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原配妻子是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评破破的桥《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54:02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评破破的桥《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虚逐子

 

 

先来谈桥文中的一个低级错误。作者开头就交代了自己对韩寒是否有代笔一事的观点和结论:“我个人的判断很明确:从目前已有的证据看,《杯中窥人》《三重门》等长篇,由韩仁均代笔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早期作品(求医、书店)……善意推断的话,我倾向于同样是韩寒写的。” 简言之,作者认为韩寒没有代笔。但作者在文中又说:“代笔这件事,属于只能证实(比如有个家伙拿出证据说他是代笔),不能证伪(你无论如何都证明不了自己没有代笔)的事情。”

 

你知道一个命题只能证实不能证伪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它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正确的废话。比如你很严肃地指着一个人说:“你的户籍性别不是男性就是女性。”这话在逻辑上就是一个永真式,肯定是正确的,但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谓正确的废话。这种表达严格来说不能算一个命题,不能理解科学命题(理论)需要有可证伪性的人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例子来理解。但不管它是公理还是正确的废话,它都是正确的,以此推之,按照作者的说法韩寒(其实你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代笔一事,就是确信无疑铁板钉钉的。

 

上面的结论,显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本意,我无意就此刁难作者,只是想说明,在涉及逻辑表达时应该准确清晰,不能象文学创作一样白发三千丈,否则很容易给自己挖坑。代笔这件事,从命题的属性上说,当然是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的,至于实际上你能不能找到办法来证实或证伪那是另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桥文中其实还是有些有趣的观点的,比如把质疑分为强质疑、弱质疑、忽悠。各种类别的量化定义是否妥当,这里且不说它,这种分类方式对帮助理解证据/质疑的可靠性大小是有益的。

 

桥文第一大问题是,他提出了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的理论,却没有用这个理论将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一条条仔细分析,只是蜻蜓点水地分析了三重门引用过多的问题。相反,放着大量现成的质疑不用,却举了一个假设的“鬼吹灯”作为例子来说明其理论。其文章架构就成了:质疑可分为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之后解释什么是强弱质疑和忽悠,然后就得出结论是韩寒没有代笔。分析推理过程基本没有。

 

方舟子对韩寒代笔提出了哪些质疑,韩寒又回应了多少质疑,可参考微博网友@张非常的长微博http://weibo.com/1672543534/y30NFzOuz,这还是没包括最新一些质疑的非完全版。至于这些质疑按此理论应属于什么级别的质疑,读者可自行分析。

 

桥文更为严重的第二大问题是,只强调单一的证据,忽略了可能由一系列证据组成的更为强大可靠的证据链,真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按照作者的定义,忽悠是“50%以上几率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质疑的可靠性在50%以下,都可以算作忽悠。但实际上,别说强、弱质疑,一组无相关性的或相关性很弱的忽悠也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强大可靠的证据链条。

 

举例来说,没有现场目击证人的杀人案和代笔比较类似,很难直接证明凶手。现在抓到一个嫌疑犯,有作案时间(而且按惯例这个时间他应该上班,不应该出现在这);有动机:如为被杀者买了巨额保险受益人是他本人;身上有血迹;凶器上有他的指纹。这就构成证据链。

 

这个证据链中的每一个证据,能证明嫌疑人是凶手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如果假设嫌疑人不是凶手,这个证据链中的证据都是独立的条件,概率乘积可以得出,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很小。反之假设嫌疑人是凶手,这个证据链就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不再独立,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如果概率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下结论了。我们现在通常可以信任DNA检测结果作为证据,但实际上DNA检测的可靠性也不是100%的。

 

有人对此会提出疑问:这些证据面前,即使如你所说,嫌疑人是凶手的概率很大,清白的概率很小,但是小概率的事件也不是不可能发生,为什么就要认定他是凶手?事实上,已经有半吊子科普人表达这样的意思:一起出租车撞人的普通交通事故,对于被撞的人来说,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他平时本来在上班,那天正好休假;正好想去超市;撞他的出租车在那个时间点,正好经过那个路口…...

 

如果嫌疑人确实不是凶手,他能对质疑做出合理回应(注意是合理,而不是用可能性更小的理由,除非有证据):那天有事,没有上班,散步路过现场;身上的血迹是额头碰在墙上,墙上还有血迹;凶器是自己前不久丢失的,报过案……逻辑上就是说,嫌疑人给出了另外一种场景,完全合理的解释了那个证据链,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可以自证清白。

 

而对于出租车事故,这当然也是小概率事件。但他没有任何不合常理的地方,最关键的是,这些事件没有构成一个共同指向某种可能性的证据链。所以那个科普作者不是对概率一知半解,就是故意曲解。

 

我们来看看证据链是如何显著增强孤立“忽悠”的可靠性的。有这么四个“忽悠”:韩寒不知道《三重门》名字的来源;《求医》描述了一个他没出生年代的医院场景;病情描述和疥疮不符;视频访谈谈到赛车和女人时可以谈得眉飞色舞,但是谈到文学,特别是谈到以他的名义出版的那些作品时,他就一问三不知。假设韩寒没有代笔,这四个质疑是独立的,每一个几率是50%,50%的四次方=6.25%,这已经是很强的证据。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向韩文代笔的证据链,其可能性93%以上。如果进一步增加独立的或者弱相关的证据,这种可能性会更多,也许会达到能够接受的可能性。

 

总之,如果韩寒是清白的,他固然不能直接证明那些文字是他自己的大脑构思并写出来的,但他一定可以合理地回应方舟子那些质疑。如果他对方舟子的一系列质疑能合理地回应,即使不是全部,也会使质疑的证据链的可靠性大为降低,可靠性低到一定程度,就没有说服力,韩寒也就清白了。

 

现在的问题是,他回答不了大多数质疑。

 

2012-1-31

 

补记:这篇短文是有代笔的。一位学者建议我写这篇文章,并给不少具体指点,少量文字直接来源于他,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