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舒与两位前夫合照:细数《金陵十三钗》七宗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9:48:15

       第一宗罪:炒作“妓女”话题,践踏“妓女”人权。

       第二宗罪:用“妓女”话题吸引眼球,践踏民族苦难。

       第三宗罪:放大处女情结,满足自我意淫。

       第四宗罪:垄断电影市场,畸化华语片发展。

       第五宗罪:恶意抬高票价,搅乱市场稳定。

       第六宗罪:垄断海外市场,扼杀优秀国产影片出路。

       第七宗罪:丑化华语片形象,矮化“走出去”战略。

       第一宗罪:炒作“妓女”话题,践踏“妓女”人权。所谓“金陵十三钗”就是秦淮河上的十三个妓女,电影通篇无非是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十三名妓女为保全十余名女学生而牺牲自我的高风亮节。何谓“牺牲”?就是参加日军的庆功会,继而可能被凌辱致死。那所谓保全就是保护女性的贞洁与性命。十三名秦淮妓女用自己的血肉保全十余名女学生的身家性命,这就是全片的主要内容与意义所在。这里就要问第一个问题:哪一条人命不是人命?哪一种生命不值得尊重?电影口口声声标榜人性和人文关怀,那么妓女的性命就应该被牺牲吗?妓女就理所当然应该以命抵命吗?这是什么逻辑?在导演编剧的眼中,人还是分三六九等的吗?有的人应该为别人而牺牲?有的人就不配活着?这就是导演眼中的“妓女”的人生价值吗?

       第二宗罪:用“妓女”话题吸引眼球,践踏民族苦难。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心头永远的苦难记忆,无论是对于南京人民还是全国人民。我们不是忘记历史,而是因为这段历史太过苦难,将它深埋在心底。而导演编剧有意放大这一记忆,用“妓女”这样的话题来消解民族苦难,成全自我的商业野心,既对不起历史,对不起民族,也对不起全国百姓。体现抗战题材的作品角度有很多,但是导演所谓“六亿”的投资规模去表现妓女在大屠杀中的“自我牺牲”,实在是对民族情感与历史苦难的亵渎!

       第三宗罪:放大处女情结,满足自我意淫。影片的逻辑在于:妓女之所以应该“自我牺牲”,因为“咱们就是干这个的”,多一次少一次无所谓。保全的是十余名尚为处女的女学生。甚至连教堂男孩陈乔治也自愿加入这个保护处女的行动计划。导演将自我的处女情结无限放大,并借此获得巨大满足。尤其是在日军闯入教堂,撕扯女学生棉袍的情节,被表现的过于色情残暴,电影画面虽然没有直接展现日军凌辱学生的场面,但是其表现力却更甚之。影片在表现这一情节的时候,用力之深令人对其动机深表怀疑,导演究竟想通过细节强化日军暴行来表达什么?身为观众,我不得不怀疑导演的意淫情结。从《菊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马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从不掩饰自己对这一恶趣味的热衷。在《十三钗》中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但是与《菊豆》、《大红灯笼》、《黄金甲》所不同的是,这次借助的壳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而是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

       第四宗罪:垄断电影市场,畸化华语片发展。垄断电影营销市场是张艺谋电影最大特色、最惯用的伎俩。只要是张艺谋作品,几乎就是独步天下,其他所有电影一律让步。比较著名的事件就是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选择与《黄金甲》同天首映,贾樟柯此举被解读为类似谭词同的自我牺牲的义举,为救华语电影,不惜飞蛾扑火。《十三钗》再次重演历史,不过这次的对手是徐克的《龙门飞甲》。与贾樟柯不同的是,《龙门飞甲》更具娱乐性,两片选择同日捉对厮杀与《黄金甲》与《三峡好人》的情形相比,有更多的可比性。张艺谋作品无论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如何,无论选择暑期档还是贺岁档都无关紧要,问题是垄断了几乎所有的国内资源,从宣传到院线,连被公认最具艺术价值的电影(如《三峡好人》)、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如徐克的《龙门飞甲》)都几成张艺谋作品的牺牲品,这就是张艺谋电影给华语电影市场带来的灾难,不仅垄断了电影市场,更是将华语片发展引向歧途!

       第五宗罪:恶意抬高票价,搅乱市场稳定。《金陵十三钗》离上映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其片方新画面通知全国院线重新制定《金陵十三钗》票价标准,将最低票价提高了5元,让一线城市的最低票价达到了40元。同时将片方对院线的分账比例调高了两个百分点,由原来的43%调整到45%。这一消息直接触动了院线的利益,以南方新干线、上海联和、万达院线为首的国内八大院线达成协议进行联合抵制,并扬言“你涨价,我拒放”。新画面董事长张伟平公开表示《金陵十三钗》有资格提价,“一方面因为此片是史上投资最高(自称6亿元)的国产片,一方面该片时长达145分钟,比一般电影多了40分钟。”他认为,《金陵十三钗》是靠实力说话,市场就应该是强者制定规则。张的无耻言行搅乱了整个贺岁档的市场稳定,成全的只是他个人腰包的盆满钵满。

       第六宗罪:垄断海外市场,扼杀优秀国产影片出路。目前《金陵十三钗》的最好战绩是号称入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代表大陆地区参赛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几乎是张艺谋十余年来的创作定律:通过大制作、大明星来骗取票房收益,笼络国内权威人士,以内定方式代表大陆角逐奥斯卡。没有张艺谋,大陆地区也未必拿得出符合奥斯卡口味的所谓最佳外语片。但凭什么所有的参赛资格都要被张艺谋垄断?他的作品在哪些方面能够代表华语片冲击奥斯卡?张艺谋作品非但没有成为华语片的表率,反而扼杀了无数优秀国产影片的出路,垄断了几乎所有的宣传媒体资源,掠夺了无数年轻导演的创作机会,最终断送的还是华语片的发展之路!

       第七宗罪:丑化华语片形象,矮化“走出去”战略。看看海外媒体对这次张艺谋创作的评价吧:“只有那种最糙最愚钝的好莱坞制片人才会想出这种方式来拍一部电影——在南京大屠杀这么惨痛恐怖的事件当中加入情色卖点——而这,正是《金陵十三钗》的核心要素,从而使得这样一个经常被加以戏剧渲染的历史时刻变得造作、没有说服力”——《好莱坞报道》、“如果一个民族对眼前的历史都可以进行如此荒唐的虚构,那这个民族必定是堕落的民族”——德国媒体、“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大大的一堆煤炭,片中每一个无端浪费的生命最终总算得到一滴勉强的眼泪,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纽约时报》……海外媒体不尽客观是事实,但是拿不出像样的作品怎么可能像在国内一样垄断媒体评论,一路大唱赞歌?张艺谋作品只是再次丑化了国人的国际形象,对于我们“走出去”战略同样只是起到矮化作用。国内一再为张艺谋开绿灯,一再为其保驾护航,这样的做法应该好好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