破解技巧:

    

    一、事前规划:考试前十天就进入规划阶段,把需要念的课业安排出两轮复习时间。

    二、分段完成:晚间八到十一点是固定的念书时间,养成分段式复习的习惯。

    三、放松滋养:睡前有半小时上网、听音乐的休憩活动,好让脑部充分放松一下。

    四、感谢提醒:心理医师邀请育杰的爸妈做“善意提醒人”,当育杰有点脱轨时,用关心方式提醒他,育杰也把爸妈当成生活教练,感谢他们的督促。

    

如果孩子有“社交恐惧症”(1)

 

    唯安私下和好友在一起时,要他讲个笑话或做点搞笑动作,一点也难不倒他,可是,若要他站到讲台上演讲或到办公室找老师,简直是要他的命。

    

    班导觉得唯安是可栽培的人才,于是推荐他参加一项校外语文竞赛。当班导提名他的时候,唯安心里吶喊着:“不要!”可是同学们在一旁鼓噪,让他骑虎难下。唯安不知道如何向大家解释—— 我其实是个胆小且容易紧张的人,根本上不了舞台,更何况要代表学校,这可是大事啊!

    

    唯安有个成长的秘密,只要进入新的班级,总有一段“适应困难期”。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和人打交道,所以看到有些同学一开始就能有说有笑的,他简直羡慕极了。

    

    唯安当然知道只要开口就能赢得友谊,可是每当想开口,脑海中总有许多负面声音跳出来说:“你不行啦!你表现得很差!”“一定没有人想和你做朋友。”……

    

    这些当然没有人注意到,总是等到同学们混熟了,或是有人主动找他讲话,才替他解围。

    

    找到原因

    

    如今,唯安要参加竞赛了,其中的作文和朗诵比较难不倒他,可是“说”却是个大难题。

    

    唯安也不敢向爸妈提及这件事,因为妈妈总是说:“很好啊!正好可以磨炼!”而爸爸一向沉默寡言,一张脸总是很严肃。

    

    唯安从来猜不透爸爸对他有什么想法,对于爸爸的肢体动作,唯安有一套自己的解读方式—— 爸爸“应该”是不喜欢我;我“必须”乖巧,不要惹爸爸生气。

    

    长期以来,唯安在家也是安静不语,见到爸爸总是显得紧张局促,只有爸爸出差不在家,他才感到轻松自在。

    

    这回面对要比赛的事实,唯安好几天睡不好,老师也催促他准备讲稿。有一天放学后,班导随口问唯安:“会不会紧张?”没想到唯安竟然放声大哭。

    

    班导虽然有点错愕,但是毕竟学过心理辅导,他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带着唯安到学校的咨商室,开始聆听唯安的心里话。

    

    听着听着,老师不但听出了唯安多年和爸爸相处的心结,也找到唯安“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社交恐惧症”(2)

 

    1.不要“应该”: “应该”“必须”这类字眼,造成唯安有自我批判的压力。长期下来,形成情绪焦虑和紧张。不妨将这类词语加以转化,例如:将“我应该做得更好”改成“我可以做得更好”;将“我必须用功”改成“我尽力就好”。

    2.勇敢发问:为了打破父子僵局,可以主动请教爸爸:“你对我有什么建议?”甚至主动关心地说:“老爸,工作辛苦了”等等。

    3.接受“紧张”:紧张也是成长的润滑剂。“紧张不是不好的吗?”这一点让唯安吃惊不已。

    

    老师说:“其实,接受自己有紧张的情绪,反而会更认真地面对挑战。上了台,练习在第一刻里深呼吸,然后慢慢适应,渐渐地就会感受到放松的喜悦了。”

    

    最后,老师甚至幽默地告诉唯安:“从现在开始,我陪你一起紧张,我们全力以赴吧!”

    

    听到这里,唯安顿时放下了心头的重担。

    

 

如果孩子有“感情拖累症”(1)

 

    叶玲一进门,就兴奋地告诉妈妈:“我考上护理学院了。”

    

    原以为妈妈会高兴地为她祝福,不料,妈妈却红着眼眶,低声说了句:“连你也不要我了。”然后转身向卧室走去。

    

    叶玲立刻跟上去,用哄小孩的语气说:“好嘛!不去念就是啦!我去考离家近的学校。”

    

    听到女儿如此说,坐在床头的妈妈却又反悔了:“去去去,没人叫你不要念,迟早我要一个人过日子。”

    

    原来,叶玲的妈妈很早就和她的爸爸离婚,和叶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也因为没有其

    他的家人,叶玲成了妈妈倾诉的对象,从小像个小大人,有时候还要扮演劝说者的角色,帮妈妈排忧解惑。

    

    这回,叶玲考上护理学院,势必要离家住校,这是叶玲向往多时的宿舍生活,未料,妈妈反应竟如此之大。

    

    叶玲见妈妈闷闷不乐的,颇为自责,可是一想到要放弃学护理的理想,又有点不甘心。她该如何是好呢?

    

    放手让妈妈成长

    

    当叶玲来信询问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时,我开始帮她分析引导。就在一来一往的探讨中,叶玲逐步看出自己和妈妈之间,原来存在着“拖累症”的现象。

    “拖累症”又叫“互相依赖症”,指的是两人有过度互相依赖的情形,造成生活上、情感上不易分割。

    叶玲的妈妈虽然也在上班,可是很少和同事深入交往,下班后多半待在家里,幸好叶玲生性活泼乐观,至少有许多好同学为伴。不过不知不觉中,叶玲从小养成讨好及照顾妈妈的角色,和妈妈建立了难分难舍的相处模式。

    “要照顾妈妈一辈子吗?”我问叶玲。

    “我也不知道,妈妈很可怜。”叶玲内心很挣扎。

    “妈妈当然需要关心,但是妈妈自己也要成长,将来才不会继续互相牵绊啊!”

 

如果孩子有“感情拖累症”(2)

 

    

不如先有一人跨出去

 

叶玲看清楚自己成长的模式后,决定与妈妈建立更平衡、更独立的相处关系。她采取了三个方式改进:

1.认清事实:让妈妈明白,女儿不再是小娃娃,可以随时粘在身旁。叶玲也不是妈妈的妈妈,不应身负压力来解决妈妈的问题。

  2.拔除依赖:叶玲不要怕妈妈生气,不要时时刻刻想讨好妈妈。例如,当妈妈走回房里生闷气,不要立刻跟上去,有时让妈妈静心独处,她才有机会反思及成长。

  3.坚定所有:如果学习护理是一心渴望的目标,那么,不要因为妈妈的言语和眼泪而压抑自己,以致抱憾终身;不妨让妈妈了解—— 住校求学并非远走高飞,平日有电话可联络,每逢周末假日也可以返家呀!

 

  “拖累症”有时候是因积习已久造成,一下子改变确实困难,幸好叶玲领悟了“两人同时陷入,还不如先有一人跨出,再回头拉另一人脱身”的真谛。后来,每当妈妈发出依赖的讯息时,叶玲一发现有“拖累症”的模式出现,就会立刻正确的响应。


如果孩子经常失眠(1)

 

    眼看上学快迟到了,孩子却还赖在床上,身为父母的你,想必一定是又气又急吧!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动作慢是因为不懂得爸妈的苦心;有些父母认为是孩子故意作对,不肯配合父母的行程尽快跳下床。然而亲爱的父母,你知道孩子的睡眠够吗?

    

    清晨起床,各位若有机会站在校门口或幼儿园门口,常可见到睡眼惺忪的小朋友,有的哭闹着不肯入校门,有的手上提着早餐,站在原地赌气。其实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对儿女睡眠质量的重新认识和调整。

    

    睡多少才够?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学龄前的小朋友每天需要平均十二小时的睡眠。美国睡眠专家、布朗大学教授马利?卡斯卡登(Mary Carskardon)表示,青少年的理想睡眠是九小时又十五分钟。这样说来,一般小学生的睡眠需求就介于其中的十小时了。

    

    以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数来估计,五六年级学生在晚上十点上床,隔天六点半起床,约只有八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若扣除睡前在床上嬉闹、聊天约半小时的时间,实际睡眠时间是越来越少。

    

    然而,即便躺在床上睡眠的时间足够,还是不足以代表孩子的睡眠质量好。不少孩子可能因为身体病痛、白天犯错被责骂、隔天有考试或是比赛等压力因素,

    

    一个晚上睡下来是噩梦连连、呓语不断。更有报道指出,青少年因为暑假期间连夜上网成瘾,等到开学后,生活作息调不回来,变成上了床还辗转反侧,导致失眠现象日益严重。

 

如果孩子经常失眠(2)

 

    

睡不好的行为辨识

 

  1.孩子睡眠时间已充足,却仍精神不济,哈欠连连。

  2.孩子上课时经常打瞌睡,似乎没睡好。

  3.孩子整天神情沮丧,缺乏活力。

  4.孩子的睡眠时间一直往后拖延,并不是课业未完成,而是了无睡意,成了夜猫子。

  5.睡梦中往往哭泣或尖叫,或出一身大汗,但又很难被叫醒。

  6.临睡前怕黑、怕孤单,一直把大人留在身边,话讲个不停。


如果孩子经常失眠(3)

 

    类似这些情况,父母需要提高警觉,注意孩子是赖床,还是失眠引起而爬不起来?这时不妨请教医师,或邀家庭成员一起调整生活作息,以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

    

    五个步骤来引导

    不只是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大人也一样需要呢!应尽量避免因为事业忙碌、应酬太多而影响睡眠时间。

    至于引导步骤,建议方式如下:

    1.培养睡前互道晚安、给予祝福的好习惯。

    2.培养睡醒时和孩子共同享受至少五分钟、十分钟赖床的乐趣。

    3.接受孩子偶有怕黑、怕独睡的情形,先适度的陪伴,之后再逐步训练独睡。

    4.清晨时分,可拉开窗帘让阳光柔和入室,也让孩子学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健康原则。

    5.不妨放轻柔美妙的音乐,或父母亲以亲切愉快的声调来呼唤,有助于孩子一天美好情绪的开始。

    以上情况,若身为父母的你已经努力参与及改善了,孩子却仍经常性地失眠,那么寻求专科医师的协助已是势在必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