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第二季日本:科学发展观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战略转变在全国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座谈会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04:04
科学发展观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战略转变在全国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座谈会的讲话 赵学敏(2004年3月29日)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紧紧抓住用好当前林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大力推进以利用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实现我国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科技进步、维护公众健康、发扬中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对于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历史古老,地形、气候复杂,生态环境多样,第四纪冰期受北方大陆冰盖影响较小,因而孕育保存了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仅脊椎动物就达6000种左右,位世界前列;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特别是大熊猫、朱?、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数百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我国所特有,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人称“活化石”的物种。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和药用野生动物1500多种,又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群及其近缘种和许多畜禽的起源种,是世界上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还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之母,还被称为世界雉类王国。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进入新时期,国家将生态建设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系统整合提出了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并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列为林业六大工程之一,于2001年全面启动,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新阶段。特别是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开创了我国林业发展的新局面,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是在大好的发展形势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广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者,紧紧扣住林业生态建设主题,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努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立法,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家先后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先后依法制定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等规章,并会同工商、公安、标准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刑事案件查处的有关规定等。各省(区、市)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共130多项。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发布,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为确保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从国家林业局到各省(区、市)林业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一些重点地区还建立了乡镇保护管理站,配有专人负责,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奠定了组织保障。
二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将自然保护区建设摆到了首要位置,显示出跨越式发展势头。截止2003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538个,面积达1.18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3%,有效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类型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并在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大力开展迁地保护,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针对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的实际情况,自1980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部分濒危物种拯救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后,我国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的工作得以极大拓展,新建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18处,野生植物培育基地6处,促使大熊猫、朱?、扬子鳄和红豆杉、兰科植物、苏铁等极度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现有人工繁育大熊猫117只,使大熊猫总数达到1596只;朱?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共计560只;扬子鳄从200多条发展到1万多条;红豆杉栽培面积已达近5000公顷。此外,我国还有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已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有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植物园、树木园等培育基地得到良好保护。
四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资源底数。1995、1996、1999年国家林业(部)局相继启动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到目前已全部完成。通过上述资源调查,进一步准确掌握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及其生存环境状况,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掌握了252种野生动物、189种野生植物和重点湿地的资源分布及种群数量状况、生境状况和受威胁情况,使我们今后的保护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也为今后比较分析资源变化趋势打下了基础。通过上述调查,我们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业务过硬、作风顽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专业队伍,完善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扩大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必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五是积极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针对野生动植物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在加强野外资源保护的同时,为努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植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规范管理行为,探索市场机制,促使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行业开始步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初步建立起资源培育、合理利用相结合的产业框架。据初步统计,我国各类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和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基地达18000多家,经营利用产值超千万元的单位就有132家,年产值126亿多元;全国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总数达207家,树木园、植物园总数达180家;从事野生动植物各类行业就业,预计人数达上千万人。这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缓解了野外资源保护压力,还解决了一大批人口的就业,特别是带动了区域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据河北、贵州、四川等省统计,2003年农民增收的部分,来自林业和野生动植物达120元左右。
六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遏制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势头。随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不断加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非法经营及走私野生动植物及产品等违法行为,普遍加大了打击力度,林业、工商、公安、海关等部门相互支持,协同作战,查处了一大批违法犯罪案件。2003年,国家林业局还先后组织了“春雷行动”和“绿剑行动”,仅“春雷行动”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达9000多起,收缴野生动物90多万只。同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联合执法检查,研究完善监管手段,推行标记管理措施,多方位、多环节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有力遏制了猖獗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活动的势头。
七是支持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科技支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形势需要,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野生动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繁殖技术、基因保存及开发、疾病防治等一系列研究,大幅度扩大鸟类环志规模,收到显著成效,不仅掌握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特性和繁殖技术,保存了近2000份野生动植物基因样本,藏羚羊绒基因移植研究进展顺利,有力配合了SARS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动物宿主研究,并且3S等高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推广,鹿类新品种培育也进入了推广阶段。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已完成论证研究,正在报国务院审批。上述努力,普遍增强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并且许多科研成果在资源培育和合理利用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八是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争取国际支持与援助。我国历来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加强自然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合作的协议,加入了IUCN国际组织,并与WWF、WCS、WI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工程启动后,进一步加大了国际合作力度,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先后与国际鹤类基金会、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CIC、AZA等国际组织加强了合作关系。在大熊猫繁育、朱?保护、白鹤保护、华南虎拯救、兰花保护繁育、湿地保护等领域启动了一系列合作项目,仅2003年就争取到558.7万美元的资金援助,引进了国际先进保护技术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国际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和管理人才。
九是认真履行国际公约,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稳步增长。我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长期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强化进出口管理,严厉打击走私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野生动植物的合法贸易。据统计,2003年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企业(包括监管、非监管)达2801家,进出口总值179.46亿元,其中,进口总值127.36亿元,出口总值52.1亿元。野生动植物的进出口既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又扩大了出口创汇能力,促进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发展。
十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极大提高全社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为争取全社会的广泛力量支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充分发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作用,推动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的成立,通过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采取多种形式,长期坚持广泛深入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倡导保护新观念,在全社会极大增强了群众自觉保护意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群众基础日益坚固。
二、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淡薄,跨行业、多领域过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之一些受利益驱使的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保护机构又资金匮乏、管理手段落后,以至影响野生动植物种群生存危机和局部灭绝加剧。据科学资料,现在地球上人为活动影响物种灭绝的情况大于自然因素,物种现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一个物种消失往往导致10?30种生物生存危机,更严重的是造成物种的局部灭绝,会带来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进而造成物种的最后灭绝。我国野生动植物受人为活动影响情况一直十分严重,绝大部分野生动物普遍面临着生境恶化、种群隔离的严重状况,现有30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余种受到威胁。据《CITES国际公约》称: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物种有640种,其中我国156种,占24%。造成我国物种濒危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自然生态系统脆弱、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到目前,我国还有许多生态脆弱区域、重要湿地和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没有纳入到保护范围,盲目开发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蚕食自然保护区等情况仍时有发生,部分区域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情况还未得到扭转。特别是局部地区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进行大规模开垦等情况,使野生动植物栖息不断缩小或割裂;还有一些区域过度放牧现象严重,极大侵占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到相关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与发展。
二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不足,过度利用严重,部分物种资源已下降到濒危程度。由于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已严重超出了资源增长幅度,导致资源总量不断下降。一些需求量大的物种,如麝类、穿山甲、红豆杉等,资源已下降到濒危程度。特别是在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仍在大肆乱捕滥猎、乱挖滥采和非法经营、走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对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极大破坏。我们曾经发生的青海可可西里藏羚羊、环渤海湾鱼类、云南大象等破坏事件,兰花资源、红豆杉资源被盗采,发菜和甘草资源被乱挖等等,都证明这类破坏和掠夺性利用并没有停止。如不尽快采取措施,遏制资源下降趋势,促进资源的恢复和发展,相关产业势必因资源危机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三是环境污染已直接导致区域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严重下降。由于工业“三废”处理不当和滥用农药化肥,在一些区域造成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水源、空气的严重污染,使一些原分布有野生动植物的区域已不适应其生存,导致野生动物死亡或被迫逃离,野生植物大量死亡,区域性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下降。环境污染还对部分种类野生动植物的繁殖增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许多鹰隼类,因污染导致蛋壳变软,无法孵化,致使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还有一些野生植物,因受到农药、化肥的影响,开花结种受到影响,难以繁殖出新生植株 ,种群结构老化,面临更新危机。
四是部分物种由于存在生物学特性的缺陷,自身繁殖或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差,种群呈衰亡趋势。如:大熊猫等部分野生动物食物单一,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百山祖冷杉等部分野生植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对其繁殖造成直接影响。对上述物种,需要通过人为创造条件,促进其恢复和发展。如果人为辅助措施不到位或方法不当,这些物种资源就很容易陷入濒危或灭绝。
五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培植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良莠不齐。虽然我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培植已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繁育、培植体系,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仍依赖从野外获得,给野外种群保护带来很大压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培植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科技含量较低,资源增长缓慢,还有部分单位技术落后、条件恶劣,反而借人工培育为名,非法从野外掠取资源,不仅达不到发展资源的目的,还对资源造成极大破坏。
三、资源利用的正确观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兼顾对野生动植物的生态需求、资源需求、人文需求等,把野生动植物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盘子中。真正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常在,永续利用”。
野生动植物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它不同于矿藏、土地和木材等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兼具三种特性(即生态功能、物质资源和遗传基因),一大特点(即具有可再生性)。野生动植物这种特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障。科学培育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保存野生动植物的遗传基因,发展野生动植物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丰富中华文化的大事。正因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的这些其他资源没有的重要特性,更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培育和利用工作,正确认识野生动植物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基础作用,正确认识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野生动植物蕴藏的巨大社会文化潜能,正确处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正确认识野生动植物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基础作用。野生动植物和森林一样,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主体功能,主要表现在,野生动植物都是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体实现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统一整体稳定的基本因素。任何一个物种种群的丧失,都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影响到其生态功能的发挥。特别是许多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消亡,将可能激发连锁效应,直至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灾难性影响。如:森林生态系统一旦失去蛇类、鼬类等森林鼠类的天敌,鼠害泛滥就将摧毁当地的森林;一些传播花粉、传播种子的野生动物,一旦消亡,将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停止更新换代;还有许多野生植物,是野生动物的基本食物来源,一旦食物链条上有一种物种灭绝了,就会带来10种、20种物种的危机。懂得了野生动植物这种生态功能,我们就可以在工作中自觉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野生动植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是正确认识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人类诞生以来,野生动植物就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衣服,并且原始农业也是在种植野生植物和驯化野生动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即使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矿藏、土地和木材等资源逐步减少的情况下,野生动植物作为一种可再生、可发展的资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野生动物可以作实验用、皮毛用、药用、肉食用和观赏用,野生植物可以作中草药用、花卉用、观赏用和编织用,等等。任何一个用途抓好都可以变成一大产业。我国传统医药、特种皮革、工艺品制造等众多产业,都不可缺少这一重要的物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80%的中成药和大部分保健品原料来自野生动植物,全世界大约有30亿人口使用的医药产品来源于野生动植物,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如麝香、鹿茸、紫杉醇的药用功效和某些海藻生产燃料油的能力等。随着人类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新型产业的兴起,培育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是城镇人口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只要通过有效保护和繁育,促进其资源量的不断增长,就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三是正确认识野生动植物蕴藏的巨大社会文化潜能。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其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纵观中国历史,许多中华文化都缘源于野生动植物,现在世界流传久远的公园文化,就是以野生动植物和森林为主角。在高新生物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野生动植物孕含的基因资源,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成为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争夺的焦点。目前在全世界对家禽家畜、农作物品种的进一步改良,都开始转向在野生动植物中寻找新的功能性基因。过去的野生稻、野大豆、猕猴桃和一些药用植物等,都通过遗传基因培育出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现在正研究的藏羚羊绒生长基因转移到山羊一旦成功,养殖山羊就可以大量生产品质高、价值大的藏羚羊绒,从而开创出一大新型产业。有人预言,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争夺,将关系到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兴衰。我国是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如果保护不当导致物种灭绝,其基因资源也将随之消失,损失将无法挽回。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四、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我们认识了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和资源的可再生性,同时要看到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的科技性很强,保护和利用的难度都很大,且培育周期长,要有长远的眼光,搞好了潜力很大,搞得不好还会失去生态平衡,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保护中开发,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防止保护不当造成物种灭绝、基因丧失和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否则,其损失将无法挽回,更谈不上开发。在人类发展史上,由于过度利用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已经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相继灭绝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有的繁华都市化为废墟,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必须以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良好保护为前提,充分发挥野生动植物的生态效益,采取严格措施防止物种灭绝和基因资源丧失,才能以科学、适当的方式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加以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则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野生动植物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改变单纯保护、片面保护的观念,大力推动资源培育,科学合理地对资源加以开发利用,造福人类。如果我们放弃对资源的培育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固守单纯的保护方式,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需求、社会需求得不到兼顾,不但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极大浪费,保护事业也将无法与社会经济、群众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将失去应用的活力和动力。
总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大力培育、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以保护为基础,促进资源的人工培育,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而决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利用。要按照“资源消耗量小于增长量”的要求,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确保资源总量不断增长。要大力促进资源人工培育,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缓解野外资源保护压力,逐步做到少用以至于不用野外资源。要采取科学的利用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最大程度发挥资源利用效益。要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以合理利用带动资源保护和培育,增强保护能力与活力,才能最终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五、资源利用方式的战略转变
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资源保护形势来看,国家实施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濒危物种拯救、种源繁育、基因保存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能力不断增强。但从资源利用形势来看,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需求居高不下,且日益扩大。在这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面前,为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地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必然选择就是,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人工培育,推动以利用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以人工培育资源缓解野外资源保护压力,并逐步代替野外资源,开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植和合理利用产业的新局面,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是加强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处于严重不足的状况,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需求还将持续扩大,如不采取果断措施,从根本上扭转野外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不仅将危及许多物种种群的生存发展,破坏生态平衡,许多需要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产业也将因资源耗尽而难以为继。为此,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严格禁止对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直接的商业性利用,严格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或采集野生动植物的行为,并在一些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重点分布区域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工作,使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扩大。即使是目前野外还有一定资源量的野生动植物,对其开发利用,也必须从严控制,防止资源过度消耗导致新的濒危物种的出现。
二是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对野外资源的利用还要进一步从严控制,这既是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严峻挑战,也为大力促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培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对此,今后工作的关键是,要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引导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争取扶持措施,鼓励资源利用者加入到资源培育中来,吸引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到资源培育中来,实行“谁培育,谁优先利用”的原则,调动各方面培育资源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开创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新型产业。
三是优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宏观调控和配置。我国现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不可能对所有利用资源的需求予以全面保障,必然要求进一步强化对资源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遏制滥用、过度消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力,使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这一方面,今后的工作方向是,发挥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对医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单位,根据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类确定重点,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资源配置机制的基础上,优先保障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对特殊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步推行定点、定向、定量管理措施。对积极参与资源培育的企业,以政策有效保障其优先利用资源的权益。通过上述政策措施,实现资源的有序流通,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长期以来,不同来源和不同性质的野生动植物及产品“鱼目混珠”进入市场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既不利于维护合法经营者权益,也不利于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的打击,还不利于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业的发展。针对上述情况,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推行野生动物制品标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将建立系统的认证程序和制度,继续扩大标记范围,逐步对进出口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实行统一标记,对经认证属于合法从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植及经营利用的单位和经标记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简化审批程序,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
五是大力支持和推动科学研究及成果推广。科技进步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高,实际工作中还有大量的科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新品种培育、基因资源开发、信息系统管理等极具潜力的工作进展迟缓。对此,一定要下决心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的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立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机制,探索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连动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升级,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实力。
六是积极发挥民间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不断加快,部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工作要逐步剥离出来,转由民间团体或行业组织来承担。在这一形势下,政府主管部门在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的基础上,要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专业技术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起政府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等有关民间团体和行业组织,要把握机遇、明确方向、准确定位,积极发挥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行业协调等方面,主动突击,维护行业秩序,强化行业自律,提出发展建议,给政府主管部门当好参谋,服务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七是强化养殖培植和经营利用执法监管力度。受高额利润的诱惑,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部分环节仍然存在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和非法经营、走私野生动植物的现象,不仅使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还极大干扰了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迫切需要加大保护管理执法力度。要深入调查掌握本地区各类非法活动的动向,将加强执法检查、清理整顿和专项行动相结合,特别是在重点地区、重点环节要强化执法监管手段,通畅合法渠道,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对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滥捕滥猎、乱挖滥采、走私野生动植物及产品等重大犯罪活动,必须组织专项打击行动,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震慑声势,有力遏制犯罪势头,为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创作良好的环境。
八是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进出口管理水平。我国是一个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是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野生动植物需求的压力,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要重视国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认真执行国际公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各缔约国特别是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疏通进口渠道,鼓励和推进原料产品和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展。本着服务企业、方便企业的原则,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在保护好野生物种资源的前提下,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出口创汇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出口,特别是鼓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要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的管理,建立企业登记备案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走私活动,为保护进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为进出口活动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