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光为什么放弃北电:肺与水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33:04
中医和中兽医学中的五脏并不排斥解剖结构,但不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器官,而是对许多有形或无形的系统进行综合,在古代五行哲学影响下,形成了“五脏”的构架。肺即是这种五脏构架中的一个系统,或称“肺系”。肺是“肺系”的主体;除肺之外,“肺系”还包括鼻、喉、皮毛等。
肺司呼吸的结构基础是“表”。“表”,即是人或动物体内外交接之处。按照现代解剖结构来看,气体交换是在肺泡膜(又称呼吸表面)上进行的。肺泡之空腔与体外之空间通连一体,
故肺实通于天。所以,有人把肺视为“凹进去的表面”。由此推及,人或动物体皮肤表面与肺内之表是相应的,皮肤表面也有呼吸功能。某些低等生物,尤其是两栖类动物,其皮肤的呼吸功能是不可缺少的。初生婴儿的皮肤仍具有明显的呼吸功能,随着成长,此功能才逐渐隐退下去。皮为肺之合,毛为肺之华,这是肺主卫表在结构理论上的对应关系。《血证论》说:“太阳之气,外主皮毛,内合于肺。”又说:“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凡肤表受邪,皆属于肺。”《司牧安骥集·马师皇八邪论》说:“皮毛肺之合也。风邪先舍于皮毛,久舍于所合。”这是按脏腑辨证而言。
就肺而言,居胸中,分为两叶,覆盖于心之上,自古至今几乎没有疑义。因此,肺在中医学和西医学中是概念最为接近的内脏器官。《司牧安骥集·碎金五脏论》说,肺“色似莲花伞盖形”: 《司牧安骥集·马师皇五脏论》说:“肺为华盖心上存。”肺向上有气道通于喉,清浊之气经喉由口鼻出入。故云:“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医贯》云:“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由于“吸之则满”,大气鼓舞,使肺舒张而满于胸中。《司牧安骥集·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 》中的“肺为气海”,就形象地说明了肺脏充满气的状态。《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盖肺悬于胸中,必赖大气以包举之。”所以,大气若虚,不仅上不能鼓喉以发声,且下不能举肺而必致萎弱。
除了呼吸的气道之外,肺似别无透窍。正因为别无透窍,气无从泄,方能举肺。但是,另有血脉出入于肺,以通心脏,以达周身。只有这样,清气才能摄入血脉以营养全身,浊气也才能透出肺表而呼出口鼻。
2、通调水道
“通”是宣通、疏通,“调”是调节。“通调”二字表明,肺只是“通调”了水道,津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而气推动津液运行,取决于气机是否调畅。由于肺为气之本,是肺提供了推动津液运行的动力;同时肺呼吸的正常,是机体气升降出入平衡畅达的前提条件,肺又主宣发肃降,对水液的运行方向发挥着特有的引导作用,归纳起来,就是肺气提供了津液运行的动力,引导了水液运行的方向,总合起来,就是“通调”。
何谓“水道”?有人说,水道是水液运行之通道。但“水液运行之通道”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水道”其实就是三焦。理由有四:(1)《内经》中明确指出三焦为水道。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对其他任何脏腑器官都未曾使用过“水道”的称法;(2)三焦本来就是一个管道系统,一方面通行元气,另一方面通行水液;(3)三焦的实质,是人体脏腑组织(包括皮毛腠理)间或大或小的间隙结构,这在客观上造就了水液运行的形态基础;肺主宣发,能将水液外输于皮毛,又主肃降,能将水液节节向下传送,唯有通过上述间隙结构才能进行;(4)三焦际上达下,上与肺连,下与肾通,故元气由肾而经三焦上达于肺以转化为大气;水液则由肺而经三焦下行于肾以归于分清泌浊。于是,在给“通调水道”释义时,就引出了一个肺与三焦的特殊生理关系,同时还经三焦把肺与肾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水液代谢系统。
由于肺主通调水道,而位居极上,故又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人或动物体津液来源有三,一在上,一在中,一在下。津液之下源在肾,为固守之关;津液之中源在脾,为初生之祖;津液之上源在肺,为敷布之泉。津液者水类,其性本润下,故唯有至高,方能自然下降,而普滋一身。故《血证论》云:“肺为华盖,肺中常有津液,则肺叶腴(yu 鱼)  润,覆垂向下,将气敛抑,使其气下行,气下则津液随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水道通调,肝气不逆,肾气不浮,自无咳嗽之病矣。”
另外,“肺为水之上源”还表达了肾与膀胱对肺的依赖关系。水液既然是从肺经三焦而下行,则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势必影响肾与膀胱之气化。故《司牧安骥集·碎金五脏论》说肺“通连水脏”。若肺气失于肃降,水液不得下行,滞留于上,则下为小便不利而上为面目浮肿。中医、中兽医临床上均有“提壶揭盖治尿闭”《血证论》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反之,若下焦气化不利,肾与膀胱失职,则水液停滞,甚至上迫于肺而致呼吸不利、喘促,医家谓之“水泛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