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陈小雨老公:“中国买断欧洲”的笑话并不好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1:17:14

“中国买断欧洲”的笑话并不好笑

2012-02-04 11:25:48

归档在 凤凰国际 | 浏览 14293 次 | 评论 5 条

一看到“凤凰网博报“一篇题为《奥巴马公开说中国第一,美将屈居第二》博文,石川就觉得温家宝总理,在广州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中德企业家代表时,所讲的那个“笑话”一点也不好笑了。

 

温家宝说:“最近欧洲发生债务危机,中国表示愿意和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加强合作,应对债务危机。于是有人提出来,中国是不是打算买断欧洲。其实这完全是一个不符合现实的笑话。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没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胃口能买断欧洲。”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默克尔是数名本月欧洲国家领导人希望来中国访问的第一位访华的欧洲高层人士,之所以欧洲高官希望访华的理由非常简单:如今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额度足以和美国的外汇储备量一较高下。

 

根据中新社的报道称,温家宝3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广州共同会见了中德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温家宝在谈笑风生之间,回应了德国企业家代表和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此间,纽约时报有文章指出,本周四,温家宝在北京接见了默克尔之后向媒体表示,中国正在考虑是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合作从而给予欧洲资金援助。不过,温总理并未透露中国是否会放宽那些对欧盟提出的各项要求,之前这些要求对于欧洲各国领导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我想讲个笑话”,温家宝说,“最近欧洲发生债务危机,中国表示愿意和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加强合作,应对债务危机。于是有人提出来,中国是不是打算买断欧洲。其实这完全是一个不符合现实的笑话。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没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胃口能买断欧洲。”温家宝还引用数据来说明,他说:“目前中国企业对德国的投资,只相当于德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十分之一,因此我们还是刚刚起步。而且我觉得这种相互投资,完全是互利的,而且是严格遵守相互之间的法律的。”

 

此间,给外界的观感是,龙年一过,中国就开始了新一轮外事活动。最为亮眼当属贾庆林的非洲之行与本月下旬习近平将要对美国的国是访问。比较玩味的是,其间中美俄最高领导人竟然罕见地集体缺席全球瞩目的达沃斯经济论坛。据说这次达沃斯论坛,因为有欧元区危机,西方国家首脑纷纷出席表态,以求稳定世界经济局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达沃斯会议一结束,默克尔就来到了中国,与中国总理继续讨论欧债问题。此前,就达沃斯经济论坛的相关议题,香港中评社评论员齐云鸿曾撰文提醒:“中国谨防被西方国家‘捧晕捧杀’”。

 

有报道说,贾庆林在非洲参加的那个由中国耗资2亿多美金所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受到非盟领导人的热烈掌声。但其间却也发生了苏丹反政府叛军攻击中国援建的苏丹南科尔多凡州的公路工程,劫持多名中国工人。就此,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对非洲的外交,正遭遇着两方面的夹击,一个当然是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洲国家的系列动作,特别是收购石油矿产等资源抱有戒心,而且也对中国援助支撑非洲集权国家,感到非常不满;另外一个非洲民众,他们觉得中国的大幅度渗透,拿走了非洲宝贵的资源,摧毁了非洲中小企业的基础。

 

当然,这这种说法,有些捕风捉影,并没有得到中国与多数非洲国家的认同,这些国家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嫉妒心理在作怪。不过,那位分析人士也指出,无论如何中国与非洲交往,都需要在交往中调整,在交往中反省。援建非盟总部会议中心固然光彩,但盖兹基金会数以10亿计的援助非洲病患的“软援建”,深入到每个非洲人的家庭。这就要求,中国对非外交,还须要思考民意民心,以及非洲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走得更长更远,因为民心工程,比政绩工程,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前途。

 

该分析人士还说,如果中非外交,是与美国的间接博弈的话,那么习近平的访美,将是中美外交的一次短兵相接。一个是中国即将召开18大,换届在即,美国朝野各方,都想对中国的未来有所了解;另一个是美国也适逢选举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和美国现任总统欧巴马,都把中国视为“转移矛盾,争取民意”的攻击对象,在这样的氛围中,习近平要不卑不亢,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迹象表明,中美关系是中国全球战略的基石,寻求共同和长远的双边利益,是中国对美外交的立足点,而针对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假想敌”,中国一味“韬光养晦”略显过时,与中国崛起不相吻合,势必遭遇中国国内民间反美舆论的挑战;斗而不破,则是可行的方法,既坚持原则,又不损害战略关系。在这方面,习近平应该学习如何使用“政治幽默”的放松姿态,避免予人“照本宣科”的刻板形象,来达成访美的战略目标,并赢得美国的民心。“总而言之,中国的龙年外交,都应该秉持结交朋友而非制造敌人的大国气度,化敌为友,而且与老百姓做朋友,才能使中国外交立于不败之地。”(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