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媳妇是谁:70年代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70年代的滞胀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47:12

70年代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70年代的滞胀经济



黄安年文,发表:《世界大通史》文稿/1997年;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20日发布

本文是笔者作为该卷主编和撰稿人的《世界大通史》第18卷第1章第4节内容,写于1997年。正确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经济是个重要课题,发展中国家在前进道路上避免重走发达国家老路是迄今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

70年代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70年代的滞胀经济(《世界大通史》第18卷第1章4)

黄安年撰稿,发表:《世界大通史》文稿/1997年;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1月28网上首发


二. 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滞胀

在当代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同时, 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中严重困扰, 这写困扰严重威胁着资本统治的根基,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深化。这种困绕扰突出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70年代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70年代的滞胀经济

当代资本主义的腐朽趋势首先表现为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深化。尽管西方国家普遍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一直强化干预, 但是并不能避免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据中国<<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的分析, 在1973年前,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次数和时间是: 美国 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英国1951-1952、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联邦德国1952-1955、1958、1961、1966-1967、1971; 日本1954、1957-1958、1962、1970-1971;意大利1951、1957-1958、1964、1970-1971; 法国1952-1953、1958-1959、1964-1965。这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在战后仍是频繁发生而在时间上是参差不齐的。和战前相比,这一时期的经济危机特点的形成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有关;由于干预措施的强化,战前危机四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在战后已经显得不那么明显;70年代前的危机程度也不如战前;此外6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危机和物价上涨并存的现象。[1]

当代资本主义的腐朽趋势还表现为滞胀经济和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出现。7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又出现了经济滞胀和低速发展,虽然1983-1990年经济一度回升, 但1990年7月以来,又陷入经济危机, 直到1993年才先后走出困境。在这25年间, 西方世界发生三次世界性严重经济危机。 即1973-1975年发生的以滞胀为特征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和1979-1982年更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1983-1990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80年代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但1990-1993年西方世界又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使西方国家在应付危机的对策上面临更棘手的问题。

70年代以来, 以滞胀经济成为一种十分突出现象。美国的通货膨胀率70年代为7.1%, 1980年初为18%, 1970、1971年为4.5%, 1960年10月到1973年12月, 美国先后发生10次美元危机, 1977年10月到1978 年11月, 又连续发生8次美元危机, 1980年1月21日, 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美元。

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滞胀经济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定发展时期的综合产物。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 而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尚需时间;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生长点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也需时间; 劳动力又遇新的调整, 以美国为例, 1950年民间劳动力6,220万人,1970年8,270万人,1980年10,860万人。[2]1950-1965年, 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 1965-1980年有5,500万人加入了劳动大军, 增加了40.5%, 1950-1960年就业人数增加690万, 1970-1980年增加到1,860万人, 但1970-1980年的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仍有增无减。与以往不同, 还增加了地区性、部门性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难题。在这期间, 西方世界经济关系自1971年起,美元霸主地位的结束, 美日欧经济关系面临新的调整。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战”的结果, 西方廉价石油原料时代宣告结束。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垄断世界经济秩序的局面,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西方世界70年代以来的经济。与此同时, 作为西方经济主流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面临难以解决滞胀经济的严重危机, 西方世界的强化国家干预政策的某些弊端, 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社会严重不公矛盾的加剧,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促使西方国家寻求新的调整对策。追求全球扩张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矛盾也迫使西方国家考虑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3]

对于滞胀现象, 经济学界和史学界迄今众说纷纭。[4]现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综合学派对滞胀的解释和对策仍处于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 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经济学>>中说: “能否同时享受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好处? 这个问题是一个在混合经济中到处使人心神不宁的幽灵。”“问题、问题、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国经济的健全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现在能够告诉你根治癌症的办法, 对停滞膨胀这个现代病症, 经济专家们现在也没有能够就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治办法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的对策都有很大的争议, 而且许多对策产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还要糟糕。”[5]“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为限制通货膨胀所必需的失业率越来越高。这一问题似乎确确实实变得越来越严重。”[6]激进派代表人物谢尔曼,霍华德·J认为: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当今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他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根源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垄断势力。”[7]

国内学术界对滞胀的讨论, 迄今仍在继续。除了对它的内含和实质各持己见外[8]在原因的探讨方面, 经济学界主要的看法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产物论。[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论[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论等[11]。史学界还有滞胀新规律说。[12]

在经济滞胀期间,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在这期间,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了8.1%, 其中钢下降14.5%, 小汽车下降了18.6%; 企业破产严重, 最初两年内西方十国资本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倒闭12万多家; 股市行情惨跌,英国高达52%, 超过了三十年代大危机水平; 固定资本投资减少,房屋建筑投资下跌更惨;失业人数剧增, 1975年全失业人数达1,500~1,800万人; 物价继续上涨。1974~1975年间, 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联邦德国为11.1%, 英国则高达43.9%。由于滞胀的加剧、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和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

注释:

[1] <<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650页。
[2] [美] <<基本经济统计手册>>, 1980年英文版。
[3] 黄安年著: <<二十世纪美国史>>,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357~361页。
[4]同上, 第750~752页。
[5]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 <<经济学>>(第12版) 上册,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 第393~394页。
[6] 同上, 第416、424页。
[7] 同上, 第206页。
[8] 杨思正主编: <<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127~136页。
[9] 栗恩堤: <<美国经济中的‘停滞膨胀’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 1981年第3期。
[10] 关梦觉: <<帝国主义经济的新痼疾——‘停滞膨胀’>>, <<红旗>>, 1982年第4期。龚维敬: <<怎样认识丢帝国主义腐朽性>>, <<复旦学报>>, 1982年第2期。
[11] 宋涛、陈耀庭著: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年, 第262页。
[12]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 <<战后美国史, 1945~1986>>, 引言, 人民出版社,1989年。

[2002年11月28日说明:本文为《世界大通史》第18卷(当代世界经济卷)的第1章的一节,写于1997年,笔者为该卷主编、该章作者。根据协议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书迄今尚未公开出版。本文未能反映1997年以来的新情况,应读者要求现在发表的是当时的文稿,内容未做改动,请网友登陆时注意。发布时分若干篇,分别刊出]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1月28网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