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最好的专业:美日独霸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内幕_Landloper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07:17
2007-08-30 15:09美日两国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郑秉文/文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网》第一节 引 言   占全世界人口不到1/4 的发达国家,消耗着全球3/4 的矿产资源,而占全世界人口多达3/4 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矿产消费量的比例却不到1/4 。这就是当前全球矿产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大量消耗矿产资源的发达国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目前还包括俄罗斯等国家,他们既是矿产资源生产大国,又是矿产资源消费大国,但总的看,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仍有许多重要矿产的进口依赖程度特别高。第二种是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一批国家,他们本土的矿产资源极为贫乏,而对矿产的需求量又特别大。这些国家从历史上看是以赤裸裸的方式掠夺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的。第三种是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他们是矿产生产大国,生产量超过国内需求,可大量出口。但他们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作为美国、日本、西欧的战略伙伴,提供原料基地,二是通过发展资源加工业,调整与发展中的资源国之间的利益关系。   我们这里主要研究第一和第二两类国家。但这并不是说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就不参与对全球矿产资源的争夺了。事实上,这些国家在全球矿产资源争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加拿大为例,1991 年加拿大矿业和勘查公司在59 个国家进行活动,1994 年升至72 个国家,1995     年有90 个国家,1996 年达到95 个国家。1996 年矿产勘查年预算在400 万以上加元的矿业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勘查活动的有94 家,用在国外的勘查预算达9.6 亿加元,而1992 年仅为2.1 亿加元,1992 ~1996 年年均增长45%。不仅大公司是如此,加拿大的小勘查公司在国外的活动也
迅速增长。1991 年加拿大的小公司在国外花费的钱是在国内的2/3 ,1996 年则是在国内的2 倍,1997 年升至2.6 倍。对设在全球76 个国家、在100 多个国家进行勘查开发的全世界4300 家矿业公司(包括有色金属、贵金属、金刚石、高价值工业矿物,不包括煤炭、油气和低价值工业矿物)的调查说明,加拿大公司占37%,美国公司占17%,澳大利亚的公司占9.5%。美、加、澳三个国家的矿业公司数几乎占全球的2/3 。
第二节 美国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 一、美国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的必然性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矿产资源大国,其钼、硼、天然碱、煤等储量居世界第1 位,铜、铅、锌、金、银、铂族金属、稀土、硫、磷酸盐、重晶石等的储量居世界前3 位,铁矿石、钨、钒、锂、锆等居前5 位。1999 年美国天然气、钼、镁、硫、磷酸盐、硼、石膏、滑石、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的产量居世界第1 位,石油、煤炭、铜、金、稀土等的产量居世界第2 位,铅、银居世界第3 位,居世界前5 位的还有铀、锌等。美国储量和产量居世界前列的矿种大多数均是大宗的、支柱性的矿产。   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世界第一大矿产消费国,而且其所占比例也相当高。在支柱性矿产中,1999 年美国消费量占世界第1 位的矿种有: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铝、锡、硫、磷酸盐等;此外,美国煤炭和镍的消费量居世界第2 位,铁矿石等居世界第3 位。美国的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6%,但石油、铅、镁、铬铁矿、稀土、铝、铜、镍等矿产品的年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8%、35%、13%、17%、50%、29%、21%和14%。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铅、锌、铝、镍、钼、磷矿石和钾盐这11 种主要矿产品,美国的人均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 ~6.6 倍。美国人均石油消费量是中国的23.1 倍,天然气是中国的135 倍,煤炭是中国的3.7 倍。6 种主要金属矿产(铜、铅、锌、铝、镍、钼)的消费量,美国是中国的 5.9 ~32.4 倍。美国人均磷消费量是中国的7.5 倍,钾是中国的9 倍。正是通过耗用大量的资源,美国的现代化生活水平才得以维持。正因如此,美国关心和强调全球矿产资源的稳定、安全、廉价供应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世界丰富、低廉的矿产原材料的供应,美国的经济就可能会陷入瘫痪。 1999 年美国非燃料矿产原材料和加工材料的进口额为660 亿美元,出口为330 亿美元。约有一半的贸易逆差。为了保障矿产供应,确保国家安全,美国一直把全球当成舞台,通过实施全球矿产战略,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美国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的位置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已经开始迈出本土,到海外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以保障其国民经济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当时,由于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资源难以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当时运输条件等因素所限,矿产勘查和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其本土以及近邻国家。在殖民统治的保护下,矿业公司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这就为美国日后参与新一轮全球矿产资源的再分配打下了基础。   对矿产资源的争夺,更确切地说对全球矿产资源控制权的争夺,从历史上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美国近200 年来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扩张史。19     世纪初,美国以“门罗主义“为号召,在西半球全面扩张,力图把欧洲势力挤出美洲,把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也就是把拉美当成其后院。   美国在20 世纪初,抓住技术革命成果,大力发展飞机、汽车、电力和化学工业,在大力开发国内石油和铜资源的同时,还逐步控制了智利的铜矿山,苏里南和圭亚那的铝土矿矿山以及加拿大萨得伯里的镍矿山,后来还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非洲等地区的矿产资源,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20 世纪初美国实现工业化所必需的、廉价的铜、铝、石油等战略矿产的供应,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国。到1913 年美国的钢产量和石油产量均在 3000 万吨以上,煤产量达到4.3 亿吨,各相当于英、法、德三国的总和。   当时美国对争夺全球资源已十分重视,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专门派了矿物原料特别顾问就是例证。但此时美国的势力范围主要仍在拉美和加拿大,争夺的重点矿种是铜、铝、石油和镍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 ~1928 年间,美国和英国控制着当时世界已知煤蕴藏量的53%,铁矿石蕴藏量的48%,石油蕴藏量的 76%,铜蕴藏量的79%,铝蕴藏量的81%,铅蕴藏量的74%。同时,在这一时期,美国在海外的矿业投资从8.76 亿美元上升到12.27 亿美元。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马汉“海权论“的刺激下,美国掀起了海外扩张高潮,其势力从大西洋发展到太平洋,从西半球走向东半球,成为两洋国家。其扩张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对资源的控制权。二战前的1937 年,美国就已建立起战略矿产储备。   这期间美国对争夺全球资源更加重视。此时美国的势力范围除继续立足于拉美和加拿大,将其作为后院外,还积极向非洲渗透,向远东地区渗透。当时美国对中国的钨等矿种就十分感兴趣。   二战期间,有一部分美援就是换取中国的钨砂的。争夺的重点矿种除铜、铝、石油和镍等外,还包括钨、铁矿石等。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意大利战败和英国、法国等受到严重削弱之机,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和策划建议北约组织,确立了对西欧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的超级强国。1947 ~1948 年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4.69%,其主要矿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0%(其中1947 年煤产量达 6.24 亿吨,石油产量达2.7 亿吨)。这时,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已超过了其资源基础。国内矿产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控制和占有,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其全球矿产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对全球矿产资源的争夺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原苏联的担心。早在1952 年美国就成立了总统矿物原料委员会,该委员会所提交的著名的佩利报告就明确声称,鉴于苏联的威胁和来自中国供应的中断,必须加紧对战略矿产的争夺和控制,扩大在海外的战略控制,扩大储备。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就说过,冷战实质上是一场资源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这一时期将全球矿产战略上升到国家角度考虑,并作为美国国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全球矿产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垄断资本第一步的选择是控制澳大利亚矿业。1956 ~1966 年,澳大利亚尚以国内投资为主,矿产勘查开发年投资额约 1 ~1.3 亿美元,但到1963 ~1968 年,澳大利亚的国外矿业投资达到每年9000 万美元,占总投资的80%~90%,其中的80%又是美国资本。这样,澳大利亚丰富的铁矿石、锰矿石、铜、铀等资源的控制权,又被美国人掌握了。   同时,以石油资本为急先锋,大举侵入中、近东和北非。当时石油的“七姊妹“,有5 家是美国的。到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第三世界国家大规模国有化前),美国控制西方所有国家全部石油储量的一半左右。   60 、70 年代后,美国的战略矿产供应安全又受到了特殊的挑战。除来自于原苏联的威胁外,第三世界国家国有化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税率的提高与对外国股份的限制,制约了美国在矿产供应方面的腾挪余地;1973 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环境保护主义运动也对国内矿业和矿产加工业带来了威胁。这又促使美国决定要下更大的力气实施矿产全球战略。   随着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高涨,美国的资源掠夺更多地采用了所谓经济援助的方式,通过大量投资或贷款控制资源国矿产的开采和生产。到 70 年代初,美国垄断资本在非洲控制了利比亚87%的石油产量;操纵了扎伊尔100%的钴、90%的铀、81%的工业用金刚石和50%的锂的开采量;在委内瑞拉控制了100%的铁矿石生产和70%的石油生产,还控制了拉丁美洲64%的铝土矿、62%的铁矿石,45%的锰和锌,40%的铅的开采量。另外,美国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采矿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从两国进口大量铁矿石、铜、铝、铅、锌、钨、钴、铂族金属、锂、铀等。   这期间美国对争夺全球资源是最为重视的。此时美国的势力范围除继续立足于拉美和加拿大,将其作为后院外,重点走了两步棋:一是进军澳大利亚,将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富锰、铀、铜、铅、锌等纳入其势力范围;二是进入中、近东和北非,控制西方国家石油储量。争夺的重点矿种,石油排在了第一位,将铀、铁矿石、富锰、铬铁矿、钴、铂族金属等给予了特别重视,此外,继续关注铜、铝、镍、钨等矿产。   冷战以后,美国跨国矿业公司向国外投资迅速增长。近10多年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矿业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美国到国外特别是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矿产勘查和开发活动日益增多。石油是其重中之重。目前,全球每年都有几百个石油勘探开发的招标机会。美国的石油公司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如埃克森公司 1996 年在30 个国家开展勘探、开发和生产活动,在76 个国家从事石油炼制和销售业务。美国埃克森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其60%的资产在国外,其2/3 的利润来自国外;美国莫比尔公司的勘探开发活动遍布五大洲的34 个国家;雪佛龙涉足20 多个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90 年代美国各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几乎都高于国内投资,1991 年海外勘探开发投资总额就达到367 亿美元,是国内投资的两倍。美国的一些公司1981 年在国外的石油勘探投资占24%,而目前已达到70%。又如埃克森公司仅在亚太地区的投资就由1985 年的15%增至1993 年的28%。近几年,美国中小石油公司也积极向海外发展,1991 年以来这些中小石油公司海外勘探开发投资每年在47 ~49 亿美元的水平。   在固体矿产勘查方面,1997 年美国公司71%的金矿勘查工作是在海外,1998 年为75%,而10 年前尚不足30%。美国纽蒙特矿业公司在墨西哥、印尼、智利、秘鲁、厄瓜多尔、泰国和老挝勘查金矿和铜矿,对原苏联的十多个金矿开展了研究,以确定合资企业的可能性。目前该公司年勘查经费的一半(约3000 万美元)用于国外矿产勘查。美国铝公司在澳大利亚、巴西、几内亚、苏里南和牙买加从事铝土矿开采;菲尔普斯道奇公司约1/3 的勘查费用(1991 年)用于博茨瓦纳、加拿大、哥斯达黎加、智利、墨西哥和南非等国贵金属和贱金属勘查。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美国矿业公司的活动。 冷战结束后,在矿产资源的战略供应方面,美国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和矿业全球化的趋势,着重走了四步棋(按时间顺序):加强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控制(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协议规定由加拿大供应美国铀、镍、钛、铁矿石、铂族金属和钾盐等,由墨西哥向美国供应石油、银、铜等矿产);与加拿大公司携手重建拉美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充分利用拉美国家率先实行私有化、通过修订矿业政策法规改善矿业投资环境所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行动促使南非(铬铁矿、锰、铂族金属、金、金刚石等重要矿产的资源国)重新
“回到自由世界怀抱“;渗透俄罗斯、中亚(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及其他新独立的原苏联国家(也包括越南、蒙古、东欧等转轨国家),抢占控制权。在矿种方面,坚持将石油排在第一位,将金、铜、金刚石及贱金属列为重点。   迄今为止,在燃料矿产中,美国的煤炭国内生产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并可出口,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约50%,但美国所有需要进口的石油,全部是由自己的跨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开采的。在非燃料矿产中,美国公司在海外所开采的矿产,每年价值在40 亿美元以上,这相当于美国国内非燃料矿产年产值的10%以上。铝土矿可从拉美的几内亚、牙买加、苏里南、委内瑞拉、巴西;铜从智利、墨西哥、秘鲁、加拿大等国;铁矿石从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铅从墨西哥和秘鲁;镍从加拿大和多米尼加;银从墨西哥、秘鲁和智利;锌从秘鲁和墨西哥进口。再控制非洲的铬铁矿、钴(赞比亚、扎伊尔)、金刚石(博茨瓦纳、南非、扎伊尔、纳米比亚)、锰(南非,加蓬)等。至于石油,美国仍坚持其地缘观点,即立足拉美,争夺中东,渗透非洲和中亚,原则是减少来自于风险国家(地区)的石油供应。由此,美国从全球角度解决了其矿产资源安全供应问题。 三、美国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的主要特点
  美国作为世界上矿产资源主要消费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忧虑矿产可得性问题。因此,美国在其矿业发展中,更注意从全球角度考虑可持续性,以全球资源为依托来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它着眼于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占有,以保证其本国矿产资源的供应以及发展和保护美国矿业公司集团的利益。   美国矿产全球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在国家层次上考虑全球矿产战略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全球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实施大国战略,利用其突出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学技术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开展全方位的“资源外交”;利用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为美国跨国矿业公司打开通道,打开市场,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并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和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通过跨国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对矿业市场的角逐,对主要资源国的矿业资源进行强有力的资本控制和技术控制。 ·在国家层次上考虑全球矿产战略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全球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美国全球战略重视从全球角度解决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在国家一级解决。矿物原料政策进程由总统直辖的矿物原料政策委员会和以内政部部长为首的国家资源和环境委员会制定。其特点是力求从全球范围审视矿物原料问题。内政部公告指出,必须放眼世界来看待战略和急缺矿产的存在和分布。认为由矿物原料丰富的国家--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牙买加、几内亚、扎伊尔、赞比亚等供应相关的矿物原料具有特殊意义。   (2)早在1952 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就专门组建了矿物原料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发表的著名的佩利报告,影响了整个冷战期间美国的资源政策,也奠定了美国和西方国家近半个世纪的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工作的基础。佩利报告中已明确指出,美国矿产的安全供应将可能会出现问题,必须从全球角度解决这一问题。   (3)1980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物资和矿物原料国家政策、调查和开采法》,其中规定,必须执行国家政策,为保护国家安全、人民福利和工业生产水平提供足够的矿物原料。美国前国务卿黑格1980 年指出,“资源战争的时代已经开始……仅铬铁矿(的供应)危机就会使美国100 万人失业“。这是当时美国相关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1982 年,国会批准了一项有关物资和矿物原料的计划纲要。里根总统在将这份文件提交国会时强调了矿物原料对美国、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对维护美国居民高生活水平的决定性意义。 (4)里根总统在竞选期间,就曾大力批评过卡特政府在处理矿产资源问题上过于保守的政策。推行国家矿产资源政策也是里根总统竞选的口号之一。里根上台后,立即成立了战略矿产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有权就矿业问题直接向总统提出建议。同时,着手组建了一个以内政部部长为首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内阁委员会“,副总统、总统安全顾问和经济顾问、参谋长负责制定政策的总统助理为当然成员,其他成员还包括内政部、能源部、农业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和交通运输部的部长,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和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1982 年以里根总统的名义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33 页的报告。报告指出,为了加强美国安全,促进经济繁荣,创造就业机会,减少矿产供应的脆弱性,必须采取行动。所采取的行动中,除加强储备、加紧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开放更多的公共土地供勘查开发用以外,着力强调开拓海外,立足于全球。   (5)1991 年,布什总统公布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强调能源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和资源的多元化。其中除传统的拉美和中东地区外,还点到了北非、中亚以及各海域(包括目前正处于热点中的里海)。 ·依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利用其突出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学技术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开展全方位的“资源外交”   (1)凭借超级大国地位,置联合国于不顾,单方面建立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法律法规,藐视并且长期不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先后于1953 和1980 年颁布了“外大陆架土地法“和“深海底固体矿产开发法“,以鼓励美国矿业公司积极从事海洋矿产的勘查开发。其中 1980 年的深海底固体矿产开发法规定,对采矿区的申请面积,不加限制,不征收租金和权利金,极尽鼓励之能事,并与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等签订互惠条约,相互承认对方抢占的公海采矿权益。   1983 年里根总统又发表专属经济区法,以此法建立的专属经济区,比美国本土面积还大70%。里根总统公开说,建立专属经济区是美国与苏联在矿产资源方面争霸采取的关键一招。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1945 年“关于保护水域的德尔曼宣言”算起,经过37 年的努力,在1982 年12 月10 日通过。本公约争论的焦点在于,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到底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还是由少数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支配或者说可以任意抢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于1994 年11 月生效。但遗憾的是,美国一直拒绝签字。甚至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大会通过海洋法公约后,美国总统里根还说“这一进程是一个愚蠢的行动“,并鼓励美国公司按照美国法律自由采矿。为了开发太平洋东部克拉里昂东部断裂带和克里珀顿断裂带之间(即C -C 区)的太平洋锰结核最富地区,
美国成立了四家国际财团(肯奈科特、斯契尔、因科、洛奇德)。四家财团已投资5 亿多美元,其抢占的海底区域蕴藏有数10 亿吨锰结核。美国提出的每一块矿权地均足以开采至少20 年。   (2)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保障重要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
  除通过跨国矿业公司在国外直接参与资源国的勘查开发活动外,由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供应满足其对矿物原料的需求,因此在矿物原料丰富的地区积极从事政治、经济、甚至军事行动。从资源角度看,对美国最富成效的是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该协定大大缓解了美国的矿物原料供应问题。按照协定,美国可以从加拿大得到铀、铜、镍、钛、铁矿石、铂族金属、钾肥等,从墨西哥得到石油、银、铜和其他矿产等。   (3)给跨国矿业公司当后台,从政治和外交鼓励来支持垄断资本的跨国经营
  美国在时刻保护着美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在里海,美国政府为本国石油公司获取当地的勘探和开采权而劳苦奔波;在非洲,美国的石油公司在排挤法国的石油公司,其后台正是美国政府。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手段加强对波斯湾的控制,以控制油价。近两年,为摆脱对海湾国家石油的依赖,美国开始对里海沿岸及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大献殷勤: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继访美,美国甚至还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了一位高级军事顾问。 (4)牵头组建国际能源机构(IEA),对付欧佩克国际能源机构是经合组织建立的执行国际能源计划的实施机构。   1973 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能源危机,在美国倡议下,1974 年2 月13 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了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同年11 月通过了成立国际能源机构的决定。目前成员国主要有21 个,包括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加拿大、荷兰、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新西兰、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其宗旨是,在石油消费方面实行全面合作计划,在石油供应方面,制定共同标准,可以应急自给,采取共同的节能措施,在紧急时刻可共同分配现有石油,促进石
油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关系。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承诺均储备相当于60 ~90 天消费量的原油以备不测。美国操纵的国际能源机构,对欧佩克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利用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为美国跨国公司打开通道,打开市场,为其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并为其投资和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有效的信息服务   (1)在技术援助和经济合作的名义下输出矿业资本,对全球矿产资源加强资本和技术控制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明确委托美国地质调查所,在探明矿产资源能够导致跨国矿业公司进行投资的国家进行矿产资源评估。美国国务院声称要利用地调所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国国务院要求内政部对有关外派外交人员进行矿产资源方面的培训。   二战后美国政府推行的“国际地质计划“,就是利用自己的地质勘查技术优势,以“援助“为条件获取受援国的矿产资源信息,为本国的海外投资和矿产品贸易选择目标。在执行“国际地质计划“过程中,发现了哥伦比亚、巴基斯坦和泰国的斑岩铜矿,哥伦比亚的铅、锌矿,泰国的大钾盐矿。在巴西、菲律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这些国家的铬、锰、镍和铁等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评价。通过对沙特阿拉伯区域地质填图的援助,强化了它在沙特石油业中的地位。   美国地质调查所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源国在矿产资源形势分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但其目的是,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为矿业跨国经营服务,降低企业在国外勘查开发的风险。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这项工作卓有成效。   (2)建立和维护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地质调查所的出版物系列。主要包括:分析标准;通报;通讯;数字化数据系列;矿产实况与问题;地质调查系列;信息手册;矿物原料流;金属工业指标;矿产品概要;矿产工业调查;矿产年报;公开文档系列;调研报告系列;定期统计信息;统计和信息;矿产品专门研究报告;国别专门研究报告;矿产资源在线空间数据;图件系列;矿产年鉴; 矿床模型系列;矿产资源可得性系统;全球重要矿产矿床数据库;战略矿产国际清单……不胜枚举。特别是收集、整理、提供国外地质矿产资源条件、矿业政策、法规、以及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信
息,对各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编制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开发投资指南等。美国地调所有百余名专家专门负责矿种(全球)和国别(世界各国),对于全世界矿产资源的资源/储量,供给、需求、消费以及消费结构等进行持续监视,对于世界上的矿山进行系统监视。这类调查一方面是为制定本国的资源对内对外总体战略提供依据,另外,也可以减少本国企业海外运作的风险。   美国地质调查所这些产品的用户主要是矿业公司。如最近地调所就其所建立的矿产资源数据库(MRDS ,此数据库建立于1972 年,内含全世界95000 多个矿床、矿点的信息)的用户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是:矿业公司(经营决策)(35%);政府机关(20%);公众(30%);其他私人部门(15%)。 ·通过跨国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对矿业权市场的角逐,对主要资源国的矿产资源进行强有力的资本控制和技术控制美国的跨国矿业公司领导世界潮流。 从地缘上,各地区一般都是美国公司率先进入的,由此而获得巨大利益。加拿大的矿业发展,靠的是美国的矿业公司;澳大利亚的矿业发展,靠的还是美国垄断资本。在最近一轮世界范围矿业法调整后,最早进入拉美勘查开发的,仍然是美国(和加拿大),最早深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这些转轨国家的,还是美国的矿业公司。从勘查开发商业文化上,美国跨国矿业公司所实行的简直就是国际惯例,这又给美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国外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公司的后台又是最硬的。自1993 年以来,国际矿业界流行购并,每年的购并额均在150 亿美元以上,涉及的大型矿业项目和矿业权数10 个,也是由美国矿业公司主宰的。这样,即便是美国政府对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给任何的财政、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也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矿业公司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何况美国政府还根据国内资源供求状况,对于到海外勘查开发国内短缺的矿产实行优惠的耗竭补贴政策,实际上是从税前扣除勘查支出,给予企业税收优惠。在 70 年代,美国还曾一度实行过风险勘查开发补助金制度。此外,美国还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资本市场,最健全的矿业信息市场,最发达的矿业中介组织,这样,美国的矿业公司运行矿业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矿产品市场,可以游刃有余。正是依靠这些措施,使美国的全球矿产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第三节 日本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 一、日本矿产资源极为贫乏,实施全球矿产战略是其必然选择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矿产资源极为贫乏。据日本通产省资源厅数据,日本有储量的矿种只有12 种。除石灰岩、叶蜡石、硅砂这三种极普通矿产的储量较大外(日本煤炭储量较大,但开采成本极高,不具经济利用价值),其他重要矿产的储量均极少。特别是油气、黑色和有色金属等,几乎全靠进口。日本对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为99.7%,煤92.7%,多种有色金属平均在95%以上。   许多重要矿产,日本均是世界第一或第二大的进口国,包括煤、液化天然气、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镍、铜、铅、锌、铬铁矿、贵金属、稀土、钛铁矿和金红石、钴、铝、镉、镓、锆、金刚石、萤石、钾盐、磷等。据日本财政部门统计,1997 年共进口价值717 亿美元的矿产品(其中燃料矿产628     亿美元,金属矿产72 亿美元,非金属矿产17 亿美元)和484 亿美元的矿产加工材料(与矿产有关的肥料和化学品216 亿美元,金属及制品174     亿美元,宝石类及贵金属64 亿美元,石材等30 亿美元),合计1201 亿美元,占日本总进口的35.5%。    虽然日本本国几乎没有矿产,但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其大多数矿产品的需求量却均居世界前几位。如,石油,位居第二位(第一位是美国);铜、铅、锌、铝、镍这些主要金属日本需求量占全球的比例分别为12.7%、7.9%、12%、13.1%和19.8%。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世界丰富、低廉的矿产原材料的供应,日本的经济就会陷入瘫痪。   正因如此,为了保障矿产供应,确保经济安全,日本一直把全球当成舞台,通过实施全球矿产战略,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日本实施全球矿产战略的具体作法
  在分析日本现行的全球矿产战略之前有必要指出,日本为了解决矿产原料的供应保障问题,在历史上曾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这就是本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中期,日本的统治者崇尚以武力为支柱的所谓“资源富国主义“,悍然发动“大东亚圣战“,侵略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国家,奴役这些国家的人民,掠夺这些国家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宝贵财富。这实际上是推行一种强权型地缘政治掠夺战略,与欧美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世界矿产资源。在战后反思时,有的日本学者曾直言不讳地称,认为日本过去所采取的国力=军事力量=资源实力的方针没有错,但方式上欠妥当,不该用露骨的、直接的领土扩张方式,应该用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全球资源再分配。 因此战后,日本不得不转换方式,一方面,通过“经济/技术援助”等措施改善与资源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组建“石油公团“、“金属矿业事业团“等促进性机构,制定和执行鼓励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国矿业经营(包括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技术、信息服务等手段)以及通过财团参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战略,重新挤进各资源国;同时建立战略矿产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日本以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多条渠道、多种方式的保障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的机制和体制,促进市场机制与海外矿产勘查开发工作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实现有效获取海外矿产原料的目标。   日本实施矿产全球战略的主要措施是:政府、企业、事业共同努力,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发挥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建立矿产资源全球供应系统,培育具国际竞争力的矿业跨国经营队伍,形成一大批海外矿产资源基地,确保其矿产的稳定、长期和安全供应。具体包括:   (1)将促进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保障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列为国家矿业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鼓励矿业跨国经营,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进在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建立海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对于前期风险程度最高的草根勘查工作(选点工作),经费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执行)。选点后进行矿床勘探时,政府急需对企业进行补贴,其中钻探和坑探工程政府补贴50%,其他工程补贴60%。日本公司与其他外国企业共同进行海外的矿产勘查时,日本政府为本国公司提供50%的资助。 ·对矿业跨国经营给予优惠贷款和贷款担保以及其他融资便利条件
  对在海外探矿的日本公司,政府提供优惠贷款(主要由金属矿业事业团和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实施)。贷款分针对勘查开发有色金属的一般贷款、针对勘查开发铀和稀有金属的探矿成功偿还贷款、针对大型海外矿业项目的政府投资三种形式。日本法人在发达国家进行铜、铅、锌等的勘查时,政府提供一般贷款,贷款额为所需总资金数的50%,特殊需要时可达70%,偿还期限15 年(宽限期5 年)。探矿成功偿还贷款,对铀矿,贷款比例原则上为总资金额的50%,特殊需要的可达70%,对稀有金属,原则上为60%,特殊需要的可达70%,偿还期限为18 年(宽限期5 年)。政府直接投资,限于与矿业界共同组织的海外大型矿业项目,政府投资比例可达50%以上,收益或亏损按官民投资额度合理分享。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的一般贷款面向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勘查开发的日本企业,贷款比率原则上为50%,偿还期限20 年(宽限期5 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对确保全国矿石供应的大型项目提供贷款。若项目失败或遇天灾、战争等事故,可减免贷款本金。   对石油,日本政府通过石油公团提供投资和贷款。贷款比率原则上可达项目总投资的70%,若日本公司为作业者则比率可达80%,偿还期为18 年(宽限期5 年)。若找矿不成功,贷款可以不偿还。   日本企业在海外探矿成功后需要筹措大量开发资金时,政府为之提供债务担保,担保比率为80%,补助金年率为0.4%。 ·对矿业跨国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日本对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税收优惠,主要有海外探矿备用金制度和海外矿产勘查费用的特别扣减制度。前者是允许日本跨国矿业公司可以将与矿产销售收入有关的50%开采所得作为公积金使用(3 年用完),无需纳税。后者是允许将海外矿产勘查的支出加上设备的折旧,或是探矿备用金支出,或是当期的所得收入,在税收处理时作为探矿亏损计算。此外,日本还为海外投资损失专门设立了一笔储备金。 ·通过“资源外交“手段,为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扫清障碍
  日本积极通过“资源外交“特别是“石油外交“,加强与资源国、主要资源消费国和跨国矿业公司的联系与协作。如针对石油外交,在政治上,对中东产油国及所发生的事件采取低姿态,在经济上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产油国的经济援助。在其他方面,采取绑在美国战车上的策略,为美国的相应行动出钱、出力。 ·鼓励矿产原矿进口,限制深加工产品进口
  日本政府对进口矿石、精矿及其他未加工矿产所征收的关税极低,甚至免税,但对精炼金属进口所征的关税则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旨在维持、保护非燃料矿产加工业的国内增值。   (2)组建专门机构,包括“石油公团“和“金属矿业事业团“,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了推进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本特别成立了金属矿业事业团(1963 年)和石油公团(1967 年)。这些准政府性质的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日本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务,特别是对日本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通过全方位支持。主要包括:   ·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
  目前日本金属事业团在世界11 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各办事处还负责其周边国家的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国的资源信息。特别是针对资源国潜力和矿业投资环境的信息、重要勘查开发项目的信息、国际矿业走势追踪、跨国矿业公司动态分析、矿业权市场状况和矿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日本石油公团在世界上设立了8 个办事处,专门收集石油的权益,产油国政治经济、法律法规、投资环境,国际石油公司动态,石油储备等信息,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服务。   ·通过技术合作和经济援助/合作,降低企业在海外勘查开发的风险
  作为日本政府的“政府援助计划“的一部分,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在受援国实施矿产勘查的技术合作项目和矿产资源的区域调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其他国家的资源情况,为本国公司参与海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帮助。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已在40 多个国家开展了140 个以上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等方面的技术和经济援助项目。这些项目的进行,改善了与资源国的关系,为日本企业下一步的勘查开发铺平了道路。   ·在海外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承担项目前期风险,引导企业选点
  日本在海外进行的基础地质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称为“海外地质调查“,完全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用日本政府的钱进行;另一种方式称为“海外联合地质调查“,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与资源国联合进行,由日本政府提供资助。这相当于在海外从事前期草根勘查的风险,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了。在找到了矿或圈定了远景区后,再由日本企业申请取得矿业权。仅1997 ~1998年度,日本政府就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也包括日本协力事业团)与资源国签订了 7 个这方面的合同(6 个国家),并且所涉及的工作区的面积非常大,这为日本企业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这7 个合同是:与阿根廷签订勘查铜、金、锌及其他金属的为期两年的合同,主要承担地质调查、化探、卫星图像分析,工作区面积77000 平方公里,;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勘查铜、金的政府合同,工作区 6900平方公里;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订3 项勘查铜、金的政府合同(卫星图像分析,地质调查,物探,现有地质资料的分析);与泰国签订为期 3 年的找铅、锌的合同,面积800 平方公里;与马里签订为期3 年的找金政府合同,面积7000 平方公里。工作费用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发现矿产后由日本企业优先取得矿业权。   (3)日本跨国矿业公司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特别是通过“以协作求发展“的战略,与国际投资机构、有欧美背景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国公司加强合作,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   日本目前参与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主要有三种方式,勘查矿、股本矿和购买矿。勘查矿系指在国外通过勘查开发活动而生产出矿产品,风险大,但安全性和保障程度高;股本矿系向某些国家的矿山建设提供贷款甚至援助,受援国以一定比例的矿石偿付贷款;购买矿系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易操作,但不可靠。战后 50多年来,日本尝试了获取国外矿物原料的多种方式。他们的最后认识是,具体采取何种方式,由企业决定,但政府认为,从保证矿物原料长期稳定供应这个角度看,购买矿的安全性不如股本矿(或参股矿),股本矿的安全性又不如勘查矿。在政府的引导下,90 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在国外从以购买矿产品为主,向参与矿业项目开发等多元化获取矿产资源方向发展,并且势头很强劲。日本企业的具体战略包括:   ·以协作求发展,注意加强与国际性金融机构、有欧美背景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国当地公司合作
  这是日本矿业企业海外勘查开发的主要策略。据我们调查,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矿业权项目,80%以上均是协作开展的,只有很少部分完全自主由日本企业经营。这种经营策略的战略优势是极为明显的:①分担风险,利益均摊;②通过与第三国矿业公司的合作,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矿业跨国经营的经验;③与诸如世行、亚行、欧洲复兴开发行、国际货币基金会及发达国家政府的进出口银行、国际著名投资机构等合作,资源国不敢轻举妄动,加强了项目安全性;④与资源国当地公司的合作使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带来诸多便利。   ·对海外有前景的矿产地,加强直接投资(股本参与),签订长期稳定供应合同
  日本企业依仗其财大气粗,对世界许多大型矿业项目加强直接投资,换取长期的供应合同。在巴西著名的卡腊雅斯(铁为主),有他们的身影,在智利的埃斯康迪达(世界最大铜矿山),也有他们的身影,在泰国的钾盐项目,他们也推波助澜,开放不久的蒙古的额尔登特(铜),他们也捷足先登。仅1997     年,日本企业对海外大型矿业项目的股本投资就多达10 余项,可以说,日本企业无孔不入。   ·实行财团方式经营
  这是日本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惯用伎俩。例如,1997 年8 月,智利的Los Pelambres 铜项目,由日本财团(Nippon 矿业和金属公司15%,Mitsubishi 材料公司15%,Marubeni 公司8.75%,Mitsubishi公司5%,Mitsui 公司 1.25%)购置40%的股份,以后该项目每年向日本供应40 万吨铜精矿(Nippon 矿业和金属公司25 万吨,Mitsubishi 材料公司 15 万吨)。   ·积极追逐矿业权市场
  通过战略联盟、联合经营协议、选择权协议等,积极追逐矿业权市场。还是以1997 年为例,Nittetsu 矿业公司和Itochu 公司对智利El Bronce 铜项目(该项目50%的产量必须运到日本),Dowa公司和住友公司对墨西哥的Lay de Plata 铅项目,住友、住友金属、三菱材料对印度尼西亚Batu Hijau 项目(该项目还有美国的钮蒙特公司的参与)矿业权的追逐就是例证。 三、目前日本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格局中的位置
  通过强有力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事业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使得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在国际矿业界树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其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也广泛涉足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传统发达的矿业大国。   (1)重点矿种是石油和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日本在战略矿种的选择上,除传统上考虑国内、国际矿产资源形势外,重视: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②矿产储量本身的集中程度(他们一般选择集中度较小的矿种);③盈利性;④国际势力集团,特别是欧美背景的跨国矿业公司的动态等等。   (2)针对石油,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是,立足亚太,觊觎南中国海,争取中东、抢夺非洲,重视俄罗斯中亚,在世界范围内渗透。日本从1955     年着手海外石油勘探。到1981 年,日本自主开发的石油达31 万桶/日,占总进口量的7.9%;到1996 年,自主开发的石油达67 万桶/日,占 14.6%;计划到2000 年,自主开发的石油达120 万桶/日,占20%以上。到1996 年底,日本在海外自主开发的石油的可采储量达到54 亿桶。   截止到1997 年底,日本共有84 家石油公司在国外从事石油勘查、勘探工作,有49 家公司在海外从事石油的生产。
    
  由表可见,针对石油,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是:①立足亚太。日本石油公司广泛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南中国海国家(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新西兰、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开展石油勘查开发活动。②争取中东。中东是实施石油全球战略的必争之地。目前日本在也门、阿曼、阿联酋、沙特、卡塔尔有项目。③迅速进入新开放的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目前日本已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拥有石油项目。④抢夺非洲。利用欧美争夺间留下的空隙,争取战略地位。目前日本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加蓬、刚果等有项目。⑤广泛渗透。在欧洲,日本投资参股。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    (3)针对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是,立足拉美,广泛布点,建立稳定供应基地,控制亚洲,觊觎新转轨的国家,渗透非洲。据不完全统计,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在海外进行过106 个项目。   日本对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的战略不同于石油。其主要原因在于石油和固体矿产的内在经济行为有差异。石油多在海上,远离社区。固体矿产与社区发展关系密切。因此,鉴于日本不光彩的历史,在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方面他们仅将亚太列为第二位,而将第一位的重点放在了拉美。巴西的铁、智利、秘鲁和阿根廷等的铜、金,是日本的重中之重。这首先与资源的赋存有关,另外,与拉美的日侨多也不无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对俄罗斯、中亚及其他新独立的国家,也包括蒙古,采取了强有力的渗透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略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