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ppt:从无人售馍说到道德“气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6:10:44
湖北日报讯 李英锋    

    “买馍请把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这是在郑州纬五路一个馒头摊前常见的一块提示牌。新华社近日报道说,当地一位张姓大娘卖馍五六年来,有时回家吃饭休息,不用换人守摊,只需亮出此牌。那么,有没有人拿了馒头不给钱呢?张大娘说:“没有吧,我也没查过。吃几个也不碍事。”“我不在的时候,也能卖十几块钱呢。”
    没有说教和规矩约束,也没有欺诈和猜忌,只有自觉和温暖的良心。笔者认为,在郑州这个馒头摊前,卖方和买方都相互信任,达成了默契,这种默契已经成了一种道德“气场”,成了一种看不见的秩序,每一个进入“气场”的人都会受到感染,自觉遵守看不见的秩序,自觉释放出自己的诚意,而这种诚意的累加,又会让道德“气场”更加强大。
    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是对“无人售馍”道德价值的过度放大。试想,如果是某些贵重物品摊点,能这样放心地撂在那里吗?的确,馒头不大值钱,但这并不能遮蔽“无人售馍”的道德之光。事实上,此类无人摊点并不是一道孤独的风景,近日央视也报道了山东一所大学无人看管的“诚信超市”情况,说该超市生意红火却没有发生过商品丢失现象。还有一些地方早就出现过“无人菜摊”,并在当地培育出一种淳朴民风。可以说,此类无人摊点既向我们展现出一种诚信之美,又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营造良好风尚,需要一种相互感染的道德“气场”。
    有了这种道德“气场”,人们便会习惯性地遵循“气场规则”,展现出人性中善的一面。比如,在售票窗口,当人们都在规规矩矩地排队时,后来的人也会自觉地站到队伍后边。而如果没有一种道德“气场”,一些人就可能暴露出人性中自私等弱点,使恪守规矩陷入失序的状态。
    道德“气场”的形成,最需要用行动来激发和营造,而第一时间的行动又最具示范感召效应。前些时,南昌街头抢救一受伤少女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时一路人见一少女被失控的轿车压在车下,便大吼一声“救人”,很快就形成了道德“气场”,使大家迅速聚拢,齐心协力把车抬起,救下了少女。
    道德“气场”的形成,也需要相对一方的信任和宽容。诚如卖馍老太的“没查过”和“吃几个也不碍事”等。正是这样的信任和宽容,才赢得了他人的真诚相对。而这种信任和宽容,也恰恰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基础。当然,道德“气场”还需要舆论和法律的撑腰,撑腰的因素越多,道德“气场”就越强,也就越有益于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