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最后的下场:拜年短信为何出现“天花板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09:34

拜年短信为何出现“天花板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 14:38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你是否发觉,今年春节发送和收到的拜年短信都减少了?是的,拜年短信的增幅在今年出现拐点、出现“天花板效应”。数据显示,2009年春节拜年短信为180亿条,在2010年和2011年这个数字分别为230亿与300亿,今年拜年短信增长到320亿条,但是增幅却从前年的27.8%和去年的30.4%降至6.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激增。以上海为例,据统计,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增长迅猛,其中3G网络数据流量累计同比增长近130%;上海移动位于全市各个主要商务区的6000个Wi-Fi热点使用频率也是猛增,目前月用户数已超过30万,同比增长几十倍。

  互联网交流沟通类应用分流拜年短信,目前看来已成趋势。专家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延续十多年的春节拜年短信量猛增的势头将告一段落,今年将会是一个拐点,用户今后会更多地在互联网上通过即时通信、微博或社交网站拜年。

  长江后浪推前浪

  短信的光环将慢慢退去,这已成共识,即便如此,我们彼时认为逢年过节的问候仍是支撑短信业务的重要根基之一。但是,这一两年,互联网交流沟通类应用发展得实在太快,快到这些应用不仅大量占领日常聊天类通信市场,也在分流那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传统通信市场。

  这些应用为什么能如此“横行霸道”?价格是首要因素。不摆大道理,让数据来说明问题。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手机上网的收费每兆普遍在1元以下,这意味着花费不到1元钱就可以在手机即时通信软件上发送100万字节,1个汉字两字节,发送一条信息的成本可忽略不计。一条短信的资费普遍在0.1元左右,按一条信息平均50字计算,0.1元可在手机即时通信软件上发1000条信息,也就是说,在手机即时通信软件上发一条信息的成本至多为一条短信的1/1000。而如果在传统互联网包月的情况下,通过PC端软件向手机发送信息的成本会更低。在Wi-Fi环境中,这种信息的发送可以说是免费的。

  这类应用的表现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功能,也让短信望尘莫及。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位置信息……这些表现方式让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变得生动起来。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这种生动有了实现的载体,伴随着配有双核、独立显卡的智能手机以及各类平板电脑的大规模问世,这些应用软件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舞台。无论是一种应用中的各种软件还是各类不同应用之间都在忙于推陈出新,我们已经看到,当微博、即时通信、社交网站使出浑身解数拓展新功能,改善用户体验时,KIK等后起之秀已经在一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类应用用户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带来了用户交流阵地的转移。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使用率增长至80.9%;社交网站用户占网民比例为47.6%;微博用户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达48.7%。对此,我们深有体会,现在我们几乎不再通过短信方式大量转发有意思的“段子”,取而代之的是即时通信上的“复制粘贴发送”和微博上的“@”及私信。

  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经的短信,撑起了电信运营商收入的半边天。我们都还记得,短信推出的第二年,就为最先推出短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微博)赚了10多亿元。随后几年更是高速发展,尤其是节假日,都是短信高峰,还常常会因为发送的短信太多而造成信道拥堵。那时候,统计发布春节短信发送数量是电信运营商的一项重要工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没有必要过度悲观。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副主任许志远认为,语音即时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通信行业发展趋于平稳,用户更为看重的是新技术和服务本身的吸引力。因而,我们不能就此轻易作出短信将被移动互联网交流沟通应用所取代的结论。工信部《2011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就显示,移动短信业务用户达到77672万户,渗透率达到78.2%,价格不敏感用户、行业用户以及传统用户对短信仍有良好的使用习惯。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趋势无法回避,那就加入吧。我们看到,对于短信业务本身,电信运营商正在行业应用上进行尝试,也在把短信和即时通信、微博等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进行融合创新,让老业务焕发新活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增值业务,提高服务的吸引力,接过短信业务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