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诗藏锋:智慧创造财富,规则守护财富(总结篇)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3:56:44
fs

 

 

ft

 朋友的一只股票 没有永远的趋势,只有永远的利益

量变---------度(价量时空)---质变 ft震仓的含义只是想甩掉不坚定的短线跟风盘,并不是要吓跑所有的人。
庄家震仓的目的是尽量把心态不坚定的跟风盘甩掉。庄家出货的目的是尽量吸引买盘,通过各种手段稳定其他持股者的信心,而自己却在尽量高的价位上派发手中尽量多的股票。区分两者的区别是十分关键的,其直接关系到您在此只个股上的获利率。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投资者却把庄家的震仓当出货;出货当震仓,结果卖出的股票一路狂升,死捂住的股票却一跌一再跌,深度被套。以至于除了经济上造成损失外,也对投资心态产生了较大的破坏。

那么庄家的出货与震仓有些什么区别呢?

1.盘口方面:庄家出货时在卖盘上是不挂大卖单的,下方买单反而大,显示委比较大。造成买盘多的假象,(或下方也无大买单)但上方某价位却有”吃”不完的货,或成交明细中常有大卖单卖出而买单却很弱,导致价位下沉无法上行。

庄家震仓时在卖盘上挂有大卖单,造成卖盘多的假象。若庄家对倒下挫时是分不清是震仓还是出货的,但在关键价位,卖盘很大而买盘虽不多却买入(成交)速度很快,笔数很多,股价却不再下挫,多为震仓。

例:0735罗牛山在2000年10/31除权拆细后开始出货。其每日在买一、买二上挂着几千手的买单,远大于上方卖单数量,可每日股价却始终下移,无法有上攻力量,表明暗中有不停的抛盘,股价被庄家压住。

而600072江南重工,在2001/3/2日上午收了一个光头中阳后下午2:30突然开始跳水,盘中抛单每笔平均4万股左右,引出许多杀跌盘,在跌至前2日收盘价位时,只见上方卖一,二,三分别有5000,3000,2000手的抛单挂出,买盘上只有几百手买单。但股价却不再下行(如果庄家出就一路往下扔了,怎么会停在平盘位?为什么只挂在上方不往下出?),此时每分钟成交十分密集,股价却停在平盘位。第二日却高开高走,放巨量收大阳,覆盖了前一日长上影,后继续振荡上行,成功完成震仓。

2.K线形态方面:从日K线形态上分析庄家是出货还是震仓更为关键。

庄家震仓其仅想甩掉不坚定的跟风盘,并不是要吓跑所有的人,(否则庄就要去买更多的筹码了。)其必须让一部分坚定者仍然看好此股,仍然跟随它,帮它锁定筹码。所以其在震仓时,某些关键价是不会跌穿的,这些价位往往是上次震仓的起始位置,这是由于上次己洗过盘的价位不需再洗,也即不让上次被震出去的人有空头回补的价差。这就使K线形态有十分明显的分层现象。

而庄家出货则以力图卖出手中大量的股票为第一目的,所以关键位是不会守护的。导致K线价位失控,毫无层次可言,一味下跌。

3.重心方面:重心是否下移是判别震仓与出货的显著标志。

庄家的震仓是把图形做的难看,但并不想让其他人买到便宜货,所以日K线无论收乌云线,大阴线,长上影,十字星等,或连续4,5根阴线甚至更多,但重心始终不下移,即价位始终保持。典型的如0549湘火炬99/2/4连收十根放量阴线,股价却仅跌9分钱!另如0795太原刚玉98/5/8;600086多佳股份2000/7/31;0828福地科技99/9/23等。

而庄家的出货虽有时把图做得好看些,收许多阳,但重心却一直下移。典型的如0735罗牛山2000/10/31;600790轻纺城98/11/17;0516陕解放98/5/5等等。

区别庄家震仓与出货是与庄家的斗智斗勇。庄家经常做出经典技术中认为应做空的K线,K线组合,形态来达到震仓的目的;又把经典技术中认为应做多的K线,K线组合,形态来达到出货的目的。但万变不离其中,只要对K线深刻了解其市场含义,而不是仅有其形而无其神,就能把握庄家的意图。当然,庄家的震仓与出货方法仍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手法也越来越凶悍。只有在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的前提下,及时地去研究思考,及时地去适应,方能在操作上获得成功。

 fs投资是一种思维(序)

[在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被股市拖累了一年的人们,也逐渐的开始反思自己操作了。每个人的感受虽不同却富有启发性。忙碌了一年,一直试图战胜市场的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地思考如何学会放弃。当懂得取舍,知道等待与果断的价值后,下一个旅程也许会更加顺利,也应该是吧。]

投资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市场的涨跌则是思维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把握市场的思维的同时也就开始把握自身操作了,正如把握音乐的节拍一样。而在市场中,更多的人是去关心或预测明日的涨跌。事实上在一个多变的市场中,关键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市场去赚钱或减亏,其次才是如何去判断市场,是怎么做,做不做的问题,而不是如何走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思维的体现了,很多时候尽管投资者预测的很准确却并不能实现盈利,就是因为如何操作的问题考虑的太晚了,失去了诸多的机会。在操作中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就是要考虑投资的方法,一类是尽量追求盈利的幅度,以个别交易的大幅上涨弥补多次交易的较小亏损;一类是追求盈利的频率,积少成多。在具体应用中随着市场和个人技术的差别采取一类为主的方法是能产生一定积极作用的。并不是两类方法对所有人和所有市场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此外在具体的运作中,投资往往忘却去感受市场波动所带来的另味享受,正如骑马一样,随势而动才算是会骑了。在我们面对操作交割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对于赢的结果分析其偶然性,对于输的结果尽量分析其必然性?回答往往是否定的。其实自我批评的力量在下一次实践就可以显现出来了,周期并不需要太长。

上面的分析可能把思维领入了一个狭窄的领地,既然是思维,我想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均是可以运用的。最简单的是女孩找老公,一个原始股的价值开始是不会有太多人发现的,往往增值了大家才去关注,未想到其已心有所属,正所谓糟糠之妻。再回到股市中,若把其放到更大的范围中,我们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时候,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景象:经济学提供了思考的基础,物理学则与市场均衡联系了起来;生物学教给了我们交易方法是演进和变化的;社会学强调了集体行为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心理学是市场的根本;哲学从另一个高度去指导交易策略和投资理念;文学给了我们思考的余地。

当然最后我们不能忘了风险管理,有了风险管理,不仅不会限制我们的操作,反而会给我们在操作中带来更多的选择。风险管理正如一种忧患的思维,促使我们进步。

其实,投资就是一种思维,它需要灵感,悟性,经验和积淀,但更需要的是思考。(序)

投资是一种思维(1)---走入黑暗

在惯有的思维充斥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后,于是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其总是在教导我们走出黑暗,迈入光明。事实是光明仅仅是大众所认为的光明,在市场的磨练中,光明并不能常常让处于市场中的投资者取得实惠。此刻,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晚上了丢掉钥匙,周围除了一盏路灯外一片漆黑。当别人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他在路灯下寻找钥匙,于是问他“你的钥匙是丢在这里了吗”,他的回答是我只能在这里寻找,因为即使丢在黑暗里也找不到。究其原因是对于光明的依赖而造成了行为上的轨道偏离。于是我们带着这个思路走入市场。

在市场中,投资者耳边经常听到各种理论,而各种理论之间的互相贬低和争斗也是在市场中屡见不鲜。如果带着走入黑暗的思路来看待这个市场的时候,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所谓的经典理论只不过是路灯照亮的一小块区域,而更大的更富有诱惑性的经典思维往往就隐藏在黑暗中。在市场中对于各种理论的依赖成为了一种惯性,殊不知这些理论在其未成为经典之前就是生长在黑暗当中。对于现有理论的膜拜正如对于考试及格线的崇拜一样,可是及格线就一定是60分?未想到在潜移默化中其已成为了一种框框。当处于黑暗中时,谁又能想到心理学在经济学的应用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而在市场中,如何走入黑暗的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创新的问题。创新在目前的涵义是多种的:融合现有的理论,综合应用;全面创新,独成体系;将其他学科交叉运用到市场中,形成边缘理论,混沌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门户派别之争基本是毫无意义的,关键是将理论与个人性格、能力等的全面的结合,唯有如此,才可将其的威力发挥取得成绩。由此,思维的触角到达了计算机时代的交易系统的应用领域,在越来越多的系统软件在金融工程方法的支持下应用到市场中的时候,也同时为市场带来更多的失望,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设计人和操作人的性格、经历、心理素质等是如此的不同,设计和应用的脱节已经成为了交易系统应用的一处弱穴,再加上应用本身是一种艺术,交易系统的应用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于是创新后的结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市场人士的不得不去面对的使命。

走入黑暗并不意味着盲目创新,而是不要盲目地去崇拜。上帝存在有无的意义不大,关键看上帝的存在对于实际的影响。市场是一个平台,其欢迎任何的假设,接受所有的真实凭据,如果在实务中需要事实就看事实,需要宗教就信宗教,需要实验就去做实验。如果一个信念能够帮我们一步步前进,那它就是真理,就具有现金价值。诚然在黑暗的摸索中不可否认地要面对诸多的挫折和磨练,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开始考虑的市场的真谛这一问题?在回答了这一问题后,也许走入黑暗后我们会发现市场的另一种光明。真正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在多变的市场中的无知。

投资是一种思维(2)---生于忧患

土著美洲人被派往打猎,大部分人会去已探明的猎场。也有一部分人会分成不同方向去寻找新的猎场。挪威的渔夫也如此。作为投资者处于市场中也应该考虑利用现有优势同时开拓新的领域。由此我们引出了风险管理的思想。风险管理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嬴和止损,也包含着投资者能够利用现有方法赚钱的同时保持危机感。市场的噪音问题是在任何层次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消除,在承认并接受噪音不可避免的这一前提下,理所当然的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完善噪音控制策略,即风险控制策略,培养忧患思维。

在市场的实际操作应用中,单向的做多机制使很多投资者的思维具有单一性的特征。在只有做多才可以获利的市场中,风险管理的忽视也并不鲜见。风险管理并没有扼杀在市场中赢利的机会,反而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会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另一种保障机制。

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工程的核心,从开始金融工程的思想就已经用到极致。而在实际中投资者更多的用到了最后的卖出环节,即保嬴和止损环节。其实在把止损作为一种投资成本来看的时候,风险管理似乎变的那么简单。风险管理的层次沦落到这个地步无疑是对其的一种误解。单从市场操作这个层次来看,从开始考虑买入知道最后卖出的全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蕴藏着这种思想,如果带着这种思想就会看到与操作本身并列的一个过程就是资金管理,在市场中常为了利益而思考太过微观,投资者是不是忽视了资金管理了呢?资金量的大小决定的仅仅是资金管理在整体战略中的百分比,其并不能决定是否需要资金管理。

记得在一次讲座中,主讲人是华尔街的风险管理专家,他在讲了很多关于风险管理的数量技术以外,在最后则着重强调了风险管理是一种艺术。风险管理并不能用定量的技术去完全的测量和控制风险,但它却给我们提供了避险的思维,让我们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把这种结果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与掌握了技术之后运用的艺术,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保持平衡是风险管理的本质。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处于变动之中,某天的可接受成为了另一天的赌博。过分依赖聪明的模型和“黑箱”是不是屈从一种现代版的信仰。于是在风险管理这一充满迷雾的大海中,我们就如一叶小舟,在迷雾中航行,在航行中路途的艰辛自不必多言,迷雾中的不确定性却赋予了我们前进的诱惑。
投资是一种思维(3)---解读墨菲法则

1.世事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Nothing is as easy as it seems.)
2.投资的规则有千万条,但并不存在那么一条规则,它可以告诉我们该选用哪一条规则来进行操作。(There are no decision rules with which to choose decision rules.)
3.最关键的问题是下一步应该怎么做。(The only important problem is what to do next.)以上所写的就是著名的墨菲法则,其主要讨论的是投资和投机在任何时候制定买卖决策时每一个人所要面对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寓意深刻,就好比越是平淡无奇的武功威力愈是不可轻视一样,重要的是能理解到几层,并怎样去发挥。
市场中表面热闹非凡的样子总是吸引着众多人士跃跃欲试,也许在一番自欺欺人的模拟操作并进入市场中小试几把得手后,自信心就高度膨胀,于是这一批人就成为了下一次市场牺牲的主力军。在此,墨菲法则第一条就非常适用。在看到市场神话屡屡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更多的成千上万的在市场中焦头烂额、亏损巨大的人呢?每一个在市场中久经风浪、屹立不倒的人,除了对投资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外,还有着多年来市场的磨练和浸淫。“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那些认为在市场中容易得到的人来说也许是一句警示。
投资的规则可以说是浩若烟海,究竟选用哪一条来直到操作是市场人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墨菲法则的第二条告诉我们:并无定法。任何规则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且时间不同,市场不同,规则也不尽相同。如果总是在使用那些所谓的妙招,不注意发挥,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重要的是顺势而变。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在这个市场中,只有相对正确,而没有绝对错误。
第三条规则对一些心存侥幸的人是一个警醒,别以为将资金胡乱投放股市便可以由它自生自灭,损失总有补回的一天。而这正是太多的投资者所拥有的惯性思维。如果真正开始操作之后不知道如何面对将来的波动,被迫无可奈何地“顺势而为”,正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危险到了极至。若不能主动地把握市场的节奏,明确每一步动作所可能遇到的结果和采取的对策,切莫随意。

投资是一种思维(4)-智能延伸
在投资的初期,投资者过多地参与了基础的工作,比如统计,其结果的意义远远大于统计的过程给投资者的启发,而同时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问题也显得非常突出。常常许多人在繁重的脑力劳动之外还要对一些单调的近似于体力劳动的画图、统计、计算等工作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后果就是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的同时不能把工具直接应用于市场。而20世纪的最大的革命电脑的出现切实的首先解决了一个工具的应用问题,使人脑在市场中得以解放,思维获得了一种延伸。
  也许开始电脑的出现应用者们也仅仅局限于其优秀的计算能力和统计功能,并没有意识到作为一种机械作用的电脑功能竟然作为了一种人工衍生智能在市场中发挥着其在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的投资者离开了另一种智能的辅助,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决策的问题就成为了各种的犹豫。在投资决策过程与博弈决策以及战争决策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对阵双方的胜负不但取决于双方的综合判断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双方的决断能力,即贯彻已形成决策的决心和能力。电脑作为个体智慧的综合和人类集体智慧的静态复制品,电脑则可利用机器的无理性去面对对手的生理弱点和心理弱点并去实现自身的理性。人工智能技术、模糊逻辑决策以及脑神经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丰富和拓展了投资领域中电脑决策模型的设计方法和手段。
  电脑在市场操作中最广泛的应用在交易系统的设计中,一套良好的电脑交易系统必须对投资决策的各个相关环节作出明确的规定,且应符合投资者或使用者的心理特征、投资对象的统计特征以及投资资金的风险特征.应该具有完整性和客观性。所谓完整性,即对投资的一个完整的交易周期中的各个决策点,如进退点、再进退点等具有明确的规定。而客观性则为投资决策标准体现的唯一性。通过如此系统就具有了可重复性,而方法论和科学性也在于此。
  对于交易系统的优化与否则是一个两可的事实,即使优化后的系统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而不优化又容易导致系统的落后,于是市场中的变因起了主导作用。我们通常有两类问题要解决。一类是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完全是合乎逻辑的和可预见的,因此我们只要对某种条件的刺激自动作出反应。这被称之为精确。另外一类问题是我们不能预见的,我们通常不知道是否有适用的规则或不知道选择哪个现成规则来解决问题。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模糊。显然后一类过程是需要智能的。让我们看看第一类过程是否需要智能。第一类情况可以编程,因为我们知道在预期的情况下对于某种刺激该如何反应,或者我们确信通过逻辑可以得出准确的结果。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也是优化后可以达到的效果。可是在市场中我们发现模糊的情况占了多数。其关键在于交易系统所产生的噪音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控制的标准。
  常常优化后的系统或电脑越来越庞大的功能会让我们产生错觉,认为的人工智能是真正的智能优化配置。我们忽视了智能系统如果没有外部提示或引导则不具备选择规则的能力。当遇到新的、料想不到的和不断变化的情况时只有高级进化的生命才有这种能力。面对规则的选择是这些生命很普通的经历。于是我们即刻想到了自身,也从而会知道真正的主宰和工具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改变了,也是一种托辞。
  现代科技与数字化相结合只能够解决理性化的问题,并在这个范畴内大大超过人的能力。但是,智能系统或电脑交易是用来解决市场决策中的感性问题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其完全程序化而且不能选择规则。而当 投资者处于市场当中的时候,预测不到的在某种情况下一项工作开始执行某个程序以实现系统自身的某个目标并不是任何程序的运行的条件已经完全达到,因为它有选择规则的内驱力。当然关键是要避免感性太过战胜理性。我们人类制定了大量的规则供我们选择,但是非生命人工智能只有一个规则可以运行,尽管这个规则要复杂得多而且可能要比我们大脑中的任何现成的规则都好。
假定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有不只一个规则,这些规则就应该是相互独立的。这个系统就应该具有从中选择规则的能力。关键问题是它如何通过学习选择、改变这些规则或建立新规则。用程序?灰色理论或相关分析法?还是量子计算机?系统能否建立类似价值观的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我们永远无法用精确的方法实现模糊方式。这正是我们世界的深奥之处,这也需要我们的智能和思维不断的延伸
投资是一种思维(3)---解读墨菲法则

1.世事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Nothing is as easy as it seems.)
2.投资的规则有千万条,但并不存在那么一条规则,它可以告诉我们该选用哪一条规则来进行操作。(There are no decision rules with which to choose decision rules.)
3.最关键的问题是下一步应该怎么做。(The only important problem is what to do next.)以上所写的就是著名的墨菲法则,其主要讨论的是投资和投机在任何时候制定买卖决策时每一个人所要面对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寓意深刻,就好比越是平淡无奇的武功威力愈是不可轻视一样,重要的是能理解到几层,并怎样去发挥。
市场中表面热闹非凡的样子总是吸引着众多人士跃跃欲试,也许在一番自欺欺人的模拟操作并进入市场中小试几把得手后,自信心就高度膨胀,于是这一批人就成为了下一次市场牺牲的主力军。在此,墨菲法则第一条就非常适用。在看到市场神话屡屡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更多的成千上万的在市场中焦头烂额、亏损巨大的人呢?每一个在市场中久经风浪、屹立不倒的人,除了对投资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外,还有着多年来市场的磨练和浸淫。“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那些认为在市场中容易得到的人来说也许是一句警示。
投资的规则可以说是浩若烟海,究竟选用哪一条来直到操作是市场人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墨菲法则的第二条告诉我们:并无定法。任何规则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且时间不同,市场不同,规则也不尽相同。如果总是在使用那些所谓的妙招,不注意发挥,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重要的是顺势而变。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在这个市场中,只有相对正确,而没有绝对错误。
第三条规则对一些心存侥幸的人是一个警醒,别以为将资金胡乱投放股市便可以由它自生自灭,损失总有补回的一天。而这正是太多的投资者所拥有的惯性思维。如果真正开始操作之后不知道如何面对将来的波动,被迫无可奈何地“顺势而为”,正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危险到了极至。若不能主动地把握市场的节奏,明确每一步动作所可能遇到的结果和采取的对策,切莫随意。

投资是一种思维(4)-智能延伸
在投资的初期,投资者过多地参与了基础的工作,比如统计,其结果的意义远远大于统计的过程给投资者的启发,而同时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问题也显得非常突出。常常许多人在繁重的脑力劳动之外还要对一些单调的近似于体力劳动的画图、统计、计算等工作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后果就是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的同时不能把工具直接应用于市场。而20世纪的最大的革命电脑的出现切实的首先解决了一个工具的应用问题,使人脑在市场中得以解放,思维获得了一种延伸。
  也许开始电脑的出现应用者们也仅仅局限于其优秀的计算能力和统计功能,并没有意识到作为一种机械作用的电脑功能竟然作为了一种人工衍生智能在市场中发挥着其在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的投资者离开了另一种智能的辅助,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决策的问题就成为了各种的犹豫。在投资决策过程与博弈决策以及战争决策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对阵双方的胜负不但取决于双方的综合判断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双方的决断能力,即贯彻已形成决策的决心和能力。电脑作为个体智慧的综合和人类集体智慧的静态复制品,电脑则可利用机器的无理性去面对对手的生理弱点和心理弱点并去实现自身的理性。人工智能技术、模糊逻辑决策以及脑神经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丰富和拓展了投资领域中电脑决策模型的设计方法和手段。
  电脑在市场操作中最广泛的应用在交易系统的设计中,一套良好的电脑交易系统必须对投资决策的各个相关环节作出明确的规定,且应符合投资者或使用者的心理特征、投资对象的统计特征以及投资资金的风险特征.应该具有完整性和客观性。所谓完整性,即对投资的一个完整的交易周期中的各个决策点,如进退点、再进退点等具有明确的规定。而客观性则为投资决策标准体现的唯一性。通过如此系统就具有了可重复性,而方法论和科学性也在于此。
  对于交易系统的优化与否则是一个两可的事实,即使优化后的系统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而不优化又容易导致系统的落后,于是市场中的变因起了主导作用。我们通常有两类问题要解决。一类是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完全是合乎逻辑的和可预见的,因此我们只要对某种条件的刺激自动作出反应。这被称之为精确。另外一类问题是我们不能预见的,我们通常不知道是否有适用的规则或不知道选择哪个现成规则来解决问题。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模糊。显然后一类过程是需要智能的。让我们看看第一类过程是否需要智能。第一类情况可以编程,因为我们知道在预期的情况下对于某种刺激该如何反应,或者我们确信通过逻辑可以得出准确的结果。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也是优化后可以达到的效果。可是在市场中我们发现模糊的情况占了多数。其关键在于交易系统所产生的噪音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控制的标准。
  常常优化后的系统或电脑越来越庞大的功能会让我们产生错觉,认为的人工智能是真正的智能优化配置。我们忽视了智能系统如果没有外部提示或引导则不具备选择规则的能力。当遇到新的、料想不到的和不断变化的情况时只有高级进化的生命才有这种能力。面对规则的选择是这些生命很普通的经历。于是我们即刻想到了自身,也从而会知道真正的主宰和工具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改变了,也是一种托辞。
  现代科技与数字化相结合只能够解决理性化的问题,并在这个范畴内大大超过人的能力。但是,智能系统或电脑交易是用来解决市场决策中的感性问题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其完全程序化而且不能选择规则。而当 投资者处于市场当中的时候,预测不到的在某种情况下一项工作开始执行某个程序以实现系统自身的某个目标并不是任何程序的运行的条件已经完全达到,因为它有选择规则的内驱力。当然关键是要避免感性太过战胜理性。我们人类制定了大量的规则供我们选择,但是非生命人工智能只有一个规则可以运行,尽管这个规则要复杂得多而且可能要比我们大脑中的任何现成的规则都好。
假定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有不只一个规则,这些规则就应该是相互独立的。这个系统就应该具有从中选择规则的能力。关键问题是它如何通过学习选择、改变这些规则或建立新规则。用程序?灰色理论或相关分析法?还是量子计算机?系统能否建立类似价值观的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我们永远无法用精确的方法实现模糊方式。这正是我们世界的深奥之处,这也需要我们的智能和思维不断的延伸
投资是一种思维(5)-寻找根源

在思维的路程中,我们一直在试图奔跑着到达所期盼的终点。但却忘记了旅程是从何开始的,起点归于何处。于是让我们停下来思考起点的原因似乎也是到达思维的目的地的一种动力。停驻在旅途中茫然地望着前方回忆起点成为了所有的忙碌。
  也许关于起点的思考开始就限于了分析方法,自然而然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成为了一种起点加入了思考的行列,而后有一列长队是衍生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尽管最初的方法受到了后来诸多先进的质疑,但其为后来者所带来的莫大的启示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为后辈们提供了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思维是得到了更广义的延伸,无论是深度还是宽度。
  延伸的过程中使思考的方向又转向了更具体的操作。古老的原始人最原始的火种是直接源于大自然的生命之火,而最真挚的爱情是直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感情的碰撞,这种原始积累的寓意无疑对于操作来说是无比深刻的。也许有太多的工具在现代可供实务操作去选择,甚至优化的结果太过良好而让原始的思考方法黯然失色。可是当我们再一次重新拣起价格和成交量的直观图进行直译时,忽然发现思考的过程是如此有意义。正是这种原始的思考方法使具体的操作有了一种称为层次的感觉,从此一个个独立的人性生于市场而将工具的运用直接指向了目标。
那么原始的原始是什么呢?原始的原始也许正是现在我们的思维,也许正是我们前进的旅途。它在不断地指导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当牛顿从苹果身上发现了力学定理,爱因斯坦奇迹地发现了相对论的时候,在惊叹之余是否思考了原始的原始?一个“天才”的答案并不能给我们有何种启示,因为太过遥远而让人失去努力的希望,太过玄学而缺乏了具体的启示。那么,原始的原始呢?于是在退路全无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一条逻辑的通道,在这个通道中,有着太多的曲折,修正后的曲折竟然独自生出新的道路,每条道路上都有着属于它的阳光。此刻,我们重新拣起思维,走入阳光。

投资是一种思维-策略交易(一)

在投资的道路上,每次伸手可触及的是那些不同的交易和评估技术以及具体的技术细节,抬头眺望远处常常由于行程的匆忙而使得这种行为仅仅停留于刹那间。在投资思维的探索中,我们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去关注和讨论交易中细节问题和技术上问题,在此当我们讨论策略的时候会认识到交易成败的关键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如何正确的应用这些技术即制定合适的交易策略并实施。
其实对于策略的思考和交易的本身密切相关,正如带兵打仗一样,交易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更多的对手,不同的市场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市场策略来将已经成型的技术加以组合并合理应用。策略思考会使投资者在投资的一路上会从诸多庞杂的细节当中理出清楚的头绪。当然任何的策略都是为了下场加入战局并赢得胜利,无论何种的占据,每个人都要历经拥抱厘清细节前的冲突与混乱以及输赢的挣扎。
不同的投资者在市场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具备的知识会有着各种不同的策略模式的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寻找投资的机会并能够加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其实策略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一个对于前景的预测,正是因为对于前景有着不同的预期,其所采取的策略也将是不一样的。当有了一个合理的预期并要付诸实施的时候,通过运用根据市场形势所选择的策略来对预期目标的实现加以保证。在投资的市场中,面对的对手是隐藏于变化的价格后面的不同个体,策略的选择只有优于大部分个体,顺应市场本身的发展方向并超越短期行为才能最终将策略的目的转化为现实,尽可能多地过滤不确定性和风险。
任何的策略都肯定不是一个完美和无懈可击的方法,在现实世界里不论策略多么完美和可行,每一笔交易都获利的假设并不能够以大概率来加以保证。但是在市场中的我们关键是利用策略确保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不出大的偏差,这个过程不应该用一笔交易的最后结果来决定一种交易策略是否是正确的,而是应该用更多交易和更长期间的最后结果作为判断策略有效性的一个标准。正确的事总不是容易做的事,错误的事总是伴随着一种诱人的轻松,由此制定策略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克服自己和战胜自己的过程。
更进一步的说,策略是一个排列组合,基于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进行的各种思路的一个优化组合,常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许策略对于技术来说就象单词对于字母的意义,当排列正确就会出现一个正确的合适的策略,它也势必将我们对于技术和市场的认识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
当涉及到策略,毫无疑问要面对更多的细节和具体,宽泛的理解策略对于具体交易来说显得远远不够。于是在这个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将策略交易的思考进一步的引入具体。具体策略作为针对性的计划或规划并没有广泛的适用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投资阶段、不同的交易规模、不同的风险管理、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投资背景以及不同的思考方法都会有不同的策略加以选择,策略更多的是要对基础性的技术应用进行针对性的组合。
制定投资策略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切入点,但是策略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选择何种特征的行业以及原因,然后才要面对时机的抉择。当以行业为基础进行切入的时候,成长型、稳定型和周期型不同的行业特征其所在的宏观背景也是不一样的,到了具体细分的行业环节每个企业所要面对的因素太多,机遇与风险并存。可是由于宏观背景带来的行业机遇往往是行业切入的一个基础把握,甚至是在一段时期由于市场逐渐对于一个行业逐渐调低预期后的一个价值回归过程也仍然在策略的范围。当以行业为策略分析的根本的时候,行业的政策、竞争、重组、并购、市场以及价值的重新评估等每个细节的把握也是必要的,所以彻底的熟悉和了解一个细分行业以及内部运作是一个正确评估的基础。
在策略交易的选择中,规模是另外一个策略的切入点,市场上常有规模溢价的异常现象存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利用到这种异常。以规模为切入点,除了在宏观形势的把握前提下,对于市场关注焦点的敏感和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后续市场判断来向前推导规模的效应发挥相对比基于规模的判断推断市场显得轻松一些。在此规模选择的基础上,不同的规模所对应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交易中的流动性和价格的易变性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当然我们在讨论行业和规模的时候,其他的策略选择的切入点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存在,更多的时候是诸多切入点的一个相对结合。
我们进一步将思维转向交易过程的交易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太多而难免会忽视其有效性和逻辑性,归类和简化是我们即将要选择的阐述方法。在投资的过程中,更多的投资者无疑将例如多指标(价值和技术)策略、赚10%策略、循环股买卖策略、成本摊薄策略以及其他策略等个性与指标结合来进行策略选择和放弃,较长的时间去坚持某一个策略是较为困难的选择,因为市场的热点总在前面,由此引出了对于策略的可重复性与有效性的置疑。事实是科学的策略是兼顾进攻与防御,由策略而决定战术,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有着适当的进攻或者防御的交易过程。在策略交易的过程中,分红、利息以及其他投资机会也是几个务必要加以考虑的几个可能直接影响策略执行的成本问题。

投资是一种思维(5)-寻找根源

在思维的路程中,我们一直在试图奔跑着到达所期盼的终点。但却忘记了旅程是从何开始的,起点归于何处。于是让我们停下来思考起点的原因似乎也是到达思维的目的地的一种动力。停驻在旅途中茫然地望着前方回忆起点成为了所有的忙碌。
  也许关于起点的思考开始就限于了分析方法,自然而然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成为了一种起点加入了思考的行列,而后有一列长队是衍生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尽管最初的方法受到了后来诸多先进的质疑,但其为后来者所带来的莫大的启示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为后辈们提供了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思维是得到了更广义的延伸,无论是深度还是宽度。
  延伸的过程中使思考的方向又转向了更具体的操作。古老的原始人最原始的火种是直接源于大自然的生命之火,而最真挚的爱情是直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感情的碰撞,这种原始积累的寓意无疑对于操作来说是无比深刻的。也许有太多的工具在现代可供实务操作去选择,甚至优化的结果太过良好而让原始的思考方法黯然失色。可是当我们再一次重新拣起价格和成交量的直观图进行直译时,忽然发现思考的过程是如此有意义。正是这种原始的思考方法使具体的操作有了一种称为层次的感觉,从此一个个独立的人性生于市场而将工具的运用直接指向了目标。
那么原始的原始是什么呢?原始的原始也许正是现在我们的思维,也许正是我们前进的旅途。它在不断地指导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当牛顿从苹果身上发现了力学定理,爱因斯坦奇迹地发现了相对论的时候,在惊叹之余是否思考了原始的原始?一个“天才”的答案并不能给我们有何种启示,因为太过遥远而让人失去努力的希望,太过玄学而缺乏了具体的启示。那么,原始的原始呢?于是在退路全无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一条逻辑的通道,在这个通道中,有着太多的曲折,修正后的曲折竟然独自生出新的道路,每条道路上都有着属于它的阳光。此刻,我们重新拣起思维,走入阳光。

投资是一种思维-策略交易(一)

在投资的道路上,每次伸手可触及的是那些不同的交易和评估技术以及具体的技术细节,抬头眺望远处常常由于行程的匆忙而使得这种行为仅仅停留于刹那间。在投资思维的探索中,我们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去关注和讨论交易中细节问题和技术上问题,在此当我们讨论策略的时候会认识到交易成败的关键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如何正确的应用这些技术即制定合适的交易策略并实施。
其实对于策略的思考和交易的本身密切相关,正如带兵打仗一样,交易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更多的对手,不同的市场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市场策略来将已经成型的技术加以组合并合理应用。策略思考会使投资者在投资的一路上会从诸多庞杂的细节当中理出清楚的头绪。当然任何的策略都是为了下场加入战局并赢得胜利,无论何种的占据,每个人都要历经拥抱厘清细节前的冲突与混乱以及输赢的挣扎。
不同的投资者在市场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具备的知识会有着各种不同的策略模式的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寻找投资的机会并能够加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其实策略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一个对于前景的预测,正是因为对于前景有着不同的预期,其所采取的策略也将是不一样的。当有了一个合理的预期并要付诸实施的时候,通过运用根据市场形势所选择的策略来对预期目标的实现加以保证。在投资的市场中,面对的对手是隐藏于变化的价格后面的不同个体,策略的选择只有优于大部分个体,顺应市场本身的发展方向并超越短期行为才能最终将策略的目的转化为现实,尽可能多地过滤不确定性和风险。
任何的策略都肯定不是一个完美和无懈可击的方法,在现实世界里不论策略多么完美和可行,每一笔交易都获利的假设并不能够以大概率来加以保证。但是在市场中的我们关键是利用策略确保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不出大的偏差,这个过程不应该用一笔交易的最后结果来决定一种交易策略是否是正确的,而是应该用更多交易和更长期间的最后结果作为判断策略有效性的一个标准。正确的事总不是容易做的事,错误的事总是伴随着一种诱人的轻松,由此制定策略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克服自己和战胜自己的过程。
更进一步的说,策略是一个排列组合,基于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进行的各种思路的一个优化组合,常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许策略对于技术来说就象单词对于字母的意义,当排列正确就会出现一个正确的合适的策略,它也势必将我们对于技术和市场的认识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
当涉及到策略,毫无疑问要面对更多的细节和具体,宽泛的理解策略对于具体交易来说显得远远不够。于是在这个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将策略交易的思考进一步的引入具体。具体策略作为针对性的计划或规划并没有广泛的适用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投资阶段、不同的交易规模、不同的风险管理、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投资背景以及不同的思考方法都会有不同的策略加以选择,策略更多的是要对基础性的技术应用进行针对性的组合。
制定投资策略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切入点,但是策略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选择何种特征的行业以及原因,然后才要面对时机的抉择。当以行业为基础进行切入的时候,成长型、稳定型和周期型不同的行业特征其所在的宏观背景也是不一样的,到了具体细分的行业环节每个企业所要面对的因素太多,机遇与风险并存。可是由于宏观背景带来的行业机遇往往是行业切入的一个基础把握,甚至是在一段时期由于市场逐渐对于一个行业逐渐调低预期后的一个价值回归过程也仍然在策略的范围。当以行业为策略分析的根本的时候,行业的政策、竞争、重组、并购、市场以及价值的重新评估等每个细节的把握也是必要的,所以彻底的熟悉和了解一个细分行业以及内部运作是一个正确评估的基础。
在策略交易的选择中,规模是另外一个策略的切入点,市场上常有规模溢价的异常现象存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利用到这种异常。以规模为切入点,除了在宏观形势的把握前提下,对于市场关注焦点的敏感和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后续市场判断来向前推导规模的效应发挥相对比基于规模的判断推断市场显得轻松一些。在此规模选择的基础上,不同的规模所对应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交易中的流动性和价格的易变性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当然我们在讨论行业和规模的时候,其他的策略选择的切入点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存在,更多的时候是诸多切入点的一个相对结合。
我们进一步将思维转向交易过程的交易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太多而难免会忽视其有效性和逻辑性,归类和简化是我们即将要选择的阐述方法。在投资的过程中,更多的投资者无疑将例如多指标(价值和技术)策略、赚10%策略、循环股买卖策略、成本摊薄策略以及其他策略等个性与指标结合来进行策略选择和放弃,较长的时间去坚持某一个策略是较为困难的选择,因为市场的热点总在前面,由此引出了对于策略的可重复性与有效性的置疑。事实是科学的策略是兼顾进攻与防御,由策略而决定战术,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有着适当的进攻或者防御的交易过程。在策略交易的过程中,分红、利息以及其他投资机会也是几个务必要加以考虑的几个可能直接影响策略执行的成本问题。

 4 45度斜线拉升

从当日走势上,下方有密密层层的大买盘(主要是显示主力的实力和做庄意愿),分分秒秒,一分一分的往上成交。这种拉高的优势:
1引起市场队主力坐庄的强烈关注。
2是犹豫不决的人为不早买感到后悔,但由于股价推进慢,要追涨有的是机会,容易吸引大户散户跟风
3主力还不时放下渔钩,让买盘又逢低吸纳的机会。
4 主力往上买,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到,只需付印花税,而抛出的是主力的获利盘
5便于滚动操作,初始阶段的拉高,主力买卖大体相当,人气疯狂时,出比进多。
6  主力拉高的绝对股价 虽然不多,但控盘量大,可以用数量代替质量
7 通常由上市公司业绩和体裁配合


当年的郑州煤电,上海机场..........都有过此种走势,分时图有合适的在补

5   蛮横无理式

大资金决定一切
拉高的个股不需要题材 。也不讲业绩,想怎么拉就怎么拉。 千拉万抬只为出

出货方式


.1    复合头部式出货

主力组织几次反弹,形成第二顶或右肩,构成复合头部,利用高低落差,制造震荡。
1  吸引短线客进来做差价
2  吸引逃顶者杀回马枪 ,在想来捞一把

3  让被套者抱有蓄势后还会创新高的幻想
4   使主力有时间修复图形,制造技术骗线,争取更多的出货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