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将升一本:灸法总结之七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08:14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七

(2009-05-01 09:03:00)转载  

3.隔薤灸: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恶露疮方:“捣薤叶敷疮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即差。”

4.隔韭灸:如《疡医大全》卷八云:“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痛者,用韭菜杵烂,炙热,敷患上,冷则易之。或捣成饼,放患上,艾圆灸之,使热气入内。”

5.隔葱灸:如明刘纯《玉机微义》治诸疝“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又《类经图翼》卷十一,治阴寒腹痛欲死,主张用隔附子灸法“如仓卒难得大附,只用生姜或蒜白头切片代之,亦可”。

也有隔葱灸与隔盐灸混合施行的,如《普济方》卷四百二十四,治产后小便不通:“用盐于产妇脐中填满,可与脐平。却用葱白,剥去粗皮,十余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按盐上。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以火灸之,觉热气直入腹内,即时便通。”

6.巴豆饼灸:有单用巴豆一味的,如《寿世保元》卷十,治“腹中有积及大便闭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针灸集成》用这种灸法治小儿小便不通。也有用巴豆和以其他物品的,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九云:“治结胸法: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右捣细,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灸了,便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也。”此法在他书也多见记载,都大同小异。如宋洪遵《洪氏集验方》主张“黄连七寸,为末,巴豆七粒,去皮,新瓦上出油”,与许氏稍异;《针灸资生经》主张“巴豆七粒,合皮,肥黄连七寸,去须,同捣烂作一团,安在脐心上”,然后施灸。明楼英《医学纲目》所记类同,惟药量稍不同,主张用“巴豆十粒去皮研细,黄连末一钱”。此外,《针灸大成》灸阴毒结胸,用“巴豆十粒捣烂”,《理瀹骈文》治伤寒食积冷热不调者“用巴豆、大黄、唾和饼贴脐,艾烧数炷,热气入肚即住”。

7.甘遂灸:《本草纲目》卷十七“甘遂”条附方云:“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付脐中及丹田内,仍艾三壮。”又《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引《存仁方》云:“尝记一人小便闭不通者三日,小腹胀几死,百药不效。余用甘遂末、大蒜,捣细和成剂,安脐中,令资以艾灸二七壮。随后通用此方,无不效。”

8.苦瓠灸:是《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所载治悬痈的方法:“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调百药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却须得秋葫芦,亦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疮上,灸二七壮。”按秋葫芦即苦葫芦,《神农本草经》名为苦瓠,所以《串雅外编》把这种灸法叫做“苦瓠灸”。

9.豆豉饼灸:以豆豉作饼,垫在艾炷下施灸。最早见载于晋《范汪方》(据《医心方》卷十五)。《千金要方》记载较详,该书卷二十二云:“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已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差。”《医宗金鉴》把这种灸法叫做“豆豉饼灸法”。所用的豆豉,据明汪机《外科理例》称,当用“江西淡豆豉”。也有用盐豉的,如陈藏器《本草拾遗》治疗“为物所伤,并有诸疮”,“以盐豉和面作椀子,盖疮上,作大艾炷灸一百壮”(据《政和本草》卷五)

又《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的豆豉饼灸法,与《千金》略有出入。该书主张:“其疮若只痒,即宜隔豉饼子灸之,其豉饼子须以椒、姜、盐、葱相合烂捣,摊作饼子,厚薄如三钱已来。”按豆豉、姜、葱,在本草皆为辛温发散之品,所以只能用于痈肿初起,元齐德之《外科精义》云:“若其脓已成者,慎不可灸。”《千金要方》卷六又用这种灸法治耳聋。方法是:“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揪叶盖之,剜一孔如箸头透饼,于上灸三壮。”

10.附子灸:将附子垫在艾炷下以施灸。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子,安肿上,以唾帖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差。”又《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也曾引录崔氏疗耳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酽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差。”这都是用附片的灸法。还有一种用附子末作成饼子而施灸的方法。如明薛已《外科发挥》卷三的臀痈附方,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液和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串雅外编》把这种灸法名为“附子灸”。

按附子入药,有生熟之分,隔物灸多用熟者,故崔氏用酽酢渍之《外科发挥》用炮附子。又《疡医大全》论疮久成痿,也主张“用附子制过者,以童便浸透,切作二三分厚,安疮上,着艾灸之”。   (待续)