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下雨的视频:教师在备课时怎样解读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7:11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材也是课程标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依据 。      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必备环节。解读教材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还要了解教材创作的深层逻辑。教材与普通文本的不同在于它是要让外在于学生的人类知识、智慧与学生的经验与智慧相融。教师一方面要会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另一方面教师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实现异构,产生超出预期的“增值效应”。
教材被就赋予了两种意图:一是作者意图(文章本身的主旨);二是编者意图(往往代表时代)。这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同,往往是编者意图更切合教育,因此,教师既要明白作者的意图,更要明白编者的意图。要学会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备课时要通读教材,要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要理解编者的意图,理清编者的思路把握住教材的特点。首先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每一章节的编排意图。要学会从教材内容中去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教学关键是指教材中需要理解、掌握的某一部分知识或需要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
教材是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尽管它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但它在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候,要避免只停留在对教材文本表面的结论和表述的理解上,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潜入知识的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比如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备课时,要能读透文本,要能与作者一起思考,要能理解作者的思路,要能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维过程。再如在数学学科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把握好教材中省略了的思维过程,要能立足于教材,要会展开教材。
备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脱离了教材的教学活动不能称其为教学活动,只能是师生之间无目的的人际交往。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也会导致教学内容科学性思想性的偏差。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深刻、准确地解读分析和把握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